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合集下载

16.语文教学最终目的

16.语文教学最终目的

16.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所以,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

“三自”教学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以发挥、利用其自学能力为依靠,又以发展、强化其自学能力为目的。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门”介绍必要的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活动作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指导,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语文教育是为了能认更多的字,完成基本的阅读和习作?我认为远不是这些.况且我们这些目标都没做好.几十年的举国教育结果是:我们几乎不能读自己民族的经典著作,更不能作出高度的经典美文,我们几乎没有出一个文学大师.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知道做人的尊严,懂得开启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文化教养的形成,人生智慧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根”和“本”.语文教育有多重要?这是对语文教学态度的问题.记得曾有为大师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对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自当责无旁贷.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没有根本文化思想的国家和民族,其经济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如果把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学科对待,忽视了文化思想它对人生对民族的重要性,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我们语文教学处处存在一个“急”字.识字,急着要孩子能读能写能用;阅读,急着要孩子能懂能说;习作,急着要格式要修辞要“思想”.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往往使孩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纵使坚持十几年,除了认识几千个汉字外,心灵一片空白.长期接受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经典熏陶,人格自是潜移默化,一个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人,自是更易在各方面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所以理论和实践证明:长期经典熏陶的孩子,记忆力大增,更易静定,热爱阅读,见识更广,理解力更强,其它学科也自是水涨船高.所以语文不是和其它学科并列的,应是在其它各科之上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各科的学习,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可不慎也.我们为人师者,当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我们在搞好平时教学的同时,能让孩子读多少是多少,有读就好,少读少好,多读多好,不可有怨,我们只求俯仰无愧,就让缺憾还诸天地吧!。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浅谈一些心得体会:一、体现课标特色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

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

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

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

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

如何夯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李老师】

如何夯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李老师】

如何夯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摘要: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将其放在应有的位置和高度,并将就教学方法,要注重音、形、义的综合教学,做好同音字的识别学习,做好形似字的识别学习,使学生的字词学习准确、丰富、有趣。

关键词:语文、基础、表达、素养小学语文的教学一共有三个目的,那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分析能力,培养人文素养,这三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紧密相连,后一个目标的达成往往以前一个目标为基础,前一个目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的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并且展开课文的分析与思考,带领学生去归纳和概括课文主旨,最后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立足于课内,同时要投之于课外,以课文为单位,发掘出知识,能力和情谊的培养点,做到学生的全面与协同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新教学理念的启发下,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语言运用的习惯与技巧需要通过课内外教学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逐步规范与提高,在开拓利用相关课程资源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属于基础语文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高效识字的教学方法。

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写字可以深化识字,可以开发儿童的审美思维,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夯实的基础,自幼喜欢书法的我,虽然初为人师,但是多读书并向老教师请教传承他们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夯实写字基础有了如下思考:一、笔画、笔顺是关键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和关键。

学写汉字时,教师心中要清楚汉字共有25中笔画,但最基本的几种笔画一定要写好写规范。

语文教学应培养的四种能力

语文教学应培养的四种能力

语文教学应培养的四种能力作者:肖伟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08期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标、新理念要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贯彻,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迁移、创新、实践与合作能力。

一、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和前提新课标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激趣、设疑、讨论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统筹方法》时,先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依照课文所述的三种办法,自己动手画示意图,由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演示,然后组织讨论。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举出生活中统筹方法的运用实例,并附以图表加以说明。

这样,通过导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绘示意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他们掌握了图表说明的方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迁移能力是保障和提高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运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为此,语文教师应自觉运用迁移规律指导教学,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以课文为范例,在读写指导中举一反三,以读带写,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就语言基础知识而言,它分散于课文注释、练习及课后附录,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类和梳理,形成系统清楚、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把日常学到的零散知识随时与语言知识网络连接起来,为学习搭起认知迁移的“脚手架”。

三、创新能力是关键和核心教师可通过开放题、话题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以“好风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可借助联想,化实为虚:可写当今社会的新风尚,如《公交车上的好风气》;也可写生活实际中的坏风气,如《“3·15”风一刮而过》;还可逆向思维,如写《见“风”使舵未尝不可》等。

利用开放题和话题作文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巧用教辅书,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巧用教辅书,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巧用教辅书,提升语文课堂效益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类教辅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书包里。

