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合集下载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 ③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增加 投资,提高集约度。工业技术进步,以增加农 业对自然界的控制、适应和改造能力,并在肥 料、病虫害防治、饲料等方面提供新产品,不 但大量节约劳力,还将大量增产。又如从保护 地栽培到设施园艺,置农业生产环境于人工控 制之下,不但充分利用土地的培养力,还与工 业一样,充分利用土地的支持力和空间,达到 高度的集约和较高的产量。农业生物技术的发 展,由于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 复利用,其经济效益更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⑧土地利用与经营者的个人条件。资金充 足、经验丰富的经营者会搞集约化生产, 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度;经营管理者对集约 经营的态度也严重影响着土地经营集约度。
反映集约经营程度或水平的指标有
• :①单项指标。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业用地 摊得的农具和机器的台数(或机械马力数)、 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用量)、种 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农药量)、牲 畜头数和人工费(或劳动量)等。 • ②综合指标。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摊得 的占用资金额、固定资产额、生产成本费、生 产资料费等。反映集约经营经济效果的指标有: 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上所获得的产量、产值、 增加值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 产值、增加值或纯收入等。
小组成员
• • • • 史梦辰201020912162 李雅丽201020912222 马晓溪201020912262 李 娜201020912212 201020912212
•谢谢
思路
• 土地不集约 集约 集约度 条件 指标 • 不集约状况 案例 目标
土地不集约状况
• • • • • 土地利用散乱,用地结构混杂 土地利用重在平面扩张,忽视立体利用 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 土地利用重新去建设,轻老区改造 地产开发市场不规范,土地资源损失严重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40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T N 5 6 7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图1、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 平均报酬递增阶段 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 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APP >0 TPP递增直至TPP=max 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
4、威斯特
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 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 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
§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劳动投入量 X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Y/X 边际产量 M=△Y/△X
0 1 2 3 4 5 6 7
0 7 20 31 37 40 39 35
0 7.0 10.0 10.3 9.3 8.0 6.5 5.0
0 7 13 11 6 3 -1 -4
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 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 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 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 长一倍。 “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 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 人口保持同步增长。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利用。

它强调在土地利用中注重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规划:在土地利用中,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根据土地的不同特点和用途需求,合理确定土地的利用模式和布局,避免土地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2. 高效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注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土地的利用密度提高到最高限度,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多功能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要注重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即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使土地在满足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4. 节约用地:土地集约利用强调要合理节约用地,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占用和浪费,采取节约用地的措施,如多层建设、土地复用等,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

5. 生态保护:土地集约利用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指在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多功能利用和节约土地占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这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理念是在保障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具体而言,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布局,通过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化、有序化;二是高效利用,通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三是保护环境,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和推进土地整治,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乱占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土地集约利用也有助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信息:文章的结构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和组织论点和信息。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

它包括对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利用方式的优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土地集约利用要实现有效的土地规划和管理。

这包括确定合适的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农业、工业、住宅、商业等。

优化土地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质量、地理位置、交通、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并确保不同用途之间的协调和互补。

此外,发展现代土地管理体系,加强土地监管和执法,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效能,保护土地的合法权益。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包括发展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在城市建设中,要推广高密度和多功能的城市设计,合理利用土地空间,避免连续城市扩张和土地浪费。

此外,还需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效益,例如将废弃工业用地改建为公园或住宅区,提高土地的附加值。

土地集约利用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这包括保护耕地和草地的生态功能,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此外,还需要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推广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最后,土地集约利用还要关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业方面,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还需要注重公平和公正,保障土地利用权益的平等,并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享。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策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城镇土地: (一)确定合适的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二)、提高城镇土地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适当提高上述指标; 2、更新观念,立体开发; 3、目前重点是:农村居住区的改造、城市棚户区和 危旧房改造、厂矿区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开发等。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来自0I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莲花村长期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4年初, 村委会在进行市场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蔬菜的计划,在春耕时节,村 委会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种植蔬菜。但一开始习惯了种粮食的村民并不接受, 他们问道:蔬菜卖不出去吃饭咋办?光吃菜呀?在议论纷纷中拿不定主意。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 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 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概念
任何一种产业的产品即产出物品(output),都是由生产过程中施 用种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的投入物(inputs)转化而成的,有投入才有 产出,投入决定产出。投入物(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产出品的关系 ,简称投入产出关系(input-product relationship),或资源与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数量关系。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简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简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简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严格土地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显得极为重要。

虽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但到具体的落实上还仍然存在差距,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房地产用地的结构性矛盾、工业用地的铺张浪费以及“经营城市”理念理解的偏差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观念的推进。

结合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及内涵1.1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土地节约集约是相对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改造世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各种承载能力在投入资金技术进行改造后也会增强,这就会使得我们利用土地的效率不断提高。

