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版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范文

合集下载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卫生部2012年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卫生部2012年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综合性医院,其他各类二级医院参照使用。

本标准共设置7章69节356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3节321条标准,用于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二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

第七章共6节35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二级综合医院的日常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评审后的追踪评价。

说明:1.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本标准中,“县医院”为政府举办的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应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重点加强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的疑难病救治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

同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

2.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 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3.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 CM 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二)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可提供24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三)临床科室诊疗科目设置、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能力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

卫生部三甲医院评审标准

卫生部三甲医院评审标准

卫生部三甲医院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04-22--------------------------------------------------------------------------------卫医管发〔20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健全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总结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2011年版)》是各地开展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医院管理实际和卫生政策导向,结合本地特点,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对《标准(2011年版)》进行适当调整,报我部备案后实行。

各地在工作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陈虎、刘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科室***医疗管理,提高诊疗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完善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以核心制度为主狠抓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实现有重点突破,促进医院临床医疗***进一步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以提高临床医疗***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核心;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相关要求,在扩大医院外科系统规模,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走持续改进、内涵发展的道路;站高起点,出新思路,干大手笔,以改革创新求突破、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励精图志,再铸辉煌。

临床医疗***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面对挑战、奋力拼搏,努力开创外科系统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医疗质量、科室管理、新技术、新业务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迈上新的台阶。

①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提高全院医疗质量是我们未来的第一目标。

②科室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加完善:科室管理是我们科室工作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

③争取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新技术、新业务方面取得新突破,每年新开展技术较前一年度总数增长≥5%。

④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服务态度进一步提高,用的精湛的手术、优质的医疗质量、满意的服务感动病人,从而使外科系统医疗质量投诉和医疗纠纷赔偿持续下降,较前一年度下降≥15%,病人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满意度≥95%。

三、具体措施1、严格落实业务院长查房制度。

业务院长查房是指由业务副院长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有计划的定期深入科室,通过现场查房,实施医疗管理的活动。

业务副院长查房体现业务副院长在医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和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以查房形式全面了解临床、医技科室业务工作与管理情况,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全面控制医疗质量,培养和考核各级医务人员,进行病案环节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监控,促进医疗质量的管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特点
评审标准严格,评估内容全面,涉及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技术、服务、管理、 安全等。
评审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评审,促使医院不断完善自 身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和安 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意义
评审有助于医院发现问题、改进 不足,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信 誉度。
评审的标准与流程
加强对医院管理人员和评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医院评 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 对医院评审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注重沟通
加强与医院管理层的沟通,确保 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功案例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
通过评审后,医院在医疗 技术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 了显著提升。
上海瑞金医院
评审后,医院在学科建设 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 出成绩。
四川华西医院
评审后,医院在科研创新 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重 要突破。
失败案例分析
STEP 02
标准
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该标准包括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医院管理、 医疗安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流程
评审流程一般包括申请、自评、现场评审、反馈与整改等环节。医院需先向评审机构提出申请,然后按照评审标 准进行自我评估,并准备相关资料和汇报材料。现场评审由评审专家组进行,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 评估。最后,医院需针对评审专家组的反馈进行整改,并持续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Part
02
评审内容与方法
医院基本条件评审
医院规模与设施
01
医院的科室设置、设备配置是否齐全、先 进,能否满足临床需求。

2024年迎接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表态发言范文(2篇)

2024年迎接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表态发言范文(2篇)

2024年迎接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表态发言范文尊敬的评审专家、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代表XXX医院,感谢评审专家能够到场对我们医院的发展进行评审,并且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医院的发展情况。

医院作为一个人们的健康守护者,肩负着保障民众健康的重任。

在过去的数年中,XXX医院一直致力于提升医疗质量,充实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首先,我想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医院的基本情况。

XXX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总床位1000余张,拥有各类临床科室60余个。

医院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目前拥有一批高级职称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为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一、医院发展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里,XXX医院始终以提升医疗质量为核心目标,注重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更新,致力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医院全面推行科室内涵和临床路径管理,深入推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1.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医院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高精密手术机器人、数字化影像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这些设备的引进,为医院的诊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为医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2.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医院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改进流程和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例如,开展了预约挂号、急诊绿色通道等举措,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医院的服务品质。

