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

合集下载

《法治社会》PPT课件

《法治社会》PPT课件

04
法治社会面临的挑战 与问题
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某些领域,如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现行法律法 规无法有效应对新问题和 新挑战。
法律空白和漏洞
部分领域存在法律空白, 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同 时一些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容易被钻空子。
法律法规相互冲突
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之间 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导 致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困 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挥法治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01
推进政府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
程序、责任法定化。
02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法律体系的形成需要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既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要确保案件处 理结果的公正性。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司法公正的 关键。
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推进司法公开,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培育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全体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文化。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培 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与生成逻辑

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与生成逻辑

2022第5期·总第583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论过法治建设的“信仰”:“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全社会要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指向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包含了对“宪法”“法律”和“法治”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理性,是法治中国化土壤下的信仰重塑,能够激发所有人对社会主义法治忠诚和遵从的普遍意愿。

为什么“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可以成为中国语境下法治的信仰选择?在不同的法治建设时期我们是如何选择“信仰”的?一、法制建设新时期下的“法律信仰”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法律相对欠缺的局面,我国法制建设重心放在加快立法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的建设目标。

在此政策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法律信仰理论,学者所持观点各异,其核心争议点主要围绕法律信仰的“法律”指向、法律的可信仰性、法律信仰是不是伪命题等展开。

在实务界处于法制建设探索时期,从学理角度去讨论围绕法律信仰引发的争议焦点,有助于理解法律信仰的根本成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民法典精神原则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JDSZK137)和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研项目“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Y2020451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禹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了三次法治目标的飞跃。

“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从现代国家建构到普遍法治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国家经验积累和政治认同的结果。

法律信仰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规范的核心地位,法治信仰从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对法律信仰实现了超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觉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期待。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自晚清沈家本修律,历经民国“六法”体系,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甲子之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代中国法律不仅没有被普遍认同,反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嘲弄的对象,甚至走向对立。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的雕塑被拆除,源于公众对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说,在我们心中都有这个疑问,在当代中国法律有多大的作用?一、什么是法律信仰冯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导论》一书中,为信仰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它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类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沟通与融合的愿望与努力。

它既包括由意识所形成的带有价值参数的有关宇宙、社会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和知识,以及由这些观念的偶像所构成的信仰对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

具体到法律信仰,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二、为什么培养法律信仰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

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

法治信仰的意义阐释

法治信仰的意义阐释
国家 建设 源 源 不断 的精 神动 力 。


法 治 信仰 是 社 会治 理 的经 验 凝 结和 理性 选择
亚里士多德在《 政治学》 中明确指出 : “ 我们应该注意到邦 国虽有 良法 , 要是人 民 不能 全 部遵 循 , 仍 然 不 能实 现 法治 。 ” [ 1 ] 由此可 见 , 亚 里 士 多 德 强 调 法 治 的核 心 是 良
代 中国人 的法 治理 想 。而 要 实 现这 一理 想 既 需 要 法 律 原则 、 法 律 规则 和法 律 制 度 的
保障 , 更需要法治精神 、 法治观念 和法治信仰 的支撑。法 治信 仰有着丰富 的精神意 蕴, 法治信仰标志着人们对法治 形成 了普遍 的精神追求 、 感情归属 和意识 自觉。法 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治理现象 的一种 主观把握方式 , 是社会主体依法管理 国家 和治理社会 的经验凝结 , 是人们在对法治现象理性认识 的基础上 自然产生的一 种认 同感 、 皈依感和神圣体验 , 是调整社会关 系进 行社会秩序安排 的主流意识形态。法 治信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外化为社会 主体 的 自觉意识和行 为取 向 , 从而成为法治
法 的全 部遵 循 。同 时强 调 良法 不 是 与 自由相 对 的行 为 约 束 , “ 法 律 不 应 该 被 看 作 和
自由相对 的奴 役 。 法 律毋 宁 是 拯救 ” 。 [ 2 ]这 种 把 法 律 和 人 类 生 存 命 运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想法 , 在一定程度上就把法治与人类 的信仰联 系到一起 。如果法律本身不是 良好 的 法律 , 人们也不可能信任法律 、 依靠法律进而信仰法 治。如果人们没有法治信仰 , 即
治信仰借助于习惯意识 、 历史经验引导人们的行 为。法治乃是人类社会交往和社会

