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__塔里木盆地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__塔里木盆地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第二个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地理上册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接着,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塔里木盆地会形成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以及掌握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土的了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干旱的宝地说课稿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图片等相关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通过地图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西气东输程线路和意义设计出5个问题,按问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某个区域为例,理解并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和学法主要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导入歌词并播放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让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初步明确知识点
(三)合作学习,理解新知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重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一 沙漠和戈壁广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沙漠和戈壁广布【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准确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X围。
2.运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景观图和位置示意图,正确描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特点,归纳其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通过阅读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的分布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特征、成因及其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法,问题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塔里木盆地的相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方式一:故事讲述: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来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钥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清的雪水,他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的小女儿玛格萨弄丢了,从此盆地里就变成如图这般景象。
联系塔里木盆地的地表景观导入新课。
方式二:图文结合: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之海,希望之海?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就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这里有雄浑的大漠风光,深藏的古丝绸之路文化遗迹,浓厚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人们神往。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什么被称为“死亡之海”和“希望之海”,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沙漠和戈壁广布1.地理位置师:阅读“某某政区”图(课件展示)和教材“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生: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某某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师:简单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强调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气候特征及成因师:根据教材文字,结合教材“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发展与挑战。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和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塔里木盆地作为一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对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发展状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其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理解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的呈现与探究:a.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b.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沙漠、干旱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c.讲解塔里木盆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文特点和民俗风情。
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塔里木盆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塔里木盆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新疆地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塔里木盆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 人地关系: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水资源等,并了解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对新疆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从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塔里木盆地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塔里木盆地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塔里木盆地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开发与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中的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开发与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开发与保护。
2.原因:这些内容涉及到地理、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塔里木盆地内的典型城市——喀什,了解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文特色等,加深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
4.小组讨论: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二油气资源的开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二油气资源的开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说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
2.通过阅读西气东输线路图,明确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的基本概况,说出该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结合教材图文资料,说出西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及开发现状。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法,问题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西气东输线路图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方式一:问题探究:展示图片,设置问题,你能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图,推断塔里木盆地中的人们正在从事什么工作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方式二:图文材料:2016年12月12日,来自中亚国家和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天然气到达福建省福州市,“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建成通气,把清洁能源天然气送到福建人的家门口。
住在福州的王大妈高兴地说:“咱们能用上中亚进口天然气啦!”根据所给材料,联系西气东输的一线、二线工程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油气资源的开发1.油气资源师:阅读教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自主探究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说出本地区天然气储量所占全国的比重。
生:本地区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中部和西部,盆地内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左右。
师:塔里木盆地地区最初修建的公路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出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图中有两条后期修建的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修建这两条沙漠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2.西气东输工程师:阅读“西气东输线路”图,结合教材文字,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1)说出西气东输两条线路的起止点。
(2)一线工程自西向东主要经过哪些地形区?(3)一、二线工程共同经过的省区有哪些?(4)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为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有哪些?(5)西气东输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的?生: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合作探讨的结果:(1)一线工程起点是轮南,终点是上海;二线工程起点是霍尔果斯口岸,终点是广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首先,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主要组成部分——塔克拉玛干沙
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塔里木盆地作为案例有鲜明的
代表性。
其次,本节内容充分展示了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表现出来的不畏困难、不
畏艰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强调了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战略方针,对学生来说,
这都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读图文资料,了解东气西输工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
通过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通过西部资源的开发历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是如何注重“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双赢”的。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突破:
对于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方面,采用模拟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音乐加图片的方式,冲击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
气候特征: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绿洲分布:绿洲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
【合作探究】
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保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这里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党委书记,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真正做到“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双赢”?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检测,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说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