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于污水处理的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活性污泥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最初被应用在城市工业污水处理厂中。

这种处理方式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污泥到含有有机物的废水中,利用微生物吸附、吞噬和降解有机物质,从而将污水中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和水。

这种处理方式以其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池体结构的改进。

最初的活性污泥池采用的是简单的不锈钢池或混凝土池,由于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不合理,存在漏水、腐蚀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活性污泥池采用玻璃钢等新材料制作,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

其次是进水处理方式的改进。

最初的活性污泥法采用的是单级处理,即将含有有机物的废水直接进入活性污泥池处理。

但是,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时,效果有限。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逐渐出现了二级甚至多级处理的方式,可以通过逐级降解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

此外,关键技术的改进也是活性污泥法发展的重要方面。

最早的活性污泥处理主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但是微生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辅助技术,如调控原水水质、添加特定酶类、调整温度和pH值等,以增强活性污泥处理效果。

未来,活性污泥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废水处理需求不断增加,新型高效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应用。

另一方面,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挑战,科学家正在探索更环保、更节能的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如生物膜法、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等,以提高废水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活性污泥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废水处理技术。

在未来,活性污泥法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成为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污水处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愈加重要。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动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运行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发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探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要了解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是核心元素。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以有机物为能源,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有机物,从而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此外,活性污泥还可以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氮气,并通过磷酸盐的沉淀去除水中的磷。

因此,了解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于优化污水处理系统非常重要。

由于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实际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传统经验模型的优化和改进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并发展了数学模型,以预测和模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性能。

这些数学模型包括质量平衡模型、动力学模型和群体动力学模型等。

质量平衡模型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基于质量守恒原理,以质量浓度的变化作为变量,描述污水中有机物质和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

质量平衡模型可以用来优化活性污泥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质量平衡模型无法描述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描述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动态行为,科学家们发展了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模型以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过程为基础,通过微分方程组描述了有机物质和污染物的转化动力学。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系统的稳态和响应速度,优化供碳、氮和磷源的进料方式,提高活性污泥的处理效率。

群体动力学模型是动力学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它考虑了微生物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和互作。

活性污泥法的动力学方程讨论及数学模型研究

活性污泥法的动力学方程讨论及数学模型研究
c r o t h o dt n o iig.T e mo e i l o ea t h e a b n a e c n i o farn t i h d l ma ny fr c ss t e r 甲ms f t e s se ,r s l d f o e o h y tm e u t r m e fco s u h a ure t a tr ,s c s n tin
式 中, S为可降解 的溶解性 限制基质浓度 , 为微生物浓度 ,

为最大 比生长速率 。M nd原来的关系式是根据基 质浓 oo
度较高和微生物 比较 年轻的条件下试 验结果 导 出的。由于 微生物都很年轻 , 质又很丰富 , 基 因此微生物繁殖速度很快 ,
上述 的结果基本上 是正确的 。虽 然 Moo nd是采用单 一基 质 和单一菌种做的试验 , 但在后来学者 的研究 中 , 混合基 质 对 和混合菌种的培养 , oo 关 系式基本上 也是正确 的。所 以 M nd M nd 系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混合培养中。 oo 关
Z HAO u n Ja
( h d矿N t a e lc adE vo &o aul R¥ le n ni ̄ r or r
Egnei nie r i gi rt a x g,J n
o cneadTcnl y Clhl J nx 3  ̄0 ) fSi c n e o g sl o ,i gi 400 e h o ag l a
行提供指导 。
关键词 活性 污泥法
底物浓度
溶解氧
微生物增长
动力学模型
Di l so n Ki ei q ai n o t a e l d eM eh d a d t eCo s r ci n o s K i n o n t E u t fAc v td S u g t o n h n tu t fMa h m aia o es cq c o i o t e t lM d l c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

它通过利用污水中的微生物生物质来降解有机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优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研究。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一些科学家意识到利用微生物来处理废水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法。

最早的活性污泥法是通过在塔坑中引入混合有机负荷较高的污水,使其中的微生物形成混合菌群,进而降解有机物。

然而,这种方法在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废水处理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活性污泥法才得到了重视与进一步改进。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活性污泥的维持、优化以及技术的稳定性等问题。

这一时期,活性污泥法的演变主要集中在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控制两方面。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不同的池体形态和结构,以提高处理效果。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反应器,如完全混合型活性污泥反应器(CSTR)、顺流式活性污泥反应器(ASBR)和序批反应器(SBR)。

