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孤独感的心理韧性保护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

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与此社交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群体性孤独的加剧。

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面临着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形式,研究有效缓解群体性孤独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才能找到解决群体性孤独问题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社交关系。

本文将围绕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为提升大学生群体幸福感和社交支持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2 问题意识在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

群体性孤独指的是在社交网络充斥的环境下,大量的人群中存在着孤独感和沟通障碍,即使周围有众多朋友,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心灵伴侣,心理距离感弥漫在人际交往中。

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时代中高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群体性孤独的困扰。

问题意识在于要认识到群体性孤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它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社交能力,也可能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只有深入了解群体性孤独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有效缓解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困境,建立健康的社交支持体系,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问题意识】的提出将有助于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促进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开展,为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群体性孤独现象的一大受害者。

研究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群体性孤独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有助于对群体性孤独进行更精准的识别和干预。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调节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调节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调节张春姣,刘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孤独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就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的调节做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人际关系;人格特征;自我调节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1-0269-021孤独感简述孤独感是近30多年来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和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界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是社会人际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Leokamer,1943)。

后被心理学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鲍尔比关于依恋学说的影响,1973年,Robest S.Weiss发表《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

文章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

该文开创了孤独感研究的先河,随之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孤独感的实证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系统,整齐划一的理论。

都是从不同方向,领域切入的。

例如王健从哲学的角度把孤独感看作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主体对象疏离所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1〕。

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

Peplau 和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为此,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心理韧性,希望帮助大学生抵抗挫折和压力、纾解焦虑和压力症状,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本文旨在浅谈关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一、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指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针对一组人的心理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的一种心理干预、心理辅导方式。

它是以一定的主题、目标和计划为基础,采取讨论、分享、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团员在相互支持和帮助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调节情绪、疏导困扰,逐渐达到健康自我、早日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目的。

团体辅导有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团体设置、团体组建、团体过程、团体终止等多个环节。

二、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困境、变化和挑战时表现出的稳定、灵活、适应、抵抗和成长能力。

它是一种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

心理韧性的构成包括积极乐观、自我效能感、信任、意义和掌控感等方面。

心理韧性在学业、职业、生活、健康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是心理韧性的重要培养对象,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承受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1.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包括自我反思、情境模拟、情感解决、表达与倾听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和方法。

这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提高意志力和自律性,增强自我掌控和自我效能。

同时,这也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增强情感共鸣和互助精神。

2.提高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以共同目标、共同关注和共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团体环境,大学生可以在其中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心理韧性在学生困难应对中的作用

心理韧性在学生困难应对中的作用

心理韧性在学生困难应对中的作用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压力和逆境时,能够灵活适应并继续前行的能力。

心理韧性不仅支持着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遭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变故等种种挑战,这些困境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以有效应对,维护心理健康。

理解心理韧性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韧性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面对考试压力时,拥有较高心理韧性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焦虑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研究发现,具备心理韧性的学生通常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重新审视目标或寻求帮助。

这种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在逆境中找到解决方案,推动自身成长。

其次,心理韧性还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判断。

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他们更可能克服困难,并表现出坚持不懈的毅力。

例如,在一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研究中,那些表现出较强心理韧性的学生,通常在面对复杂学科时更能保持专注并持续努力,从而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

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习成果,也为未来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者,心理韧性对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技能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缓解压力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

在遭遇团体冲突或朋友关系困扰时,心理韧性较高的学生往往能更冷静、更有效地处理人际问题。

他们倾向于使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孤立自己或产生消极情绪。

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社交关系中建立信任,并形成更为紧密的人际联系。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重视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策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坚韧性。

首先,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他们逐步完成这些小目标时,会感受到成就,不断推动自身进步。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篇一」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高校生感到孤独。

孤独并不仅仅是指身边没有朋友或者亲人,而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青年高校生的孤独心理调研。

调研对象是某个大学的本科生,总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包括男生和女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孤独的原因、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应对孤独的方式以及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

