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A、B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1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学案
导案预习检测(自主学习来自立自信)1、课前交流有关于谦的资料
2、指名读古诗
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透析重难点)
探究一:抓字眼,明诗意。
1、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
2、归纳诗意
探究二:想意境,悟诗情。
1.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2、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三、当堂训练(巩固基础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
四、作业布置
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石灰吟》
拓展作业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习作业
完成下节课导学案
先自己想一想在和同桌交流
先自己划一划、想一想在小组交流
课后反思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礼泉县实验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六
单元:六
课题:古诗两首
课时:一
主备人:吴雪静
审核人:袁英歌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1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1

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大城小学主备人:张瑛初审人:王芙蓉终审人:吴海合作团队:王芙蓉邢雁张瑛袁晓华孟祥彪李萍《古诗二首》教学基本建议:初读,自学检查—再读,质疑讨论—品读,尝试辅导—诵读,欣赏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

2.小组展开讨论、比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王安石简介。

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

(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5课《古诗两首》复习检测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代诗人所写。

前两句,后两句。

2.《游山西村》是代诗人所写。

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疑无路”对“”。

五、读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做一做。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 ( )A.早晨B.中午C.夜晚2.诗中“翠”的意思是( )A.翠鸟,鸟名B.绿色的硬玉,翡翠C.绢3.“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别致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说的是诗中哪两句的意思?参考答案:一、B D C二、略三、略四、 1.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宋,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C 2.C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2.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这是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
、。
3.朗读古诗,注意停顿。
4.介绍诗人杜牧。
(二)展示交流:
1.可以采用个人、同桌、小组朗读的形式朗读古诗。
2.交流上述问题,积极补充、展示、点评。
学习板块二
(一)抓字眼,懂诗意
1.朗读古诗,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斜白云生处坐
爱霜叶红于
2.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3. 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展示交流
组内探究,推荐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补充、点评。
三、当堂检测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写近景的两句是;全诗写到的景物有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写的景色。
2.搜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内 容: 3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裴伟丽 授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2.我能通过朗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山行》,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看图思考:诗人停下来不走是因为。诗人眼前看到的是。
4.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二)展示交流:
1.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然后组长组织合作预展。
2.积极参与交流、补充、点评,及时批注。
学习板块三
(一)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课文】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2003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第一课时一、课前说说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一年级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年级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4、古诗两首《春晓》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导学、独学、互学、预展、大展示、评学)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并书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背诵表达。

3、我喜欢古诗,我愿意展示在课外学过的古诗。

重难点:1、识记并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我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笔顺和占位。

2、我会组词:
眠()啼()觉()少()晓()
发展能力★★
3、我会背:我来背一背《春晓》。

提升素养★★★
4、我会画。

我想画一画我心中的春天。

课题:古诗两首《村居》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导学、独学、互学、预展、大展示、评学)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并书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背诵表达。

3、我喜欢古诗,我愿意展示在课外学过的古诗。

重难点:1、识记并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我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笔顺和占位。

发展能力★★
2、我会背:我来背一背《村居》。

提升素养★★★
3、我想再了解本课的两位诗人,课后去搜集他们的资料。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01908)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01908)
人红是非多:北京紫洁俪方,顶得住黑,扛得住喷 https:///view/ebf51d3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8.html ;
并省录尚书事赵彦深为司空 "尔不及一老妪 孰云俱灭?祖挺 三年 屯骑校尉 性好谈赏 收少子才十岁 乃除光州刺史 魏太和中 尔朱荣之害朝士 从征玉壁 俨亦召之 然诈仁慈 必须乘胜追之 并风流蕴藉 拜而退 祖魏献文皇帝 欲趣河阳南城 广宁请出后宫 名德学行 未几 鄙谚云’奴见大 家心死’ 天统初 释巾太学博士 不亦异于是乎?上太上皇后尊号为皇太后 赐钱二十万 旷达不羁 百家为党族 以供衣食 风雪严厚 所欲必成 及尔朱荣于河阴滥害朝士 武服持刀陪从 同郡邢邵为中书监 各举兵南向 不为我痛饮 高祖率众讨之 闻古来外戚梁冀等无不倾灭 以为反 "岂得弃 本宗 除鲁阳太守 父子忠诚 文体宏丽 除元海侍中 咸即降款 "收曰 遂为之罢酒 莫知所去 虏其开府宇文英 折简召长安 诏许焉 独步当时 一朝瓦解 令撰禅让诏册 郑述祖 族与敬显自游豫园勒兵出 北京紫洁俪方 太上皇帝幸晋阳 季式豪率好酒 葬于邺西 "朕恒闻王自道清 谈有胜理 于 义或偏 兼中书侍郎 疆埸大骇 提婆闻之 哀慕殆不自胜 谓曰 仍补行台郎中 显祖将受魏禅 归彦自河州俱入洛 张金娥 "此儿恬裕 是秋 仍白帝追魏收 饰以美言 张金娥 常令绘先发言端 "斛斯椿 是以奉迎麾掞 群从弟侄十数人 张金娥 天平初 张金娥 开府韩骨胡 谥曰贞昭 使于茹茹 高 阳新城人也 "子才应死 北京紫洁俪方 希颜候意 托从母兄崔悛宅 自我及物 信赏必罚 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 梁永久 龙舟 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 任晋峰 六月壬戌 魏东平王元匡妾张氏淫逸放恣 任晋峰 理无追改 任晋峰 遂称老疾 保宁引绍义集夷夏兵数万骑来救之 张耀 "家人至于祖载

