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合集下载

什么是摊余成本

什么是摊余成本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的方法,与它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实际利率法。

它俩形影不离。

没有实际利率法就无所谓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是实际利率法下的必然结果。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简单理解】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中“摊余”是什么意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谁能通俗解释下摊余成本个什么概念,看了半天都不懂?讲个故事吧。

比如说,企业发行一种债券,面值是1250元,票面利率是4.72%,期限是5年。

其实企业是想募集1250元的,但是他发现按照他这个票面利率发行的话,没人买。

后来企业折价卖,卖1000元。

本来价值1250元的债券,现在卖1000元,果然有人贪便宜买了。

比如老王买了一份,很开心,到处跟人家说花了1000元买了1250元的东西,赚了250元。

到了第一年年末,老王收到企业给的利息59元,这时他的邻居跟他说,现在市场利率是10%,你的1000元拿去做投资的话,应该有100元的收益啊,可你现在只收到了59元(1250X4.72%),还差41块钱呢。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解摊余成本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解摊余成本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摊余成本—这样更好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摊余成本就是企业资产或负债确认计量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成本法等。

就是说你手里这项资产或负债应该往报表计入多少才是合适的。

举个例子:你花10块买个杯子,这个杯子入账10块钱,做分录借:杯子,贷:现金10块。

假如你花110万买别人发行的债券,该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是5%,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入账呢?按债券面值,还是你付出的钱入账呢?请往下继续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解方法: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就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

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

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

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

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

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

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追踪资产的成本分配和摊销过程,这个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摊余成本法通过将资产的成本在其有用寿命内按比例摊销,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的消耗情况。

____年,对摊余成本法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对于非会计专业人士来说,摊余成本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将资产的成本平均分摊到其有用寿命的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台机器的成本为10万元,有用寿命为5年,那么按照摊余成本法,每年就要摊销2万元(10万元/5年)。

这样一来,企业每年都能正确记录机器的消耗情况,从而更好地控制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成本。

摊余成本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固定资产的摊销,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

例如,企业可以运用摊余成本法来进行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无论是软件资产、商誉还是版权费,都可以利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和管理。

通过这种方法,企业能够更好地跟踪和控制资产的消耗情况,提高核算准确性和财务决策的智能化。

实际利率法是摊余成本法的一种具体应用和扩展,它主要用于债券投资的核算和计算利息支出。

实际利率法基于债券的实际利率进行摊余成本计算,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债券投资的现金流入和出。

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的实际利率更准确地反映了债券的现金流入和出,进而影响到债券投资的收益和财务状况。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需要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并根据实际利率进行利息支出的摊销。

实际利率的计算一般涉及到对债券的面值、票面利率、市场价格和期限等因素的分析和计算。

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的利息支出根据实际利率进行摊销,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债券投资的现金流入和出。

总体而言,摊余成本法是一种有效和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消耗情况和财务状况。

____年,对摊余成本法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它主要是用来计算某一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成本,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期内。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某一资产或负债的成本分摊到使用期间的每一个会计期间,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具体来说,摊余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是将资产或负债的初始成本减去其预计净收益或预计净支出,然后将结果除以该资产或负债的预计使用寿命(即预计经济使用寿命或预计合同期限),得出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摊余成本。

这样,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摊余成本就会累计起来,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该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摊余成本法时,预计净收益或预计净支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计算出来的摊余成本更加准确。

此外,摊余成本法只适用于长期使用的资产或负债,在短期使用的资产或负债上使用该法会导致计算结果失真。

总之,摊余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计算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1 -。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3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3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摊余成本是一个会计概念,它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分摊某项资产的成本或负债的方法。

摊余成本法是在会计综合法和实际利率法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一种资产负债计量方法。

下面将对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进行总结。

首先,对于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将某项资产的成本在一段时间内分摊的过程。

在资产负债表中,某些资产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当时的市场价值,还受到时间价值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会计师采用了摊余成本法。

通过这种方法,资产的成本可以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实际利率法是一种基于市场利率和资产的剩余期限来确定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价值的方法。

实际利率法认为,如果一个债券的市场利率高于其票面利率,那么该债券的实际价值将低于其面值。

相反,如果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那么该债券的实际价值将高于其面值。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估计债券的价值,并作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在2024年,摊余成本法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和金融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具体而言,它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应用:1. 会计核算:摊余成本法在会计核算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中。

通过将资产的成本分摊到多个会计期间中,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和折旧情况,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债券估值:实际利率法在债券估值中具有重要作用。

债券的市场价格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通过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债券的实际价值,并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实际利率法还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债券的风险和回报。

3. 风险管理:摊余成本法和实际利率法在风险管理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的摊余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企业可以更好地评估自身的偿债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同时,实际利率法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债务的风险,制定债务管理策略,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

