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心得体会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心得体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重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愈发提高。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深感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
其次,新时代对教师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风是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风采和作风。
新时代对教师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要具备良好的教风和治学风气。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教书育人,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知识渊博、教学精准。
同时,教师要坚守教育的本质使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教育中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些新时代对师风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和社会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我将以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争做学生良师益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
我个人粗浅的理解,生成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和教学过程的生成三大类。
教学目标的生成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与活动统一,它先于行动而且于行动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强调的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
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在已有经验与新信息不断作用逐渐生成的。
教学过程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预设与生成既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那么我们在预设时就不能不考虑生成的空间,在生成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生成而不关注预设的目标。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范文(精选11篇)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范文(精选11篇)师风是汉语词语。
意思就是老师的风度。
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1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记忆型、传授型,或知识再现型,也称应试型。
他们机械、呆板地把过去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妨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1、科学文化素质。
21世纪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
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能力素质。
新型教师除具有传统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外,首先还应具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
其次是创造能力,就是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面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
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另外是综合再现能力,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
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地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
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一、“生成性”课堂的时代意义1.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预设性、程式化现象生成意识:在生成中求速度,在生成中求质量,在生成中求发展。
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流水不腐”,中医理论称“通则不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惟有动态,只有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效率的追求,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目的。
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四种描述:负效、零效、低效、中效、高效。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能达到的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达到的水平。
第一级发展水平与第二级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孕育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生成性”课堂应在第一级发展水平的基点上,着眼于第二级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
2.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
小变化小发展,大变化就会大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学生理解的独特性,都使语文课堂的变化成为可能。
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境界:(1)生产型。
像工人、农民生产产品,志立于产品的生产活动。
教师则关注教自身的工作。
(2)生长型。
像世间万物的生长一样,以其自身的变化为特征。
(3)生成型。
像雕塑家一样,通过巧妙地变换,把生活中原有的事物变成新的艺术作品。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强调教学不是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传递与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过程,但是,教学又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当中为什么要生成、生成的价值意义何在。
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教师生成的问题,它包括两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或学生无意说出的、但是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加以放大,主动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或者方式;学生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要主动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什么时候主动生成问题来促进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发展。
这和古人所讲的“不愤不启、悱不发”具有不谋而合之意。
其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生成的问题,即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意义,教师要接应,如何接应,接应之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打算接应,怎么处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哪些问题该接应,哪些问题不该接应?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最大的困惑。
不管是教师主动生成的问题还是予以接应的学生的问题,都要能够在深层次上引发思考,同时这种思考也不是无止境的,要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且认真对待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建构(问题的解决一般是通过讨论而解决的)而获得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更具有意义,并且还可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问题的能力,可以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
生成性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中图 分类 号 : 6 3 2 G 2 .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05 5 f0 6 0 - 2 -2 10 -7 7 2 0 ) 60 50 0
生生之 间的情感 等诸 多因素相互作用完成 的。这样 的课 堂
对语文教师 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 它要 求语文 教师不 仅要具
有先进 的教学理念 , 还要具有更渊博 的知识 , 更强 的组织调 控能力 , 以及更多的教 育智慧 。只有提高 了语文 教师 自身
观念 。 才能 自觉地给学生创造开放 、 和谐 、 愉悦 的学 习环 境 ,
堂 观 和学 生 观 。
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 、 心理学 、 学和语言文字 文
知识 。 还应尽量 地涉猎历史 、 哲学 、 社会学 、 美学 以及 自然学 科等多学科知识 。 至少对各个 学科 领域 的知识有所 了解 。
首先, 课堂不 只是传授 和接受 知识的地方 , 而更是 师生 通过多种 活动相互沟通 , 而建构 知识 、 究真 理 、 从 探 发展 能
生 成 性 语 文 课 堂 对 教 师 的 要 求
陈 平
( 成都市大 邑县教 育局 小学教研 室 , 四川 成都 6 13 ) 1 3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生成性语文课 堂是充 满智慧、 情感和 生命活 力的课 堂, 是一种开放性的课 堂, 它不仅要 有教
师科 学的预 设 。 更是教 学过程 中教 师、 学生 、 学情境、 学 中相互传 递的信 息、 生及 生生之 间的 情感 教 教 师 等诸 多因素相互作用完成的。这样的课 堂对语 文教 师提 出了更 高的要 求。教 师正确的教 育教 学观 是课 堂生成 的前提 : 教师较 为渊博的知识是课 堂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师的组 织调控 能力和教 学智慧是 教 课 堂生成的助力器。只有教师具备 了这样的素质 , 才能有 效地建构起 开放 的 、 充满 活力的、 能促进 师生
