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与强制性特征_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企业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企业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Biblioteka 响的实证检验 叶 栋 梁
( 川大学 . 商管理 学院, 四 Y - 四川 成都 6 06 ) 10 4
【 摘 要 】 根据 商业信 用产生的相关理论 , 以得 出企 业规模 对商业信用存在 正相关关 系。 国 内的相关实证研 究, 可 得 出了两种不 同的结论 , 一种认为企 业规模和 商业信用之 间正相关, 一种认 为企业规模 对商业信 用无显著影响。通过建立 主 要 受 企 业 规模 影 响 的上 市公 司 的商 业信 用 的 样 本 , 用 独 立样 本 的 均 值 的 T检 验 , 章 证 实 我 国上 市 公 司 的 企 业 规 模 运 文
用 相 比, 信用 提供者 获得信息 的成本 更低 , 高了信用 风险评 提 估 的准确性 , 而且 , 由于业务上 的关系 的存在本 身就能 够直接 约束信 用获得者的败德 行为 。 其次 , 信用 获得 者而言 , 对 商业信 用具有 的软约束 比银行信用的硬约束具有优势 。由于获得商业 信 用的一般 是下游企 业 , 下游 企业可 以通过 采购 的控 制 , 对上 游企业 产生一定 的控制力 , 而不 是受到信用提供者 ( 上游企业 ) 硬 约束 。 最后 , 处置成本优势 。 商业信用 的获得者经 营失败 , 信 用 提供 者能够迅速处 置原材料等物 品 , 减少损 失。金融机构则 由于缺乏对该行业 的了解 , 对抵 押品 的处置需要 承担高昂 的成
对商业信用无显著影 响。 【 键 词 】 企 业规模 ; 关 商业信用 ; 验 T检 【 中图分类 号 】 2 92 6 F 7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82 0 )2 0 3 — 2 04 2 6 (0 8 0 - 0 8 0
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
收稿日期:2022-10-05修回日期:2022-12-23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刘伟1刘卫镇1戴冰清2(1.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2.凯盛君恒药玻(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依据双元创新理论,利用2011—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双元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驱动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还能够使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有效避免了二者对企业资源的争夺。
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具有更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相比于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市场竞争程度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整体创新及探索式创新的激励作用,而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整体创新和双元创新。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融资成本;非效率投资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5-0046-08DOI :10.19647/ki.37-1462/f.2023.05.007作者简介:刘伟,男,山东莱州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成长、创新与创业管理;刘卫镇,男,河南商丘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戴冰清,女,山东烟台人,供职于凯盛君恒药玻(青岛)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目标的转换,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传统产业投资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产流动性、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是创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同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投入也不断增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可知,2019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了70%。
由此可看出,企业是我国进行创新活动投入的主体。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较高和商业化周期较长的特征,这使得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面临融资难和调整成本高的问题。
Hall和Lerner[1]研究指出,大型成熟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现金和其他内部资金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而小型和新兴创新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时,需要花费高额的资本成本来为创新投入筹集资金。
由于创新活动的上述特征,企业是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投入多少,最终都要以创新资金来源为决策基础。
那么,如何促进中小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呢?企业创新活动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主体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面向小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政策,以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但从微观层面看,中小企业利用自身资产进行创新活动时最大难题仍是资金短缺,而筹集资金需要花费较高的资本成本,这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投资决策,甚至导致企业创新项目中断。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产具有高流动性的特征尤为重要。
因为高资产流动性意味着较高的变现能力和较低的调整成本,有利于企业在受到融资约束时以较低的成本完成融资,为企业创新活动筹集资金。
尽管在理想的市场中,资产流动性并不重要,企业可以在不承担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为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但现实市场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它会影响企业筹集资金的问题,因此高资产流动性在企业生产和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要[2]。
由此提出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小型创新企业提高资产流动性是否可以促进创新投入的增屈天佑1,李健1(副教授),金相郁2(博士生导师)资产流动性、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资产流动性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在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时这种关系是否更加显著。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的信贷资源再分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
5 0・
刘 飞 货 币政 策 如何影 响 中 国的信 贷 资源再 分 配
各类 企业 的信 贷可 获得 性与 融资 成本 ,那 么 ,货 币政 策 对 商业 信用 的信 贷 资源 再 分 配有 什 么影 响 ?
