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抉择——基于1924年前后的宪政视角

合集下载

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交 问题 , 全在 国内 自强 , 非先 统一 国内不可 。如 广 故 东 能切 实归 附 中央 , 对 内对外 一 切 问题 , 则 皆可迎 刃
而 解 。否则 , 以广 东人 而 亡 国民党 , 国民党 而亡 中 以
组后 的新政府步履艰难 , 尤其外交 、 财政一筹莫展 。 13 9 2年 1月初 , 由于 对 日交 涉 不 能 打破 僵 局 , 无 苦
活 动他 非常 恼火 ,2日他 在 励 志社谈 话 时 表示 : 外 2 “

面 抵 抗 、 面 交 涉 ” 针 的提 出 一 方
九 ・ 八事 变后 , 一 国难 当头 , 国民党 内宁粤分 裂
的局 面难再 长期 延 续 。 经过 反 复 磋 商 折衷 , 方 仍 粤 坚 持 以去蒋 作 为宁 粤 合 作 的先决 条 件 。无 奈 之 下 , 13 年 l 91 2月 1 日, 介 石 宣 布 下 野 , 回 溪 口。 5 蒋 返 2 9日, 陈友 仁 出 任 孙 科 内 阁 的外 交 部 长 。然 而 , 南 京 的政局 仍 在蒋 的实 际操控 之 中 , 有蒋 的合 作 , 没 改

二 ・ 事 变 与 国 民政 府 的外 交 决 策 八
左 双 文
( 华南师 范大 学 历史文化学院 , 东 广州 5 0 3 ) 广 16 1

要: 一二 ・ 八事 变后,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 国民政府 改变此前 的不抵抗政 策 , 出 了“ 提 一面抵抗 、 一面交 涉”
的解决 方针。一方面 , 以一定 兵力援助 十九路军抗 日, 但将 之限定在一定 的、 局部 的范围 ; 与此 同时, 又积极 通过 国

二 ・ 八事变 爆 发 后 , 驻 沪 的粤 系 十 九 路 军 在

谋划与奠墓孙申山对广州'1 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贡献

谋划与奠墓孙申山对广州'1 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贡献

明的军队逐出丁东江 。 这些军事斗争终于使广东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得以
巩固和发展 。 其 二 ,实行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统 一 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
大元帅大本蕾政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色彩日益鲜明,其对外政策逐渐从寄望
于列强转向加快联俄的步伐,并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争取"关余" 的外交斗争;其对内政策逐渐从依赖于军阀转向加快国共合作的步伐,实行
论基础。那么,孙中山对广州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丰文
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奠定物质力量基础,大元帅大本营
政府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雏形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革命政权的建设 。 辛亥革命失败 后,从 1917 年至 1925 年,孙中山曾先后 三 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即 1917 年
联共扶助农工 、 反对军阀的政策 。 J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
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统一 战线正式形成 。 从此.中国国民党开始 了-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不仅以 一 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形式.而且卫以各革


,且'配帽 <r 州国民政府), r 东人民出匾社, 1996 ,第 13 ~ 14 页 .
主要有内政部、财政部、军政部、建设部、外交部、海军部、参谋部、大理 院 、 秘书处、参谋处、参军处、法制局、审计局等 。 这种建制结构系统可见
大元帅大本蕾尽管冠以单纯军事指挥机构的名称,但是仍然具有政府的性 质 , 是孙中山组建的军政合 一 的政权机构 。 "大元帅大本营是大元帅的军事
行营,又是具有内政外交职能的政权机关\"对内行使政府职权,对外必
① ② ③
{中国国民党第 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 , (孙中山全集}第 9 巷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24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及作用王军青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经验,是无形的财富。

1931—1945年,共14年的时间我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时期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性质。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1929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也深陷危机之中,为了脱离危机,将祸水东引,开始了对中华民国的侵略,政治沦陷的同时,民国政府不得不开放口岸,迫使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在混乱和动荡中进行,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

本文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其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开放;贸易引言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包含三点:一是国民政府是被迫卷进战局中、二是独立意识增强、三是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正因如此。

在某一程度上保证了国民政府抗战的胜利。

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被迫纳入抗战的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处于战争状态,引起大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以迅雷不及之势席卷全球,导致了各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都处于非正常时期,对外贸易成为战时经济的一部分,对外贸易政策被迫进入战争轨迹。

因此,为了加强政府的抗战效率,国民政府主要目标是抗战,其对外贸易政策分的体现了抗日战争时代特点。

通过限制或禁止出口来维持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利益和安全,这样会限制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战略物资,外汇和对外贸易管制是我国政府战时控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在外汇和商品管制内容上变化较大。

在抗日战争开始后,远洋运输完全被封锁,航空贸易还没有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期间,铁路运输成为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研究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研究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研究1924年至1927年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政治实践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奋斗了四年,打下了全国范围的组织基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方党政体制,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进行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意义和价值。

一、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的构建过程国民党最早是在1912年成立的,当时它主要是以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为宗旨。

在此后的几年里,国民党的组织逐渐扩大,但真正开始在地方上展开活动则是在1924年的广州起义之后。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国民党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间,国民党的组织结构逐渐完善,地方党政体制也开始建立。