这些反应器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行控制是活性污泥法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控制活性污泥系统的生化性能,可以调节处理效果和污水负荷。

最常用的方法有检测和调整活性污泥的浓度、溶解氧的供给和搅拌速度等指标。

这些方法使活性污泥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处理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处理效果的要求日益提高,活性污泥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一些新技术和理论被引入,如微生物群落分析、降解途径的研究和模拟等。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微生物降解过程,从而提高处理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与此同时,一些改进型的活性污泥反应器被提出和应用。

例如,膜生物反应器(MBR)通过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引入膜分离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反应器的体积和运行成本。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

它的反应动力学原理涉及到生物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其应用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接触氧化污泥法是将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通过氧化降解有机物。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首先被吸附到污泥团聚体的表面,然后被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通过对有机物进行代谢,产生酶来催化有机物的降解。

反应过程中,溶解氧和微生物是限制因素。

溶解氧的供应主要通过曝气作用,污水中的氧被转移到活性污泥颗粒上,为微生物呼吸提供氧气。

间歇氧化污泥法是将污水与活性污泥进行间歇接触和氧化降解。

在间歇氧化污泥法中,活性污泥以混合液的形式存在,定期进入污泥沉淀池进行沉淀。

通过周期性地供氧和去除微生物产物,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间歇氧化污泥法可以减小活性污泥容积,减少处理设备和设备的尺寸。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降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

其次,活性污泥法也可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

氮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先转化为氨氮,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磷则被微生物分离吸附到活性污泥中。

最后,活性污泥法还可用于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然而,对于有害物质的降解程度则受到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活性因素的限制。

除了以上应用,活性污泥法还可用于废水的预处理、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生物氮除磷等。

此外,活性污泥法还可以与其他处理方法结合使用,如沉淀、过滤和气浮等,以更好地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

总之,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基于微生物代谢的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反应动力学原理,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展望作者:李满天阚宁张旭杨健荣来源:《绿色大世界》2010年第01期摘要:综述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模型的机理、功能和应用等方面, 详细介绍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模型, 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今后活性污泥法模型和软件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X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1-0021-031 引言污水处理方法中,活性污泥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成为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主要方法。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城市污水厂都使用活性污泥法,该法在环境工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十多年来, 活性污泥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如: 氧化沟处理技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O 、A2/O)等,不仅能去除有机碳,还能同时去除营养物质氮和磷。

但在生物处理理论深度的发展上,却还做的远远不够,对生物处理的数学模型研究得也不够。

由于污水成分和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必须加快开展数学模型的研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现象和规律。

数学模型有助于描述和理解活性污泥系统的反应过程,对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模型有助于模拟活性污泥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对各项水质指标的影响, 可以指导实际的生产运行。

将模型和控制理论及方法结合起来,就可按处理水质要求,达到优化运行的目的。

数学模型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重要工具。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拟合实验数据到采用经典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经历了根据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特性进行过程动态分析、探索辨识建模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以研究活性污泥工艺的动态过程,达到了系统高效率低能耗运行的目的,并开发出相应的商业化活性污泥软件。

2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2.1 传统的活性污泥模型传统的活性污泥模型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Eckenfelder等基于挥发性悬浮固体(Volatile Suspended Solid,VSS)积累速率经验公式提出的活性污泥模型,Mckinney等基于活性污泥全混假设提出的活性污泥模型,Lawrence、McCarty等基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理论提出的活性污泥模型。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_彭永臻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_彭永臻

道采用耐腐蚀的玻璃钢管道。

长距离、高水头、高压力、完全重力式输水管路排气十分重要,设计根据地形隆起点全线120km内设置了排气阀88个,排泥阀57个,检修闸门220个,各种不同转角弯头414个,各种连接三通175个。

由于网前压力随用水量大小浮动,为保证压力稳定在高位调节水池出口,进入网前的管道上设置了两组消能调流阀,其主要作用为流量、压力控制、事故控制、均恒供水正常运行控制。

为降低温变应力避免爆管,设计要求错开高温季节施工,否则需增加22个管道伸缩节,并要求钢管探伤射线检查合格后允许回填。

埋地钢管安装前应做好防腐绝缘,焊缝部位未经试压不得防腐,在运输和安装时应防止损坏防腐层,钢管内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无毒涂料(普通级)二底二面,外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涂料。