国有 与非 国有 企业 有什 么不 同 ?这是本 文所 研究 的主题 。
一
、
引 言
中国 以四大商 业银行 为 主导 的银 行体 系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是 ,国有商 业银行 将大 部分银 行信 用提 供 给 了效 率低 下 的 国有企 业 ,而效率 较高 的非 国有企 业却难 以得 到银行 信用 的支持 ,即中 国银 行对 不 同产 权性 质 的企 业存在 明 显 的 “ 信 贷 歧视 ” 。但 是 ,在过 去 的 3 0年 中 ,中国 的经 济 增 长速 度 远远快 于世 界上大 多数 国家 ,而且 ,经济 增长 主要来 自于 非 国有 部 门 。
Ma r .2 01 3
货 币政 策 如何 影 响 中 国 的信 贷 资 源再 分 配
— —
基 于双 重 差 分模 型 的 实证检 验
刘 飞
(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河 南 开封 4 文 基 于 双 重 差 分 模 型 实证 检 验 了 2 0 0 4年 货 币政 策 紧缩 与 2 0 0 9年 货 币政 策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1—0 9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项 目 ( 1 2 B GL 0 4 9 );河 南 省 教 育厅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1 2 A 6 3 0 0 6 4 ) 作 者简 介 :刘 飞 ( 1 9 7 7一),男 , 河南 开 封 人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讲师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金 融 学 院博 士 生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
——基于商业信用与企业产权性质的证据饶品贵∗姜国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51063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100871)摘要:本文从企业商业信用和产权性质出发,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微观机制。
基于我国特定的货币政策定义的货币政策紧缩年度虚拟变量和银行家信心指数,本文研究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的冲击更大,他们将以净商业信用作为替代的融资方式,辅助检验中我们还发现紧缩期企业会缩短应收账款账龄和延长应付账款账龄。
本文的研究证据表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微观机制在我国是存在的,同时也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
理解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微观机制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们寻找更为切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在货币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商业信用银行借款产权性质JEL分类:E42 E52 G21 G32Monetary Policy Credit Transmission Mechanism----Evidence on Business Credit and OwnershipAbstract:Based on business credit and firm ownership,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inese monetary credi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n micro level. Using monetary policy contract dummy variable and bankers confidence index, we find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ies on lending is stronger for non-state enterprises, in comparison to state enterprises, during monetary policy contract phase, and not-state ente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obtain net business credit as alternative financing. In ancillary tests we also find that firms shorten the account receivable aging and extend the account payable aging during monetary policy contract phase, especially the non-state enterprises. Evidences in this paper indicate monetary policy credi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n micro level exists in China, also enriches research on macroeconomic analyses and firm behaviors. Understanding monetary-transmission mechanism should help policy-makers find more appropriate monetary intermediate target. In addition, by studying on monetary-transmission, we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credit-rationing in monetary policy.Key words:Monetary Policies, Credi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usiness Credit, Bank Loan, OwnershipJEL Classification: E42, E52, G21, G32∗通讯作者,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raopingui@. 本文是饶品贵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这里感谢本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王化成、姜付秀、王立彦、吴联生、岳衡,我们感谢陆正飞、陈磊、伍利娜、李怡宗、罗炜、祝继高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论坛参与者对本文的帮助。
企业杠杆率与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渠道机制与结构异质性的经验证据
企业杠杆率与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渠道机制与结构异质性的经验证据◎任 玎 吴 非 常 曦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技术创新转型的需求,本文采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杠杆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属性杠杆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影响。
研究发现,企业整体杠杆率攀升确实不利于技术创新,这主要是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挤出企业有效投资来冲击技术创新活动的。
基于杠杆结构属性划分后发现,商业信用杠杆和经营性杠杆能够有效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而银行杠杆和金融杠杆则有明显抑制作用,债券杠杆尽管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但更多地是低端创新泡沫;基于企业属性划分后发现,国有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由于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而受到更大的负面冲击。