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为: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集约利用土地的现实意义2.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

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 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地域性。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三、土地利用集约形式: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为劳动集约型,即有投入要素的比较成本孰低来决定。

四、土地肥力: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人们所讲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六、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历程1、西尼尔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最基本条件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为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规律七、对报酬递减规律进行分析得到的启示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土地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后者指的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的数量不同,而导致总产出量和变数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的理论依据5、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八、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熟悉page53九、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合理进行土地集约利用,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提供了重要的六年依据与现实途径1、正确认识投入。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中国土地旳受 容力和转化力 较高
受容力和转化力:在一定 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 人类予以旳多种投入旳承 受能力和 产出能力
合理拟定农业土地利用旳集约度
以社会对农产品旳需求程度、农业 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根据 以土地本身旳肥力、土地位置和 交通条件为根据 结合详细旳经营目旳
四川几种作物旳光能利用率(%)
要想取得土地利用旳高效益,就要有 大量旳投入 假如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到达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长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酬劳递减规 律旳思想,求得全部投入旳最佳量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旳集约度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 旳 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中国低产区 中国高产区
0.28 3.24 0.29 3.29
0.26 1.93 0.18 1.76
盆周西南部区 0.84 2.95 川西南山地域 0.69 2.53
0.48 3.18 0.41 2.99
0.31 2.19 0.29 1.48
农业用地集约利用旳途径
1、增长复种指数,提升整年光能利用率 2、增长单产,提升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土壤潜在生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产量上升呈 S 形 2. 酬劳变化阶段旳数学分析
酬劳变化阶段旳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旳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旳关系旳函数体现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酬劳递减规律”思
想旳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酬劳旳实质及其形态 四、酬劳变化旳阶段分析 五、土地酬劳递减规律旳应用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 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 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 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 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 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 的比例而增加的 年产量,和以前 的平均增加额比 较起来,必然是 逐渐地并 不变 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
会生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
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 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几点启示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 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 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 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 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 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 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 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了。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对一定面 积土地投入 中某项变动 要素的生产 率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1.引言1.1 概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需求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因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土地节约利用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这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降低产品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还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则是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其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最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还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这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并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重点阐述土地节约利用的意义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在2.1节中,将详细阐述土地节约利用的意义,包括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在2.2节中,将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强调土地资源有限,如何通过集约利用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X Y = f ( X 1,X 2,X 3, , n ) L
= f ( X i ) (i=1,2, …,n) …
式中:Y——产量; f——函数关系; X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为了研究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人们 常把其他生产要素固定在某一水平上, 而只研究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 关系。这时,这种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 Y=Φ(Xi) 式中:Y——总产量; Φ——新的函数关系; Xi ——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 投入量为X时,所生产出的产量为Y。通 过这一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 平均产量(APP)和边际产量(MPP) 以及生产弹性(EPP)。 平均产量(APP)=Y/X,它表示平均每 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3)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 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 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 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 APP>MPP。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 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用 数学式表示为: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用数学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 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 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 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 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 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 然肥力的要素” 。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 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人工肥力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dy dy dy dy >0 =0 dx 当X = C时 dx dx dx 当A < X < C时 22 Ymax =Φ(C ) d y Φ d y 2 <0 dx 2 dx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 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 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报酬的价值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 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如肥 料)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 的。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 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 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反之,则是下降的。 至于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 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法,只 有通过价格形态的报酬来分析。
四、几点启示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 肥力就提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 完全是由于土地肥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 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地单产的提高, 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育出了 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 之列。当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 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了。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 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 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 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 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 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 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 问题)。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dy dy dx > 0 dx 当X=A时 A 当X = A时 22 d y d y >0 = 2 2 dx dx
用数学式表示为:
dy dy dx > 0 dx 0<X<A A时 2 当0 < X < d 2y d >0 < 22 dx
四、几点启示
(1) “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 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 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 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 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 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四、几点启示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 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 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如 劳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 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 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 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 “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 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 的。
边际产量(MPP)=ΔY/ΔX,ΔX表示变动 生产要素的增加量;Δ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 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 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 (ΔX=Xi+1-Xi,ΔY=Yi+1-Yi,i=1,2,…,n-1)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Φ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 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 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 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 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 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 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在 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 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 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从人类生 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 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 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产出的实物量 报酬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酬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报酬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 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 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 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 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 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如此说欠妥?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 土地集约利用 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 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 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 用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 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 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 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 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 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 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 力 递 减 规 律 的 。 到 19 世 纪 末 , 布 坎 南 (E.Cannan)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 函数后,才又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 基点。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 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 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 思想。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 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 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 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 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 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 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 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 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 到 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 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dy Y B点可通过MPP=APP求出,即通过 = dx X 求得。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