地下水较浅、基础干燥处采用三布一油,地下水位高,基础潮湿及管件过河处全部采用重加强四油两布防腐。

过虾池、盐碱地处增加阴极保护措施,阳极采用锌铝阳极,钢管内外喷砂除锈。

★作者通讯处:110006沈阳南湖南五马路185巷3号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电话:(024)23214754 收稿日期:2000-4-24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彭永臻 高景峰 隋铭皓 提要 通过介绍前国际水质协会(IAWQ)最新推出的第三套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ASM3),来探讨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ASM3进一步弥补了其前身ASM1的不足与缺陷,更适合于编制计算机代码。

ASM3可以预测活性污泥系统的耗氧量、污泥产量、硝化和反硝化。

在ASM3中,衰减(溶菌)过程是以内源呼吸理论为基础的。

ASM3强调了转换系数和胞内贮存物的重要性。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3(ASM3) 硝化 反硝化 耗氧量 动力学参数0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概述1942年Monod提出了以米-门公式为基础的M onod方程,在此基础上Eckenfelder、McKinney、Law rence和M cCarty等人建立了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

它通过利用微生物代谢降解有机物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生物体和无机物,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演变,逐渐改进和完善了处理效果和过程。

活性污泥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英国,开始应用于污泥处理过程。

当时的活性污泥法采用的是曝气池的方式,将曝气池中微生物充分与废水接触,使其可以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然而,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种早期的活性污泥法在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性上存在许多问题。

20世纪60年代,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活性污泥法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意识到活性污泥法的性能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有关。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通过增加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活性,优化处理效果。

其次,通过引入更高效的氧气传递装置,如喷射曝气装置和曝气底盘,改善了氧气的溶解和分布,提高了反应池中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改进措施逐渐被引入到活性污泥法中。

一种重要的改进是引入外加菌剂和共培养技术。

外加菌剂可以通过增加有利菌群来增强菌群结构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

共培养技术则通过在反应池中同时引入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活性污泥,使其互相协同作用,提高处理效果。

这些改进措施显著提高了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并推动了活性污泥法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活性污泥法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新型的活性污泥工艺开始应用,如SBR(序批式反应器)工艺、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和AB(接触氧化)工艺等。

这些新工艺通过改变反应器结构和运行模式,优化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处理能力和适应性。

另一方面,新型材料的引入和先进的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活性污泥法在工程实践中更加智能化和可控性。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或称普通活性污泥法,经不断发展,已有多种运行方式。

1.渐减曝气在推流式的传统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氧量在长度方向是逐步下降的。

因此等距离均量地布置扩散器是不合理的。

实际情况是:前半段氧远远不够,后半段供氧超过需要。

渐减曝气的目的就是合理的布置扩散器,使布气沿程变化,而总的空气用量不变,这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

2.分步曝气在30年代,纽约市污水厂的曝气池空气量供应不足,厂总工程师把入流的一部分从池端引到池的中部分点进水,见(图6-10),解决了问题。

使同样的空气量,同样的池子,得到了较高的处理效率。

3.完全混合法美国1950年以前建造的曝气池全是狭长的条形池,按推流设计。

由于前段需氧量很大,因而通过渐减曝气池来解决。

但是,一般池子只有中段(约全长的1/3处)需氧速率与氧传递速率配合的比较好一些,见(图6-11)。

在池的前段,因食料多,微生物的生长率高,需氧率也就很大,因而即使渐减曝气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实际的需氧速率受供氧速率控制和制约。

图中需氧和供氧率之间池前后两块面积应相等。

这样的供氧和需氧情况,当受到冲击负荷时,前段阴影面积扩大,后段阴影面积缩小,严重时,后段面积全部消失,出现全池缺氧情况。

从上面二种运行方式看,传统活性污泥法的重要矛盾是供氧和需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渐减曝气是通过布气的方法来改善,分步曝气则是通过进水分配的均匀性上来改善。

为了根本上改善长条形池子中混合液不均匀的状态,在分步曝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大增加进水点,同时相应增加回流污泥并使其在曝气池中迅速混合,它就是完全混合的概念,见(图6-12)。

在完全混合法的曝气池中,需氧速率和供氧速率的矛盾在全池得到了平衡,因而完全混合法有如下特征:①池液中各个部分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生活环境也基本相同;②人流出现冲击负荷时,池液的组成变化也较小,因为骤然增加的负荷可为全池混合液所分担,而不是象推流中仅仅由部分回流污泥来承担。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从模型的机理、功能等方面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的微生物模型、传统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模型ASM活性污泥法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起初对于活性污泥过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Eckenfelder 等人基于反应器理论和生物化学理论提出活性污泥法静态模型以来,动态模型研究不断发展,已成为国际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1微生物模型1942年,Monod发现均衡生长的细菌的生长曲线与活性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曲线类似,1949年发表了在静态反应器中经过系统研究得出的Monod模型[1]:Monod模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式,是在单一微生物对单一基质、微生物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且无毒性存在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Monod模型的提出使废水生物处理的设计和运行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提高了人们对废水生物处理机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生物处理设计理论的发展。

