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

合集下载

王西安太极拳论

王西安太极拳论

王西安太极拳论缠丝劲论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

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

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

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

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

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

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

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

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

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

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

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

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

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

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

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

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

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

太极拳养生八式(上)

太极拳养生八式(上)

太极拳养生八式(上)演示/王西安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生活和繁忙的工作,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因此大部分人很难抽出大块时间练拳,其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为了能让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练拳,王西安大师创编了“养生太极八式”。

在八式的创编过程中,王西安大师呕心沥血,整套动作经过反复试验,改版了三次。

所以八式虽然只有八个动作,简单易学,但练习时很容易有气感,练完后会觉得气血通畅,周身轻松,堪称王西安拳法之集大成。

第一式 太极起势1.立身中正, 两脚跟靠拢,脚尖成外八字,两手中指贴于身侧裤缝。

两眼平视前方。

(图1)2.含胸收腹,屈膝松胯,裆走后弧,重心右移,提左膝与胯平(欲落先上)。

向左侧开步,脚尖先着地,渐渐踏实,与肩同宽,两脚十趾抓地。

目视前方。

(图2、图3)3.两臂徐徐抬起,腕部突出,与肩同高(欲落先上)。

折腕、沉肩、坠肘,掌心向下,两手随身体缓缓下沉,按与胯平,两膝上方,掌指微上翘,小臂微内收。

(图4、图5)第二式 真气运转1.重心右移,两手向右摆出,至与胯平,掌心向下。

两掌向上画弧于身体正上方,与肩同宽,掌心向前。

(图6~图8)2.重心左移,两掌从上向左画弧下按,至与胯平,同时身体下蹲,掌心向下。

(图9、图10)3.重心右移,两手向右侧摆出,腕部突出,与肩同高,两掌心向下。

(图11)4.重心左移,双手先向下再向左上画弧,至身体正上方,掌心向前,与肩同宽。

(图12)5.重心右移,两掌自上向右画弧下按的同时身体下蹲,按至与右胯平,掌心向下。

(图13)第三式 懒扎衣1.重心左移,右掌下落,掌心向前,落于右腿外侧,左手变八字手向左侧画弧,与肩同高。

提右膝,脚尖自然下垂。

(图14)2.屈膝松胯,提右脚向右侧铲出与左脚平。

同时,两手左下、右上画弧合于体前,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前搭于右大臂中节。

眼斜视右侧。

(图15)3.重心右移,腰肩肘调至横肘时,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内,重心右移,沉肩坠肘提右手,坐腕劲达中指,指尖与肩同高,眼视右侧前方。

太极劲力(古拳谱口诀)-太极八法

太极劲力(古拳谱口诀)-太极八法

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

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

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

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拳论曰:“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掤,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勁叫掤。

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佳,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对方不易化脱。

掤劲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掤劲是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掤劲。

掤为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掤手发劲的时候,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掤手臂与腰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掤劲就非常充实。

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掤手发的腰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掤劲、是各劲之源,有了掤劲其它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掤劲,这种掤手暗劲和弹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二: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也把横向引化称为捋捋为化解之法。

可为顺敌之势而取之,舍己从人,变被动为主动。

形式上有定步捋和退步捋及转身捋等。

正确有效地实施捋法,需以懂劲为前提,知己知彼,引进落空,以退为进,做到随机应变。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太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在实战中要灵活运用一下八大劲法,这样才能化解掉对方的劲,顺势将对方拿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八大劲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拳论曰:“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掤,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勁叫掤。

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佳,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对方不易化脱。

掤劲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掤劲是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掤劲。

掤为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掤手发劲的时候,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掤手臂与腰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掤劲就非常充实。

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掤手发的腰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掤劲、是各劲之源,有了掤劲其它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掤劲,这种掤手暗劲和弹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二: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其中,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对王宗岳太极拳论进行逐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1. “人有八门五步,八门者,两手两肘两肩两膝也,五步者,进退顾盼定矣。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基本要素,即八门和五步。

八门指的是人体的八个关节,包括两手、两肘、两肩和两膝。

这些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步则指的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包括进步、退步、顾步、盼步和定步。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2. “以心行气,以气驭身,以身应手,以手随心。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内在修炼和外在表现。

太极拳注重心、气、身、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心指的是意念和意识,行气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的流动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调和。

气驭身表示通过调节气的运行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身应手强调了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手随心则强调了动作的自然和流畅。

3. “先后相随,动静相应,刚柔相济,阴阳相互。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原则。

先后相随表示动作的连贯和流畅,动作之间没有间隙。

动静相应表示动作的变化和节奏与身体的动静相应。

刚柔相济表示太极拳的动作既有刚劲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灵活的一面。

阴阳相互则强调了太极拳的阴阳哲学,即动作中的阴阳转化和平衡。

4. “虚灵顶劲,松沉腰胯,分清虚实,神气贯通。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身体要领和内在状态。

