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演员分析
《活着》:生命的力量
《活着》:生命的力量《活着》电影影评《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深情且沉重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电影以福贵一家为主线,细腻地描绘了中国普通百姓在历史变革中的悲欢离合和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剧情深度解读影片的剧情深度,源自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历史变迁与人生命运的精准刻画。
福贵一家从富裕到贫穷,从欢聚到离散,生活的巨大反差让人唏嘘。
电影并不刻意美化或丑化任何历史阶段,而是真实地展示了人们在各种历史背景下如何艰难地活着。
角色塑造评价葛优饰演的福贵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他从一个嗜赌成性的富少转变为承担家庭重任的坚强父亲,角色的转变深入人心。
巩俐饰演的家珍则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坚韧与柔情,她与福贵的感情纠葛令人动容。
导演艺术手法张艺谋导演运用其独特的电影语言,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细腻的叙事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感的电影世界。
他运用长镜头和跟拍等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民族特色展现电影中的皮影戏、戏腔、配乐以及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歌谣等民族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听体验,更深入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些元素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感。
光线运用赏析电影中的光线运用非常出色,张艺谋导演通过巧妙地运用光线来刻画人物性格和烘托气氛。
例如,福贵家破人亡后,影片采用阴暗、沉重的色调,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绝望和沉重;而在家珍带着儿女回到家中时,光线则变得明亮、温暖,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重生。
音乐配乐评析电影的音乐和配乐也值得一提。
中国传统戏腔的融入,既体现了电影的地域特色,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同时,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歌谣也为电影增色不少,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主题思考启示《活着》的主题深刻而沉重,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活着的信念。
电影中的福贵一家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影视鉴赏活着
《活着》影评福贵?谁福谁贵?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活着》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福贵(葛优饰),本来一个大福大贵的名字,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却没有留给他太多的福贵,只有坎坷的命运。
它通过展现福贵跌宕起伏的悲惨人生,最终突现出“活着”的主题。
往日的赌徒,所有的家产,是他作为少爷的资本,而在一夜过后却成为泡影。
妻子的离家出走,父亲的气死,母亲生病。
面临着生活的窘困他不得不在大雪飘落的冬季,一个人迹罕至的街头卖东西。
昔日的少爷如今也流落街头。
这是影片的第一幕悲剧。
也许正是这第一幕的悲剧人生,才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妻子(巩俐饰)携子归来,是命运给他的赏赐,那本已枯涩无光的脸上也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妻子求的是一辈子安稳的生活,不需要荣华富贵,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淡的过日子。
由于生活的窘迫,福贵外出去唱皮影,本来平静的生活,却因为他被拉去当兵又引起波澜。
面对着残酷的战争生活,面对着众多的生命在这场战争中被无情的夺走。
福贵感叹道:“一定要活着,再好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命运的玩弄让他经历了征兵,逃亡,最终还是活着回到了家。
期间是他对外界的唯一接触,让他知道了世事的艰辛与不公,更懂得了什么是思家,同时也是家的信念让他坚持一路走出来。
这一段经历也让他与共同逃出来的春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同时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做了伏笔。
在这一段情节中,其实最感动莫过于妻子的坚强,作为一个朴实的女人用最朴实的劳动支撑着这个失去支柱的家,她养活的不仅是她和两个孩子,而是一家人的信念。
当两人在夜晚的相见,水车流出的热水更像是她辛酸的眼泪,心中久违的温暖。
面临着艰辛的生活,她靠着对生活坚定的信念支撑他们家。
最终一家人总算可以幸福的在一起生活了。
当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化三改”的时候,大家都鼓起干劲忙着大炼钢铁,人民的生活出现一副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时,福贵的儿子却因为劳累过度,躺在墙下睡着了而意外被车撞死了。
那么小的孩子都加入到了生产的队伍,几天几夜没有合上眼,好好睡一觉。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
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被他气死。
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
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
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
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葛优演得棒极了。
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
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
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
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
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
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
《活着》影片分析
四十年代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以后
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来说故事的,它并不是将故事 直接呈现给观众,事实上观众也参与着故事逻辑的梳 理和情节线索的联接。
影片将叙事时空分切为“四十年代”,“五十年 代”,“六十年代”以及“以后”,主人公福贵在时 代地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时代渊源。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民间广为流传 的傀儡戏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 特色。