法律如何信仰

法律如何信仰
了 自己的一些看 法
“ 信 仰 ’一 词 常 被 用 于超 自然 的信 念 .即 相信 描 ‘ 述 、表 明或 指 出某些 我 们不 能说 明其存 在 的 实体 。 说 某 人有 信仰 通 常意 味 着他 相 信某 种 状态 或 实体 . 虽然他 确信 这些状 态或 实体 以某种形 式存在 .但却 没有 充分 的证据 信仰 是一种 超越证 据表 示虔信 心
自从梁 治平先 生将伯 尔曼 的 《 法律 与宗 教》介
应 具有 以下 三个 基本 特征 :
绍到中国. “ 法律 必 须 被 信 仰 .否 则 它将 形 同虚
设 ”这 一名 言被 广 为引 用 ,于 是法 律 信仰 一词 便
被我 国 的法 律人 大加礼赞 .甚 至有人将 其作 为法律
作 者 简 介 :孙 来 清 ( 9 4 ) 1 7 一 ,男 ,江 苏 涟 水人 ,淮 阴师 范 学 院 法律 系讲 师 ,硕 士 。
第一 。信 仰具有 超现 实性 。人生 的根本矛 盾是
自然生存 的有 限性与 渴望 其无 限性 的矛盾 .信 仰 旨
在 开辟 从 有 限到无 限的路 径 .把 有 极幻 化 为无 极 。
具备 合法 性 的必 备要 素 f l 和法 治社会 的重要 因子 】 l 7 乃至 “ 灵魂 ” 法律 真 的可 以被 信 仰抑 或 此 间有 什 么其他 的秘 密 ?笔者就此 问题 进行 了探讨 ,并提 出
切 。在 信仰 行 动 中 ,在 信仰 的意 志决 定 中 ,人 总
是站 在无底 洞 的边缘 信仰 不知有 保证 .要求信 仰 有保 证 .就是无 能洞察 信仰 之奥秘 。……要求 信仰 有知 识提供 的保 证 .跟 预先 偷看底 牌而 进行孤 注一 掷 的赌博 希望 完全相 似 。 7 ”f 】 弼 第 三 .信 仰具有 超功 利性 。信仰对 于精 神家 园 和终极关怀 的追求 已经远远超 出了功利的范畴 ,它是 人 的精 神 的皈依 ,与功利 无涉 。正 如维特 根斯坦 所

论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与法治建设

论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与法治建设
并没有 内化为人们 的一种 生活需要。因此 , 法律信仰 危机是 我 国法治建设 中必须重视 和解决 的问题 , 努力培植公众 的法
了个体 在社 会中的历史作 用 , 但没能 释放 出个 人的能 量 , 不 形成 自由、 平等 的法治传统 , 而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 , 反 成为维 护统治 阶级 意识形 态 的工 具。法律存 在 的根本 价值在 于保
依 附于国的 , 个人利益 总是遭到 排斥 , 个体 总是无 条件 的接
受整 体的主 宰, 没有个性 、 没有 自由。总之 , 以儒 家思 想为核 心 的中国传统 文化 由于 以家族为本 位 , 重义 轻利 , 严重 忽视
热情 、 期待 、 同和参 与 , 认 法律并不 被人们 所普 遍信仰 , 法治
19 99年 3月 1 5日, 九届 全 国人 大二 次会 议通 过 了《 中 华人 民共和 国宪法修 正案 》修 正案规 定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 , “
要 的主体位置 。在 中国传 统社会 , 人是 没有 任何权 利 的, 个
他们要做的无非是修身养性和独善其身 。与此相应 , 在传 统
取 权 利 还 是 不 能 理 直 气 壮 。[ ”2
设, 说到底都是 作为社 会 主体 的 “ ” 因素起决 定 性 的作 人 的 用 。离开社会主 体空谈 所谓 信仰就 是无源 之水 、 本之 木 。 无
可 以说我们所讨论 的任何 法律问题 和社 会问题 , 归根 结底都
2 .法治必须依赖人的作用的发挥
是“ 的问题 , 人” 也就是 说社会 主体在法 治 、 律信 仰 中居 主 法 导地位 , 而这一点恰恰是 我们 的整体环境 最 为缺乏 的 , 由于 我 国缺乏这方面 的传统 , 因而在法治现代化 中积极 培养社会 主体 的法律信仰迫在 眉睫 。

