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
“模因”对新媒体广告的影响分析
“模因”对新媒体广告的影响分析模因论学说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的最基本单位,从最开始母语、饮食习惯、称呼到后来的教育、文化、科技,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着模因。
一个幽默的段子、一个特别的能特指某含义的词汇、一个彰显个性的表情包,模因在以不同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时代。
模因的出现为广告的传播和营销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的利用好模因,助力新媒体行业发展,是我们从业者共同的问题。
1、“模因”的概述“模因”(meme)一词源于生物学,由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其1976 年出版的科普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其中模因从狭义角度被定义为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大脑传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并在大脑中不断得到复制并进行下一次模仿。
”从广义角度而言,“模因论的过程可以成为模仿”「1」简言之,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通过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例如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模仿、复制的语言、动作、行为、观念等皆可称为模因。
2、“模因”现象和互联网的相互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出现了非常多的网络现象,其中“模因”现象有着浓重的色彩,人们利用“模因”,使用简单的信号组合,就能很好的表达想要传递的内容,因此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完成了新的一种知识文化共享空间的构建。
对于互联网时代而言,每天都在传播与创造各种被称为“模因”的产物,不断进行着互联网文化的塑造。
著名的模因论学者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对“模因”进行了的分析,他认为模因包含了复制性、繁殖力、长寿这三种基本属性。
伴随着数码设备与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新的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出现,通过网络,模因的这三种基本属性得到了大大提升。
对于复制性而言,数字化使得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小,复制信息的准确程度得到保证;对于繁殖力而言,数字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指数级别的快速扩散,复制的信息数量在单位时间内大大提升;对于信息的长寿性而言,只要拥有储存的介质,信息就可以几乎永恒的储存在其中。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作者:张莉燕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选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有关meme的相关论文进行年分析与议题分析,借以探寻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现状,并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meme;中国;新闻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6-0013-021976年,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首次提出“meme”一词,在道金斯看来,meme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或者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1]。
meme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引入中国,主要有“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等释义,但至今未有统一释义。
自meme被引入中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领域,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的研究与日俱增。
1 研究方法由于meme在中国未有统一释义,因此,本文将采用学者谢朝群和林大津论文《meme的翻译》以及学者周政权论文《从meme汉译看术语音译中的选字问题》对meme释义的综述,将meme的释义主要归为“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十三类。
本文将依据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将meme的这十三类释义分别进行查询,共检索出有效文献38篇,通过论文发文数量、被引情况、研究议题等指标对文献进行分析。
2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的研究成果2.1 meme研究成果的年分析自2006年开始,新闻传播领域的北大核心期刊才出现关于meme的研究,从数量上看,整体呈平稳增长的状态,平均每年不超过5篇。
mems发展现状
mems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流行,memes(即网络文化中的搞笑图像、视频或表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memes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多样化的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memes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静态图像和GIF动画外,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视频、音频和VR memes出现。
这种多样性使得memes更具创意和表达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 游戏化的互动体验:memes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观看和分享的,它们也开始融入了一些互动的游戏化元素。
例如,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挑战、表情包和答题活动让用户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竞争。
3. 跨文化传播:memes的语言和图像常常是让全球人士都能理解的。
无论文化背景是否相同,人们能够利用memes来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幽默感。
因此,memes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方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和理解。
4. 商业化利用:memes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品牌和企业的注意。
它们开始将memes作为一种营销和广告手段,以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注意。
这种商业化利用也推动了memes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5. 潜在的负面影响:尽管memes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但它们也可能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
不恰当或令人不悦的memes可能引发争议、造成误解和社会不和。
因此,维护memes的正面和友善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之,memes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它们以多样化的形式、互动体验和跨文化传播等特点,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一种重要工具。