3.建立学术科研机构医院积极组建学术科研机构,加强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多次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升医院与世界一流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水平,为医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医院的亮点和特色XXX医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亮点和特色: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医院重视多学科的协作,建立了多学科协作团队。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版)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作用等。

促使医疗机构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共7章72条390条。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6节354条,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与社会评价,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七章共6节36条,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日常运行、质量与安全信息进行日常监测与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其余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提示为核心标准条款。

目录第一章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二、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四、应急管理五、临床医学教育六、科研及其成果第二章医院服务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优化门诊流程,落实便民措施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五、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六、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七、加强投诉管理八、就诊环境管理第三章患者安全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三、医疗技术管理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九、传染病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一、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二、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三、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四、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五、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六、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七、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十八、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十九、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一、精神科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二、临床营养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三、医用氧舱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四、放射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五、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二十六、病历(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一、整体护理与护理管理组织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临床护理管理四、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第六章医院管理一、依法执业二、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三、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四、人力资源管理五、信息与图书管理六、财务与价格管理七、医德医风管理八、后勤保障管理九、医学装备管理十、院务公开管理十一、社会评价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二、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三、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四、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指标六、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一章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在服务区域内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规模适宜。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优秀范文五篇]》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优秀范文五篇]》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1.医疗质量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 科室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 质量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要纳入科室的各项工作。

质量控制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检查。

2.科室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保证体系, 即建立科室质量管理组织, 职责明确, 配备兼职人员。

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科主任为组长, 副主任、护士长及血透室护理小组长为副组长, 科室其他成员为管理组成员。

3.各级责任人应当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 并应当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科室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医院有关要求和科室医疗工作的实际, 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全面、系统的工作, 能监督医疗、护理的日常质量管理及质量的危机管理。

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 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核心制度。

核心制度包括: 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输血制度等。

对病历质量的重点是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5.加强科室人员质量和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 提高科室人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科室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6.质量管理工作有文字记录, 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 定期逐级上报。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将质量与安全的评价结果纳入对员工的绩效评价。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4篇)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4篇)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试行)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为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和谐,结合我院实际,特修订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方案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及持续改进。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院长副主任委员:副院长委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职责:(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二)质量管理小组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组长:科室主任副组长:科室护士长成员:各科室成员科室医疗质控小组职责:(1)、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

(2)、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改1(2012.2纳1)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改1(2012.2纳1)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相关内容纳入绩效考核标准(2012版)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我部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依据。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1.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和病种数、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入组率、入组后完成率符合要求;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肺炎、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行单病种规范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资料;有信息化支持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

2.门诊等候时间缩短,无排长队现象;医技普通检查当天完成,检验当天出具报告,特殊检查缩短预约时间。

3.对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对象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门诊、住院)的比例符合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1.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2.主管职能部门对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情况定期督导检查、持续改进急诊抢救工作。

3.医院达到无烟医院标准。

四、应急管理1.有应急演练或应急实践总结分析,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2.供电部门24 小时值班制,有完整的交接班记录;有停电及应急处理的完整记录,记录时间精确到分,有处理人员的签名;有主管职能部门的督导检查和持续改进资料。

五、临床医学教育1.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情况的追踪随访、总结评价,持续改进培训工作。

2.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5%;每年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 个。

六、科研及其成果推广1.医院年度科研经费与医院总体收入增长同步。

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5篇)

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5篇)

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各科室: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____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____年版)》等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一)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决策、控制与执行”三个层次的功能与职责,有效地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

1、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科室主任组成,院长任主任。

其职责如下:(1)全面负责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监测、控制和管理;(2)审校有关医疗质量的标准、制度与办法,并督促落实;(3)对重大医疗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并向全院通报相关情况和处理决定;(4)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建议与措施。

2、医院医务部医务部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常设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具体职责如下:(1)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解决各科室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每月向医院提供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与绩效考核挂钩。

