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11地市经济收敛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意味着研究者试图理解经济体系是否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即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状态。
通过探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体系的行为,并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在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
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投资、储蓄和技术进步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常见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Solow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Solow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假设一个经济系统只存在物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该模型基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率将趋于稳定的结论,即该模型具有收敛性。
二、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方法1. 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常常借助于数学工具,使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证明。
例如,在Solow模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和函数形式,利用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来分析模型的稳定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收敛性。
2. 经验分析方法除了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家还可以利用经验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
这种方法常常涉及到对实际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或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经济增长模型收敛性的结论。
三、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结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在不同模型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以Solow模型为例,许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和技能提升的滞后,增长速度往往较低,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接近收敛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增长理论,如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分析——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分析——基于扩展Solow 模型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展Solow 模型对其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对2000-2017 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各区域之间的收敛速度较慢,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最慢。
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别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扩展Solow 模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一、绪论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将“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列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这也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条件收敛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区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的情况。
Solow 模型作为增长理论中的经典模型之一,可以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情况。
本文将利用扩展Solow 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实证研究。
二、相关理论(一)Solow 模型Solow 模型是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派增长理论模型。
Solow 模型基于勒昂孟德假设,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Solow 模型认为,如果各地区的资本产出比率相同,那么各地区的增长率也应该相同。
这一理论被称为“条件收敛”。
(二)扩展Solow 模型在Solow 模型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扩展Solow 模型,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也纳入到模型中。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作者:黎宏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摘要: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1987—2010 年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水平,将江西省分为88个市县区域和11个组进行了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江西省域区域经济差异在经历了四年短暂的缩小之后逐步扩大,2002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其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已由区域内经济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07-03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
但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
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本身存在着严重缺陷,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危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和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不仅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重视,县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其研究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统计分析一个省域内市县之间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以分析和判断该省市县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状况和经济差距,对于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发展的策略,促进县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运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对江西省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省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为该省发展提供借鉴。
一、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笔者收集了自1987—2010年以来,江西省各地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研究中选择了市县为最小空间尺度来研究,主要是考虑到市县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行政单元,如此比一般的采用地级市为最小的空间尺度的研究能够反映更微观的情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1953年-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
全 国
( I o 。 1 t "5 ) ( - 4 . ∞t ∞) ( 3 。 ∞∞) [ o . es o ]
