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我是谁》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_2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_2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是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场合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但是责任感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清楚不同的角色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而角色与责任意识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每个人在不同场合的角色变化,了解自己的不同角色。

2、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充当的不同角色,了解自己所充当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难点:明确不同角色对我们提出的不同要求和承担的责任,知道如何当好自己的角色。

活动一:谈话导入,认识角色1、通过出示教师照片,导入新课。

2、师过渡:这就是我,我在不同的场合(板书:场合),有不同的角色。

(板书:角色)3、看学生生活照请大家认真看这几张照片,找出照片中的孩子在什么场合扮演了哪些不同的角色。

(设计意图:以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同角色的转换为范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看身边学生的生活照,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

)活动二:小组交流,了解角色1、学生自我介绍。

师:通过刚刚对老师和照片中几个同学在不同场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们能说一说自己扮演过哪些角色吗?2、“摘星活动”小组内说一说你扮演过的最棒的角色是什么?代表上台说自己表演得最棒的角色是什么?得到大家认可的可以获得一颗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摘星活动等,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身边同学的不同角色,并初步知道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

)活动三:模拟体验,深化角色1、“议一议”:采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当好自己角色的经验介绍给大家(预设:小表演,表格,宣传画。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教案3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不同场合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2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通过“观察录像中的人做的怎么样?”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教学难点:
教学方案
课程名称
我是谁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程度不同责任做铺垫。
本课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引导。
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通过“观察录像中的人做得怎么样?”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设计思路
素质教育新观念中提到: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知识,还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本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及他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引发学生对角色的思考,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伊始以自己为例问学生“我是谁?”,以“请告诉我,你是谁?”这个问题激趣,用身边熟悉的人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而后以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变化,创设场景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变化受到道德教育,通过“拓展”、“辨析”等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形成并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
再来说说“我”是谁?(说老师)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第一个主题。

第四单元内容包括:“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三个系列主题活动。

前为明理,后为导行。

《我是谁》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根据单元编写意图和课文的内容,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践经验,认识并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情境表演等学习方式,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体现体验性、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换位中感悟,使整堂课动静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平时总是说扎扎实实教语文,我感觉也应扎扎实实教品社。

本课我设计了四大板块:1、激趣谈话,了解角色变化2、自主合作学习,走近生活,体验角色的变化3、情景表演,体验角色,当好角色4、拓展延伸,升华角色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知到行,扎扎实实走好了每一步。

(一)激趣谈话,了解角色变化上课伊始,我用一个变字激趣,从水会变,到老师变,再到孩子变,让孩子们了解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角色会发生改变,紧接着我说不仅我能变,你能变,我们身边的人也能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体验角色的变化,感受角色变化中的“我是谁”,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学习,走近生活,体验角色的变化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完成什么任务。

然后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让他们自己发现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最后让孩子们走近生活,体验角色的变化。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教学设计_19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教学设计_19

《我是谁》教案【教学目标】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提高观察对比的能力。

2、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不同角色。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难点】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不同角色,培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1、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

2、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过程】一、介绍自己,揭示课题1、教师以自己为例问学生:“我是谁?”(相机板书课题)2、学生回答后,出示教师自己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场合下,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互说,认识自己1、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不同的场合,我的角色有什么不同?我们身边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们又是谁?2、小结:看来,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角色。

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呢?三、情境活动,体验角色情境:公共汽车上①指名扮演司机、乘客、小助手,坐公共汽车去游览屯溪老街。

②一名学生扮演老奶奶上车。

③师小结:文明乘车反映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素质,更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快乐。

出示《文明乘车歌》,齐读。

同学们,要记牢,上下车时队排好。

上了车,不乱跑,安安静静秩序好。

有座位,不去抢,老弱病残照顾到。

下车时,不拥挤,耽误时间易摔跤。

讲文明,懂礼貌,开开心心坐公车。

四、认真观察,重塑角色1、师生组成一支文明小队,看看公园里的人物做得对不对?为什么?2、学生辨一辨、评一评。

五、激励评价,总结升华1、结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真正做个好孩子,文明的小学生、小乘客、小游客、小顾客,做祖国合格的小公民。

2、课后作业:以小记者的身份到现实生活中去走走看看,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我是谁角色——责任做合格公民。

《我是谁》说课教案

《我是谁》说课教案

《我是谁》说课教案《我是谁》说课教案《我是谁》说课教案一、根据课标,说教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

它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考虑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当的不同责任。

为后面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当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在本课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的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遵循一定的规那么,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为此本案设计了这样的目的:知识目的: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才能目的:通过观察比照,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所应承当的不同责任。

情感目的: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才能。

二、灵敏多样,说教法利用多媒体从一开场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活情景中去,老师充满激情讲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信息搜集法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自己或家人在不同生活场所的照片。