(4)定期反馈医疗质量信息。

3、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具体职责如下:(1)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督促落实;(2)结合科室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等并组织实施;(3)定期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4)定期组织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科室质量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二)医疗质量监测指标1、住院死亡类指标:死亡病例数2、重返类指标:出院患者____日再入院例次、非计划重返手术例次、重症监护患者重返icu例次3、医院感染类指标:医院感染发生例次4、手术并发症指标:择期手术并发症例次、手术患者麻醉并发症例次、术后肺栓塞发生例次、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次、术后败血症发生例次、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次、术后败血症发生例次、术后伤口裂开发生例次、术后呼吸衰竭发生例次、术后生理/代谢紊乱发生例次5、患者安全类指标:输血反应发生例次、输液反应发生例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例次、院内跌倒/坠床发生例次、输血/输液反应发生例次、手术异物遗留发生例次、医源性气胸发生例次、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例次、新生儿产伤发生例次、阴道分娩产妇产伤发生例次6、合理用药指标:药占比、抗菌药物比率、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率7、运行管理类指标:出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住院手术例数、门诊手术例数、住院危重抢救成功例数、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例数、门诊处方合格率、住院病历甲级率(三)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机制1、完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规范各专业的临床技术操作规程、临床诊疗指南;3、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加强新技术准入与风险管理。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践与思考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践与思考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践与思考三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对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如何应对这场〃国考〃的同时推动医院管理内涵建设,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

医疗质量是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安全的保障。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2019年开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后,围绕〃国考〃指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重塑。

本文就医疗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中面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指标的工作改进体会和实践,建立了以保障医疗安全为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的的综合评估考评体系,开展对全院57个临床科室及病区、17个医技平台科室的全覆盖个性化考评,拟推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1.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遵循2016年颁布实施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0年版)》和三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要求,在原有质控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稳定性、持续性、成效性等因素,结合医院目前发展的自身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实施细则,通过征求各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及各管理委员会后确定施行。

1.2 实施四级立体化管理体系建立院级、职能部门、科室、医疗组长的四级质控体系,设置医疗质量院长负责制、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科主任负责制、治疗组长负责制,并在各个科室设立质控员。

全院各层各级质控检查动态监控,逐级负责,双向反馈准确的医疗质量控制信息,加大质控督查力度,及时掌控质控信息,实现环环相扣形成从点到面的监控体系。

2体系架构设计及指标设定将标准分为临床及医技科室两套考核体系。

临床科室分为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重症医学专业单独考评,医技科室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考核指标。

各科室每月考评基础分为IOo分,每个项目加分原则上不得超过本项目得分;扣分扣完该项目得分为止。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

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共7章72节,设置391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6节354条标准,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其余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 规模适宜。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2011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

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共7章72节,设置391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6节354条标准,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其余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 规模适宜。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说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公布实施两年以来,在指导各地加强评审标准管理、规范评审行为、引导医院自我管理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指导各地持续做好医院评审工作,保障医院评审标准与现行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医院评审标准在推动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我委对《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更新式”的修订,在保持标准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补充或更新了近2年来国家新发布的政策要求,并根据行业发展,对部分通用术语和编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本标准共3个部分107节,设置364条标准和监测指标。

适用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可参照使用。

第一部分为前置要求部分。

共设3节25条评审前置条款。

医院在评审周期内发生一项及以上情形的,延期一年评审。

延期期间原等次取消,按照“未定等”管理。

旨在进一步发挥医院评审工作对于推动医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和改革政策的杠杆作用。

第二部分为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部分。

共设80节154条监测指标。

内容包括医院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服务、绩效等指标监测、DRG评价、单病种和重点医疗技术质控等日常监测数据,数据统计周期为全评审周期。

本部分在评审综合得分中的权重不低于60%。

指导各地深入推进以日常行为、客观指标、定量评价为主的评审工作模式。

引导医院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和绩效,减少突击迎检冲动。

各省可根据本地区信息化程度和相关数据监测基础性工作情况,酌情调整相关数据监测内容和范围,所占权重不变。

对于“第四章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和“第五章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根据评审医院级别、类别选择部分相关病种(术种)纳入评审内容。

其中限制类医疗技术仅限于开展此类技术的医院,未开展的不纳入评审范围。

第三部分为现场检查部分。

2024年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实施方案范文(3篇)

2024年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实施方案范文(3篇)

2024年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促进医院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国于____年开始实施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制度,并不断完善和调整。