国民党在国内的组织工作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以国民政府的政治权力为基础的中央路线和地方组织以地方权力为基础的地方路线。

在国民党历史上的这一时期中,它的机构设置以及党、政、军、民各个方面的组织设置都比较完整。

国民党的基层党组织以支部、委员会为基础,派出代表参加政治会议,比如民众会议、区级宪政会议、地方自治会议等等。

国民党在地方的工作也包括了治安、税收、土地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党政体制。

二、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的意义和价值在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创造了许多为后来奠定了基础的研究和实践性政策和举措。

以下是证明其意义和价值的5个例子:1、农村组织的建立1925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农村改良政策,要求将农村组织化建设,形成以村民居委会、区域委员会为基础的农村政治组织网络。

这项政策的实施,是基于国民党领导人的伟大政治智慧,计划以农村组织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推进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系统的改革。

其意义在于,不仅仅是加强了国民党政治组织在农村和城市的地位和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国民革命军的组建、整编和军队政治的治理在国民党的发展史上,国民革命军的组建、整编和军队政治的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一什么是宗藩体制?是指宗主国对其进贡国享有的一项权力,宗主国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进贡国的外交权,但进贡国仍有独立的自治权力。

较有权的一方为宗主。

二什么是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三什么是协定关税?四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五,简述清末国家外交机构的近代化过程。

(10分)答:在清代,中国同藩属国和其他外国的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来处理。

(2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通商口岸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的事务。

(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增加,中外交涉事务也更加频繁,清政府遂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名为北洋通商大臣),原有的五口通商大臣也改名为南洋通商大臣。

(4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完全瓦解。

当义和团运动也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中被绞杀之后,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由此正式形成。

六什么是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向海外侵略扩张。

1871年(同治十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

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后来通过中日谈判达成《北京专条》肯定了琉球居民是日本人,1879年把琉球改为冲绳县。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

一、跪在地上办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受到打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于英法在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重。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重。

(4)、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3、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二、敢于站起来说“不”——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1、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送给日本。

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风雷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拒绝的合约上签字。

2、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4年孙中山北伐时期的舆论宣传——以《广州民国日报》为例

1924年孙中山北伐时期的舆论宣传——以《广州民国日报》为例

关 键 词 :孙 中 山 ;二 次 北 伐 ;《广 州 民 国 日报 》;国 民 党
中 图分 类 号 :K262.3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7-5348(2018)07-0057—05
1924年秋 ,孙 中山在 继 1922年 北伐 之后 ,再 次 直接 管辖 ,更 加 突 出 了其 “机关 报 ”色彩 。
这 些 时 评 ,针 对 民初 以来 饱 受 战乱 之 苦 的国人 普 遍 “大元 帅 训 词 ”等 内容 ,在 “开会 情 形 ”的报 道 中 ,特
(一 )开辟 北伐 专 栏 (特 -?lJ),发 表 北 伐 “时评 ”,
表 现 出 一 些 不 同于 一 次 北 伐 的新 特 点 ,其 中 ,舆 论 号 召 国 民 支 持 北 伐
宣传 的力 度也 较 第 一次 北 伐 更 大 。《广 州 民 国 日报 》
1924年 9月 3日.江 浙 战争 爆 发 ,9月 4 日,孙
作 为 中 国国 民党 广州 之 唯 一 言论 机 关 ,大力 宣 传 北 中 山在 大元 帅府 召 开第 5次 北伐 军 事 会议 ,决 定将
伐 意 义 .及 时 报 道北 伐 进程 ,努力 贯 彻 “三大 ”政策 , 大本 营 迁 往 韶 关 ,准 备 北 伐 。9月 5 日,孙 中 山发 表
Ju1.201 8 V 01-39 N0.7
1 924年孙 中 山北 伐 时 期 的 舆 论 宣传
— — 以《广 g,i1民 国 日报 》为例
赵 燕 玲
(韶关 学 院 政 治 与公共 事 务管 理学 院 ,广 东 韶 关 512005)
摘 要 :1924年 秋 ,孙 中山 发 动 二 次 北伐 。《广 州 民 国 日报 》作 为 国 民 党 的 主 要 “机 关 报 ”,对 北伐 进 行 了 大 力报 道 和 宣传 ,在

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短期手票风潮

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短期手票风潮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36Vol.1351 发行短期手票1922年,孙中山凭借滇、桂、粤、湘等军阀之势力,第三次于广州建立革命政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

广东革命政府财政支绌浩繁,经常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日常军费开支,甚至一般职员的薪水也难以正常发放。

这一问题过往研究甚多,此文不赘。

然需注意者,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除民国初年战乱频仍、国家穷困之外,直接原因正是孙中山所依赖的客军——寄居粤省的滇、桂、粤、湘等军阀派系,尤其滇桂两军驻防于广东省各地,时常截留税款以充军饷,甚至私设赌坊、烟坊,以赌税和鸦片收入维持自身生存。

加以1922年6月以后,盘踞粤东之陈炯明部,以东江地带为阻隔,广东革命政府所辖范围非常狭小,而其一切开支除关税收入外全部依赖广州一隅。

1923年,时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兼警务处处长的吴铁城就指出,为应付革命政府巨额开支,仅征借房捐税收一项,广州市就“已预征至二十余月”,全市“一百二十余万人口,其负担之重可想”[1]。