从 表 2看 ,引入地 区虚拟 变量 改善 了收敛模 型 , t 值也较显 著, 说 明地 区因素是促进沿海省 份经济增长 的重要 因素 。并 且 ,
w■
, ■
- 0 . o o O 稻3
0 . 1 T 3 嬲a l 。 8 3 5 2 5 2 . 8 2 5 l 8
数据 。沿海包括福建 、 上海 、 广东 、 天津、 广西 、 浙 江、 海南 、 辽宁 、 北
全国
1 9怕一 2 o 1 o
( L 7 5 6 6 5 2 ) ( - 0 l 2 酣2 ) ( 2 . 2 0 4  ̄ )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 —
基于 1 9 5 3年 一 2 0 1 0年 面 板 数 据分 析
■潘丽凤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 以经济增长文献 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 本文对 中国 3 0个省 市间的经济增长, 以改革开放 为分界点 , 划为 1 9 5 2 — 1 9 7 8年和
1 9 7 9 — 2 0 1 0年 两 个 时段 以及 沿 海和 内陆 两个 地 区 , 进 行 实证 分析 。实证 结论 认 为地 区 间不存 在 显 著 的绝 对 收敛 , 且 地 区 因素使 经 济 无法 达 到 条件 收敛 。 关键词 : 8 收 敛 省 际 经 济
一
、
文 献综述
存在绝对收敛 。 林毅夫 、 刘明兴( 2 0 0 3 ) 研究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 结 构 、资源 禀赋与 区域 间要 素流动 等其他 因素相关 ( 魏后凯 , 条件 收敛 ,即 其 他 系数 的差 异也 取 决 于 收 敛 的 速 度 。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一尧引言和文献综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是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袁亦是政府财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遥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袁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野财权上收尧事权下放冶的分权财政体制袁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与支出责任错位的压力下财政收支出现巨大的缺口袁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纵向财政失衡问题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袁再加上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尧新冠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动荡等事件的冲击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遥与此同时袁我国教育尧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却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袁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袁地方财政自给率呈现趋势性下降袁对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遥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袁它的诞生与蓬勃发展袁不仅深刻影响着每个微观主体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袁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整体格局及长期发展趋势遥在全球整体发展环境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袁数字经济的逆势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袁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发展会影响地区间的税收收入分配曰另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给地区间的税源建设尧税收征管甚至税制改革带来冲击袁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袁进而影响着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遥那么袁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钥这种影响通过何种机制产生作用钥对不同区域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钥数字经济能否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省份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钥这将是本文后续探究的核心问题遥野数字经济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焦点袁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展开院在微观层面上袁验证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渊Tortora et al.袁2021冤尧企业避税渊张乾等袁2022冤以及企业价格加成渊柏培文和喻理袁2021冤等方面的影响遥在宏观层面上袁验证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尧产业结构尧经济发展以及财政分权等领域的影响遥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整体提升渊白俊红和陈新袁2022曰张慧等袁2022冤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渊马晓君等袁2022冤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渊Pradhan et al.袁2019冤尧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城市研发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荫魏吉华肖青揖摘要铱选取2011要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袁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水平的基础上袁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遥研究发现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机制检验表明袁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进而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空间计量分析显示袁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袁但是对于邻近省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遥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袁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明显遥该研究结论可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撑袁也可为探寻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升路径提供决策参考遥揖关键词铱数字经济财政可持续性地方财政渊韩健和李江宇袁2022冤等途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袁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渊赵涛等袁2020曰徐曼等袁2022冤遥张红伟等渊2021冤指出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扩大增值税规模尧增加个人所得税规模和提升经济开放水平三条途径强化财政分权遥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袁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院第一袁在财政可持续性内涵的研究方面袁凯恩斯在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曳中首次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阐释袁他从国债发行角度出发袁指出国家财政丧失可持续性的情况袁即一个国家无法承担利息和新债的发行遥在此基础上袁财政可持续性理论不断完善袁众多学者分别从政府债务渊Bohn袁1995冤尧偿债能力渊Greiner et al.袁2006冤尧财政收支平衡渊崔惠玉等袁2022冤和筹资能力渊Bajo-Rubio et al.