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纪英国驻华使馆翻译学生的汉语学习
晚清英国来华外交官与近代对外汉语教学——以威妥玛、翟理斯为中心
斯( He r b e r t A l l e n G i l e s ) 毫无疑问都是 当时首屈
一
指 的佼 佼 者 , 尤其是威妥 玛编著 的《 语 言 自迩
C h i : A P r o g r e s s i v e
《 南 京条 约 》 签订后 , 威 妥 玛 被任 命 为 英 国驻 香 港军 队翻译 , 同 时还 担 任 香 港 最 高法 院粤 语 翻 译 。此 后 。威 妥 玛 历 任英 国驻 香 港 汉 文 正 使 、 英
言 障碍成 为他 们来 华后 所要 面对 的首 要 问题 。
在众 多来 华外 交 官 中 , 无 论 从 个 人 汉 语 水 平 而言, 还是 从 推动对 外 汉语教 学 角度 而论 , 英 国来 华 外 交官威 妥 玛 ( Th o ma s F r a n c i s Wa d e ) 和翟 理
・
7 6・
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 1 2卷
余博览 群 书, 对 于 汉 语 和 中 国 文 化 有 独 到 研 究” [ ] [ n 7 0 _ , 在威 妥玛 众 多 的汉语 研 究 著 作 与教 材
中, 流传最 广 、 影响 最大 的 当数 《 语 言 自迩集 》
务, 因此他 们不 可避 免地 需要 同中 国官 员 、 民众 进
、
威妥 玛 与《 语 言 自迩集 》
行 口头或 书 面 的直 接 交 流 。事 实 上 , 来 华 前 他们
中很 少 有人 接 触 过 汉语 , 因此 , 学 习汉 语 , 克 服 语
威 妥玛 , 1 8 1 5年 出 生 于伦 敦 。 1 8 4 1年 , 年轻 的威 妥 玛随英 军参 与 了第 一次鸦 片 战争 。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作者:陈卿美来源:《记者观察》2019年第02期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
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
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头疼,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诸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
1861年,恭亲王奕訢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何叫“同文馆”呢?史料中没有说明,只能猜测。
那时根本没有大学的概念,所以不可能称为“大学”。
再者,“大学”为综合性高等学府,而作为培养翻译的专科学校,显然还不够格。
笔者以为,或许源自古时“学堂词馆”的说法。
翻译,无非是和文字、词语较劲,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再者,在乾隆时就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学校定位为“馆”。
所谓“同文”,也就是让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同一种含义。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牛只有10人,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是其中一个。
当时招生只面向满人,汉人绝无机会,因为清政府要培养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翻译人才,必须选择满人。
即使是满人,富裕家庭的子女也是不屑去的,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洋文太丢人。
寒门子弟为了生活费,才毅然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
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
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
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老师,初期是打算采取推荐制。
奕新在奏折巾说,“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倪传斌提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外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突破口0,开展了探索性的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通过调查和对国内外二语教学文献的梳理,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学习汉语的最佳途径是指导性习得,学制以半年或一年半为宜。
分班时,可按不同国籍和相同汉语水平编排。
(2)在课堂上,外国留学生希望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需要按自己的认知方式整理所学的知识,愿意参加汉语学习策略的培训。
/与其他同学交谈0是他们最喜爱的教学活动,/3-5人一组0是他们偏爱的分组方式,/电视/录像/电影0是他们推崇的教辅工具。
(3)多数外国留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立即订正自己的作业。
对于课堂练习中的错误,他们希望教师和同学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立即订正,希望在真实的生活中靠运用所学知识来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
(4)教师基本了解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
关键词学习需求;需求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需求(needs)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属人体的一种缺失状态,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冯惠敏等1994)。
需求分析(needs ana l y 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目前,需求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行业。
其中,教育业内外语/二语(简称二语)需求分析形成的研究体系比较完善。