生成性目标幼儿举例
生成性目标幼儿举例生成性课程的开放性、动态性、延展性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组织开展生成性课程?生成性课程要特别关注幼儿游戏精神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素?为此,我们在深入领会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生成性课程的实践,并总结和梳理了园本实践的思路与策略。
一、由兴趣引发问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兴趣点都有探究的价值,或者能够转化为幼儿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深入的学习。
教师需借助观察,对幼儿零散、偶发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然后通过材料或情境创设,由“兴趣”引发真正的“问题”。
1.借助观察发现“兴趣”。
生成性课程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并不是既定的,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异想天开”,而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生长点,为了帮助幼儿解决真正的问题来设计,这也是贴近幼儿实际、尊重幼儿主体性的体现。
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呢?当然是观察,观察是教师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如在我园中班年龄段开展的生成性课程“画地图”中,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有关地图的一段对话:“地图上怎么会有一些小方块呢?地球上所有的建筑都能画在地图上吗?那需要多大的纸呢?我们的幼儿园有地图吗?操场在哪儿?大门又在哪里呢?”教师了解到幼儿对于地图的兴趣和他们关于符号、空间方位等方面的困惑,于是开展了“为幼儿园画地图”的生成性课程。
2.创设情境生发问题。
要吸引幼儿对活动产生持续的兴趣,不仅需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
“兴趣”可能表现为暂时的吸引,只有“问题”才是幼儿真正的需要,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怎样使兴趣转化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投放丰富的材料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如一次雨后散步,幼儿在幼儿园附近的草丛里发现了很多蘑菇,大家蜂拥而至,兴奋不已,后来幼儿在树下和石头旁边也发现了蘑菇,老师立刻把握教育契机,向幼儿提问:“蘑菇都是长在哪里的呢?长蘑菇的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呢?”孩子们纷纷围绕蘑菇的生长环境进行归纳,最后发现蘑菇喜欢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模拟自然界蘑菇的生长环境在自然角种蘑菇的种植活动。
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1]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课程与教学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艺的制约,也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现实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关注真实的教学过程,提出生成性目标,真正做到相机而教、因材施教。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性目标如何提出、怎样实现,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尤其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这种目标很难落实。另外,学生在不了解各学科体系的情况下,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非都能成为其有效学习、积累知识的“推动力”,甚至会因为“兴趣主义”导致学习的肤浅化和零散化。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无法分辨主次,被动地被学生“牵着走”,迁就学生的低层次学习,暴露出这些教师缺乏开展生成教学的智慧和经验。(三)表现性目标的实践意义表现性目标是难以预先确定的,通常,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学习结果则是开放的。典型的表现性目标如:“考察和评估《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事情”、“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4]可见,这类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且是开放性、多样化的结果。这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以便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表现性目标是教师通过事先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开展活动之后的具体表现,选取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反应来确立的。例如,学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然后发表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和心得。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又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解题的思路、方法各有不同。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独特性和首创性,这一目标的确立与呈现,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以充分的肯定,从而鼓励学生重视发挥创造性,也可以将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和分享同伴的智慧及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对其他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性目标的局限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同一任务所发生的行为及其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反应,如何捕捉学生的首创性表现,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关于学生的首创性表现的鉴别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种目标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难以落实。三、教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策略如上所述,三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对三类教学目标都应予以重视,并探寻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关注复杂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但预设目标是封闭而固定的,它将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还原为简单的、线性的、完全可控的一个“刺激—反应”过程,这不符合动态教学过程不断变化的实际。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系统是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结构构成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系统是开放的,并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互作用,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事物的形态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并且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系统能够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发生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用复杂科学的思路与方法来审视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具体特殊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教学活动又是有多种发展方向和发展可能的。怎样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变得真实生动而富有生命活力,让师生共享求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树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新认识,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重视教学预设的意义。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教学的预期目标和具体任务、教学物质与心理准备是否充分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教育科学研究2009′1意和低效。其次,要认识到开放的教学中创造性生成的价值,掌握生成的原则和方法。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生成,生成与预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例如,某次数学课所预设的目标是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公式并运用该公式正确解题,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题多解”的情况,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使学生对解题策略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由于解题策略是依附在对具体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之上的,所以学生对解题策略的学习显得自然顺利,而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掌握又可强化、巩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这就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在反思中把握教学过程的脉络与走向,力求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只能对局部教学目标有所预期、有所把握,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是一件不可捉摸、随意而为的事情,“以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责要求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对待教学,努力争取教学活动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功效”,即师生在共同求知的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多方面的发展。