有鉴于此,不能简单地对企业杠杆进行“一刀切”All Rights Reserved.式的管理,应根据不同属性特征的杠杆行为,分别进行“去杠杆”“稳杠杆”乃至“加杠杆”,纳入结构化的思维对企业杠杆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动能,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杠杆率 技术创新 渠道机制 结构差异〔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50-10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经济腾飞,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逐步边际收益递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然不可持续。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①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国家战略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等微观主体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国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
2021年第3期第61卷(总291期)No.32021Vol.61General No.291我国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才国伟,吴裕晴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房地产部门的扩张对工业企业信贷的异质性影响,并且从抵押贷款、政府干预和金融市场扭曲等方面揭示房地产部门对工业部门信贷挤出的作用机理。
结果发现,房地产部门的快速扩张挤出了工业企业的银行信贷,而且这种挤出效应在与房地产部门关联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较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表现更为强烈。
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是抵押贷款机制所致,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金融市场的扭曲。
本文的经验发现为调控房地产、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房地产;挤出效应;产业关联;政府干预;金融扭曲DOI :10.13471/ki.jsysusse.2021.03.016一、引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房地产经济从无到有,从高速扩张到适度调控,在经济运行浪潮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1998年房改至今,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年均18.7%的增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攀升,而实体经济产出占比逐年下降(如图1)①。
伴随中国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已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客观评价房地产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房地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扩展,研究结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方面,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拉动力,房地产投资对GDP 存在着长期正向影响(梁云芳等,2006;黄忠华等,2008;唐志军等,2010)。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过度繁荣还会挤出实体部门投资,延长中国经济转轨期,减少社会福利(Chen &Wen ,2017)。
金融科技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一、引言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并且深刻渗透、广泛应用到包括金融在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许多新业态和新产品,从而对宏观金融市场、微观中介及服务的提供方式都产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
这些驱动新一轮金融创新浪潮的信息通信技术,一般被称为“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
我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指出,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如何定量评估金融科技的经济效应及其对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受到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尽管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发展迅速,但是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地位,银行贷款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渠道[1]。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合约制定一直都是备受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命题。
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仅从产业政策、信息透明度、股权结构以及卖空机制等视角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合约制定的影响因素[1—4],并未关注到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对其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传统银行体系正在面临着金融科技的巨大影响。
邱晗等[5]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
但是他们并未从银行贷款合约制定的微观视角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
本文从这一视角开展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作用机制以及探究金融科技对不同贷款企业和银行的异质性影响,并有助于进一步回答金融科技如何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问题。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合约制定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地区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经济、企业经营决策以及个人决策等视角研究金融科技的经济效应问题,目前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摘要:近年来,金融科技给我国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商业信用与企业规模的负相关关系——基于关系网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理论 界从 外部融 资能 力和市 场势 力等 多方 面对
于发达 国家企业 规模 与商 业信用 规模 正相 关关 系进
行理论 解释 。
企 业 规 模 越 大 通 常 意 味着 更 强 的外 部 融 资 能
[ 收稿 日期] 2 0 —0 —1 09 1 8 [ 基金 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 (7 J 1 ) 中国人 民大学 “ 8 ” 工 程项 目 0B I 5 ; 0 95
二 、企业规模 与商业信用 负 相关 的关 系网络解 释
范豪 恩 ( nHoe )对 企业 规 模 与商 业信 用 Va rn 负相 关现 象 提 出 过一 种 解 释 o3 认 为 ,发 展 中 国 f他 3 家 的企业 比发 达 国家 的企业 更容 易 陷入买 方垄 断 的 困境 中。当形 成买 方垄 断后 ,下游企 业 就会凭 借这 种垄 断地 位 ,要求 使用 商业 信用 ,因为这 有利 于 它 们 从卖 方 那 里 获 得 更 多 的利 润 。对 于上 游 企 业 而 言 ,规模 的增 长将 提升 与下 游企 业 的谈 判 能力 ,在 有 利 于 自己 的情况 下选 择多使 用 或者 少使 用商业 信 用 。不 过 ,这个 解释 在 完备性 上存 在一 些 疑 问 :我 们 很难 相 信 所 有 发 展 中 国家 的 企 业 都 会 面 临 买 方
解释。
