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几个阶段的浅析
浅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历史演变
浅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历史演变提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早期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都曾提到过与平等有关的一些问题,虽然没有系统性地论述,但是从开始时把平等作为自由的附属品,到无情批判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产阶级平等的虚伪本质,再到初步提出了实现无产阶级平等观的途径,这些思想都是他们唯物主义科学平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三个部分入手进行梳理,旨在理清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萌芽时期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从非政府的意义上看来,平等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同样被看作孤独的单子” [1]。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自由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平等的价值不是最高的。
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写到:“历史的发展使政治等级变成社会等级,所以,正如基督教徒在天国一律平等而在人世不平等一样,人民的单个成员在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在人世的存在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却不平等。
”[1]由此可知,在马克思看来,诞生于哲学理性中的民主制的思想认识和发生在宗教中的神学认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将“平等”当作思想上的信仰,而不是当成现实中的行为。
从上述马克思的两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马克思关于平等的思想认识还远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平等观念逐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蒲鲁东的平等观,实际上是以法国的小资产阶级要求平等占有来分配财产。
”蒲鲁东的平等原则作为一个抽象原则,它并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
相反,只有把共产主义归结为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才是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纵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纵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中国的内在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五四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以后西方各国受到很大的创伤,给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黄金时代”。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在华企业的增加,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产业工人已有约200万人。
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数还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女工和童工,但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因受三重压迫,已经积蓄了很强的反抗力量。
第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一些行业,便于组织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
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作者:李鹏宇宫祥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5期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全世界人民都追求安定的年代,如何迅速发展经济,成为各国都不断的话题。
新时代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大,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各种政策的提出,为世界发展做了一个好榜样,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先进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不仅对政治方面有积极作用,它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道路,明确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势必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1 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概述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吸收马克思理论的精髓,又不完全照搬,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关系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中国发展至今,一共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一直引领中国人民革命反抗封建势力,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擦出的第一束火花,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发展的道路上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鄧小平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深入,邓小平理论诞生于中国发展的瓶颈期,其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结合了当时中国实际,对如何建设新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对当时中国发展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发展创造性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2020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极端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调和矛盾,使那些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值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纷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民族解放道路。
国内,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各阶级爱国人士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是民众心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一)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由当时的上海教会组织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文章《大同学》,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
其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并由此开始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在《新民丛报》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相关事迹和理论。
“五四”运动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其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各种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实践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与此相应的是,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视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
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时代性时代性特征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历史
浅 析 马克 思 主 义 与 时俱 进 的发 展 历 史
商 琳
( 解放 军 后勤 学 院 ,北京 1 0 0 0 4 2 ) 摘 要 : 目前 ,我 国还 属 于发 展 中 国家 。我 国坚持 走 社会 主 义建 设 的特 色道 路 ,那 社会 主义是 什 么 ?是 把马 克思 主 义作 为指 导 思想 的科 学 社会 主 义 ,是 建立 社 会 主义 制度 完善 社会 人 群 的幸 福生 活并 同 时 吸收借 鉴 人类 文 明成 果 的社会 主 义 ,是 取代 资本 主 义发 展 的历 史过 程 。 自 1 9 8 2 年 邓小 平提 出 建 设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义 开始 ,我 国一 直 在坚 定不 移 的走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道 路 ,那 马 克思 主 义是 否会 落后 ? 是我 们关 心 的 问题 。下 面可 以一起
5 . 1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总结实践经验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是 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道路。同时也在实践 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由于开始对于社会认识的不足 ,是我党在中国革命 上走 出了一些 弯路 ,遵义会 议以后 ,我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终于走上 了正轨。 作为科 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 主义所做的成果是 5 . 2 .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主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建设中 ,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 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化 。 5 . 2 . 2 邓小平理论 的形成 与发展 邓小平主要领导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 主义建设 的成功与挫败 的经 验教训上 ,以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么样建设 社会 主义的基本理论 性 的问题 ,逐步 阐述 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的基本型问题 ,创立 了邓小平 理论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 。 5 . 2 . 3 创立 了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江泽 民主要领导人根据国 内外形势和党的方位的变化趋势 ,进一 步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 , 怎 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立 了 “ 三个代表 ”的思想 ,进一步的推进 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的发展。 5 . 2 . 4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高举邓 小平理论 和 “ 三个代表 ”的旗帜 ,全面推进 社会 主义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 、党的建设 的同时 , 推进理论创新 ,提 出社会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等。开创 了马克思 主 义中国化事业的新局面。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个人、社会和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
