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标是为当地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实用性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学练并用。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方法、培养模式也与其直接目标有关。因此,高职院校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家教委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内涵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高等技术和技能,并达到专科文化知识水平,在生产现场工作的高级技术型、技艺型人才。这类型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需要有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它
是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桥梁。
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从事人才培养时,既不能过分地强调纯粹的职业技能教育,也不能按照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科为重点。应该从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国外流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五阶段模式
“五阶段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管理与评价”五个阶段,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为“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五阶段模式”的实施是通过五个阶段完成的,分别是市场调查阶段、职业分析阶段、教学环境开发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阶段和教学评价和改进阶段。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市场调查和专业开办的可行性调查;第二阶段以市场调查为基础,确定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和技能;第三阶段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制订教学大纲,完成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第四阶段围绕入学水平测试,制订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和成绩的考
核与评定展开;第五阶段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等教师评价等。
(二)开放型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中,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因此需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技术,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采用的开放型教学方法主要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新概念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
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现在广泛采用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式为工学结合的。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模式就业导向明确,以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技能培训学生,是产需结合的高层次形式。(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的人
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取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训条件,“双师型”教师,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要求较高。
(五)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书制”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并重。实施双证制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真正培养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具有一定地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各地的特殊情况,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特有的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开设本地区急需和大量需求的专业,同时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地调整和改变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备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产业转型的外在要求。
(三)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这种办学理念的实施容易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变短,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忽视人才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将来对劳动力流动加剧的适应性等问题,对文化素质重视力度和教学程度比不上普教学生,致使学生在深入研究方面欠缺。其次是在普遍扩招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普教学生与高职学生“抢食”现象突出。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模式,虽然能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以特定企业为目标,特别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单一企业的具体需求为目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单一,不具备通用性。因此,这些教学模式中除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灵活应运“双证书制”培养模式
“双证书制”培养模式通过考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际的技能。但是这项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具有灵活性,即同一个专业可以考不同的职业资格证,学校不应该硬性规定职业资格证考证类型,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和职业定位都有所不同。此外,“双证书制”容易使学生产生“我只要考取一门职业资格证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增加就业的筹码,在考证的同时应该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要做到术有专攻。
(六)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