“人手一本教辅书”似乎成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一条捷径。

于是,家长、学生纷纷加入到购买、使用教辅书的队伍当中。

就以语文为例,学生手里的语文教辅书就有:《教材同步全解》、《一本通》、《跟我学语文》、《课课通》、《小学教材全解》……甚至还有学哥学姐们做满批注和笔记的教科书。

面对教辅资料的泛滥,老师对于屡见不鲜的教辅材料怎样处理呢?空闲之余,作者实行了调查,跟级任老师交流了学生使用教辅书的问题。

老师们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一)学困生主张使用教辅书,优等生则不主张持此意见的老师认为教辅书对于学困生就是一根拐杖,一个帮手,可协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并提升学习的质量;而对于优等生如过度地依赖教辅书,有可能会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反而防碍了他们成绩的提升。

(二)不提倡,也不反对这类老师认为教辅书仅仅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无所谓提倡和反对,顺其自然。

(三)赞同学生使用教辅书持赞同意见的老师认为新教材越改越活,越改越新,假如仅仅拘泥与课本上的那点知识,恐难满足优等生的需求,故要拓宽他们的思维,让求知的触角伸展到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去,把课本学习和课外辅导资料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学困生则跟持第一种意见的老师类似,让他们把教辅书当作工具书,借助它理解课文,并提升学习效率。

(四)反对学生使用反对使用教辅书的老师则担心学生过度依赖教辅书,而忽略了课堂上老师的教学。

在课堂上照着教辅书上的答案,借而炫耀自己,导致自己在课堂上走过场。

以上是从教者的观点,那么用的人应该最有发言权了。

所以,我把“是否该使用教辅书”抛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来讨论。

我在××小学五(2)班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大致分为三类:(见以下表格)参与统计人数:61我还让学生把他们的理由写在纸上,通过回收分析,现把各结果统计如下:那教辅书是否能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作者认为一本好的教辅书假如使用得当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什么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正所谓学以致用。

语文让我们和家人沟通;语文让我们合适委婉的表达思想。

语文让我们阅读、演说、写作。

语文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给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是学会阅读和思考;二是广泛的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三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凸显。

实现了这三个目标,也就完成了语文学习或教学的任务。

一、学会阅读和思考: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和古诗词,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

记得我上初中时,语文课文读不成句,回答问题有话倒不出,语文老师再三强调“语文要读,不读是不行的。

”后来,我每天早读时间就把自己当播音员,一本正经的反复读课文、读诗词散文,努力读出声音、读出韵味,时间长了,觉得不读不快,阅读的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大进步,写作能力明显提高,语文学习对我来说就非常轻松。

到初中毕业时,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语文成绩全校第一。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阅读,由表到里,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去想象,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创造的过程。

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潜在的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文化意识和批判意识、语境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

下面我们将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角度来讨论这一话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准确、清晰、得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而阅读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熟练地理解和分析各种不同文体和题材的文章,获取有用信息和体会文章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和阅读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文化意识和批判意识。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而文化意识和批判意识则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文化意识和批判意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意识。

语文核心素养还包括语境交际能力。

语境交际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和表达。

要培养学生的语境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要设计各种语境交际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交际场合和文化习惯对语言使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境交际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培养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 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教学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 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 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以此激发他们的 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 “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核心素养是语文 教学的终极目标
文│王德晖
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其次,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 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 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 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实践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一是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歇后语、 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日积月累, 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经典诵读活动。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结 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让学生熟读背诵,说感悟, 谈见解,既能掌握大量的经典诗文,又能锻炼朗读记忆,还 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厚实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三是开展阅读文学经典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 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是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 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调查访问则可以实 地演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会交流; 读书报告会又是一种读 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语文教学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 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 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核心素养,放飞明 天的梦想。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
1.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 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4. 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5. 为学生打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语言基础。

6. 吸收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具有稳定而健康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基础。

7. 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策略、习惯以及积极的求知与探索的终身学习的基础。

8. 促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教孩子学会阅读、思考和表达。

开学这两天上课,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了五个年头的语文,竟不会阅读、思考和表达,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比如昨天,也就是八月三十一号,班上来了五个新学生,于是我让他们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第一个学生站到讲台前,就满面通红,不知所云,半天开不了口,我问他有什么问题吗?他问我:说什么呀?我提醒他可以说说自己的名字,从哪里来,有什么爱好,他于是中规中矩、磕磕拌拌总算说了出来。

而其余的四个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再没什么突破,没有一个谈自己的性格和从前的生活的,更没人提及来到新环境的感受和期望。

而今天正式上课,我让一位学生读她的日记,她声音细如蚊蝇,连读出来的胆量都没有。

呜呼!我不得不反思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难道就是孩子坐在教室,经历了五个春夏秋冬的语文学习的结果吗?我不敢想象!想起前几日翻看的一本教育著作,苏联教育家苏堆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他在论述语文教学时,反复强调的就是——阅读、思考和表达。

他提出,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事半功倍,先要教会孩子阅读,而真正的阅读是在阅读中思考,一个能在读书中质疑、在思考中学习的人,才真正学会了阅读。