其特有的应用价值已在课程设置(Nunan1988a:74-84、1988b:10-20,倪传斌、刘治1994)、教材编写(Frank2000,李萌涛、龚立1994)、大纲设计(应惠兰1996)、课程评估(余卫华2002)、试题编制(W e ir,et a.l2000:28-50)和教育政策制定(W aters&V ilches2001,傅政、庞继贤2001)等方面充分展现出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需求分析特有的应用价值,国内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成共识,并不断在各种文献中,从教学实施(程棠1997)、专业设置(吕必松1995)、学科地位(王钟华1995)、教学原则(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17)、教材编写(刘珣1997)、大纲设计(竟成1999)和教学研究(赵金铭2000)等方面论述了开展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但目前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仍停滞在/坐而言0,而非/起而行0的状态。
《语言自迩集》定稿2
《语言自迩集》的编刊与流传提要:《语言自迩集》是近代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通用教材。
本文在文献学的意义上考察了它在36年间三次修订出版。
论文第一部分是对主要作者和协作者及各自承担的工作的考述。
论文第二部分是对1867年初版、1886年修订版和1903年删节版的文本比勘,借以考订全书的结构体例、作者编写意图和教学安排以及读者的需求反馈。
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它的刊印(“London Trubner & Co.”和上海“别发洋行”)、流传与影响。
关键词: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编刊流传一、它的作者、协作者及各自承担的工作1867年,英国驻华使馆的中文秘书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出版《语言自迩集》第一版,用以培训使领馆翻译学员,同年,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被英国使馆录用为翻译学员;20年后出版的第二版,已是这对师生的合作成果,前者是驻华公使卸任回国,后者是使馆在任中文秘书;再过17年,作为威妥玛遗嘱执行人的禧在明授权出版删节本的时候,他的老师已经去世(1895)8年了。
在第一版序言(1867年5月16日,上海)中,对于此书的编写目的,威妥玛这样写道:笔者的一项职责,就是指导英国驻中国领事馆招募人员学习汉语……它的基本功能是帮助领事馆的学员打好基础,用最少的时间学会这个国家的官话口语,并且还要学会这种官话的书面语。
①因此,他在《语言自迩集》的中文书名下,特意标注“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意近“为辅导学生而设计”)。
事实上,在1867年出版“这一初级课程”之前数年,威妥玛已经在他辅导的“领事馆学员”中开始使用“这些练习的手稿”,“经过四次修订,余下的练习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
他还特别声明,“领事馆学员采用这些练习的手稿所取得的进步,为这一基础课程的效用提供了很好的证明”(皆见第一版序)。
在第二版序言(1886年7月4日,伦敦)中,威妥玛多次介绍了禧在明对本版的贡献:汉英练习及其答案……主意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开始做的;可是,1882年回到英国时,我的体力和精力已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我有好运气拥有一些可贵的英国助手。
新英汉翻译教程 第一章翻译概述答案
返回章重点
翻译能开发我们的智力、活跃我们的 思想、丰富我们的语言、开阔我们的视野,
从别的语言中摄取对我们有益的成份。
通过翻译,才能把语言文化、人类文
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发展阶段。
小点结束
7
返回章重点
1. 2 翻译史简介
(Brief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很早以前就开 始了相互交流。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
价值取向,而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
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
易见的。
30
返回章重点
异化译法能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 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 文化及语言,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 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
31
返回章重点
归化译法 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
【译文】矛盾是生活的调味品:没有悲伤就没有 快乐;回章重点
说到底翻译问题还是忠实与通顺的 关系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英汉翻
译标准就是英汉翻译实践的规矩。当然,
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 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忠实;通 顺而不忠实,脱离了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通顺也就失去了意义。
关于翻译的标准的不同看法和定义: 我国大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 “信达
雅” 的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史上独具意义,
给后代的译界以有益的启发,在翻译界最具影
响力、典范性,甚至成了中国人翻译西方语言
文字的准绳。
14
返回章重点
傅雷以效果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 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鲁迅主张“宁信而毋顺”,译作“力求其易
所谓正确,是指把原作的语言内容、立场观 点、思想感情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增 减地表达出来; 所谓流畅,是指译文的语言一定要明白晓畅、 通顺自然、逻辑清楚、符合规范。
英国领事馆百年照片引出的人物Herber~~
英国领事馆百年照片引出的人物Herbert Allen Giles下(2010-08-01 03:37:20)转载标签:分类:老照片宁波英国领事馆翟理思年鉴以下文字引自正方翻译论坛:活动年表1845年1岁翟理思1845年12月1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父亲是约翰.艾伦·贾尔斯(John Allen Giles (1804-84)。
贾尔斯牧师时任牛津大学耶稣文集学院(Corpus ChristiCollege)资深成员(Fellow )。
1854年9岁翟理思在基督文法学校(the Christ Church Grammar School )就读。
同年10月5日,一场大病险些夺去年幼的翟理思的生命,也使翟理思中断了学业。
同时,这场大病也给贾尔斯牧师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虽然翟理思死里逃生,但他的父亲却因违背了教规,而避走他乡。
