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简介

合集下载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方式,起源于明朝,其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和中医思想。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要领的文章,被誉为太极拳的圣经。

以下是太极拳论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我柔自如,人摆我粘,我拽而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不以动急而忘动,不以静缓而忘动。

意动则身随,手动则心静。

升降开合,相辅相成。

虚空无为,消息相因。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内外合一,身心合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是一种利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理论指导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的方式。

运动时,动作要分动静,静止时要合阴阳。

运动不能过激或过缓,要随遇自如。

对方刚劲时,我变得柔缓,对方柔缓时,我变得刚劲。

不能像躁急一样过分追求动作,也不能像迟缓一样过分放松。

心意一动,身体就会随之而动,手动心静,升降开合,相互协调。

身体虚空无为,意念消息相通。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在身体和心理的修炼中,要内外合一,身心合一,了解对
手,百战不殆。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王宗岳《太极拳论》名家解(上)

王宗岳《太极拳论》名家解(上)

王宗岳《太极拳论》名家解(上)《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杨澄甫: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

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顾留馨: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陈微明: 阴阳生于太极。

太极本无极。

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太极拳”。

沈寿: 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去,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

太极拳的主要理论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王宗岳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徐致一:释太极拳名或问。

太极拳缘何名太极。

予曰。

太极者阴阳未分之谓也。

动之则分而为阴阳。

静之则合而为太极。

太极拳从修养方面说,须由动处向静处练,是犹阴阳之合而为太极也。

从技击方面说,其虚实变化,常蕴于内而不形于外,是犹太极之阴阳未分也。

故名太极。

太极拳解——武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徐震注《太极拳论》

徐震注《太极拳论》

徐震注《太极拳论》徐震,字浙东,是文学教授,太极拳理论家,曾跟随郝为真的儿子郝月如学习太极拳多年。

《太极拳谱笺》内容如下:王宗岳所编太极拳谱,自武禹襄得诸舞阳盐店,复加解说,杨露禅亦承用之。

然传者于原谱旧文与武氏解说,莫能识别。

予既详考端末,辨而析之,遂就原谱为之笺释。

其武氏之言,有须疏明者,别有论撰,兹不及焉。

至若掤应作「手朋」,「手履」当作搂,若此之类,新论正名篇详之矣,今悉加刊正,故异于他本,学者可无疑焉。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此节明太极取名之义,以为总揖体用之言。

易云,太极生两仪。

朱子《周易本义》云两仪者,始为一划以分阴阳。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

拳名太极,盖义取诸此也。

习太极拳造乎最高之境,为能常定常应。

常定为寂然不动,常应为感而遂通,寂然不动,无极也。

感而遂通,太极也。

应生于定,感生于寂,故曰,无极而生。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谓一切事物,皆相反相济也。

太极拳练法,在开合蓄发,互为根纽。

用法在顺逆走粘,一时俱运,皆相反相济之道。

故曰阴阳之母。

此二句揖尽体用,实为全文之开宗本义。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此节言太极拳运用之纲领。

动静在心,分合在形。

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令。

作止蓄发,无不如志。

故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也。

无过不及谓应合他力,须时间与方向两皆适当。

时间则不后不先,正当他力将发未发之际。

方向则不即不离,正切他力难转难化,不可抗拒之处。

随曲就伸,谓应合他力,贵能因事乘便不与扺牾,则他力皆为我用矣。

此一节中,以此四句为主。

走谓避彼来力,粘谓随彼来力,彼力虽强,我能运转灵敏,即可不受彼力,是为用柔,然必自处于顺,乃能运转灵敏,故柔与顺常相合也。

若筋腱未能练柔,举止未能练顺,他力虽背,我亦无由制之,以我亦不能得势得力,即不能利用机会也。

「动急急应,动缓缓随」,谓时间须求适合。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太极拳论(郝月如)》全文-古籍