而阅读与思考不经实践便学不会表达,让孩子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在思考中产生的疑问、形成的观点,通过书面和口头练习表达出来。

这样进行训练,实现了阅读、思考和表达的通畅和融会贯通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金钥匙,或者说,才真正会学、学会了语文。

有了昨天的经验,看到了孩子们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今天的语文课,我着重指导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即告诉他们当你读到一篇文章时,要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想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或感动?等等。

并在读过文章后,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还有许多学生不敢或不会说,但他们总算明确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学会阅读、思考和表达,从此自己能心中有数,师生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相信,经过经常性的练习,学生定会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在思考中走向成熟,在表达中学会勇敢和自信,最终成长为一个自信、智慧、丰盈的人!。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阅读、写作、听说、应用和思考等方面。

语文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探讨语文学习的好处。

首先,语文学习对于个人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能力不仅仅是理解文字的能力,更是理解世界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拓宽眼界。

而写作能力则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学习培养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使人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理解。

同时,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此外,语文学习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文能力在职场竞争中愈发重要。

无论是与客户沟通、写作报告,还是进行团队合作,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时,良好的语文能力都是必需的。

语文学习能够培养人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沟通技巧,提高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语文学习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可以激发个人的想象力,让人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各种新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语文学习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总之,语文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语文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而在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学能力;老师还没有来教学生如何写作,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学去写作。

老师要以实现此目标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被称作成功的教学。

在学生初入课堂的时候,老师应使他们对语文感兴趣,采取他们喜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从而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引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对枯燥复杂的内容进行学习。

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兴趣喜好和学习情况,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目光能够长时间停留在老师身上,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增强他们的自学探究和自学能力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后续阶段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基础。

一、自学能力内涵阐述自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知识的内容进行反思,又可以对知识的内容提出疑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自学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自律性。

对自学能力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基本的素质。

通过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快乐,了解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其次是自学性,它是学生在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较好的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自学课堂教学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说教方式。

而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表现不积极,不能主动自觉地加入学习,同时教师将课堂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都代为解答,使学生逐渐缺乏思考意识,长久以来就导致自学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学习语文的目的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目的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目的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意义的失落和教育人文价值的危机。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现状之所以令人堪忧,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强调考试成绩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继承和弘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主义的片面发展,已经造成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发展的严重失衡。

就人性而言,才智的飞速进步与德行的不良发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危机。

具体表现在价值失落、意义丧失、道德下降,由此导致人们精神空虚、心理失衡、急功近利、人际关系冷漠、家庭关系松弛、犯罪尤其是无道德感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

在当前商品经济狂潮的冲击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开始大量滋生,人性的内部结构已经严重失衡。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仍旧缺乏人文精神的正确引导,科技和物质经济的畸形发展,会使社会像脱缰野马一般偏离历史正常发展的轨道,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正是由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开始不断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倡导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作为促进生命成长为终极目的的教育,依据独特的优势与内涵,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人文和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越发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教育不可避免成为优胜劣汰的工具,但除此之外,我们学习语文目的是增加文化底蕴,在人文精神的浸润下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确立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信念和人生准则。

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思想发展的高度不平衡,物质财富增长而精神财富却极度匮乏。

现实中充斥着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者,信仰普遍缺乏成为几代人共同面临的困境。

语文中包含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关怀,能够倡导对真善美的追求,用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作为生活的支撑和导向。

苏格拉底曾说:人应该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是传授知识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语文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全面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育人之道,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育人之道的意义育人之道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其情感修养,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热爱生活、有责任感的人。

育人之道还包括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写作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育人之道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靠、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只有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024年初二新课标语文教学学期计划(二篇)

2024年初二新课标语文教学学期计划(二篇)

2024年初二新课标语文教学学期计划一、总体要求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二、具体措施(一)关于阅读: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利用网络,浏览电子图书馆,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普通话朗读及发言。

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

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

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最新)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最新)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什么是语文?学语文应该学些什么?”这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决定着课程内容设计,也决定了教师素质要求。

众所周知,关于语文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此确实也作了深入广泛地讨论,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以下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这是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一、对“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解读与批判很明显,在机关报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是定“交际工具”的定义,但是语言是工具,而语文不是语言。

如果不从这根本上改变思想,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语言课,丧失了语文课的本体意义。

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去预习,字词记好写好,接着划分段落大意——把一个很美的整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作者的头上(因为我们通常划分是错误的,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这意思),然后再象征性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练习,练习无非是对上述的重复而已。

而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主要抓语言,分析时也是围绕这个而来的。

至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有何联系,或者说这文章学了有何用处与教师和学生者无关。