军费紧张之时,政府甚至公开拍卖土地房屋等公有财产以舒燃眉之急,盘踞广州之各系军阀“亦多变卖其本省在广州的会馆及公产”[2]。

广东革命政府尽管竭尽全力征收甚至提前征收各式税款以致广大商民怨声载道。

但由于借孙中山名义客居广东省的军队数量过多、派系过杂,且各派系之间因种种原因收入各不相同和对仰赖政府拨款的程度不一,加之革命政府经常面对北方政府、陈炯明和英帝国主义的威胁,尤其1924年之后,军队人数不断增多,规模渐趋扩大,以至该年军费开支达到621万元[3]之巨,致使其财政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

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相似,广东革命政府之兵役制度为募兵制,即革命政府名义下的广大士兵依赖军饷存活。

然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之国力下培养出的旧式军队在困难局面下解决温饱问题尚不可得,更遑论军饷之正常发放。

孙中山政府经常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各军的粮饷。

1924年2月1日,正值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一天,距传统春节仅数日①,而广东省财政当局却并无喜庆之心。

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_回顾与前瞻_左双文

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_回顾与前瞻_左双文

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_回顾与前瞻_左双文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外关系,指的是1912 -1949年间的中外关系。

中国与外国发生联系,不是起于民国时期,但民国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主要在于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日益觉醒,推翻了清朝,建立了共和政体,开始着力于包括外交制度在内的制度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华民国与外国的关系,是现代国家之间的交往。

在此期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密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侵略和反侵略贯穿其间,以至于相当一段时间内,一提起中外关系史,人们就会认为是帝国主义侵华史,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转变。

对民国外交史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艰辛历程,探讨我们民族曾经历的曲折及遭遇过的磨难,另一方面,考察民国政府如何处理与几个主要大国的外交关系,如何应对各类外交纠纷,如何选择外交的主攻方向,如何处理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其中有何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对于我们做好今天的外交工作也不无助益。

关于中华民国外交史,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发表了大量论文,出专著,本文将主要根据各有关论著,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个粗略的回顾和展望。

一大陆地区的研究状况中华民国外交史是民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以前,已有一些关左双文、王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390过去的经验与末来的可能走向于民国外交史的著作,其中代表性的作者为刘彦、张忠线、洪钧培等人,他们是民国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

1949年后,这些著作在台湾或大陆,出过一些重印或增订本,尽管现在看来无论是在史料的运用还是在研究的深度上,都带有初创者难以避免的不足,而且多止于1930年代,但其拓荒之功功不可没。

以下分别略作介绍。

具有代表性的通史性著作有:刘彦著、李方晨增订《中国外交史》上、下册(台北,三民书局1962年初版,1979年三版);张忠级编著《中华民国外交史》(正中书局1943年12月初版,台湾正中书局1961年三版),洪钧培《国民政府外交史》第1集(1930年初版,收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胡秋原《近百年来中外关系》(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重庆初版,后在重庆、上海均有再版,1970年出台湾版,收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2石《中国外交史》(生活书店,1938) ,,此外,民国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研究双边关系的著作,中日关系方面的有:李凡夫《中国与日本》(引擎出版社,1937);蒋坚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奋斗报社,1930);李温民《日本侵略中国史纲》(国民外交研究会,1932);陈博文《中日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28);曹伯韩《日本侵华简史》(上海杂志公司,1938)。

试论孙中山外交思想从理想到现实转型研究

试论孙中山外交思想从理想到现实转型研究

试论孙中山外交思想从理想到现实转型研究摘要: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外交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型理当引起国人更多的研究和反思。

它昭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坎坷与孤独,也预言了中国重回世界中心的必然。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外交;理想;现实;转型孙中山一生十分重视外交活动,他曾一度认为革命是否能够成功,要么靠武力,要么靠外交。

孙中山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支配的时代背景下,要进行一场****清王朝、****袁世凯统治的革命,不开展外交活动是不行的,于是主动与诸列强交手。

孙中山曾告诉他的顾问、美国人林百克,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个美国回来的侨商,给他讲了一个他终身难忘的故事:那人漂洋过海,来到有很多金子的地方,可是那里也有杀人越货的强盗。

他总是把自己的金子分作两份,一份放在容易看见的地方,强盗来了任由抢去;另一份藏得很秘密,仍然可以保存下来。

他的几个同伴把所有金子都藏起来,结果被强盗杀害了。

是否真有人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不管怎么说,孙中山一生在外交上就是运用了把金子分成不止一份的智慧。

但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孙中山的外交理念及其实践并不顺利,经历了一个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

一、早期理想主义外交,以特权换主权早期孙中山革命思想主要来源于他的反满思想,如史扶邻就认为,孙中山除了在兴中会章程序言这个有限的范围外,从未公开表示过反对帝国主义。

他在1901年12月发表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中,认为“义和团民,以惑于莫须有之分割,致激成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举,已有视死如归以求幸者矣”。

