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法律与产权角度的解读
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
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在农村地区,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
然而,在长期的土地制度下,农民仅仅是土地的使用者,而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些现象不仅限制了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为了促进中国农村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实施农村改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土地制度改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一、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领域。
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村地区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重点之一。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给农民确立土地所有权,保护他们的土地权益,并促进土地的优化配置和管理。
这些政策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保障,并允许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合作社,以此增加土地的效益和收益。
二、实施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对于促进中国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这使得他们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有了更大的掌控权。
农民借此提高了他们的土地使用的效益和收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次,土地制度改革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土地的使用权是不能流转的。
这限制了大多数农民在土地利用上的投入和收益。
但是,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土地使用权可以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护。
通过流转,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益和收益。
再者,土地制度改革使得乡村经济得到了推动。
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也得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同时,农村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
这使得乡村经济得到了更好的促进和发展。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困难和挑战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土地使用模式在很多乡村地区依然存在。
因此,在推行土地改革时,要对这些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并让农民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个问题,并分析其对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自己的土地租赁或者承包给其他农户或企业使用,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土地规模小化问题,农村分散的小块土地难以进行有效的生产组织,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
其次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缺乏保障和信心,担心失去土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此外,土地流转也面临着农民文化观念的障碍,许多农民认为土地是家庭的根本财产,不愿意将其流转出去。
第二部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农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指对土地和农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该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明确产权关系,鼓励农民积极投资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农村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获取租金,并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
此外,农村土地流转还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流转也可能导致土地集中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农民的土地难题。
第四部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改革,农民可以获取稳定的土地产权,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的信心。
同时,改革还鼓励农民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改革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收入用于发展其他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收入水平。
第五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挑战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述评
Ke r s L n ; a d s s m o nrsd ; e on ywo d a L n t i c u t i e Vi d ye n y wp i t
自 17 年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 98
所有制只剩下空壳 , 只具有一定的法律象征 , 民已成 了土 农 地 的实际所有者[ 5 1 。还有学者认为 , 打破全民所有制和集 应 体所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的神话 ,将农村土地 的所有权给予 农 民, 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 重建个人所有 制”。对于如 嘲 何实现土地私有化 , 有学者 主张 , 应强化国家在土地方面的 管理职能 ,在这个基础上使土地 私有原型 明朗化和稳 定 化[ 还有学者认为, 9 1 。 实行全部土地的私人占有 , 无论从理论 上, 还是从实践上看 , 都是行不通的。其出路在于调整 目前 土地所有制结构 ,在坚持土地 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的前提 下, 承认一部分土地 的农 民个人所有权㈣。 1 土地集体所有制 持这种观点 的学者指 出, . 3 与我国社 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 、 人 地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我 国必须实行集体所有家 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 因此 ,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重点不是改变土地所有制 , 而是完善两权分离机制 , 中心 任务是进行土地经营使用制度的改革 ,建立和健 Si20 . 4 2 )68 —6 9 J ra o hi gi c.0 6 3 (4 :67 6 8 o A .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探析