然而,在memes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和引导其积极的一面,以确保memes能够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共鸣。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标题: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传播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现状:1.1 传统媒体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在新闻传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2 新兴媒体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1.3 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信息传递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移动化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将更加倾向于移动端,新闻传播也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2.2 个性化定制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关新闻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2.3 多媒体融合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三、技术驱动3.1 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将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智能推荐算法、自动写稿等技术将逐渐成熟。
3.2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为新闻传播带来全新的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
3.3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将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加安全、透明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效防止假新闻的传播。
四、社交化传播4.1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新闻、评论新闻,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网络。
4.2 用户参与度提高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度,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4.3 互动传播方式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互动性,通过直播、互动访谈等形式,增加用户与新闻事件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网络梗的符号学分析
网络梗的符号学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关注和探索。
与此同时,网络梗(meme)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中迅速传播,成为人们交流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网络梗进行符号学分析,探讨其符号性质和传播机制。
一、网络梗的定义网络梗是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符号,具有特定含义和情感色彩,并以其特别之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网络梗具有迅速传播、集体记忆和社群认同等特点,往往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参与塑造和传播。
二、网络梗的符号性质1.符号的可替代性网络梗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具有可替代性的特点。
例如,“狗头”、“表情包”等网络梗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和需求进行不同的选择和组合,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2.符号的文化历史性网络梗通常与具体的事件、人物或文化现象相关联,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
例如,“翻滚吧!蛋糕!”源于日本的一则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网络梗的热门之一。
网络梗的文化历史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情感共鸣。
3.符号的集体记忆性网络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积累了大量的集体记忆。
通过共同参与和传播,网络梗在人们之间形成一种共享的记忆,使得人们能够快速理解和共鸣。
例如,“猫扑脸”、“勇往直前”等网络梗成为了大众熟知的文化标志。
三、网络梗的传播机制1.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是网络梗传播的主要渠道,用户在平台上分享和转发网络梗,通过消息传递、标签关联等机制实现信息的迅速扩散。
2.用户的共同参与网络梗的传播离不开用户的共同参与与互动。
用户通过创作、转发、评论等方式,将网络梗分享给其他人,同时也参与到网络梗的演变和再创造中。
3.媒体的传播引导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也对网络梗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新闻报道、综艺节目、广告等通过涉及网络梗的内容,将其推向公众视野,进一步加速了网络梗的传播速度。
四、网络梗的影响与意义网络梗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第一部分绪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的演变以及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全球
新媒体研究日渐成熟,中国的新媒体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
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新媒体如何改变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新媒体如何影响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以及新媒体在传播组织中的应用,
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中国正在发展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打造先进的新媒体
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可以通过它在学术界的发展来界定。
近十年来,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发展缓慢而谨慎。
虽然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但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只是出现在实际应用的一个补充而已。
从学术发展角
度来看,中国的新媒体研究落后于美国、德国等主要新闻国家。
这是由于
中国新媒体研究学术的落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较慢,研究者较少等
原因造成的。
第三部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趋势
1)新媒体应用:新媒体的应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还
会影响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根据对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分析,新媒体在中
国的发展有如下趋势,在新闻传播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标题: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1.1 新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使新闻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