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

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

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尊重和实践。

法治精神不仅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还涵盖了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法律至上。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权威,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精神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前提。

2. 公平正义。

法治精神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来。

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待遇,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背景因素。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3. 制约与平衡。

法治精神要求政府和执法机构通过法律受到制约,不得随意行使权力。

法律规范了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范围,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法治精神追求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平衡关系。

4. 透明和可预见性。

法治精神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具有透明性和可预见性。

公众对法律的制定过程应当有所了解,并且对法律的内容和适用有清晰的认识。

这样可以避免法律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提高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二、法治精神的意义与作用法治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

法治精神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人们才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机制,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秩序和稳定。

2. 保障公平正义。

法治精神侧重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各个社会成员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和保护,减少任意和不公平的现象。

法治精神的落实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保障。

3. 促进社会进步。

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示才华和创造力,更好地发展资源。

法治精神的落实可以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引言: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是指人民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强烈意识,依法行事,尊法守法,自觉接受法律约束,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树立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为切入点,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

一、了解法律的内涵和作用法律不仅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广大公民深入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二、尊重法律、接受法律约束尊重法律是树立法律信仰的起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树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

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三、依法维权,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保护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依法维权是法律信仰的具体体现。

我们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身权益,遇到合法维权需求时能够依法申诉,不被非法侵害所吞没。

同时,我们也要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引导他们了解法律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教育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促进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培养法治思维,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律信仰,扎根法治的土壤。

五、建设法治型政府,提高法律实施效果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政府应当以法治为指导,加强公正、透明、高效的执法,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内部的法治建设,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

只有政府部门自身具备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树立法律信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以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法治社会。

一、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1. 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遵守法律的自觉和自愿意识。

公民只有拥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法律信仰能够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只有在人们都树立起法律信仰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3. 保护个人权益:法律信仰能够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引导下,个体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避免受到不公平待遇。

4. 增强法治履约能力:法律信仰能够促使公民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国家法治的实效性。

只有公民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才能让法律不再成为空文,建设一个真正依法治国的社会。

二、树立法律信仰的策略和措施1. 提高法律意识的教育水平:加强普法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法律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并且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2. 构建健全的法治环境:加强依法行政和执法公正,建设阳光执法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教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通过法治环境的构建,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任感,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

3.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同时,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和服务。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征文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征文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征文•标题: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在当今社会,法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治的灵魂,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高准则。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弘扬宪法精神,就是要让宪法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坚定法治信仰,就是要相信法律的力量,相信法治的公正和公平。

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支柱,只有当我们对法律充满信仰,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提高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也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宪法教育,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其次,推进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同时,也需要加强执法和司法工作,确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

只有让法律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温度。

最后,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

社会各界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例如,加强媒体宣传、开展法律援助活动、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法治建设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法治建设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

总之,弘扬宪法精神、坚定法治信仰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 … 。… ~
维普资讯
论 法治社会 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 的构建
19 2
能 体现公正的 法律, 离开了法律就没有公正, 因为感情是不 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把 法律信仰的研究奠定在现实的实证 可 靠的, 人治不可取。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 分析的 所以 古希 基础上, 从而自 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法律信仰形成的 腊和罗马成为了法治的源头并留下了深厚的法治传统。现 良 好社会条件和法律环境。 代资产阶 级法治国家的确立, 也是以 思想启蒙运动为先导 1 . 在传统文化方面, 缺乏法治的 人文精神 的。 针对封建社会的 专制统治、 等级特权, 思想家们提出了 西方世界在 I、 世纪就见到了法治文明的曙光, 中 7I 8 而