l L
o
a n
d P
r o
p
e r
ty Sys te
m
in C hin
a
W E I B
(Dep
a r
t m e n t o
f L
a w
,
}
'
a n
g
—
E
”
Un iv
e r s
ity
,
Qu
a n z
h
o u
,
F
u
j
ia
n
3620 14
,
Ch in
a
)
A bs tr
q
u
a c
t
:
R
u r a
l la fo
,
,
“
”
根 据现 实 主 张探 索农 地 使 用 制度 的改 革 淡 化农 地 所 有 权
,
。
但 是 农 地 所 有 权 制度 居 于 整个 农 地 制 度 的核 心
, ,
。
地 位 不 进 行 农 地 所 有权 的改 造 而 单
, ,
, ,
一
地 对 现 行 农 地 使 用 制 度 进 行 创 新 不 能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我 国农 地 问题
m
o n
g
he
s e v e r a
r e
fo
r m
he
s
e s
o
f
r u r a
l la
s
n
d pr
e s
a n
o
p
e r t
y
s
y
s t e m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农村土地的产权进行了改革,还对农村其他产权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一、政策背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起步阶段,农民群众对土地产权和其他产权的需求日益增加。
政府为了满足需求,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便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土地产权改革农村的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来源。
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国着重解决了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权、退出权等问题。
通过确权审批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农民能够更自由地流转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
三、林权改革随着林地资源的日益短缺,林权改革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可以合法拥有并管理林地资源,促进了农村林业的发展。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经营的主体,其改革也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合作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增加收入。
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是保障农民产权的重要机制。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通过招拍挂、交易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流转机会,实现了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便利化。
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土地确权登记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政府通过组织人员、投入资金,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通过确权登记,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明确保护,增强了农民的土地意识和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七、农村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政府重视保护农民的产权。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农村产权保护机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和维权渠道,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产权保护意识。
八、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一系列风险,如土地流转风险、争议纠纷等,政府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减少农民的风险损失。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研究——基于法律规制的视角
和探讨的法律 问题 。
际上已演变成为一种 以贷款人的信用 为主、抵押为辅的信用
贷款 ,这与尝试在农 民住宅上设置抵押 权从而实现宅基地真 正流转的初衷是不 完全 一致的 ,目前所实施 的流转实质上还
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
还须提供其他 可供家庭居住 的住房证明等 。贷款额度为抵押
住房取得价 或评估价的 6 %,单户贷款 最高余额 控制在 2 O O
、
湖州 现 行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制 度 综 述
年以 内。抵押登记部 门为吴 兴区城乡建 湖外I 市农村 目前存在 的土地流转 中 ,农村家庭承包土地 万元以 内 ,期限为 1
了 胡卅I 市吴兴农 村合 作银 行新农村农 民住房抵押贷款试行 定 的价 格 对 该 住房 予 以 回 购 。
办渤 和 胡 市吴兴农村合作银行新农村农 民住房抵押贷 卅f
2 0 年 7月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 僦9 08 州市农
款操作流程 ( 试行) ,规定 了以农 民住房实行抵押的贷款模 村 住房 抵押借款暂行办 法》,允许湖州 市区城乡建设规划 区 》
责任 意识 和危机意识 ,有 利于贷款 回收 的安全 性 ,也受到 了
农 民 的欢 迎 。
3 、湖州市农村住宅 ( 宅基地)流转 中存在的 问题分析
( 1 )农 村住 宅合法 流转艰 难 。由于受 合法性 因素 的限
虽然湖州市在农村 土地 流转方面进行 了制度创新 ,但 受 制 ,银行对 于以农 民住宅 为抵押的此类贷款客户 的资信审查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 农 民土 地 权 益得 不到 保 障 、
目前尚未形成土地使用权流 转的市场体 制 , 法使集体 土地使 用 无 权流转规 范化、 市场化、 法制化。每年 大约 有近 8千 万农民 外出打 工, 其中 5千万人跨省流动 。一方面推进了城市化 进程 , 另一方面 , 严重
由于土地产权模 糊和集体 所有权的 逐渐上移 , 自上 而下的侵权 行 浪费土地资源 。由于缺乏土地流转制度 , 尽管他们人在 城里打工 , 承包 为经常发生。特别是由于 制度供给 的缺陷 , 农村 基层干 部事实上 决定 地种不了, 既不能退也不能转包 , 结果必然粗 放经 营或索性 撂荒 , 其 土 着土地发包、 费用收取 、 宅基 地分配等权 力 , 而作 为土地 所有权 主体 的 地资源严重闲置。我们 经济 体制 改革 的目标 是建立 社会 主义市 场经 农民贝 没有对他们实施监督 和制约的权 力 , j 『 这就在 客观上 为这些 乡丰 寸 济, 就是在国家宏观 调控 下使市场在 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 性作 用。目前 官员滥用权 力进行 “ 寻租” 活动提供了一个体制空间。
() 3 法律法规 内容笼统 , 可操作 性差。虽然 《 农业 法》 中规 定 了土 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 , 允许有偿转让 , 但在转让过程中
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 出, 实际的操作 中具有 很大的任 意性。另 在 外 ,土地管理法》 《 中所规定的农村土地 集体所有权 的主体也 是含糊不
浪费。
