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动机和情绪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和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情绪则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机和情绪的理论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知识点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人们在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大卫·麦克莱伦提出,它指出个体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成功感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组:任务导向型和竞争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而竞争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和相对的成就。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维克托·弗鲁米提出,它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个人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个理论基于三个因素:期望、价值和期望力。
期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预期结果的程度,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期望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
二、情绪理论知识点1. 六种基本情绪(Six Basic Emotions)根据保罗·艾克曼和沃利特·弗里曼的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喜悦、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不仅仅是自发产生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调节策略来主动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如冷静表情)和深层策略(如让自己平静下来)。
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有效应对情绪的能力。
情绪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 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组成
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 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 喜怒哀乐爱惧恨等。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 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 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 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 试失败的悲伤。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 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如我知道"我很高 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 疚"等等。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影响)
理智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发展):在智力活动 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人的四种基本情绪
快乐: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目的受到阻碍,而使紧张积累产生的情绪
体验 悲哀:失去心爱的对象或理想、愿望破灭时产生
状态。通常是由于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时间引起 的。(例:重大成功的狂喜;亲人去世的嫉妒悲 伤)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 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条件下 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道德感(基础):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 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的主观体验。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 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Hale Waihona Puke 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 控制。
第八章学习动机
[分析]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
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 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变得
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事业心强: 有进取心,也比较实际,敢于 冒一定的风险,但又不是盲目 地进行“赌博”;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 拓精神; 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 要,从成功中得到乐趣胜似物 质的鼓励; 想要知道自己活动的结果如何; 选择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的同 僚,而不是选择亲近的人。
测验:成就动机
实验:假如你是被试,你前面有五个靶子,放 在远近不同的位置上。a b c d e逐渐远离你。 你的任务是用一粒豆子击中任何一个你选定的 目标。
作为奖励,射中a,奖励10元;b,50元;c, 100元;d,150元;e,200元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靶子呢?
请问:如果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都失败了,各自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 的?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观点
基本观点
①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赫西等人 提出的,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外部强化 是引起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 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③斯金纳把强化定义为增大行为发生概率的事件。 ④现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 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动机的产生。 ⑤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 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动 机的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和动机就像两个形影不离的伙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决策。
它们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具有关键意义。
情绪,简单来说,是我们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反应。
它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等等。
这些情绪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评估后产生的。
比如,当我们收到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时,喜悦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当面临威胁时,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心头。
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中,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其次,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时,思维会更加敏捷,创造力更强;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变得思维狭窄,难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情绪还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通过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传递给他人,从而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与我们的互动方式。
动机则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它驱使我们去追求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自于我们内心对某件事情的热爱和兴趣,比如因为喜欢绘画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作。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驱动,比如为了获得奖金而努力工作。
内在动机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加持久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并且在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为我们是出于自身的意愿和热情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外部的回报。
相反,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在奖励消失时失去行动的动力。
情绪和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影响动机。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时,往往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而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削弱我们的动机,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力,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动机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
第八章 学习动机
8、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的过程、对经验始 终持开放的态度,并把它们结合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的学习。
主要代表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 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 可能获得有关信息,产生新的行为。强化能 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以调节和控制人的行 为。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 强化,而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间依赖关 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⑷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 稳定的倾向;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 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 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 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1-Ps,即当Ps值 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 ⑸阿特金森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 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在与成就有关的 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 失败的担心。