1855年10岁贾尔斯牧师的涉嫌违背教规案开庭审理。
审判结果,贾尔斯牧师被判入狱12个月,关押在牛津堡( Oxford Castle )。
父亲蒙冤入狱给翟理思打击很大,这是他日后仇视传教士的一个重要根源。
同年6月4日,贾尔斯牧师提前获释。
1859年至1863年14-17岁翟理思在查特豪斯公学(( Charterhouse)就读。
1863年1月,查特豪斯公学校长埃尔温(Elwyn)为翟理思提供便利,让翟理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印度行政参事会(Indian Civil Service )考试。
1863年5月6日,翟理思离开了学习四年时间的查特豪斯公学。
6月13日,动身前往巴黎,学习法语。
在巴黎期间,翻译了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著名的三部曲(( Agamemnon ).《奠酒人》( Choephorus)和《欧墨尼得斯》< Eumenides ),收入其父主编的《经典之键》(Dr. Giles' Keys to Classics )丛书。
1866年21岁3月18日,翟理思动身前往伦敦,准备第二天的印度行政参事会专员(The Indian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ers)的面试。
英国汉学家与19世纪清小说的译介
: I c本文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 “ 英语世界清小说研 究” ( 项 目号 1 2 Y J C 7 5 1 0 2 1 ) 的阶段性
成果。
1 4 8
1 9世纪 称 为清小 说英译 的发轫期 。
对这一时期清小说的英译状况,国内学界虽有一定的涉足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研究仍
的开拓与发展 ;有助于西方正确理解 中国;为清小说纳入世界文 学系统打下 坚实基础 。从 比较 文学跨 文明研 究和译介 学的 角度 ,考证 、辨识 1 9世纪 的英 国汉学 家英译 清 小说 的主要 作品 、译本 与翻译 特 点,评价其功过得失与 学术影响 ,无疑对 于丰 富中国文 学 “ 走 出去” 语境下 中国古典文学外译与传播
Fl o we y r S c r o l l ,a Ch i n e s e No v e l 。
李 渔短 篇 小 说 的 主 要 译 本 有 :德 庇 时 ( S i r J o h n F r a n c i s D a v i s )于 1 8 1 6年 推 出 《 三与楼》
前 四回。1 8 7 3年 ,李思 达 ( A l f r e d L i s t e r ) 翻译 了 《 玉 娇梨 》 十五 回译 文。1 8 2 9年 ,德庇 时
( J o h n F r a n c i s D a v i s )翻译的 《 好逑传》译本上下卷。1 9 3 0年 ,威 妥玛 ( T h o m a s F r a n c i s Wa d e ) 翻译的 《 好逑传》 全译本 。1 8 9 5年 ,亚历 山大 .伯克利 ( A l e x a n d e r B r e b n e r )继续翻译 《 好逑 传》 , 命名为 《 中国历史 和故事》 ( A L i t t l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a a n d a C h i n e s e S t o y) r 。1 8 2 4年 ,汤姆 斯 ( P e t e r P e r r i n g T h o r n s )翻译 《 花 笺记》 。1 8 6 7年 ,查 梦斯 ( R e v e r e n d J o h n C h a l m e r s )选 译 《 花笺记》六篇韵文载于 《 中国评论》 。1 8 6 8年 ,宝宁 ( J o h n B o w i r n g )再译 《 花笺记》 为 T he
乔治·蓝宁《汉语学习简易教程》概述
乔治·蓝宁《汉语学习简易教程》概述Lanning,George (蓝宁,1852~1920),英国人。
1875~1889年间担任上海英华书馆(Anglo-Chinese School)总教习,1889~1907年间任上海西童书院院长。
在担任西童书院期间,蓝宁为书院中的西童学习汉语,特编写了初级汉语教材——《Easy steps in Chinese studies》(《汉语学习简易教程》),该书1905年出版,是一本经由实践检验之后出版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
西童是指从小出生在中国或者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带到中国的西人子女,在前面的文章里也提到,在西童公学中,主要是欧洲人的子女,部分是欧亚混血儿,由于西童的特殊身份,造成了他们在汉语学习时有别于成人的学习,同时也对汉语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儿童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积少成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具体则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方面,习得规律可以归纳为:在语音上表现为由易到难。
在语法上表现为由不完整到完整。
句子由短到长,一开始是独词句,以后则逐步扩展。
语法结构逐渐完整。
词类由名词逐渐扩展其它词性。
在语用上则表现为由不完善到完善。
儿童的语用最初只表现在交往倾向上,然后逐步地发展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进而又能在不同的情景中根据要求选择表达对象。
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系统是由四个范畴构成的,这就是语言规则范畴、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语言操作范畴、语言交际环境范畴。
语言规则范畴是指语言信息传递时所需要的一切语言系统因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规则;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是指儿童学习语言时参与的感觉、知觉、表征、概念化和符号化等认知因素。
这些认知范畴的相关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
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语言为范畴理论形成了一种有关幼儿语言学习的模式即整合模式。
按照这种整合模式的理论,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即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
《三字经》英译的进程及现实意义
《三字经》英译的进程及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悠久深远、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正日渐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和重视。