袁2019冤等角度对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遥第二袁在财政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方面袁学者们多从疫情冲击渊吕冰洋和李钊袁2020曰丛树海和黄维盛袁2022冤尧减税降费渊邓晓兰等袁2021冤尧人口老龄化渊张翕袁2021曰邱国庆和杨志安袁2022冤和金融环境渊刘建国和苏文杰袁2022冤等方面展开讨论遥在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关系方面袁邓达等渊2021冤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探究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能力袁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遥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忽略了空间交互效应袁刘建民等渊2021冤将空间因素纳入考量袁在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时分别使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袁从空间溢出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袁认为本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遥综上可知袁目前大部分文献侧重于对数字经济或者财政可持续性单方面的研究袁直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文献较少遥此外袁现有文献并未明确清晰地阐述数字经济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因此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要2021年的面板数据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水平袁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袁可能有的边际贡献包括院第一袁拓展了数字经济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遥不仅能够拓展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袁也能够细化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内容遥第二袁细化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路径的研究遥从财政收入尧财政支出以及政府债务三个角度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遥第三袁多角度证实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遥从作用机制尧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的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时空演化特征袁较为全面地量化研究了二者间的关系遥此外还采用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遥二尧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渊一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直接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端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袁主要体现在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方面遥首先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渊艾华等袁2021冤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普惠性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袁生产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消费者偏好进行生产袁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遥与此同时袁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易袁提高交易频率以及交易规模渊杨志安和胡博袁2022冤袁增加企业营业收入袁进而起到涵养税源尧扩大税基的作用遥另一方面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赋能于传统产业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袁还可以通过数字产业化催生出新型产业以及商业模式袁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渊马晓君等袁2022冤和经济效率提升袁有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涵养高质量财源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增值税尧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渊段丁强等袁2022冤袁提高主体税种占比袁优化税收结构遥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数字平台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袁能够拓宽劳务以及货物的交易范围袁直接带动其交易规模的提升袁进而推动增值税税基的增长袁增加增值税税收收入遥数字经济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拉动企业进行实体投资的同时袁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袁促进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税基增长袁扩展所得税税收收入增长空间渊谷成等袁2022冤遥最后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税收的征管水平遥就纳税方而言袁税收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强化了税源管控袁可以显著地提高税务部门税务稽查的准确性袁加大避税行为被发现与被处罚的概率渊徐捍军袁2021冤袁进而有效抑制偷税漏税行为遥就征税方而言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政府征管的数字化转型渊宋宝琳等袁2022冤袁例如金税工程的不断升级以及掌上软件的普遍应用袁可以有效地简化办事流程袁提高征税效率袁节约征税成本袁同时能够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广与落实袁有利于提高社会纳税遵从度遥渊二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间接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尧政府债务等方面遥就财政支出方面而言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等方式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渊张伟亮和宋丽颖袁2023冤遥首先袁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的增长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本身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袁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就业方式袁例如居家办公和在线接单的实现袁使更多的就业者可以突破工作地点与时间的限制袁这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袁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袁进而促进居民自我保障能力的提升袁缓解政府社保尧医疗以及扶贫等刚性支出压力渊邓达等袁2021冤遥此外袁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优化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与服务袁提高单位财政支出的效率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背后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袁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来处理公共财政的信息及数据袁实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快速共享袁方便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袁有助于缓解政府决策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袁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偏好袁为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依据曰同时随着数字财政和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袁政府财政信息的获得更加容易袁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也变得更加透明渊宋宝琳等袁2022冤袁特别是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我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之中袁有利于我国构建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袁强化财政监督袁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袁进而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渊张伟亮和宋丽颖袁2023冤遥就政府债务而言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缩小政府债务规模和提高债务融资效率两个方面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遥首先袁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袁尤其是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扩张渊朱冠平等袁2022冤遥过去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融资约束问