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二) 题西林壁》课件之二(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题西林壁
3
年
题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文
上
册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年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上
册
西 林
壁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题
年
侧
峰
庐
缘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四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语
文
上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题西林壁
3
年
题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文
上
册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年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上
册
西 林
壁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题
年
侧
峰
庐
缘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四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语
文
上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预习检测
生字我会写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
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 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 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 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 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 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 干首庐山记游诗。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结果也不相同。
游山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 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 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34张PPT)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 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文 上 册
2 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题
西
林
1 理解古诗内涵
壁
2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说
说自己的感受
2
0
2
3
年 四 年
五、说教法学法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
文
上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
册
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
之中。
2
老师讲解:东坡哲思
0
2
3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年 四 年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级
围,摆脱主观成见。 反思一下,人们在认识客
上 册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
0
2
3
年 四 年 级
读准字音
题 西
注意节奏
林
体现情感
壁
语 文
满怀激情
上
册
2
老师讲解:古诗释义法
0
2
3
年
直译:把注释代入诗句,直接翻译,注意古
四 年
今异义
题 西 林 壁
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课件
苏轼: 感谢朋友们的问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走 进 庐 山
走进诗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
因为 自身、自己 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 ,是因为(
)
2、因为(
),所以(
)
3、之所以( ),是因为(
)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啊,你不要害怕天上的云遮住 了你的眼,因为你自己已经是在这 最高层了,已经把世界都看得清清 楚楚了。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啊, 不要因为暂时的贬官而悲伤,你会 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到了春天就又 会生机勃勃。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庐山西林寺
题:书写 壁:墙壁
走进诗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利用课文注释及插图,自由 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试着画出节奏。
题 / 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走 进 庐 山
走进诗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
因为 自身、自己 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 ,是因为(
)
2、因为(
),所以(
)
3、之所以( ),是因为(
)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啊,你不要害怕天上的云遮住 了你的眼,因为你自己已经是在这 最高层了,已经把世界都看得清清 楚楚了。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啊, 不要因为暂时的贬官而悲伤,你会 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到了春天就又 会生机勃勃。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庐山西林寺
题:书写 壁:墙壁
走进诗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利用课文注释及插图,自由 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试着画出节奏。
题 / 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47张PPT)
册
可谓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2
0
2
3
年 四 年
二、说学情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古诗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很生涩难懂的,对诗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
3
年 四
在表层,不能深层次的品味。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还不
题 西 林
年 级
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诗歌
题 西
林
年
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这方
壁
级
语 文
面的古诗呢?
上
册
2 0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2
3
《题西林壁》。
年
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题 西 林
年
壁
级 语
(揭示诗题)
文
上
册
2
0
2
1、作者简介:
3
年 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文
上
册
2
0
2 3
(3)我读古诗,讲读法。
年 四
题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西 林
年
壁
级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语
文
上
册
2
0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第二课时课件(共20张PPT)
墙
写在哪里的石壁上?
壁
知作者及背景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 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 诗之一。
抓字眼,明诗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连绵起伏 巍峨高耸 烟雾缭绕 雄伟无比
宛如仙境
诵诗歌,悟诗理
人 生 的 哲 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
写作特点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二句我发现了作者是通过从不同角度去视察事物的。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四句,我知道了作者把视察后的想法和感受写了下来。
卢钺,字威仲,号“梅坡”。他是南宋末年人,生于南 宋末年。
南宋人太喜欢梅花了,卢梅坡也不例外,号“梅坡”, 就是长满了梅花的山坡。
抓字眼,明诗意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 服输。这可愁坏都不肯服输,正在
在对雪儿说:“雪儿,雪儿,
热猛烈地争论着。
你瞧,我多美啊!”雪花立即 梅雪争春未肯降,
就不高兴了傲娇地说:“嗯, 骚人阁笔费评章。
我才是最美的呢?”“去,你
又不是真的花,太阳一出来,
你就不见了,而我还在纵情地
玩着呢!”于是它们就吵了起
来,谁也不肯服输。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32张PPT)
题西林壁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语文四年级上册PPT课件部编版2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yuán
部/编/版/语/文/课/件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
四
/
年
/
级
/
上
/
册
/
人
/
教
/
版
新知导入
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 黄色的。
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 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 的结果就不一样。
2、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从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⑺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热闹。
被称为小杜的B杜、牧还对有于一复首专杂写的白事鹭《物鹭,鸶应》的从诗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2、指名读13段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正是孩子们在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西”林自己寺的,结在果,今这江也西正是庐为山师脚的快下乐。。写) 在西林寺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的墙壁上。
新知讲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课件
题西林壁
思考: 1.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
2.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题西林壁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 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
题西林壁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 的结论就会不同,我们要客 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被 局部的假象迷惑。
古诗《题西林壁》
读一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 作。1084年,苏轼离任黄州、就 职汝州时,路过江西游庐山,在 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 诗。这首诗是他
题西林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书法,诗词造 诣很高。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等。
有感情地 朗读古诗, 读出节奏, 读准重音。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注释 理解诗的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含义。
[宋] 苏轼
西林寺,在今江西 庐山脚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能辨别、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识。
拓展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因为看了局 部而忽略整体的错误吗?
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你遇到 过这样的情况吗?
2019年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ppt(完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部编版·四。
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要想看
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 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部编版·四。
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要想看
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 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共26张PPT)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庐山不同的样子。 视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 果用心视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学习后两句诗,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请选择下面句式中的一组,练习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 _之__所__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是因为_____________。 · 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单元导读
视察篇章页 上的图画, 说说感受。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总结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 读出意境
读懂古诗
读出情感
背诵积累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哲理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这首诗是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 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 处多有题咏,叫人目不暇接。
自读古诗, 相互交流, 理解字词。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n
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和 “峰”是 后鼻音。
理解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庐山全貌。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7张PPT)
古 诗
[ 宋 ] 苏轼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源自诗中蕴含的道理: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走
进
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者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
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请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山峰 顶峰 群峰
lú
庐山 三顾茅庐
悟诗情
日常生活中面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 观地、冷静地、多角度的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被局部的事物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客观的 对这个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拓展提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公开课课件 (精)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横Leabharlann 侧 ,各不同。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横Leabharlann 侧 ,各不同。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部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优质课件
千姿百态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 视
明诗意 指庐山真实的面目。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 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游山所感)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 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赞美奇景 富有哲理
主题概括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 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 题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 。
教师小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 迪我们: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地看 待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谢谢大家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 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 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明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 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游山所见)
整体感知 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写,题写。
解诗题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题解: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 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 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 视
明诗意 指庐山真实的面目。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 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游山所感)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 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赞美奇景 富有哲理
主题概括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 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 题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 。
教师小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 迪我们: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地看 待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谢谢大家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 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 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明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 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游山所见)
整体感知 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写,题写。
解诗题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题解: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 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 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此: 这
身:自己
从正面看,庐山 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 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 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九天。
学习目标
朗读诗句 了解作者 欣赏图片 理解诗句
领悟道理
课外延伸
题 西 林 壁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 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 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 高造诣,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 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