《太极拳论(郝月如)》全文-古籍

太极拳论(郝月如)《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

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郝月如拳论大集合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是武禹襄第四代传人,与孙禄堂同辈。

月如先生拳理拳艺俱精,且有一定文化。

其拳论进一步丰富了武禹襄及李亦畬的理论。

是太极拳重要文献之一。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

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阎正中。

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

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

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

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

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太极拳论》纵观整个拳论,从练的角度着手,条理清晰,内容翔实,相对于王论可操作性更强。

大体分如下几部分内容:一、对“灵劲”和“整劲”目标的总要求。

二、合成“整劲”三、“整劲”应用的锻炼四、通过虚实锻炼“灵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此段是对太极拳要达到“灵劲”和“整劲”目标的总要求。

“灵劲”的要求是精神内收,注意力高度集中;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贯穿至顶端形成虚灵顶劲,虚实鼓荡变化灵活,运动时周身轻灵。

“整劲”的要求是:间架结构稳固,没有缺陷;力量平衡均整,没有凸凹;劲力连贯顺达,没有断续。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此段主要阐明如何达到“整劲”。

首先寻找出“其根在脚”的“根”。

绝大多数习练者以为“其根在脚”就是用脚蹬地,其实只对了一半,因为用脚蹬地利用的是地面的摩擦力,一蹬人就出去了,根本没有“根”。

要想有“根”,就是在蹬出的反面寻找出拉住的力量(平衡力),就像一张弓,弓背外撑,弓弦拉住一样,主要利用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这样“根”就产生了。

其次,沿脚、腿、腰、手指的传导路径节节贯穿的整合为一体,达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之境,也就是过去所谓的“五弓合一”。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此段主要阐明“整”与“不整”的内部体现。

如果整为一体,无论上下前后左右怎样运动,皆能运动自如、劲力顺达。

如不能运动自如、劲力顺达,必是在腰腿的传导或整合方面出了问题。

这些都是内部地感觉,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此段主要阐明“整劲”的运用。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是指利用对方人体杠杠破坏其平衡。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

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

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

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

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

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

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摘要: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四、结论正文: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王宗岳是太极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文武。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个克服种种心魔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个方面:过分用意、贪多求全、萎靡不振等。

在修炼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心魔,达到心静如水、动作自如的境界。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下面对《太极拳论》的部分内容进行白话解释:1.“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意思是:对方用力时,我要柔顺应对;对方后退时,我要跟进粘住对方。

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意思是:对方动作快时,我要快速应对;对方动作慢时,我要缓慢跟随。

尽管变化多样,但道理只有一个,即阴阳相济、刚柔并济。

3.“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意思是:要头顶虚领,丹田气沉,保持身体中正,动作忽隐忽现,灵活变化。

4.“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意思是:对方用力于左方,我则虚化左侧;对方用力于右方,我则虚化右侧。

向上仰时,要显得越高;向下俯时,要显得越深。

前进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长;后退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短。

5.“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意思是:要保持身体轻灵,如同一片羽毛不能承受额外重量;如同一只蝇虫不能落脚。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大学》之于儒家,《道德经》之于道家。

太极拳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拳架的外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推手的风格有多么大的不同,在理论上都必定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对于我们每一位太极学子来说,这篇短文是必须透彻理解和踏实践行的,是我们太极修炼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太极拳论》这篇文章,面世不到两百年,相传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一家盐店偶然得到的,是当时仅有的一篇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文章,上面有一句话是“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意指作者是明朝山西的王宗岳,其它的细节就没有了,王宗岳其人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我们现在说不清楚,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的考据和争论,众说纷纭,其间关联到太极拳的起源、传承等大问题。

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考虑的重点。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陈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男,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

