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

小 学 语 文 生 成 性 教 学 研 究
◆ 周三英
( 浙江乐清市乐成第四小学 )
【 摘要】综观课 堂教 学改革的理论与 实践 , 生成是课 堂教 学实践形 态表现 中必然关注与探讨 的问题 。 因此 , 生成性课 堂教 学问题研 究 对 具有十分重要 的理论意义与 实践价值 。生成性教 学的提 出, 并不是要全盘推翻或否定现有 的教 学理论, 而是对现有理论 中的一些问题进 行再 思考。
自觉运用 教育学知识 、 创造性地 解决教 学问题的教 学技 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 ; 有的人认 为, 生成” “ 是源 自师生 、 生生对话 与 师在教学实践中,
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 、 创造性等特征 。 是教 师教 育文化 素质 和教学 交流 中, 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 干扰 ” 当作是“ 生成” 因素 。 性 如 能。 辨别 、 判断各种 教学情境 并能够 此“ 生成” 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 . 而不注意互动 的内涵和效 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 。它使教 师能感 知、
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 的精髓。《 文课程标准> 前言” 语 在。 学尤其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 通过 教 师与 学生的 交互作用 , 不断生 要原因 , 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明确指 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 , “ 成新的、 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 要, 师根 据这种需 要对 自己的教 的“ 教 ” “ 学行为与思路作 出机智性调整 , 重组教 学内容 , 教学活动 呈现 出指向教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 础。 因此 , 语文课 程应致力于学 生语 使 。什么是语 文素养?笔者认为 , 文素养, 一种以 语 是 学 目标并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的动 态生成推进过程。总之 , 生 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

谈幼儿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来源问题

谈幼儿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来源问题
经验 中得到发现的惊喜
科学 的结果虽 然光辉严谨 , 但是科 学的产 生却不 是空穴来风 , 它仍然产 生于我们 身边最 直接 物 质现 实。不计 其数 的伟 大科 技发 明就 是从人 类最简单 的物质需 要开始的 , 同样不 而 计其 数的 科学规 律 的发 现也是 受 到最普 通的 生活现 象的 启发( 如阿 基米德 洗澡 的故事) 。 事 实上 , 日常生活 经验 是 人类一切科 学和 职 业 经验 的最 丰 富 和 最 基 础 性 的 “ 体 ” 母 , 如 果 硬 性 地 抛 开 常识 的 “ 见 ” 林 语 堂 : 庸 ( 《 国人 》 , 中 ) 必定 使 我 们 自己的 视 野 大 大 受 限 , 像文 学作 品失 去它 创造 力的源 泉一 样 。 就 相反 , 如果我 们 保持 开放 的心胸 , 持对于 生 保 活的热 爱 、对于 自然 现象和 社会 现 象的 鉴赏 性 的敏感 , 么我们的教 学过程 必定不再是 照 那 本宣 科 的 、枯燥 的 , 们 的随 机 教 育和 生成 我 教育就 会真正 成就我们 的教育事 业 , 使它成为 门实践的艺术。


握 , 定 只 能 是 局 部 的 、 大 致 的 和 推 测 性 必 的 。我们 传 统 的教 育 , 基本 上 只管 教 学 的进 度而 不 顾 及 对 于 幼 儿 的 反 应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师不会 遇 到很 多问题 和挑 战 , 教 因为 一切 都按 照她 预 先 的思 路 来进 行 , 果 有什 么意 如 外, 她也 完全 可 以忽略 不计 , 者采取 强 制的 或 措施 。然 而我们 现 在既 然提 出要 “ 对幼 儿做 出合 适 的反 应 ”马拉 古 兹) 要尊 重 儿童 的需 ( , 要和权利 , 也就是要 在相 当程 度上以儿 童为 中 心, 那么 , 无论 我们 设计 多么 周详 的教 学和课 程, 在具体 的运行过 程 中都 会碰到来 自干幼儿 的大 量的 挑战 。这挑 战 中有些 会使 我们 超越 原来的设 计水平 , 有些 会使我们 降低原来 的设 计水平 , 有一些则迫 使我们完 全放弃并 且另 还 起炉 灶 。教 学过 程 中 的 创造性 和 灵活 性 , 非 常戏剧性地 体现在 : 当教师的设计 和预想 同幼 儿的反应不 相符合 时 , 这种不符 合的程度越是 遥远 , 并且教 师最终所 采取的措 施能够 既不违 背设计又满 足幼儿 的需 要 , 么教 师的创 造性 那 和灵活 性就 越是 能够 得到 充分体 现 。而这 一 切 得以产生 的前提是 : 教师能够将 幼儿对 自己 的挑 战 , 转化 为 自己对 自己的疑 问 , 转化为 一 种积 极行动 的动 力。