然而 ,如 果专 用性 投 资 的确 可 以解 释发 展 中 国 家 的企 业提 供 商业 信用 和企 业规 模 之 间的负 相关 关 系 的话 ,那 么 随着 较大 的公 司从 回归 中被剔 除 ,这 种 负相 关关 系 应该 变 得 不 显 著 甚 至 逆 转 为 正 相关 , 然 而 ,本 文 的检验 却给 出了否定 的答案 。 因此 ,现 有 的理论 不 能解释 企业 规模 与商业信 用 负相 关关 系 ,但 已有 理论 中的一 些发 现提 示我们 可 以从 关 系 网络 角 度进 行解 释 。麦 克米 兰和 伍德诺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章概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接着,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的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要素禀赋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要素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更高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
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等,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ESG_表现与综合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5741-5753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https:///10.12677/orf.2023.135573ESG表现与综合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以信息技术服务上市企业为例李深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9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0日摘要当前ESG评估在我国前所未有地盛行,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ESG评估更是急速发展。
文章使用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7家上市企业2021~2023年(第一季报)的财务数据,运用Rstudio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8个财务指标建立综合财务指标,并选取了环境表现(E)、社会责任表现(S)、公司治理表现(G)评价指标,综合为ESG整体指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ESG表现和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层面(E)、社会层面(S)以及公司治理层面(G)三个角度都对综合财务绩效指标有显著影响,而且综合ESG也与综合财务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最后,结合ESG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目标,为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上市企业积极践行ESG来提高财务绩效提供建议。
关键词ESG表现,财务绩效,因子分析,面板回归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SGPerformance and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Performance—T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Listed Companies as anExampleShenlan Li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Received: Sep. 7th, 2023; accepted: Oct. 18th, 2023; published: Oct. 30th, 2023李深兰AbstractAt present, ESG development is unprecedented in China; especi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ual carbon” goal, China’s ESG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fast lane. This paper uses the financial data of 7 compani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from 2021 to 2023 (first quarter report), uses Rstudio software to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indicators for the selected 8 financial indicator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select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G) evaluation indicators, which are synthesized as overall ESG indica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G performance and the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was examined through the panel data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E), social level (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level (G) a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ESG also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performa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goals of the ESG industry,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to actively practice ESG to im-prove their financial performance.KeywordsESG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Factor Analysis, Panel Regression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自从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正迫使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也势必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基于企业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
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基于企业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马德芳1,李良伟1,王梦凯2(1.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策。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能否发挥治理效应,进而规制信息披露违规、助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信息披露违规的治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企业信息披露违规,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替代核心变量、滞后数据、控制高阶固定效应等检验,实证结果依旧稳健。
(2)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内部控制质量发挥积极的治理效应,进而抑制企业信息披露违规。