虚灵顶劲表示头顶要放松,保持头颈部的竖直。

松沉腰胯表示腰部和胯部要放松下沉,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灵活性。

分清虚实表示要区分动作中的虚实变化,以达到技击的效果。

神气贯通则表示要通过修炼和调节气的运行,使身体和精神达到统一和协调。

5. “意守丹田,气沉丹田,神聚丹田,气沉丹田。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部位——丹田。

丹田位于腹部的下方,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能量中心。

陈式太极拳详解:太极神功王西安

陈式太极拳详解:太极神功王西安

陈式太极拳详解:太极神功王西安
王西安,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十九世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一级裁判员,与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合称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钢”。

中国武术八段。

他的功夫具有迅、猛、灵、脆、闪惊弹的特点。

演练套路似行云流水,连绵起伏,舒展大方,形神兼备。

他曾经连续四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均获第一名,1982年参加北京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赛荣获第一名,1985年参加哈尔滨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名家激请赛荣获第一名。

1983年以来,先后8次赴法国,7次赴日本,以及美国、西班牙、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讲学授拳,并在国内外创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太极研究、训练中心,并同时但任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及国内的香港、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焦作等地的太极拳组织的教练和顾问,轰动国际武坛,被美国的《美国新闻》誉为“国际太极拳王”;日本大阪市接纳为“永久荣誉市民”;法国巴德纳市接纳为“永久荣誉市民”;西班牙帮布鲁纳市政府授誉“有突出学术贡献金钥匙”。

在国内更是桃李满天下,有王占海、王战军、杜永胜、张金山等等……
王西安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教学
王西安陈氏新架1路教学: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

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

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太极拳技击八劲的练与用

太极拳技击八劲的练与用

太极拳八劲的练与用太极拳在实战技击中尚劲不尚力。

“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着熟是基础,懂劲是关键.懂劲包括两方面,即懂己之劲和懂敌之劲,懂己靠体悟,懂敌靠听劲即感觉。

“掤、捋、挤、按、采、列、肘、靠”此乃太极拳技击八劲,这八种劲别是学练其他劲别如听劲、拿劲、发劲等的基础,也就是说,掌握这八种劲别是打开太极技击之门的总钥匙。

故太极拳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

”从技击角度分析,掤、捋、挤、按属防守,引化劲力的范畴;采、列、肘、靠属攻击的范畴。

这八种劲别不是独立使用的,而是随敌因势相互变换,交错运用的。

若使用得当,当令对手觉得忽隐忽现,难以作摸。

这也是太极拳技击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奇之处。

因此,要想全面理解和掌握太极拳技击术,弄通弄懂“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这八种基本劲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太极拳对技击八劲的体认,靠习练者千遍万遍的盘架子和推手的实践中去自悟,这在有师徒,拳友,时间充裕条件的情况下练习懂劲是比较容易的,然丛现实出发,大多数习武者是业余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专业从事武术的人并不多,学练太极拳也不例外,事实上单靠盘架子来自悟太极拳技击八劲比较困难,且须时间较长(以养生为目的的盘架子则令当别论),况且太极拳推手必须要有对手才能练习和实践,故旧有“十年推不出个好太极”之说,这就是太极拳技击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多数学练太极拳已达数年的爱好者,一旦与人交手实战感到力不从心而败北,从而丧失信心,放弃太极拳练习而改练其他拳术,这种情况在青年人中尤为突出。

为了恢复,发扬太极拳技击术,提高太极拳爱好者的练习兴趣和实战水平,本人根据自己多年学练太极拳的体会和体悟太极拳的八劲的实践,现将太极拳八劲的练与用奉献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不妥之处,望方家斧正。

一、掤劲的练与用何谓掤劲?凡逆敌之势承而向上,使敌不得降者谓之掤,如练气功者使气贯穿于内、身、手中有如充气的橡皮胎,按照现代说法即弹劲,即习练成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劲。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推荐文章愚人节的由来以及祝福短信幽默热度:关于愚人节日的由来热度:党的生日的来历由来热度:中国建党节的由来热度: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是什么热度: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谈到武术便会涉及到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欢迎阅读!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练太极拳讲求的是用意不用力,有的人错误的认为太极拳完全不用力,练武没有力,那还是武术吗?力就是劲,文中的太极八劲对你有很大的启示。

练太极拳的人大都知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门别劲,但以往对这八门别劲的公开解释有很多错误之处。

以下就说说这些个错误也说说十三门的解释。

第一个错误就是说练太极拳的慢架子也可以练出这八劲来,但实际上,这八劲的大部分(除了掤、采、之外)是用在实战中的爆发劲,是发劲如放箭的快劲,是怎么都没法慢练出来的啊。

说到这里,我们不需要多想都知道,有些人说慢架里有这些劲,都是错误的观念,练习太极拳要把握好节奏。

第二个错误,是对掤的解释为,“掤在两臂”其具体解释是说手臂抱园外撑,但这个解释是根据套路动作编出来的,是根本就不可能用于实战的。

而实际上,十三门里的“掤”就是蓄劲,说白了,就是发爆发劲前的准备姿态,是一种发劲前的准备姿态和心态,而这些准备姿态在套路里是有表现的,但发爆发劲的心态在套路里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掤”也是不能通过盘架子来练的。