题袁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大量发行城投债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袁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增加遥一方面袁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型金融业务与新型融资模式的诞生袁例如网银支付尧线上购物和银行信贷等袁突破传统融资局限袁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袁使得企业较为容易获得相应的融资资金和金融服务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渊袁鲲和曾德涛袁2020曰郭峰等袁2020冤袁降低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城投债以及增加隐性担保等方式来干预经济的成本袁此时区域经济也可以得到高质量发展袁不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地扩大债务规模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遥另一方面袁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了财政资金透明度袁便于对地方政府发行隐性债务的监督管理袁可以有效抑制隐性债务的发行遥另外袁现有数字技术在金融体系的运用可以使得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加大对国内外投融资交易的监控袁加上线上网络交易活动的过程全程留痕袁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活动的可追踪性袁可有效抑制金融洗钱以及偷漏税行为袁有助于增加地方税收收入袁而税收收入增长将减少地方隐性债务的发生渊梁晓琴袁2020冤遥其次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效率渊侯世英和宋良荣袁2020冤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容易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袁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袁可以进一步丰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袁实现更多可配置资金的吸收与整合遥与此同时由于数字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地方政府财务信息和负债信息的透明度袁进而提高融资市场上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渊潘俊等袁2016冤袁再加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袁可以增强地方债务承受及偿还能力袁有助于增加政府信用并进行债务融资袁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概率以及借贷成本袁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效率袁从而缩小地方政府的借债规模遥综上所述袁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三种机制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相应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遥在此基础上袁提出研究假设H1和假设H2院H1院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H2院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图1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渊三冤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袁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边界性正在不断被弱化袁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更加迅速袁与此同时袁数字技术以及数字要素的诞生更是使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遥然而由于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袁该领域仍存在野赢者通吃冶现象渊邓达等袁2021冤袁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越大越容易吸引其他省份的技术尧资本以及人才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生产要素流入本省袁很有可能形成明星经济体而导致垄断市场袁抢占中小城市的市场份额袁在损害竞争的同时不利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以及税收增长袁扩大地区间的税收收入差距袁进而造成税收领域的野马太效应冶渊谷成等袁2022冤遥从区域发展和优惠政策来看袁由于广东尧江苏以及浙江这些地方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袁无论是科技创新水平尧人才储备还是基础设施等都具有先发优势遥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袁这些省份制定了大量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数字经济要素的流入袁而凭借自身的优势袁再加上各省份之间存在的野数字鸿沟冶问题袁其优惠政策与其他省份相比自然更具有吸引力渊曹静韬和张思聪袁2022冤袁从长期来看会对其他省份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遥因此袁数字经济在促进本地区财政可持续能力提升的同时袁在数字经济野虹吸效应冶的作用下袁其对周边地区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会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渊刘建民等袁2021冤遥在此基础上袁提出假设H3院H3院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遥三尧研究设计渊一冤数据来源样本数据为2011要2021年全国30个省份渊不包括西藏冤的面板数据遥除特别说明袁数据来源于叶中国财政年鉴曳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曳叶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曳叶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曳叶中国统计年鉴曳叶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曳袁以及国家统计局尧EPS数据库尧Wind数据库等遥为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袁对样本数据做如下处理院部分年份的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和各省份的年均增长率予以补齐曰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袁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遥经过上述处理袁最终得到330条面板数据观测值遥渊二冤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遥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渊sustain冤院根据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袁同时借鉴刘建民等渊2021冤的部分衡量指标袁从财政运行稳健性尧财政风险可控性及财政体制科学性三方面综合衡量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遥具体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遥渊1冤财政运行稳健性遥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尧财政收入可持续性和财政支出稳定性三个指标衡量地区财政运行稳健性遥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实际GDP 度量遥将财政收入可持续性细化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尧一般公共预算增速尧财政收入结构和土地财政依存度四个三级指标袁其中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反映出当地人均贡献财政收入的程度袁可以体现当地财政收入状况以及可利用财力的多少曰一般公共预算增速反映了地区财政收入增长潜力曰财政收入结构可以较好地衡量地方财政收入的质量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越高袁地方自有财源越稳定袁财政收入质量也就越高曰土地财政依存度反映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袁其依赖度过高会威胁到地方财政的稳定性遥财政支出稳定性用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度量袁主要因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遥渊2冤财政风险可控性遥选取财政自给率和地方债务风险两个指标衡量风险可控性遥财政自给率用财政收支缺口度量遥财政收支缺口是衡量地方政府支出职能和收入能力之间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指标袁当财政收入可以满足所承担的事权所需要的支出时袁财政收支缺口较小遥地方债务风险用政府负债率度量遥政府负债率反映出当前的经济规模对地方债务的承担能力袁是衡量政府债务规模的相对值指标遥渊3冤财政体制科学性遥选取财政分权度和预算偏离度两个指标衡量财政体制科学性遥财政分权度用收入分权度量遥收入分权能够反映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税收权袁代表地方政府分享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遥预算偏离度用收入预决算偏离度度量遥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能够反映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情况袁代表地方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遥2.