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定稿2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消渴病护理常规
【辨证】 证型:肝胃郁热、脾虚胃热、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兼夹(瘀证、痰证)。 西医:糖尿病。 【临床表现】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糖增高为主要表现。 【临证(症)护理】 1.阴虚燥热患者住室宜凉爽通风。 2.肝胃郁热甚者糖尿病膏贴太冲、三阴交、内关系。 3.气阴两虚者可艾炙肾俞、关元、复溜、三阴交等穴,也遵医嘱给予行足三里穴位注射。 4.痰证患者每周定时测体重。 5.瘀证患者遵医嘱给予足疗,注意水温,避免汤伤。
水肿病护理常规★
水肿是由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病位其本在肾、其 标在肺、其制在脾。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 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临证(症)护理】 1.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长期卧床者注意预防压疮的发生。 2.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头;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3.下肢水肿重者遵医嘱适当抬高患肢。水肿减轻后可适当活动。 4.重症患者遵医嘱应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遵医嘱可取半卧位。 5.胸闷气促者,遵医嘱吸氧。 6.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前一日尿量加500ml 为宜,若有高热、呕吐、泻泄者遵医嘱则适当增加入量。
【饮食护理】 1.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腻。 2.水肿初期应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4.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5.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 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宜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予止吐药。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制定
患者反馈
重视患者的反馈意见,及时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以便对护理常规进行持续改进。
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根据病症性质调节温湿度。
环境适宜
休息与活动
情志调护
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与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03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血糖、尿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01
护理效果
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02
案例二
糖尿病护理常规
采取中药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评价
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护理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护理质量评价
护理质量监控
01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
02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以便及时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护理措施
1
2
3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制定护理常规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重视患个体差异
中医拥有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特色疗法,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疗法的优势,提高护理效果。
突出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调适,采取情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科基础护理常规中医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病室每日开窗通风,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每日湿式清扫地面。
2.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4.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
老年患者活动时要防止走失。
5.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6.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干净。
7.做好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工作,按职责完成各项工作。
8.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状态。
康复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评估患者失去和残存的功能,掌握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以便明确护理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原则指导康复护理工作。
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温在18-25度,相对湿度为50-60%,每日湿式消毒清扫地面2次。
3.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并给予饮食指导。
给不能自行进食者喂食或鼻饲。
给予高热、昏迷、禁食、危重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
5.遵医嘱及治疗师的计划,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6.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
7.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8.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齐和干燥,及时修剪指甲、剃胡须、更换病员服,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9.入院后,测量生命体征,如高热按高热护理常规。
评估大小便次数,测量体重每周1次,记录于体温单上。
10.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注意良好体位摆放,加强排泄训练。
11.按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
12.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第二节常见症状护理常规疼痛(一)护理评估1.评估疼痛的部位、发作的特点、性质与强度、有无牵涉痛等。
中医科护理常规新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发热护理常规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上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畏寒,甚至寒战、呼吸脉搏加快。
(一)高热期间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二)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体温38.5℃(腋窝温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体温在37.5 cC以下,连续3日后改为每日测量体温1次。
(三)注意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有无大量出汗、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症状。
(四)发热期间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
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达3 000ml以上。
(五)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保护骨隆突等受压部位,防止压疮。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防止着凉。
(六)保持患者口腔清洁,进食前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涂以硼散或锡类散,口唇干裂者涂以石蜡。
(七)安全护理:高热患者出现躁动不安、谵妄时,需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使用护栏、约束带固定患者。
(八)心理护理: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九)高热原因待查、疑有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处理。
部,预防发生意外伤害。
二昏迷护理常规昏迷是因脑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以意识丧失、运动感觉障碍和反射消失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状态。
(一)保持病房安静,按病情及医嘱实施分级护理。
(二)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意识状态及程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2