而只能通过拆招格斗来练的。

所谓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决八十一式注解》之中的“十八在诀”很大一部分是按套路和推手的样式编出来的,而不是按十三势格斗招法总结的,而十三门里的拳诀,其实只有一句叫做“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练习太极八劲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将这八劲运用到太极拳技击和推手中,可以将对方处于不利位置,顺势将对方拿下。

第三个错误,是对捋的解释为捋在掌中,其具体解释为用手掌捋对手的手臂,而这也是按一些套路的样式和推手的动作编的,而在实战中用手去捋对手的手臂是会弄伤自己的手指和手腕的。

王小伦谈太极

王小伦谈太极

王小伦谈太极太极之名来之于易经,是儒家孔子注易经时所取。

太极是易学阴阳八卦的变化,阴阳八卦图是无字天书,它所涵盖的内容是宇宙万物的变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极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大到无极限,太字里面的点是小的意思,是小到无极限。

太极的含义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儒释道文化的源头(叫做三教同源)。

什么是太极文化和太极拳?太极(阴阳)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利用了宇宙、太阳、地球,这三者能量的运转和阴阳变化的原理。

太极(阴阳)变化是根据太阳和地球运转的原理,地球向日的一面为阳,背日的一面为阴,阴变阳、阳变阴,道德经里面讲的周行而不怠。

太阳和地球在运转的过程中既有了向心力又产生了离心力。

太阳和地球的阴阳变化,这两股运动的能量,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又是互相统一,也就是说:阴阳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又是互相统一的。

我们祖先的智慧就是利用了宇宙、太阳、地球这三者关系的变化和阴阳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的运动原理,把这种阴阳运动的原理结合了中华武术取名为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里面所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这个懂劲的意思就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和互相统一。

太极拳既涵盖了武术,又超越了武术,是一门精湛巧妙的人体力学艺术,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和道家阴阳哲理变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了一,一是无极状态(宇宙);一产生了二,二是动态的阴阳(变化);无极状态一加上动态的阴阳二产生了三;无极状态的一加上阴阳变化的二,这三股能量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万物,叫做三生万物。

《王宗岳太极拳论》里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第二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太极的来源:太极是从无极里面产生出来的一(就是道生一);第二句是说:在动态时就要分清阴阳二(就是一生二);(太极是阴阳之母)不动时保持无极状态,太极不动的一加上动态阴阳的二,就是二生三;练太极拳在运动的过程中,演变出无量的动作中都要做到不动时保持无极,一动就要分清阴阳,练太极拳都要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原则,要以这个原则一以贯之演变出无量的动作就是三生万物。

太极八劲详解

太极八劲详解

太极八劲详解即使盘养身架子,学者也应理解太极拳八劲的涵义,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力的功能和应用,使太极拳的习练,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1)掤劲,乃八劲之本。

掤式,如图104.1中甲的右手所示,手臂向外、向上掤托,掌心由内向外缠丝,屈肘要大于直角,呈弧度撑开、撑圆。

掤劲,不仅用臂力, 而且要与肩、肘、胯、腰、腿和意气配合。

掤劲,要富有弹性,不可硬顶,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犹如棉里裹铁,具有粘随的灵活之劲,用于听劲。

所以,太极拳出手,以掤劲为先行,迅速判断对方运力的大小和方向,彼来我走化, 彼走我粘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掤劲,不是简单的技击手法,而是其它技击手法前的试探劲,贯穿于太极拳整个运动过程,例如揽雀尾、单边、云手、白鹤亮翅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掤式。

图104.1掤式(2)捋劲,用于化劲,順其來势,引进落空,用小力使对方受制于我。

捋式,如图104.2中甲的右手所示,右手捋其腕,左手按其腰, 含胸转腰坐胯, 顺其来势,将彼捋到己身一侧,使之失去平衡。

揽雀尾、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捋式。

图104.2 捋式(3)挤劲,乃压击之劲,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捋劲,所谓“挤劲破捋”。

挤式,如图104.3中甲的双手所示,用前手背或小臂抵住彼身,用两手合劲挤击彼身中心,顺彼捋劲,破坏对方重心,将其连根拔起。

使用挤劲时,必须自身下盘稳健、灵活,上身中正、放松,内含掤劲。

挤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过,则出界失重;不及,则反被牵制。

揽雀尾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挤式。

图104.3 挤式(4)按劲,乃推压之劲,使彼劲不能上犯,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掤挤之劲。

按式,如图104.4中甲的双手所示,先由前往后回收,以引化彼方攻击之势, 而后向前按击之, 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

按劲,可单手,也可双手。

无论单手或双手按时,均须精神贯注,含胸塌腰,立身中正,用腰腿之劲。

不可直按,否则反被牵制;也不可前俯后仰,使己出界失重。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二)捋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二)捋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二)捋太极拳的所有实战用法当中,如果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是非掤即捋。