用国际的眼光、国际的表达来讲述中国文化瑰宝,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们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我们传承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通过英译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将其译成外语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在十三五规划的今天,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重铸中华国学之经典,重塑中国话语体系的国家战略中意义非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三字经》;英译本;现实意义1引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Then Mencius’ mother,Chose her neighbor.At Mencius sloth,She cut the cloth.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No jade crude,Shows craft good.Unless you learn,Brute you’ll turn.伴随着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经过三年磨砺,采用“三词格”和整齐的“aabb”韵式,以三个英文单词对译三个汉字,使之在音、形、义三方面都与原文相匹配的神还原,于2014年10月17日创译出版发行了一部风格独特的《英韵三字经》,使我国古代蒙学的经典著作《三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次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2《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传统蒙学合称“三百千”(《百家姓》、《千字文》)之一,是一部知名度极高的,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的百科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清晰知识体系,在古代称之为“小纲鉴”。
英国驻华大使鼓励英学生学中文
英国驻华大使鼓励英学生学中文作者:曹尔寅来源:《留学》2014年第21期“2014年9月24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英国驻华大使官邸举办招待会,欢迎最新一批来华参与“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 UK)”项目的英国学生与实习生。
“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 UK)项目于2013年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启动,旨在鼓励和支持英国学生来华学习和实习,增进英中两国及人民之间的信任、理解与互利关系。
通过该项目,来自英国和中国的年轻人将建立长久的联系,共同为两国创造社会和经济利益。
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先生在招待会上致辞并对在场的英国学生表示祝贺,他说:“你们都在人生的旅程中做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
你们已经认识到,生活并不像坐火车一样,火车开到哪儿你就被带到哪儿。
生活更像是开车,你可以把车开往任何方向。
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我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然后我做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这个决定将给我的人生带来长期的益处,那就是我要学中文。
所以在这里,我要祝贺你们,你们可以学习任何东西,但如果你学的是一门将在全球经济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语言,你获得的知识将重塑你的人生。
”在致辞中,吴思田大使用切身经历给出席的英国学生上了一课,他说:“当我学中文的时候,我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决定采用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想尽快掌握中文,要做的不是修改语法或是背大量词汇。
其实学语言和学网球是一个道理,如果仅仅坐在那里苦读打网球的使用手册会是一个好方法吗?你要做的仅仅是去打网球!花上你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和人们交流,当然最好是中国人,或讲中文的人。
这是我很真诚地建议,和中国人交朋友,因为和中国人交谈你会学到更多关于这门语言的东西。
”大使也表示,在他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来华的英国学生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让他感到十分自豪。
他感谢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作出的巨大的努力,还有中国政府对英国来华学生奖学金的慷慨资助。
目前在华的英国学生有5,500名,数目并不大,而英国未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促成八万名英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和实习。
二十世纪欧洲汉学
二十世纪欧洲汉学二十世纪是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和汉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二十世纪初,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相对有限。
当时中国一直被视为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人们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华丽的中国瓷器和精美的丝织品。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有特殊爱好的人开始对汉字进行研究。
英国学者康德(Herbert Giles)发表了《Easy Wey to Learn Chinese》,成为了最早的一本汉语教材,在当时引发了轰动效应。
这本教材为欧洲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了研究汉字的重要契机。
随着二十世纪的进展,欧洲的汉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时期,一些欧洲著名学者如 Bernhard Karlgren 和 Paul Pelliot 加入了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中。
他们翻译和研究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带领欧洲学者逐渐了解到中国庞大而深奥的文化遗产。