1.2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播方式仍然存在,但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
1.3 用户参与度增加新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用户参与度的增加。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使传播更加互动和个性化。
二、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2.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提高用户体验。
2.2 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跨界融合,与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相互交融。
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道方式,而是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创造出更多的传播可能性。
2.3 数据驱动的新闻传播数据分析和挖掘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数据分析,新闻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结论: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将继续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新闻传播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MEMS气体传感器应用和发展现状
MEMS气体传感器应用和发展现状一、市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知外界靠眼睛、耳朵和鼻子,在信息化时代、物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我们通过传感器连接世界。
在工业生产、环境、安全、智能生活中,气体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气体传感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气体传感器的应用更加广泛,逐渐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些年,随着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进步,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气体传感器逐步被开发出来,应用到各种场合。
MEMS全称是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即微机电系统,是指在尺寸几毫米甚至更小的材料上构建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
MEMS涉及物理学、半导体、光学、电子工程、化学、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多种学科和工程技术,为智能系统、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系统生物技术的合成生物学与微流控技术等领域开拓了广阔的用途。
MEMS加速度计、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MEMS陀螺仪、MEMS湿度传感器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MEMS气体传感器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项先进技术,用于探测气体浓度的MEMS传感器。
MEMS气体传感器继承了MEMS传感器的优点:体积小,只有芯片大小,重量轻、耗能低;基于硅基加工工艺,可实现批量生产,一片 8英寸的硅片晶元上可同时切割出大约1000个MEMS芯片,可大大降低单个MEMS的生产成本;便于集成,单颗MEMS往往在封装机械传感器的同时,还会集成ASIC芯片,控制MEMS 芯片以及转换模拟量为数字量输出,同时可将多个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于一体,形成微传感器阵列、微执行器阵列。
MEMS气体传感器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想象,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应用。
试想,我们的手机、家电、汽车等日常物品都内置各种传感器,可以随时感知环境,了解世界,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也将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市场。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浅论“米姆(Meme)”的新媒体传播现状
浅论“米姆(Meme)”的新媒体传播现状作者:姚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8期摘要:“米姆”的制造和传播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创造出了很多新的网络现象,这些现象给企业和品牌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营销变化,从而打造出新媒体环境下从文化现象到商业运营的新传播特点。
关键词:网络米姆;传播;新媒体1 米姆(Meme)——有生命的个体“米姆(Meme)”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根据遗传学基因(Gene)仿造出来的,他认为“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replicating entities)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复制实体。
而“米姆”这种文化基因不具有形质的复制因子可以被传播、扩散、复制,也会衍生和变异,从而使人类文化在代代传承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演化。
米姆诞生于脑中并向外界转移。
1958年呼啦圈风靡全世界的时候它成为一种或一系列米姆的产物,或者说是实体表现:摇呼啦圈的技巧。
呼啦圈本身是米姆的载体,而摇呼啦圈的人也是载体。
玩呼啦圈的景象吸引了几百个意识,然后是几千个,再然后是几百万个甚至更多。
这种传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基因传播。
在最开始的米姆传播中是转瞬即逝的“口耳相传”形式,继而它依附与实在的物体上,铅笔、印刷机、磁带光盘等使其获得了长久的寿命,之后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则以惊人的速度使其复制开来。
时至今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又赋予米姆新的表现形式。
米姆的三大特征跟生物基因(Gene)的特征非常相似,首先是遗传,米姆本身能够容易复制并且越简单的形象或行为越具有遗传性,比如暴走漫画、兔斯基等形象,另外米姆具有基于简单复制的变异性,每个人都可以对米姆进行二次创作,就如同基因突变创造出大量的变种,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在创造出大量变种之后,大家自然会选出那些比较好的一些,好的分支会不断演化,而不好的分支则会被人们自然地遗忘,在互联网上通常通过点击量和转载到不同网站的速度表现出来。
国内模因论研究综述
国内模因论研究综述干映锋(扬州职业大学外语系 江苏扬州 225002)摘 要:模因论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新思索和研究,它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关注。
它在国外发展了三十年,在国内发展约十年,本文旨对国内模因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推动模因论在中国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模因;模因理论;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3)10-0008-01收稿日期:2013-09-15作者简介:干映锋(1977-),女,四川理县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外语教学。
一、引言“模因”(meme)最先出现在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书中,他认为人类的观念、信息、文化等诸多行为的传承和发展是经由与基因相类似的“因子”在大脑间不断地自我复制、传播和进化形成的。