在调研结果中,有5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者经常感到孤独。

我们将这些受访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原因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压力是导致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们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如课程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等。

同时,社交压力也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或者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家庭背景不佳、就业压力和自身性格孤僻也会加深孤独感。

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受访者普遍表示,孤独会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感增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乏动力等问题。

有部分受访者还表示,长期的孤独感可能会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这些结果表明,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应对孤独,受访者给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他们认为与他人进行交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尝试新的爱好等方式来寻找到共同语言。

此外,一些受访者表示,通过阅读、写作、听音乐等事物可以让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调研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比较强烈。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同时,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师长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们是互相支撑的重要力量。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希望学校能够加强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压力和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大学校园,开启崭新的学术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却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和学业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其心理韧性与社交能力。

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是个体在某种社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缺乏社会支持、无所依赖或无法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结。

对于大学生来说,孤独感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还是一种可能形成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多重心理压力,从学习到生活,再到个人发展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1. 学业压力大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而这种转变伴随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面对各类考试、课程作业及项目,由于追求优异成绩,许多学生常常陷入“忙碌”的状态。

这种繁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社交或休闲,因此很多学生会感受到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而产生孤独感。

2. 适应环境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是异地求学,与家乡和旧友渐行渐远,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不同于初高中时期集体活动丰富的社交方式,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单向度的、个性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产生孤独感。

3. 社交网络的两极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便捷的沟通方式。

然而,这也导致了人际关系形式的变迁,虚拟社交替代了真实互动。

许多大学生依赖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却忽视了线下真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当个人慢慢习惯这类交流模式时,对真实存在的人际互动逐渐疏远,从而进一步加深内心的孤独感。

4. 身份认同问题在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不少学生在探索自我身份时,会出现迷茫感和孤立感。

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人际支持,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孤独情绪之中。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探讨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探讨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变得至关重要。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应对困难并取得成功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

方法一:建立积极心态建立积极心态是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保持积极心态对于顺利度过难关至关重要。

要培养积极心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设定目标和展望未来: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培养乐观思维:遇到问题或者挫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保持对未来的信心,不断进取。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身边的人保持良好关系,多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增加自信心、改善情绪,并从中获取支持和帮助。

方法二:制定合理计划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制定计划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调整心态,并有效应对挑战。

以下是几种制定合理计划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确定具体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可行的小步骤。

合理分配时间:根据每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并确保留出休息和娱乐时间。

做好时间管理: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来帮助记录任务和提醒自己完成任务,如番茄钟等。

方法三:寻求支持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寻求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

以下是几种寻求支持的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与其他有相似经历或面临相似问题的人交流,互相支持和鼓励。

接受专业辅导:如果遇到过于严重或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专业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加入学习小组或俱乐部:参与各类组织和社团活动,与其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联系。

方法四:运动与放松运动和放松是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下是几种有效运动和放松方法:规律锻炼身体:适度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并增强身体素质。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些研究
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普遍存在,这可能与他们离开家庭和朋友圈子,进入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有关。

在大学生中,孤独感的因素主
要包括:
1. 社交失调:对于一些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
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这导致他们在大学里感觉孤独。

2. 家庭因素: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比较紧张,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孤独感。

3. 学习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他们没有足够
的支持和安慰,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4. 社会压力:社会给大学生施加了很多期望和压力,大学生在
这方面的感受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它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
健康问题。

2. 社交障碍: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退化,使他们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

3. 自我认知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价
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和不满。

为了帮助大学生缓解孤独感和相关问题,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
提供一些心理和社交支持,例如组织社交活动和提供一对一的心理
咨询服务。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面临着孤独感的困扰。

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阻碍他们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并提供一些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1. 家庭变迁带来的改变大学是大多数人离开家庭、进入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离开家庭后,大学生需要习惯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此外,家庭变迁如父母离异、兄弟姐妹离家等也会引发大学生的孤独感。