高师生专业成长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策_于_课程与教学论_有效教学的视角

高师生专业成长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策_于_课程与教学论_有效教学的视角

2013年第28卷 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0作者简介:韩 艳(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师生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GH-12-L317)的研究成果之一。

实践性知识是高师生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对其适应教师职业尤为关键。

但纵观我国的师范教育,不难发现:多数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据调查,“有7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缺乏;并且有92%的被试认为高师生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靠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示范作用……几乎都认为亟待改进高师生的实践性知识获取现状”。

[1]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促进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一、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要想让高师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首先必须让他们真真切切的热爱这个平平凡凡的岗位,促使他们逐渐明确职业理想,从而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只有与实践充分结合,内化成高师生自身的教育信念,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高师生的教育实践。

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发挥教学论的功能,使高师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调动高师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活动至关重要。

高师生是一个思想鲜活的群体,具有可塑性,尚未形成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塑造空间。

但现有的高师培养体制缺乏对高师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注,忽视他们的个体性、独立性,只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限定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

例如:有些高师生利用周末和晚自习时间做家教或在一些培训中心做兼职。

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是可以允许的。

但五年制的师范管理还属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学校不允许高师生这么做,甚至为了避免高师生外出兼职,几乎每天都安排八节课,早晚自习都要考勤,学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反思、提炼与确证:教学主张的自主生长路径

反思、提炼与确证:教学主张的自主生长路径

反思、提炼与确证:教学主张的自主生长路径■长沙教育学院唐良平摘要:基于自我经验的教师教学主张自主式生长,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

从教师的自我经验出发,经历教师自主的理性反思、基于核心概念的逻辑建构,最终形成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是教师自我经验的累积、提炼和升华。

教学主张并非一成不变,它要在回归教学实践中得以确证,在确证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教学主张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构成优秀教师的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于其指导教学实践,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主张;自我经验;理性反思;经验提炼;实践确证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其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教学主张不能凭空而生,它是教师自我经验的累积、提炼和升华的结果。

中小学教师需要丰富自我经验,在对自我经验积极反思基础上,通过对自我经验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然后还要将教学主张运用于教学实践确证其科学性,这是教师教学主张自主生长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主张及其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主张,有其自身确定的含义,它以自身的本质特征表现出独特性。

同时,教学主张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主张的内涵和特征教学主张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自我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和理解。

教学主张是教师看待教育问题的观点、立场和见解,是教师教学个性、特色、风格的内核和源头,失却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个性、特色、风格就会失去灵魂和品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主张聚焦于对教学问题的深度理解,彰显了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是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情怀、课程思想、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风格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

在实践中,教师生成的诸多教育教学经验,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许多时候它很可能是默会的,产生于教师对教育本质认知理解的不自觉行为。

高师生专业成长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研究——基于《课程与教学论》有效教学的视角

高师生专业成长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研究——基于《课程与教学论》有效教学的视角

2013年第28卷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0作者简介:韩 艳(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师生小学学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GH-12-L317)的研究成果之一。

实践性知识是高师生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对其适应教师职业尤为关键。

但纵观我国的师范教育,不难发现:多数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据调查,“有7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缺乏;并且有92%的被试认为高师生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靠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示范作用……几乎都认为亟待改进高师生的实践性知识获取现状”。

[1]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促进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一、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要想让高师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首先必须让他们真真切切的热爱这个平平凡凡的岗位,促使他们逐渐明确职业理想,从而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只有与实践充分结合,内化成高师生自身的教育信念,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高师生的教育实践。

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发挥教学论的功能,使高师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调动高师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活动至关重要。

高师生是一个思想鲜活的群体,具有可塑性,尚未形成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塑造空间。

但现有的高师培养体制缺乏对高师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注,忽视他们的个体性、独立性,只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限定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

例如:有些高师生利用周末和晚自习时间做家教或在一些培训中心做兼职。

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是可以允许的。

但五年制的师范管理还属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学校不允许高师生这么做,甚至为了避免高师生外出兼职,几乎每天都安排八节课,早晚自习都要考勤,学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生成教育智慧构建动态课堂论文