由于微生物模型描述的是微生物生长和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它是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模型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同时也推动了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的日趋深入。

2传统静态模型传统静态模型主要有20世纪50-70年代推出的Eckenfelder、Mckinney和Lawrence-McCarty模型,这些模型所采用的是生长-衰减机理[2]。

2.1Eckenfelder模型该模型提出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上升阶段时,基质浓度高,微生物生长速度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时,微生物生长主要受食料不足的限制,微生物的增长与基质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关系;当微生物处于内源代谢阶段时,微生物进行自身氧化。

2.2McKinney模型该模型忽略了微生物浓度对基质去除速度的影响,认为在活性污泥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与底物浓度相比,属低基质浓度,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代谢过程为基质浓度所控制,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摘要: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并且在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的同时,也能有效去除磷。

本文通过对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除磷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影响因素、机理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废水中磷含量的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磷是废水中的一种常见污染物,其过量排放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水华等严重环境问题。

因此,研究有效的磷去除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通过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利用污泥中的磷酸盐慢化能力去除废水中的磷的方法。

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的主要步骤包括磷污染物的吸附、生物降解有机物、微生物的磷释放以及沉淀。

其中,磷的吸附与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是决定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除磷效果的因素1. 溶解氧浓度:溶解氧是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中微生物生理活性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溶解氧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磷的吸附和释放,从而提高除磷效果。

2. 温度:温度也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提高除磷效率。

3. pH值:污水的pH值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酸性条件下磷的释放效果较好,而碱性条件下磷的吸附效果较好。

4. 污水中的COD/P(化学需氧量与总磷的比值):COD/P比值高时,有机物相对较多,容易导致活性污泥厌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磷酸盐的吸附现象。

5. 混合液浓度:适宜的混合液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除磷效果。

四、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动力学研究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是了解除磷过程及优化除磷效果的基础。

除磷动力学研究通常包括磷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生物降解动力学以及微生物的磷释放动力学。

其中,磷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污泥中的磷酸盐慢化能力,从而优化活性污泥法的除磷条件。

《2024年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范文

《2024年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范文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篇一一、引言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生物处理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自其诞生以来,活性污泥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就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浅谈。

二、活性污泥法的起源与发展活性污泥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人们发现某些污水处理厂中的活性污泥具有较好的有机物去除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活性污泥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

在初期阶段,活性污泥法主要依靠自然生长的微生物进行有机物降解。

然而,由于对微生物生长条件的了解不足,导致处理效果并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开始研究活性污泥法的工艺优化,包括提高污泥浓度、调整曝气量等手段。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以及生物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了解日益加深,使得活性污泥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此外,许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也为活性污泥法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活性污泥法的演变1. 传统活性污泥法与改良型活性污泥法传统活性污泥法主要采用间歇曝气、连续进出水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存在能耗高、处理效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许多改良型活性污泥法,如A2/O 工艺、SBR工艺等。

这些工艺通过调整曝气方式、控制污泥浓度等手段,有效提高了处理效率并降低了能耗。

2. 生物强化技术与复合型活性污泥法生物强化技术是通过向活性污泥中投加特定种类的微生物来提高处理效果的一种技术。

这些微生物能够针对性地降解某种或某类有机物,从而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

复合型活性污泥法则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处理工艺如厌氧生物滤池等,以提高处理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未来展望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活性污泥法在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等过程,为活性污泥法的优化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2024年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范文

《2024年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范文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篇一一、引言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生物处理技术,其发展历程和演变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浅谈,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活性污泥法的发展1. 早期发展活性污泥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来处理污水。

随着研究的深入,活性污泥法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

2. 技术成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活性污泥法在技术上逐渐成熟,其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为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活性污泥法的演变1. 工艺改进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活性污泥法的工艺不断进行改进。

例如,通过优化曝气系统、调整污泥回流比、引入生物选择器等技术手段,提高了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2. 新型反应器开发为了进一步提高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型反应器。

例如,厌氧-好氧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这些新型反应器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和更好的适应性,为活性污泥法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活性污泥法的应用及挑战1. 应用领域扩展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还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等领域。