电影中皮影戏则成了和主角并列的一条伏线, 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线索,也是导演表 达主旨的重要隐喻。
在这部影片中,皮影的命运映射的是人的命 运,人成为被时代奴役的傀儡,“为了活着 而活着”。极为讽刺的是战争年代皮影完好 无损,和平年代却惨遭厄运。影片最后历尽 劫难的皮影箱成了小鸡的家,又给整部影片 带来了一丝明媚的希望。
随后是共军的冲锋。随 着二人听到轰隆隆的声 音缓缓站起、转身,一 个大全景生动地展现了 共军队伍的庞大和声势 的浩大。
然后二人给共军唱皮影 戏,这里用了一个升摇 镜头加小全景,传达出 一种希望的信息。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 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福贵一家 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 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 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 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 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 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 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该片荣获第47届戛纳 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以及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福贵发现伤兵全死了后 喊来春生,这时用了一 个全景加摇镜头,展现 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情状。
张艺谋电影《活着》影评分析与课件展示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福贵看到血肉 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 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 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 欠我们家一条命”。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 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 馒头噎着。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家 人在一起的场面源自“活着”真好。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 略有不同。进入电影的感觉 后马上就会感到同阅读小说 的鲜明差异,余华的叙述角 度是客观的,而电影的表现 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导演和 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 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 重构,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 色。
小说里的环境是农村,电影却把环境放在 了小镇上,看似一个很小的改动,对于《活着》 来说却是牵筋动骨的。环境的变化首先带来的 是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前后景关系的转变。四 几年到六几年正是中国政治最动荡敏感的年头, 离城市很近的小镇上,政治气氛可比农村要浓 厚多了。 在书中,时代特征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可在电影中,时代特征的位置不但被大大提前, 甚至成了全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例如凤霞婚事 一段戏,小说里的换茅草示爱、做饭定情、借 钱大发烟酒搞风光喜筵等等细节到电影里就变 成了戴红军帽、刷主席像定情,反复高唱革命 歌曲、照“大海航行靠舵手”全家福结婚。二 喜的实在、细心和凤霞的幸福被淹没在一堆政 治符号里,时代氛围本身抢了人的戏,跟小说 重点突出一家人幸福得受宠若惊的心情相比, 已经相当不一样了。
剧情简介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 无效, 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 全部家 产,父亲被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 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 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 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 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 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 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分,但 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 剩下的唯有活着……
影评《活着》张艺谋
影评《活着》张艺谋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
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
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
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
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
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
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
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篇
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三篇看了《活着》这部电影,让我们感触是十分深的。
尤其是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给人印象深刻。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1000字在电影《活着》中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是富贵的职业——耍皮影戏的。
透过不同时代皮影对于福贵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串联起了整剧的结构。
当福贵还是少爷时,皮影是他的玩物;当福贵赌输了全部家当时,皮影是他养家糊口的工具;当福贵在服役时,皮影是他免除充当第一线炮灰的挡箭牌;当解放后,皮影又成了他干革命工作的有利证据;当全国人民大练钢铁时,皮影又成为了鼓舞人民炼钢士气的动力;当文化大革命时,皮影又变为了人人唾弃的四旧。
于是皮影陪伴着福贵走完了它最后一段路,最后离他而去就象他的那些亲人们。
在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溃败,富贵和春生被抓走的时候依然保留着那箱皮影。