个人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社会也能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而在经济方面,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各种困境和挑战的出现,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未来展望。
这些讨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能够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影响,实践,困境,理论,实践,未来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每个个体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人类自由的本质需求,强调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个体尊严和自主性的表现。
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体在思想、精神和身体层面的自由,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每个个体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能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
1.2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
党校论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坚持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和运用马列主义对现代形势的理解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抵达自由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毛泽东一贯主张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领导全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适合中国国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
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
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大跃进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邓小平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领导全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提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开辟新的境界和深入研究。
以下将围绕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实践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因此,需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律性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问题和新挑战层出不穷。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思考和回答新问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视野,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加深,国际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要把中国的特色理论运用到世界的发展中去。
最后,如何在创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青年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普及,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新时代对于青年和群众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只有通过加强对青年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普及,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
总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只有通过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新的境界和深入研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浅析
预备役部队,如何建设高技术军、兵种的预备役部队的等问 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8]P330-331 同时,随着我国国防动 员理论的快速发展,动员控制论、危机动员论、网络动员论等 新的动员理论不断出现,也使原有的理论面新的临挑战。 ○
三 、 马 克 思 人 的 自 由全 面 发 展 理 论 的 (下转第 66 页)
学术综述
的重点。 如何有效地保护己方信息动员能力并打击和瘫痪敌 方信息动员系统, 是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动员研究的新任务。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方兴未艾。
第四,如何应对战争性和非战争性突发事件的共同动员 理论研究,成为热点,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一体化联合 动员体系,成为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员 实践, 充分反映出建设平战结合动员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动员理论界普遍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 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国防动员建设与经 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 整体规划之中。 [4]要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 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关键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贡献重要力量。 国防动员必须进行“一体化”建设,贯彻军 民结合、平战结合、联合动员的要求,实施一体化动员。
58 党史文苑 下 半 月 2008.10
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这是在更广阔 的社会背景下具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个体的全面 发展既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完善为条件, 又要以 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的全面发 展必须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实质是重视人 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也是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 的落脚点和归宿, 是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的实质所在。 “人”在马克思那里,作为完整结构有如下三个因素:一是 人的类特性或类本性, 二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所具备 的社会特性,三是人的个性(主要指作为主体的个性)。 马 克 思 由 此 出 发 来 理 解 “自 由 ”,认 为 :一 是 人 的 类 本 性 ,即 一种权利和追求,它说明“人在本性上应该是自由的,应 该追求自由”这一问题;二是人支配外部必然性的能力, 它回答的是“从……中获得自由”,这是自由的客观方面; 三是人支配自身并使外部必然性来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它回答“自由地做……”的问题。 这是自由的主观或主体 方面,它包含两个层次:支配自身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是外 部必然性来为自己服务。 自由是以上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离开哪一方面,个性自由都是片面的。 只有三方面统一起 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的自由。 ⑨因而人的“自由发展”主 要是指人要从为生计而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阶级剥削、阶 级压迫中解放出来,进而从各种错误观念、偏见中解放出 来,使自己的才能、兴趣、素质、职员、特长、个性等等尽可 能地充分发展。 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世界的时代精神— —— 自由精神, 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自由个 性”的发展,也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 的社会关系, 共同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能力的实际发展 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人得到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可以说仍然代表着当代的时代精神, 居于现代精神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皇甫世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传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开始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其间,时而凯歌行进,时而挫折失误,一路坎坷,但最终还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认真总结、分析、研究、探讨这段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我下面讲的四个问题,主要是给大家增加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当前的研究动态,提高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意义的认识。
同时,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一些看法。
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只有毛泽东一人有这个思想,党的其他领导人就没有此类思想。
李大钊同志早在1919年8月写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提出了把主义适用到实际中去,“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同上,第4页)的思想。
此后还多次提到此类思想。
除李大钊外,恽代英、张太雷、陈独秀、周恩来、李达、蔡和森、瞿秋白等同志都先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讲过此类的话和思想。
还应该承认,共产国际在此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七八月份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作出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一般地不要直接干预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上的事务”,应该由各国党的领导者“独立地来正确解决共产国际运动的政治任务和策略任务”。
各国党要“善于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的武器”,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思想,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法律观,还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法学知识、构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经过中共几代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应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