生成教育智慧构建动态课堂论文

生成教育智慧构建动态课堂【摘要】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

它具有独特性、情感性、科学性、缄默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本文就教师教育智慧的藉征和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策略谈一些个人之浅见。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化一、问题的提出1、新课程呼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课程创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去体验、去落实、去创造。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吸收新的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从实践中反思学习,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做准备。

2、现有教师的教学现状呼唤教师新教育智慧的生成。

当下的课堂似乎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不缺少改革的热情。

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学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由于这些理论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教育实践的内在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当下的课堂最缺少的是教学智慧,教师的素质中急待加强也是教育智慧。

3、学校可持续发展呼唤教师新教育智慧的生成。

在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理论并没有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阻碍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而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校内涵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成长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教师进步、成长了,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成长,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智慧:《辞海》把“智慧”一词描述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才智、智谋;如实了解一件事物。

教师文化与课堂文化:关系、表征、运作——基于课堂教学观察

教师文化与课堂文化:关系、表征、运作——基于课堂教学观察
2 0 1 3年 1 2月
洛 阳师范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y a n g No r m ̄ Un i v e  ̄i t y
De c ., 2 0 1 3 Vo 1 . 3 2 No . 1 2
第3 2卷 第 1 2 期
专题 研 究 : 课 堂 场域 的教 师 文化 研 究

要 :教师文化是 学校 文化 中最具主体意义 的亚 文化 ,它的品质样貌直接反映于 、影响于课 堂教学气
场和氛 围、 教 学组织和形态 、教学情感和 性向、教学取 向和价 值等等。本 研究通过对课堂 中教 师文化表征 的 观察 、描述 、解读 、 释义, 讨论教 师文化 的“ 一般” 和“ 个 别” 品性 ,意 图强调在学校创新进 步中构建 适应新课
基本上 , 文献和实践界认定教师文化对 于课堂

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1 2期
德性 、 学 养 、品位 等—— 这 一 些 隐性 课 程 的要 素 。 显性课 程行 为 丰富 、隐性课 程行 为 优 质 ,是 新 课 堂
文化 的标 识 。
体体验 、 师生共情 、 流行文化契人等) , 以促使学生


性建设助推新课堂建设的理路和信念。
( 一) 教师 : 作 为课 堂 文化传 播 的主 导
般” 和“ 个别 ” 品性 , 或有助于唤起学校 的课 堂
教师居于课堂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 , 首先是 由
其课 程 行为 决定 的。当今 ,教 师 于课 堂 中所进 行 的
文化意识 , 在学校的创新进步中构建适应新课程任 务的课堂文化, 在课堂文化的优化 中加速建设先进 的教 师文 化 。

教师的知识观及其行为表征

教师的知识观及其行为表征

现 代知 识 的 普 适 性 , 其 基 本 内涵 来 讲 , 指 从 是


种知 识 陈述 , 果 它是 客 观 的 , 么它 同时 就 是 如 那
超越各 种社 会 和 个 体 条 件 限制 的 , 可 以得 到普 遍 是
证 实 和接纳 的 。 ¨I ¨这类 知识 的性质 也 可称 之 为 ”2 ( “ 普遍 的可证 实性 ” 以及 建立 于其 上 的 “ 遍 的 可接 普
性, 总是 “ 错 的 ” 任 何 问 题 都 不 存 在 “ 可 , 唯一 的 ” 或
“ 结 的 ” 释 , 何 的解 释 都有 待 于进 一步 的 批判 。 终 解 任 因此 , 知识 的 客观性 、 从 绝对 性转 向生成 性 、 相对 性 , 可 以反对认 识 问题上 的形 形 色 色 的知 识权 威 主义 和
重 构其 内在 知 识 基 础 与 信念 的结 果 。 _( ¨ 而 , ”l 然 _
长 期 以来 , 师教 育教 学行 为 只是 限 于经 验 的研 究 , 教 或 者更 多 的是 在 “ 效 性 ” 有 的话 语 语 境 中进 行 研 究 , 我 们很 少关 注其 背后 深层 的知 识基 础 与 信念 。本 文 试 图从 教师 知 识 观 的 变 化 出发 , 以及 对 教 师 知 识 结 构 重建 的探 讨 , 正 促 进 教 师 教 育 教 学 行 为实 现 新 真
生体 验 。 “ 何 的知 识 都 是 存 在 于 一 定 的 时 间 、 任 空
问 、 论范式 、 值 体 系 、 言 符 号 等 文 化 因素 之 中 理 价 语
的 ; 何知识 的意 义 也不 仅 是 由 其本 身 的 陈述 来 表 任
达的, 而且更 是 由其 所 位 于 的整 个 意 义 系统 来 表 达

