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初三政治备考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初三政治备考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备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给你带来有用的帮助。
初三政治备考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原因、重要性)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怎样建设新农村?宏观方面(国家、武汉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稳定,完善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严厉制裁破坏新农村的违法犯罪行为。
微观方面(个人):(1)建设新农村,作为农民个人应如何努力?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做懂法、守法的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拓宽增收渠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2)建设新农村中作为中学生能做些什么?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见言献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关心农民,热爱农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向农民传授,与农村同龄人结对子,手拉手,互相关爱;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捐款捐物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
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人新境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
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出新路.推动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口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余遂盈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要坚持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坚持原则。
以人为本。
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居住社区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社会学习题作业 (8)
第八章 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执政党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哪一年?A、2003年B、2004年C、2005年D、2006年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是在哪个阶段出现的?A、工业化初始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工业化全过程3、基尼系数是一项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我国城乡基尼系数:A、低于0.2B、处于0.2和0.4之间C、高于0.4D、高于0.64、农业更多地表现为:A、产品B、商品C、公共产品D、私人产品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管理民主D、环境整洁E、乡风文明二、多项选择题1、执政党于2003年提出“五项统筹”,除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外,还包括:A、统筹城乡发展B、统筹区域发展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有:A、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B、可持续发展理论C、农业是公共产品的理论D、经济学家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3、新农村新的服务业包括:A、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的建设B、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旅游服务C、农、林、牧、渔等产业D、新型工业4、农业的功能主要有:A、经济功能B、生态功能C、社会功能D、食品提供功能5、河南省兰考县多年来知识分子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试验,其宗旨是A、人民生计为本B、合作组织为纲C、多元文化为根D、招商引资为主三、判断题1、 执政党于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2、执政党于2005年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战略。
3、“ 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是指“以工补农、以城返乡”的趋向。
4、 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以上,超过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
5、 中国已经步入了全球中等国家收入行列,已经达到了中期工业化阶段。
6、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论,先后依次为: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快速发展,相应的体质机制、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对社会和谐构成了极大挑战。
本文将针对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社会层面来展开讨论,探索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乃至社会大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
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1 、目标任务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区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体目标是: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充分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力量,扬优成势,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村组通自来水的基础上,再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在所有村镇全面完成规划编制,文秘吧与市中心城区整体发展规划接轨;率先在全部城镇、中心村完成“三清三改”;率先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5年的努力,全区80%以上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镇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
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都比农村要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格局的完善,可以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同时也为城市人口提供新的创业机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能够缓解城市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城乡资源整合,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
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机遇。
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促进圆满的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远离贫困。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经获得显著降低,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处于困难的生活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通过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扭转这一局面。
通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进而达到逐步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目的。
四、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号召的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高追求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新农村要求核心措施意义随着社会的就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也蒸蒸日上,从而引起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党中央坚定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举措,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它使三农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缩短了社会主义最高目标实现的时间。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
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全国耕地面积仅为18.3亿亩,基本农田只有16亿亩左右,人地关系相当紧张,有约1.3亿至1.5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因此,稳步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要举措。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8亿农民,仅有城市的繁荣而没有农村的繁荣,是不可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2、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从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村更加繁荣,让农民更加幸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我们需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使农村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丰富文化活动的宜居、宜业、宜城的地方。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
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城乡居民和谐共处。
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采取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与环保治理的平衡。
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保护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使农民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自豪感。
总之,我们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我 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 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 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 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
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 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 题进行了思考,现就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为什么再提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范文先生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 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什么要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而农业仍然是国民 经济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 农村的公共投入,使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大转变, 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
2004 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 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按照《建议》要求,今后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 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 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2015乡镇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2015乡镇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2015-02-06 14:52 河南人事考试网/文章来源:河南华图公务员考试网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招聘公告尚未发布,据有关消息称,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招考公告预计在2015年3月份发布。
敬请广大考生关注河南华图官方网站(/)。
参照2014河南乡镇公务员招录公告,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内容是: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内容侧重于对党和国家现行的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农村知识和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政治理论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的测查。
参考2015年兰考县招聘乡镇工作人员考试内容是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能力测试。
河南华图特整理相关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公基、行测、农村相关知识等相关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
欢迎加入河南乡镇公务员QQ交流群:147043816 、121648557 》》2015 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指导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
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具体表现为:一、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目前所处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主要是由于农村的状况所决定。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
江泽民指出:“没有农村进一步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包括城市和乡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 以上,其中乡村社会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包括乡村人民的利益,如果占62% 以上的农民的问题不能解决,就会使农民失去对社会的安全感。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且差距还不断扩大,就会有违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不能体现社会主优越性。
因此,只有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宏远目标。
二、协调城乡发展是提高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以农为本是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的共同的国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虽然被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过于强调“赶超战略”,把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作为了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
“以农养工”是我国建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施基本政策。