同时,活性污泥法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组合工艺,提高处理效果。

2. 面临的挑战尽管活性污泥法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泥产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此外,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未来展望1. 技术创新未来,活性污泥法将继续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例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活性污泥法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行,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新型反应器和生物催化剂等技术的研发也将为活性污泥法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

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活性污泥法除磷动力学研究摘要: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磷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处理废水中磷污染的一种常见方法。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对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动力学进行了探究。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PH 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污泥浓度等因素对除磷效果有着显著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除磷效率至关重要。

1.引言磷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过量的磷释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诸多环境问题。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废水处理方法,多用于处理含磷废水。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活性污泥工艺、改进除磷效果等方面,探究活性污泥法除磷的动力学特性,对于提升处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2.1 实验装置实验采用A/B/C反应器系统,每个反应器分别控制不同条件,A为常温常压系统,B为不同温度控制系统,C为不同pH值控制系统。

2.2 实验过程通过在反应器中投加磷酸盐溶液,控制不同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

收集样品,进行COD测定、总磷测定、微生物分析等实验。

3.结果与讨论3.1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污泥中磷的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温度后,除磷效果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在低温下,微生物的代谢速率较慢,导致活性较差;而在高温下,微生物过度繁殖会导致污泥结构破坏,进而降低除磷效率。

3.2 pH值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pH值对活性污泥法除磷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当pH值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6-9)时,除磷效果较好;而当pH值超过此范围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除磷效果下降。

这是因为pH值改变会影响微生物生长与代谢过程,进而影响活性污泥的除磷能力。

3.3 氧化还原电位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氧化还原电位的不同,直接影响废水中磷的形态变化,进而影响除磷效果。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ASM系列数学模型进展和展望摘要:本文简述了国际水协推出的ASM系列模型,讨论了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对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进行展望,包括废水组分的进一步细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快速自动模拟预测及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自动化系统。

关键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研究展望1、前言活性污泥法作为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方法,已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大量应用。

而数学模型是工艺选择、设计、运行的决策支持方式及强有力的优化工具。

但是活性污泥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多种反应过程相互耦合的系统,因此其建立模型较复杂。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数学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使数学模型在工程应用与试验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众多的数学模型中,由国际水质协会IWA先后推出的ASM1、ASM2、ASM2D及ASM3一系列模型发展最为成熟,受到环境工程界的广泛关注【1】。

2、A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活性污泥1、2、3号模型将污水中的组分分为可溶性组分和颗粒性组分,可溶性组分包括溶解氧、碱度及大部分污染物,颗粒性组分包括微生物及部分污染物,应用理论建立生物或化学反应过程,均以Monod方程为基础,都是多维的并包含大量的动力学参数和化学计量系数,均以矩阵的形式描述生物反应过程,从而简化了反应速率方程式的表达。

ASM矩阵反应速率中采用了“开关函数”的概念,来反映环境因素改变而产生的抑制作用,从而避免那些因为具有不连续特性的反应过程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数值不稳定的现象;此外,研究者还可根据理论发展及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ASM进行反应过程的增加或简化,扩大了ASM应用的灵活性。

其中ASM1与ASM2主要基于微生物的死亡—再生及维持理论,而ASM3主要基于微生物的内源呼吸理论。

大量资料已对ASM系列模型的特点及限制因素做了阐述,ASM1模型不仅包含了含碳有机物去除过程,还描述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含氮物质的去除,ASM2是ASM1 的发展,不仅包含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过程,还包含生物除磷过程,增加了厌氧水解、发酵及生物除磷、化学除磷等8个反应过程。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 11 ! 12 …… ! 113 ! ! …… ! 21 22 213 , 表示每 != " =( # 1 # 2 …… # 13 ) …… …… ! 81 ! 82 …… ! 813 种组分的表观转化速率。则, ・! 。 " =! 2$2$3$2 活性污泥 2 号模型 近 10 年的实践证明: ASM No . 1 是一种很有用的
2002 年 3 月 第 25 卷第 3 期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NaturaI Science Edition) JournaI of Chongging University
VoI. 25
No. 3
Mar. 2002
文章编号: (2002) 1000 - 582X 03 - 0109 - 06
2.2.3.3 出
[5, 6]
活性污泥 3 号模型
( ASM No . 3 ) 于 1999 年 推 活性 污 泥 3 号 模 型 , 不包括除磷过程, 该模型与 ASM No . 1 的区别 体现在: 采纳了有机物的贮存 - 代谢机理, 在细胞衰减 1) 方面沿用内源呼吸理论。假定 XSTO是异养菌生长的唯 一基质, 使模型大大简化。 将水解过程加以简化, 从而减弱了水解作用对 2) 耗氧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控制作用。 综合考虑了环境条件对生物衰减过程的影响, 3) 将衰减过程细化, 使其更适应环境条件。 考虑到生物体自身氧化的同时伴随着其胞内贮 4) 存物的氧化, 并认为其氧化速率大于微生物自身氧化 速率。 在 ASM No . 3 中, 溶解性和颗粒性组分可以用 5) 而在 ASM No . 1 中, 0 . 45 m 膜过滤器很好的区分辨别, ! XS 可能会被留在滤出液中。 由于 ASM No . 3 刚推出不久, 它的准确性和实用 价值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验证。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号:1111603112班级:环境1111姓名:宣锴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引言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效方法,其能够从废水中去除溶解和胶体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物质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类也能够去除,例如氮磷等化合物,在处理工业废水过程中,好氧活性污泥法主要用于处理厌氧出水,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代谢反应,分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过程中涉及到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沉淀,能够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从而净化废水。