他模仿“gene”(基因)的发音,用词根“Mimeme”(被模仿的东西)为该“因子”取名为“meme”。
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启了人们对生物基因科学的研究,那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模因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它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思索和研究,并有利于探索大脑、语言、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相互的关系,并能更广泛地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模因论的发展状况,本文旨对国内模因研究进行大略的综述,以期能推动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二、国内模因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国内模因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81)的中译本,但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与2001年翻译出版了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和Blackmore的(The Meme Machine)《模因机器》,直到2003年起才有相关论文显露出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模因论的研究状况,笔者基于2002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数据网上检索到关于“模因”全文的期刊文章,对模因研究进行定量的分析,共计(1135篇),手工剔除掉与本研究无关的,有关篇章达到1011篇。
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
期刊中进行检索 ,通过人工筛选 ,剔除与本研究无 关的文章 。结果发现 ,有关 meme的文献总计 122 篇 。这些译名分别是 : 觅母 、敏因 、谜米 、密母 、幂 姆 、模因 、拟子 、縻母 ,不包括意译的两个名称“文 化基因 ”和“理念因子 ”。其中 ,“拟子 ”的译名只 出现在卢允中 、张岱云 、王兵合译的《自私的基因 》 一书中 ,没有相关的文章 。[ 4 ]“縻母 ”一词仅见于陈 家琪文章中的“技术縻母 ”,属于哲学范畴 , [ 5 ]因此 表 1中未包括这两个译名 。本研究首先从 meme 一词不同译名的接受情况作一统计 (见表 1) 。
有 10 篇 。不同学者分析了网络语言强势模因的 复制和传播 ,语言模因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如图片 模因和恶搞模因 ,以及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变异 等 。此外 ,李捷探讨了语言模因复制过程中产生 的“变体 ”所导致言语幽默的特殊语用现象 。[ 17 ]庄 美英从模因论角度阐释广告成为模因所需的前提 条件以及如何采用恰当的模因传播策略来打造强 势的广告语言模因 。[ 18 ] 同时 ,学者们也把模因论 引入语言交际过程中 ,谢朝群和何自然认为 ,语言 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 , 对成功交际具有启示意义 。[ 19 ]唐德根从跨文化语 境中分析模因的话语含义 ,其主要体现为语言模 因在新语境中的增值含义或文化缺省含义 。[ 20 ]目 前 ,国内学者对模因论与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的研 究还不 够 深 入 , 比 较 零 散 , 尚 未 形 成 一 定 的 系 统性 。
“米姆”一个媒介社会学概念
传媒观察第4卷第08期“米姆”:一个媒介社会学概念刘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米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进入数字时代后,“米姆”的生 产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众多新现象,‘‘米姆”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本文 从米姆的概念、研究综述以及互联网语境下的“米姆”几个方面,对“米姆”这一概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米姆;互联网;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8-0018-04“米姆”是一种基本的文化单位,它通过非遗传的 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进入互联网时代,“米 姆”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 网文化基因,无论是当年的“我爸是李刚”“贾君鹏,你 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江南STYLE”,还是近几年的“我不 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转发锦鲤”“精祌小伙”,这些 网络流行用语或歌曲、视频等都是成功传播的“米姆”。
“由‘米姆’营造的数字化奇观(Media Spectacle)正发 展成为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新常态’”。
[1]—、"米姆”的概念回顾(一) “米姆”的基本概念及流变“米姆”(Meme)又称作模因、弥因、谜米等,该词源自 希腊单词mimeme,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 因》[2](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他指出“米姆”是“一 个能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 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这种文化单位包括图片、视 频、服饰、观念、音乐旋律等。
“米姆”这一概念是基于达 尔文进化论而产生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但它与进化论中所描述的“基因”不同,基因具有生物遗 传属性,是代与代之间的传播,耗时较长,而“米姆”是两 个个体之间的传播,往往在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传递。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作者:张莉燕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6期摘要选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有关meme的相关论文进行年分析与议题分析,借以探寻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现状,并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meme ;中国;新闻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6-0013-021976 年,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首次提出“meme”一词,在道金斯看来,meme 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或者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1]。
meme 在20 世纪80 年代后被引入中国,主要有“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等释义,但至今未有统一释义。
自meme 被引入中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领域,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的研究与日俱增。
1 研究方法由于meme 在中国未有统一释义,因此,本文将采用学者谢朝群和林大津论文《meme 的翻译》以及学者周政权论文《从meme 汉译看术语音译中的选字问题》对meme 释义的综述,将meme 的释义主要归为“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十三类。
本文将依据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将meme的这十三类释义分别进行查询,共检索出有效文献38 篇,通过论文发文数量、被引情况、研究议题等指标对文献进行分析。