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理论的一种) ▲
马斯洛(A·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动机时强 调需要的作用,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 殊的目标,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把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需 要——合称缺失性需要(deficiengey needs)或基本需 要,主要由于有机体的内心的某种缺失引起的。需要得 到满足后,动机作用就会消失。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 长性需要,随着需要得到满足,动机作用反而增加。成 长性目的物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该理论说明,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某种缺失性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如此学习.jpg
小学生参观科技馆
学生的学习兴趣.JPG
学生临考前.jpg
中小学生对考试的态度.jpg
心理学8-情绪和情感概述
三、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 动机—分化情绪理论萌生于60年代,
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
一。
• 代表人物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 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 情绪的性质与功能。情绪是人格系统 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人类的情绪、情感具有共性,但是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文化传统、家庭 环境、价值观、个性特征等方面的 不同,情绪情感在共性中又表现出 差异性。
二、情绪、情感的类别
我国古代名著《礼记》记载的“七 情说”,将情绪分为喜、怒、哀、 惧、爱、恶、欲七种; 在《白虎通》一书中,分为喜、怒、 哀、乐、爱、恶六类;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一方面,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 而产生的,所以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并 引导情感的发展。 另一方面,情绪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有 着很大的影响。
情绪与意志的关系
情绪与意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 另一方面,意志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之 后,它又会反转来调节和控制情感。
(一)情绪的内涵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 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 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 系统的生理反应。 情绪不是自发的,它由各种刺激引 起。
情绪状态下伴随 产生的生理变化 与行为反应,很 多时候是我们所 不容易自我控制 的。
测谎仪
(二)情感
概念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 主观体验。 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特别是 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而对 于动物一般不用情感这一概念。
理论图解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在情绪过
第八章学习动机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洛厄尔 实验发现:成就动机 较强的一组在完成学 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 得进步 ,学习效率相 对较高 ;而成就动机 弱的一组则没有取得 明显的进步 ,学习效 率相对较低。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 着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水平 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之后则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 增大而下降。
[启示] 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
动本身的动机。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
但你不能使他一定要喝水”。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认 知 主 义
一、强化论 (行为主义) 二、需要层次说 (人本主义)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五、控制点理论 六、归因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 八、自我价值理论 九、自我决定理论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以下各种:
羡慕学生的地位与外表(好奇心) 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希望 希望得到奖励,回避责备 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到兴趣 争取良好成绩,得到好分数 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自尊感) 争取入队或做个优秀生 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升学 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 从利己主义出发,追求个人名利 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人民服务,当好接班人
(一)动机与兴趣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活动对象的内在倾向。
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 间接兴趣是因为对学习将取得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 兴趣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有趣是一种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发生的直接兴趣。 有趣的定向和深入发展就形成乐趣。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 迷恋,常被人们称作为爱好。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了解动机与情绪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1. 来自生理需求的动机理论生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解释和适应外界刺激的动机是由体内生理需求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来自认知的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是基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预期结果的评估。
最知名的是期望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动机是基于期望效应的:动机等于期望的值乘以希望实现的结果的价值。
3. 来自成就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通过对任务成就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具备三个基本需求:成就预测、成就需求和成就评估。
二、情绪理论1. 来自生理反应的情绪理论生理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如心率变化、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自动激发的,并且在情绪发生之前会出现生理变化。
2. 来自认知评估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特定情境进行主观评估所引起的。
最著名的是拉扎鲁斯和福克斯的情绪理论,它认为情绪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估结果产生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来自社会文化的情绪理论社会文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结果。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动机与情绪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层面上,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内在动机,激发更高的工作动力,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效果。
心理学动机
2、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 息、睡眠、排泄等。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 然方面的要求。 社会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 要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
印刻实验
三、认知理论
(一)动机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 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 的内在因素,这称为归因。 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A.海德理论:
1.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归因分 为两种: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等。 外因是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惩等。 2.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内控的人常把成 败归为内因,外控的人把成败归为外因。
德西认为只有自我决定行为才是动机 行为;非自我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 无动机的。
(三)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论理论
1.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期待是决定行 为的的先行因素。 2.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 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 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做出行为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 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第八章 动机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人的比例大概占百分之三, 一般人占了百分之九十七。到底为什么有人会成功、 成为这百分之三的人,有人会一辈子成为普通人, 他成为百分之九十七?这两者的差别到底是在什么 地方呢?”
