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间隔排列的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一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教师明确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确保了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巩固和课堂小结等,使整节课内容充实、有序。
特别是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用具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了间隔排列的直观印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特别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的正确率和速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掌握了较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建议与改进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但仍有一些细节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强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
辅助教学等,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间隔排列评课稿(精选3篇)
间隔排列评课稿(精选3篇)间隔排列评课稿篇1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难度颇高,知识点非常抽象。
但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
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王老师创设了手指夹铅笔的游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
建议:由于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典型,所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列举、交流了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王老师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建议:老师应该将一一间隔的所有情况理清之后再来探究数量之间的规律。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及其它一些学习方法。
间隔排列评课稿篇2下面我针对教学中的一些环节谈谈我的看法:1、师生交流充分,但生生交流贫乏。
本课教师安排的内容比较多,知识也较书上丰富了很多,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教师与学生点对点的问答比较多,而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足,这样的课堂的参与面就会变窄。
如一开始找规律的时候可以让同桌间先交流,再指名回答,找到规律进行概括的时候也可以先让学生交流。
摆图形验证和画画表示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先交流,这样学生验证的资源才会丰富,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
找规律-间隔问题(评课稿)
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49,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 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 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 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 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他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锯6段,要锯几次?
锯9次,锯成几段?
(4)环形间隔排列。 3种可能:(1)黄珠为4颗
锯90段,要锯几次?
(2)黄珠为6颗 (3)黄珠为5颗
我的思考:
1、教学需面向全体,但也要关注学困生。 2、问题要细致,但要精炼有效。 3、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4、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 错误的反例——合理利用
一一间隔排列
螃蟹 鱼 鱼 螃蟹 鱼 鱼 鱼 螃蟹——不是一一间隔排列
3、变式——巩固规律
(1)怎样才能使蝴蝶的个数比蜻蜓多1? 怎样才能使蜻蜓的个数比蝴蝶多1? 2 (2)摆一摆,说一说; 画一画,说一说。
三、深化,在交流中实现
锯3次,可以锯几段?
段数比次数多1。
拓展题: 红黄一一 间隔排列的珠子,红珠子有5颗, 黄珠子有几颗? 4种情况:(1)两端为红珠 (2)两端为黄珠 (3)一端为红珠,一端为黄珠
—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到“植树”问 题的探究,学生对于“对氯”的存在已不陌生。 从四年级开始,“找规律”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 出现在教材中,对学生提出了更明确的学习要求。 学生对规律的发现并不困难,但对于规律的实际 应用,体验数学学习需要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 的感受存在困难。
幼儿园中班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幼儿园中班教案《学习间隔排列》教学目标:1. 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正确使用间隔排列进行物品排列。
3. 培育幼儿的察看本领和逻辑思维本领。
教学重点:1. 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正确使用间隔排列进行物品排列。
教学难点:1. 培育幼儿的察看本领和逻辑思维本领。
2. 确保幼儿在操作中的安全。
教学准备:1. 玩具、书籍、铅笔、橡皮等物品。
2. 白板、黑板、粉笔、彩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老师出示几个物品,供幼儿依照本身的想法布置排列次序,看看谁的排列次序最有创意。
2.引导幼儿察看,认真察看并思考,提高他们的察看力和思维本领。
3.游戏结束后,老师对每个幼儿的排列次序进行评论,同时对幼儿的思考过程进行引导。
二、教学内容1.给出四五个物品,老师可以用白板或黑板出题,要求幼儿依照肯定的规定进行排列。
2.介绍间隔排列的概念,让幼儿明白什么是间隔排列。
3.反复示范让幼儿仿照操作,并渐渐加深难度,挑战幼儿的逻辑思维。
4.让幼儿在间隔排列的过程中把握基本的计算和空间运用本领,训练幼儿的时空感知。
5.引导幼儿制造性地运用间隔排列,制作属于本身的小礼物,并将作品呈现给其他幼儿。
三、游戏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加深幼儿对间隔排列的理解。
2.活动后,老师可以对幼儿进行点评,同时让幼儿在本身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四、评价反思1.活动后,老师可以进行评价,让幼儿对本身的学习进行反思,实现课堂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
2.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本身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学习间隔排列”为主题,旨在培育幼儿的察看力、逻辑思维本领以及计算和空间运用本领,同时还能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寓学于游。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幼儿认真察看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在实践操作中渐渐把握间隔排列的方法和技巧,很好地培育了幼儿良好的察看力和逻辑思维本领。
间隔排列教学案例评析
立足生活、抓住本质、构建模式一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案例评析元淑霞20 、5立足生活、抓住本质、构建模式一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案例评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有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思考,进而挖掘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
【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生:(学生疑惑)师:排队你们了解吗?生:了解师:下面我们就请第一组的7位同学上来(注:4男、3女),我们一起给他们排一排。
预设情况:①、按照由矮到髙、从前往后排成一列。
②、间隔排列,排成一排师:同学们真棒!排队要有个顺序,排列跟排队差不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师:下面同学们一起看看老师是怎样排的:男女男女……生:(迫不及待的往后说)师:你能告诉我是怎样排的吗?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再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师:很好,同学们这种排列是不是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
师生总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评析】:数学生活化,已经成为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
其基本标志就是我们开始关注到,儿童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所以,小学的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
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排队的过程中渗透两种事物间隔排列的规律,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间隔规律打下基础。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体验规律美,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
4、培育小朋友边操作边叙述的习惯。
【活动预备】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
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1、小朋友搭积木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假如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小朋友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小朋友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乐观性很高,全部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胜利的气味。
且雪花片的拼搭便利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现小朋友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1)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师带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2)再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并带小朋友念一念。
(也是无规律的)(3)展现第三名小朋友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幼:哇(在展现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小朋友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制造)(4)小朋友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方法好不好?小朋友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
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篇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间隔排列》教学反思这星期我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学习了间隔排列这一课。
其实在上课之前,我曾有幸听了其他学校几位优秀老师上的这节比赛课,说实话,有上的很平淡的,有上的很精彩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小的一位美女老师上的这节课,她整节课的语调很轻柔,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内容设计的十分精彩不乏味。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巩固新知时做的那个小游戏:老师先选了四名小男生,然后提问“如果小女生和小男生一一间隔,最少需要几名小女生呢”,请小女生自己找位置。