2 农 户 经 营规 模 狭 小 且 在 继 续 变 小 , 块 零 碎 , 模 不 经 济 、 地 规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作者:马爽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所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就为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农地产权改革;产权主体;产权市场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并且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土地所有权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土地所有、占有、和利用。
土地产权包含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一组权利束。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认为产权的产生源于节约交易费用,西蒙和迪蒙塞尔通过实证分析说明,私有产权产生的经济原因就在于避免过高的交易费用,而且在西蒙和迪蒙塞尔的研究中,虽然也使用了“公有”这个词,但是他们始终不承认公有产权的存在。
第二,认为人口增长促进了产权的产生。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或个人产权是在封建公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权。
而且私有产权的产生并不是相互掠夺的结果,而是经济力量作用的结果,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社会中存在某一特权阶层,在掠夺社会财富后再由其赏赐给其他人。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的产生源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因为人口的增长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竞争,进而促使人们通过建立产权关系,维护经济秩序。
因此,人口的不断增长是私有产权产生的原动力,并推动产权关系的不断变迁,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认为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私有产权的产生。
德姆塞茨认为,私有产权的建立是为了改善资源稀缺的问题,而资源的日益稀缺是由于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张导致的,因此,从根本上说,私有产权的产生源于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张。
产权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考察与实态分析
安排农地产权 , 构建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农地产权 制度 , 便成 为当前农 村土地 制度改革 之关键 。论 文通过对建 国后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考察和实态分析 , 为在 全国推行 土地“ 认 国家终极所 有 , 农民 永久使 用” 这样
一
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比较 合适 。一方面 , 国家拥有了 比单纯 的法律调 控更具效 力 的最 终控 制权 和裁决权 ; 另
按照 自愿互利原则结成 的一种带 有社会 主义萌芽 性 质 的劳动互 助组 织 , 未涉 及 到农 民 的土 地 产 权 它 问题 , 只是体现 了集 体 劳 动和 分 工协 作 的某 些 优 越 性, 从而保持 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 性 , 促进 了农 业生 产 的 发 展 。15 92年 的粮 食 总 产 量 达 30 2 0亿 斤 , 相 比 15 年 增加 了 40亿斤 。 15 91 0 93年 2月 , 中央对
一
方面 , 农民获得 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 自身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 的“ 准私 有化 ” 的土地产权 , 这应是一个 利国利民 、
关键词 : 农村 土地 ; 变迁 ; 实态 ; 产权 中图分类号 :3 11 F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0 2 1 ) 0 0 3 0 17 5 1 (0 2 一 3— 0 5— 6
( oi c n e) Sc lSi cs a e
产 权 视 角 下 中 国农 村 土 地 制 度 的变 迁 考 察 与 实 态 分 析
窦 祥 铭
( 京师 范大 学 社会 发展 学 院 , 苏 南京 209 ) 南 江 107
摘
要: 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 , 要义在于 产权 。因此 , 用现代产权 理论 , 其 运 合理 界定和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前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地是我国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土地制度虽然在过去的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土地制度义务集体经济时期义务集体经济时期,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制度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从总体上说,这一制度确实推进了土地的集体化,也有一定的通用性,但这一制度的不足也出现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品质低,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一些过当的政策调整,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下降。
•土地资源的不同化引起了一些贫富差异。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实行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这一制度强调实行门限责任,土地承包期可到40年,家庭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流转。
在这一制度下,个体经济和生产方式都得到了提升:•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逐渐增加。
•由于家庭的繁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这一制度与传统土地制度相比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满足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需求等。
现行的土地制度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时期——流转承包土地制度,该制度主要表现在:•适当加快新一轮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步伐;•政府需为承包人提供保障;•承包土地契约、证书的规范化;•注重流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虽然现行土地制度相较于前两个时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但仍存在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行土地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土地承包期限现行土地承包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实行了40年承包期,但在实际运转中,土地流转周期过短,土地资源保护不足,这种问题应该通过增加或修改法律来解决,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问题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确权登记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民提供确凿的土地产权证明,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土地流转的便利化与规范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鼓励农民组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避免过度承包和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拆迁、侵占农民土地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确保土地征收符合程序和法律规定。