2. 新环境下的陌生感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

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读书的学生,由于身处陌生环境,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 学业压力和竞争心理大学生面临着各门课程的压力和激烈的同龄人竞争,他们常常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付出巨大努力。

然而,过度关注学业可能导致缺乏社交活动,进而造成孤独感。

4.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期间,人际关系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如果大学生无法良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容易感到孤独。

大学生应对孤独感的对策1. 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社团、公益组织、讲座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2. 培养个人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大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个人爱好。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参加相关社团或组织认识更多志同道合者。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法解决孤独感问题,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提供咨询和支持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孤独感。

4. 加强与家人和老朋友的联系尽管身处远离家乡的环境中,但大学生仍然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人和老朋友保持联系。

在感到孤独时,与亲友聊天、倾诉可以有效减轻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行和归
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
为强烈。国内许多调查与研究更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孤
独感覆盖面广,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现有条件
(1)学生身份:小组成员同为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生群体,从 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生源地\ 感到孤独


省内 33(53.23%) 29(46.77%)
省外 3(60.00%) 2(40.00%)
小计
62 5
家庭能否给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将直接 影响到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我们通过表格分 析可以看出,当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质帮 助越少,大学生会感到越发孤独。
家庭不能提供 实质帮助\ 感到孤独 完全符合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宿舍关系
参加寝室 聚会的频 率\对寝室 生活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很少满意
经常参加 12(28.57%) 28(66.67%) 1(2.38%)
偶尔参加 1(4.76%) 15(71.43%) 4(19.05%)
完全不参 加
0(0.00%)
2(50.00%) 1(25.00%)
完全不满 意
1(2.38%) 1(4.76%) 1(25.00%)
否 3(30.00%) 19(42.22%) 7(70.00%) 2(100.00%)
小计 10 45 10 2
年级方面,新生与老生之间则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不难 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 活环境,有孤独感的大学生比重逐渐下降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应对措施摘要:近几年,孤独感这一心理得到广泛地关注,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孤独感可能在现代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关键词:孤独感环境人际关系现实人生目标On the causes of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the CountermeasuresHuang ruyi(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221000)Abstract:In recent years,people pay psychological attention to the loneliness.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loneliness may be in the modern people are more prominent.Key Words:loneliness, surronding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ality, life goal1何为孤独感近几年,孤独感这一心理得到广泛地关注,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孤独感可能在现代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是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和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医学界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是社会人际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Leokamer,1943)。

后被心理学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至今为止,国内外对孤独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理论,都是从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切入的。

例如,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王建则从哲学角度把孤独感看作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主体对象疏离所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落空感1;李传银等人(1999)则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2。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

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孤独感;简述;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孤独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待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认同、自信和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孤独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孤独感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发泄、恶意攻击、酗酒甚至企图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心态有关。

另外,孤独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所以,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简述(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医学,用来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

美国学者RobertS.Weiss[1](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Perlman和Peplau[2](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快乐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关于孤独感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

社会心理学对孤独感调节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孤独感调节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对孤独感调节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孤独感的困扰。

孤独感不仅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

因此,社会心理学对于研究和调节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孤独感的成因。

孤独感往往源于社会互动的不足。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当个体无法满足这种社会联系的需求时,就会出现孤独感。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常见的孤独感成因包括人际关系的破裂、人口流动性增加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成因,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孤独感问题。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孤独感对个体的影响。

孤独感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此外,孤独感还会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意识到孤独感的紧迫性,并采取措施来应对和减轻其影响。

第三,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调节孤独感的方法。

社会支持是最主要和常用的调节孤独感的方法之一。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来满足个体的社会联系需求,缓解孤独感。

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等新的社交方式也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社会支持。

此外,心理干预和培训也是调节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接受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培训,个体可以学习应对孤独感的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孤独感的程度。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孤独感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心理学在调节孤独感方面的作用。

