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太极拳论(王宗岳)

合集下载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还原太极拳谱之本貌——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诠释(一)

还原太极拳谱之本貌——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诠释(一)

为万 物 。 可 见 “ ” 太极 ” 道 ” “ ” 太极 ” “ 极 ” 即“ ,道 即“ ,太 与 下有 始 , 以天下 母 。既得 其母 , 以知其 子 ; 既得其 子 , 复 “ 极 而生 ” “ ” 源 于 老子 “ 无 之 无 , 有生 于 无 ” 。本论 子 , 守其母 。“ ” 此作本 体解 。 复 母 在 “ ”拟作 原始 的 “ ” “ 宙” “ 无 元 、宇 、无形 象 ” “ 穷量 ” 、无 、 “ 万物 ” 。 解 如老子 的 “ 名 , 地之 始” “ 无 天 、 先天地 万物 而 “ 生 一 ” 即道 者一 也 ; 者 , 沌一 气 , 然 一 气也 , 道 , 一 混 混
归之 义 。故 太极 者 , 始生 藏 归之谓也 。
宋代 李 觏 说 :惟 初 太极 , 立 于 一 , “ 道 造分 天地 , 化
“ ” 道 同一 。
“ 阴阳之母也” 母” 的“ 源于《 老子 ・ 五十二章》 天 中“
得其母 。” 王弼 注本 为 : 下有 始 , 天 以为天下 母 。既 知其 老 子 说 :道 生 一 , 生 二 , 生 三 , 生 万 物 ” “ 一 二 三 之
W dn aa ie 太 极 天 地 uag gzn M
而《 易经恒解》 等解太极系浑然粹然 , 一气氤氲 , 象 无 顺无 逆 而天 道 自然 ; 因其无 阴无 阳而 阴阳合德 ; 因其
其混沌 之初 , 有物 而无 形 , 有情 而无 名 , 称 之称 , 可 无 始无 终而 往复循 环 , 以规 物理 而成终 始 。 者始 之 无 不 所 终 得而强 名之 者 。 终 , 者终 之始 , 始终 如一 。 一 ” , 极也 , 始 则 “ 者 太 道也 。 所
[ 正文]

武术史上的划时代巨著一一王宗岳《太极拳论》集解(一)

武术史上的划时代巨著一一王宗岳《太极拳论》集解(一)

武术史上的划时代巨著一一王宗岳《太极拳论》集解(一)武术史上的划时代巨著一一王宗岳《太极拳论》集解(一)李新方【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香。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科太极拳的历史转变,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从早期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科学太极拳的历史转折点,是太极拳经典的发端之作和总论,是整个武术史的划时代巨著。

由于《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总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深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武术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但经历了几千年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历史进程,故被认为创于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的早期太极拳,虽有多种说法,但无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都没有“太极拳”这个名称;二是都没有留下直接运用太极学说总结武术实战经验或练法的文字;三是都没有体现太极拳技击特点的记载。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第一篇自觉地运用太极学说,全面总结几千年来武术实战经验的科学论著,首先,最早提出了“太极拳”这个名称,并下了正确的定义。

太极拳传统理论

太极拳传统理论

王宗岳拳论王宗岳拳论之《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仅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颁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而主静,(无欲故静。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上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之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名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论之王宗岳版

太极拳论之王宗岳版

太极拳论之王宗岳版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

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论之王宗岳版。

王宗岳版(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说的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易瑜伽认为说的是阴阳)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太极图说》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 。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王宗岳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徐致一:释太极拳名或问。

太极拳缘何名太极。

予曰。

太极者阴阳未分之谓也。

动之则分而为阴阳。

静之则合而为太极。

太极拳从修养方面说,须由动处向静处练,是犹阴阳之合而为太极也。

从技击方面说,其虚实变化,常蕴于内而不形于外,是犹太极之阴阳未分也。

故名太极。

太极拳解——武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拳论(王宗岳)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欢迎阅读。

精解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10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论解○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

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动作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屈随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

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

并且还要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少无内,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

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

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

太极的玄妙虽然有万端变化,但是道理却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要领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

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势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懂劲后,更要用功,静心修炼,行走坐卧,一举一动,听声辨音,揣摩微妙。

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

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拳谱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十三势:十三势者,掤、搂、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打手歌:弸搂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武禹襄著述长拳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简化整理版):心气论: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形劲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贯穿论: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十三势行功心解: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气遍身躯不稍痴)。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十三势行功歌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气遍身躯不稍痴)。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身法:提顶、拔背,含胸、敛胁(护腨、shuàn),松肩、沉肘,裹胯(裹裆)、摄尻(吊裆)、腾挪、闪战。

四字秘诀: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微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

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掤(上平)、业(入声)、噫(上声、yī)、咳(入声、ké、hāi)、呼(上声)、吭(háng、kēng)、呵、哈。

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按:太极拳的好处,在于把《道德经》哲学实践于人身,通过太极练习而入道,因此是道家至宝。

可惜真正的太极拳法,早已失传于民间;也有很多人只会炼太极操,失去了其内在精髓。

丰祖曾撰《无根树》,揭示人体的奥秘。

在此论中,丰祖明确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此乃炼太极之真正妙诀。

说明根在脚非在腿,形于手主于腰,可知其动处,不在腿与手,由此悟入,方无差矣。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动作,全身都要动作,动作是要轻灵,就是必须圆活,才能轻灵。

圆活没有主宰,等于机器轮子没有按装上,还是不起作用,所以“必须贯穿”等于全部机轮按好了,一处转,则处处转,才叫贯穿。

要轻灵,必须松,要贯穿,必须圆。

而太极的圆,又必须公转之中还有自转。

自转就是“懂劲”,或里缠,或外缠,螺旋推进,比起机器轮子,更为复杂。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心静体松,内气舒畅,才能做到鼓溋内敛。

原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处处转的圆,全身配合的合适,自然可免此弊。

以上一节,是讲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经身形,讲到气,又讲到神,层层深入。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方向的变化,全在腰劲,因又是重心所在之处,腰的方向变了,脚、腿必随同转变。

与人交手,手先接触,所以必须把圆圈行至手指上,也就是手指须走缠劲。

原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这是说上下的圆圈配合的协调一致,不自牵碍,才能得劲。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配合的不恰当,身上的劲就由散而乱,检查毛病,一定是腰和腿的方向不一致,或是方向转过了。

发现了毛病所在,练拳时加以纠正,各方面全是检查。

此处所以不说手者,因为手最灵活,只要腰腿配合好了,手是反正全可以用的。

原文: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我们学太极拳,特别要明白什么是意,意不是空洞的,而是“理想”,理想就包括原理、方法。

运动时,外形的动作,必须根据原理和规律(方法),才能“不在外而在内”原文: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用一个圆轮子转动,即可明此意。

原文: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这就是力学的杠杆作用,两人推手,只要脚步先插到对方裆中,他的重心自然牵动,对方是重点,我脚是力点,我身手是支点。

原文: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第一句,叫人先明白什么是虚实,第二句叫人明白使向一处,都有实有虚,第三句是讲全身虚实的配合要协调,太极拳的步法,是前虚后实,但前步虚中要有实,后步实中要有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