目录(二)ZYYXH/T1.15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ZYYXH/T1.16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1.1 毫针法1.2 电针法1.3 皮内针法1.4 水针法1.5 皮肤针法1.6 耳针法2.灸法2.1 艾条灸2.2 艾炷灸2.3 温针灸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ZYYXH/T1.17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附表1.体温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2.长期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3.临时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4.长期医嘱执行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5.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6.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7.手术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附表8.入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9.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10.出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ZYYXH/T1.18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副主任)护师职责2.6 主管护师职责2.7 护师职责2.8 护士职责3.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要求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而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新患者连测3天,每天测量4次,正常者每天一次。
体温超过37.5度每天测量4次,超过39度,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护理措施1、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辩证施食,合理调配,五位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剧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需严密观察和记录。
5、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治疗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6、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7、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8、健康指点: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多活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克不及自主的一种自觉病症,包括惊慌、怔忡。
惊慌多因惊恐、愤怒而诱发,病情较轻,惊慌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是并未吃惊,而自觉心慌不安,稍劳即发,病情较重。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坚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5、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6、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用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7、若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9、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中医科专科护理常规(细分疾病版)
中医科护理常规****年**月修订目录痔的护理常规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护理常规 (7)肛瘘护理常规 (10)肛裂护理常规 (14)糖尿病护理常规 (14)脑梗死护理常规 (19)痔的护理常规概念痔的临床类型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内痔是肥大、移位的肛垫而不是曲张的直肠上静脉终末支,肛垫内正常纤维弹性结构的破坏伴有肛垫内静脉和慢性炎症纤维化,肛垫出现病理性肥大并向远侧移位后形成痔多位于直肠下端,直肠上动脉分支处即截石位3、7、11点。
外痔由齿状线下方的直肠下静脉丛形成,表面覆盖肛管的皮肤,以血栓性外痔最常见。
混合痔由内痔通过静脉丛和相应部位外痔静脉丛互相吻合并扩张而成内痔发展到二度以上多形成混合痔。
㈠观察要点⒈严密观察患者便血的轻重及肛门剧痛,心律、心率、呼吸、血压、面色等的变化,。
⒉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无贫血,注意肛门有无疼痛,有无痔块脱出,是否可自行回纳,辅助回纳是否脱出,肛门有无粘液性分泌物和局部瘙痒,在肛周可否看到暗紫色椭圆形肿物,严重时看似梅花的环状痔若嵌顿会引起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⒊肛门镜观察直肠粘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排除其他直肠疾病。
⒋注意饮食,尿潴留。
5.观察血红蛋白、电解质等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实验室指标。
㈡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饮食与活动:嘱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切忌久站久坐久蹲。
2.热水坐浴: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舒适,必要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3000毫升坐浴,控制温度在43-46摄氏度,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以预防病情进展及并发症。
3.痔块回纳:痔块脱出时及时回纳,嵌顿性痔应尽早行手法复位,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栓性外痔者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
4.术前准备: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指导病人进少渣食物,术前排空大便,必要时灌肠,做好会阴部备皮及药敏实验,贫血病人应及时纠正。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1.观察和询问: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声音、呼吸、饮食、
排便等生活习惯和生理状况,同时还要询问病史、症状、脉象等信息,以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脉诊:中医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变化的信息。
3.舌诊:中医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疾病。
4.辨证施治:中医护士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辨证
施治,例如通过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根据病情的不同,
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中药。
5.药物治疗:中医科护士根据医生的嘱托和患者的病情,配制中药方剂,按时给予服药,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6.食疗:中医护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给出相应的食
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7.穴位按摩:中医护士可以进行穴位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调
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的康复。
8.心理疏导: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
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9.康复指导:中医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康复指导,包括
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科护理的常规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一、了解疾病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管理患者用药
在中医专病专科护理中,患者用药是重要环节。
护士应仔细了解患者
的病情和医嘱,合理安排和指导患者用药。
特别是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护士要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并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
此外,护士
要及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疗效,如有需要,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
调整治疗方案。
三、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是中医专病专科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合理
的作息、饮食和体力活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
态度。
护士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康复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预
防和减轻并发症。
四、监测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
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中,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和心理支持的提供很重要。