之前的文章当中提及了,掤劲是一切太极劲的基础,捋劲的用法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掤劲基础不丢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际运用。

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再来专门说一下捋劲。

首先概括的总结来说,如果说掤劲是一切太极拳使用者面对自己的对手的时候,全身上下做好应对对手进攻的准备,是一切实战应对的基础的话,那么捋的用法,其实就是应对成功对手进攻的前提基础之上,转防为攻,以及攻防转换的核心。

既然是以太极为根本理论的太极拳,那么,我们首先还是从太极以及其衍申的八卦理论来理解捋劲。

太极拳拳理的核心,后天八卦捋法对应的后天八卦的卦象就是和掤正好相对的离卦。

卦象对应的是火。

按照卦象的解释,火能化万物。

所以捋的技击用法核心的目的,就是引化自己对手的一切技击变化。

这里不仅仅包括对手的进攻,甚至还要包括对手的防守。

很多太极拳的讲解与论述当中,往往只说捋是一种防守反击的手段,比如对方攻击过来,我搭手之后,怎么捋对方,但实际上而言,防守,反击,并不是好像文字说的那样,是顺序割裂开的样子,真正的情形其实是在真正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捋的作用就已经起到甚至是完成了。

接下来其实已经变化成了其他的技击手段,或挤或按,或采列肘靠,当然同样可以继续捋,但这个“再继续”的行为,其实已经是技击搭手最初的一瞬间“掤捋”再引申演变的范畴了。

这其中的关键要领,很难用语言文字去做详尽的说明,如果没有实战经验以及真实体会的前提之下,是很难清晰体会到的。

太极拳论开篇总论的“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个动静之机的“机”,其实也是在描述这个刹那之间,将动未动的玄妙之处。

没有经历过实战体验的太极拳家,往往喜欢去谈论搭手之后的诸多变化,但实际上恰恰最重要的开始的一瞬,就往往被忽略了。

我们应该有不少观看很多搏击比赛的体验经验,那么就应该注意到一个很关键的现象,那就是在搏击当中,被KO的那一瞬间,往往就是很不经意的一下而已。

论太极八大劲

论太极八大劲

论太极八大劲太极拳在今天依然是中老年人所喜欢的健身运动。

但是习练太极拳的人中,有太极拳架势的很多,很多架势还很好看,但是就缺少一个劲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太极八大劲。

欢迎阅读!论太极八大劲1、掤劲论掤劲是长期演练太极拳产生的内劲形于外的一种劲别形式,也是在练拳第一阶段练精化气的结果。

太极拳在演练时处处采用螺旋缠丝劲运动,走架时无论是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平缠、立缠、正缠、侧缠百般缠绕,都是以腰为主宰的。

在一动周身上下无不全动的原则之下,演练者在促使身肢放长的情况下,内气由内向外鼓荡于皮所产生的一种弹性劲为掤劲。

掤劲在练拳或推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掤劲在推手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在以腰脊为主宰的轴心作用下,左旋右转,并采取螺旋缠丝势的弧线走化,在推手中运用表现于外的触点为主掤点,主掤点是由内形于外来达到技击之目的。

这些都属于掤劲的外在表现。

掤劲与放松、僵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练习太极拳和推手演练者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

掤劲又是练习推手的八门劲别之最,如果没有掤劲,周身的其他劲别就无所依存,练拳和推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掤劲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上的,运动中只有周身关节、肌肉自然放松,由内形于外的掤劲才能自然畅通,鼓荡于皮。

若松得不彻底,势必导致掤劲不足,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一分柔一分刚”的道理。

但柔不能全然无力,无力则为丢劲,丢掉中气就是“失掤”。

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中气才能由内形于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刚。

此掤劲来源于内气,日积月累,愈练愈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活多变的浩然之气。

僵劲则是僵直、硬化、紧张、呆板之笨劲、拙力。

它是周身筋骨、骨肉僵直、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外劲,气易上浮,横气填胸。

横气乃血脉之气,运动时转关不灵,不易变化,易受制于人,纯属刚猛、断续、阳多阴少的呆拙力。

此劲犹如雨后洼水,有减无增,是不能采纳之气劲。

望演练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渐体会,明辨丢与松、松与丢、掤与僵、僵与掤之间的辩证关系。

懂劲阶段暗劲的训练方法王西安

懂劲阶段暗劲的训练方法王西安

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方法王西安懂勁階段是陳式太極拳練習的第二階段。

所謂懂勁是指練習者能懂得駕馭內氣在體內的運行,並通過運氣達到氣催形、形氣結合、內外兼修的效果。

由於第一階段的放鬆訓練,練習者的僵勁開始變得柔順。

柔勁輕靈、柔活、敏捷、精巧、活脫,以內氣運行,在外形上不易直接觀感,故稱爲暗勁。

如果說第一階段主要是外形引內氣,第二階段則是以內氣催外形,形、氣之間逐步達到完美的結合。

內氣不動,外形截然不動,內氣若行,外形頓時大做,隨氣而動。

因此,懂勁階段的訓練已不再是簡單的練習太極拳套路,而是在套路的基礎上,著重以氣催形,培養內力。

練習太極內力的方法很多,其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氣功,融中國古代引導、吐納術於一身,博大精深,奇妙無窮。