同时,要落实土地征收补偿的责任,确保农民能够合理获得土地补偿金和后续发展的帮扶政策。
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十分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农地的乱占滥用、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的用途、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并加大对违规占用土地的处罚力度。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
文认为 , 政府的改革重 点应是明晰和保护农地产权 , 特别是农 领域中的资源是没有界定的产权 。当交易一方利用成本优势
地使用和处 置权 , 实现“ 确权、 流转和保障” 三位一体的制度重 打破均衡的产权界定后 , 又不承担违约成本 , 他们就会对公共 建, 从而切实做到让农 民“ 有权 可依 、 维权可行, 侵权必究 ”真 财富进行过度攫取 , , 产生如同“ 公地的悲剧” 情形 。 导致 公共资 正建立维护农地产权的长效机 制, 贯彻 中央精神 , 保护农 民的 源的滥用、 破坏甚至枯竭 。 所以 , 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关键 , 就 合法权益 。
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 二是土地制度。 中国( 海南 ) 村集体是农村土地的主要产权人 ,而村干部则往往成为土地 他们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 , 不经全体村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 ,当前 ,城乡名义 收入差距 使用权的实际行使者 , “ 是3 _ ,若把公共服务因素算进去 ,城 乡实际差距可能是 民委托, 3倍 随意“ 代表集体” 将土地使用权卖掉, 从中中饱私囊。
5— 6倍 。” 农村土地 问题 , 实质是农 民的土地权益问题 。土地 另外 , 现行法律规定 , 民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也不 农 是广大农民的主要财产 , 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 农 得 出租 、 出让、 , 转让 用于非农业建设 , 要改变 土地的用途必须
作等形 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由此彰显了我们党对农民利 的形式的问题 ” 产 权在 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 , 。 。 其实 益的保护 , 将农地产权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 我国农村土地 质就 是不同所 有者不 出让除他 自己以外 的任 何人 占有 、 使 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来自于农地收益权 、使用权和处置权的 用 、 处置某物的能力 。它是所有者和所有权的各项权 利的法 界定不合理 , 导致使用权及其流转的预期不足 , 为地 方政府干 律 安 排 。 预行为和集体组织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空间,阻碍 再次 , 交易成本为正 , 产权就 不能被完 整地 界定 清楚 , 从 了土地在流转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提高了农地的交易成本。 本 而需要政府管制。 明晰产权边界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关键 。 公共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解读与成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解读与成效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带来的成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过去长期存在的包产到户政策使得农民在土地管理权上无法有效流转,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应运而生。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内容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重要内容。
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大农户或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在保留土地产权的同时,获得了流转土地产生的租金,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为了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
通过确权登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减少了产权纠纷的出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3.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土地收益几乎全部归集于集体经济组织。
但是这种模式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如今,政府提出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收益比例,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如承包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等。
土地收益的分配改革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经营农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成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农业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规模化经营减少了浪费和重复性劳动,增强了农业生产效益。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投资和经营的多样化。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能够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益,并且有更多的机会从农业经营中增加收入。
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建议
制度的主要 内容 : 土地的两级公有制 , 国家所有和集 体所有 , 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 , 可以依法对集体
e u t i n o ila d e o o c p o lms u h a h e o st r e a r lu a p o l ms r s l n ma y s c a n c n mi rb e ,s c s t e s r u h e g iu t r r b e .To s l e t e e a r ut r lp o lms s i c l ov h s g i l u a rb e , c
LI Z .e LU0 U e r n Yu ( colfEo o ya dTa e Xh aU i mt, hn d , i u n 6 0 3 , hn ) Sho cnm n rd , iu n e i C eg u Sc a , 10 9 C i o v y h a