1902年2-3月份在与章太炎、秦力山等人讨论土地问题时,仍然认为“外人之干涉不惧”,主要是担心革命派内部的混乱。

1904年,在应美国人麦克威廉斯要求,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宗旨的《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虽然认为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已经完毕,中国是他们争夺的最后焦点,但认定列强不能瓜分中国。

列强何以不能瓜分中国,孙中山将其原因归之于中国的“民情”,即中国历史上有统一的传统。

陈友仁:“革命外交”+“铁腕手段”

陈友仁:“革命外交”+“铁腕手段”

陈友仁:“⾰命外交”+“铁腕⼿段”2019-01-19陈友仁(尤⾦·陈,Eugene Chen),祖籍⼴东顺德。1878年出⽣于西印度群岛的特⽴尼达,从⼩接受英国教育,是当地著名的华⼈律师。1912年初,他响应⾟亥⾰命,回国效⼒,先后当过交通部的法律顾问和英⽂《北京每⽇新闻》编辑,随后创办了英⽂《京报》。1917年底,英⽂《京报》因抨击北洋军阀⽽被迫停刊后,他离京南下追随孙中⼭,成为其晚年不可或缺的助⼿。1926年1⽉,陈友仁在国民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员,不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其后⼜四任外长。陈友仁倡导“⾰命外交”,与列强谈判时⼗分强硬,被誉为“铁腕”外长。⽽他外交⽣涯中最光彩的历程,则是他担任⼴州政府外长和武汉政府外长期间。主持“杯葛事件”谈判陈友仁⾛马上任,正值北伐军即将出征之时,军费开⽀骤增,使本来就⼗分紧张的国民政府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为此,必须尽快和英国当局交涉“杯葛事件”。“杯葛”(boycott)即“抵制”之意。“杯葛事件”缘起于1925年6⽉23⽇,沙⾯租界的英法军队对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游⾏队伍枪击炮轰所酿成的“沙基惨案”。⼴州政府在交涉⽆果的情况下,不得不实⾏对英经济绝交,并号召⼤批⼯⼈离港返粤。这就是“杯葛事件”。“杯葛事件”使港英当局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但同时,⼴州政府的财政也受到了巨⼤的压⼒,不但每⽉要发放罢⼯⼯⼈的⽣活津贴,还要应对港英当局的经济报复。1926年6⽉5⽇,陈友仁致函⾹港总督克⾥门特,提议解决悬案。7⽉15⽇,以陈友仁为⾸的⼴州国民政府代表团和以英国领事⽩利安为⾸的港英当局代表团在⼴州举⾏初次会晤。中英双⽅虽都有意谈判,但从⼀开始彼此就存在很⼤分歧。经过五轮谈判,双⽅不得不暂时休会。但随后久久没有下⽂,实际上成为闭会。此时正值国民⾰命军誓师北伐、⼴州国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之时,陈友仁通告⽩利安:决定“于10⽉10⽇以前(或于9⽉底实⾏)终⽌结束杯葛⼿续⼀事”,并对经⼴州海关进出⼝的货物征收特别税。英国接到这个通告后,久久不予答复。列强各国开始保持沉默,但看到⼴州政府真的动⼿了,终于按捺不住,于11⽉5⽇由葡萄⽛驻粤总领事兼领袖领事致函陈友仁,称“奉驻北京代表各关系国之领袖公使之命令,以驻⼴州领袖领事之资格,特向贵部长转达以下之抗议:驻北京各关系国之代表,因⼴东政府对于国外贸易征收⼀种税项宣⾔,此种计划,完全违反条约,不能承认其合法。”陈友仁于11⽉8⽇明确指出“驻北京代表各关系国之领袖公使之存在,本部长以其⽋缺法律上之根据,未便承认”,要求各国必须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才能与⼴州政府讨论外交问题。陈友仁在外交上的强硬⽴场,使⼀向盛⽓凌⼈的列强望⽽⽣畏,不得不对这位国民政府的新任外长刮⽬相看。⾸创“⾰命外交”陈友仁出任⼴州政府外交部长后,明确提出了“⾰命外交”的⼝号,指出“⾰命的外交,应取断然的⾰命⼿段,坚持到底,宁为⽟碎”,认为不需要特别顾及过去的条约、协定、惯例与既成的事实,在必要时运⽤⼤胆⽽强烈的⼿段,凭借国民党的⾰命精神和民众运动的⼒量,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整体或部分地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不平等项⽬,达成中国外交谈判的⽬的,为最终废除⼀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改变外⼈在华优越地位的状况打好基础。陈友仁的⾰命外交政策,⾸先是重申领事裁判权的范畴,纠正列强的越轨⾏为。根据原定条约,领事裁判权仅限于司法的民、刑诉讼案件;但后来列强得⼨进尺,竟擅⾃扩展到⾏政权和警察权⽅⾯,由于中国历届政府软弱⽆能,久⽽久之似乎也成了“定例”。陈友仁认为“当时领事裁判权之规定,原系中西俗尚之不同,故容许民、刑诉讼事件之治外法权;若⾏政权、警察权之保留,则系国家⽣存⾄低度之要求,万不可放弃”。⼀次,英国商船⼴武轮载运鸦⽚烟⼟,被国民政府的缉私⼈员缉获,英⽅借⼝领事裁判权,拒绝我⽅查扣,缉私队奉命强硬执⾏,英国总领事为此连续三次致函陈友仁提出抗议。陈友仁明确指出:“就异时中英条约⽽论,其所规定领事裁判权⾏使之范围,原仅系限于民刑诉讼事件,与⾏政权绝不相⼲。”在陈友仁的严正交涉下,英⽅最后也只能空发抗议⽽已。陈友仁的⾰命外交政策,还体现在矫正领事裁判权滥⽤于租税⽴法⽅⾯。在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只规定外国⼈必须缴纳协定关税和⼦⼝税,为此列强就拒缴除此以外的任何税⾦,其冠冕堂皇的借⼝就是领事裁判制度。1926年10⽉,国民政府决定征收特别税,外国⼈为此牢骚满腹,抗议纷起。陈友仁则坚持:“租界之外⽆通商⼝岸之说,外⼈运销货物⼀越租界线之外,即为中国内地,就应交纳厘⾦或⼦⼝税。”为了防⽌外国⼈联合抗税,他还及时出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实实地交税,从⽽征得了相当的税款,在⼀定程度上为国民政府解了燃眉之急。陈友仁的⾰命外交政策,还表现在他极⼒主张收回租界⾏政权。陈友仁认为租界的⾃治权,是中国主权的象征,⽽当时各处的租界,其原始章程⼤多数是由地⽅官与各国领事签订的。中国地⽅官本⽆权割地与⼈,那么盛⾏于租界的外国⾏政权,也失去了法律上的根据。他尖锐地指出:“此等事实上之攘夺,全由外交当局⿇⽊所酿成”,决⼼在⾃⼰的任期内逐渐收回租界的外国⾏政权。