2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成果2.1 meme 研究成果的年分析自2006 年开始,新闻传播领域的北大核心期刊才出现关于meme 的研究,从数量上看,整体呈平稳增长的状态,平均每年不超过5 篇。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标题: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分析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正文内容:1. 新闻传播的技术发展1.1 数字化媒体的兴起1.2 挪移互联网的普及1.3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1.4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1.5 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2. 新闻传播的内容发展2.1 多元化的新闻内容2.2 用户生成内容的崛起2.3 数据新闻的兴起2.4 融媒体报导的发展2.5 新闻传播中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问题3. 新闻传播的平台发展3.1 社交媒体的崛起3.2 在线新闻平台的发展3.3 直播平台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3.4 新闻传播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3.5 跨平台整合的趋势4. 新闻传播的受众发展4.1 年轻一代受众的特点4.2 受众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4.3 受众参预度的提高4.4 新闻传播与用户体验的结合4.5 新闻传播对受众的社会责任5. 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5.1 新闻传播与公共舆论5.2 新闻传播与社会变革5.3 新闻传播与政治参预5.4 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承5.5 新闻传播与全球化总结:从技术、内容、平台、受众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大点来看,新闻传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数字化媒体、挪移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平台的整合和创新将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同时,新闻传播应更加关注受众需求,提高可信度和真实性,积极参预社会责任,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迷因理论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迷因理论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日益显著。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迷因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到轻松愉快,更成为了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本文将探讨迷因理论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的影响。
一、迷因的定义和特征迷因(Meme)一词最早由理论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指的是一种在人类记忆中能够迅速传播的符号、行为、观念或风格等。
迷因具有以下特征:简洁易懂、具有情感触发、易复制、易变异等。
二、迷因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作用1. 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迷因的简洁易懂特点使其在社交媒体上易于传播,用户只需花费极少的时间和精力即可理解迷因信息。
而且,迷因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用户的共鸣和分享,从而快速扩散传播。
2. 增加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迷因往往具有情感触发的特点,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引发共鸣。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迷因的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社交互动性。
3. 塑造网络文化和身份认同:迷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网络文化,并且与用户的身份认同紧密相关。
用户通过表达和分享特定迷因,凸显自己的社交圈层、兴趣爱好或思想观点,形成了一种身份认同。
三、迷因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应用1. 品牌推广和广告营销:迷因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广告主用于宣传和传播。
通过将品牌与迷因结合,企业能够更好地引起用户的注意和共鸣,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例如,一些知名品牌利用流行迷因制作相关广告,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和讨论。
2. 用户参与和社交互动:通过制作与迷因相关的活动和挑战,品牌能够调动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增加用户的社交互动。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一项迷因挑战活动,要求用户根据特定的迷因模板创作自己的表达,从而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分享欲望。
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引言:2022年,中国传媒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包括传播技术的创新、大众传媒的角色变化以及公共舆论的塑造与管理等方面。
一、传播技术的创新2022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首先,在社交媒体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在内容推荐、用户画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服务。
此外,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实现自动文字摘要和自动图像识别等功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品质。
其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将推动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传媒产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通过AR技术,用户可以与虚拟内容进行互动,增强了传媒产品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这些新兴的传播技术将为传媒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大众传媒的角色变化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在2022年将继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大众传媒机构的读者和观众数量逐渐下降。
在传播学研究中,如何适应这种新的传媒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大众传媒机构需要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
通过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大众传媒机构可以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
此外,大众传媒机构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用户需求,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大众传媒机构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意见和舆论的管理。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的声音更加多样化和分散化,舆论的形成更加复杂。
大众传媒机构需要深入研究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和舆论形成过程,制定相应的公共舆论管理策略。