因为语文就是语言,而文章内容只是我学好语言的一个载体,因此我没必要关注它。

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篇课文它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审美趣味的结合体。

语文文本自身的多义性和含蓄性较之工具性更具美学意义。

当然,语言“工具论”本身并不错,但如果把语文也当成是工具那就舍本逐末了,这样并不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

因为语文有其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语文的人文性。

黑龙江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黑龙江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黑龙江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走出课本,走进社会“任务驱动型”这一作文命题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出课本,走进社会作文,欢迎大家参考!【作文题目】(试用于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广西、内蒙古、新疆、云南、陕西、重庆、海南):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作文题大意为:谈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

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命题解码】今年黑龙江省作文命题采用的是新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模式。

“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首见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20xx 年8月发表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xx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一文,按照张开先生的阐释,“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作文命题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是要“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这里需要明确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命题人看来“任务驱动型”防宿构和套作的功能较强,二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完成写作任务,写作时要按照命题要求多维度比较,进行说理论证。

可以说考试中心的命题意图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题目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自己的体会,无法宿构,无法套作;比较三条途径——多维度的比较论证。

如果进一步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材料包含两层意思:①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

②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

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材料给定的写作范围;提升素养则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包括优化思维品质、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审美情趣、开阔知识视野等。

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学习语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正所谓学以致用。

语文让我们和家人沟通;语文让我们合适委婉的表达思想。

语文让我们阅读、演说、写作。

语文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给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是学会阅读和思考;二是广泛的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三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凸显。

实现了这三个目标,也就完成了语文学习或教学的任务。

一、学会阅读和思考: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文言文和古诗词,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

记得我上初中时,语文课文读不成句,回答问题有话倒不出,语文老师再三强调“语文要读,不读是不行的。

”后来,我每天早读时间就把自己当播音员,一本正经的反复读课文、读诗词散文,努力读出声音、读出韵味,时间长了,觉得不读不快,阅读的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大进步,写作能力明显提高,语文学
习对我来说就非常轻松。

到初中毕业时,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语文成绩全校第一。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阅读,由表到里,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去想象,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创造的过程。

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潜在的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

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

另外,阅读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

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

而演讲口才的
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

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高尔基的《海燕》、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有把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强烈情感意境,这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因此,阅读便成了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语文的学习。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训练当作自己的教学重点,完成好阅读教学目标,为学好语文奠定良好基础。

二、广泛的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离开了积累,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是对积累学习的强调。

认为“识”是积累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不厌”,即对知识的积累不产生满足基本认识就可以了,感,不能停止。

认为语文只要会读,能把一篇文章读通,汉字也不如多花点精力在数理化上。

这种认识是极其有害的。

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很难有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是以积累为主,包括字的积累、词的积累、名言名篇(包括文言诗词)的积累、言语方法的积累、生活方言的积累和语文学习习惯的积累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对语文的学习仍然
十分重要。

“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学习语文的条件的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没有积累的语文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嬉戏、消闲式学习,“蜻蜓点水”永远难识“庐山真面目”。

古人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早就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那么,该从哪些方面积累呢?首先,应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只有积累必要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在阅读和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在阅读中通过字词的比较、辨别、鉴赏,很好地理解语句含义,在写作中才能有很好地表情达意的语句,也才能使绘人状物形神毕肖、生活气浓郁。

这种积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基本要求。

其次,应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有了基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我们还必须进行文学知识、文学鉴赏知识的必要积累。

这样便于我们了解文学史的概貌,便于我们学习、鉴赏某一作者的作品时能“知人论世”、高屋建瓴,在把握作者总体风格的同时,注重对作品“个性”的挖掘。

再次,应注重能力、方法的积累。

方法的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

此外,积累也应是一种生活的积累。

明代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和积累中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广告、新闻、网络等诸多生活元素都是我们积累语文知识的好途径,生活用语、歇后语、谚语的掌握都能有效地丰富语文知识,拓展知识面。

生活也是一种课程,对生活的积累就是新课程观的一种体现。

也是实现语文应用能力凸显目标的前提。

三、语文应用能力的凸显:
学习语文强调广泛的应用实践。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一条就是“应用〃拓展”,而且目标的第一句话就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学习语文强调广泛的应用实践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所共知的。

除此之外,
语文还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文。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有人说,处处留心皆语文。

学习语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广泛地应用于社会
实践,正所谓学以致用。

语文让我们和家人沟通;语文让我们合适委婉的表达思想。

语文让我们阅读、演说、写作等。

现实生活是语文的大舞台,写简历、签合同、做报告、打广告、说相声、演小品、做采访、写博客、发论文等等,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给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
所以,学习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语文所具备的强大的应用功能得到凸显,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