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

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

陈微明,湖北蕲水人,为书香世胄。

举孝廉,曾任清史馆纂编。

着有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等。

陈曾从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更心慕武当太极拳,遂不介而往拜候杨澄甫先生。

澄甫太师祖欣然允诺,曰:“愿得其人而传也。

” 陈师学习太极拳时,正值澄甫太师祖精壮之年,所传功夫极为严谨,动作开展,腰马讲究。

陈师也本着严谨的学习精神,恪守规矩,每一招式都毫厘不差。

更每事求教,并将其所学辑录成书,风行海内的有:太极拳术,太极拳答问及太极剑等。

陈师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创办了致柔拳社,为公开传授太极拳的创举。

其后又在苏州成立了分社。

一九三二年应中山大学之请南来授拳。

芸芸学生之中只收了梁劲予老师为入室弟子。

五十年代陈师从上海寄赠一篇序文给梁劲予,其中有云:“余学生不下数千,而成功者绝少,其能不负其师者,此不能不寄望于生也。

”。

学界名流太极巨子陈慎先,字微明,杨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馆编修,自幼心慕太极拳。

乙卯(1915)游燕,先随孙禄堂先生学形意八卦。

越二年,访得澄甫先生,拜入门下,从学七年,尽得所传。

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

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

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

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

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是在王宗岳之后,演戏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后结合自己的实践,开创了自己的太极拳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的内容如下: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动作,全身都要动作,动作是要轻灵,就是必须圆活,才能轻灵。

圆活没有主宰,等于机器轮子没有按装上,还是不起作用,所以“必须贯穿”等于全部机轮按好了,一处转,则处处转,才叫贯穿。

要轻灵,必须松,要贯穿,必须圆。

而太极的圆,又必须公转之中还有自转。

自转就是“懂劲”,或里缠,或外缠,螺旋推进,比起机器轮子,更为复杂。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心静体松,内气舒畅,才能做到鼓溋内敛。

原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处处转的圆,全身配合的合适,自然可免此弊。

以上一节,是讲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经身形,讲到气,又讲到神,层层深入。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方向的变化,全在腰劲,因又是重心所在之处,腰的方向变了,脚、腿必随同转变。

与人交手,手先接触,所以必须把圆圈行至手指上,也就是手指须走缠劲。

原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这是说上下的圆圈配合的协调一致,不自牵碍,才能得劲。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配合的不恰当,身上的劲就由散而乱,检查毛病,一定是腰和腿的方向不一致,或是方向转过了。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

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动作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屈随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

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

并且还要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少无内,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

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

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

太极的玄妙虽然有万端变化,但是道理却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要领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

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势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懂劲后,更要用功,静心修炼,行走坐卧,一举一动,听声辨音,揣摩微妙。

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

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武术界,王宗岳和他的《太极拳论》受人瞩目,影响极大。

《太极拳论》成为武术理论的母论,从中派生出诸多拳诀,成为指导性拳论。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太极拳论。

供您阅读!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如下:“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浅析王公的拳论,实为抛砖引玉,它是在习练中对太极拳在阴阳变化、松柔动态运行中的一些体验。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四百多字,将太极拳的来龙去脉以及修炼方法、目的,说得一清二楚,拳理深邃,拳法透彻,哲理服人。

此论的影响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关注。

德国亚琛有一位东方文化的痴迷者,为了寻找太极拳的发祥地,他来到中国杭州,使他兴奋的是,他得到了一幅中国书法家写的《太极拳论》书法,挂在他的东方文化工作室,可见他对东方的这位哲人的尊敬。

王宗岳是一位中国古典哲学家,有人考证他是清代人。

太极拳师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一书中考定王宗岳为明朝人,这一考证将其生平向前推了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论简介《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

目前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发展自陈家沟长拳一路“十三势头”。

《太极拳经》‧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山右王宗岳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

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

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顾留馨版本《太极拳论》解刊于《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1] 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太极图说》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 :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

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

(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

)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

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

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

((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

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

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

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

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

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

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

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

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

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 "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

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 "拳术"、 "拳法"、 "拳套"。

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

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

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

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

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

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

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