教学机智:教师的一种重要素质

教学机智:教师的一种重要素质

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外 , 在新课程实施 的 背景下 , 教师们还应该具有一种新 的重要素质—— 教 学机智 。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 教学机智 的 蕴含表征为: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 “ 教师对学生身心 的共情感受和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及时开发以及对

教学机 智 的涵义
样, 自 来 众多的各异的观点互相碰撞 , 可以加深对教 学机 智 的 内涵 的理解 。 在传统教 学 中, 学机智 的内涵被视为 “ 教 教师 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 出迅速、 当处理 的随机应变 恰 的能力 ” 主要 强 调 教 师 在 课 堂教 学 中要 达 成 与 , 教 学预 设 的一致 性 , 于发 生 在 课 堂教 学 过 程 中 的 对
生成性 的 , 因为不 可能 提前 预测 到 会突然 发生 什么 、
会 出现什 么意 料 之外 的 教学 事件 , 么教 师 只有 现 那
场有 效地应 对 了。
3 现 场性 .
定好的流程 , 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 、 他们对知 识 的理 解 , 契机 , 行知 识教 学 安排上 的灵 活变 抓住 进 动。这样 , 既尊重 了学生的发言权、 加深了学生对于 知识的理解 , 又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生的

人, 怎么培养人” 的理解带来 的对教师要求 的提高。 那么 , 面对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对于教师 的新的要求 , 教师应 该如何 回应 呢 ? 除了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必备素质 ,
如广博 的科 学文 化知识 、 实 的学科 专业 知识 、 扎 教育
些意 外偶 发 的事件 采取 一 种消极 地解 决 的态 度 。
中图分类号 :4 1 G 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4 2 1 )2— 5 0 10 0 4 (0 2 0 0 9— 2

论教师的实践智慧及其生成

论教师的实践智慧及其生成

师, 进一步明确 了实践智慧这一概念 。亚里士多德是 出来的有效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聪明才智 , 是教师对
伦 理 学》 中提到 了“ 粹科 学 ” “ 术或 应 用科 学 ” 纯 、技 和 慧是 教师 的人格 、 学识 、 能力 、 经验 、 教育机 智等综 合素 “ 践智慧 ” 种知识 或能力 的 区分 。他 说:实践 智慧 质 的体现 。教师 实践 智 慧表 现在 教师 面对 复杂 、 满 实 三 “ 充 是一 种 与 正 确计 划 相 联 系并 坚 持 正 当行 为 的践 行 能 变 化 的教 育 教 学 活动 时 , 问题 情境 对 话 , 同 同学 生对 力, 而这种 践行 的对 象是那 些对人 善 与不 善的事 物 , 因 为 制作在 自身之外 尚有别 的 目的 , 践行 却不是这 样 , 但
的标准。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时 , 每一个情境都需要
形 式 。以里 弗为代 表 的研 究者 们强 调 “ 采取 行动 ”认 教师作 出反应 , , 采取行动。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 为实 践智 慧就 是对 情 景 的感 知 、 别与 顿悟 。以邓 恩 师停 顿下来 , 辨 仔细考 虑各 种可 能的选择 , 定最佳 的行 决


教 师实践 智慧 的涵义
性 的观念 来看 , 它们各 自强调 了实践智 慧的一 方面 , 是 有所 偏颇 的 , 要将 它们整合 起来 , 才能完整 地把握 实践
2教 师 实践 智慧 的涵义 .
1实践 智慧的 哲学渊源 .
实践智慧 这一概 念最早是 由古希 腊哲学 家提 出来 智慧 的丰 富 内涵 。 的。在 苏格拉 底 和柏 拉 图看来 , 践智 慧就 是知 识和 实 德行 的统 一 。柏 拉 图的弟 子亚 里士多 德超越 了他的老 最 早集 中论 述 实践 智慧 的人 。亚 里 士多德 在 《 尼各 马 教 师实践 智慧是教 师在教 育活 动 中所形 成和表 现 教育情境 和问题 的深刻 洞察和 敏锐把握 。教师实 践智

有关预设与生成

有关预设与生成

有关预设与生成一、预设与生成并重,让课堂更加精彩廖秋玲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与设计的意思。

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实际对一节课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含有生长与建构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不可能按老师设计好的方案一成不变的进行。

教学过程不应该成为无视学生存在、教师单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是在预设与生成中交互发展的过程。