三、公共舆论的塑造与管理公共舆论的塑造与管理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元素传播影响因素研究
2023.06一、迷因文化概述“迷因”(meme )一词发源于国外,有人将其翻译成“模仿的东西”或“模因”。
网络迷因现象也是由“迷因”一词演化推导而来。
“迷因”最早在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笔下出现。
道金斯在1976年写了《自私的基因》,他在这本书里仿造“基因”(gene )一词创造了“迷因”,意在表示文化的基因。
他指出,基因的复制、繁殖、演变等机制可以促使个体的发育、变异、进化,而人类社会也拥有类似的机制,即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复制因子,它们既可以实现复制,又可以实现繁殖,从而使得文化在传播之中既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特征,又能实现更多元化的文化图景。
通过利用生物的特殊技能,如自我复制和繁衍,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播,这一过程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互联网迅速发展,数据量不断增加,这样的环境为传播互联网迷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互联网迷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网络语言,各种可以进行传播和复制的媒介都可以作为迷因来进行传播,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沟通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流行开来,所以也可以称其为流行元素。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拥有众多的使用者,能够传播到各个互联网平台,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常见网络流行元素的界定及特征1.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也称作网络语言,指的是一种在网络中产生并在网络中运用的语言,主要的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符号、图标、拼音、标点以及文字等多种组合。
这种由一种或者多种字符组成的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作为最早一批的网络流行元素之一,如今生命力依旧旺盛。
起初这种语言主要是网友之间用来提高网上沟通交流的效率,比如缩写、谐音、指代等等。
网友们依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某个集体的选择,又或者是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使用这种语言。
从meme及其翻译看语言模因的传播
从meme及其翻译看语言模因的传播
李江艳
【期刊名称】《知识文库》
【年(卷),期】2016(000)020
【摘要】<正>本文通过对meme一词的来源及其汉语名称的翻译进行分析,来探讨模因的本质,并进一步分析语言模因传播的规律。
一、meme的来源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The Selfish Gene》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meme,并指出meme这个新词语是模仿希腊语词
'mimeme'(模仿的意思)而创造。
其创造的依据是,首先,meme一词看起来与
'gene'(基因)相类似,读音也相近,并且意义相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李江艳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
2.从语言模因论看"山寨"现象及其传播
3.习语翻译研究关系中国大政方针的传播r——习近平讲话的关键句中的习语没有英译文看习语翻译研究的迫切性
4.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研究现状分析
5.网络迷因理论下"memes梗图"的传播动因与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e media 研究报告
We Media 研究报告1. 引言1.1 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离,传媒机构对信息的选题、加工和传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兴起,We Media(我们媒体)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We Media指的是广义上网友参与媒体内容创作和传播的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多样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达和传播的机会。
1.2 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研究We Media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讨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对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We Media的定义和特征We Media是指由网民主导的媒体创作和传播形式。
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平台We Media的传播平台多样化,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
2.2 参与性与传统媒体不同,We Media的参与者广泛且参与程度高。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We Media的传播者和内容创作者,发布自己的意见、观点和信息。
2.3 自由度We Media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传播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机构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发布内容的形式、主题和风格。
2.4 多样性We Media媒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
不同的We Media传播者有不同的兴趣、专长和观点,从而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
3. We Media的发展与影响3.1 We Media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We Media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个体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多的关注。
3.2 We Media对传统媒体的冲击We Media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由少数媒体机构掌控,而We Media使得信息传播的主导权重新回到了公众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1976年,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首次提出“meme”一词,在道金斯看来,meme 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或者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 传播[1]。
meme 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引入中国,主要有“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等释义,但至今未有统一释义。
自meme 被引入中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领域,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与日俱增。
1 研究方法
由于meme 在中国未有统一释义,因此,本文
将采用学者谢朝群和林大津论文《meme 的翻译》以及学者周政权论文《从meme 汉译看术语音译中的选字问题》对meme 释义的综述,将meme 的释义主要归为“文化基因、仿因、觅母、拟子、谜米、敏因、理念因子、密母、縻母、幂姆、模因、摹因、米姆”十三类。
本文将依据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将meme 的这十三类释义分别进行查询,共检索出有效文献38篇,通过论文发文数量、被引情况、研究议题等指标对文献进行分析。