护士应积极倾听患者的内心需求,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进行心里
疏导和心理支持。
此外,护士还应向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配合度。
六、预防和控制感染
总之,中医专病专科护理是一项比较综合和繁琐的工作,护士需要具
备良好的中医知识和护理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通
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中医专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应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
1.入院护理: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病人,准备好病床单位,进行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根据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1) 生命体征观察: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
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一、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
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
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问题,如经济压力、家庭关 系等,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应对能 力。
PART 08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1 2 3
专病护理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针对中医专病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护理方案,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提高了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02
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 与发展
未来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涌现出更多安全、有效、便捷的护 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
03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 推广与应用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 高,中医护理也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全球患者提供多 元化的护理选择。
THANKS
0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 呼吸急促、喉中痰鸣、 面色苍白等应立即报告 医师。
03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富营养,忌生冷、肥甘 厚味之品。
0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 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 发因素。
胃痛护理常规
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如疼痛 剧烈、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应立即报告医师。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
背景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专 病护理在临床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其独特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在疾 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专病护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个体化护理
中医专病护理注重因人、 因时、因地的个体化护理 ,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
整体观念
中医专病护理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注重身心并调。
PART 05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中医科护理常规是指在中医科疾病的护理工作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和特殊护理的一系列常规操作。
中医科疾病主要以中医理论、中药治疗和中医针灸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1.了解病情:护士应熟悉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并与医生交流病情,了解病情的进展和治疗计划。
2.观察病情:护士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舌苔、脉搏、体温、呼吸、皮肤颜色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3.中药治疗:根据医嘱,护士要准确配制中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和药效反应。
4.针灸治疗:护士要配合医生进行针灸操作,包括准备针具、给病人进行穴位定位、进行针刺等,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人的反应。
5.营养指导:中医治疗重视调理饮食,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给出合理的膳食建议,指导病人合理摄入药膳,保持营养平衡。
6.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护士要通过耐心倾听、关心病人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7.康复训练: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包括病后康复训练。
护士要安排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帮助病人恢复体力和功能。
8.卫生护理:护士要定期为病人进行身体清洁和床位整理,确保环境卫生。
同时,还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病人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9.安全护理:护士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安全情况,包括防止病人跌倒、受伤,定期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0.病房管理: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安排病房床位,确保病人的就诊秩序和治疗效果。
中医科护理常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护士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并及时反馈病情,为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护士的细心观察和专业操作是中医科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临床应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将护理过程系统化,从疾病诊断、治疗 到康复,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护理措施,确保了护理的连 贯性和完整性。
预防性护理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注重预防,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 饮食,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点分析
1 2
缺乏标准化
由于中医专病护理常规主要基于经验和实践,缺 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导致不同医院或科室之间 的护理效果存在差异。
特点
个性化、整体观、辩证施护、预 防为主、注重康复。
护理常规的重要性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规范化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效果,保 障患者安全。
促进患者康复
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提升护士专业水平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中医 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护士的专业水 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依赖医护人员经验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的实施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 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否则难以保证护理效果。
3
患者参与度低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更多强调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干 预,患者参与度相对较低,不利于调动患者的积 极性。
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适用于各类中医专科疾病,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康复期患 者以及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
监测患者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评估护理效果
对实施的护理措施进行评价,分 析其效果和不足之处。