国民党用军刀支起一只皮影,那只皮影就好象预示他的人生是那么软弱,任人摆布。
无力和苍白。
《活着》作为张艺谋唯一的一部禁片原因的恐怕也是它久负盛名的原因——它大胆而无情的鞭挞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因为富贵一双子女的死亡都是直接跟国家当时的政策息息相关。
先是儿子有庆好几天没有睡觉了却仍然要被逼迫到学校里面去参加大炼钢铁,结果当有庆睡在墙下的时候,却意外被区长春生的车撞倒墙压死,在有庆的坟前家珍反复的说着如果不让有庆去学校也不会出事了。
而大女儿凤霞的死是因为文革中医院的权威全部被送到了牛棚,好不容易从牛棚中请来一个老医生来,但是因为几天没有吃饭那个医生一下子吃了七个富贵买来的馒头,继而又喝了富贵倒的水,所以晕倒在地,无法对产后大出血的凤霞进行抢救,就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脸慢慢变白直到死去。
此后每次在坟前,富贵总是在抱怨自己不就应给那个老医生买那么多馒头,还给他喝水,不然凤霞也不会就这么死去了。
看似夫妻二人都在埋怨自己的失误使得子女意外死去,但是细细一回味,其实寻其根源,无非就是全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害死了他的子女吗,他们不能责怪社会,就只能间接的责怪自己了。
《活着》电影评论
《活着》: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脆弱中国影片《活着》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于1994年上映。
本片以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富家子弟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从中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剧情简介《活着》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农民,他在饥荒年代吃草根、吃树皮,为了不死,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卖掉,甚至不惜跑到城里去给别人搬煤,去当雇工,为了换取一口饭吃。
之后,福贵逃离了煤矿,回到老家。
他的妻子随之去世,儿子成为了军阀的保镖,福贵变得孤苦伶仃。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重建家庭,儿子为了夺取土地,把他打成了半身不遂,福贵终身未娶,只能依靠儿媳妇的照顾。
最后,他的儿子也死去了,福贵在孙子的陪伴下,孤苦一生。
二、角色分析1.福贵:福贵是本片的主角,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农民,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他的命运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的遭遇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
福贵是一个顽强的生命,他从不放弃,即使遇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不向命运低头。
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坚韧和生命力是可贵的。
2.家人:福贵的家人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支柱,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和儿媳妇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福贵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最终只有孙子陪伴在他身边。
家人的离开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以及个体和集体的矛盾。
福贵的家人在离开他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心态。
妻子连连生育却无一幸免,最终因此而离开他;儿子离开家庭寻找更好的出路,却酗酒赌博,最终与他的父亲失去联系;女儿嫁到了离家较远的地方,无法照顾福贵,也因此与他断了联系。
儿媳妇则是一个个性独立、意志坚定的人,她们在面对离开家庭的选择时,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这些角色的塑造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不同层面和多元性。
3.大兴:大兴是福贵的养子,他在片中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贫困阶层,他的一生都在为温饱而奔波。
活着电影观后感人物分析
活着电影观后感人物分析《活着》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于1994年上映,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命运的展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以及人类在苦难中对生命的执着与坚守。
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阶段:农民社会,土改时期以及文革时期。
福贵是一个乡村农民,一生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首先,福贵作为一个农民代表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无情地摧残。
在农民社会时期,福贵家族还保持着相对富裕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屋。
然而,随着土改时期的到来,福贵家族的土地被没收,他们也被剥夺了生存的土壤。
这一场景反映了历史事件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冲击。
尽管生活变得艰难,福贵仍然努力着,不断奋斗,试图找到一条生存的出路。
其次,福贵也是一个充满坚韧精神的人物。
在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之后,福贵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影片中福贵失去了妻子,儿子也一次次离他而去,但他始终不放弃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儿媳妇及孙子,为了他们,他忍辱负重,默默付出。
通过福贵的积极向上的态度,观众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坚韧不屈的力量。
此外,福贵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对亲情的珍重。
尽管面对了如此多的苦难和痛苦,福贵仍然保持着对家庭的深深的爱。
他对家人的无私关怀和保护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尤其是在他儿媳妇生病期间,福贵为了救活儿媳妇,不惜负债累累,为她筹集医药费,并亲自前往城市求医。
这个情节不仅展现了福贵的善良和慈悲,也向观众传递了亲情的力量。
最后,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阶段,福贵成为了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回到了乡村,见证了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的巨大变化。
然而,我们看到福贵依然坚强的面对着这一切。
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活在当下并充分享受每一天。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这部电影前年我看了第一遍,让我感觉这部电影很好。