这既为上课的比照做好准备,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才能。

2、谈话激趣法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根底上,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灵感的琴弦。

由此到达良好的课堂效果。

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

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所去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我是谁”。

同时感受到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责任,与本课展开零间隔对话。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络生活法《品德与社会》所构建的情境是学生理解社会的一条渠道,使他们在生活内在联络中获得整体的开展。

在教学中必须联络生活,从自身和周围的人身上,体会在不同生活场所的不同社会角色及责任。

2、互换入境法通过身份的互换,初步理解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化地入情入境,在换位中,深化感悟,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不同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是谁》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是谁》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公开课教案品社三年级上册《我是谁》教案【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我是谁》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它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在本课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经验,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的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角色表演中体验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不同角色对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过程】一、【导入】(2min)同学们,咱们又见面了,看到大家我真高兴。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停顿),你们还记得我吗?我是谁?(板书:我是谁)是的,此时,在学校、在讲台上我是谢老师。

但,答案就这么简单吗?请看:(出示第一张照片)这是今年妈妈过生日时,我和爸爸妈妈的合照。

在家里,我是谁?(出示第二张照片)在餐厅里,我是谁呢?(出示第三张照片)暑假里,我去旅游。

在景区,我又是谁?大家说的真好!看了老师的照片,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照片。

看照片前请听清要求。

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我是谁》教学设计陈洪霞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应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思路):《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3、通过观察体验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照片.六、教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我是谁?”师: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是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板书课题:我是谁)。

生答:老师。

新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案《我是谁》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不同角色对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方法】1、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

2、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过程】一、猜谜引入,自我介绍1、出示谜语,引入师:今天我先来考考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两个爸爸加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人?谁能告诉我?生: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同时充当了两个角色。

师:你真聪明。

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一般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2、自我介绍,引出新课。

师:面对你们,我是谁?并板书:我是谁?生:安老师。

师:对,听着大家亲切的称呼,我感到非常幸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请你说一说照片中的我又是谁?(课件)(1) 我带女儿和妈妈去看望我的姥姥,我是谁?生:女儿、妈妈、外孙女(2)去年我带女儿去乐亭大钊纪念馆参观,我是谁?生:妈妈、参观者(3)在今年的文艺汇演上我和李悦同学正在演唱评剧,我又是谁?生:演员师:大家的眼力可真棒,说的真好。

你们看,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我在不同的场合下,变换着不同的角色。

那你们呢?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先同桌交流,再说一说,好吗?小组讨论交流,而后说一说(告诉学生:在……我是……)随机板书:学校、家里、社会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二、讨论交流如何当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1、老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这是我们上周五上英语课时的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生:老师(课件)师:同样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扮演老师的角色,那我很想知道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因为我想当好老师这个角色。

《我是谁》教学设计

《我是谁》教学设计

《我是谁》教学设计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小学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本课旨在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换,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二、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表演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演一演,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通过观察、对比、表演、评议,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活动过程一、说说“我是谁”1、师:同学们好!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既简单又复杂,想知道是什么吗?看好了!(板书:我是谁)2、师:我是谁呀?生:金老师。

师:是呀,在学校,我是一名老师。

那走出校门,在生活中,我又是谁呢?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生活中的相片。

(课件出示教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全家福、旅游、表演节目)3、师:你们瞧,在学校时,我是老师。

在家里,我是女儿、妈妈、妻子。

在旅游区我是游客。

表演节目时,我又是演员。

4、师:我会变你们也会变。

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想一想,说一说。

5、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板书: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其实不光是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

6、师:谁能说一说你的爸爸妈妈、你身边的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哪些角色?设计意图:老师以自己为例展示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场合,人的角色是不同的。

思品课《我是谁》教学反思

思品课《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1.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开始,我就以问题“我是谁”引出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呢?,并出示我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我不同角色的转换为范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我不同环境角色的变化,初步感受到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指导学生学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和他们身边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又是谁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同桌议一议,再看大屏幕说一说在不同的场合都是谁,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懂得人们在不同场合角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寻找自己及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又是谁时更是情趣盎然,学生联系自身l、观察身边的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并推广到实际中明白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却有不同的角色。

),初步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初步在社会中将自己定位。

)2.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新课程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获得知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因此我在设计这课时就充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索和感悟。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我是谁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我是谁

标题:我是谁,初探儿童个体身份认同的教学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身份认同的概念,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份。

2.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自尊。

3.提高学生对他人身份的尊重和包容。

教学内容:1.身份认同的概念解释,简单介绍不同身份的例子。

2.探索自己的身份特点,介绍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的身份,提倡尊重和包容。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自己是谁吗?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份,你们能举例说明吗?”引导学生讨论并简单介绍身份的概念。