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评价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调整护理方案
根据评价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和完善护理方案,提高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中医护理常规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系列护理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以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常规的方法和技巧。
1.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治疗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可根据不同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法,如饮食调节、药膳疗法等。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的质和量,不宜过量或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同时要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2.气功调理: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及意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见的气功方法有吐纳、功法和养生功等。
气功调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身心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3.中药浴:中药浴是使用中药煮水或中药包煮水后将其加入浴盆中,在温水中泡浸身体。
中药浴通过药物的渗透和体外享受来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舒缓疲劳等。
4.按摩推拿:中医按摩推拿是利用人手对人体的穴位、经络进行刺激,达到调理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拨、揉、捏、推、波等。
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
5.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内服来治疗疾病。
中药内服是按照中医理论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煎煮后口服。
中药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6.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在穴位上,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经络,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
7.中药外用:中医常常使用中药外用来治疗皮肤病等疾病。
中药外用是将合适的中草药外用于患病部位,起到治疗和保养作用。
中药外用可以消炎、杀菌、止痒等。
中医护理常规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调养、气功调理、中药浴、按摩推拿、中药内服、针灸疗法和中药外用等方法,可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常规虽然可以辅助治疗,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体质,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精品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依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
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
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
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察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改变,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成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喝吃、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依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依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成效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喝吃护理、指导喝吃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形。
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中风 (1)眩晕 (3)痴呆 (5)中风一、定义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二、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中脏腑:痰火闭窍证、痰湿蔽窍证、元气衰败证。
中经络: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三、护理要点1、特级护理常规(1)按特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肢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根据医嘱按时做好治疗给药措施。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
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神阙穴救治。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中风护理常规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脑卒中-中风(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一、概论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
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范畴。
二、临床表现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麻、肢体瘫痪、舌强语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晕眩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
注意血压波动、情绪稳定。
忌排便时努责。
2、风痰阻络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3、痰热腑实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腑。
(2)施护:口粘痰多者鼓励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注意矢气下转、腹中肠鸣、大便干结等情况。
4、气虚血瘀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2)施护: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当风。
适宜活动,以利气血运行。
5、气虚痰阻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脾胃病科专病护理常规便血护理常规胃脘痛护理常规鼓胀护理常规二、心血管病科专病护理常规胸痹心痛护理常规眩晕护理常规心衰病护理常规三、老年病科专病护理常规眩晕中医护理常规心悸中医护理常规消渴中医护理常规四、骨伤科专病护理常规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锁骨骨折护理常规跟骨骨折护理常规五、外一科专病护理常规肠痈护理常规乳痈护理常规石淋护理常规六、外二科专病护理常规肠痈护理常规乳痈护理常规胁痛护理常规七、妇产科专病护理常规盆腔炎护理常规癥瘕护理常规异位妊娠护理常规八、儿科专病护理常规泄泻护理常规哮喘护理常规肺炎喘嗽护理常规九、痔瘘科专病护理常规肛裂护理常规肛瘘护理常规混合痔护理常规十、康复科专病护理常规面瘫护理常规项痹护理常规腰突症护理常规十一、针灸科专病护理常规面瘫护理常规项痹护理常规中风后遗症护理常规十二、推拿科专病护理常规项痹护理常规膝关节炎护理常规肩周炎护理常规十三、眼科专病护理常规瞳神紧小护理常规绿风内障护理常规聚星障护理常规十四、耳鼻喉科专病护理常规暴聋护理常规鼻衄护理常规喉痹护理常规便血一、症状名称便血二、辨证分析1.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三、症状护理1.便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排便时切忌过度用力,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次数过多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护理。
3.观察大便的血色、量、质并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准确记录便血的量,及血与大便的先后(先血后便、先便后血)及颜色。
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如痔疮、肛裂出血,可按外科有关疾病护理。
出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进行抢救:(1)大量排出柏油样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昏、心慌汗出。
(2)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数或芤。
甚则昏仆。
四、饮食护理肠道湿热证:宜食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黄瓜,冬瓜、白萝卜、菠菜;口渴者可用生地、地榆、侧柏叶各10克煎水代茶饮。
气血不摄证:宜食补血、补气之品,如山药、红枣、菠菜等。
脾胃虚寒证:饮食不宜寒凉,宜食健脾暖胃之品,如淮山药、扁豆、红枣等或粳米大枣粥合豆蔻粥。
五、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实热者偏凉服,虚寒者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六、并发症护理(1)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按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及三腔二囊管的护理常规。