(3)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企业、非国有企业、独立董事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对信息披露违规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披露违规的相关文献,还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治理、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构建数字经济体系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治理效应;信息披露违规;会计信息透明度;内部控制质量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3)11-0086-15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经济引导的投资驱动型向数字经济引导的创新驱动型过渡,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数字经济引导的技术变革下,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混合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活力被激发,多维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重构,产生空间溢出[1],使得产业界限模糊化、产业集群网络化、产业结构扁平化,进而催生出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加大企业间的竞争、加速技术迭代。
中国商业信用的供需决定因素 ——来自2256家沪深上市公司的面板证据
中国商业信用的供需决定因素——来自2256家沪深上市公司的面板证据作者:张良(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4期张良(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利用2003-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在系统构建指标体系基础上,文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
研究表明: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主营业务利润率、短期借款比例和行业因素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信用的供需。
关键词:商业信用;需求;供给;决定因素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4-0086-04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商业信用日益普遍。
这不由得让人疑惑,作为成本高昂的一种信贷资源,商业信用为何会被广泛使用?决定其供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筹资渠道不畅或成本过高时,商业信用将成为替代的融资方式;价格歧视理论认为,商业信用是供应商对客户变相实施价格歧视的一种手段;另外,融资需求的变化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考虑也可能影响商业信用供需。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并无系统的经验证据。
因此,本文拟对其展开实证,以期为探究我国商业信用提供补充。
一、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股市2003-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金融类和ST公司的特殊性,借鉴其他学者的一致做法,在剔除了金融类和ST公司后筛出了2256家公司,分布于12个大行业,涵盖113个小类别。
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03~2011年,剔除缺失观测后最终形成了12341个非平行面板数据,文中原始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基础数据通过sas9.2处理获得、后续统计与回归分析采用stata12.0。
二、实证研究1.变量选择借鉴Petersen and Rajan(1997)[1]等的模型,本文以应收、应付账款作为商业信用供需求的代理变量。
作为改进,笔者将净商业信用单独考量,以探究一个公司是商业信用的净提供者亦或净使用者。
商业信用浅析
商业信用浅析[提要]在现代信用经济中,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本文就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和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进行探讨,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信用再分配观;商业信用竞争假说;信用风险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2年3月9日一、引言信用形式多种多样。
按照是否有中介人出现,有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之分;按照信用主体或信用标的的不同,又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等。
其中,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实际上是前两种信用的衍生形式。
这样,我们可以把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看作是最基本的两种信用形式。
本文主要对商业信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商业信用是商品交换者在货币运动与实物运动时间上不一致的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实物让渡为前提、以偿还为条件、具有合作互利功能的契约关系。
自1960年Meltzer首次观察到商业信用在融资活动中的作用以来,商业信用问题便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最重要的方式;而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商业信用也正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
商业信用也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资金来源,融资性需求已成为企业对商业信用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信用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在金融机构作为专业的信贷供给组织存在的条件下,企业为何还会向客户提供融资性信用?或者从信用接受者的角度说,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的融资手段在银行信用存在的条件下因何继续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商业信用研究的焦点。
二、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Meltzer(1960)首次强调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作用。
他假设易于获取银行信用的公司比受到银行信贷市场歧视的公司更能增加商业信用的发放。
Meltzer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验证了这一再分配观点,特别是在货币紧缩时期,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Petersen和Rajan(1997)是第一篇利用美国公司数据研究再分配作用的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浅析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作者:宋子汉来源:《航空财会》2023年第05期摘要国有企业基于其股权异质性,面临着一系列运营管控问题,如何提高资金流动性,有效盘活资产,减少存货、应收账款“两金”占压,提高企业资产质量,从而满足国资委关于资产管理要求,成为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
本文在分析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信用风险管控不足、管理职责不清、信息沟通不畅、合规管理意识淡薄、催收措施不力等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为国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优化DOI: 10.19840/ki.FA.2023.05.012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资国企紧紧围绕着新发展格局,规模效益和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长、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增速明显超过营业收入增速等现象,使得国企的应收账款质量与盈利质量差强人意。