1926年11⽉,国民⾰命军武装通过汉⼝英租界,英领事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陈友仁严词驳复:“汉⼝租界章程本来系处于中国主权准许之下之⼀种⾃治法规,主权者之⾏为,对于其所准许或曾经准许之法规,本来不⽣违法之问题”,英领事⽆词反驳,只得作罢。收回汉⼝、九江英租界1927年元旦,武汉⼈民为庆祝国民政府迁汉和北伐战争胜利,连续三天举⾏盛⼤庆祝活动。1⽉3⽇下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来到临近租界的空场内进⾏宣传讲演,英国义勇队见⼈越聚越多,竟蛮横地冲⼊华界,⽤刺⼑向⼈丛乱捅,当场刺死1⼈,重伤80余⼈,轻伤300多⼈,造成“⼀·三惨案”。国民政府当即决定:由外交部长陈友仁对英进⾏紧急交涉。陈友仁当晚在外交部召见英国驻汉领事,强烈抗议英国⽔兵暴⾏,限令其迅速撤退⽔兵及义勇队,解除其武装,租界由中国军警接防,以平民愤,否则将不负英⼈安全之责任。陈友仁强硬的命令⼝吻,使⼀向以太上皇⾃居的英国领事⼤吃⼀惊,⽆⾔以对。⾯对国民政府的强烈抗议,更慑于武汉⼈民的反英浪潮,英⽅不得已采取了退让措施。4⽇清晨,英⽅将所设沙包电⽹全部撤除,⽔兵义勇队全部撤退,巡捕也被撤⾛了。国民政府卫戍司令部即派三连精良军队⼊驻英租界,⼯⼈纠察队也随之到达维持秩序。正当汉⼝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接管之际,1⽉6⽇,九江⼜发⽣了英兵殴伤中国⼯⼈和英舰开炮的事件,愤怒的中国民众冲⼊租界,奋起反抗。驻在九江的北伐军第⼆师当即向英国领事抗议,并很快接管了九江英租界。1⽉7⽇,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议决建⽴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外交部长陈友仁为主席委员。尽管陈友仁对英国⽔兵的暴⾏⼗分⽓愤,但他明⽩要真正收回汉⼝、九江英租界,绝不能⽤感情⽤事,⽽必须通过正常的外交谈判。1⽉15⽇,中英双⽅开始正式谈判。北京英使馆参赞欧马利⾃恃有英舰保驾,⼀开始态度⼗分强硬,公然要求国民政府归还租界,恢复以前状态。陈友仁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恐怕我们要应付⼀种新的局⾯了”,如果按照英⽅的要求处理,必然会引起民众的罢⼯和拒货,使租界根本⽆法⽣存,因此双⽅的交涉只能⾯对现实。第⼀次会谈毫⽆结果。此后,双⽅⼜经过16次谈判,⾄1⽉底才基本达成协议,即由国民政府收回汉⼝英租界,改为中国的市政特别区,由四名华⼈和三名英⼈组成管理委员会,主席委员为华⼈,按照国民政府颁布的新市政局章程进⾏管理。1⽉27⽇,欧马利奉命将⼀备忘录及附件七款送交武汉国民政府。从表⾯上看,《备忘录》似乎颇有诚意,但仔细分析⼀下,这是英国政府的烟幕弹。它们⼀⾯在舆论上做出让步,⿇痹国民政府,缓和中国⼈民的反英情绪;⼀⾯则从本国和印度紧急调遣1.2万名“中国远征队”向上海进发,以实现其放弃汉⼝、九江,固守上海的策略。同时,英国⼜照会美国政府共同出兵保卫上海租界,暴露出坚持武⼒恫吓的真⾯⽬。陈友仁⼗分⽓愤,断然决定中⽌谈判,拒绝在业已达成的协议上签字,向英⽅施加压⼒,并对英国政府的《备忘录》进⾏严词辩驳;1⽉30⽇,陈友仁揭露英国调动军队逼向武汉的事实,“国民政府不得不视英国集中军队之⾏动,为⼀种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勒迫之⾏动。际此时期,签订协定,是受威胁⽽答复也”,因此我们拒绝签字。陈友仁的宣⾔铿锵有⼒,义正词严,表达了中国⼈民不屈不饶的⽃争意志,深得⼴⼤民众的拥护。陈友仁发表的宣⾔在国际上引起极⼤反响,美国国务卿郑重声明“须⾄中国政府不保护外⼈时⽅才出兵”;法国认为没有必要对华出兵;意⼤利也不愿意参与英国的⾏动;⽇本和德国声称只要他们侨民的⽣命财产不受侵犯,他们就对中国采取不⼲涉主义。陈友仁拒绝签字,在英国国内也引起轩然⼤波,伦敦外汇市场交易清淡,钢铁业股票⼤跌;曼彻斯特市政局议决要求政府撤回对华军队;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劳⼯⽣命》号召⼯⼈共同奋⽃,反对对华武⼒⼲涉;英国政界见各国对中国同情⽇深,极为骇惧,敦请政府迅速调整对华策略。2⽉10⽇,英国政府终于决定让步,外交⼤⾂张伯伦在伦敦发表演说,声明英国军队“将驻扎于租界之内,除⾮有严重之事变发⽣,必不越租界范围⽽⾏动,卷⼊中国武⼈竞争之漩涡”,宣布除⾃印度出发已在途中之军队即将在沪埠登陆外,其他调⾃地中海及英国本⼟的军队将改⽽在⾹港集中。12⽇,英⽅代表欧马利来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将张伯伦在下院的演说词要旨交给陈友仁。此后,中英双⽅代表⼜经过⼏次会谈,最终在⼀些重⼤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2⽉19⽇,陈友仁和欧马利签署《汉⼝英租界协定》,20⽇,⼜签署《九江英租界协定》,确认《汉⼝英租界协定》适⽤于九江英租界。3⽉15⽇,武汉政府正式收回了汉⼝英租界,但英⼈在该区域仍保持有⼀定的势⼒。同⼀天,武汉政府完全收回了九江英租界,并取消了外⼈在该区域的所有特权。陈友仁的“铁腕”外交,赢得了对英谈判的胜利,重振了中国的,找回了中国的⾃尊,迫使列强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的外交。国共分裂后,陈友仁积极参加反对独裁统治的⽃争,1927年夏赴苏联,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发表声明,揭露、背叛国民⾰命的⾏径。后去西欧游历,继续参与反蒋的政治活动。1931年任⼴州反蒋政府外交部长。次年初,复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主张对⽇绝交宣战。1933年参与发动福建事变,任福建⼈民政府外交部长。后遭国民政府通缉,流亡法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港遭⽇本军队拘捕,次年起被⽇军长期软禁于上海。1944年5⽉20⽇在上海病逝,⼫体⽕化后,⾻灰遵照本⼈的遗愿撒向太平洋。新中国建⽴后,⼋宝⼭⾰命公墓为陈友仁树⽴了纪念碑。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北洋后期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互动关系考察(1924-1928)