“在过去十七年当中,我拜访了一百位世界第一 名,他们从奥运金牌,从世界首富,从畅销书作者, 到国家的元首、总理等等。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这 百分之三的人,他们有一个跟一般人最大最大的差 别。”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八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由哪些成分构成?(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该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谈谈学习动机VS. 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3、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
4、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
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5、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反过来,没有学习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需要。
当学生达到了某种学习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后,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降低。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动机有何作用。
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
(1)激活功能: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强化功能:美国阿特金森发现了一个普通规律: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成正相关。
人民大2024 刘翔平《积极心理学(第3版)》ppt第8章 积极的自我与动机
然而,当涉及责任问题时,或当人们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提高效率、总结教训时, 外部归因是有害的。
24
2 积极动机与自我提升
2. 自我评价维护
适应性选择和酸葡萄效应 • 高自尊者通过贬低消极结果的重要性来维护好心情。
20
1 成长性动机
3. 德西和瑞恩----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对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即自主程度。
• 它将动机视为自主程度高低有序的连续体,而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
整合调节内部调节认同调节 内射调节外部调节 自主动机
受控动机
21
2 积极动机与自我提升
1. 自我提升:指个体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
新编21世纪心理学 系列教材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第八章 积极的自我与动机
刘翔平课题组制
目录
2
01 积极自我的内涵 02 稳定的自尊很重要 03 自我同一性 04 积极的动机
01 积极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内涵
4
1 自尊
1. 定义:一种带着深刻情感的自我评价。
2. 维度: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即自爱和自信
04 积极的动机
18
1 成长性动机
1.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生而具有一种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动机。
2. 内部动机:由个体内在兴趣、爱好等精神需要引发的动机。 外部动机:满足他人要求、或为了得到外部的物质奖励。
内部动机 vs. 外部动机 • 内部动机驱动下,兴趣更浓厚,成绩更出色,更能坚持,创造性越高。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因素。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动机的类型、动机理论和情绪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调节机制。
一、动机的类型1. 生理动机:生理动机是由人体内部的生理需要引起的,如饥饿、口渴、疲劳等。
满足这些基本生理需求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
2. 知识动机:知识动机是由于求知欲望而产生的动机。
人们在追求新知识、解决问题和理解世界时会受到知识动机的驱使。
3.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追求个人成就和成功的动机。
追求成功、面对挑战和获得认可都会激发成就动机。
4.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指人们因为社会关系和他人的认同而产生的动机。
人们追求社会地位、友谊和群体认同感都会受到社会动机的影响。
二、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自我决定理论:由理查德·瑞恩和爱德华·迪西发展而来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基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从事某项活动,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外在奖励和避免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
三、情绪的基本概念1. 情绪:情绪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或经历产生的主观体验,通常伴随着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
2. 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表达对于人际交流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3. 情绪识别:情绪识别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来判断他们的情绪状态。
情绪识别对于理解他人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四、情绪理论1. 六基情绪理论:由保罗·艾克曼和菲利普·汤普森提出的六基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归纳为喜悦、惊恐、厌恶、愤怒、悲伤和惊讶六种基本情绪,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反应。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动机和情绪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它们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机和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探讨它们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动机心理学知识点1.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展开的行动的内部推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的需要、愿望和期望,是触发和维持行为的原因。
2. 动机的分类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出于个人兴趣和享受而进行某项活动,外在动机则是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3. 动机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将动机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个体追求满足一个层次需求后才会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 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
4.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动机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持久性。
当个体对某项任务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力感和任务重要性的认知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二、情绪心理学知识点1.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由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组成的心理状态。
它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评估和反应。
2. 情绪的分类情绪可以归类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是指具有普遍认知和生理反应的情绪,如喜、怒、哀、惧、恶、惊等;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组合形成的,如嫉妒、痛苦、愉悦等。
3. 情绪理论- 六基本情绪理论(Paul Ekman):认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它们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惧怕、厌恶和惊讶。
- 情绪体验理论(Richard Lazarus):情绪是由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评估和解读后产生的,评估的结果会触发情绪的产生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4. 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决策和社交行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
其中,情绪和动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中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灵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1 情绪调节与情绪管理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适当的策略控制和处理情绪,以达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应对的目标。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如情绪自我观察、情绪标注和积极情绪修复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适应能力。
1.2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状态对注意力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例如,通过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集中力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果。
因此,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