正如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当今的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师生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

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因为教师的教案被打破,带来了师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节外生枝”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的新的平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

俄国教育家乌申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

只有如此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才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及时捕捉,实现学科价值我们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及时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

还要捕捉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闪动的亮点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为 了对教 学机 智有 更深一层的 了解 , 对教 学机智的本质和特征 的把握是不 可跨越的一步。 任何一位想要发展 自身、 获得教 学机 智的教 师必须通过 自身的体 验和反 思来取得进步。 关键词 : 教学机智 ; 教学情境 ; 学机智养成 教
若干 年以来 ,科学成 了我们最经 常提到 的词 汇之 与科 学地位 的攀 升相一致 的过程还有理性 的 凸显 。 放 眼今 日的世界 ,人们 对科学技术 和理性思 维 的膜拜 已达到 了白热化的状态 。具体 到教 育领域 , 科技 和理性 的影子也无处不在 , 教学逐 渐趋 向技术化 与模式化 。模 式化教学 中的每个步骤 都是所谓理性 思考 、权 衡 的结 果。伴 随着这种模式化教学 的推进 , 教师 的工具性越加 明显。相反 的 , 范梅南等学者所高度赞扬 的教学机智正 在逐渐地 弱化 , 这不 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 的损失 。
师和学生之间发生 , 是教师和学生 比较 特殊 的一种交往 的方式 。说它特殊 , 是因为教师 的主动性在这种交往 中
教学机 智的思想基础和含义 教 学机智有其哲 学上的基础 ,我们可 以在这个 基 础 上对教学机智进行 更加深入 的分析 ,以获得对教 学 机智 的更加清晰 的把握 。 在哲学上 , 教学机智 属于实践智 慧的范 畴 , 亚里 士 多德是 提出实践智慧 的第一人 。亚 里士多德 认为智 慧 是知识 和理智 的结合 ,它关 涉 的是 能被证 明和永远相 同的东西 , 智慧是有德性的 。实践智 慧则是善 于深思熟 虑 的能力 ,不 是考虑特定事 物如何制作 而是 考虑适合 自身 的事 物 即如何 产 生一 种 将使 我 们满 足 的存 在 状 态 。亚里士 多德对智慧 和实践智慧 的诠 释是教 学机智 存在的哲学基础 , 是关 于教学机智 的本质 的探究 。 除 了表述上 的差 异 ,不 同学 者对教学 机智 的定义 几乎大 同小异 。在众多 的定 义 中, 马克思 ・ 范梅南 的见 解是 比较深刻 全面的 ,值得我们 的借鉴 和研究 。马克 思・ 范梅南认 为机智是一种教 育学上 的机 智和天赋 , 它 使 教育者有可 能将 一个没有成 效 、 没有希 望 、 甚至是 危 险的情境转换成一个 从教育 意义上说积极 的事件 。在 我 国基础教育改革 的背景之下 ,教 学机 智 的定义又 有 了一些变化和改变 。教学 机智被 表征为 : 在课 堂教学过

关于智慧犁教师的解读

关于智慧犁教师的解读

取 舍 的 教 师 必 将 力 不 从 心 ,经 过
段 时 间 的 教 学 ,学 生 成 绩 不 见 提 高 ,必 将 影 响 教 学 的信 心 ,甚

至怀 疑 自己教 学 的 能力 。
因 为 第 一 线 的 老 师 面 临 着 层 出 不
穷 稍 纵 即 逝 的 教 育 个 案 ,如 果 我
教育 对象 是富有个 性 的鲜活 的生 命 个 体 , 每 一 个 学 生 呈 现 出
来 的 教 育 表 征 也 不 一 样 ,我 们 针 对 每 个 教 育 个 体 出 现 的 教 育 个 案 应 该 有 个 性 化 的 思 考 ,从 而 找 出 富 有 针 对 性 的解 决 方 法 ,这 样 才 能 真 正 解 决 学 生 的 学 习 问 题 。 教
背 景 下 来 思 考 ,到 底 在 学 生 知 识
建 构 体 系 中 能 够 沉 淀 多 少 。 有 宏
观 构 建 理 念 的 教 育 才 是 教 育 的 大 智 慧 ,教 师 才 能 教 得 轻 松 ,教 得
们 言 说 不 尽 的 传 奇 。 思 考 已 成 为 所 有 智 慧 型教 师 自觉 的生命 状 态 。
做 智 慧 型 教 师 必 须 是 有 教 育 个 性 的教 师 。教 师 个性 越鲜 明 , 教 学 风 格 越 突 出 ,学 生 也 许 越 喜 欢 这个 教 师 。我 们 甚至 可 以说 , 做 智 慧 型 教 师 必 须 是 有 终 极
目标 的 教 师 。也 就 是 说 在 教 育 教 学 上 必 须 有 宏 观 构 建 的 思 想 。 只 在 一 节 课 上 精 雕 细 琢 而 没 有 全 局
考 研 究 许 多 教 育 个 案 ,有 可 能 凌 晨 两 三 点 钟 从 半 梦 半 醒 半 思 半 考

