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28.备查账簿126是对某些未能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进行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
29.订本式账簿:126是在启用之前就已将帐页装订在一起,并对帐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
30.总分类账:137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以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账簿。
31.明细分类账138是根据总账账户所属的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开设的、用来分类、连续地登记交易或事项,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
34.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184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定期根据记账凭证分类汇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35.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188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25.会计账簿:123是指由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26.序时账簿:125又称日记账,是按照交易、事项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27.126分类账簿:是对全部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
12.总分类科目:P42 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13.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14.账户P47 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8.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可靠性: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6、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7、复式记账法: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盘存账户: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其实存数的账户。

9、会计凭证:是在会计工作中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用来登记账簿的依据。

10、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证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11、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直接凭以登账的依据。

12、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帐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进行登记的账簿。

14、平行登记:是指经济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同时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15、永续盘存制:是对财产物资的增加和减少,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按其发生的顺序逐笔连续地在财产物资明细账中进行登记,并随时在账面上结出结存数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基础会计总复习.doc

基础会计总复习.doc

基础会计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会计(P2)会计是对核算单位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是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主体(P4)会计主体亦称会计实体,是指独立于财产所有者之外的会计核算单位。

3、持续经营(P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无限期地持续正常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4、会计期间(P5)会计期间也称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上人为地划分为首尾衔接、等间距的期间。

5、货币计量(P5)货币计量是对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计量尺度所作的假设,是指会计信息主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并假设币值稳定。

6、会计科目(P10)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按其不同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

7、会计账户(P15)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页中开设的户头。

开设账户的目的是为了连续、系统地分类核算和监督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8、复式记账法(P21)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一种讪账方法。

9、资产(P10)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10、权益(P22)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它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投资者或债权人将资产提供给企业,相应地对企业的资产享有一定的权利,会计上称为“权益”{投资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

11>会计分录(P30)会计分荥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在记账前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明确指出应记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12、简单会计分录(P31)“一借一贷”,只涉及两个账户,属于简单会计分录。

13、复合会计分录(P31)凡经济业务发生后,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账户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会计分录。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1、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3、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5、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6、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存货的计价方法。

一次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如下: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7、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或下年新账(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8、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9、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10、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该遵循哪些要求?1、会计要素确认的含义: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列入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是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最终确认。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6、序时账簿: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7、明细分类账: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明细分类账是根据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8、划线更正法: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在结账之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无错误,即纯属登账时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
5、会计主体: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7、资产: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1、资产负债表: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22、利润表: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23、会计机构: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由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19、财产清查: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询核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6.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7.记账凭证;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6.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17.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18.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16.财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17.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18.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之后,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组织程序。

1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18.备查账簿:也称辅助账簿。

它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16.历史成本: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17.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汇总表第一章概论1.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的功能。

2.会计的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会计的监督职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5.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

6.经济业务:经济活动中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事项。

7.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对经济业务从空间范围上、时间界限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

8.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经济业务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

9.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无限的经济活动期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10.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计量,即将会计对象内容都转化为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的会计信息。

1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2.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3.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14.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15.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拖延至后期或提前到前期进行。

16.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1.复式记账法2.权责发生制3.负债4.损益表5.预提费用6.会计要素7.期间费用8.资产9.会计帐簿10.红字冲销法11.会计12.产品成本13.会计主体14.会计科目15.会计核算职能16.会计事项17.持续经营18.累计折旧19.会计分录20.盈余公积21.会计对象22.会计分期假设23.配比原则24.总分类科目25.资本公积26.负债27.货币计量假设28.客观性原则29.明细科目30.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大家快来帮帮我啊...谢谢你们拉...最佳答案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对称。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方法。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权益和责任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

3.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 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财务报表。

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各项费用。

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具体化。

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

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一种。

1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会计分录。

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3.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4.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6.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7.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

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与会计核算有着密切联系,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8.复式记账: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9.发生额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10.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11.累计凭证:累计凭证基本概念累计凭证是指在规定期限(如一个月)内,随着经济业务的多次、连续发生,分次填列,连续反映某一种经济业务,能够多次使用的自制原始凭证12.一次凭证:是指一次填制完成的原始凭证,如发货票、收款收据等。

通常,一次凭证只能反映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或同时发生的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事项13.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练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概述1、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概括地说就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金运动,或者说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会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随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假设:会计假设也叫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

4、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5、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会计主体不会因为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6、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7、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8、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9、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10、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1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13、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14、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5、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6、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也就是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17、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所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和盈亏确定、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专门方法。

●18、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以货币形式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

或:复式记账就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全面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和权益变化情况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19、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类,从而计算出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0、财产清查: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本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的核对,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同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21、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2、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3、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

24、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25、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6、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7、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28、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9、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30、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在股份制企业中实收资本也称为股本。

31、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资产。

一般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32、盈余公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公积金(公共积累资金)。

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33、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3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6、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得到补偿的费用。

期间费用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和劳务成本。

期间费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业费用。

●37、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38、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净额。

39、其他业务利润:是指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净额。

40、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损失准备后的净额。

41、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42、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43、会计方程式:会计方程式也叫会计等式,是表明企业诸会计要素之间在总额上必然相等的一种关系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式。

会计等式是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基本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44、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45、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或用来系统、连续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工具)。

46、借贷记账法:就是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基础,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47、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与账户之间应借、应贷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构成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48、平行登记:就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详细具体的登记。

●49、会计分录:就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所应记入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方向及金额的记录。

第四章会计凭证●50、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51、原始凭证: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它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是进行会计核算、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

52、外来原始凭证:是指本企业同外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业务往来过程中,当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位或个人手中取得的原始凭证。

53、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业务经办部门或个人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

54、一次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一次记载一项或若干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55、累计原始凭证:是指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多次记录若干项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到了期末,凭证填制手续才算完成,以期末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

●56、记账凭证:是本单位财会部门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进行编制,记载经济业务简要内容,确定会计分录,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57、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用于现金及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

58、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用于现金及银行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59、转账凭证:是用于不涉及现金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其他转账业务所用的记账凭证。

第五章会计账簿●60、会计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按一定形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资产和权益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簿籍。

61、日记账:日记账也叫序时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的账簿。

62、特种日记账:是指专门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63、现金日记账:是指由出纳人员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根据审核后有关现金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序时逐笔登记的账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