所以这次看第二遍,我印象更为深刻。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面有的场景是让我掉了眼泪了。
电影里面的男主人公福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福贵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生活的这部分人的一个缩影。
他遇上中国当时的所有不幸(战争、斗地主、三大改造、三反五反、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反右、文革)。
最后,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或许是那次国民党抓壮丁让他经历了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于是明白了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
葛优饰演的福贵可谓是旧中国地主家少爷的一个缩影,年少时养尊处优,当家境不好时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地主少爷到一无所有可以说这是他自己的一个悲剧。
这样大的落差可以说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也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求生意思强。
不管经历了多大的挫折他依然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或许也是他看透了生离死别。
对于家珍可以说是旧中国典型的妇女形象(善良、勤劳、任劳任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福贵死心塌地)。
她很会经营家庭,在穷困潦倒之迹可以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想这样的女人是绝大部分男人所梦想的。
家珍在劝福贵不要赌被打骂之后离家出走,在福贵把家产输完之后又回到家里帮忙照顾生病的婆婆。
能够娶到这样的女人也是福贵前世修来的福气吧。
家珍是一个有毅力、有信心的人,坚韧的她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艰苦依然把家庭处理得很好,她相信福贵会变好,所以她才回到福贵的身边。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像福贵和家珍这样家庭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因为有那样的社会,于是个性变成了共性。
在电影前部分出现的角色龙二,这个角色给电影带来了一些笑点。
他处心积虑的得到了福贵的家产,成了地主,最后因为地主的身份而丧命。
本来作为一个皮影戏班主他的生活应该是衣食无缺的,只是比较辛苦。
但是人人都想往高处走,于是他算计了福贵,让他输掉了家产。
我想他觉得自己的聪明的,但是他是没有大智慧的,因为他没有跟着时代走,以至于挨了五颗枪子。
电影《活着》评析
电影《活着》评析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及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在2002年被靳东、葛优等演员所主演的电影化,此片上映后,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片拍摄的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主角的一生跨越了60多年的历史时期,被观众们誉为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珍贵记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性格单纯善良,为人憨厚。
福贵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些许悲凉和落寞的气息,他的一生不幸地承受了家庭和社会上的种种严重打击和压制。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有的农民,在1958年土改时期,他失去了大部分的财产和土地,原本看似天高任鸟飞的大户也成为了新中国下的草民。
此后,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加黑暗。
即使在经济翻身之后,他的信息也淹没在了政治运动当中。
他被误解,他被打击,他被迫害,并最终误以为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亲人的有钱人。
《活着》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
福贵生活中相信,人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较为重要,但丢失的亲情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影片中展现的福贵所经历的一系列悲惨遭遇,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家庭、财产和资产,只为追求拥有权力和我们所认定的财富。
而很多时候,真正的生命和财富就是人情,尤其是亲情。
在各种打击和磨难中仍然坚守、不断前行才是福音。
福贵的孤独已然是不可弥补的,但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确实能让人得到些许温暖。
在离去的瞬间,福贵想起了去世的妻子,想起了失散的儿子,他们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部分,他用尽最后一口气,诉了心之所念,这种情感改变了观众们对他的认知。
这种情感束缚的力量世间罕有,而这,恰恰也是观众们应该学会感受的生命情感。
最后,《活着》是一部批判社会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制约,人们的屠杀和沉默与背叛随处可见。
但是,这种种情感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有力的反思。
反思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反思强权对人的压迫。
影片通过让观众们去看福贵的日常生活,从一个民间角度解析了某些历史负面事件的根源,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斗争的主题,以及向前迈进时要避免历史的重演。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
《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以下是一篇《活着》的艺术手法赏析的范文,供参考:《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该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福贵这个角色,由葛优饰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但嗜赌成性,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家产,陷入困境。
然而,正是这个曾经的富少,在遭遇了种种不幸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
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
从富贵的家庭背景到社会的动荡不安,再到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电影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这种背景的铺垫,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