2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成果
2.1 meme 研究成果的年分析
自2006年开始,新闻传播领域的北大核心期
刊才出现关于meme 的研究,从数量上看,整体呈平稳增长的状态,平均每年不超过5篇。
2006年至
2008年之间,论文发表数量极少,3年间累计发表1篇,占总数的2.7%。
2009年至今,论文数量均在5篇上下浮动,未出现明显的涨势或跌幅。
其中,2011年的论文数量最多,为6篇。
从被引篇次上看,2010年被引次数达到峰值,为40次,占总体引用次数的44.9%。
除此之外,2009年后,被引为文献篇次较之前有明显增加。
这些趋势表明,自2009年起,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开始逐渐关注meme,虽然论文的整体数量偏少,
但仍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图1 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北大核心期刊中,研究meme 的论
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的年发展情况
2.2 meme 研究关注的重点议题分析
1)meme 的应用性研究:利用meme 分析(网络)流行语、新闻生产、广告语、新媒体话语。
在对meme 的研究中,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偏重于应用性研究,较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meme 的传播特点与效果上。
在meme 的实际应用中,研究最多的就是流行语和新闻生产。
模因具有不断复制与传播的能力,尤其是强势模因。
强势模因其具有准确性、多产性、表述的易识性、文化的适宜性的特点,因而具有更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对meme的
研究现状分析
张莉燕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选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收录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有关meme
的相关论文进行年分析与议题分析,借以探寻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研究现状,并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meme ;中国;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6-0013-02
作者简介:张莉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2017年第6期 NEW MEDIA RESEARCH
大的复制传播能力[2]。
社会流行语本身就是一种强势模因,它利用模因的复制传播能力,在网络上得以广泛流传[3]。
部分学者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作为模因的生成方式,徐展认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模因生成方式主要为直接套用与音义形变[4]。
占升平则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为仿惯用语式、部分重叠的ABB 式等[5]。
在研究新闻生产对meme 的应用时,学者们大多从新闻文本中进行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使用流行语可以加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鲁华山认为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借助了强势模因的流行语可以促进受众理解和接受信息[6]。
部分学者则是从新闻标题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标题对meme 的使用,研究发现使用meme 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传播效果。
张名章认为将新闻标题打造成强势模因可以让标题脱颖而出[7]。
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新闻语篇的互文性,语篇互文的过程正是模因的自我复制过程[8]。
不少学者研究meme 在广告语中的应用,认为广告语应当借用强势模因的力量,才能不断引领 流行[9]。
2)meme 与文化研究:meme 与文化传播、文化进化的关系。
仅就本文所选的样本来看,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meme 与文化的研究篇次仅次于对meme 的应用性研究。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米姆对文化传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数字化米姆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10]。
因此,meme 已经成为研究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比如,学者韦依娜和肖华锋研究了传媒型跨国公司的文化传播,他们认为传媒型跨国公司实际充当了模因生存机器、文化模因复合体及其运输载体的角色,因此在传媒型跨国公司的各种活动中,模因都居于其中,作为传媒型跨国公司文化传播的内容[11]。
文化传播促进了觅姆的复制与模仿,而觅姆的复制与模仿会有利于其自身的进化[12]。
3)Meme 与政治研究。
meme 对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主要体现在政治选举上,政治人物自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米姆,普通民众通过掌握“米姆”传播中的主导权,不仅可以修改米姆的内容,还可以进行生产与创新[10]。
第二个方面是对网络社群参与政治的研究,模因可以作为网民政治参与、政治抗争的工具,可以将碎片化的舆论升级为网络集体行动。
学者汤景泰认为,由FB 表情包大战的逐步演进可以发现,从碎片化的网络舆论表达上升为统一的网络话语集体行动的关键则在于网民话语的模因机制[13]。
3 小结与建议
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meme 在文化的复制传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在互联网时代,meme 的复制传播能力正在逐步扩张。
国外对meme 的研究侧重于宏观,注重研究meme 的复制传播规律以及互联网meme,并已将不少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如在国外的互联网市场,meme 已经演变成为了巨大的商业驱动力,不少产业纷纷利用meme 进行营销,从而获得了丰厚利润。
未来,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也应当加大对meme 的研究,摆脱对外国理论体系的依赖,努力探寻出中国式的meme 理论体系,探寻中国社会与meme 的结合模式,让meme 更能适应并促进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6:189-202.
[2]金石.从模因视域看网络流行用语[J].新闻界,2010
(1):118-119.
[3]周静.社会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
2009(23):39.
[4]徐展.以模因论视角探析网络语言生成方式——以2011年
网络流行语为例[J].青年记者,2012(23):52-53. [5]占升平.新闻媒体中的网络流行用语[J].新闻爱好者,
2012(6):51-52.
[6]鲁华山.新闻报道中时髦语的模因论解释[J].新闻爱好
者,2010(1):61-62.
[7]张名章.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J].新闻界,2009(4):
116-117.
[8]周冠琼.新闻报道中“××门”的模因论阐释[J].新闻爱
好者,2010(20):66-67.
[9]杨先顺,王潜.网络流行语模因分析及对广告语创作的启
示[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4(6):87-89.
[10]史安斌,满玥.“米姆”传播与数字化媒体奇观的兴起
[J]. 青年记者,2015(31):78-79.
[11]韦依娜,肖华锋.“模因理论”视域下美国传媒型跨国
公司文化传播[J].新闻大学,2013(6):91-95.
[12]戴长征.觅母、文化进化与文化对外传播[J].国际新闻
界,2012(4):40-45.
[13]汤景泰.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
情包大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6(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