(2)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炎药物,有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七、情志护理耐心讲解病情,对病人进行安慰,消除恐惧心理,指导病人使用自我镇静方法,以减轻焦虑恐惧感,如做深呼吸,听音乐等。
尤其肝郁者,切忌躁怒,以免继损血络。
八、健康指导1.环境要求:病室应安静,空气新鲜,脾胃虚寒者应注意保暖。
2.休息要求:出血期间,要注意休息,出血量大者应该卧床休息,安心静养,待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但避免劳累。
3.情志调护:耐心讲解病情,对病人进行安慰,消除恐惧心理,指导病人使用镇静方法,以减轻焦虑恐惧感,如做深呼吸,听音乐等。
4.做好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搞好健康教育。
鼓胀一、症状名称鼓胀二、辨证分析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得嗳气、失气稍减,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温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肌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腹胀痛,时轻时重,纳呆食少,嗳气,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可有瘀斑,舌质紫黯,脉细涩。
4.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舌紫褐,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5.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语,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三、症状护理1.营养失调的护理:饮食宜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肪、低盐、高维生素饮食。
忌吃过硬食物。
2.腹胀及水肿的护理:限制水和盐摄入,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协助医师做好腹腔穿刺的护理。
3.皮肤的护理:避免病人搔抓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卫生。
4.便秘的护理:遵医嘱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5.腹水的护理:(1)大量腹水时区半卧位。
(2)饮食:按病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超过1000ml。
(3)皮肤的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受压局部经常给予热敷和按摩。
(4)观察病人腹水消退情况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和心悸的表现,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
四、饮食护理1.气滞湿阻型:饮食宜清谈低脂、限制入水量,少食多餐。
生气动怒时不要进食,可常食青菜、豆腐、瘦肉等,随时嚼服橘饼。
食疗方:薤白粥(白米50克、薤白10克)橙子煎水,行气利湿。
佛手汤或橘枳姜汤(橘皮30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赤豆汤、冬瓜汤等利小便。
2.湿热蕴结型:饮食宜清淡偏凉性利湿之品如:橘子、西瓜、冬瓜、葫芦、藕、便秘者多食青菜、香蕉、橘子等。
3.气滞血瘀型:忌食生冷及寒凉、破气食物,如菠菜、萝卜、芹菜、冷饮等,不要吃玉米等类降血压食物。
4.肝脾血瘀型:饮食宜清淡,行气活血之品,如萝卜、橘子、山楂、桃子等。
食疗方:大枣鳖甲汤(大枣十枚、鳖甲25克、食醋二勺、白糖适量)桃仁粥(桃仁100克,煮汤,去皮尖去汁与粳米同煮)山楂煎(鲜山楂10个打碎,红糖30克,水煎服或制成糖浆)5.气虚血瘀证:平时必须增加营养,如牛奶、鸡蛋、豆浆、猪肝、菠菜、猪肉、鸡肉、羊肉等,忌食生冷瓜果。
多吃蔬菜。
五、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温服。
寒湿困脾者汤剂趁热服用,温热蕴结以凉温后服用。
服药后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
六、并发症护理(1)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按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及三腔二囊管的护理常规。
(2)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炎药物,有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3)肝性脑病: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如出现意识障碍按照昏迷护理常规执行。
(4)有功能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出现时,及时通知医师。
七、情志护理做好神志调护,患者因腹大,胀满,行动不便,治疗见效慢,易烦躁痛苦,顾虑重重。
应耐心细致,采取启发诱导,减轻其思想负担,有条件听音乐,做保健按摩功,以调节情志,使气机畅达,理气消胀。
八、健康指导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防止便秘,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避免应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2.禁止饮酒、吸烟。
3.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4.避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诱发因素,如粗糙食物、剧烈咳嗽、腹压增高等。
5.定期门诊随访。
胃脘痛一、疾病名称胃脘痛二、临床表现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
三、辩证分型1.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2.脾胃虚寒证:面色不华,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3.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满,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5.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甚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由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四、临证处理1.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寒邪犯胃,脾胃虚寒型注意保暖。
2.持续剧烈胃痛或呕血,黑便应卧床休息,缓解后适当增加活动。
3.呕血者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予以温盐水漱口。
4.观察胃脘痛的性质、特点、诱因及缓解因素和伴随症状,注意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性状及量,若出现胃痛加剧,或伴呕吐,腹部拒按;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数、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五、饮食护理1.脾胃湿热证:饮食宜清淡偏凉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煎炸、坚硬食物,禁烟酒。
宜用绿豆汤、西瓜等性凉的食物。
2.脾胃虚寒证:禁食,胃脘胀满疼痛欲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待病情缓解后,再进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如萝卜、山楂、柑桔等。
保持大便通畅,用番泻叶泡水代饮茶,或大黄粉3到5g冲服。
3.肝胃气滞证: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悲伤郁思暂不进食。
忌食南瓜、南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纤维较高的食物或口服蜂蜜以润肠通便。
4.肝胃郁热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炸、煎炸、坚硬食物,禁烟酒。
宜食薏米粥、西瓜、甘蔗等5.胃络瘀阻证:饮食予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果茶等,忌食煎炸粗糙,硬固之品。
6.胃阴不足证: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甘蔗、莲藕等,忌辛香温燥及浓茶咖啡等。
胃酸缺乏者,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之品。
7.脾胃气虚证:汤药热服,呕吐不解者,科服用生姜红糖说或生姜片泡水饮以温胃止呕,多食温中健脾之一品,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或新鲜蚕豆花捣汁等,忌甜粘炙烤之品。
六、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脾虚寒或寒凝气滞者,汤剂宜热服。
七、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知识及服药方法,推荐食谱改变饮食习惯戒烟酒,改变生活方式减轻身体精神压力。
劝导患者主动参加社会及文娱活动,多听轻音乐、下棋、读报、怡情放怀气机通畅。
八、健康教育1.环境要求: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凉爽、空气新鲜。
2.休息要求:注意休息,少劳累,劳逸有度,有出血征兆者绝对卧床休息。
3.饮食调护: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煎炸、坚硬食物,禁烟酒、因饥饱无度,冷热失调,均可伐伤胃气,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
4.情志调护:因恼怒忧思,肝郁气滞,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郁滞则胃痛。
肝气久郁,既可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使胃痛加重,缠绵难愈。
所以患者心胸开阔,心情舒畅。
5.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的意义: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以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