其中,Bernhard Karlgren 是瑞典著名的汉学家,他在对汉字的研究中提出了“正音”和“石研”两个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和文字学具有重大意义;Paul Pelliot 则通过自己的勘探活动发现了著名的敦煌文献,这些发现不仅给了欧洲学者更多的材料研究中国的历史,还为后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十世纪中期,汉学在欧洲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个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美国学者哈默(John K. Fairbank)成为了在二战后引领汉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在哈佛大学创建了“研究中国的约翰·K·费尔班克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现代历史和政治。
这个中心吸引了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成为了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哈默本人也通过他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欧洲对汉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了绝对优势 。此后 ,各大报的副刊 , 1919 年 3 月 , 在国语研究会的基
也差不多都以白话文为主了 。社会 础上又成立了一个“国语统一筹备
7 语文教学通讯 ·2000 ·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6 页 。
②转引自李杏保 、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 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7 页。
(作者系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心理系 教授 ,本刊 1997 年第 5 期“封面人物”)
色了 ; 而到 1919 年 ,白话文开始占 年 11 月 , 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 , 就是说 的是白话 ,写的 、读的却都是文言 。文言难学 , 所以文化教育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 , 成为 少数人的 “专利”, 广大劳动人民也就只能处 于不会读 、不会写 、没有文化的愚昧状态 。直 到语文单独设科之初 , 称作 “词章”“中国文 学”和“国文”时 ,要求学生读的 、写的 ,仍然都 是文言文 。这种情况 ,很不利于培养服务于现 代社会的新一代国民 。因此 ,中国近现代进步 的思想家 、革命家 、教育家 , 从很早就提出了 “言文一致”的要求 , 主张要革新文言 , 倡导用 白话写诗作文 , 到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时 , 逐 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 , 反映在 文化教育方面 ,就是国语运动了 。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曹洪顺
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文为 现实生活中“言文一致”的大趋势 , 会 ”, 作 为 教 育 部 的 一 个 附 属 机
汉语拼音两拼音节
汉语拼音两拼音节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两拼音节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之一。
所谓两拼音节,指的是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的音节。
这种拼音节在汉语中占据了大量的比例,也是汉语拼音学习的基础。
两拼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例如,拼音节“piàn”中,“p”是声母,“iàn”是韵母。
声母在前,韵母在后,两者一结合,就能拼出一个音节。
例如,“p-i-àn”拼出“片”这个音节。
韵母自成音节时,声调直接写在韵母的元音上。
例如,“i-àn”拼出“见”这个音节,并直接在“i”上标上第四声的调号。
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发音:通过学习两拼音节,学习者可以掌握汉语的基本音节结构,了解汉语的发音规则,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发音。
奠定汉字读写的基础: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读音的比较复杂。
通过学习两拼音节,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音形关系,为汉字的读写打下基础。
培养汉语语言能力:学习两拼音节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发音和汉字读写,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声母和韵母:学习两拼音节的第一步是掌握所有的声母和韵母。
声母和韵母的记忆可以通过字母卡片、拼音表等方式进行。
练习拼读:通过大量的拼读练习,使学习者熟悉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提高拼读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借助教材、在线资源等进行练习。
注重实际应用:学习两拼音节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汉语拼音两拼音节是汉语学习的基础,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声母和韵母、练习拼读和注重实际应用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学习两拼音节,为以后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语拼音和韦氏拼音是两种广泛使用的中文拼音系统。
它们之间的对照关系对于学习中文以及进行中文语音和文字处理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考试科目:汉语基础考试时间:2014年12月28日上午招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说明: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写在此页上无效。
壹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共8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________是在听感上可以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也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2.一般把语法单位分成四种:_______、_______、词组、句子。
