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优秀课题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全文)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全文)【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以探索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小学教育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3)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2)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看法和需求;(3)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项目化教学、讨论式教学等;(4)通过教育改革实践,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教学实践等。
具体方法如下:(1)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2)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看法和需求;(3)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通过教育改革实践,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分析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3)在实践中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六、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为期一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季度:梳理和分析中小学教育现状,设计调查问卷;第二季度: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季度: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第四季度:总结实践经验,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并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对中小学教育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识别,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2)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3)通过实践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中小学课题开题报告中小学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中小学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存在困惑。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中小学课题开题的方法和步骤,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中小学教师了解课题开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课题开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题开题的意义和目标:介绍课题开题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2.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介绍课题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教育教学需求、学科前沿、教师个人兴趣等因素的考虑。
3. 课题开题的步骤和流程:详细介绍课题开题的步骤和流程,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内容。
4. 课题开题的注意事项和技巧:提供一些课题开题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包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设计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课题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实际案例,总结和归纳课题开题的方法和步骤,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价值:1. 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通过掌握课题开题的方法和步骤,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1. 第一阶段(一个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题开题的背景和意义。
2. 第二阶段(一个月):分析实际案例,总结和归纳课题开题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小学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教育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设计的适合本校师生的课程。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以提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报告。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小学校本课程的有效落实。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小学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现状。
然后,结合具体学校的实践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证数据,对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分析和评估。
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1. 教师理念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导致课程实施不一致。
2. 学校资源不平衡,影响了课程提供的质量和多样性。
3. 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兴趣多样化,需要进一步个性化课程设计。
4. 家长对校本课程的了解和参与程度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
2. 积极争取校本课程的资源支持,平衡学校各个课程的发展。
3. 探索个性化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4.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参与度。
结论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研究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为提高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教师教研活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教师教研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缺乏教育教研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质量,从而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分析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并探究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质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现状和特点。
2. 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3. 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存在问题。
4.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质量。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计可达到以下预期成果:1. 揭示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知不足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3. 提出针对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培训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3. 为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参考。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计划在接下来的 6 个月内完成,具体研究进度如下:1. 文献调研和资料采集 (1 个月)。
2. 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3 个月)。
3. 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并整理数据 (2 个月)。
4. 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2 个月)。
五、参考文献1. 曾晓婷. 浅谈中小学教研活动的意义和做法[J]. 科教文汇,2019(16):42.2. 孙杰, 王莉. 中小学教育教研活动的体验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0):46-47.3. 李琳, 吴献刚. 中小学教研常用方法及其实施环节探析[J]. 学术探究, 2017(12):167-168.。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研究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研究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研究要素及研究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研究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研究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中小学合作教研模式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合作教研模式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活动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中小学合作教研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中小学合作教研模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和发展的过程,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中小学合作教研模式的有效性,旨在通过研究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想方设法实现中小学合作教研,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综合分析国内外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小学合作教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具体内容如下:1. 中小学合作教研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中小学合作教研的作用和意义。
3. 中小学合作教研的模式和方法。
4. 中小学合作教研的难点及对策。
5. 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中中小学合作教研的实践运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分析国内外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实践数据。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中小学合作教研的有效性。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力求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中小学合作教研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实践运用等问题的探究,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第一年:确定研究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第二年: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三年:整理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第四年:写论文、答辩、发表论文;经费预算:1. 实地调研费用(差旅费用、住宿费用):10,000元;2. 资料费用及实验室使用费用:5,000元;3. 统计分析与软件使用费用:3,000元;4. 其他杂费:2,000元。
“构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构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构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时代发展的需求。
_ 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呈现出外储化的特点。