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成为困扰国有企业压降“两金”的难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应收账款管理更具挑战,提升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对于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特点及其成因(一)国有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较大相较于非公经济实体,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增加应收账款规模。
据WIND数据库数据统计,2019年—2021年国有企业应收账款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为32.66%,比非国有企业同期增长率高18.56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由政府官员选择,而非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选择,其更多会考虑个人声誉因素而忽略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判断,选择模仿同行企业管理者行为,这种现象即为行业同群效应。
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的行业同群效应更为显著[1]。
应收账款则为商业信用供给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通常会与竞争对手行为相匹配以降低风险。
在信息理论下,行业中的追随企业认为行业中的领导企业具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便模仿其决策[2]。
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24年第03期【摘要】商业信用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文章研究发现,在企业内部因素中,公司规模、有息负债率、销售毛利率负向影响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提供规模,销售净利率正向影响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提供规模;同时,公司规模和流动资产比率正向影响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使用规模,有息负债率和销售增长率负向影响上市公司商业信用使用规模,而销售净利率系数不显著。
外部环境研究表明,金融深度主要影响了企业商业信用的提供,对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影响企业商业信用政策的因素,为保障中国供应链高质量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信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中图分类号】F276.6;F275一、引言商业信用是一种由于商业活动发生而在企业之间形成的信用形式,在企业财务报表上体现为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
具体而言,商业信用对于促进供需衔接、加速资本周转和流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8月9日,商务部与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商务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发挥商业信用在提升商务领域经济活动效率中的重要性。
目前,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进行供应链资金配置,不仅有助于强化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且对于支持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学者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对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展开了讨论(修宗峰等,2021;张洁等,2023)。
首先,融资性动机是站在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商业信用使用的存在(Biais和Gollier, 1997)。
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
银行信贷歧视会驱动企业将融资渠道转向融资成本低、无抵押、融资期限灵活的商业信用融资(陈胜蓝等,2018)。
客户关系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客户关系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作者:周晨张飞腾韩晨来源:《会计之友》2024年第07期【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企业与供应链参与方实现良性互动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以2008—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客户关系对财务风险的治理效应。
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影响机理检验表明,为“体恤”主要客户而提供的商业信用在客户关系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进一步将客户关系拓展为客户稳定度后发现,客户关系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治理效应依然显著。
研究厘清了客户关系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机制,丰富了我国制度背景下利益相关者非正式治理效应的文献,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客户集中度;客户稳定度;财务风险;商业信用供给【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7-0068-08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预期下,企业需要主动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为形成竞争优势会选择与外部组织合作,产生组织间依赖关系,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 1 ]。
客户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VUCA),塑造有韧性且实现良性互动的客户关系,将成为制造业企业新的增长动能。
经营实践表明,公司产品与客户需求的有效匹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2 ],但企业对客户关系的依赖亦是一把“双刃剑”。
鉴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的集中度与稳定度既是证监会IPO审核的要点,也是投资者关心的热点。
遵循“研究成果服务管理实践”[ 3 ]的初心,众多学者对客户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企业外部经济后果来看,探讨了客户关系与审计定价、审计质量等的关系[ 4-5 ];从企业内部经济后果来看,研究了客户关系对成本粘性、盈余管理、盈余透明度、会计稳健性、信息披露、企业创新、投资效率、定向增发经营绩效、风险承担、公司业绩等的影响[ 6-7 ]。
商业信用研究综述
商业信用研究综述商业信用研究综述[提要]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工具,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归纳现有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等方面,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展望。
关键词: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3月7日一、引言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
商业信用是信用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交易方式,银行信用、消费信用等其他信用交易方式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业信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原始的简单交易场所集贸市场上,商人允许顾客先行得到商品,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价款。