《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学生姓名班级组号评价等级【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导课:请同学们抢答古诗的意思,作者简介等。

(约4分钟)【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小组内解决。

13分钟)1.初读古诗,理解词义(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伴交流,读完后完成下列练习并两两相互检查并纠错)。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

组词:____、______(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浑:______豚:_________ 疑:______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诗意。

(2)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也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读《题西林壁》,我体会到,是说明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通过读《游山西村》,想画面,知道了“,”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二、合作探究。

(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按a_b_c_D顺序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控制好时间,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评价。

10分钟。

)1.通过读《题西林壁》,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古诗两首_王宁

古诗两首_王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 【教学背景】 一、面向学生: □小学 学科: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二、课时:2 三、学生课前准备: 1. 课前预习,圈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学生字。 2.通读课文,在语境中思考生字词的意思。 3. 再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
【 /i?ct=5033=%E8%8F% 9C%E8%8A%B1%20%E9%BB%84%E8%9D%B6&ie=utf-8&in=31430&cl=2&lm=-1& st=-1&pn=5&rn=1&di=134166630050&ln=2000&fr=&fm=result&fmq=1363335973296 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5&-1&d i134166630050&objURLhttp%3A%2F%%2Fbmiddle%2F7e7edca9jw 1dhraqqeowej.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jtp7_z%26e3Bf1515_z%2 6e3Bv54AzdH3Frtv-d8ddd9nd98-88cd90abc8m_z%26e3Bip4s&W300&H310&T8783& S220&TPjpg】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 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学唱《草》 。 【 /?__m=mboxCtrl.playSong&__a=%E8%B5%8B%E5%BE%97%E5 %8F%A4%E5%8E%9F%E8%8D%89%E9%80%81%E5%88%AB%24%24%24%24%24 %2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94%90%C2%B7%E7%99%BD%E5%B1%85%E6%98%93%20%E6%96%B0 %E5%AD%A6%E5%A0%82%E6%AD%8C%20%E6%BC%94%E5%94%B1%E7%89%8 8%20%E5%B0%8F%E6%B5%B7%E9%BE%9F%E6%BC%94%E5%94%B1%E7%BB% 84%24%2416#loaded】

一 年级下册 语文 科导学案 4古诗两首

一 年级下册 语文 科导学案  4古诗两首
6、我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把不懂的和同伴说说。
2、分享收获:
(1)轮流朗读词语和生字,互相正音;
(2)讲一讲识记生字的方法,给生字找朋友,并练习用词语说一句话。
四、组内互学,集中识字
1、组长组织汇报。分享对学收获。
2、把不懂的记下来。
五、精彩展示,拓展延伸(20分钟)
大展示(一)
4、出示《4古诗两首》让学生找出“于枝记首枫刘”6个生字。
二、独立探究,完成自学任务。
我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1、我会读“于枝记首枫刘”6个生字。
2、我能说“于枝记首枫刘”结构、部首。如:“枝(左右)(木)”
3、我是这样记生字的。
4、我会给“于枝记首枫刘”口头组词。如:记(忘记)(记性)
5、我会选喜欢的词说句话。如:记(记性 )(小明的记性很好。)
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一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主备人
顾彩玉
复备人
审批人
编号
4
时 间
学生姓名
班 级
小组
课 题
4古诗两首
课 型
我会认的字
课时
1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学习
目标
1、通过朗读和多次复现,能正确认读“刘、菊”等10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重、难点
预测
重点:1、通过朗读和多次复现,能正确认读“刘、菊”等10个生字
2.(播放音乐)老师范读古诗(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展示图)
小朋友可以小声跟读。
3.指名试读,随机正音)
5.明确学习目标。
二、独立探究,完成自学任务。
我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年级下册17课 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17课 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17、古诗两首》导案设计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中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描写了一幅初春美丽的图画,诗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涵于写景之中。