之后请台上的小男生小女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再问学生“现在还是间隔排列吗”,整个游戏过程时间并不长,可是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我觉得这游戏达到的效果比老师一味的带着孩子们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定义要好的很多,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很棒~间隔排列教学反思这个星期我在上这一课时,中间有个很大的过失,就是我自己将间隔排列的规律小结直接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篇二: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优秀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具准备:若干操作图形、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评课稿一、引言《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教材文章。
本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背景,通过介绍小朋友们在排队买冰淇淋时的经历,引发了对于间隔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本文详细分析了该篇文章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这一教材内容,并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和思考。
二、设计理念《间隔排列》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间隔的概念,进而掌握间隔排列的方法。
通过教材中“排队购买冰淇淋”这一生活场景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包括:1.理解并描述“间隔”和“间隔排列”的概念;2.学会用图示和语言的方式描述物体之间的间隔;3.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按照要求进行排列。
四、教学内容1. 掌握间隔概念通过阅读和听写教材中的文本,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间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室中的物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物体之间的间隔。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各种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加深对“间隔”的认识。
2. 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在学习了“间隔”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座位和学生之间的间隔,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排队活动中。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方法。
3. 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进行练习在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
例如,让学生按照要求排队,练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更加复杂的排队问题。
五、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本文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呈现为生活化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
2018-间隔排列评课-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间隔排列评课篇一:间隔排列说课稿间隔排列说课稿赫店小学任士杰一、说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间隔排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本文将对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的教学进行评课,重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以期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间隔排列的概念;(2)能够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间隔排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1)什么是间隔排列;(2)间隔排列的特点。
2. 例题引入:(1)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2)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例子中的规律。
3. 课堂练习:(1)提供一些简单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提供具体的情景或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法:在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记录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拓展应用中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评课
间隔排列教学评课稿一、引言间隔排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主要围绕间隔排列教学的课堂实施、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课堂实施1.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通过举例、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练习题巩固知识。
3.教学方法得当: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三、学生表现1.积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展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展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3.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对于间隔排列的概念和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效果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提升: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对于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五、总结与建议本次间隔排列教学评课中,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效果良好。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一间隔排列的评课稿
《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高邮城北实验小学黄桂娟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王老师先让学生用字母、符号、图形等学生熟悉的东西创造间隔排列,接着展示学生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
引出今天的课题。
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
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老师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
王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节课。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
“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
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
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当得出结论之后,王老师让学生把结论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1 / 2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
于是,王老师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
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
间隔的规律活动评价
间隔的规律活动分析与评价
该活动设计是一个大班阶段的活动,巧妙的以幼儿自己拼接的两色间隔的扣链为活动材料,并挖掘其教育意义,对幼儿进行模式能力的培养,活动材料是幼儿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并未通过直接讲解的方式,告知幼儿模式排序的特征,而是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幼儿主动发现扣链排列的规律,之后再让幼儿操作活动材料,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使幼儿能更深的理解物体排序的规律,且启发幼儿用同一种材料将其排列成有规律的模式,对幼儿模式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后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模式,将较为抽象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身体上,使幼儿将知识与自己的动作相联系,更好的理解模式排列的规律。
从主动发现到动手操作再运用身体来表现,循序渐进的使幼儿掌握模式排序,既具有渐进性,又将难度逐渐提高,使幼儿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在表现模式时,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去表征模式,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模式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
高邮城北实验小学黄桂娟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王老师先让学生用字母、符号、图形等学生熟悉的东西创造间隔排列,接着展示学生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
引出今天的课题。
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
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老师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
王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节课。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
“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
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
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当得出结论之后,王老师让学生把结论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
于是,王老师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
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
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
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同理圈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再次验证规律的操作题:让学生自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一一对应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规律。
这样既能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又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王老师的讲解非常细致,有条理,思路清晰,注重同类体型的训练。
王老师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及其它一些学习方法。
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比较高,是一节非常有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