探索自我:2.教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的身份特点,比如姓名、性别、家庭成员等,由学生逐一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身份认同的重要性:3.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一个小男孩的身份认同故事,该男孩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最终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帮助他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即了解自己的身份对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积极影响。

理解他人的身份: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份认同对于他人的重要性,提出“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人的身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的问题。

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并由教师引导出“尊重他人的身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和合作”的结论。

尊重和包容他人:5.教师通过图片或短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不同身份的个体,比如残疾人、外国人、少数民族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身份的特点和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身份的个体,鼓励学生演绎实际场景,表达对他人身份的尊重。

小结:6.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并尊重和包容他人的身份。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我是谁”为主题,制作海报或小册子,展示自己的身份特点和成就。

2.学生进行身份认同游戏,每个人以自己的身份上台进行介绍,其他学生伴奏鼓掌,为每个人的身份表达肯定和尊重。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身份认同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价值。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我是谁》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我是谁》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我是谁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三、课前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生:(老师)2.师:当我回到自己家里,我又是谁呢?生:(是妻子;是妈妈)3.当我来到森林公园陪着60多岁的父母亲散步时,我又是谁呢?生:(是女儿;是游客)4.教师小结:当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我是谁”这个话题。

板书:我是谁【设计理念】以生活中的问题切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话可说,乐意去说。

(二)活动一生活中角色1.师:“我是谁?”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我就是我自己呗。

真是这样简单吗?让我们来看看书中58页的同学,他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角色?2.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

教师相机板书: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此时的思路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文本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认识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3.师:我们再来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又是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点评引导)【设计理念】学生说身边的人的不同角色,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对角色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化。

4.教师小结: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身边的人,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角色。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

三年级品社《我是谁》教学反思
1、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师生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师生都只教学过程的主体。

本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在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本案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之后,同学们在调查交流中明白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好学生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自己想要做一个好学生情感。

2、新的课程课堂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你真棒”“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行”等等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能力,不断学习更多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探索心得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

《我是谁》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我是谁》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我是谁》教学反思《我是谁》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我是谁》教学反思1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思索,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一开课,我就以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兴趣浓厚。

紧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我接着又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还要扮演什么角色。

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

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小品的形式体现,但觉得做作,后又改成将几名学生放学时的情景拍摄实录了下来,让学生体会,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自己在上课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在某些环节,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下面是由整理的《我是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尽在教学反思栏目。

《我是谁》教学反思(一)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这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试图通过展现家长工作的场景来达到这一目标,并在教学中进行亲子之间的沟通,理解父母,并做好自己的角色。

我也深深感受到一部分打工者工作的艰辛,他们在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帮助,他们依然为着他们的理想和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打拼着,并作好一名家长所应做到的一切,他们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知识、生活的本领,而努力拼搏。

“希望他有学问,别向他爸这样”这样的真实心声吐露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感身上的责任。

课堂上我能够看见,当学生看见父母艰辛的工作时的那种心灵的震撼,大多数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也许他们还无法体会,但我想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真正了解父母时或者回忆起那些片断,会对父母更加理解,从而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可是本课的其他教学目标却完成的不好,如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这一目标,只蜻蜓点水的点到。

而这一内容不仅是本课的关键,也在本单元起到引导的作用。

给我的思考是,解读学生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好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机的与整个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切合所有教学目标,否则过犹不及。

《我是谁》教学反思(二)在本次《我是谁》这节课我认为大家的优点有以下值得借鉴: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

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譬如从故事导入激趣,图片诱思,心理测试引发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生活中的自我及怎样认识自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形成乐观、自信、上进的性格。

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我是谁|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我是谁|人教新课标

《我是谁》教案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标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能力: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提高观察对比的能力。

知识: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难点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不同角色,培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不同角色及责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不同的角色”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该怎样做”“小记者在行动”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面对不同的人,我是谁1.游戏脑筋急转弯: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小结:爸爸面对自己的儿子时是爸爸,面对自己的爸爸时是儿子,所以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只有三个人。

我是谁教案与反思

我是谁教案与反思

我是谁教案与反思教案标题:我是谁教案与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思考并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2. 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兴趣和目标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问学生们是否知道自己是谁。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是谁?你有什么特点和优点?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探索(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回答,并互相交流。

2. 激发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你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你如何处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践(20分钟):1. 学生自我介绍:让每个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间向全班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级、兴趣爱好、特点和目标。

2. 制作海报:要求学生用图片、文字和颜色等方式制作一张海报,展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目标。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海报:每个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海报,并解释其中的内容。

2.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通过这个活动学到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对他人的身份认同和目标有了怎样的认识?扩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专业人士或成功人士来班级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成功经验。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并在最后的展示中分享他们的成果和对个人和团队的认识。