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在教育、就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都不能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内在要求。
城乡融合是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交通体系。
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的居住环境。
3. 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水平。
4. 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增强城乡居民满意度。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5. 推动城乡人口流动,实现优势共享。
建立健全高效的城乡人口流动机制,引导符合城市化和现代化需要的农民就近就业和城市常住人口落户,实现优势共享。
三、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政策支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多方投资,推动城乡共建。
2.提高农民收入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和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补短板,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4.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5.鼓励城乡人口流动,完善城乡居民住房补贴政策。
四、总结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更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和谐社会;组成部分中图分类号:F320.3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3-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央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并不断扎实稳步推进,这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关心困难群众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以及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仍在扩大,因此,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这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摒弃农村城市化观念并不必然追求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设的是农村,而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
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城市化率要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可以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长远战略和根本目标,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盲目地要把大多数农村地区变成城市,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具体地讲,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目标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涵盖。
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缩小,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就是应该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寻求城乡发展的互相促进,怎样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福利上实现城乡平等。
而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则需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内在的发展潜力,辅之较大力度的城市资源对农村的注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为主要任务。
而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做法,其目标是共同的,就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条标准。
(整理)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安徽文章摘要: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尤为必要。
关键字:安徽新农村内涵实施意义成就问题建议天长新农村建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以及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仍在扩大,因此,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这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摒弃农村城市化观念并不必然追求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设的是农村,而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
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城市化率要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可以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长远战略和根本目标,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盲目地要把大多数农村地区变成城市,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具体地讲,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目标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涵盖。
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缩小,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就是应该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寻求城乡发展的互相促进,怎样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福利上实现城乡平等。
而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则需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内在的发展潜力,辅之较大力度的城市资源对农村的注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为主要任务。
而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做法,其目标是共同的,就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条标准。
但所有这些,并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
城市化战略主要追求的是将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不涉及对变不成市民的农民怎么办。
城市化虽然也是在包括城乡在内的所有地区内考虑问题,但是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质量和道路。
城市化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化战略的一个着眼点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二元结构只能逐步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不必然追求农村的城市化,也不必然追求城乡一样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过程中加以建设,不是说只有等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建成。
我们要追求的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的前提下,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因此,城市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依靠的一种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的获得,离不开城市化。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用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而不是像过去的发展模式那样,城市的发展以农村的衰落或停滞为代价。
应该说,统筹城乡发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
城市化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强调要把城市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城市化战略执行中的一些偏差提醒我们,要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和谐互促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曾一度通过“撤地建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方式实现“行政建制的城市化”,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2倍多,建制镇增加8倍多,但城镇人口同期仅从17.9%上升到40.1%,将近1亿的“农民工”只能两栖就业;在城镇建设中,过分强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使得在总体的资源需求中,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少数甚至以占用耕地侵占农民利益为代价。
这提醒我们,通过城市化来促进农村发展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
必须科学执行城市化战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
二、城乡统筹需处理的重大关系新农村建设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
具体应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项战略举措。
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
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把政府或个别领导的意志强加到农民头上,更不能以此加重农民负担,变相增加收费。
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
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必须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应从改变农村脏、乱、差入手,扫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关系。
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十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作队和基层党员的作用,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应把新农村建设同中心镇、专业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应把建设新农村与对口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企一村”活动,即动员和倡导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建立“一帮一”式的支持扶持,使之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平台。
三、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根本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则有操作难度大、持久性不强的可能。
积30多年建设新农村的经验,目前韩国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
鉴于全国立法时间长、难协调的状况,建议我省首先出台《新农村建设促进条例》,至少也要从明年起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省人大议案,建设期为10年,从制度上保证建设资金。
一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是政府。
韩国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到10%,主要是免费提供水泥、钢筋。
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离不开改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居,其中大部分工程是公益工程,自然需要政府投入;一些改厕、改灶、改居的个人工程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当前,我省农村农民积贫积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
近年,我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4.05亿元,与更新改造投资共计51.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8%,与韩国的10%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因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投入的主体应该是政府。
我省应学习韩国的做法,向农民免费提供水泥、钢筋,以释放过剩的水泥、钢铁潜能,启动内需。
二要实行分类政策,“先动先扶、不动不扶” 。
为便于管理和指导,韩国政府把农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类,参与程度最高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
这一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我省农村发展很不平稳,山区农村和珠三角农村差别很大,建议实行分类政策,分类指导。
珠三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市负责,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由省筹集,并按“先动先扶、不动不扶”原则,广泛宣传发动,征求群众意见,把全省近2万个村划分为先动村、迟动村、不动村,对先动村、迟动村分缓急首先规划,并实行先规划先扶持,后规划后扶持,不规划不扶持。
三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全民支农。
这也是韩国成功的经验之一。
建议结合当前在全省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下农村驻点的力量,整合目前各部门开展的“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小康示范村”活动,统一定为“新农村”活动,大力推进改村、改路、改水等以改良为主的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带动新农村建设活动。
并把明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年”。
同时,充分发动各部门、企业、学校、事业单位都挂一个村,出钱、出力、出人,一挂10年,形成全民支四要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特别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二是为农村提供相对充足的公共品;三是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加农民非经济的福利。
五要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矛盾高发期,威胁着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的作用。
一旦农村不稳,中国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就会小很多。
当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即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关系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取消农业税以前,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从农民那里提取资源,特别是在农业型地区,县乡财政主要来自向农民收取的税费。
在财政支出压力和政绩考评体制下,几乎所有农业型地区,上级都将下一级能否完成税费任务作为第一考评依据,市县如此要求乡镇,乡镇如此要求村级组织。
分田到户以后,乡村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户,缺少向农民征收税费的手段,乡镇离开村干部,就更加无法完成收取税费的任务。
因此,在税费任务的压力下,乡村之间乃至县乡之间,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取消农业税后,县市、乡镇不再要求村干部协助收取税费,从而使乡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理由被打破,在乡镇政府的正面激励下,村民自治有了发育的空间,乡村良性互动,并因此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六要探索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减少农民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