一个不善于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不会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面对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2﹚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此外,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新鲜的、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适合系统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自主探索和进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来指导和贯彻。
﹙3﹚学生个性发展及自主探究的追求。
学生的个性都是鲜活有别的,必须要用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凸现学生学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强调的是实践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我校是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长期以来在科学教育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八五”期间的“过程教育”和“九五”期间的“课内外结合实施成就激励教学”的研究都已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都停留在“怎样教”的层面上,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这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改善。
因些,为使研究更具生命力,我们从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提出了“建构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
二、概念界说“构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学习模式的研究。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对象和来源
学生
以某学校或某地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学科教学、教育信息 化、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
以某学校或某地区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教育 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
以某地区的多所学校为研究对象,探究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谢谢您的观看
研究的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
1 2
促进教育公平与普及
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广,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 普及,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
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
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3
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
课题研究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的深入 发展,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提供经验 和借鉴。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研究预期成果及社会效益 • 研究团队及分工与协作 • 经费预算与设备使用情况
01
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和意义
展示研究价值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旨在向领导、专家和同行展示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可行性,证明研究具备学 术和实践意义。
预期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01
课题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实际教学,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 可操作的方案
02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推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学生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研究团队成员将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学
03
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优秀课题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选题缘由(一)选题背景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
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
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土实践为切入点,所形成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视角具体设计技巧、实施方法和保障等等的不足,更多从现有研究中梳理指导原则,并运用于区域实践中。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以小专题助推教研组建设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价值及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1.课题研究背景当前教研组建设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研活动低效益、学科建设低层次、课堂教学低效能。
首先表现为教研内容空泛,对问题轻描淡写,缺乏学术研究意识,对教育教学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与规律的探索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缺少对先进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其次,听评课实效性差,流于形式,局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公开课任务,多数成员交流随意,褒扬多而指出问题少,难以深入问题实质,更缺少建设性意见。
第三,教研组缺乏团队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生活上的互助大于工作上的互助,似乎是一个生活性、休闲性的小团体。
学校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传授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这都是学科教研组的任务。
同时,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对教研组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
因此,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执行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的专业组织,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要求我们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积极探索教研组的创新模式,将其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选题意义和价值把小专题研究作为教研组建设的主要抓手,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直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克服教研活动的随意性,提升教研组学术水平。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从课堂角度审视核心素养才是其有效策略。
3.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近五年省内外相继有学者针对教研组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将小专题研究与教研组建设结合做为教研组建设的突破。
而在核心素养下,如何将小专题研究与教研组建设相结合,是我们想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主要创新之处1.课题核心概念界定(1)核心素养理念下,需要依靠课程进行教研组的建设。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研学课程体系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研学课程体系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地域特色,研学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逐渐趋于虚拟化、空壳化,许多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身体素质也在下降。
而研学旅行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宅”的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健学生的体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前身是农村学校,由于荆州开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发展成为了城市学校,学生多为周边失地农民子女,这些失地农民家庭多数迁入了新型的还迁小区,学生们由广阔的农村进入了城镇,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的父母成为失地农民后长时间外出打工,陪伴子女的时间很少,带他们出门旅行游玩更少,学生们成了城市新“宅”一族。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荆州地域特色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课题的界定(1)对地域特色的界定:荆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下辖九个县市区,地域广阔,境内风景优美;近几年荆州发展很快,交通十分便利,适合开展“一日游”旅行研学活动。
“立足地域特色”就是利用荆州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旅行研学活动。
(2)对研学课程体系的界定在《意见》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依据我校办学宗旨、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研学课程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将按年级顺序具体制定学生研学内容、研学方式、旅行研学地点,学生通过研学将获得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标准,进而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深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深入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时代的到来,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实践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科学实践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探究性等。
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将深入探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讨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意义:通过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实践意义:本研究针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提供指导,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3)社会意义:通过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科学人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组织等方面。
(2)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研究计划与分工 • 研究预期成果与风险评估 • 研究经费预算与筹措方案 • 参考文献与资料附录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 2 3
国家教育政策导向
国家教育政策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如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政策,为课题研究 提供了宏观背景。
文献资料的来源可以包括书籍、期 刊、报纸、网络等,在列出参考文 献时需要注意文献的代表性和可靠 性,同时也要注意文献的时效性和 权威性。