此外,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也需要重视孤独感问题,提高对孤独感的认识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调节孤独感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心理韧性与干预策略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心理韧性与干预策略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应鼓励孩子 尝试新事物,接受 挑战,增强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父母应引导孩子正 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学会调整心态,保持 积极乐观的态度
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 高学生心理素质
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学 生心理韧性
建立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心 理咨询服务
针对个人因素的干预策略
提高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 培养积极心态: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增强社交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大学生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5
大学生心理韧性干预策略的 实施
a. 评估心理韧性水平 b. 制定干预计划 c. 实施干预措施 d. 跟踪评估效果 e. 调整干预策略
实施方法与技巧
建立心理 韧性干预 小组,制 定干预计 划
开展心理 韧性培训 课程,提 高学生心 理素质
提供心理 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 解决心理 问题
开展心理 健康活动, 提高学生 心理健康 水平
加强家庭 与学校的 沟通,共 同关注学 生心理健 康
实施原则与步骤
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干预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 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步骤: a. 评估心理韧性水平 b. 制定干预计划 c. 实施干预措施 d. 跟踪评 估效果 e. 调整干预策略
推广建议:加强宣 传,提高师生对心 理韧性干预策略的 认识;加强培训, 提高心理辅导人员 的专业水平;加强 合作,建立多方参 与的心理韧性干预 机制。

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空心病”现象

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空心病”现象

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摘要】大学生“空心病”是指大学生内心空虚、失落、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一种称谓。

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探讨社会压力、心理素质不足、学业压力等因素与“空心病”的关联。

分析心理干预在缓解“空心病”中的作用。

通过对“空心病”现象的深入研究,反思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空心病,心理学,社会压力,心理素质,学业压力,心理干预,反思,未来研究,心理健康.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应对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而其中一种被称为“空心病”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大学生群体的严重问题。

针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需要通过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从社会压力、心理素质、学业压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竞争。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视角来深入分析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探讨其原因和对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空心病”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针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空心病”。

深入研究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意义在于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干预“空心病”,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空心病”,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社交焦虑、孤独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未来迷茫。

为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支持体系和促进心理咨询服务等对策措施。

这些措施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增强应对能力;建立支持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促进心理咨询服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关注并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交焦虑、孤独感、学业压力、焦虑、就业压力、未来迷茫、应对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心理咨询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大约有80%的大学生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心理问题,其中以社交焦虑、孤独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未来迷茫等为主要表现。

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大学生要适应学术压力、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与此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导致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加重。

学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生感到学业和就业前景迷茫,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这些心理问题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面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其原因和特点,探讨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学业压力与焦虑、就业压力与未来迷茫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支持体系和促进心理咨询服务等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深入了解社交焦虑、孤独感、学业压力、焦虑、就业压力、未来迷茫等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孤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孤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孤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一、孤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导论1、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1)生命关怀:心理健康的个体价值(2)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找到和把握自己(3)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看待事件,冷静处理问题(4)心理健康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懂得珍爱生命2、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社会价值(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二、孤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判断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与环境相和谐。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离开具体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年龄、情景等方面的因素。

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

以总体经常行为作依据,并不注重个别症状。

判断--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是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并以其总体。

上经常性的行为作依据来评价判断,而不过份重视个别症状的有无。

3、人格的稳定性。

(1)人有差异和特色,总体适应且稳定。

人格在保证自身能与社会相适应并有稳定的自我特点,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的影响2、思维片面,缺乏深刻性3、自我认同的危机4、心理索质不完备,成熟度低5、情绪发展不稳定6、性生理和性心理不成熟的矛盾(3)学校因素的影响1、学业期望2、环境变迁3、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4)社会因素的影响1、社会文化背景的提高2、大众传媒的影响3、家庭环境的影响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不是--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