二、动机与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有效的动机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1 动机类型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产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机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密切相关。
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部奖励或惩罚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的动机。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
2.2 动机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主动学习精神。
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设定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动机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关系
动机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和情绪如影随形,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理解动机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心理学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个人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动机和情绪的概念。
动机可以被看作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促使我们去追求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比如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学习;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工作。
而情绪则是我们对各种情境和事件的主观感受和反应,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
情绪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体验,还会对我们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那么,动机和情绪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方面,动机可以影响情绪。
当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一个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进展时,我们往往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的动机受到挫折,无法实现目标,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沮丧和焦虑。
例如,一个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如果最终成绩理想,他会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如果成绩不佳,可能会陷入失落和自责之中。
另一方面,情绪也会反过来影响动机。
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我们的动机,使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思维更加活跃,创造力更强,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挑战。
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削弱我们的动机。
当我们处于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中时,往往会感到疲惫和无力,失去追求目标的热情和动力。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心中充满愤怒和委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工作失去积极性。
情绪管理在这种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我们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保持积极的动机。
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困难,产生消极情绪时,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进行自我安慰、寻求他人支持等,就能够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激发追求目标的动机。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动机与情绪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从满足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逐渐迈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直至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驱使。
内在动机主要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追求,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认可。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托提出,强调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特定行为获得预期结果的信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付出的努力。
4.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认为人们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追求自主性、能力和相关性的需要。
当个体能够满足这三个基本需要时,其自我动机和心理健康将得到提高。
二、情绪理论1. 六种基本情绪根据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威廉·弗里森提出的情绪理论,人类情绪可以归纳为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 情绪表达与认知人类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
此外,个体在感知和理解情绪时,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认知。
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3
• 被试的主观报告 – 发怒:脖子以下发热;血沸腾。 – 恐惧:骨子发凉;脚底发凉。
1、呼吸系统 – 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情况:
2、循环系统——心率、血压 – 满意、愉快时,心率正常; – 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 恐惧时,大腿血管舒张,而脸部血管则会收缩, 面色变得惨白
情绪情感的界定:
1. 情绪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 2. 刺激以需要/动机为中介引起情绪 3. 情绪是身心一体的反应
• ☆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情绪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客 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 物,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
(四)感染功能
• 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人情绪、情感会对 他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 – 当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另一个人产生性质相 同、程度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时,称为情感共鸣。
(五)迁移功能
• 情绪、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人把对他人的情感 状态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
第二节
情绪的种类
• 什么是情绪 • 如何察言观色,读懂别人的表情
言语可掩饰: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表情难以掩饰: 眼可以装假,嘴却不可装假,如:
假笑时,两嘴角高低不一 会心的微笑:持续四秒左右 弗洛伊德:人无法隐瞒私情;嘴可以保持沉默,手 却会多嘴多舌。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三)生理唤醒
• 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 – 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有 不同的反应模式。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社会意义 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vs.错误的或低下的 学习动机 根据起作用时间的长短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vs.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大小 主导性学习动机vs.辅助性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强弱标准 普遍型学习动机vs.偏重型学习动机
稳定性 稳定 内在的 能力 外在的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习得性无助: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 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认 知情绪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六、归因理论 评价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 于推断个体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 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 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 对具体学习而言,情况比较复杂。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最佳动机水平随任务的 不同性质而不同。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效率 随动机提高而上升,中等偏高最佳;对于比较 困难的任务,效率随动机增强而下降,中等偏 低最佳。随着任务难度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 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 评价:未能考察学习能力在其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七、成就动机论 评价: 贡献:①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 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来表达,揭示了一 些规律。②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七、成就动机论 评价: 局限:这一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成就动机 的本质、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影响成就动机 的各种变量。①未能更多考虑动机的外部因 素;②对认知作用的分析是模糊而不具体的; ③对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是不完整的。