在中国,赊销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始于先秦时期,并在宋代得到广泛发展。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商业信用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短期融资形式,是非金融类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等方面。
二、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理论(一)经营性动机。
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依据市场条件变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扩大销售份额或者抑制市场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企业近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及长远的经营目标实施的反映策略。
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的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动机、质量保证动机、价格歧视动机和促销动机等等。
Schwartz(1974)首次提出商业信用的降低交易成本动机理论。
Ferris(1981)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理论假定交易为时间的随机函数,存在着不确定性,研究认为,商业信用使得交易中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在时间上相分离,买方企业在使用商业信用过程中能够获得准确的付款时间,从而减少了预防性资金,节省了交易费用,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资产。
经济周期波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最新范文
经济周期波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经济扩张时期,我国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银行信贷,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性加强,企业间商业信用会放大。
随着经济扩张商业信用额度加大,导致经济紧缩、商业信用收缩。
关键词:商业信用;宏观经济状况;商业融资;经济周期在中世纪,欧洲便已出现商业信用,在集贸市场上,商人允许顾客先得到商品,然后在规定时间内付款。
在中国,商业信用起源于殷商时期,并在宋代普及开来。
Summer等(1999)研究发现,在英国,超过80%的公司日常交易是通过赊销完成的,并且应收账款金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35%。
在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商业信用都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25%。
商业信用游离在商业银行等正式融资媒介的体系之外,不受国家信贷调控政策的约束,但又完全合法,是一种典型而且重要的“体外循环”。
商业信用政策的改变不仅影响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而且对其上下游企业造成连锁反应,关系到关联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而对整体经济运转产生影响。
商业信用的提供者通过信用销售,提高产品销售量,减少库存,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商业信用的获得者通过信用交易,缓解资金压力,满足企业日常生产运转。
通过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增加社会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作为一种短期信贷,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对宏观调控的抵消作用不可小觑,这是因为商业信用具有诸多特点,如其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很高,自发性强。
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来调整宏观经济状况,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的盈余状况发生变动,企业绩效水平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
因此,探讨企业商业信用是否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使用策略产生重要影响?若是,其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如果能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把握我国商业信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能从中获取相关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微观企业经营者也可以通过经济周期波动而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合理利用商业信用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够提供大量担保和抵押性资产 , 因而它们在银行 信贷配给中占有绝对优势 。 在此背景下 ,P e t e r s - e n和 R a a n 以美国 3 4 0 4 家小型企 业 样 本 为 基 础 j 所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 , 获得更多银行信贷的企 业倾向于向面临资金约束的企业提供更多商业信 用 , 从而形成 了 资 金 配 置 的 补 充 性 机 制 。 由 于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较新的数据重新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
① 的替代关 系 。
其 次, 商 业 信 用 的 产 生 及 延 续 既
可能是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的结果 , 也有可能源自 、X 企业的 恶 意 拖 欠 行 为 。C u l l u和 Z h u的研究 虽然肯定了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效应 , 但他们也
存在资产专用性 , 垄断企业也有能力强迫上游企 业提供商业信用 , 并在与下游企业交易的谈判过 程中拒 绝 延 时 付 款 的 要 求 。 这 种 内 在 联 系 意 味 着 , 如果垄断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 那 么 这种信用的供给有可能是市场势力强制下的非自 愿供给 。 为反映垄断势力对商业信用供给和获取 ) 的影响 , 本文引入赫芬 达 尔 -赫 希 曼 指 数 ( HH I 来体现市场结构 , 并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 反映企业 规 模 , 以 便 衡 量 企 业 个 体 的 市 场 势 力 。 在 HH I指数的 计 算 中 , 行 业 的 划 分 以 四 分 位 代 码为基础 。 ( )控 制 变 量。 本 文 以 企 业 年 龄、 所 属 行 6 业 、 企业所在省份所属的地区 、 企业所在地区 的 市场环境以及时间项作为控制变量 。 企业年龄定 义为 “ 数据报告 年 份 - 企 业 成 立 年 份 +1” 的 自 然对数 。 市场环境则以企业所在省份的市场化指 数作为代 理 变 量 。 市 场 化 指 数 的 数 据 来 自 樊 纲 、
[ 8]
象意味着 , 我国商业信用的产生可 能 不 是 企 业 间 主动供给信用的结果 , 而是以货款 拖 欠 为 基 础 的
] 1 6 “ 。 这种信用关系的延伸无疑会强 强制性 ” 信用[
化市 场 风 险 , 增 加 市 场 运 行 的 交 易 费 用 。 然 而 , 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的是我国商业信用对正 式 金 融制度的补充性作用 , 对 其 可 能 产 生 的 负 面 效 应 关注较 少 。 在 此 背 景 下 , 本 文 以 2 0 0 4—2 0 0 7年 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基础 , 重新检验我国 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 并对商业信用供给 中的恶意拖欠现象及强制性特征进行检验 。
[ 1 9]
[ 2 3] 另一 方 面, 应 收 账 款 比 例 的 提 高 会 影 响 用。