大家可以練習一下對訓練太極內力很有效的纏絲樁采氣法。

纏絲樁采氣法預備式爲:演練者保持身體中正,凝氣定神,外顯安逸,內固精神,若欲柔中練剛,最好面北而立。

要求演練者頭額正直,百會穴向上虛領,雙唇微合,牙齒輕切,舌尖略抵上齶,鼻孔自然呼吸,下額稍稍內收,兩眼自然閉合,兩耳貫注,精神集中,頸部自然豎立,兩臂放鬆下沈,含胸松腹,束肋塌腰,兩腿間自然留隙。

雙手手心向裏,拇指內含,其餘四指微微並攏,小指內合與拇指相呼應,指尖略有外翻之意,使掌心成窩狀,與兩腿相貼。

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腳跟內合,腳尖略微外撇,十趾微抓地。

纏絲樁采氣法第一動:放鬆右胯,右膝向裏微扣,身體微微下蹲,同時重心慢慢移至右側單腿。

然後,再放鬆左大腿肌肉,輕輕提起左膝,帶動左足離地,向西北角即演練者左前方,與身體前方中心線成45度開步,步幅約90釐米(具體大小要因人身材高低而定)。

開出之步,以左腳後跟先著地,將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上,將腳掌踏平,實落於地。

在重心移動同時,將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向身體前方繃出,兩手掌心向外,小指朝上,大拇指向下,做成捋狀。

之後吸氣,雙手由外向內朝下捋,逐漸在捋的過程中握掌變拳抓氣,向身體右側自上而下做螺旋纏絲引進動作。

太极古谱八门劲法!浅析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法

太极古谱八门劲法!浅析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法

太极古谱八门劲法!浅析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法太极拳的架子有养生和技击之分。

盘养生的架子练不出技击功夫,盘技击架子也不易达到养生的效果,必须根据练太极拳的目的,有所侧重。

养生架子侧重于圆活舒畅,以意引导内气围绕自身三个完整的气圈合规律地运转并带动身形的运动,使拳术的习练有益于内气的增长,促进身体的健康。

老拳谱上以“太极图说”形象的解释此种练法为“干三连”,即强调太极拳练习中和谐统一的方面。

技击架子侧重于内功发力、招术结合。

原来练养生架子时围绕自身的三个整气圈,由中线断开分为左右共六个半圈,老拳谱上称之为“坤六断”。

练技击架子时强调的是对立冲突的方面。

这两种练法不能截然分开,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无论是习练拳架还是揉手技击,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姿势和内气一开一合的相互交替。

在一开一合中凝聚着太极拳的特殊功夫。

开合的基本功首先要在习练拳架中掌握。

老拳谱中把一开一合形象地比喻做长江大河中的波涛,一浪接一浪,滔滔不绝。

开合就是像流水一样绵绵不断,贯串练习太极拳的始终。

“开”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把内气通过身形发散出来。

老拳谱有“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注:老拳谱借用古典文献中的概念“四维”,原意指礼、义、廉、耻,在拳术中表达的意思应当是“四围”)的说法,也就是要求以内气引导身形运动(而不是以动作和姿势强制内气的供应),使躯体四肢的活动感到舒适、平稳,开展自如。

“合”是收回的意思,也就是使内气借助身形复原回来。

在练拳过程中,有了“合”才能使内气得到补养而不致过度散发,这也是舒适、平稳、自由变换的保证之一。

开与合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犹如有一动就有一静,有一静就有一动。

不能开了再开,合了再合,而应合中必有开意,开中必有合意。

开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合,合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开。

一动一静、一开一合都要内外配合适当,使内气和身形合规律、有节奏地运行。

太极拳中包括十三个基本架势,即掤、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欢迎来到微信公众平台太极拳贴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请分享给朋友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练习的必经过程。

何谓懂劲?首先要弄懂太极拳劲力的特征、组成、源泉、种类(劲别)及劲力运行的枢纽,以及每个拳式、动作中劲点所在及其变化。

只有把每个拳式动作中的劲源、劲路、劲别、劲点的变化搞清楚,练拳时才会越练越充实.一式可以多用,一动可以多劲,劲力可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打拳行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动作起点到落点的劲路和劲点变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这个劲点在整个动作运行中的变化。

否则.练一辈子太极拳仍是空架子。

太极拳的劲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传统太极拳每式、每动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劲点、劲路都十分清楚,掌握这些劲路、劲点及其变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为。

劲起于脚。

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而形成人体力的主要根源。

劲路如同电子器械之电路,不论这个动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还是走圆圈、S线,都要弄清每个过节中劲路的变化。