解释变量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渊digital冤院结合数据的可得性袁借鉴曹静韬和张思聪渊2022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袁该体系内容涵盖数字经济应具备的野数字产业化冶与野产业数字化冶两大典型特征遥这也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所提出的数字经济核心内涵相一致遥为消除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袁在权重处理上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变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袁将多个具有很强相关关系的变量转化为较少的综合变量渊即主成分变量冤遥与此同时袁为方便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袁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遥各细分指标的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遥标准化公式如下所示院digital i袁t=ordigital i袁t-ordigital minordigital max-ordigital min渊1冤其中袁i表示省份袁t表示测度指标的年份袁ordigi鄄tal i,t为主成分分析法处理之后直接得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袁ordigital max和ordigital min分别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袁digital i,t为标准化后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由此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袁所有指标值均介于0要1之间袁指标数据越大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遥表1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测度指标体系3.机制变量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渊rev冤院采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度量遥为统一比较标准袁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进行标准化处理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渊efe冤院借鉴庞伟和孙玉栋渊2018冤的做法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渊DEA模型冤测算出的技术效率值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袁其中输入指标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袁输出指标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袁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渊debt冤遥采用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遥4.控制变量遥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袁选取一系列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袁具体包括院经济发展水平渊pgdp冤袁用各省份人均生产总值度量袁同时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曰金融发展水平渊fina冤袁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曰工业化程度渊indus冤袁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曰技术创新能力渊inov冤袁用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来度量曰对外开放程度渊fdi冤袁用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度量遥所使用的变量及其定义详见表3遥表3变量定义表渊三冤模型构建基于研究假设H1袁为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袁同时经过Hausman检验后袁设定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院sustain i,t=琢0+琢1digital i,t+琢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2冤其中袁i表示省份袁t表示年份曰sustain i,t表示省份i在第t年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曰digital i,t为核心解释变量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曰撞Controls 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曰滋i控制个体固定效应曰姿t控制时间固定效应曰着i,t表示随机扰动项遥琢1衡量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袁当琢1显著为正时袁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袁假设H1将得到验证遥为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袁参照Dell渊2010冤和江艇渊2022冤等学者的做法袁对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和野数字经济发展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寅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这三种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作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袁其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已得到普遍验证遥因此袁分别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渊rev冤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渊efe冤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渊debt冤作为被解释变量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渊digital冤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袁构建模型如下院rev i,t=琢0+琢1digital i,t+琢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3冤efe i,t=茁0+茁1digital i,t+茁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4冤debt i,t=啄0+啄1digital i,t+啄i撞Controls i,t+滋i+姿t+着i,t渊5冤其中袁rev i,t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袁efe i,t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袁debt i,t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遥如果式渊3冤尧渊4冤和渊5冤中的系数琢1尧茁1和啄1在统计上显著且方向符合预期袁则表明作用机制存在袁即野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袁进而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冶袁假设H2将成立遥最后袁为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空间溢出效应袁设定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遥为确定具体的估计形式袁首先进行了LM检验袁初步确定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曰其次袁Hausman检验和。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经济收敛,即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收敛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地区间经济收敛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等。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收敛理论的理解,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经济收敛主要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意味着无论起始经济水平如何,所有经济体都将趋同于相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而条件收敛则认为,尽管经济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稳态增长率,但它们会向其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如地理位置、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关于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和动态。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
