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洲教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在建筑界,“设计与材料”是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建筑师而言,材料是实现建筑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其运用的好坏可能导致建筑效果的千差万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材料选择的得当与否,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运用正确与否,可以决定一个建筑的成功与否。

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的背景,建筑承载它所在区域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背景的能力得到了削弱,建筑的地域性有逐渐被整合为单一模式的趋势。

学院派或是国际式,都消耗和磨蚀着曾经缔造了伟大文明传统的文化资源。

单一的建筑风格和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对每个城市无疑是个灾难。

因此,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样式中,重新探索建筑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成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对抗现代主义教条的有力武器。

因此,本文将从材料和场所精神两个方面,通过对身边的一个建筑——杭州良渚美丽洲教堂——的分析,来阐释对材料呈现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解。

建筑概况
建筑师:Tsushima Design Studio 建筑指导:Toshio Tsushima
项目建筑师:Takeaki Nakamoto 设计:Shangjie Jin, Noriko Ohata
结构设计:Misawa International 景观设计:Plat Design
业主:Zhejiang Vanke 建筑面积:1025平方米
美丽洲教堂坐落于良渚美丽洲
公园,树木繁茂,景色优美。

设计
融入环境,也很好的为社区生活服
务。

教堂力求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选择了低碳材料,最大限度降低了
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筑师做了
广泛的研究,让景观与建筑边界模
糊,使得建筑与景观无缝接合。


会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室内空间与
自然之间宛然一体,第二是表达永
恒和纯净。

教会由三个单体建筑(美丽洲
教堂,小花园教堂,办公处)和一个钟楼组成,每栋材料各异但整体统一。

教堂单体是大型的开放式建筑。

简单的平面,广阔的内部空间,光线和自然流动其中,大型垂直天窗坐落在两端上方。

与美丽洲教堂的高大相比,小花园教堂和办公区建筑较小,落地窗与自然更好的联系。

建筑同样注重细节,木结构去掉了所有的装饰要素,简洁庄严。

屋顶空间是一个精致的序列化11m×35m的空间。

木结构之外,墙壁也是为装饰的木材,地板是白色的瓷砖。

木材,光,开放的室内空间,以及四季变化的景观,共谱永恒之曲。

教堂很好的融入了周边森林,同时外观混凝土与内部木材的对比体现了轻与重的反差。

为雕琢的景观石材也将每块石材本身的特性优雅的表现了出来。

教堂中的场所精神
场所与场所精神
场所本来是环境术语,意味着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

场所不同于纯物质形体,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着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

舒尔茨认为,城市形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

这个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

与国际式机械普适性和大量性相对,建筑存在于独特性和特殊性之中,其原因是建筑处于特定的场所,要体现“场所精神”。

在建筑学领域,现象学思想折射到建筑中则是认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因此,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

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

场所中“场所精神”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筑作为一种人为的空间环境,只有当抽象的物化空间转化为有情感的人化空间时,即将“场所精神”视觉化,建筑才能成为真正的建筑。

现场的感知
良渚地区地形复杂,河流密布。

基地位于一缓坡地形上,是缓坡上的一块矩形平地。

平地的下方是人工的林地景观,而上部则是原生态的树林。

建筑沿长向布置,教堂及附属部分将场地隔出了两个室外场所:一个完全开放的、可供活动使用的室外平台;一个较内向、封闭的,与自然环境相连的缓坡庭院。

建筑的布局是完全开放向自然的,建筑的形式在这里反而退居于一个较为次要的位置:建筑采取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给人一种柔和,平缓的感受,而由它围合的庭院则成了渲染气氛的主角。

虽然这是个教堂建筑,但是给人的感觉相当日式。

在场所的设计中,设计者用了较禅宗的方式来营造纯净无暇、宁静致远的宗教特质。

没有任何装饰的松木木材的使用,以及庭院简洁的设计,都透露着浓浓的日本禅宗以及枯山水的意味。

可作为活动场所的室外平台,有白色的砖石砌成,上无一物,四边与草地都悬空有一定距离,给人这是一块漂浮板的错觉,这便是枯山水中的水了。

而在另一个庭院中,设计者沿着起伏的山势,用灰砖砌出坡的形状和走向,其中独植几棵矮树,模拟了枯山水中的山。

而这个庭院在一开始是无法发现的,只有在行进的过程中,它慢慢的,片段式的出现在参观者的视线中。

空间与场所
场所之所以成为场所,在于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而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在于它提供了人们活动的空间。

在这个层面上,空间才是场所以及场所中建筑的灵魂。

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空间服务的,而场所和空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串联的。

如上所述,设计者强化了场景的精神意义的表达,而在参观过程中,设计者也以流线和视线为线索,将室外场地与室内空间串联起来:
教堂的入口处结合山的坡度,设置了大台
阶,台阶的尺度使台阶与教堂在视线上合在了
一起,加大了教堂的尺度感。

简单的平面,广阔的内部空间,光线和自然
流动其中。

大型垂直天窗坐落在两端上方,光线
恰好的洒落在讲坛上。

透过大堂尽头的大玻璃天
窗,可以看见室外的树林光移影动
小花园教堂以及办公部分的动线沿着外部开放的庭院布置。

在行进过程中,另一边的庭院也通过巷子、玻璃窗透过来。

小教堂以及办公室内也都有开向内部庭院的窗户,室内外的空间相互渗透。

照片来源:部分现场拍摄,部分网络下载。

参考文献:
[1][美]K.林奇. 城市意象[M]. 项秉仁,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高蓓. 场所的意义,现实的话题[J]. 南方建筑,2001(4): 6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