每个动作运行中往往包括若干个劲点,粗看只是走了一个弧线.但其实内含丰富多变的劲点.如果不注意就会丢掉一个劲点。

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须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劲点在路线中的多种变化.太极贴吧
乐而不疲的宣传太极!
觉性灵明力无边,一粒金丹上指尖;
动静刚柔谁作主,金钟转处是真诠。

懂劲—太极拳之魂!切记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懂劲,要想会实战必须懂劲,懂劲是太极拳之魂。

懂劲—太极拳之魂!切记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懂劲,要想会实战必须懂劲,懂劲是太极拳之魂。

懂劲—太极拳之魂!切记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懂劲,要想会实战必须懂劲,懂劲是太极拳之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不只一次提到“懂劲’二字,首先提出“有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在尾声又指明“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非常经典的《太极拳论》,四次提到“懂劲”二字,可见懂劲在练太极拳甲的位置,真理性的告诉我们,不懂劲就无法达到上乘武功的神明阶段。

不懂劲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就不能越练越精,更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物来顺应的自然状态。

我的恩师在我刚刚开始学习武氏太极拳时,就对我说太极拳是“劲”的变化。

历来练武之人常说功夫好练劲难得,“劲”是什么?劲是阴阳,劲是练太极拳的大道。

一举手投足就能看出来的是明劲,明劲在外.属阳为动.暗劲在内,为阴属静,内动是看不出来的。

邀请加入微信群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先关注太极养生堂,然后回复:群或微信群新增:山东、湖北、东北微信群特别提示:现在开通地区太极养生微信群二维码邀请,进群仅限本地区拳友。

在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后,回复: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山东、湖北、东北即可!其它地区拳友可暂时回复:群加入综合群进行交流。

(如果人满了请留言索取更新)“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传》),劲是阴阳的统称,所以与人动手只用阳劲很明显,劲刚,过刚必折,如只是阴劲。

柔弱无力,过柔必废.不实用。

所以《太极拳论》告诉我们“阴阳相济万为懂劲”。

阴阳相济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如水火既济状.在实际动手中的随意变化,练太极拳数十年.我的体会就是阴阳、刚柔、虚实的变化。

太极本无法,动便是法,法于阳阳合于数术(易理)。

《太极拳论、告诉我们“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

由动而分出阴阳两仪.所以说动是法源,是一阴一阳的大法,大法天地阴阳生万物.存太极拳运用上,能知阴阳变化的在与人动手上就能发挥不可胜数的阴阳变化。

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其然要一也”(《阴阳离合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西安论太极八大劲来源: 作者: 点击: 133 发布时间:2012-07-16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掤劲论掤劲是长期演练太极拳产生的内劲形于外的一种劲别形式,也是在练拳第一阶段练精化气的结果。

太极拳在演练时处处采用螺旋缠丝劲运动,走架时无论是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平缠、立缠、正缠、侧缠百般缠绕,都是以腰为主宰的。

在一动周身上下无不全动的原则之下,演练者在促使身肢放长的情况下,内气由内向外鼓荡于皮所产生的一种弹性劲为掤劲。

掤劲在练拳或推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掤劲在推手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在以腰脊为主宰的轴心作用下,左旋右转,并采取螺旋缠丝势的弧线走化,在推手中运用表现于外的触点为主掤点,主掤点是由内形于外来达到技击之目的。

这些都属于掤劲的外在表现。

掤劲与放松、僵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练习太极拳和推手演练者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

掤劲又是练习推手的八门劲别之最,如果没有掤劲,周身的其他劲别就无所依存,练拳和推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掤劲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上的,运动中只有周身关节、肌肉自然放松,由内形于外的掤劲才能自然畅通,鼓荡于皮。

若松得不彻底,势必导致掤劲不足,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一分柔一分刚”的道理。

但柔不能全然无力,无力则为丢劲,丢掉中气就是“失掤”。

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中气才能由内形于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刚。

此掤劲来源于内气,日积月累,愈练愈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活多变的浩然之气。

僵劲则是僵直、硬化、紧张、呆板之笨劲、拙力。

它是周身筋骨、骨肉僵直、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外劲,气易上浮,横气填胸。

横气乃血脉之气,运动时转关不灵,不易变化,易受制于人,纯属刚猛、断续、阳多阴少的呆拙力。

此劲犹如雨后洼水,有减无增,是不能采纳之气劲。

望演练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渐体会,明辨丢与松、松与丢、掤与僵、僵与掤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明辩它们之间的关系,才不致于入歧途、走弯路,以致枉费工夫。