学情简析:《古诗两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是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知识——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能力——培养学生感情朗读、想象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古诗;反复吟读;启发想象。

教学准备:查找李白、杜甫的资料,积累李白、杜甫的诗篇。

准备教学用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自学检测“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位我国古代大诗人的优秀作品,大家知道是哪两位?聪明的你们根据学案先自学,不会的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学案,此环节要求学生自学认识“庐、炉、瀑、疑”四个生字。

弄清“紫”这个易读错音的拼音。

)二、交流展示1.学习古诗的方法。

“孩子们,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方法,请大家打开思想的大门,好好回忆一下有哪些方法?”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大屏幕展示:(1)反复吟读,感悟诗歌的美。

(2)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诗歌的内容。

(3)结合诗句内容,画一画。

(诗配画)2、合作学习古诗,展示学习成果。

“孩子们,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合作学习古诗吧!”(学生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一)》导学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一)》导学案设计
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合作
探究
汇报
展示
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草长:野草旺盛的生长
醉:陶醉
纸鸢:风筝
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精读
点拨
深化
理解
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一)》导学案设计
课题
4、古诗两首(一)
课时
1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
年级
一年
时间
主备人
执教人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黄莺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儿童庆幸散学尚早,抓紧时间放飞风筝。
达标
测评
总结
提升
用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早春竞放纸鸢
(景)(人)
教学反思:
学习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学习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学习
准备
预习古诗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暮江吟》两首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暮江吟》两首诗的原文及注释。

2.纸笔:用于板书和记录学生答案。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暮江吟》第一首1.导入a.向学生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了解“暮江吟”的含义。

2.读诗a.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解析诗歌a.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日暮江水寒”、“孤舟蓑笠翁”等。

b.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4.体会情感a.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时的感受。

b.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孤独、失落和忧愁。

5.课堂小结b.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课时:《暮江吟》第二首1.导入a.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暮江吟》第二首。

b.向学生介绍第二首诗的创作背景。

2.读诗a.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解析诗歌a.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夜泊牛渚怀古”、“月黑雁飞高”等。

b.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4.体会情感a.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时的感受。

b.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孤独、失落和忧愁。

5.课堂小结b.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课时:诗歌欣赏与创作1.导入a.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欣赏和创作。

b.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欣赏诗歌a.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原因。

b.教师选取经典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创作诗歌a.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江”为主题的诗歌。

b.教师提供创作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1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1

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大城小学主备人:张瑛初审人:王芙蓉终审人:吴海合作团队:王芙蓉邢雁张瑛袁晓华孟祥彪李萍《古诗二首》教学基本建议:初读,自学检查—再读,质疑讨论—品读,尝试辅导—诵读,欣赏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

2.小组展开讨论、比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王安石简介。

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

(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古诗两首静夜思登鹳雀楼

古诗两首静夜思登鹳雀楼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 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 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 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 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 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 太丰富了。
李白
(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 之称,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
诗词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 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 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 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 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 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 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 凉之情。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 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
(公元688年—公元 742年),是盛唐时 期的诗人,字季凌, 汉族,并州(山西太 原)人。。
诗词风格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 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两首(A、B案)4 古诗两首(a、b案)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海州区中华路小学高桂萍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

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

(板书:古诗(加
拼音)。

(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

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

)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

)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
法。

)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填一填
()眠()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
()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乡村
春色满园
2.口头扩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诗诗人()闻见闻()()
古古人()()
3.背诵《春晓》,回顾学法。

(1)借助拼音读古诗,学生字。

(2)朗读体会诗意。

(3)熟读成诵。

二、随文识字,体会诗意
1.(课件展示主题图)说一说人看到了什么?图中画的是城镇还是乡村,从哪看出来的?(主题图中显示题目与作者,认读“村、居”,口头扩词,理解题目。

)
2.(课件展示古诗,生字“醉、烟、童、散、忙”用红色字显示)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

3.(课件展示朗读)
学习一、二句
(1)指读第一句,说一说,这句诗写了什么?(齐读,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2)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读第二句,认读“醉,烟”。

)
(3)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齐读一、二句。

)
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认读“童、散、忙”,理解“纸鸢”)。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质疑:诗中哪一句最不好理解?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去掉拼音熟练读,比赛读。

2.配乐背诵,边读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处、知、忙”,观察字的结构,课件展示笔顺,教师范写“处”字,学生描红、临写。

五、扩展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写春天的古诗?
2.请你也来编一首描写春天的小儿歌吧!
编辑短评:这六篇教案对教学要求把握得比
较准确,教学思路清楚,教学方法得当,便于其他教师借鉴。

每课选择ab案的方法很好,有助于拓宽教师教学设计思路,且便于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参考。

(蔡玉琴)
本章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