法律 信仰在 法 治社 会 中的价值
对 法治内容 及其现象的种 种详 尽描述, 对实现法治所做的种
“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 法律被国民 种 制度安排和 设计, 都是法治的重要方面, 没有它们便绝无
所信仰是法治国家得以 形成的 重要标志之一。法治的形成 任 何法治可言。 然而, 即使 “ 硬件” 系统在一个社会中 达到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期 08 总第 16 6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nj e og l
N.2 8 o o 20
sr 1N 1 6 ei . o.6 a
论法 治屈 会条 件下大学 生 法律信 仰鞠 c t
陈 新 开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 院 , 浙江 温州 3 03 2 0) 5
收稿 日期 :0 7 2— 0 20 —1 2
作者简介 塞妻 摹全要阜: 胃赛高等熬
: 陈新开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 , 法学硕士 , 主要从事法律的教学与研 究工作 。

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识 的淡薄 与贫瘠 。 时 , 于 法律 的改 革 与完 善而 言 , 对 不可 否 认 的是 , 没 有 宗教 的法 律 , 退 化成 为机 械 、 死 的教条 。 会 僵 卢 梭说 过 , 切 法律 之 中最 重要 的法律 既不 是 一 铭 刻在 大理 石 上 , 不 是 铭 刻 在 铜 表 上 , 也 而是 铭 刻
— — — —
才 它们 仅 能使 社会 公众 滋长 对 法律 的敬畏 感 法 的产 品 只有为公 众认 可 , 能 内化 为社 会 成员 的 这种社会的法律情感是发 自内心的对法 的一 精神 财 富 。
公众 对立 法产 品 的陌生感 , 导致 法 律应 有 的价 种心悦诚服的认 同与皈依 , 民众对法的理性与激 是 值不能转化 为主体 价值追 求 的 目标 。据统计 , 自 情的升华。在西方 , 人们把法律看得非常神圣 , 他 9 3年 , 国人 大及 其常 委 会 共 制定 了 全 们 的法 律 价值 观念 也是 如此 的哲 学 化 和与 系 统化 。 17 9 9年至 19 国务 院颁 然而 , 是一种 文化 的繁衍 , 一种历史 的造化 。 2 8 法 律和 若 干 有关 法 律 问题 的决 定 , 这 是 4部 0 3 自治 区 、 辖 市 直 事实上 , 法律 , 按其现实 的功能而言, 的确就是一个 布了 70多件 行 政 法 规 ,0个 省 、 00多个 地 方性法 工具 。可是 ,仅凭理性的推导与功利的计算 , “ 怎能 人 大及 其 常委 会制 定或 批 准 了 30 规; 此外 , 国务 院各 部 委 和 有关 地 方 人 民政 府 也 制 够唤起人们满怀激情 的献身? 【 ( ) ” J3 P 3。 95年 2月 2 8 法律 是应 该具 有 神圣性 的 , 具 有神 圣 意 味 的 定 了数 以 千 万 计 的 行 政 规 章【l 19 不 法 律始终 无 法赢 得 民众 的衷心 拥 戴 。然 而 , 人们 的 日第八 届 全 国人 大常 委会 第 1 2次会 议 一 天之 内通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基石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基石
列举 了大 量 的 事例 说 明法 庭 的 判 决 是错 误 的 , 绝 为错 误 的 判 决缴 纳 拒 罚金 , 拒 绝他 的 弟 子 代 他缴 纳 罚金 , 拒 绝 弟 子在 死 刑 执 行 前 对 他 也 更
其二, 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 意识。 法律信仰的产生实质上
是 公 民 主 体 意 识加 强 , 而 促 使权 利 观 念 发 展 , 在对 法 律 价 值 认 同 从 再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e A dS cey S
{占 l 缸金 ; J
29( ) 0. 中 03
法律信 仰
法 治建 设 的基 石