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发展?2. 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3. 活动设计是否多样化,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4. 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目标?5. 是否有足够的反思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有机会思考和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目标,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

《我是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次教学中做出改善。

对于《我是谁》这个话题的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开始前,我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这有助于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学生展示、互动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我试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不足之处:1. 缺乏形象化的教学资源:在教授《我是谁》这个话题时,我主要依赖于口头讲解和学生的参与。

然而,如果能够配备一些形象性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或实物,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和记忆。

2. 缺少个案讨论:我在教学中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但对于一些个案的讨论和分析,我没有做足够的安排。

这种个案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缺乏对学生反馈的回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反馈和讨论。

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这些不足之处,并更加注重形象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增加个案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以及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谁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三、课前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生: (老师) 2.师:当我回到自己家里,我又是谁呢?生: (是妻子;是妈妈) 3.当我来到森林公园陪着 60 多岁的父母亲散步时,我又是谁呢?生: (是女儿;是游客) 4.教师小结:当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我是谁”这个话题。

板书:我是谁 【设计理念】以生活中的问题切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话可说,乐意去说。

(二)活动一 生活中角色 1.师:“我是谁?”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我就是我自己呗。

真是这样简单吗?让我们来看看书中 58 页的同学,他在 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角色? 2.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

教师相机板书: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 (此时的思路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使学生认识到: 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文本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认识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3.师:我们再来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又是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点评引 导) 【设计理念】学生说身边的人的不同角色,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对角色抽象的概念得 到具体化。

4.教师小结: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身边的人,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 的角色。

(板书:角色不同) (三)活动二 我该怎么做 1.师: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呢? (出示大屏幕)组织学生讨论:在不同的场所,怎么做才能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选定交流话题,把问题讨论透彻。

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

(板书:责任不同) 2.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 师: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不同,责任也不相同,你们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演一 演。

3.提出表演要求: (1)学生可以轻轻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和场景来进行表演。

(2)合作表演时要分配好各自的角色。

(3)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现有的资源如书本、椅子等作为表演道具。




(4)在别人表演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当好观众的角色,并且评价他们是否担当好了自己的角色? 【设计理念】要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合作前的要求非常必要。

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 同伴合作表演,体现了活动开放的理念,会使他们的合作更加有效,表演更加默切。

4.多媒体出示表演场景 (1)游青山公园 (2)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3)乘车去大武口 (4)去超市购物 (5)在电影院看电影 (6)放学回家,看到奶奶生病了 【设计理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表演,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现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动手动脑,增强了学 生之间的交流,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加强,使每个学生得到充 分的发展和思想认同。

5.师生合演 (7)教师扮演奶奶,学生扮演孙女,表演“放学回家,看到奶奶生病了”的场景。

表演后,学生评价。

【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去,和他 们一起学习,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6.师: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的角色不同,今天我们尝试一下角色互换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出 示课件) (1)假如你是老师,你的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甚至不写家庭作业,你该怎么办? (2)假如你是家长,您的孩子不讲个人卫生,你会怎样做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理念】角色互换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创新,让学生换位来思考,体现思品教学的明理导行,更加有 教育意义。

(四)活动小结 师:同学们真能干,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参照对象不同,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 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店我们是顾客,在车上我们是乘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参照对象,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 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

(五)送给学生几句话 1.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2.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3.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4.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5.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六)课外延伸 观察你周围的人们,是不是担当好了自己的角色,完成调查报告。

我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设计理念】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延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

让学生课后深 入社会生活中去调查,进行实践体验,通过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其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打 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我 是 谁 在家里 在学校 角色不同 责任不同 在社会
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关键是课程实施。

它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而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

通过执教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我是谁》这一课, 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1.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课程特点。

我在设计该课教学时,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 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活动为载体,打破了课堂的单一和呆板的格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 融,生生互动。

2.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 考和自我体验的空间。

师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学习共同体”,在本课教学中,我和学生通过猜老师、说自己和身边的人、角色 扮演、角色互换等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交流、感悟,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是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对角 色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3.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要求把学习的时空开放,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延续 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

让学生课后深入社会生活中去调查,进行实践体验,通过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 作的能力,为其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打下基础。

4.《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我力求联系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社 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态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存在的问题: 1.在本课 “学生结合自己——说说“自己是谁?” 的活动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课堂呈现形式较单一,未能达到师生、生 生互动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深钻教材,强化目标意识,精心设计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成效。

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元化的。

而我在这堂课上评价的方式较单一,评价的语言也较贫乏。

今后,要不断丰富自己 的评价语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 学习的愿望和自信心。

3.当然,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在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演,使我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板书却没及时跟 上,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锻炼,不断培养教学机智,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