为适应新时期的医疗环境变化,进一步提高评审工作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次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质量上乘、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医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

三、评审方案1.评审内容(1)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评审的核心内容,包括医疗技术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医疗安全及不良事件管理等。

(2)设备设施与技术水平包括医疗设备设施的齐全性、先进性和有效性,以及医疗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3)人员管理包括医院组织架构合理性、人员编制与配置、医生、护士、技师等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

(4)医院管理制度包括医院规章制度的健全性和科学性,医院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效率化,医院管理创新及科研发展等。

2.评审流程(1)准备阶段评审准备阶段由评审机构牵头负责,主要包括评审方案制定、评审组组建、评审标准制定等工作。

(2)评审准备评审准备阶段由被评审医院配合完成,主要包括筹备评审资料,按照评审标准自查,组织内部整改等工作。

(3)实地评审评审组组织成员进行实地评审,对医院的各项内容进行核查、考察和访谈,重点关注医疗质量管理、设备设施与技术水平、人员管理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等方面。

(4)评审报告评审组根据实地评审情况编写评审报告,客观、准确地反映被评审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建议和改进措施。

(5)评审结果公示和反馈评审结果公示期间,被评审医院可以提出异议和答辩,并可以对评审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反馈。

四、评审标准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审标准体系,以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和准确性。

医院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报告

医院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报告

医院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报告报告:医院制度建设持续改进医院管理制度是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

评审评价办公室对医院制度体系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聚焦医院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是医院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的基础。

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

二、现状调查1.医院制度体系沿革自1964年建院以来,我院逐步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体系。

至2016年,我院管理制度体系已历经7次全面建设,内容不断完善,这些制度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现有制度体系存在问题1)医院管理制度体系依然不够健全,系统性、可追溯性、完整性、连续性较差。

2)部分规章制度已不完全符合当前我院管理工作实际,应该即行废止;个别制度是根据项目实施要求而临时制定的阶段性管理制度,随着项目的顺利结束,这些制度应当予以废止。

3)部分规章制度的上位法规已经出台或修订,并且适用于医疗机构。

随着国家或省、市卫生计生委上位法规、制度的出台,我院一部分制度已经不符合当前国家或省、市卫生计生委的有关要求,需要执行上位法规、制度或者制定、修订相应的实施细则。

医院管理制度体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然而,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规章制度内容涉及的机构职能和设置已过时,部分制度制定“大而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部分医院文件未实施有效的受控管理,部分文件制度层级不明,需要进行分级管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制度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标准化管理意识不强,执章不严检查考核不力,员工对制度文件依从性不足,流程图等制作软件不统一,OA系统利用不充分,流程可行性较差,审核、发布不严谨,制定要求不明确,责任部门不明确分类层级不适宜,管管理部门不明确,修订与完善流程未严格执行,现有制度体系存在问题,受控管理未有效实施,管监督检查制度可行性较差,管理缺乏延续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一)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二)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三)医疗、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四)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有相关的保障组织、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体制,按照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

(五)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照规定报批。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照规定审批。

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六)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医院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根据本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件。

(三)医院对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四)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五)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六)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

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七)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作到正确、可靠、及时。

(详见第七章第三节)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

(二)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或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有关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现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或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并在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执行。

(六)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八)对提供新生儿住院诊疗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当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和控制体系。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四)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能有效地执行。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一)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重症医学科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

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有分级查房制度与执行程序,对医师与护士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管理,达到《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及以上医师主持与负责。

(四)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三个阶段的ABCD 四步法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一)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

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

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四)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做好院内及责任区域内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十、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一)中医诊疗科室的设置应当符合卫生部《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等法规的要求。

(二)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等服务。

(三)医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设置中药房与中药煎药室,应当符合卫生部《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的要求。

(四)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中医药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团队,根据中医诊疗理念、中医科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医疗文件书写、诊疗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十一、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进行康复治疗必要性的评价,并给予规范的指导。

(二)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康复计划,鼓励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三)记录功能康复的过程与训练的效果。

(四)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二)依据服务的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程序与追踪疼痛,用临床路径指导疼痛的诊疗活动,规范地评估疗效,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三)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和疼痛知识的教育。

(四)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疼痛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