电影中的视听细节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配乐、摄影、剪辑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例如,在福贵输掉家产后,电影通过快速的剪辑和配乐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悲凉的气氛,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中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家庭的价值以及人性的善恶等主题。
尤其是对于家庭的情感描绘,更是让人感动。
福贵虽然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关爱和执着。
这种情感的力量,也是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是它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感和主题。
而且,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这些情感和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综上所述,《活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独特的人物塑造、时代背景、视听细节、主题探讨等方面,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浅论《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
浅论《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
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然而他的命运却因为嗜赌成性而急转直下。
在输
光所有家产后,他的父亲气死,母亲则被迫变卖首饰租间破屋过活。
一年后,
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
这时的福贵陷入了一生中的最低谷,然
而他并没有放弃,开始痛改前非,为了生存而努力。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靠演皮影戏为生,用自己的技艺养家糊口。
尽管生活
如此艰难,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幽默和机智面对生活的困境。
福贵的命运虽然悲惨,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
当家珍因病去
世时,他抱着家珍的尸体一步步走向西村口,将她埋在了埋着儿子有庆的地方。
他的内心痛苦难以言表,但他并没有崩溃,而是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执着。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他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生
命的意义,顽强地活着。
他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命运的抗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总的来说,《活着》中的福贵是一个坚强、乐观、执着的人物形象。
他的命运虽然悲惨,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的形象深刻地揭
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王阳搭档过的女演员对王阳的评价
王阳,是国内知名的电影导演,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导演风格而广受好评。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将根据你所提供的主题,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简介王阳,我国著名电影导演,他执导的作品包括《红高粱》、《活着》等,这些影片无一不是经典之作,赢得了广泛赞誉。
而今,我们将聚焦在王阳搭档过的女演员对王阳的评价,来探讨王阳在业内的声誉和影响力。
2. 探讨搭档过的女演员对王阳的评价2.1在《红高粱》中,饰演的孝媳妇一角,让人印象深刻。
在公开的采访中,曾表示王阳是一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导演,他对角色的把控力和细节的把握让她深受启发。
2.2 巩俐《活着》中,巩俐饰演的许大妈一角,将许三多的坚强和母亲的慈爱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接受采访时,巩俐曾言道,和王阳合作是一种幸福,导演对影片的呈现和细节的把握无一不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出色导演的专业素养。
3. 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深入了解王阳搭档过的女演员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王阳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他不仅在导演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才华横溢,更有着对细节的敏锐触觉和对角色的把握能力。
这些都是导致他能执导出许多经典之作的重要因素。
王阳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不仅在创作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更在与演员的合作中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希望王阳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我国电影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结语在本文中,我根据你所提供的主题,深入探讨了王阳搭档过的女演员对他的评价,展示了王阳的导演风采和业内口碑。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深度和广度,并对你在这一主题上的理解有所帮助。
王阳,作为我国电影界的知名导演,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导演风格广受好评。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与众多优秀的女演员合作,共同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继续探讨王阳与女演员的合作关系,以及他在业内的声誉和影响力。
是我国影坛的一线女演员,她曾与王阳合作拍摄了电影《红高粱》。
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生活在动荡时期的女性角色,表现出了出色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活着》中的人物分析
浅析几个《活着》里的典型人物摘要:通过分析《活着》中几个典型的人物,分析他们生命的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他们活着有的是忍受、责任、没有思索;死了,有的气死、有的平静、有的无奈、还有不堪忍受而自杀。
为了什么活着,活着的人值得思索。
关键字:《活着》、命运转折、时代、生活态度富贵父亲,旧时的地主,他对富贵的教育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教育——表面上严格,其实包含着纵容溺爱。
以下片段是就这种教育的一个缩影:自从我赌博上以后,我倒还真想光耀祖宗了,想把我爹弄掉的一百多亩地挣回来。
那些日子爹问我在城里鬼混些什么,我对他说:“现在不鬼混啦,我在做生意。
”他问:“做什么生意?”他一听就火了,他年轻时也这么回答过我爷爷。
他知道我是在赌博,脱下布鞋就朝我打来,我左躲右藏,心想他打几下就该完了吧。