资料附录
资料附录是在开题报告中需要提供的 相关辅助资料,包括实验数据、调查 问卷、研究工具等。
资料附录的准备需要充分考虑课题研 究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保证 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创造力。
研究风险评估
01
实施难度与工作量
课题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和挑战,需要提前预见和应对。
0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需要经过充分验证和实验,以确保其科
成本控制
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注重成本控制,提高经费使 用效率。
报销制度
建立规范的报销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 透明,符合相关规定。
06
参考文献与资料附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 ,在开题报告中需要列出相关的参 考文献,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文献 资料。
VS
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教学质 量、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分配等,需要课题研 究进行深入探讨。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小学课题讨论开题报告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打算。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当进行讨论,自己有条件进行讨论以及预备如何开展讨论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讨论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讨论现状、水平和进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讨论,讨论到达什么水平,存在什么缺乏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进展等。
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讨论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讨论人员对本课题讨论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我们进行任何科学讨论,必需对该问题的讨论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讨论的理论根据。
我们如今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讨论和进展讨论,这就要求我们的讨论必需有一些基本的理论根据来保证讨论的科学性。
比方:我们要进行活动课试验讨论,我们就必需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讨论试验的理论根据。
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试验,就必需以教学理论、教育试验理论等为理论根据。
〔五〕课题主要讨论内容、方法。
〔六〕讨论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与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与人员的整体素养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
假如参与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阅历,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
许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假如基本的讨论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课程体系建设课题开题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的一整套体系。
一张完善的课程体系图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课程设置和知识的层级关系,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有序学习。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过于繁琐、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难度增加,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因此,如何科学地建设课程体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理念,旨在解决当前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本课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教育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优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降低教学难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推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望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和进步。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体系的方法和策略;•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估。
2.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查阅和综述,了解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收集和整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探究不同方法和策略的实施效果,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开题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构建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而提出一种可行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满足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需求。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国内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分析不同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的特点和优劣。
2.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案例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课程体系构建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3.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探索:结合前两部分研究的结果,提出一种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然后,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体系构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结果,提出一种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探索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2.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构建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本研究将为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
预期结果与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提出一种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具体创新点包括:1.强调个性化培养:通过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深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深入研究开题报告引言科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科学探索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和设计,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和问题;2. 探讨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原则;3. 研究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设计方法;4.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其次,我们将实地观察多所小学的科学实践活动,了解不同学校的实践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将根据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课题选择原则和设计方法。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分析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课题选择不合理、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等。
2. 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原则:根据实地观察和专家意见,总结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原则,包括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等。
3. 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设计方法:研究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设计方法,包括确定实践目标、设计实践步骤、选择适当的实践工具等。
4. 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1. 深入了解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和问题;2. 探讨科学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原则和设计方法;3.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凤英, 张瑜.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1): 80-82.- [2] 李明.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小学教育论坛, 2019(8): 32-34.- [3] 王云, 刘红.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6): 74-76.。
研学课程 开题报告
研学课程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研学课程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研学课程逐渐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研学课程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研学课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合理开展研学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 研究研学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2. 探讨研学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的影响。
3. 分析研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4. 深入研究研学课程的评估方法和效果。
5. 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学校、学科和年级的研学课程实施情况和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以获取足够的数据和信息。
五、研究意义1. 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合理开展研学课程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2. 增进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认识,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预期结果通过对研学课程的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研学课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能够进一步完善研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和评估方法。
七、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收集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资料。