北洋后期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互动关系考察(1924-1928)

北洋后期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互动关系考察(1924-1928)熊斌;李首庆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北洋后期,国民外交运动风起云涌。

北京政府饱受舆论批评的修约外交在其影响下革命色彩十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北京政府同时对民众干预外交行为严加管控。

南方政府在国民外交运动影响下,初期宣传废约反帝,但随着形式上统一全国,其外交党化特征明显,革命外交色彩淡薄。

【总页数】4页(P142-145)
【作者】熊斌;李首庆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 61830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 6183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2
【相关文献】
1.北洋时期的国民外交运动 [J], 印少云
2.北洋时期"国民外交"的困境及自我调适 [J], 熊斌
3.近代中国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 [J], 印少云
4.抗战时期回族的国民外交与国民政府的策略——以“中国回教朝觐团”为中心的考察 [J], 方素梅
5."国民外交"语境下中央、地方、国民互动关系研究——以华盛顿会议为中心的考察 [J], 熊斌;任宣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返回
中共对策和目的
第一次反共
军事进攻前:三大口号 军事进攻后:坚决回击
第二次反共 (皖南事变)
重建军部
坚决回击
揭露真相
目的:争取蒋介石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尽可能维护统一战线。其出发点是巩 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 的胜利。
返回
内外政策所造成的后果: (1)消极抗日——正面战场溃败; (2)积极反共——削弱抗日力量; (3)政治孤立——中间派、国际社会不满; (4)统治腐败——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民族利益是共同的。 在处理国共双方关系时,应求大同,存小异。
积极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早日实现两岸和平 统一进程。
谢谢合作与指导!
;/ 推妹子 ;
话吧."从她给咱浮生纹の那壹天起,咱就知道了,她这壹世就是咱根汉の女人了,这是谁也改变不了の事情."根汉故作深沉の说:"把她叫出来吧,有些事情咱可以和她谈.""你小子别想蒙咱,你说是就是,咱们家弱水很便宜是吧,是你想娶就娶の?"白清清还想再敲他壹笔.不过这时候,弱水却 自己出来了.在不远处の仙殿中,弱水壹袭蓝色の裙子,飘飘の走了出来.她调整好了,不过脸蛋还是有点微微の红,眼眶有些红,显然刚刚是哭过了."你真是."白清清看到她出来,就有些恨铁不成钢,心想你出来の真不是时候,这小子肯定有好东西,不狠狠の敲他壹笔你就出来了,这真是瞎了好 姐妹咱了.根汉见她出来了,比当年更加の灵动,看着她微微泛红の眼眶,根汉之前の壹些芥蒂,好像壹下子就化解了.这样の壹个女人,到底压抑了多少,才会这样子呢.根汉长叹了壹口气,然后说:"对不起,你现在才来.""没事."弱水微微壹笑,如仙花开放夺目.白清清气道:

1924年广州市长选举述论

1924年广州市长选举述论

作者: 刘斌
作者机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广东广州510225
出版物刊名: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66-7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广州市长选举 孙中山 地方自治 职业代表制
摘要:1924年9月,孙中山为修复政府与广州商界及一般市民的关系.在市民缺乏民主政治素养的情况下仓促下令举行广州市长民选。

选举条例制订者参照职业代表制和复选制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选举制度.试图以此确保选举不被地方传统势力操控。

但初选丑闻频出,不但未能重新凝聚市民的支持,反倒激化了内部矛盾。

次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组织广州市政府。

这一过程也反映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地方治理策略的改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比较论文(1)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比较论文(1)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比较*****学号:**********学院:政治经济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101班指导老师:王光银老师日期:2010年12月26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比较论文一: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了对外宣传策略,积极开展了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有力的配合和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

国民党也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外宣传策略,对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比较国共两党的对外宣传策略,国民党的宣传大多带有欺骗性,而共产党的策略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changes adjustedthe foreign propaganda strategy, actively develop the diplomaticactivities,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the diplomatic work,powerfully cooperate and then revolutionary struggle needs. TheKMT also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adjustment of foreignpropaganda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thewhole revolutionary played a certain impact. Compare thekuomintang party's propaganda strategy, the kuomintang'spropaganda, and mostly deceptive strategies is representative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people's interest.二:关键词抗日战争共产党国民党对外宣传策略Key word: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kuomintang Foreign propaganda strategy三:正文(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策略:1: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期间。

民国时期宪政论文

民国时期宪政论文

民国时期宪政论⽂2019-04-29⼀、民国时期宪政思想及中国化路径1.孙中⼭宪政思想。

1903年,孙中⼭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

1905年10⽉《民报》第⼀次发刊词将孙中⼭的主张归纳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

”在孙中⼭看来“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民族主义要从与⽣俱来的“种姓”出发,“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要求民族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但是,仅仅依靠民族主义也是不能解决君主专制政体的。

“⽽民⽣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民族主义是不允许别族来抢夺本民族的政权。

由此可见,孙中⼭的民族主义也达到了“破坏”旧政权的⽬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亥⾰命之后,我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出现了政治和政党等政坛新⽓象,建⽴了中华民国。

从1906年到1924年,孙中⼭的“五权宪法论”侧重于“⼈民有权”。

他主张不⾛三权分⽴的⽼路,不重蹈西⽅代议政治的覆辙,发明了“权能分治,以权制能”。

认为只有利⽤“五权宪法”组织政府,才能形成完全的政府及政府机关,即:五权宪法。

孙中⼭强调政府五种治权之间的分⼯合作,⼈民和政府之间不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政府权⼒要受到民意的制约,⼈民可以控制政府,但是⼈民对政府具有⽀配的地位。

1906年秋冬,孙中⼭指出要想建成和完善民国,就要分三个时期进⾏。

即:军阀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

其中军阀之治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时代;约法之治则是军政府总揽国事的时代;宪法之治是国家机关分掌国事的时代。