该方法于19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试验成功。

80多年来,随着生产上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及对生化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活性污泥法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运行方式,并正在改变那种用经验数据进行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现象。

本文对各种活性污泥的组成、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作简要的综述,同时谈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

2 活性污泥构成简介活性污泥是由活性微生物、微生物残留物、附着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褐色絮凝体,由大量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以细菌为主,由不同大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传质性能的菌胶团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其上,并且具有不断生长的特性,增长过程和老化过程中脱落的碎片及其他游离细菌被附着或游离生长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

少量以无机颗粒为核心形成的致密颗粒也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结构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的,结构丝状菌喜低氧状态,在胶团菌的附着下,不断生长伸长,形成条状和网状污泥;没有丝状菌为骨架的絮体颗粒很小,附着于累枝虫等原生动物尸体上的絮体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它们都易随二沉池出水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7
z7
t8 t9
- x9
y 10 y 11 y 12
x9
z9 z 10 z 11 f f
I I
- 1 1 - 1 - 1
1/ Y A
t 10 t 11 t 12
自养生 物硝化
- x 12
x 12
z 12
描述活性污泥系统中各种组分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 系 ,行号用 j 表示 , 列号用 i 表示 ; 矩阵最上面一行
给水排水 Vol 126 No18 2000 16
- 3
表1
组分 i 单位 j 过程
1 水解 2 好氧贮存 S S 3 缺氧贮存 S S 4 好氧生长 5 缺氧生长 ( 反硝化) 6 好氧内源呼吸 7 缺氧内源呼吸 8 利用 X STO的好氧呼吸 9 利用 X STO的缺氧呼吸 10 硝化 11 好氧内源呼吸 12 缺氧内源呼吸
COD - 1
COD
COD
COD
TSS - i XS
水解
- 1 - 1
Y STO ,O
2
t2 t3
2
- x3
x3
z3 z4
Y STO ,NO
1 1
f f
I I
- 1/ Y H ,O
t4 t5 t6 t7
- x5
x5
z5 z6
- 1/ Y H ,NO
异养生 物反硝 化
- 1 - 1 - 1
- x7
0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概述 1942 年 Monod 提出了以米Ο 门公式为基础的 Monod 方 程 , 在 此 基 础 上 Eckenfelder 、 Mc Kinney 、 Lawrence 和 McCarty 等人建立了活性污泥法数学
的滞后现象和耗氧速率的瞬变响应特性 。 ②WRc 模型 : 强调了非存活细胞的生物代谢活性 ,认为有机 物的降解可以在不伴随微生物量增长的情况下完 成 ,以此解释在应用 Monod 动力学根据有机物的去 除预测微生物量增长时出现的问题 。 ③IAWQ ( 原 IAWPRC 现 IWA) 模型 :1985 年 IAWQ 推出了活性 污泥 法 1 号 模 型 ( Activated Sludge Model No . 