摘 要

法 治建设 的基石 在于公 民发 自内心 的对 法律 的信仰 , 一个 国 家法治化 的程 度也 倚赖 于公 民对 法律 的信仰 。那 么, 法治 建设 法律信 仰 公 民权 利意 识 文 献标识 码 : A
意损 坏 国旗 的罪 名 逮 捕 并 起 诉 了 约 翰 逊 。 邦 最 高 法 院 以保 护 “ 达 联 表
追 溯 西 方 的法 治 思 想 , 管 早在 迈 锡 尼 王 国晚 期 和 希腊 城 邦 的 早 尽
期就 已经显现在诗人 、 治家和思想家 的言说 中, 政 但是明确把法治作 为治国方略提 出的却是城邦衰落时期的柏拉图。柏拉图一生致力于 “ 哲人治 国” 的理想追求, 以失败而告终。 但 严酷的现实使他终于认识 到 :如 果 ~ 个 国 家 的法 律 处 于 从 属 地位 , 有 权 威 , 敢 说 , 个 国家 “ 没 我 这
昵?
如何 来树 立和 固化 公 民的 法律信 仰呢 ?本文从 三 个方 面加 以论述 。
关键 词
中图 分类 号 : 9 D0

中国法律信仰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

中国法律信仰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







总第 6 8期
个社 会 的公众树立 起 了对法律 的信仰 , 意味 着社会 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以来, 儒家思想便成为官
对法的彻底委身 , 表明人类对法的全身心投入。它 方 的 主流思想 , 历代君 王 、 皇帝 、 统治 者便把 这种思
不是 公众对 法 的一般 的相信 , 对 法所产生 的一 想溶入到了他们 的统治之中, 而是 成了治国安邦的思想 种有 如对 待宗教般 的虔诚情 感 , 是一 种发 自灵魂 深 意识形态。当然 ,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精神对中国历
化进程 的道路 。在这些探 索 中, 多 的注意 力放在 由 、 更 平等 、 秩序等的实现 ; 坚信法律是人类走 向真、
了怎么样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上, 也就是说 , 更注 善 、 美的桥梁 ; 坚信法律能够 ( 至少部分地) 决定社 重法治的“ 硬件” 设施建设。而对公众的法感情, 会 的前途 和人类 的命运 ; 信法律 之 于人有 如生命 法 坚 意识和法信仰这些 “ 软件” 设施的建设 , 相对来说, 般重 要 , 自觉地维 护法律 的权 威和 尊严并 以之作 为 关怀要少一些。由于历史和现实各方面的原因, 自己行动的指南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 当 前, 公众法律信仰的失落 日 益突显 , 法律必须被 蕴 和心理基 础 , 法治社会 中的最高层 次的理念 问 而“ 是 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_ 因此 , ”。 。 我们必 须去探 题 。法治社会 能 否真正形成 , 它必须 以公众 是否树 究是哪些因素制约 了公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便对 立起 了对 法律 的信 仰 作为最 终 判 断标 准 。如 果一
维普资讯
第l 期 20年 1 02 月

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

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

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说,你作为一名游客,慕名来到白马寺,从外表看起来,这座寺庙却找不到任何供你顶礼膜拜的神佛。

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在也正面临着这种尴尬和困境,一方面大量的法律被批发出来,法律体系日益完备,法律殿堂日益恢弘,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对法律神圣性的信仰缺失的问题。

事实上,法律体系、法律条文的完善并不代表法律的实现,有了法制,并不等于就解决了法的理想和信仰,不等于预期的理想状态会转变为现实。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

就今天中国的法律运作现状而言,虽说,每个公民都生活在法律之下,仍有一部分人漠视法律的存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被动地体验着法律。

现实生活中更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发生纠纷后人们怕打官司?为什么到法院打官司没有关系心里就没底?为什么由于人为的因素干扰可能导致该赢的案子赢不了?为什么官司打赢了,费时费钱,然而却执行不了?为什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在实践中当官的犯法与平民犯法就不同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谣: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神圣的法律蒙上了耻辱,公平受到了玷污,“社会医生”成了扼杀公正的刽子手,社会对法律的不信任加剧,法律条文还真的有用吗?法律还真的能成为人们自觉的信仰吗?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唤醒民众对法律的神圣信仰?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先生告诉我们,“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1]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念,这种内在的心理信念对法律权威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培养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公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尊重和信赖,是公民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信仰,既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也是对法治精神的传承。