骨干教师的表征

骨干教师的表征

骨干教师的表征如前所述,骨干教师是旗帜,他们身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气质,一种表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教学效果信心十足骨干教师最显著的表征是在教育效能感方面表现出十足的信心。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一般教学效能感;其二是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认识和估算。

骨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普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相比较,骨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的特征。

骨干教师能识别学生的个性、洞察学生的天赋、在复杂的问题上能明察秋毫,判断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析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调节学生的日常行为,最终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例如:奥托。

瓦拉赫是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他的成才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洞察天赋有密切的关系且具有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

一个学期以后,教师对瓦拉赫的评语是:读书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具有完美的品格.也不可能在文学上有造化。

以后,瓦拉赫改学油画,可他不善于构图,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也不够强,成绩总是班上倒数第一或第二: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瓦拉赫成人可以,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教师表现出非凡的教学效能感,洞察瓦拉赫的智能优势是化学,而不是其地任何学科,从而向瓦拉赫的父母建议他改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的天才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奇才”。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有的向往语文,有的向往数学,有的喜爱计算机等,而瓦拉赫的智能优势不是文学,又不是油画,而是化学。

化学教师能洞察瓦拉赫的智能天赋.表现出非凡的骨干才能,找到了瓦拉赫的智能最佳点,使瓦拉赫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其表现出惊人的成绩。

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表征及培养路径

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表征及培养路径

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表征及培养路径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关键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学科专业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阐述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路径。

一、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能力。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和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并能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需要加强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提供教学设计案例和实践机会,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估和反思。

二、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的能力。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等。

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参加教学研讨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反思和反馈等。

教师还需继续深入学习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学科专业能力:学科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所教授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广泛的学术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意识。

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学科教学改革,关注学科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教师学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思维活跃、有创意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作者:张妮黄柳萍郭治豪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1期摘要智慧教育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号召,是实施智慧教育的应用驱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面临“不适应教学变革、应用意识淡薄”“培训与实践分离、转化迁移欠缺”“止步于教学应用、创新意识不够”“侧重建设轻应用、教学成效不佳”“专注于个人发展、忽略团队作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构了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螺旋式发展模型,并从感知了解、知识习得、知识转化、实践应用、研究反思、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智慧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模型;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26-06作者简介张妮(198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南宁,530007);黄柳萍(1982- ),女,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治豪,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职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Z201997),主持人:张妮;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共享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大数据思维》课程为例”(GXGZJG2021B066),主持人:黄柳萍;2021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YJJ2119),主持人:张妮智慧是分析、判断、思考、创造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是灵活、科学、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智慧教育应运而生。

那么,何为智慧教育呢?智慧教育是智能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高级形态,是一种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动态跟踪、情景感知、人脸识别、AR虚拟等智慧手段,构建虚拟与现实共享化的智慧资源平台,并按照人的智慧养成规律和学习需求,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1]。

幼儿园表征记录与教师的思考策略

幼儿园表征记录与教师的思考策略

幼儿园表征记录与教师的思考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教育的地方,也是记录他们成长和教师思考策略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进展。

同时,教师们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下面,我将从幼儿园表征记录和教师的思考策略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幼儿园表征记录幼儿园表征记录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记录和表征的过程。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为家长提供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是评估孩子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幼儿园表征记录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口头记录、书面记录和多媒体记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听取他们的讲述和观察他们的作品等方式进行记录。

例如,教师可以记录孩子们在游戏中展现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或者记录他们在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展示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幼儿园表征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通过记录,教师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

二、教师的思考策略教师的思考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和思考的过程。

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思考策略包括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对教学方法的思考等。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需求,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教师的思考策略还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是近年来教育界颇有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将对“智慧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挖掘及相应的教学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在当前社会处于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如何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的。

书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性观点与做法不仅能启发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能缓解当今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职业心理压力导致的智慧枯竭状况,促使他们积极地认识自我,学会反思,正确地自我评价,从而科学地策划人生。