1 ; ASM1) ,ASM1 包含 13 种组分 ,8 种反应过程 , 此模 型先进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碳氧化过程 , 还包括 含氮物质的硝化与反硝化 , 但它的缺陷是未包含磷 的去除 ;1995 年 , IAWQ 专家组又推出了 ASM2 , 它 不仅包含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和氮的去除 , 还包含了 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过程 ,ASM2 包含 19 种物质 , 19 种反应 ,22 个化学计量系数及 42 个动力学参数 ; IAWQ 专家组于 1998 年推出了 ASM3 。活性污泥动 力学模型为新工艺的开发 、 辅助设计 、 污水厂的运行 埋地钢管安装前应做好防腐绝缘 , 焊缝部位未 经试压不得防腐 , 在运输和安装时应防止损坏防腐 层 ,钢管内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无毒涂料 ( 普通级 ) 二底二面 ,外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涂料 。地下水较 浅、 基础干燥处采用三布一油 , 地下水位高 , 基础潮 湿及管件过河处全部采用重加强四油两布防腐 。过 虾池 、 盐碱地处增加阴极保护措施 ,阳极采用锌铝阳 极 ,钢管内外喷砂除锈 。
表2 转换系数矩阵 lk , i
守恒物 k 物质 i
1 S O/ O 2 2 S I/ COD 3 S S/ COD 4 S NH/ N 5 SN / N
2
∑v 3ρj j来自= v 31ρ 1 + v 32ρ 2 + v 33ρ 3 X S/ X H ・X H + K X + X S/ X H SO SS ・ ・X H + KO + S O KS + S S KO S NO ・ KO + S O KNO + S NO
图1 微生物 3 种衰减理论
2 ASM3 211 ASM3 的水质特性 ASM3 [ 1~2 ] 假定污水中含溶解性组分 S 和固形
物组分 X 。其中 S 有 7 种 , X 有 6 种 ,共 13 种组分 。 IAWQ 活性污泥法模型中用 COD 代表传统的 BOD5 来表征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及生物固体含量 。 溶解性组分 S : ①S O [ M ( O2 ) L - 3 ] : 溶解氧 ; ②S I [ M ( COD) L ] : 可溶惰性有机物 , 假定不 可降解 ,来源于进水或由 X S 水解而来 ; ③S S [ M ( COD) L - 3 ] : 易降解有机底物 ( COD ) , 这部分可以直接被异养菌利用 , 在 ASM3 中假定它 首先被异养菌吸收 ,然后以 X STO的形式贮存 。 S I + μm 膜过 S S 基本上等于总的可溶 COD ( 能通过 0145 滤器) ; ④S N H [ M ( N ) L - 3 ] : 氨和铵 ,一般假定都是铵 ; ⑤S N2 [ M ( N ) L - 3 ] :N 2 ,假定是反硝化的唯一产 物 ,它可以预测是否由于二沉池中 N 2 过饱和而引 起气泡以及污泥上浮问题 , 进水和气体交换而带入 的 N 2 不予考虑 ; ⑥S NO [ M ( N ) L - 3 ] : 硝态及亚硝态氮 ,亚硝态氮 不是模型的一个组分 , 在所有的生化反应中 , 认为
x 10 x 11 x8 x6 x4 x2
化 学 计 量 系 数 矩 阵 vj , i
4
S NH
1
SO
2
SI
3
SS
5
SN
2
6
S NO
7
S AL K
8
XI
9
XS
10
XH
11
X STO
12
XA
13
X TS
备注
O2
COD
f SI
COD
x1
N
y1 y2 y3 y4 y5 y6 y7
N
N
mol
z1 z2
COD
i 与过程 j 的相互关系 。若某一组分不参与过程变
式中 v ij — — — 表 1 中 i 列 j 行的化学计量系数 ; ρ — — 表 3 中 j 行的反应过程速率 。 j — 例如 S S 的表观反应速率为 : γ 3 =
化 ,相应的计量系数为 0 , 矩阵中用空项表示 。计量 系数的符号表示该组分在转换过程中的增减 , 通过 矩阵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出所有可能的反应过程对所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
彭永臻 高景峰 隋铭皓
提要 通过介绍前国际水质协会 ( IAWQ ) 最新推出的第三套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 ( ASM3 ) , 来探讨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ASM3 进一步弥补了其前身 ASM1 的不足与缺陷 ,更适合于 编制计算机代码 。ASM3 可以预测活性污泥系统的耗氧量 、 污泥产量 、 硝化和反硝化 。在 ASM3 中 , 衰减 ( 溶菌) 过程是以内源呼吸理论为基础的 。ASM3 强调了转换系数和胞内贮存物的重要性 。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 3 ( ASM3) 硝化 反硝化 耗氧量 动力学参数