一、树立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维护。

因此,培养法律信仰,首先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让每个权益得到保障。

二、树立法律信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广泛遵守,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培养法律信仰,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法治的维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树立法律信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信仰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有法律信仰的公民,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还能够积极传播法治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法律信仰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人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其次,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治的重要性,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我们要强化法治实践。

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让每个人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魅力,增强法治信仰。

最后,我们要树立法治榜样。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法治榜样。

总之,培养法律信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坚守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坚守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坚守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守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法治精神的内涵、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始终秉持法律至上、权力受制约、权利保障等基本原则。

法治精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维护权益。

同时,法治精神还倡导公正、公开、透明,反对权力滥用和特权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只有法治化、规范化的治理体系,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

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后,全面依法治国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监管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路径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要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确保各项法律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政府是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建设。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建设,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法治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和支持。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国际法治合作。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

要加强国际法治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国际法治秩序。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法律为信仰”的统一与互构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法律为信仰”的统一与互构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法律为信仰”的统一与互构作者:涂缦缦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3期关键词法律信仰“党的领导” 职业伦理作者简介:涂缦缦,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宪法、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8.183当前,在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法治理念,强调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重要保障,这与法律人一贯坚持和主张的“以法律为信仰”的精神理念一脉相承。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事实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以法律为信仰”能在运作良好的法律体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法治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法治形态包含着政治逻辑,政治立场决定着法治道路。

党与法的关系本身就是政治与法治的集中反映,世界上没有无政治的法治。

因此,厘清“以法律为信仰”与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与联系,对于培养法律人的职业伦理观念,正确认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从教十年有余的法学院老师,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和我一样遇到过类似的疑问:法律人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学院的教师,如何正确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这个问题实际上道出了很多法律人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困惑。

有多少人当初在选择法律这门专业时是怀揣着对自己将来所要投身的职业的期待与向往,无论是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无论是来自电视剧的塑造还是来自现实的评价,从事法律的工作者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种身披金色外衣的高尚职业。

退者,可独善其身,在个案中实现公平正义;进者,可兼顾天下,为社会求得和谐圆满。

法治社会讲义--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法治社会讲义--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8.3法治社会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信心与动力。

2.科学精神:理解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3.法治意识:学法、信法、用法,培养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4.公共参与:养成依法办事的自觉,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和重大意义。

【难点】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知识梳理1.法治社会的内涵。

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具体表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建设法治社会。

(1)措施: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

我国广大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通过完善法的运行、推进法制宣传以及增强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制精神;法治建设
一、法律信仰的概念和基础
(一)法律信仰的概念和内涵
信仰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由于对信仰对象的极度信任、依赖、尊敬,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心灵的安宁与满足,并愿意为之献身。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和依法治理方式的一种理性的自觉把握,是主体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并体现在行动中对法律严格遵循和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蕴含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

(二)法律信仰的基础
1、正义性。

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人们承认法的至高无上,拥赖它的神圣以及遵从它的权威的源泉。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和目的。

它以其自身规范性分配和安排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使个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个人的应有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其正义性得到充分发挥。

2、利益性。

人们追求利益的前提源于人们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促使人们追求下一个利益。

根据利益主体的不同我们可将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当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时,我们发现法律发挥了它的规制作用。

①法律被信仰与法律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正相关关系。

3、救济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利益的互动及权利的摩擦是人为不可掌控的,因而冲突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冲突面前选择法律,从而使问题进入司法程序,也意味着冲突最终通过法律方式得到保障,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动荡的可能。

显而易见,法律的救济作用使人们的合理、合法利益得到了保障。

因而在法治化的社会中,法律必将被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首要渠道。

二、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法的运行现状阻碍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1、立法缺乏严谨性
近年来立法机关脱离大的社会背景而仅从立法这一单方面考虑在不断加快立法速度,法律法规的出台一部接着一部,这就给法律难以被信仰种下了隐患。