可我这个平常只有咳嗽才有力气的爹,竟然越打越凶了。
我又不是一只苍蝇,让他这么拍来拍去。
我一把捏住他的手,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
”我捏住爹的右手,他又用左手脱下右脚的布鞋,还想打我。
我又捏住他的左手,这样他就动弹不得了,他气得哆嗦了半晌,才喊出一声:“孽子。
”我说:“去你娘的。
”双手一推,他就跌坐到墙角里去了。
(节选《活着》第一章第一节)儿子是处处拿他爹做榜样啊,后来富贵把家产都输掉了,儿子走了他的老路,不知道他之前有没有预料过这么一天的发生,他曾把徐家的房产和两百亩田地输掉一半,还剩下一百多亩田一院房了在他们爷儿俩这,直到他亲手把这些地契和房契交给别人换来三挑铜钱去让儿子还债。
我觉得这次是此生他给富贵最好的一次教育,没有吵骂只是把其中的一切滋味给富贵自己体会,确实在那用南瓜叶盖住的三挑铜钱中富贵也没少体会到他以往的百无聊赖的荒糜。
他倒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他发达的时候是一个很讲身份的人,城里人都叫他先生,没了家产之后,对索债的债主点头哈腰。
是不是人到穷途末路的时候都会变成这样呢?这时我想到了司马迁、屈原、阮籍,他们一个为了追求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一个为了使自己的清高气节不受玷染投江而死,一个则醉生梦死放荡山水之间而避世而活,我思考:他这是为了什么而活,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直到他倒在粪缸死的那一刻不知道他有没有想明白,不管怎么样有一件事他是彻底的明白了——欠的债总得还清。
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对电影《活着》中的人物图景与命运哲思进行论
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对电影《活着》中的人物图景与命运哲思进行论《活着》于1994年上映,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活着》,是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豆瓣评分9.2分。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讲述了一位游手好闲,嗜赌成性的地主家阔少福贵,因为所处年代和一系列的历史原因,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只能接受现状。
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的阔少,他因为赌博倾家荡产,有孕在身的妻子离他远去,父亲也被他活活气死,只能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度日。
不久后,妻子带着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一家人挤在一间破屋生活。
福贵痛改前非,开始依靠演皮影戏过日子。
内战时期,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经历一番惊险后辗转又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
在后来的大跃进时,儿子不幸夭折,让福贵和妻子伤心不已。
接着文化大革命来了,女儿在医院产后大出血也离开了。
主人公在年老之际过的穷困潦倒,让人感到悲痛与绝望,最后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缩影。
今天,我就从影片的故事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及现实思考。
在第四部分我会结合影片谈谈我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背01、从故事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悲惨命和所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哀,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主人公福贵的悲惨命运和所处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的命运才会如此悲惨。
他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悲惨命运中的一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电影以主人公福贵为中心,描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大时代变革下,广大劳苦人民的生活。
主人公福贵,是一位地主家的公子哥,嗜赌成性。
妻子多次让他戒掉赌博,他都没有改反而骂妻子,于是妻子带着女儿凤霞和在肚子里的儿子离开了。
福贵输得倾家荡产,最后只能拿祖宅抵债,父亲当场被气死,他只能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房艰难度日。
妻子知道他戒赌后,带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他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依靠演皮影戏为生,一家人安稳度日。
活着电影简介
活着电影简介《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活着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活着电影基本信息《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活着电影剧情简介福贵(葛优饰)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巩俐饰)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
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
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郭涛饰),“”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
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
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
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
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
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活着电影幕后制作创作背景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张艺谋选择余华的小说来拍摄,是因为这个题材正符合他想“向过去的自己挑战”的愿望。
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电影活着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活着一词,既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过去得悲痛之中,又象征着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活着”一词,寓意深远,电影以活着作为片名,使人很明显的从中获取影片的主题,一目了然得了解到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而片中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故事演绎的很完美。
片中的演员,性格特点、人生的价值观各又不同,这样便赋予了影片新鲜和活力。
导演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所进行的刻画,使得电影在描述故事情节是栩栩如生,不落俗套。