○ 作者通讯处 :110006 沈阳南湖南五马路 185 巷 3 号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电话 : (024) 23214754 收稿日期 :2000Ο 4Ο 24 给水排水 Vol 126 No18 2000
模型 。这些数学模型都是静态的 , 仅考虑了污水中 含碳有机物的去除 , 其中 1970 年推出的 Lawrence2 McCarty 模型 ,强调了生物固体停留时间 SR T 的重 要性 ,在污水处理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承认 。 活性污泥法动态模型主要有 3 种 : 机理模型 、 时 间序列模型和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主要指专家系 统 ,其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 。时间序列模型又称为 辨识模型 ,对监测控制系统的要求较高 。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有 3 种 : ① Andrews 模型 : 特点是引入底物 在生物絮体 ( 活性污泥 ) 中的贮存机理 , 区别溶解和 非溶解性底物 ,解释有机物的快速去除现象 ,预测实 际中观察到的底物浓度增加时微生物增长速度变化 道采用耐腐蚀的玻璃钢管道 。 长距离 、 高水头 、 高压力 、 完全重力式输水管路 排气十分重要 ,设计根据地形隆起点全线 120km 内 设置了排气阀 88 个 ,排泥阀 57 个 ,检修闸门 220 个 , 各种不同转角弯头 414 个 ,各种连接三通 175 个。 由于网前压力随用水量大小浮动 , 为保证压力 稳定在高位调节水池出口 , 进入网前的管道上设置 了两组消能调流阀 , 其主要作用为流量 、 压力控制 、 事故控制 、 均恒供水正常运行控制 。 为降低温变应力避免爆管 , 设计要求错开高温 季节施工 , 否则需增加 22 个管道伸缩节 , 并要求钢 管探伤射线检查合格后允许回填 。
S NO只是 NO3 ;
-
⑦S AL K[ mol ( HCO3- ) L - 3 ] : 污水碱度 , 可估计 生化反应中贮存电荷的能力 , 也可预先判断污水的 p H 值是否太低 ,因为低 p H 值会抑制许多生化反应。 固形物组分 X : ⑧X I [ M ( COD) L - 3 ] : 固形惰性有机物 , 假定不 可降解 ,来自进水或生物的衰减 ; ⑨X S [ M ( COD ) L - 3 ] : 可缓慢生物降解的有机 底物 , 是高分子量的胶体 、 颗粒状有机物 , 必须经过 胞外水解后才能降解 ,假定 X S 水解成 S I 和 S S , 这 是与 ASM1 不同的 ,所有的 X S 来自进水 ,并假定它 μm 膜过滤器上 ; 被截留在 0145 υ X H [ M ( COD) L - 3 ] : 异养菌 ,在好氧条件下都 λ 可以生长 ,大多数 X H 在缺氧时可进行反硝化 , X H 负责水解 X S ;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 都能利用所有 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底物 。它们可形成胞内贮存物 PHA 或糖元 ,在 ASM3 中 ,它们除进行胞外水解外 , 不进行任何厌氧行为 ; ϖ X STO [ M ( COD) L - 3 ] : 异养菌的胞内贮藏物 , λ 包括 PHA 和糖元等物质 , 它的出现只与 X H 有关 , 但不包括在 X H 之内 ,此项无法分析检测到 ,只是个 功能参数 , 在 COD 的分析中可能检测到 , 但必须满 足 COD 守恒 , 在化学计量中 , 假设此项的组成是 ( C4 H6 O2 ) n ; ωX A [ M ( COD) L - 3 ] : 硝化菌 ; λ ξ λ X TSS [ M ( TSS) L - 3 ] : 总 悬 浮 物 , 引 入 此 项 是为了通过化学计量计算 TSS 的浓度 , TSS 是污水 厂日常检测的项目之一 , 如果进水中包含无机的 TSS ,那么从 ASM3 预测所得的 TSS 中对此也应该 有所体现 ,如果采用化学法除磷 ,那么形成的沉淀物 也必须算在进水的 TSS 中 ,也可以用 X TSS预测 VSS , 这需要选择相应的 TSS 组分系数 ( 表 5 中的 i TS ?) 。 固形物组分与活性污泥相关联 ( 絮集其上或含 于其内) ,可在沉淀池中沉淀 。而溶解性组分只能随 水输送 ,并且只有溶解性组分可带电荷 。ASM3 与 ASM1 、 ASM2 的重要区别是溶解性和固形物组分可 μm 膜 过 滤 器 很 好 地 区 分 辨 别 , 而 在 以用 0145 ASM1 和 ASM2 中 , X S 可能会被留在滤出液中 。 212 矩阵 表 1 为化学计量系数矩阵 ,是以矩阵的形式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