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考虑了传统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如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我 国区域 经济趋 同测度研 究— —基 于面板数 据空 间计量模型 的分析
19 0
用 到 区域 经 济趋 同研 究 中 ,他 们 发现 忽 略地 区间 的技术 差 异造 成 MR 收 敛 速率 的严 重下 偏 。林 毅 夫 W 和刘 明兴 ] 、许 召元 和李 善 同 利 用 面板 数 据 模 型验 证 了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地 区发 展 差 异 状 况 ,
的离差 随时 间推移 而下 降 ,通常用 变异 系数 、基尼 系数 和 泰尔 指数 等 指标 测 度 收入 水 平差 距 的变 化 ; B趋 同是 指期 初人 均产 出水平 较低 的 区域 通 常有更快 的增 长速度 ,即不 同区域 间的人 均产 出增 长 率水 平 与产 出水平 负相 关 ,通常 用 回归模 型来 测 度这 种 负 相关 关 系 ,当 B显 著 为负 表 明 地 区经 济 趋 同现 象 存在 。根 据模 型 中是 否加 入控制 变量 ,p趋 同还 可 以区分为 绝对 p趋 同和条 件 B趋 同 。
结果表明加入个体异质性特征之后 ,我 国省区经济趋同的速度显著提高。 横截面回归模型以高斯一马尔科夫假定为前提 ,认为个体彼此独立 ;面板数据模型尽管控制 了个
体 的空 间异质 性 ,但仍 以空 间独立 为假 定前 提 。事 实上 ,地 区间资 金 、劳动 力 的流 动 、商 品的流 通 和
技术扩散等因素使得国内地 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相邻地 区间的影响尤为显著 , 个体间彼此独立的
假定 难 以成立 。传 统横 截 面 回归模 型无 法测 度这 种 空 间相 关 性 ,从 而 造 成 回 归结 果 的有偏 估 计 。R y e 和 Motoio首次 用 空 间计 量 经济 学 的方法 研 究 了 12- 19 nur l 【] 9 9 94年 美 国 经济 的收 敛 情 况 ,他速度更快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经济差异会逐渐减小 ,最终 实 现 区域经 济增长 的趋 同 。 在趋同研究中,趋同现象被区别为人均收入水平上 的趋同 ( 仃趋 同)和增长率上 的趋 同 ( B趋 同) ,而区域 间增 长率 的差异 通常会 导 致人均 收入 水平 上 的 区域差 异 。仃趋 同是 指不 同 区域 人 均 收入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同时考虑省市之间的空间相依性 , 最终对 中国省市
陆各省市人均G P I D  ̄ 存在( q 1 r 收敛和S 收敛 , 而东 中西 部各 自则呈现俱乐部收敛 ; 刘强(0 【指出中国大 20 )
2 p 收敛 , .一 这是 与时间序列相关 的假说 , 指初 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 比初期 人均
产 出水 平较 高 的经 济 系统 以更 快 的速度 增 长 , 即不
有各 自不同的技术 、 制度、 文化等特征 , 因而具有不
收稿 1期 :0 8 1— 8 3 20 — 2 2
作者简介 : 郭鹏辉f92 ) 男, 18 一 , 福建南安人 , 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 学博士研究生, 厦 研究方向为宏观数量经济学 统计学方法与应用。
、
・
5 ・
经济 I管理 ( j 月刊 )
关键 词: 间计量; 空 经济收敛 ;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0 5 F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3 9 ( 09)3- 0 - 4 1 0 — 80 2 0 0 - 0 5 0 0
经济增 长理论是经济研究 的重大课题 ,而其 中, 国家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问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
20 09年 3月
经济 与管理
E o o n a a e n c n my a d M n g me t
Ma .2 0 r, 0 9 V 1 3Ⅳo3 o. 2 .
箜 鲞 篁兰
●经管论坛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郭 鹏辉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收敛性检验——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析
( T F P ) 的提 高才 能实现 高质 量 的增长和 经济发展 方式 的转
变。那么 , 我 国近年来各 区域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到底 是“ 东 高西低 ” , 区域 差距进 一步恶化?还是“ 西高东低 ” , 区 域发展趋于均衡与 收敛 呢?显然 , 对这一问题 地深入研究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引言
地区 的 r r F P增 长 率 却 明 显 大 于 中部 地 区 ( 武 群 丽
一
、
改革开放 3 O多年来 , 我 国的经 济增长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
( 2 0 1 0) [ 7 1 1 2 - 1 6 ; 江 涛 涛、 郑 宝华 ( 2 0 1 1 ) [ 8 3 3 1 ; 刘 建 国等 ( 2 0 1 2 ) ] l ; 陶长 琪 、 齐 亚伟 ( 2 0 1 2 ) [ 1 0 1 3 2 - 4 0 ) 。第 三种 结论是 中部和西 部地 区的 T F P增 长率 大 体相 当 , 反而 东部 地区 T F P 增 长 率 最 低 (王 志 刚、龚 六 堂 、陈 玉 宇 ( 2 0 0 6) [ 1 1 1 5 5 ~; 吴军 ( 2 0 0 9) [ 1 2 1 1 7 ~ ;楚 尔 呜、马 永 军
间 内, 各 区域 间 的发 展 差 距将 长期 存 在 。
关键词 : T F P增长率; S F A ; 区域差异; 收敛性
中 图分类 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4) 0 1 — 0 0 2 0一 O 6
域T F P变化 的研 究仍存 在 较大争 议 , 有必 要 做进 一步 的深
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参考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政治经济学论文题目1、论马克思生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理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系统化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与成效4、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世界"理论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序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6、国外资本主义金融化研究的视角与问题--以激进政治经济学为中心7、媒介的"下沉"与奠基--媒介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8、从NAFTA到USMCA:霸权主导北美区域合作进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分析--兼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与外部风险考量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1、《资本论》哲学生命的重启--评《回到〈资本论〉: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政治经济学方法阐述14、理论自信运用自觉报道自如--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15、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方法和任务16、中国经济70年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嬗变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17、方法论的格式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境遇--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讨论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本质观及中国当代教育本质自觉19、中美贸易争端发生的深层机理与应对方略--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20、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理解21、政治经济学概念的学理考证--兼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进逻辑22、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经济学阐释23、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中国的选择24、美国"301调查"征税清单