Ab t a t T e sae o n d ln r e n h ol cie r rlln r e a e b e n e e fc in i h e om ft e l d sr c : h t t— w e a d ma k ta d t e c l t u a a d mak t v e n u d r p re to n t e r f r o h a e v h n r g lt n i h n .Ho e e , n f h ig s r wb c so e p s n d r g l t n l si eu b a c d l n w e s i e ua i n C i a o w v r o eo e b g e t a a k f h r e t a u a o e t n a n e d o n rh p,w ih t d t e l n e i i n h l a hc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旨在为未来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确权登记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愿意愿和合法权益。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农民能够依法享受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收益。
同时,建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使农民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和责任机制,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合同的监管,避免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促进规模经营、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土地流转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还可以促进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地管理体系,可以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恶性竞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合理划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红线,保护重要农用地和生态功能区,确保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的创新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从提升土地价值的角度进行创新。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增值,激发农民的土地资本,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引入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提高土地的资本效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权属问题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权益。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往往与国家所有权相冲突,个体难以拥有土地。
同时,土地的征用与补偿问题也需要解决。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权属制度。
建立透明、公正的土地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权属归属;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土地规划与利用问题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规划冲突,土地利用率低而农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浪费。
此外,一些村庄的土地利用混乱,没有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对策: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减少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农村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土地承包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农民承包地存在退包、挂靠等情况,导致耕地荒芜,难以实现增产增收。
对策:加强土地承包管理。
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土地承包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承包地的退包和挂靠现象。
四、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阻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和效益。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发展土地经纪机构,提供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合作社、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流转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
五、土地经营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单一,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对策:积极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
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推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租赁给专业化农业企业进行规模经营。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探究
并且农 村桀体: E 地使用 权不能流 转到土地 市场交易 ,农
村集体: L 地使月 j 权 受到严格 制 ; 其 次, 《 : 』 二 地管删法 》 第
条 【 } q 款规 定 “ 踊家为 _ r 公共 利益需要 , 可 以依 法 对 : i : 地 实 行 征 收 或 者 川 』 t - 给予补偿 ” , 这 表 明 网 家 可 以凭 借
淮北 师范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J o n’ i r ml( ) f Hu a i b c i No r ma l U r l i v t ' , l ’ s i t )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0 c i a J ∽e s )
3 .土地 承 包经 营权 不 完 整
性 质不 符 ,最 主要 的是 土地具 有 不可或 缺 的社会 保 障功 能。 现在 , 农 民群体仍需要 土地作为维持生存 的手段和养老
失 业 保 障 假设 : 卜 地 完 全私 有 化 , 在 农 民都 是 矬性 经 济 人 的
条件下 , 市场 上 的 : L 地 价 格 大 于 土地 产 仇 利 润 时 , 农 民就会
现在 的农 村: l : 地 流转仍 然处于 主体 不明 、缺乏保 障、
受 到 制 的状 态 , 农 民埘 : l 地缺 乏安全感 , 有 人 提 出 将 集 体 土 地 私 有 化 可 以 解 决 现 有 的 问题 。
脱实 l } J 许多 农 村 经 济 组 织 已经 名 存 实 亡 ,: i : 地 权 利 处 于
农 民 土 地权 益 的实 现 。其 次 , 杨 小凯 认 为 , 现在 土 地 问 题 根 结 是农 民 的 土地 不 属 于 农 民 。 土 地私 有 化 以后 , 一 是 农 民 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不同主题的逻辑分析
比。纵观 这些研究 , 以研 究主题 为线 索 、 求相对 或 相近 关 系 , 若 寻 可将 中 国农 地制 度及 改 革 中几 个 最 为 重
大 的关系 和 问题 概括 为 :法 律 与 产权 ” “ 平 与 效 率 ”、 权 利 与利 益 ” “ 有 与私 有 ” 。 “ 律 与 产 “ 、公 “ 、公 等 法
21 02年 2月
第3 O卷 第 1期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Hu nt s& S ca S in e o ra fHan n Unv ri ma ie i o il ce c sJu n l i a iest o y
F b2 1 e .0 2
V0 . O No 1 13 .