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走向不能完全预设,但教师对实践进行反思,可以梳理教学过程的脉络和走向。教师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把握及实现,都是在教学的脉络和框架中完成的。由于教学的时间与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兼顾多种目标的达成并争取更大的教育功效,有必要对三类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虽然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无法预设,但教师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在对行为目标进行预设的时候,就要有关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和关联意识。所谓生成意识,是指教师要明白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捕捉新的教育因素,使之成为有教育价值的新目标。所谓关联意识,是指教师要重视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如,生成性目标是在行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行为目标可以相互影响;又如,表现性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可能是以行为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的,像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这样的表现性目标,应该以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为基础,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属于行为目标。(三)在教学中增长实践智慧,善于积累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经验教师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独立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靠“实践智慧”来胜任的工作。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具体的教学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亦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是可以传递的;隐性知识却是难以规范的,是个人的、缄默的,它往往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与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的情境交织在一起,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这两种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以隐性知识的作用为甚,它决定着教学的真实走向与实际价值。就像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他所采用的手段具有普适性,但每个中医的经验水平不同,诊断结论及治疗效果也会不同。教师实践智慧的增长与其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已有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反思实践中的得失,对于实践智慧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写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坚持写反思日记,教师的反思意识明显增强,即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并通过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使得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高。[5]另外,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待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种种情况,能够随机应变、相机而教,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教育智慧的支撑,这与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分不开的。树立正确的观念、积累丰富的教育知识、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等,都是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及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注释][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2][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88.[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25.[5]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记的认识[J].教�
生成性教学
(三)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事件由于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事件必然在其关注的视野之内。
所谓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性事件,也就是教学偶发事件。
这种教学事件虽得不到传统教学规律的支持,但它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地存在着。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和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不允许有超出教学设计中规定的行为出现的,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教学事故。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教师害怕课堂教学中出现自己预先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万一出现了意外事件,就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去搪塞。
其实在教学现实中,偶发事件是必然的,没有偶发事件的教学才是偶然。
既然如此,与其将精力花在设法阻止意外事件(最终也是毫无结果)上,还不如将精力花在如何利用此类事件上。
偶发事件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和必然,只不过是它出现的规律不易被把握,并且又没有固定的处理套路,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受到了歧视。
在生成性教学中,要求教师正视教学事件,对其不能压制,而应正视和利用。
它将意外事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有的确实具有破坏性,但绝大多数只要处理得当就有教育性;即使是破坏性的教学事件,也应设法跨过去而不是逃避。
在此,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们很有启示。
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都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
博尔诺夫认为对教育的连续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它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作修正,“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大局。
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
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心得体会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心得体会篇1“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干部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是我的老领导开会必提的一句话。
来到公司后武总又经常提及干部必须有全局意识、部门的优劣关建是这个部门的一把手能否站在公司角度尽职尽责。
新老领导的讲话同属一辙、增强干部事业心责任感” 从严治“官”,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也是针对当前干部队伍形象、发挥干部表率作用的实际行动的具体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求真务实地工作,企业才能强大不衰,个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一、深刻理解事业心责任感的精神内涵,切实搞清增强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重要性。
一)、事业心责任感是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这五句话中,爱岗敬业是前提,公司训导主要内容是; 团结进取;积极乐观;忠诚企业; 严守机密;诚实正派 ;认真负责;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全情投入; 荣辱共存;强壮企业; 富足员工;一心向善;大爱无疆!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也正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要求的题中之意。
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岗位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但无论什么职业的道德都有共同的原则和要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是各种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事业心责任感是干好本职工作,建功立业的前提条件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事业心责任感的强弱就是对待工作的根本态度问题。