导言教育理念的追寻实践探索的反思——“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实验研究回与展望一、基本理论的生成研究方法的选择二、“智慧文化综合力”的理念追寻与创新之路三、教育观念的变革:展望教育范式转型与话语更新上篇理论探索第一章回归智慧:新世纪的教育新理念一、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二、新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培养有智慧的人三、造就智慧型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第二章“人”字的解读与教育的真谛——献给智慧型教师一、“人”字型教育含义的全面表述——二元分解与静态分析二、“人”字形教育含义的深层把握——活动生成与动态剖析三、教育的真谛在哪里?第三章智慧型教师:生命创造的象征一、智慧型教师的背明分析二、智慧型教师的定义界说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描述第四章教学的智慧一、充填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智慧为本位的教学三、园丁说:尊崇天性,反对灌输四、各言其志的欢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五、探究共同体:怀疑与批判六、静默的教学:强调觉悟,以心传心七、方案教学:儿童决定学习内容八、“师造化,师前人”九、教学的智慧:全方位面向宇宙和人生第五章网络文化挑战智慧型教师一、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主要特征二、日趋激烈的网络文化冲突三、智慧型教师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第六章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第七章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与评估参照系初探第八章智慧型教师与教师转型第九章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第十章高擎智慧之剑走向教育新生下篇实验研究实验案例一:重新审视儿童重塑幼师形象实验案例二:学科教学中的美学因素与智慧型教师审美文化素质实验案例三:人文关怀情深智慧传承创新实验案例四:优化教师文化心理素质积极推进和谐型智慧教学实验案例五:智慧型教师的人格塑造及其生成机制实验案例六:志当智慧型教师创优质教育育优才儿童实验案例七:创建智慧型教师群体文化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验案例八:挖掘智慧资源构筑校本智慧课程实验案例九:提升校本经验开展智慧型管理系列研究附录:镇江、南京、无锡三次实验研究讨会简报课题组成员名单《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读后感金冬兰在教育教学中,我常不断思索,我在一日里有多少“得”;我常不时反思,在一月、半学期、一年中,我有多少“获”?近日里,我拜读了田惠生先生主编的《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深有感触,极有启发,明白了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之为“智慧型教师”。

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

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

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认知心理学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

教育智慧的表征,是指把教育智慧作为意识对象,提取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信息,在理解这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与建构,并将其呈现出来。

布鲁纳认为,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人类智慧的生长会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映像与符号表征。

艾尔贝兹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含实践规则、实践原理和意象。

结合相关理论和相关实践,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智慧表征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类:行动、意象和语言。

1、行动。

行动表征关涉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如何做”。

“如果说理论智慧是‘知’,那么,可以说实践智慧是‘行’,或者说是一种与‘行’有关的理性能力。

”教育行动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育措施。

教育智慧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出来。

教师通过亲自“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生成教育智慧。

通常,“智慧的人都具有在复杂且微妙的情境中迅速、有把握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

娃娃家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区域。

苗苗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炊具开始玩起来,壮壮看见苗苗手里的炊具,一把抢了过来并说:“我也要玩。

”苗苗“哇哇”大哭了起来。

老师走过去问道:“孩子他爸,孩子妈妈怎么哭了?今天我到你们家来做客,能请苗苗帮我做个菜,壮壮帮我做碗面吗?”听来客人了,苗苗破涕为笑,壮壮连忙把炊具递给了苗苗,为客人准备吃的去了。

幼儿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教育困境,若幼儿可以自行解决,应给予幼儿自主解决的机会。

若幼儿难以独立解决,教师应及时介入。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行动旨在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发展并深化游戏。

波兰尼曾说:“由于整个世界的状态都在不停地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所以,我们必定会遇到前所未见的新事物。

”幼儿园教育是不断变化的,教师的教育行为要适应具体的、富于变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情境,教育智慧就在这种教育情境中动态生成。

2、意象。

意象表征关涉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与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教师专业化的新境界作者:李彦丽翟军卫摘要: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

她具有独特性、情感性、科学性、缄默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自由民主和利于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需要教师具有科研和反思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化教学机智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和教师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叶澜教授将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和创造的魅力等几个方面。

我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一)独特性独特个体性是教师智慧的首要表征。

教育智慧具有高度的个体性色彩,体现着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个体的、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格。

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是某个人不断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是教师基于专业上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

教师不断将既有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经过个人的重新诠释与转换过程,使智慧的生成符合现有的环境需求。