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

目录摘要 (2)一、引言 (2)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 (2)(一)孤独感的概念 (3)(二)孤独感的类型 (4)1.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 (4)2.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 (4)3.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 (4)(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 (4)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5)(一)个人因素 (5)(二)家庭因素 (6)(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6)四、建议 (7)(一)家长 (7)(二)学校 (7)(三)班级 (7)(四)个体 (8)五、结束语 (8)(一)讨论 (8)(二)对策 (8)参考文献 (8)English abstract (9)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摘要: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孤独感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孤独感具体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特别是大学生孤独感有其特殊之处。

而关于大学生的孤独感的形成的原因,总体可以归结为个人、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结论与建议一、引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希望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被他人认可和接受,以及需要友情的慰藉和爱情的滋润,从而获得自信、鼓励以及奋斗的动力。

但往往由于一些原因,这些需求有时候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因此,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此提出一些应对的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帮助自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一)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用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大学生孤独感的心理韧性保护作用研究魏玉华杨静静【摘要】孤独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孤独 感量表(第3版)对3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城市,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自我效能感偏低;心 理韧性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自我效能在心理初性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心理韧性作为 保护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大学生青少年是孤独感的高发时期。

调查显示,我国25.4%的大 学生经常感到孤独,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之间缺乏亲密 关系A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 到孤独感%朱智贤13队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 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

研究者 认为孤独感是引发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最主要原因|41,可能诱 发许多身体疾病或者生理性改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孤独 感也是各种心理冋题的直接诱因|6|.L uanaigli和Lawlor171研究 发现,孤独感会削弱个体的抗压能力,高孤独感的个体更容 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孤独感是产生抑郁的因素之一。

心理初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灵活地适应外 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是个体的一道防御系统™。

作为心理成长 个体差异指征的心理韧性,折射着人的发展成因多重性和发 展结果的多样性%有研究证明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等不良 心理情绪症状呈负相关说明心理籾性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能够减少孤独感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影响。

心理 韧性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资本I1",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关系紧密,是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I'即心理韧性对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减轻不利因素对个体 的消极影响。

同样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能否处理好各式压力的自信心指标,一个人成功完成某 项任务或实现某种行为时的信念或知觉对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缺乏会直接导致行 为动机的不足1»1。

有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呈显著 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负性 情绪等问题的抗压能力就越强,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韧性就越好。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假设心理韧性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 呈负相关、自我效能与孤独感呈负相关。

但是心理韧性与自D01:10.19521/ki.l673-1662.2019.04.009作者单位:400044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我效能感是如何具体影响孤独感、心理籾性和自我效能的相 互预测作用以及两者在个体层面水平特征还有待明确。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重庆市内高校选取的450名在校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体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一共发放了 450份 问卷,回收390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84.1%。

其中男 性101名(30.8%),女性227名(30.8%);文史专业类161名(49.1%),理工专业类113名(69.2%),艺体专业类54名(16.5%);生源地来自城市76名(23.2%),城镇82名(25.0%),农村 170 名(51.8%)。

1.2研究工具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RSCA)调查大学生心 理韧性水平。

该问卷由甘怡群、胡月琴编制,该量表包括目标 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5个因子,共 27个项目。

采用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其 中 1、2、5、21、27、15、16、17、6、9、12、26题为反向计分,该量表 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高。

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 度,总量表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848,各分量表的克朗巴赫 a系数为:目标专注0.624,情绪控制0.793,积极认知0.777, 家庭支持0.739,人际协助0.779。

1.2.2 —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采用GSES调查大学生 的一般效能感水平。

该量表由Schwarzei•在1981年编制的,后 经过改进。

共包括10个项目,采用Likert四点评分法(1=很不 符合,4=非常符合),总分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 感水平越高。

1.2.3孤独感量表(第3版):此次测量孤独感的工具是《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由Russell等于1978年编制,又经由王登峰教授于1995年进行修订的,共有20个项目,评分 分4个等级:从不、很少、有时、一直。