( ) 学背景 的研 究 一 法
从 法学 背景来 看 , 目前我 国涉 及农 村土地 关 系界定 , 关 土地 所有 权 、 营权 、 包权 的划分 , 有 经 承 土地 征
占用 以及土地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 宪法》 《 、 民法通则》 《 、物权法》 《 、 土地管理法》 《 、农村 土地承包法》 《 、农业法》 《 、水土保持法》 《 、草原法》 《 、林业法》 《 、基本农 田保护条例》 等法律法规 。
始于 2 0世纪 8 0年代 初 以家庭 经 营为基 础 的农 村土 地制 度 改革 极 大地 促 进 了农 业 生产 力 的发 展 , 但
随着 国家工 业化 、 城市 化进 程 的不 断加 快及农 村改 革 的逐 步深 入 , 弊端 却 日益 突 出 。为此 , 内学 术 界 其 国
就农 地制 度及改 革 问题 进行 了大 量研究 , 跨度 之 长 、 内容 之广 、 点之 多 、 观 争论 之 烈 , 无 其 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与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与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因此,当前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多次变革,至今仍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从1984年开始,中国陆续推出了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性文件,这些文件都对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约束。
具体来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承包土地承包土地是指国家统一分配土地,经过村民集体管理和支配,村民自愿承包土地,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管理土地的一种方式。
承包土地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自此之后,中国农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2、农村用地农村用地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区建设农村住房、农村公路、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土地。
农村用地政策通过土地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自愿协商,互相调剂,调整土地用途。
3、农民土地交易农民土地交易是指农民依托自己土地上的财富进行交换和转移的行为。
当前,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基础上,中国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具体来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性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性,主要是指保护土地权属制度的稳定性,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的承包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障村民的承包权利和利益,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承包的管理和监管。
2、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变化和使用方式的变化。
目的是为了调整农村土地的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 陷 , 致 农 村 土地 所 有 权 在 法 律 规 定 和 实 际权 属 运用 中 的 不 导
一
致性 。 在 农 地 所 有 权 实 际权 属 的 运 用 中 , 级 政 府通 过 超 法 各 律 、甚 至 通 过 立 法 控 制 或 限 制 农 民 对 土 地 的 处 置 权 和 交 易 权 ( 所有权 的基本 内容 ) 属 ,而 实 际 上 瓜 分 了 土 地 所 有 权 的大 部 分 , 上 级 政 府 比下 级 政 府 拥 有 更 大 的 处 置 权 , 者 规 定 后 者 且 前 的实 际处 置 权 限 。川 正 是 由于 农 地 制 度 在 所 有 权 归 属 方 面 的法 律 缺 陷 , 一 法 这 律 制 度 遭 致 众 多 学 者 的 批 判 。如 : 其 仁 ( 9 5 指 出 : 体 公 有 周 19 ) 集 7 J 制 既 不 是 “ 有 的 、 作 的私 有 产 权 ” 也 不 是 纯 粹 的 国 家 所 有 初 的 政策 设 计 产 生 显 著 的偏 差 。【 共 合 ,
一
、
农 地 法律 制度 缺 陷及其 后 果
各市场经济 国家民法体系 中就没有 “ 集体所有制” 提法 , 这是 因
为世 界 上 从 来 没 有 非 官 非 民的 “ 体 ” 如 果 是 老 百 姓 自 由结 成 集 ,