3.现行汉字的构造单位有两级:_______和_______。
4.汉语量词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5.索绪尔用_______和_______来区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上的实际表现。
6.“纵然山有虎,也向虎山行”是_______复句。
7.________的出现是汉字形体演变中一次质的变化,是汉字史上一次大的简化变革。
8.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是:横、竖、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逍遥法外”的结构类型是_______。
1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的修辞方式是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能与齐、撮二呼的韵母配合,不能与开、合二呼的韵母配合。
12.汉语单句的句类包括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建”字共有_______画,第七笔是_______。
14._______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特点。
15._______指通过词根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16.用国际音标给下列汉字注音:关_______、刚_______。
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
【编者按】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于1863年出版了《汉语手册》,遗憾的是,150年来该书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客观而言,该书作者学有专长,使得他能够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的分析,非常精到,为当时学界所少见,得出的许多关于汉语的研究结论,应该说都已达到当时欧洲汉语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即便到今天,他对汉语的许多认识仍然能够引起学人的思考,给人以启发。
本刊特此刊发该书的《前言》部分,标题系编者所加。
《汉语手册》出版的目的大致有三:一是为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①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教材;二是为英国学习中文的其他人士提供辅助;三是为中国本土初学中文的人提供支持。
为表明该书写作的必要性,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现存的有关汉语教学研究的各种著作,直截了当地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指明它们作为中文学习辅助资料的学术价值。
英国的中文研究,广而言之,甚至是欧洲的中文研究,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
传教士著作中的一些模糊表达,尽管本身大体正确,却仍然需要传教士去加以解释,防止主观臆断以致曲解原意。
因为没有老师随时更正西方人头脑中故有的一些偏见和错误结论,许多法则和真理经常会被误解。
早期东方史研究者对中国神奇般的描述,使得有关中国人的一切都被过度渲染,甚至出现了许多子虚乌有的东西。
首部系统论述中文的著作《华语官话语法》由多明我会(亦译道明会)修道士瓦罗(Francisco Varo)(亦译万济国)编著②,1703年在广州以木刻印刷的方式出版。
拜耶尔(T. S. Bayer)1730年用拉丁文发表了他的著作《中国博物论》(Museum Sinicum)(上下卷,8开本),在圣彼德堡出版。
然而拜耶尔却未能实现期写作初衷。
该书由传教士著作中的资料搜集整理而成,并对这些资料加以评论,用词隐晦,不令人满意。
19_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语观
造成的,语音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
一读法,去掉异读音。 翟理斯已经开始意识
到汉字声调对交际的重要性,他在《 华英字
典》 (1892 年) ①序言中说:“ 好在现在不用详
述关于声调精确知识的重要性,所有新学校
中认真的学生都会把对汉语声调的学习作为
中文学习要花费精力的一个必要部分。” [3] vii
西方语言亲缘关系的理论派,另一个是以庄
自接触汉语开始,西方学者们一直致力
延龄为代表、希望通过对当代语言事实的描
写和语料搜集来进行汉语研究的实证派。 而
于汉语拼读系统的拉丁字母改造。 从利玛
翟理斯的汉学研究,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到汉
窦、罗明坚的葡语罗马字注音转写、金尼阁的
语工具书的编纂,再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
翟理斯曾经引用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
选出来的词条在翻译的时候都参考了其原文
来表达对汉语字词的看法:“ 一个汉字的意
出处,这样一来,在人称、数、性等使用上通常
思很难用一个定义去完全概括,每个字都像
都与原文保持一致。”
long, of
time
[3] ix
or
advantageous;profitable;
南语三个国家的注音。 这些注音都采用庄延
龄的语音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金璋的笔记
和富善的小册子,此外还利用了中国传统韵
书《 标注有很多错误的
( 二) 重视汉语声调
由于大多数印欧语都是无声调的语言,
对于大部分初学汉语的西方人来说,学习辨
别汉语声调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即便到
的痕迹,例如:“ Ch’ ing Ming 清明” “ Kung fu
《2024年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范文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篇一一、引言在19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逐渐受到重视。
这一时期,汉语教学语法不仅体现了对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教育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的启示。
二、19世纪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1. 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在19世纪,汉语教学语法非常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包括词性、句型、语序等。