第八章 学习动机
1.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分类 二 2 .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3 .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 1 远景性动机长期 2. 近景性动机短期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说斯金纳行为主义强调诱因 1. 生理需要 二需要层次马斯洛人本主义 2 . 安全需要 3 .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 尊重需要 三动机归因韦纳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于: 1 能力 2 努力 3 任务难度 4 运气归因过程三个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1 .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四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作用 2 .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3 .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4 . 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5 .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一种通过练习或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五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分类 倾向于 成功率������������% 避免失败的倾向性 趋于成功的倾向 影响形成的因素 1 .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 . 替代经验 3 . 言语暗示 4 . 情绪唤醒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 激活功能 构成要素 学习需要 作用 诱因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调节功能 一 1.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2. 外部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联系 奥苏贝尔
缺失需要到成长需要
5. 认识和理解需要 奥苏贝尔 6 . 审美的需要 7 . 自我实现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8 Motivation and Emotion第八章动机和情感There are three modules in this chapter. Module 24 tells us the concept of motivation; module 25 introduces human needs and motivation: eat, drink, and be daring; at last, what we can learn from module 26 is emotional experience.MODULE 24 EXPLAINING MOTIV A TIONMotivation is the factors that direct and energize the behavior of humans and other organisms.MOTIVATIONMotivation and emotion help guide our behavior. Motives are specific inner needs or wants that arouse an organism and direct its behavior toward a goal. Emotions are experiences of feelings such as fear, joy, or surprise, which also underlie behavior.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sychologists believed that motivated behavior was caused by instincts, specific, inborn behavior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a species. Drive-reduction theory viewed motivated behavior as a strategy to ease an unpleasant state of tension or arousal (a drive) and return the body to a state of homeostasis, or balance. Today scientists assert that an organism seeks to maintain an optimum state of arousal. External stimuli called incentives also prompt goal-oriented behavior. Finally, motivation can be intrinsic (coming from within the individual) or extrinsic (for external reward or avoidance of punishment).Arousal TheoryAccording to the Yerkes-Dodson law, the more complex the task, the lower the level of arousal that can be tolerated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performance. PRIMARY DRIVESIn some instances, a biological need triggers a corresponding state of psychological arousal or tension. This unlearned drive is called a primary drive. Hunger, thirst, and sex are the principal primary drives.OTHER MOTIVESLike primary drives, stimulus motives are largely unlearned. Stimulus motives place a premium on ob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depend more on external stimuli than on internal states.Exploration and CuriosityExploration and curiosity are motives activated by the unfamiliar and are directed toward the goal of discovering how the world works. Psychologists disagree on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curiosity, but it has been linked to creativity. Manipulation and ContactHumans and primates need to manipulate objects to gain both tactile information and a sense of comfort.Contact, the need for affection and closeness, is another important stimulus motive. Although manipulation requires active "hands-on" exploration, contact may be passive.Other Important MotivesAs we develop, our behavior is governed by a number of new motive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learning: aggression and the social motives—achievement, power, and affiliation—which center o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AggressionAny behavior that is intended to inflict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harm on others is an act of aggression. Some psychologists consider aggression part of an unlearned instinct that is triggered by pain and frustration; others see it as an innate drive that must be channeled into constructive avenues. Man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sts believe aggression is a learned response, modeled after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other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ness are reflected in statistics on violent crimes. Individualist cultures, which value personal independence, tend to be high in crime, whereas collectivist cultures, emphasizing interdependence and group cohesion, tend to be lower. Research has also linked the dimension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to how various cultures interpret aggressive behavior.Across cultures and at every age, males are more likely than females to behave aggressively both in verbal and physical ways. Both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ppear to contribute to these gender differences.AchievementThe achievement motive, a learned social motive, underlies the desire to excel, to overcome obstacles, and to strive to do something difficult as well as possible. The need for achievement, which varies among individuals, has been measured using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interpretations of drawings) and the Work and Family Orientation scale, a questionnaire that measures work orientation, mastery, and competitivenes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a