正所谓:十年苦功无边际,辩识不清白费心。

劲路正确最重要,积功神力扫千钧。

挤劲论所谓挤,是指占位性进击,使敌失去重心和有利位置,常有顺彼劲之意。

挤劲在活步散手中运用更为方便,如人捋我右臂,我即一臂随之向前伸展,左手搭于右大臂中节,掌心向外,在腰裆的配合下,沉肩坠肘,顺缠竖掌,然后一起向对方身体挤击。

挤劲是太极拳推手的八大劲之一。

在运用挤劲时,有背靠之意,若彼在捋的过程中没有过激行为,即没有失重现象,我可有备随之。

在向前挤进时,顶劲要领起,精神要贯注,含胸塌腰,裆须开中寓合,挤不可过与不及。

过,就会出界失重,会被对方所牵动;不及,若在挤的过程中因失界受制,彼反击则无法补救。

所以,在举手投足时要观察明白,探清虚实,欲进时出手先占巧地。

要做到彼捋我则随时之,挤时脚欲进,上自领之,且中部应之,上下合之。

总之,一进无有不进,一退无有不退,一静百骸听令。

做到挤进有方,后退有余,才能在推手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想在推手中充分发挥挤劲作用,演练者必须在实践中多多体会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中正不偏,无过无不及之理论原则,并且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去认真领悟。

捋劲论捋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

捋劲的形成和掤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先掤后捋,欲捋非先有掤劲不可。

捋时须以腰脊为轴心,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由裆劲的辅助来完成。

至于捋的角度、方位、轻重,力的大小等种类甚多,在应用时须加注意,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左捋、右捋、前捋、后捋、上捋、下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坐掌)、捋撞、捋甩、捋回、捋拌、捋钩等,这些技击用法都离不开先掤后捋。

但在微妙的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惊弹之劲。

故掤捋兼用,其目的是在捋的前提下,使彼重心遭到破坏失重后,我使用弹抖劲进击比较便利,这里掤捋劲和弹抖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

具体用法,这里可举一例说明。

如第一路中的“拦扎衣”一势,定势后其重心是右七左三,右臂开中寓合,左臂合中寓开,左手插于左腰间,然后松右胯身体右转,同时左手由左向右与右手构成捋状。

继而松左胯,腰劲下塌,扭腰旋背,左手抓住敌左手由外向内旋转,使彼左臂有被动之感。

右手搭于敌左大臂,再向左移动重心,在扭腰旋背拧裆的前提下,身向左转,双手随之向身体左侧偏左下捋出,并可渐捋渐采,又可复挒,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岂不妙哉!但在捋的过程中,手切莫自贴已身,肘不能贴肋,否则在运用中则失掉掤劲,若彼反击时则自身转关不灵。

在练习中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渐领悟捋劲在各招势中的奥炒。

按劲论以单手或双手向对方两臂或上体任何一个部位前推或下按,均为按劲。

按劲无论在定步或活步(顺步)推手中运用都较为广泛。

按劲有长短之别,发按劲要区别对象,因人而异。

在推手中,对于体重较轻、重心较稳固的人,就适于用长劲;若用短劲进攻最易失重,因体轻根稳,变化灵敏,所以应先以长劲逼进,游斗探听彼动,待彼略有被动时,速发短劲取之。

对于体重、功夫较差、底盘不稳者,即可采取手指先按,然后以掌后根发劲,以疾速短劲取胜为合适。

但在用按劲时,须顶劲领起,精神贯注,含胸塌腰,裆催身进。

故有发劲打人如接吻之称,周身一家方可按之有力。

无论单手或双手按都须胸含、气沉、束肋、张背,做到落点清晰。

在发劲时身体前后须对称,才不致于在发劲时因身体前俯后仰而失重。

在按劲中手法变换要与呼吸相配合,这是发按劲的关键。

如在顺步推手中,甲方由捋复按时,右手外侧轻灵地将乙方右手按至乙方左臂处,然后左手外侧按至乙方左臂肘关节处,使乙方右臂成九十度角时,甲方沉步催身进,双手由两掌外沿按劲变双掌内合。

同时在呼气翻掌坐腕的一瞬间,身、步、手一起向对方发击,这样即可达到按劲的完整无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采劲论采劲是建立在捋劲基础上的一种劲别,指的是采拿两臂关节活络处的各个部位。

如一手刁拿对方腕部,另一手置于其肘关节处,双手合劲向下沉采,或采或拿等。

一般说来,捋、采、挒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待采和捋手法结合应用时,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

采和挒劲却是恰恰相反的。

采是建立在捋的基础上,在捋的过程中侧向采去,使对方重心偏于一方,随着身体.旋转防守不及而趴地。

直采是搭在肘关节处,以掌根采之。

寸采的过程中,在含胸塌腰、沉肩坠肘、扭腰旋背的前提下,掌根直向下发短采(寸采劲),最易使对方趴于地下。

我仍屈身下蹲,立身中正,气归丹田,目视前下方。

总之,在采的过程中,须以意念为主,并且腰、裆、腿、呼吸都必须相应配合得当,才能采得刚猛迅速。

这些捋加采,采加挒,是相互并用,综合运用的。

在运用时要灵活机动,能捋则捋,不能捋则采,不能采则挒,翻变连环,以不能让彼跑掉为原则。

阴阳变幻,翻变连环,招招相衔,运用自如,实非容易之事。

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听出对方劲路变化,并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方可出手运用,其中万千技法都是在实践中所得。