这种重视基础的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扎实的语言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高级语法和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实际应用19世纪的汉语教学语法不仅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还非常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会通过举例、讲解实际语境中的用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这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融合中西方法在19世纪,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汉语教学语法开始融合中西方法。
一方面,教师们借鉴了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将语法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背诵、默写等。
这种融合中西方法的教学方式为后来的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19世纪汉语教学语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1. 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现代汉语教学仍应重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语言基础。
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注重实际应用现代汉语教学应注重实际应用,将语法知识与实际语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此外,可以通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安排语言交流场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融合中西方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融合中西方法,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同时保留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文化特色。
这种融合中西方法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4年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范文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篇一一、引言19世纪是一个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当时的背景下,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一门重要语言的教学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这一时期的教学语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对现今的汉语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并分析其给现代教学带来的启示。
二、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1. 重视汉字教学在19世纪的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时的教学方法以“汉字为纲”,即先教授常用汉字和词组,再教授相关的语法结构。
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汉字及其意义,从而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2. 重视语言实用性和交际性19世纪的汉语教学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因此,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都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记忆在当时的汉语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记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会详细讲解语法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此外,教师还会通过大量的例句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19世纪汉语教学语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1. 融合汉字和语法的教学现代汉语教学可以借鉴19世纪的教学方法,将汉字和语法教学相结合。
在教授汉字时,注重词组和句子层面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掌握语法结构。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有趣的汉字活动和文化教学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热情。
2. 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现代汉语教学应继续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3. 强化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记忆虽然现代汉语教学更加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但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记忆仍然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提要
确立于1861年的翻译学生制度是近代英国在华使领馆工作人员的汉语培训制度,是较早出现的由官方运作的、制度化的汉语教学活动。
它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选拔制度,以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为专用教材,在学制学时、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统一的安排和管理,并且有固定的考试制度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与教学改变了以往“私塾式”的教学形态,体现出科学性和自觉的方法意识,开始向现代形态的汉语教学转变。
关键词
翻译学生汉语教学
一、英国在华殖民与外交活动和翻译学生制度的确立
二、翻译学生的选拔与培训
三、翻译学生制度的影响
四、结语
《国际汉语教育》2010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