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5、国家能力、市场竞争和社会信念:新中国70年来经济体制变革过程的政治经济学解释26、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阈中的马克思正义理论建构27、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问题--兼与宫敬才教授商榷28、科学抽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中的意义29、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30、第三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31、经济所举办第14-22场"政治经济学新秀"圆桌论坛32、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互联网体育传播研究33、智能机器人与未来劳动力就业--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34、当代世界经济重大变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5、城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36、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3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以"实证"38、回归马克思: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9、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中的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的辩证统一--兼与孟捷教授商榷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系统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 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题目: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课题研究方案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班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问题,首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要进行结构升级?这个回答必须从我国现状来看,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趋势是任何工业化强国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就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首先是能生产,只要有设计方案、图纸等技术参数,基本现存的产品没有不能生产的,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和技术积累的问题,又使得我们多数情况下生产低端商品(向高端制造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衣服、玩具、木料等等,虽然产量极高,世界销量也非常好,但纯利润确又非常低,有人就开玩笑说一架空客是中国人生产几亿件衣服才能换回来,300架相当于多少劳动力呢?这类生产又带来较高的污染。
在高端产品的生产上,我国又是“代加工”的中心,比如合资汽车,甚至国产汽车,很多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利润大头都被技术垄断的欧美企业拿走。
那么这个难处的核心似乎可以定向到“科技创新”上面,至少技术封锁是产业升级的一大难点,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什么都能造的制造业强国,但我们需要“设计图纸”才能生产。
(2)研究意义那么紧接着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产业结构升级如此紧迫?这就是要重提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按照人均GDP我们应该很早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但你把负债考虑进去似乎又跨越的不彻底,居民债务的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速,名义上的人均GDP非常依赖债务扩张,也就是量化宽松的结果。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收敛——基于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财 政 分 权 类 的 改 革 ,不 少 发 达 国 家 也 重 新 开 始 了关 于财政 分权 优 劣 的争 论 。“ ” 一 般 认 为 , 由 于 地 方
政 府 更 了解 其 辖 区 居 民 的 偏 好 ,及 为 吸 引 更 多 资 源
流 入 本 辖 区 而 展 开 的竞 争 ,合 理 的 分 权 有 利 于 公 共 部 门提 供 适 合 当 地 居 民偏 好 的 最 优 公 共 产 品 组 合 。 财 政 分 权 有 利 于 改 善 一 国 公 共 部 门 资 源 配 置 的 效 率 、减 少 赤 字 、 提 高 经 济 增 长 率 。4 这 引 起 - ¨ 了 新 一 轮 关 于 财 政 分 午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研 究 的 又
热潮。
、
理 论模 型
本 节 我 们 以 Bar ( 9 0) 模 型 及 其 他 相 关 文 r0 1 9 献 为 基 础 ,在 政 府 支 出 对 经 济 增 长 有 影 响 的 内生 增
长 理 论 框 架 下 ,说 明 最 优 财 政 分 权 规 模 的 确 定 。
( ) 相 关假 设 一
世 纪 末 期 以 来 , 世 界 上 大 多 数 发 展 中 国 家 都 进 行 了
了研 究 。这 些 研 究 对 我 国 财 政 分 权 增 长 效 应 的地 区
性 差 异 问 题 进 行 部 分 揭 示 。 但 是 ,也 存 在 一 些 不
足 ,有 进 一 步 分 析 的 必 要 。
rY可 ,( = ( ・ ) ・ 知 fk 甏=( 1 号 = 。 ) ) 一
一
步加 大其 注重 民生的特 点和 实施 力度 。
[ 关键词]财政 分权 ;经济增 长 ;地 区经济收敛 ;民生财政
经济学毕业论文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选择
经济学毕业论文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选择在经济学毕业论文中,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面板数据模型以其能够充分利用交叉面(cross-section)和时间面(time-series)数据,帮助分析经济现象和政策效果而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探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选择,并介绍几种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
1. 引言面板数据模型是一种同时利用纵向和横向数据的统计方法。
相对于纯粹的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模型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准确的结果。
因此,在经济学毕业论文中,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非常重要。
2.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
固定效应模型假设个体间存在固定的差异,而随机效应模型则假设这些差异由于随机因素而产生。
具体选择何种模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方法1) Hausman检验(Hausman test)Hausman检验是一种判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哪种更合适的常用方法。
它基于两种模型的估计量的差异,判断是否存在可观测的外生性。
2) 收敛性检验(Convergence test)在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收敛性检验。
收敛性检验用于判断面板数据模型是否可以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
3) 多重共线性检验(Multicollinearity test)多重共线性可能导致面板数据模型产生无效的估计结果,因此需要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和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
4) 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如果Hausman检验的p值小于0.05,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可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否则,可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4.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以“中国就业效应的跨国比较”为例,我们来进行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收敛性——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显 示 其 金 融 发 展 不 存 在 收 敛 , 但 存在 B 收 敛 ; Ma g d a 等对 法 、 德、 日、 意、 英、 美六 国 的金 融体 系历
史 演 进进行 了研究 , 发现 不 同金融 体 系 的收敛 是 有
限的, 且不 同的金 融 体 系制 度会 导致 不 同的均 衡 结