得分在44分以上为高 度孤独,39〜44分为一般偏上孤独,33~38分为中间孤独,28~ 32分为一般偏下孤独,28分以下低度孤独。

该量表的克朗巴赫c t系数为0.846。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表示,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明确心理韧性、孤独感和自我 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温忠麟三步法进行中介效应检 验,进一步验证三者之间的影响。

即以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 中介变量,心理韧性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依次回 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2.1心理韧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分析据统计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总体得分为(93±12)分,说明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心理靭性中目标专注维度上的得 分是(17.4±2.9)分,情绪控制维度上的得分为(15.3±3.7)分,积极认知维度上的得分为(15.3±2.7)分,人际协助维度上的 得分是(20.2±4.4)分,家庭支持维度上的得分是(21.6±3.9) 分,即大学生在心理韧性的5个维度上呈中等水平。

大学生 的心理韧性在专业、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 1~3。

表1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比较G h)专业人数情绪控制心理韧性文史类161 3.0±0.7 丨) 3.4±0.4理工类113 3.1±0.8,) 3.5±0.4艺体类54 3.3±0.7 3.5±0.5F值 4.516 1.561P值0.0120.0121)与艺体类学生比较P<0.05。

表2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韧性比较(X±5)性别人数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心理韧性男性101 3.67±0.63 3.40±0.71 3.53±0.50女性227 3.40±0.55 2.89±0.68 3.42±0.41<值 3.657 6.986 1.972P值<0.01<0.010.050在性别变量上,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维度和情绪控制 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能力都 高于女生;在专业变量上,心理韧性中情绪控制维度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艺体类的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高于理工类和文史类的学生;在生源地变量上,心理韧性中人际协助维度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大学生的人际协助度显著强于来自农村 的大学生。

表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韧性比较>生源地人数人际协助心理韧性城市76 3.5±0.8 3.5±0.5城镇82 3.4±0.6 3.5 土0.4农村170 3.3±0.8 3.4±0.4F值 4.033 1.692P值0.0190.1862.2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统计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总体得分为(25±5)分,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为中等水平。

男生的自我 效能感(27±5)分比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强(23±5)分,自我效能 感在性别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9,P<0.01)。

在专业 上变量上,文史类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3±5 >分低于理工类 自我效能感(26±5 )分和艺体类自我效能感(25±5)分的学生,在专业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48,P<0.01 )。

在生 源地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3±5)分比来自城 镇自我效能感(25±6)分、城市自我效能感(26±6)分的大学生 低,在生源地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5,P<0.01)。

2.3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男生的孤独感(43±8)分低于女生的孤独感(45±8)分,孤 独感在性别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〇1.721, P=0.087)。

在专业上变量上,文史类的学生的孤独感(44±8)分和理工类 孤独感(45±7)分高于艺体类孤独感(42±8)分的学生,在专业 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42,P=0.066)在来源地 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孤独感(45±7)分和来自城镇孤独感 (43±8)分比城市孤独感(43±90)分的大学生高,在生源地维 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0,P=0.034)。

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专业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在生源地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

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之间呈 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之间呈正相关,在具体的维度 上也呈正相关;孤独感与心理韧性之间呈负相关,在具体维度 上也呈负相关。

表4自我效能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值)项目心理韧性目标专注维度情绪控制维度积极认知维度家庭支持维度人际协助维度孤独感自我效能感0.404°0.502°0.265°0.306"0.147丨)0.171°-0.348丨丨孤独感-0.658°-0.467°-0.307 丨,-0.4101'-0.394"-0.570"-0.394 丨)1) P<0.01。

2.5心理韧性与孤独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为了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靭性、自我效能感和 进一步验证三者之间具体影响情况。

进而采用温忠麟等的程序检验法验证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 效应:①以孤独感为因变量,心理韧性为自变量,发现心理韧 性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方差的净解释量为43.1%;② 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为因变量,发现心理韧性 能够预测自我效能感,方差的净解释量为16.1%;③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影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