high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may actually interfere with achievement.PowerThe power motive is defined as the need to win recognition or to influence or control other people or groups. College students who score high in the need for power tend to hold important positions on campus and pursue careers in teaching, psychology, and business.AffiliationThe affiliation motive, the need to be with other people, is especially pronounced when people feel threatened. But we may also choose to get together with others to obtain positive feedback or to give us the physical contact we crave. Our need for affiliation may have an evolutionary basis stemming from the survival value associated with maintaining formal social relationships.Maslow’s hierarchy of motivesAbraham Maslow suggested that the various motives—learned and unlearned, social and primary drives—can be arranged in a hierarchy. The lower motives spring from bodily needs that must be satisfied for survival; the higher motives, such as the striving to belong or to achieve self-esteem, do not emerge until the more basic motives have largely been satisfied. Recent research challenges this view by indicating that in some societies difficulty in meeting lower needs can actually foster the satisfaction of higher needs.MODULE 25 HUMAN NEEDS AND MOTIV A TIONHunger and ThirstHunger is primarily regulated by two centers in the brain: the hunger center, which stimulates eating, and the satiety center, which reduces the feeling of hunger. Whenever the level of the simple sugar glucose in the blood falls to a certain point, neurons in the hunger center are stimulated. Receptors in the stomach and a hormone released by the small intestine also send signals to the brain. Another hunger regulator monitors long-term body weight. Both the motivation to eat and overeating are influenced by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irst parallels hunger in tha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es can trigger the thirst drive. Dehydra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s prompts activation of the thirst drive; so do weather conditions as well a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other external stimuli.Weight los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for many obese people because the body appears to have a homeostatic mechanism, known as the set point, that regulates metabolism, fat storage, and food intake so as to maintain a preprogrammed weight. Genetic factors also play a major role in determining who is thin and who is overweight.Anorexia nervosa is a serious eating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an intense fear of weight gain and a distorted body image. Another eating disorder known as bulimia ischaracterized by binges of eating followed by self-induced vomiting. Eating disorders are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treat, especially in a culture obsessed with dieting.SexSex is a primary drive that gives rise to reproductive behavior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species. The sexual response cycle in humans progresses through four phases: excitement, plateau, orgasm (climax), and resolution.Biological factors have a complex effect on sexual response. The male sex hormone testosterone influences early development, male/female differentiation, and to some extent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adult sexual behavio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cents, called pheromones, secreted by one sex promote sexual readiness in the other sex.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biological influences in stimulating sexual arousal. People have 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certain fantasies, pictures, words, music, and so on. Men tend to be aroused by visual cues; women respond more to touch. What we find attractive is also influenced by our culture.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the direction of an individual's sexual interest—heterosexuals are sexually attracted to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sex, homosexuals to members of their own sex, and bisexuals toward members of both sexes. As with most complex behaviors, the origin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ppear to involve both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MODULE 26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Emotions are Feelings that generally have both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elements and that influence behavior. It like motives, both arouse and direct our behavior. They tend to prompt us to move toward or away from an object. However, also like motives, emotions may trigger a complex chain of behavior that may promote or interfere with the accomplishment of our goals.Basic EmotionsRobert Plutchik's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emotions uses a "circle" to position eight basic categories of emotions that motivate various kinds of adaptive behavior. However, not all cultures view or categorize emotions this way; some do not even have a word for emotion. Others describe feelings by their physical sensations.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has led Paul Ekman and his colleagues to argue for the universality of at least six emotions—happiness, surprise, sadness, fear, disgust, and anger. Many psychologists also add love to this list of basic emotions.Theories of EmotionAccording to the James-Lange theory, environmental stimuli bring on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our bodies and emotions then arise from those physical changes. The Cannon-Bard theory states that 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s and bodily responsesoccurs simultaneously rather than one after the other.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 holds that the situation that we are in when we are aroused—the overall environment—gives us clues that help us interpret this general state of arousal.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 facial expression may influence emotions apart from 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