所以,教育智慧是个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体验、感悟、思考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是受教师个体的思维、个性、知识储备、自我形象、职业动机,以及所处的教育环境等的影响。

它蕴涵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及与个人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情况相融合的结果。

(二)情感性“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复杂的关心品质”。

对教育的责任感与情感是使教育智慧充满真善美的重要条件。

教育智慧之所以是教育智慧,一方面说明它的确是智慧,即高尚的才智,另一方面说明它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中的确能够发挥作用。

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智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

因为它是教育活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它是巧妙的;对学生的爱是创造性运用教育规律的动力;对学生的爱保证了教育思考必然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情感的渗入是教育智慧美的重要特征。

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孩子有责任与关爱,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三)科学性教育智慧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融合。

经过对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恰当性,即拥有丰富的“教育智慧”。

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角度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

(四)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潜移默化”“近朱者赤”“润物细无声”的。

教育智慧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而获得的,往往缺乏清晰的条理与明晰的意识,是“非批判的知识”,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也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但它往往与教师日常的生活与经验仅仅相联,甚至可能是教师自己也说不清从什么地方获得的,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

(五)艺术性教育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

教育智慧的力量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种能力:一是对教育问题的逻辑化理解能力;二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能力;三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能显现出科学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一个科学问题。

自然,理解教育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是一种科学能力。

但是,教育智者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其角度、方式,完全可以上升为艺术。

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几乎就是艺术。

但是直觉之所以能够发生,却一定是建立在无数次逻辑把握基础上的。

假如教育者没有深厚的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的素养,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即使发生也很难靠得住。

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

观察教育智者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等于是在欣赏教育智者的艺术表演。

观察者深知其美,深知其妙,但无法重复,无法获得。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一)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1.高尚的教育道德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1)爱岗敬业。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

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

(2)爱学生。

师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作到“四有”,即:一有对学生爱的情感。

二有对学生爱的行为。

三有对学生爱的能力。

四有对学生爱的艺术。

(3)爱美。

只有爱美的教师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好的人才。

我认为教师的爱美,主要表现为自爱。

自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包括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等;二是内在的,包括人格美,情感美等。

(4)爱知识。

首先是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

其次要向外行人学习。

第三要向书本学习。

第四要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2.科研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

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正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1)科研意识的培养。

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教育科研意识由三个要素涵盖,即教育的信念与热情,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的眼光与智慧。

(2)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通过实践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它以自主、实践、开放、反思为主要特征,以研究与开放式研讨为原则,以实践情境为主要研究场所,研究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者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措施是否有效,实践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行为的成败,以达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觉,进而切实地改变现实。

行动研究有三种研究起点。

第一种研究起点是:研究起始于“不明”的情况。

也就是指教师常可以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开始进行研究。

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长期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

第二种是以现象的追问为起点。

把自己放在里面以对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

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

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

第三种是教学即研究。

现象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根植于实践。

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激励机制,创设科研氛围。

良好的氛围和高涨的积极性是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氛围的创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或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指导教师开展科研等,通过活动促成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

二是建立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予精神上的表彰与物质上的奖励。

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的引领。

理性思维就是从日常教学情景中获取价值的第三只眼睛。

而这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思维的养成,本身就与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与勤勉不殆的实践思考密不可分。

一线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简单办法就是要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同时要学会围绕所思考的教育问题组织资源,开展研究。

这样,研究、学习就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而教学实践也就成为对教学假设的实证性研究。

当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时,教师也就实践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

(2)要具有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了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有根据吗?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当我们用这些疑问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象时,也许就会从中发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从方法上讲,采用文献法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开始。

只有通过查阅文献,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这一点上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也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没有价值。

如果我们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问题)开展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能够由此而上升到研究的层面。

(3)积极对话。

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

教师作为个体的精神劳动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

教学反思,如果总是停留在个体的层面,客观上就会影响到反思的深刻性,影响到反思者个体的成长。

与同伴、专家的对话、交流则会丰富反思的内涵,扩张反思的效果,修正反思的偏差,提高反思的品质。

4.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凝结着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课堂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

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深度的了解和诚恳爱护和尊重的态度。

三是教师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教育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凝练教育机智。

(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在师生共同的问题探讨中化解矛盾冲突,展示教学机智。

(2)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发难中稳住课堂阵脚,彰显教学魅力。

(3)捕捉学生平凡中的发现,在对事物的比较探究中抓住问题实质,提升教学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