企业流动资 金 的 周 转,从 而 增 加 企 业 拖 欠 货 款 的 可 能 性 。 为排除内生性的影响 , 本文将引入工 具变量 , 以 两 阶 段 最 小 二 乘 法 对 各 方 程 进 行 估计 。 在确定银行信贷的 工 具 变 量 时 ,P e t e r s o n和 R a a n以及石晓军等人建议使用企业的债务担保 j [ [ 2 4] 2 5] 本文借鉴了 他 们 的 基 本 思 想 , 并 选 择 能力 。 以企业的资 产 负 债 率 作 为 银 行 信 贷 的 工 具 变 量 。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工具变量则使用了变量的 一阶滞后项 。 在信贷配给和所有制歧视下 , 如果商业 信 用 的资源再配置机制的确存在 , 则应当能够实现信 贷资金由信贷充裕的企业向面临信贷约束但绩效 更好的企业转移 , 以及由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 转移 。 为对此进行检验 , 本文构建了如下三个 计 量模型 , 并试图从中解释商业信用供给与需求的 产生机制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 长 态 势 , 而金融发展却严重滞后 。 长期以来 , 我 国 企 业的融资渠道极为有限 。 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 市场发展极不完善 , 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长 期表现 为 以 银 行 信 贷 为 主 的 间 接 融 资 。 与 此 同 时 , 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还呈现出较强的所 有制歧视 : 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多地投放给了国有 企业 。 由于国有企业普遍被认为在经营绩效上弱 于民营企业 , 因此 , 这种信贷投放所有制歧视 往
[ 7]
国商业信用 的 产 生 过 程 中 存 在 恶 意 拖 欠 的 现 象 。 例如 , 张杰 、 刘志彪和张少军在浙江省温州市 所 做的调查结果显示 , 货款拖欠给中小企业施加的 信用成本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他 们还指出 , 受到国内市场货款拖欠的影响 , 企 业
[ ] 1 5 更倾向于选 择 出 口 , 而 不 是 产 品 内 销 。 这些现
— 6 8 —
6] , 从而间接地肯定了商业信 用 在 民 营 进行融资 [
认为需要谨慎地看待国有企业在商业信用供给上
[ 1 4] 的主动性 。 其他一 些 学 者 的 研 究 也 暗 示 着 在 我
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 事实上 , 商 业 信 用 的 资 源 再 配 置 理 论 认 为 , 商业信用不仅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额外的资金来 源 , 还能够通过对信贷资金的再配置提高市场效 率 。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会始终 根据企业的利息支付意愿来提供贷款 , 以避免单 纯提高利率 所 造 成 的 逆 向 选 择 。 由 于 大 企 业 能
W o o d r u f f以及 F i s m a n和 L o v e等 人 的 经 验 研 究 表明 , 商业信用在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及经 济 转 型 国 家 中 是 企 业 发 展 的 主 要 推 动 力
[ [ [ 3] 4] 5] 量。 G e和 Q i u 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 2 0 0 0年
[ 1 2]
但是 , 在评价我国商业信用作用机制的 过 程 中 , 仍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 首先 , 随 着 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 银 行信贷投放的所有制歧视正逐步减弱 。 根据方军 雄的实证研究结果 , 在贷款份额和贷款期限结构 上 , 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异均呈现出显著 的缩小趋势 。 这一 变 化 趋 势 意 味 着 我 们 需 要 使
我国信贷资金配置上的所有制扭曲 , 一些学者推 测 , 商业信用可以实现信贷资金在不同所有制企 、X 业间的再 配 置 。 例 如 ,G e和 Q i u以及 C u l l u 和Z h u 的经验研究均指出 , 在银行间接融资方面 具有优势但绩效较差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
[ [ 9] 1 0] 业信用 。 石晓 军 、 张 顺 明 和 李 杰 以 我 国 上 市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 OUR NA L O F R E NM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A
2 0 1 2 年第 1 期 N o . 1 2 0 1 2
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与强制性特征
— — — 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刘小鲁
[ 摘要 ] 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假说认为 , 商业信用可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的再配置 , 从而提高资源配 置效率 。 以 2 0 0 4—2 0 0 7 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 , 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效应以及恶意拖欠 基 础上的强制性信用特征进行的检验结果表明 , 在我国 , 获 取 更 多 银 行 信 贷 的 企 业 ( 包 括 国 有 企 业) 不 仅 未 能提供更多商业信用 , 反而获取了更多商 业 信 用 , 而 市 场 势 力 的 存 在 可 能 是 导 致 这 一 配 置 结 果 的 扭 曲 性 因 素 ; 拥有更多应收账款的 企 业 倾 向 于 扩 大 应 付 账 款 规 模 , 从 而 使 企 业 间 债 务 关 系 呈 现 出 较 强 的 “ 三 角 债” 趋势 。 此外 , 与出口企业相比 , 产品内销 企 业 在 商 业 信 用 的 供 给 中 面 临 着 更 多 的 坏 账 损 失 风 险 。 这 说 明 我 国商业信用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恶意拖欠 特 征 与 违 约 风 险 。 我 国 的 商 业 信 用 不 仅 未 能 改 善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 反 而增大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和运行风险 。 [ 关键词 ] 商业信用 ; 资源再配置效应 ; 货款拖欠 ; 强制性信用 [ 作者简介 ] 刘小鲁 : 经济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北京 1 0 0 8 7 2)
一 、 计量模型的设定
正如引言中所指出的 , 本文的主要分析 目 的 为重新检验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 并在此 基础上讨论商业信用产生过程中的强制性特征与 违约风险 。 为实现上述分析目标 , 本文将引入 以 下变量来构建检验我国商业信用资源再配置效应 的计量模型 : ( ) 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 、 获取的商业信 用 1 以及商业信用的净供给 。 遵循惯例 , 本文以应 收 账款和应付 账 款 来 体 现 商 业 信 用 的 供 给 与 需 求 , 并以总资 产 为 基 础 对 这 两 个 指 标 进 行 标 准 化 处 理 。 商业 信 用 的 净 供 给 则 定 义 为 供 给 与 需 求 之差 。 ( ) 企业获取的银行信贷 。 由于很难获取 非 2 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数据 , 通常的办法是选择企
1 7] 。本文的分析也 业的利 息 支 出 作 为 代 理 变 量 [
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 也证实了我国商业信用
[ 1 1] 陆正飞和杨德 与银行信贷之间存 在 替 代 关 系 。
明使用我国 1 9 9 7—2 0 0 8年 A 股上市公司数据的 研究也表明 ,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 , 我 国 资本市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符合替代性融资的 特征 。
[ 1] 2] 。 往也意味着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 [
形成补充性机制?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与我国金 融体系落后及信贷所有制歧视的矛盾使许多学者 )这一非正式的融 推测 , 商业信用 ( t r a d e c r e d i t 资渠道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民营企业发展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