法律法规数量的猛增,使得社会民众无法对他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就更谈不上对他们的运用,这就造成了法律在人们心中的抽象、空洞感,因而法律在人们心中失去了亲和力,立法缺少民主,缺乏完善、有效贯彻实施的听证程序,普遍民众没有资格参与立法,没有给予群众在立法中建言献策的机会,这就容易导致广大民众事不关己的思想,从而对立法产生冷漠的态度;立法机关权限不清,越权立法、重复立法时有发生,有些立法违背规律或立法技术存在问题,使法不能实行或难以实行。

2、司法缺乏正义的保障
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保障。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司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大量存在。

民谣"大圆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全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反映了严重的司法腐败现象,同时司法过程监督不力,同样一个案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法院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审判结果成为"法律白条"、"一纸空文"。

这带给社会民众将是对法律后果的失望和缺乏信心。

3、执法的混乱
执法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和遵从。

有关执法方面我国尚未完全建立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加之作为执法工作者自身缺乏法律信仰,在工作中只知其本职工作是执行法律,而理性思考后不知法为何物以及相当一部分执法工作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因而于百姓的利益而不顾进而出现权力大于法、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存在这样法的运行状况,人们很难对法律产生信仰,也就不期盼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落后不利于法律信仰的养成
法律信仰基于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知悉,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加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我国的教育事业处于欠发达状态。

与此同时法制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一并构成了法律信仰的障碍。

我国的法制教育起步晚,而且对法律知识的教育及法律信仰的培养不够重视。

我国的法制教育课程仅在大学期间开设,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层次上来讲这造成了一种法制教育断层现象。

同时,我国在对法律专业学生的大学教育中,大多着重对具体部门法律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最根本的法的理念的教育,从而导致许多法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四年后,仍不知"法"为何物。

我国法制宣传的普及面狭窄,很多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群仍不知"法"为何物,因而法制宣传并未达到真实的普及目的。

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而且普法教育不够深入,很少实际深入到基层,这就不能从根本上使广大民众了解、知悉法的内涵。

(三)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束缚
法律工具主义论者认为法律只是统治者手中用于对社会进行有效而强有力的控制工具。

这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暗示社会民众对法律的被迫服从。

如此一来,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社会民众认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用于管制和约束被统治阶级时所用的一种手段,于是对法律产生畏惧心理。

三、培养我国民众的法律信仰
(一)提高立法质量
提高立法质量,是培养法律信仰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没有较高质量的立法,法的后续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之为徒劳。

立法机关要着眼于广大社会群众的价值取向及利益追求继而制订法律,尽可能使法律客体与民众主体的隔阂最小化。

同时,完善立法制度,提高立法技术,因为拥有好的立法体制能为司法正常运作提供依据、保障司法质量而间接地有助于培植对法律的良好信仰。

(二)推进审判方式改革
审判方式是法向人们展现其公正的平台,没有良好的审判方式,法当然不能很好地将其内在魅力展现于民。

推进审判方式改革除了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制约机制外还需要司法、执法工作者增强对法律的信仰,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用其自身的约束力来保障审判的公平、公开与公正。

(三)实行正确的普法教育
法律信仰的培养不能脱离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应该是贯穿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法制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实行不间断的教育模式,同时这种教育应采取取悦于民的方式进行。

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普法宣传教育中坚持一切触及群众日常利益的原则,采取权利为本位的普法教育,消除人们心中畏法、厌讼的情绪,使其接受法、亲近法,这样才能去信仰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应该受到至诚的信仰,只有被社会民众所信仰的法律才能将其内在的效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法治归根到底要求人们对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予以确认和肯定进而在忠实的基础上对法律产生一种归属感,并愿意为之现身的精神。

法律的有效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强制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法律至诚的信仰。

法律只有为
人们所信仰,只有为民众所敬畏,才具有法治的权威。

注释:
①赵震江著《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323页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2]杨解君:《立法的膨胀》,在于《法学》1996年第2版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旺洪:《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颜超(1986
中国.2-),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