我国农地 法律制度 的缺 陷主要表 现在 所有权 、 使用权 和财 产 权 三个 层 面 的法 律 规 定 及 保 护 方 面 。 农 地 所 有 权 归 属 的 法 从 律规定来看 , 其缺 陷主要 是 : 法律条 文含糊 、 有权主体模 糊 、 所 法律 规 定 与 实 际权 属 不 一 致 。首 先 , 所 有 权 主 体 所 指 “ 体 ” 对 集 的法律规定较 为含 糊。如在《 宪法》 , 中 农村土地被笼统界定 为 归集 体经 济组织所 有 , 《 在 民法通则 》 中界定为 乡( )行政村 镇 、 两级 , 而在 《 农业 法》 土地管理法 》 和《 中则 指乡 ( )村 或村 内 镇 、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 那么 , 法律规定所指 的到底是“ 那个集体 ” 、 “ 什么组织代表集体 ?” 在法律上 明显存在着含糊 、 明确 。其 不 次 , 集体 ” “ 的非人格化导 致所有权 主体模糊 , 虽然有其 法律规 定 , 又缺乏法律 意义上 的资格 。 但 按法律规定 ,村民委员会 ” “ 是 个 多 功 能 的社 区 自治 组 织 , 不 具 备作 为 产 权 主 体 的 法 人 资 并 格 ,农 民经济组织 ” “ 又是非单一 的、 多种形式 的 , 现实 中只能找 到 所 谓 集 体 的 成 员 , 没 有 对 应 的惟 一 “ 织 ” 所 以农 村 土 地 并 组 , 存 在 着 所 有 权 主 体 缺 位 的 问题 。 再 次 , 于存 在 上 述 意 义 上 的 由
0 : _ 稿 :l ■: 错 特0 一 本_ =
中国农 村 土 地 制 度及 改革 研 究
法律 与产 权 角度 的解 读
柳 建 平
( 西北师 范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肃 兰州 7 0 7 ) 甘 30 0
【 摘 要 】 一个 法律 “ 所有 权” 存在重大缺 陷的制度 , 必然 导致在其框 架下 的其它正 式制度 难 以 自洽, 也使 得法 律规定下 的产权制度难 以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 , 这正是 当代 中国农地制度 1题 的核 心。文章 围绕这 一主题 , 当代 中 ' 7 就
的民间性集体 , 那还 是私有制 。 从农地使用权 的法律规定及保 护来看 , 由于农地所 有权存 在 的缺 陷, 使得实际上存在 的多元 主体都会利 用其所拥有的支 配权 , 行使权能 , 谋取 收益 , 因而使得农 民的农地使用权始终处 于不稳定的状态。虽然相关 法律赋 予了土地承包经 营权人依法 对其承包经营 的耕地 、 林地 、 草地等享有 占有 、 使用和收益的权 利, 并依法 有权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 、 互换 、 转让 等方式 流转 ,但这些法律规定 的权利在现 实中却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 权利通 常需通过交易产生 , 国家所起的作用至多在 于为权利 界 定 制 定 规 则 和提 供 保 护 。 我 国社 会 权 利 结 构 却 不 是 通 过市 场 但 交 易形成 的 , 而是 由国家计 划制造 的 , 映在农地 制度 的执行 反 中就是 “ 土地权利被土地 权力 替代 ” 【 。5 j 以基层权力机构 ( 村 ) 乡、 为例 ,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 “ 集体所有权 ” 是抽象的 、 虚拟的 , 但在 现实 中它又是确 实的“ 集体所有权 ” 代表 , 并且政治权力结构使 乡村干部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人格 化主体。我国关于农村土 地一 系列 法律 、 政策都 要通过 乡村干部来 落实 , 而国家监督乡 村 干 部 正 确 执 行 法 律 的成 本极 高 , 得 干部 拥 有 实 际 的 土 地 控 使 制 权 力 。同时 由于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组织 或 乡村 干 部 都 有 着 不 同 于 农 民整 体 的 利 益 要 求 , 般 倾 向于 直 接 控 制 相 当数 量 的农 地 。6 一 [ 1 总之 , 假如 国家在将农地产权赋予农户 的过程 中缺乏 直接 有效 的 手 段 , 过 多 地依 赖 于 国家 与 农 户 以外 其 他 农 地 利 益 集 团 的 或 力量 , 那么 , 这些利益 集 团将使 农地产权 制度 的实施 后果 与最
国农 地 法 律 和 产 权 制 度 中存 在 的 主 要 缺 陷及 后 果 进 行 了分 析 ,也 试 图 从 这 一 角 度 解 释 当代 中 国农 村 土 地 制度 现 状 及
改革 困境。 【 键 词 】 农地制度 ; 关 法律; 产权
【 中图分类号 】 92 ;31 D 2. F2 . 3 1章编号 】 0426 (0 11—080 10—7821 ) 00 —2 0
实 我 国农 地 法 律 及 产 权 制 度 问 题 一 直 是 农 村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权 , 际上成 为由国家控制但 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 的一种 农村社会制度安排 。 】 口 高富平(0 1认 为 , 20 ) 由传统计划体 制演变 的核心问题 。自 18 9 4年《 宪法 》 规定“ 农村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 而来的两种公有制归属形式不是 民法上 的所 有权 , 因为它不能 所有 ” 以来 , 于这 一 宪 法 式 原 则 规 定 本 身 所 带 有 的先 天 性 缺 由 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 只具有界定土地归属 于两个抽象群体 陷及长期 固化 , 使得相关 的农地法 律制 度变革只能困于这一框 “ 民 和农 民集 体 ” 作 用 。 J 晖在 比较 中外 民法 制 度 后 指 出 : 全 的 B 秦 架 , 革 难 以有 实 质 性 突 破 。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