民国初期,孙中⼭信奉⾃由主义宪政制度,主张效仿西⽅的政党政治,把国民党建成西⽅式普通政党。

直到反袁失败后,孙中⼭⾯对北洋军阀的武⼒政治,开始清除⾃⼰思想中的⾃由主义成分[4],改变了⾃⼰的政治策略,从⽽形成了⾃⼰晚年的开明专制论。

受到孙中⼭宪政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揭开了实质意义上的宪政运动。

2.⾃由主义宪政思想及其影响。

1929年,国民党了⼀道《⼈权与约法》,但是这个《约法》并没有禁⽌官⽅对⼈权的侵犯。

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左双文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国民政府改变此前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解决方针.一方面,以一定兵力援助十九路军抗日,但将之限定在一定的、局部的范围;与此同时,又积极通过国联及英美等大国的斡旋,争取双方停战和日本撤兵.在交涉中,最初力图将上海事件与东北问题一并解决,但由于日本坚决反对,中方只得接受"沪事单独解决"的方案.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左双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31
【相关文献】
1.英国与国民政府的战后处置计划兼及台湾问题(1941-1943)——以英方外交决策和报告为中心 [J], 侯中军
2.重庆国民政府外交决策的一般性机制及研究方法——基于过程追踪法的理论构建模型 [J], 熊栎天;吴兵
3.论"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兼与"九·一八"事变对日政策比较分析 [J], 陈积敏;张同侠
4.社会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治新政策之评论与反思——以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为中心 [J], 冯建勇
5.《人民日报》 1985年12月6日“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张学良回忆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一 个政府 为 了 紧急 避 险不得 不 采取 非 常手 段作 出抉择时 , 往考量 的是政 府利益最 大化 。建 往 基于孙 中山先生所 宣布 的“ 民主义” “ 三 、 五权 宪法 ”
争” 的法精 神 、 法道德 所感动 。
【 简】 (一,湖 安, 审学法院授 究向 法与政学础论 I 禺j 0), 公人 京计院学教, 方: 学行法基理 。 荠 罂1 男 北 南 作 介 哲0 { 者 曾 9 薯 智 一 4 6 研 宪 e
me tc r e u e d po t h ie a d c n t uin n o ain i h “h h e e pe S P i cpe Na o a・ n ar d o tt i l i h mai c oc n o s tt a in v t n t e te T r e P o l ’ r ils( t n c i ol o n i l
第8 卷
第 4期
20 09年 l 2月
南京工 业大学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
论 广 州国 民政 府 的外交 抉择

基 于 12 94年前 后 的宪 政视 角
曾 哲
( 南京 审计 学院 法 学院 , 苏 南京 江 2 1 1) 185

要 : 中国民主政 治的达 致不仅是 全体共产 党人浴血奋 战 的结果 , 新 也饱 含 了孙 中山等 国民党精英
关键词 : 州国民政 府 ; 广 宪政 视 角 ; 中山; 孙 外交抉择
Ab ta t e d mo rc n C i ai o ny te rs l ft eb t rsr g l g 0 l C mmu it , u s oi c sr c : e ca y i h n sn to l h e uto i e tu gi fal o h t n nss b ta ot p l ia l he tl wid m nd c n tu in lp ruto o s o a o si t a u s i fs me KMT ltsl eS n Ya.e Aru d 1 2 t eGu n z o t n lGo en t o ei i u ts n. o n 9 4,h a g h u Nai a v r - e k o
h ut g d wn o u i esgo p i s re c te pe gn ft rh m p dt n, n b l in o n q a te p t n o ft eb sn s r u n u g n y,h ld i go e Not e Ex e i o a d a o i o fteu e u l i h h i t h te t sh v e rl a tmo n sa d b c me ee a o g n Chn S p ru to h o eeg t n e e d n e a d rai a e lf b i i me t e o tr ls n s i ia’ us i fte sv riny id p n e c e t ln n n n d mo rtcc n t uin l m. e cai o si t ai t o s
Ke r s:h a gh u Nain lG v rme t c n t u in lp rp cie; u ts n; i lmai h ie y wo d t e Gu n z o t a o o en n ;o si t a es e t t o v S n Ya-e d po tc c oc
i De o rc dteP o l ’ ieiod u r adb r S nYa—e ”. v nssc s“ u nY v me t , s m。 m cava e pe sLv l o )p tow r yD . u t n E e t u ha G a uMo e n” n h h 一
民革命 军北伐 战争 的 巨大胜 利 , 了结束北 洋军 才有
阀各 自为政武人专权 的局 面。总之 , 民族崛 起与 在 共和 民主的发展史上 , 不能不 记住这 一近代宪 政精
彩的历史 片段 , 也不 能 不 为 当时 “ 民族 权 利而 斗 为

“ 以俄 为 师 ” 的外 交 抉择
早期 的政 治智 慧和 宪政 追 求 , 12 如 94年 前后 的 广 州 国民政 府 所作 的 外 交抉 择 和创 新 三 民主义 的 宪政 努
力 。其 中, 关余”平定 商 团叛乱 、 战“ 、 誓师北伐 、 除不 平等条约 等就是追 求 中华民族主权 独立与 民主宪政 废
的光辉业 绩。
本 文拟 以 12 94年前后 广州 国 民政 府 在外交 上 的选择 和所持取 的宪政 理念 为背景 , 系统研究其 复 杂环境 下革 命外 交 策略 方 针 以及 他们 的聪 明才 智
对新 中国建 设 的影 响 。当 时广 州 国 民政府 所 做 的 外交 选择 和所 持 取 的外 交理 念 是 晚清 外交 在 中华 宪政上 的继续 和 “ 扬弃 ” 两者 构成 了较 为完整 的近 ,
【 中图分类号】 D 9 .1 63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2720 )4 04 0 61 78 (090 — 0O一 5
引言
在新 中 国建 国 6 0周 年之 际 , 我们 同样 不 能 忘 怀 曾经 为中华 民族争 取 民 主 、 自由 、 放 而献 身 的 解 国 民党精英 乃至先烈 们 , 因为 他们推 翻满清帝制 的 成功 , 才有 了民族 民主 思潮 的 高涨 ; 因为有 广 州 国 民政 府在南方革命 政权建设 中的主导作用 , 才有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