下面我们来接触一下片中的演员。
主人公福贵:影片开场便是一个偌大的赌场里,一个光头的“公子少爷”拿着小杯子,晃荡着小眼,专心致志的摇色子。
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好赌之人。
后来输光签字时,主人公一句“这一阵子,帐欠了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给人以幽默诙谐的感觉。
输光后还在赌场“引吭高歌”,唱着“大胆”的小曲引得众人一阵欢呼,他的眼神,他脸上流露出的幸福的神情,暗示人主人公生活的安逸。
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打牌晚归的福贵少爷和老爷子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福贵这样的人生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其父亲把三院的家当“变成”了一院房了。
可见,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后面故事情节的伏笔。
后来,福贵在不听家珍的劝告下把房子输得什么都没留下,家珍走了,老父死了,房子没了,浪荡少爷的悲剧开始了……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失去了家产后,家珍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带着孩子回到了“福贵少爷”的身边,并且儿子也叫不赌,以此告诫福贵。
没了优越的家境后,福贵要开始自己谋生。
这时他拿起了皮影戏,开始了“卖唱”的生活。
过去的福贵,在赌场里醉生梦死的丑恶年代,皮影戏是那赌场里的“靡靡之音”,福贵会欣赏,会唱,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
落魄后的福贵,在家珍回家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龙二家借钱谋生计,“救急不救穷”,龙二借给福贵一套皮影戏,福贵——这个昔日纨绔公子哥的命运,自此就与皮影戏紧紧相连。
福贵组了戏班,开始靠此营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平淡却安定的唱戏生活,这期间,他的眼神里没有流露出影片开头时的那种安逸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压力给了他瞬间的沧桑。
领着戏班子到处游走的日子里,福贵开始在心底深深的印着家的印子,时刻想着回家,这时的家才是他的方向,才是他的根。
但这样的生活却也没能维持多久。
在一次唱戏的时候,福贵又一次被拉进了历史的漩涡——他被国民党拉去充了军。
此后,即使是在兵荒马乱年代里,福贵的一箱皮影,也始终不离福贵左右——“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
福贵一心也都一直在想着回家,这或许是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
记得在动乱时代,福贵说:“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给人的震撼是多么的深刻啊。
带着皮影,就像是怀揣着希望,心未死。
背着皮影盲目奔跑的福贵,很快又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为皮影,福贵可以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
终于,福贵盼来了回家的日子,他背着一箱皮影,满怀憧憬地回家了。
就像人生路上,突然走进了一个岔路口,走了好久地冤枉路,终于又回归正道了。
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要把带铁的东西捐出去,不谙世事的有庆险些葬送掉福贵的一箱宝贝。
福贵在炼钢的工地上为全镇的人唱戏,有庆恶作剧给他送去加了醋和辣椒的茶水,接着喷茶,哄笑,追打……虽然炼钢一事荒唐可笑,但在这样的场面里,却也丝毫没有防碍本片展现它难得的一幕温情脉脉的场面。
后来的一天,福贵正在戏台唱戏,这时,得知有庆出事的消息,有庆死了,福贵生命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影片的结尾处,福贵从床下拖出空空的皮影箱,让馒头把小鸡们放在里面,然后开始给馒头将那个古老的故事:小鸡长大了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了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牛……皮影箱,这个曾经盛满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盛满了希望。
总之,福贵在影片中是一个悲剧色彩但不乏乐观的人物,面对战乱他知道一定要活着回家,哪怕像牲口一样的活着,因为老婆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生活的艰辛,他知道体会过的痛苦,知道家里还有母亲妻儿在等着他,这时候的福贵是最幸福的。
置身于革命得洪流中,福贵兢兢战战的过着日子,生怕被人列入地主反动派。
这段时间,福贵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中。
但是风平浪静是狂风暴雨来临前的征兆——有庆去世,凤霞难产而死。
悲剧总是在福贵以为幸福到来了时候降临。
但是福贵和家珍面对两次失去子女的痛苦,都坚强的挺了过来,时间无疑是最好的良药,因为时间冲刷了他们的痛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苦痛之后他们依然从阵痛中走出,还是在继续自己的生活。
女主人公家珍:家珍在里面是一个贤淑的封建女子形象,一心一意的跟随着丈夫,不管他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在她的观念里只想和福贵过个安省日子,其他的并不重要。
虽然家珍在片中没有多大的故事情节,但是以我来看,家珍是小说主人公——福贵活着的精神支柱。
家珍一直牵引着小说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没有家珍,福贵什么都不是。
有了家珍,让福贵认识到不管卑微还是高尚的生命,活着比什么都好,一定要好好活着。
这一如家珍对他说的唯一的要求,我只求你能和我过上安生的日子。
也许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支配着她,不管福贵是真的福贵还是贫穷,她对他总是不离不弃,我不能对家珍的质朴做更高的评价,她只有朴素的简单的生活愿望,也许家珍的生活是最真实的,虽然也是风雨飘摇的不平的一生。
镇长:一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着群众挨家挨户的搜集铁,为了社会主义、为了超英赶美,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同时,镇长也凸显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干部浮夸、弄虚作假的形象。
在有庆死后,家珍打乡长春生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看出镇长趋炎附势的一面,面对下级趾高气昂,面对领导随声附和……但是,镇长也同样活在悲剧中,一心一意跟随毛主席道路走到人,到后来却被冠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镇长最后那苦涩的笑容,将会深深地映在我们的脑海里。
总之,影片以特定的手法描述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一群人,导演通过深刻的细节描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屏幕上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灵活的人物形象。
同时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使得剧中的人物更加富有感染力,于一张一弛中揭示生命给人的捉弄;同时很大程度上反讽了当时社会改革所走的弯路,给人以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