正所谓:千变万化招中来,细心揣摩在其间。

若不领悟劲中妙,再练也是枉徒劳。

挒劲论挒劲是根据捋与合的惯性原理,在捋采的基础上,劲路由顺劲变横劲而形成的劲别。

挒劲有反关节之意。

如在顺步、大捋或捋采的过程中,彼身体则自然向一侧倾斜挤向我身,在彼倾斜的一瞬间,对方本能地自然反应必是肘部上翻,这正合了欲下先上之理。

此时采劲正好与彼肘劲相对,所以捋采皆落空失去效应,但应注意的是在彼臂上翻时,有发击下前栽肘之机可乘。

在此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我应随着彼的挤劲重心后移,身体略侧转,在侧转中急速改变劲路,以小臂向前发击挒劲。

在一肘向前挒击时,另一手正好向内旋转,这两股劲正好反方向错开,一挒即中。

挒劲有内挒、外挒、带挒、采挒等,使用挒劲需要周身相随,内外合一,劲易短不易长。

但劲也不可过大,否则初练者不知掌握分寸容易误伤他人。

在初练挒劲时,可先点到为止。

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演练手法,待在四隅手的练习过程中,对各种出手分寸能够准确地把握时,随着身法或采或挒,或擒或放,才能做到心感神知,气劲运走恰到好处。

此时在演练过程中既能达到技击应用之目的,又不致于出现伤害对方的事故。

肘劲论肘劲是小臂内屈时,肘四周的部位所发出的劲。

肘的发击方法较多,基本肘法有腰拦肘、顺拦肘、穿心肘、上挑肘、下采肘、挂肘、立肘、双开肘、双扣肘等。

运用肘法在距离上力求近而有力,在发击前需要与对方近距离接触,一般是一脚插入对方裆内或身后,最少得过半(脚最少超过对方身体一半)。

上步欲发时,吸气,精神贯注,含塌腰,双脚蹬地,扭腰旋背,在裆催身进的前提下发肘劲。

但在打上挑肘时,以命门肚脐为界,身体上下形成对拉之势,发击点比较清晰,同时,也不致于发劲猛烈引起拔根。

肘劲有宽面窄面之分,宽面不易伤人;窄面易伤人,一般不可随意乱用。

腰拦肘和立肘、顺拦肘属宽面;上挑肘、穿心肘、双开肘、双扣肘、下采肘属窄面。

如对方按我右臂贴于胸前,我即内气下行,含胸塌腰,吸气,同时我右臂向右侧引,将对方按劲化空。

继而微向左侧身上步,速用左手搭于对方后背向怀中速带,与此同时呼气,并发击腰拦肘。

此时带对方于怀中,彼必本能地速向后回身,在对方回身后仰时,也正是我发肘之时。

两股劲合成一顺劲,一快一慢,我以已之快催彼之慢,我蓄劲既足,发劲又刚猛,彼何能不被飞掷而出!这非一般功夫所能做到,非下大功夫不可。

这种击法也只是在一惊一闪、一呼一吸、一合一开的瞬间,即能发人丈外。

总之该法离不开转身弹抖,步健手快,只不过旋转弹抖圈小而已。

这就是拳论中所讲的: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由小圈渐小渐微,这时蓄劲抖弹无形无迹,发击距离短小,精微巧妙。

所以,练习太极拳向极小极微,近乎无圈功夫攀登,方为上乘。

那时发劲阴不离阳,阳不里阴,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无形无迹,使对手飞掷而出如在梦中,不知我如何出手发劲,更无法招架还手。

这才算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的上乘工夫。

靠劲论凡肩的四周在任何角度发出的劲均为靠劲。

所谓靠,就是以肩的四周发击对方。

靠的威力较大,带有惊闪性,发击时与对方的距离比肘劲更快更近些才为适宜。

靠的发击方法较多,有侧肩靠、迎门靠、胸靠、背折靠、七寸靠、双背靠等。

靠劲无论是在四正手或四隅手推手中,运用都比较多。

除七寸靠、迎门靠、双背靠外,其余都是建立在捋和惊闪基础上的。

如迎门靠,在双手挽花的基础上,在双手上下挽花的旋转中,要巧妙地变换手法。

两手虎口卡住对方双手腕往下按,继而向两侧分开,在两手分开的同时,重心速后移,随即一腿前插,接着以肩侧向对方胸前靠击。

但必须做到两手将对方双手分开的同时,重心后移,然后脚步前插、靠击,这些动作皆需要同时完成。

就是说,两手分开与撤步、进步、靠击,均须同时到位。

再如侧肩靠,侧肩靠的应用是建立在捋的基础上的,对方若用右拳向我正面击来,我则用右手先接而后捋之。

在向上捋的同时,随即左手搭于对方右大臂外侧,继而不停地向我右上方捋,速度要快(含有惊带之法),迫使对方身体向其左侧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