2. 第二阶段: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3. 第三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
4. 第四阶段:数据分析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八、参考文献1. XX. 研学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XX大学.2. XX. 以研学课程为契机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3. XX. 研学课程的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九、研究难点和可行性分析研究难点: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和影响因素,因此研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可行性分析:相关领域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因此研究是可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选题缘由(一)选题背景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
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
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土实践为切入点,所形成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视角具体设计技巧、实施方法和保障等等的不足,更多从现有研究中梳理指导原则,并运用于区域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相互对照,增强课题成果对于实践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外研学旅行研究现状现代研学旅行一词起源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以修学旅行补充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学学习,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国外学者Ritchie(2003)认为,教育旅游(Educational Tourism)是旅游者将“学”作为次要或主要的旅游活动,活动包括普通教育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国际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三类。
David Williams(2014)特别提出旅行中的空闲时间是团体修学旅行中的关键要素。
Mcgladdery等(2017)设计了基于流程和产出的旅游教育概念新模型,补充Ritchie的市场细分定义,论证教育旅游具有体验和转变的作用,并指出应该从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方面评价产出。
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国外研学在开展形式上逐渐分化出自然教育,生活体验,文化考察,交换学习四种模式(刘璐&曾素林,2018)。
随着国外将教育旅游这一概念逐步作为中小学的必要教育手段,“游”与“学”的融合成为趋势,甚至将全球化游学经历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和学生考核环节。
2.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宏观分析方面,刘璐&曾素林(2018)通过分析国外研学旅行模式和经验,提出应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注重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和学生需求分化。
陈春光(2017)认为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存在自然性,体验性,课程性三大特点。
于书娟等(2017)分析我国研学旅行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应明确研学旅行目标、主题并彰显教育价值;将研学旅行融入课程;大力丰富师资,培训研学导师。
殷世东&程静(2018)提出课程化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提升作用,因为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规范化的自然体现、有效性的实然路径、常态化的根本保障,强调课程化对于研学旅行的意义并提出实施路径。
课程设计方面,朱洪秋(2017)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四个环节即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曾素林&刘璐(2019)指出中小学研学课程开发有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内容贫乏等问题,需要以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为目标。
胡向东(2018)则强调评价是课程化的关键,提出目标与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实践性、过程性和激励性等原则,提议聚合师资、基地等多方资源打造方法上创新的评价系统。
总体来说,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起步晚,底子薄,重理论,重宏观分析,缺少实践案例总结和微观研究,存在极大的研究价值。
尤其是多数研究都提出了“只游不研”的问题极其重要性,指出课程化的重要性,但并未在研学课程建设方面给出具体的做法和课程开发案例。
本课题将尝试在该领域进行丰富和补充。
二、内容设计(一)问题提出1.研学旅行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的趋势之一,在四种综合实践活动春秋游、学军学农、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扮演重要角色;2.研学旅行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手段之一;3.研学旅行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要素环节复杂,安全保障,“只学不游”与“只游不研”的平衡等等问题;4.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构成研学旅行区域推进的三大核心之一(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学实践课程开发)。
(二)研究目标1.分析和总结现有研学旅行与研学课程设计研究,提炼研学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概念,相关理论和重点难点;2.分析研学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探索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3.分析研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提出促进区域推进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思路1.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前沿成果,形成文献综述;2.界定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概念,寻找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3.寻找国内中小学研学课程的最佳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实施、评价等等各方面的一般经验;4.分析研学旅行课程与一般课堂课程(及普通旅行)的差异,梳理研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要素,明晰研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5.基于前述研究基础,并且结合课题实践经验,尝试设计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范例:以鄞州区为例;6.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推进区域构建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理论研究部分的逻辑如下图所示:图1 研究逻辑框架图(四)研究内容1.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识别(1) 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评述理论研究问题与新方向;(2) 概念识别:明确研学,研学旅行,研学课程,体系,区域等等概念;(3) 理论基础:体验式学习理论(做中学),多元智能理论等等教育理论。
2.最佳实践案例分析(1) 各省研学旅行优秀案例分析(北京,广东,安徽等早期试点省份个案介绍);(2) 浙江省其他试点地区及优秀研学实践课程分析(例如杭州G20城市生存挑战,跟着课本游绍兴,温州雁荡重走徐霞客之路等等);(3) 最佳实践个案在目标与组成设计、资源配置、实施安排、执行过程、后期评价与改进等等各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
3.研学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与管理(1) 课程目标:包括体验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等方面,具体到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等等关键能力产出上的目标;(2) 课程元素:研学场景构建,实践活动设计,研学手册或教材,教具物料,安全保障设施等等资源的具体筹措;(3) 研学师资:研学导师和安全员,研学导师团队的分工和梯队,以及区域学校对导师资源的管理方案和合约等等;(4) 课程评价:由优秀学生进行分享,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类评价,结合课程目标测试具体产出,邀请导师和专家进行点评等等。
4.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经验总结(1) 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基于本地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基于政策“意见”要求安排内容,为体系设计、配置资源、安全、立项与成果考核等等确立项目审核、资源管理、执行指导等等保障;(2) 研学课程体系实践范例:线路根据“意见”分为红色之旅,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活力之旅,研学实践课程则可分为自然,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公益六大类,从培养目标上对应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的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价值体认,责任担当。
课题组将根据上述分类构建鄞州区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并设计和实践精品研学课程范例;(3) 实践的经验和不足:课题组将全面总结研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立项、团队管理、准备、执行、评价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设立记录和反馈机制,为未来改进工作、与其他区域共同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做准备。
5.研学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1) 区域研学课程事实指导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安全责任、组织保障等要素提出明确要求;(2) 研学课程体系实施所需资源:布置场景(研学基地营地,各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景点,甚至企业事业单位和城市体验点均可以成为研学基地),人员(学生,研学导师及安全人员),软件(课程内容、多媒体、团队管理),硬件(教具工具物料),交通食宿等等资源与任务要求;(3) 各实施环节的保障机制:基地营地认定和选择,研学导师的培训、评价和管理,研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教育和安全原则,研学活动中的教材教具,利用信息科技工具保障学生安全,交通食宿选择中的实践经验,为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提出具体且可操作的要求。
6.区域推进构建的政策建议(1) 区域推进构建研学课程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本地实践经验在政策方面如何配合新动向、趋势、推动改革,具体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并且从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等方面分析政策的重点难点。
(2) 支持区域推进的政策设计原则:前述基本涵盖了实际执行和顶层设计需要注意的原则,还要提供地域特色与文化目标方面的设计指导;(3) 提出对策与建议:从实践经验和不足中,反省并提炼经验,根据不同学校和区域的特征,借鉴其他文献、案例的成果,丰富区域推进构建的策略。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形成研学课程体系在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指导原则,提出基于区域特征推进研学课程建设的举措;2.难点:主要在于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复杂性及高安全性要求,导致产出决定因素与评价机制十分复杂。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充分分析和考虑研学旅行开展中的内容、流程、资源等等组成要素和保障机制。
(六)研究步骤1.实施步骤1)2018.10-2018.11 课题申报,摸索顶层设计,先期试点探索:准备课题申报,进行先期调查,确定区域研学基地;摸索顶层设计,设计研学线路与主体;选择先行试点,启动区域研学,总结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