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和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学说包括西方的法律、法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逐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
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重点是介绍关于唯物史观中关于法律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
”②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的,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
”③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旧制度,积极弘扬先进的革命思想。
法的革新的集大成者是李达。
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在世界各国千条道路之中,中国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
中国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艰辛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其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对此,中国人民的自然反应有两个:一是反抗,二是思索,即如何扭转这样一个惨痛的局面?百日维新的失败告诉中国人民,必须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中国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政权,最终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政权落到了他手中,并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
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酝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对外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抗外国侵犯势力,对内则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带领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中走出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继续前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带领劳苦大众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说,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特色”就是走自己的路。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必然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始终慎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
标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点;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价值观取向都是切实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来到中国,就面临着不断与其它社会思想潮流作斗争的现实困境。
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普遍性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些西方社会理论来到了中国。
不同的理论为扩大其影响而相互争论。
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研究具体问题,还需要形成共识的先进理论。
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的行动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共同解决问题。
李大钊认为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
因此,为了解决近代中國的问题,我们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武器,从而使社会大众的行动能够一体化。
虽然各种理论之间的辩论进程特别激烈,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凭借其科学性,使其影响日益增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首先是由中国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需要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决定的。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及他们与封建军阀的勾结所造成的危机,中国人所寻求的新思想是中国为最终战胜对中国的侵略而必须采用的新理论[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发展几个阶段的浅析
余兢成 唐世锋
开封 45 0 ) 7 04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摘要 :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 理所 当然应受世界各国人民接受 , 中国的一 些仁人志士 , 一直在寻求强国富民的路子 , 从新 民主义革 命到社会 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 义建设 . 其形成 的著名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回顾历史 , 展望 未 来 , 有 在 总 体 和 全 面 上 把握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历 程 脉 络 , 能 使 社 会 主 义建 设 在 面 对 国 内外 复 杂 环 境 情 况 下 得 到 全面 、 调 、 只 才 协 健康 和稳 定 的
开始向外国学 习。“ 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 , 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 。但马克 思主 义哲学在 中国的传播 并非始于十 月革命 , 早在十 月 革命以前就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 但不系统 不准确 。 只是到 十月 革命后 ,中国的一些先进 的知识分子开始认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 义。马克 思主义在 中国传播后 , 成为广大先进 知识分子救 国救民的思 想武器 , 中国革命迅速从黑暗走 向光明 , 取得 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 的胜利 , 在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 也取 的丰富成 果 , 逐步实现 人 的 全面 发 展 和 解 放 。
发 展 . 能 使 中 国 人 民 在 精 神层 面 上 能 达 到 应 有 的 自觉 。 才
关 键词 : 克 思 主 义 ; 国化 ; 程 马 中 历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是 世 界性 的学 说 。尽 管 德 国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马 的 故 乡 ,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 并 非 专属 德 国 , 是 一 种 ‘ 界 的 哲 学 ” 但 而 世 ’ ① 。作 为拥 有 一 个 庞 大 数 量 农 民 的 中 国 , 片 战 争 后 , 些 仁 人 志 士 鸦 一
靠马克恩主义的指导 ,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中国革命 的 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 , 带领 全国各族 人民经过 几十年 的浴血奋战 , 终于 取得 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 领导人民进 行社会 主义建设 , 并取得 了 重大 成就 , 这 个过 程 中 , 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共产 党人 总 结 人 在 以 民 革命 斗争 实践 的经 验 ,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中 国化 , 把 形成 了毛 泽 东 思 想, 极大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 . 理论联 系实际的原 则。“ 中国共产党人 只有在 他们 善于应 用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立场 、 点和方法 , 观 善于应用 列宁斯大林关于中 国革命 的学说 ,进 一步地从 中国的历史 实际和革命实际 的认真研究 中, 在各方面作 出合乎 中国需要 的理论性 的创造 . 才叫做理论和实际 相结合 。 如果 只是口头 上讲联系 , 行动又不实际联系 , 那么 , 讲一百年 也还是 无益的 。” ②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 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 的优 良作风 , 早在延安 时期 , 毛泽东就严 厉地批评 了那种理论和实际分离 的直接违反马 克思主 义的学风 ,提 出学 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 则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从 实际出发 , 不能照搬 照抄 , 不能搞教条主义 , 反对教条化 。 第二 , 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 的学 习》 一支中指出 : ‘ “ 实 事’ 就是 客观存在 的一切 事务 ,是 ’ ‘ 就是客观 事物的内部联 系, 即规 律性 ,求 ’ ‘ 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 、 内外 、 省 县内外 、 区内 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 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糖造的规律性 , 从 即找出 周围事变的内部联 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③从哲学上讲 , 一切从 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 h原理中得出的重要 结 生 论, 它和唯 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内在一致的 , 是对后者的运用和发 展。 第三, 立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 确 毛泽东在 探求中国革命道路上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从本国国 情出发 , 7美元 /桶 , 中 国是 1 . 其石 而 3 3元 /桶 。 投 入 高 低 产出, 够在 海外开发利用 中亚的石油资源, 对于投资者而 言是一 能 这 项 前 景利 益 可观 的投 资 项 目。 中 亚 国家 在 拓 展 新 的 国 际 市 场 战 略 中 , 向亚 太 , 别 是 东 亚 的 面 特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发 展 有 着 历 史 必 然 性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一 , 源 于她 的 科 学 性 , 第 来 真 理性 , 现实性和开放 性。马克思主义哲学 紧密依据实践的发展和 科学
的进步来发展 自己的理论 ,并且及时修正有 些被 实践证 明业已成 旧 的个别错误的观点 , 而且同各方面 反马克思主义进行彻 底的批判 , 使 其走上正确的道路 , 在斗争 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己。第二 , 来源 于 中国社会发展的 自身需要 。中国人民面对三座大 山的压迫 , 生活处于 水深火热之 中,为了改变 自己的命运 ,必须 同压迫阶级 进行革命 斗 争. 为了使 自己的斗争 目标更明确 , 方法更可靠 、 更有成效 , 他们迫 切 希 望 得 到 一 种 科学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指 导 。由此 得 知 , 国 人 民就 中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探讨 中国社会发展 的客 观规律 , 正确的回答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 问题 , 随着社 并 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作 出理论创新 。 二 、 克 思主 义在 中国 发 展 的 几 个 阶段 马 ( ) 一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依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恩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