果_ 2 ; B r u n o和 D e B o n i s研 究 了 1 9 8 O 一2 0 0 5 年
0 E C D 9个 国家 的家庭 金 融 资 产 占总 可 支 配 收入 的 比例 , 发现 总金融 资产 、 股票 和其他 股权 以及保 险产 品之 间存在 收敛性 _ 3 ] 。 国 内学者 张杰 最早 提 出区域金 融会 呈类似 于经 济 发展 的“ 威 廉姆斯 倒 U 型” 发 展 趋势 ] 。随后 , 很
第 3 2卷 第 4 期
2 01 3正
技 术 经 济
Te c hn ol o  ̄ Ec on o mi c s
V o1 . 32。 No .4 Apr .,20 13
4月
我 国省 域 金 融成 熟度 的收敛 性
— —
基 于 空 间 面板 数 据模 型 的 实证分 析
平 以金融 相关 比率 作 为衡 量 指 标 , 对我 国区 域金 融 发 展 的收敛性进 行 了 考察 , 发 现 我 国各 地 区 的金 融 发 展存在 阶段性 和 区域性 的 t 3 收敛 [ 9 ; 赵伟 、 马瑞永 对1 9 7 8 -2 0 0 2年我 国金融 收敛性 进行 了计量 检验 , 结 果表 明我 国金融发 展 不存 在 收敛 但 存在 B绝对 收敛[ 1 叩; 黄砚玲 、 龙志 和 、 林光 平 采用 空 间统 计 方法
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总第2M期)金融研究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龚勤林,宋明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摘要:基于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三方面出发构建了金融集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集聚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趋同;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且在不同地区间作用差异明显,金融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 济效应越明显;通过对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金融集聚能通过形成资本积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条途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其中,金融集聚的资本积累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作用明显,而产业升级效应相对较弱。
关键词:金融集聚;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效应;科技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中图分类号:F127;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1 )04 -006丨-14— '弓丨言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其空间配置、发展、集聚尤其成为研 究热点。
其中,金融集聚作为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已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11]。
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2]。
目前,中国已确立了建设以上海、深圳等地为代 表的国家金融中心,以期通过金融集聚形成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城市群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集聚正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3]。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合理评价金融资源的集聚水平,如何正确理解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 系和作用机制,又应如何利用金融资源分布差异,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转型,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江 西 省 经 济 建 设 保 持 着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
各项社会事业不 断取得新 的成 就 , 但是在这些经济发展 的背
后 ,地 区间 的经 济 发 展 差 距 也 在 不 断 的拉 大 。 以 2 0 1 2年 为 例, 新余市的人均 G D P为 7 2 1 9 3元 , 为全省最高 ; 而 赣 州市 人
模 型” ( 2 0 1 3 1 0 4 2 1 0 3 5 )
一
、
引言
济 在 断 点 之 后 的 时 期 内有 近 半 数 省 份 呈 现 随 机 收 敛 和 B一收 敛 证 据 , 并 且 当 断 点 内 生 时 D一收敛 的证 据 更 为充 分 。何 雄 浪、 郑 长德 、 杨霞 ( 2 0 1 3 ) 发 现 我 国经 济 增 长 不 存 在 绝 对 B一收 敛 ,但 在 引 入 财 政 政 策 与 人 力 资 本 两 个 影 响 因子 后 ,我 国地 区经 济 增 长 存 在 条 件 B一收 敛 。 林 光平 、 龙志和 、 吴梅 ( 2 0 0 6 ) 发 现 随 着 中 国经 济 发 展 , 近 几 年 省 区 间经 济 呈 现 出 I T一收 敛 的 趋 势 。 欧 阳 建 国 、 欧 晓万 、 余 甫功 ( 2 0 1 0 )发 现 由 于地 区 劳 动 生 产率 的 变 化广 东 区 域 经
两种 。
济差异经历 了 1 9 7 8年一 1 9 8 5年的发散阶段 、1 9 8 5年一 1 9 9 9
年 的 盯收敛 时期和 1 9 9 9年 一 2 o 0 7年 的再 次 发 散 等 三 个 阶 段 。王 荣 斌 ( 2 0 1 1 ) 研究发现 1 9 7 8 ~2 0 0 9年 间 , 区 域 间 劳 动 生
均G D P为 1 6 2 7 7元 , 为全省最低 , 两 者 相 差 4倍 之 多 。 地 区经
济 增 长 的 不 平衡 不 仅 会 阻 碍 江 西 省 经 济 的 可 持续 发展 , 也不 利 于 江 西 省 社会 的 和 谐 稳 定 。因 此 就 江 西 省 各 地 市 经 济增 长 的 收敛 性 的 研 究 就 显 得 非 常 必 要 。目前 国 内 外 对 经 济增 长 的 收 敛 性 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I T一收 敛 、 B一收 敛 和 俱 乐 部 收 敛 三 个 方 面 ,其 中 p一收 敛 又 分 为 绝 对 p一收敛 和 条 件 B一收 敛
现 东部 地区经济增 长收敛 , 而 中西部地 区经济增长不 收敛 。 杜 丽永 、 蔡志坚 ( 2 0 1 2 ) 考虑到结构突变 因素后, 发现 中国经
府 支出和工业产值增加都对经济的增长有明显促进作 用。
【 关 键 词 ]面 板 数 据 模 型 ; B收 敛 ; T收 敛 I [ 作者简 介】 朱俊 鹏 ( 1 9 9 3 一) , 男,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0 1 1级 经 济 学 四 班 , 研 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 ; 陈志 彬
( 1 9 9 2 一) , 男,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0 1 l级经济学四班 , 研 究方向 为数理经济 学; 刘宏晶( 1 9 9 2 一) , 女, 江西财 经大 学统计 学院 2 0 1 1 级统 计一班,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 江西南昌 3 3 o o 1 3 ) 【 基金项 目】2 0 1 3年 大学生创新性 实验计 划项 目 “ 江西省各地 市经济增 长差距及其收敛性分析 一基 于面板数据
同。
B a u m o l ( 1 9 8 6 )通 过 对 l 6个 工 业 化 国 家 1 8 7 0—1 9 7 9年
间 经 济 增 长 的收 敛 性 进 行 分 析 , 得 到 了 一 个 近 乎 完 美 的 绝 对 B一收敛 结 果 。D e l o n g ( 1 9 8 8 )通 过 增 加 工 业 化 程 度 较 低 国 家 的数 据 ,否 定 了 B a u m o l 样 本 选 取 只 包 含 工 业 化 程 度 最 高 国 家 的错 误 ,经 过 检 验 ,发 现 了 经 济 增 长 条件 B一收 敛 的可 能 性 。张 胜 、 郭军 、 陈金贤 ( 2 0 0 1 ) 发 现 就 全 国而 言 , 在 改 革 开 放 前 存 在 绝 对 收敛 ,而 在 改 革 开 放后 不存 在绝 对 B一 收 敛 的结 论。 应 向阳 、 张捷( 2 O L O ) 发现 自 1 9 8 5年 以来 我 国经 济 增 长 呈
彭 国华 ( 2 0 0 8 ) 研究发现, 我 国存在 以上海人均收入为稳
态 水 平 的收 敛 ” 俱乐部” , 它包括 1 6个 省份 ; 同时 , 产 业 结 构 差异 和 国际贸易对 收敛”俱 乐部”有 很大 的影响 。曹东坡
( 2 0 1 3 )研 究发现三大经济 区域并不存在传统 意义上 的俱乐 部 收敛现象 。但引入 F D I 作为控制变量之后 ,则存在 俱乐部 收敛 。李桂娥 、 万威 ( 2 0 1 3 ) 研究发现 , 中国经济存 在东部 、 中
一
整
江西省 1 1 地市经济收敛性研究
基 于 面板 数 据模 型 的 实证 分 析
朱俊鹏
【 提Biblioteka 陈志彬刘 宏 晶 要 】以 古典 经 济增 长 模 型 为基 础 , 通 过 构 建 面板 数 据 回 归模 型 , 对江西省 1 l市经 济 收 敛 性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实证研究表明 : 江西省 1 1 地市之间存在 绝对 p收敛和条件 p收敛 , 但不存在 I T收敛 ; 人力资本 、 固定资产投 资、 政
产率差异 的变化是 影响 区域 经济增长 是否发 生 盯趋 同的主 要原因,而就业率差异 的变化 虽对 盯趋 同出现与否有影 响,
但 相关 性 不 大 。投 资 效 率 、 资本密集度 、 就 业 率 以 及 它 们 的 协 方 差 共 同 作 用 , 决 定 了福 建 省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是 否 发 生 盯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