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教师“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之流程(整理版)
教师必知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诀窍一、说课(一)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
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转载]教师必知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诀窍(二)“六说”的具体要求1、说课标主要说两点:(1)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2)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A、思想教育目标①思想政治教育——如“五爱”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②学习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毅力、态度、方法、习惯等③思维品质教育——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等价转换,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英语——交际能力。
B、知识传授目标主要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C、能力形成目标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动用什么,评价什么,综合什么,在课标中要有明确的要求。
2、说教材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
重点。
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分析教材是常规备课的重点,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但说课更要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和采用的处理方法,而不对某些具体知识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
如语文的解释词义,归纳段意,数理化的概念,定理的解释等。
3、说学生主要是分析学情,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上、中、下三类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学生变了。
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把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
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观念变了。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变了。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答: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主讲人朱木林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
我个人粗浅的理解,生成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和教学过程的生成三大类。
教学目标的生成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与活动统一,它先于行动而且于行动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强调的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
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在已有经验与新信息不断作用逐渐生成的。
教学过程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预设与生成既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那么我们在预设时就不能不考虑生成的空间,在生成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生成而不关注预设的目标。
说课讲课标准
一、说课(一)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
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六说”的具体要求1、说课标主要说两点:(1)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2)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A、思想教育目标①思想政治教育——如“五爱”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②学习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毅力、态度、方法、习惯等③思维品质教育——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等价转换,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英语——交际能力。
B、知识传授目标主要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C、能力形成目标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动用什么,评价什么,综合什么,在课标中要有明确的要求。
2、说教材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
重点。
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分析教材是常规备课的重点,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但说课更要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和采用的处理方法,而不对某些具体知识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
如语文的解释词义,归纳段意,数理化的概念,定理的解释等。
3、说学生主要是分析学情,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上、中、下三类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2024三篇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2024三篇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2024一篇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人们把学校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人称为教师。
教师的作用基本未超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范围,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鸿沟。
教师作为主体和主导,是教学过程的决定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和教育活动的管理者,而学生则被框定在被教育者被塑造者被管理者的角色之中。
随着我国教育由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1亲和力。
现代的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垄断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某些方面是教师的老师。
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潮流变迁的敏锐触觉更是教师所不及的。
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对学生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去感染学生。
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巨大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平等相处。
像朋友似地交往,像亲人般地接触,和学生真正地融为一体。
教师的亲和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爱的情感,一种爱的艺术。
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名好教师。
教学的艺术首先应该是爱的艺术,而这种爱,尤其表现在对后进生的态度上:亲切而不失严肃,诚恳而不失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呢?其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课前教师早到几分钟和学生聊聊天,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地请其坐下,学生作答有错要适当地点拨或鼓励,下课后让学生先出门,作业本上写下一段真诚的赞扬,上课时一个善意的微笑,甚至在篮球场上和学生进行一场比赛。
等等,不经意间,或许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亲密朋友。
2创新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要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必须是创新性的教师。
一个创新性的教师,不应只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本领。
教师在内函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建立新的体系和采取心的做法,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成性教学是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也就相应地要求具体实施者(即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转换思维,以便顺利担当。
第一,教师要不断“充电”,做到教到老,学到老,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又得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素养。
尤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方法,要努力琢磨,积极接受,并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不满足于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而应向教学与研究齐飞型的教师靠拢。
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等。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才会使课堂的出彩,这是美丽的错误。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队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