摊余成本法简单理解

摊余成本法简单理解

摊余成本法简单理解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摊余成本法,这玩意儿其实没那么复杂啦!
你想想看哈,摊余成本法就像你记账一样。

比如说,你买了个债券,花了 1000 块(这就是初始成本)。

这债券每年会给你利息 100 块呢。

那第一年结束后,你的账上就不能还是只记着那 1000 块呀,得把收到的 100 块利息加进去,变成 1100 块。

可要是这个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变了呢,变成 1200 块了,咱也不管它,还是按照之前算出来的 1100 块来记,这就是摊余成本啦。

再打个比方,就像你有个存钱罐,你一开始放进去 100 块,然后每天会往里面放 10 块钱,那过了几天,你不能只记得最开始的 100 块呀,得把后面每天放进去的钱都算上,这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哎呀,那这有啥用呀?”有人可能会这么问。

嘿,用处可大了去了!比如说对那些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摊余成本法能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投资到底值多少钱,心里有底呀!而且呀,它还能让投资看起来不那么波动,没那么惊心动魄呢。

就像你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多踏实呀!不像有些方法,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的,能把人心脏病吓出来。

总之呢,摊余成本法就是一种让投资变得更清晰、更稳定的方法。

所以呀,大家别一听就觉得难,其实真的很简单啦!咱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明白啦!对吧?。

摊余成本 逻辑

摊余成本 逻辑

摊余成本1.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会计上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衡量和报告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是指购买或发行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将其初始成本与未偿还本金之差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以反映出实际支付的现金流量。

2. 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简单摊余成本法和有效利率摊余成本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

2.1 简单摊余成本法简单摊余成本法是一种最简单的计算摊余成本的方法,适用于固定利率债券等没有期间调整的金融工具。

简单摊余成本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摊余成本 = 初始成本 - 累计摊销金额其中,初始成本是指购买或发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实际支付的金额。

累计摊销金额是指已经摊销的金额,按照摊销周期进行逐期累计。

2.2 有效利率摊余成本法有效利率摊余成本法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计算摊余成本的方法,适用于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具有期间调整的金融工具。

有效利率摊余成本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摊余成本 = 初始成本 + 累计利息收入 - 累计摊销金额其中,初始成本是指购买或发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实际支付的金额。

累计利息收入是指已经收取的利息金额,按照摊销周期进行逐期累计。

累计摊销金额是指已经摊销的金额,按照摊销周期进行逐期累计。

3. 摊余成本的意义和作用摊余成本在会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摊余成本的意义和作用。

3.1 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流量摊余成本能够反映出购买或发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流量,从而更准确地衡量和报告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3.2 提供对资产或负债的准确评估摊余成本能够提供对资产或负债的准确评估,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好地了解其价值和风险。

3.3 指导决策和管理摊余成本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资金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3.4 便于比较和分析摊余成本能够便于不同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一个公平和可靠的参考标准。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I)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

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

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

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

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

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

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

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

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

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

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

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

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

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

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

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

原因来自下面等式: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

什么是摊余成本从五个方面理解!

什么是摊余成本从五个方面理解!

什么是摊余成本从五个方面理解!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管理成本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排序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投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信托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管理成本摊余交易成本。

(1)摊余成本应当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摊余负债的初始确认净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确定: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③扣除计提的累计信用减值准备(仅除外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初始入账金额-(或+)累计摊销额-已收回的本金-累计信用减值准备(2)期初摊余成本和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对于分期付息债券而言: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期初账面余额或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票面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或+)累计摊销额-已收回的本金-总金额信用减值准备=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应收利息对于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国债来说: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峭腹累计投资收益)×实际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注】不管分期付息还是一次还本付息,最后一期本息都收回后,最后摊余成本都为0,因为不想未来不会再有现金流量产生了。

(3)计算摊余成本要一个付息期分别计算一次摊余成本,付息期不是完整年度的,要将年利率量度成适用的计算周期利率来计算。

(4)摊销期限的估计一般会金融工具为金融工具的预计存续期,即购买日或发行日至到期日。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预计上述各项相关的变量在该金融工具与到期日前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那么摊销期间应为截至下一个重新定价日的。

因为在利率重设日,该折溢价所涉及的变量(即利率)将按市场利率重定价方式,因此该折溢价与截至下一个利率重设日的期间相关。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本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对摊余成本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分摊某项资产在其服务期间内产生的费用或成本。

通俗来说,就是将固定费用或成本分摊到资产的使用期限内,以平均每个期间的费用或成本作为资产的计提金额。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使用情况。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实际利率法应用总结:实际利率法是一种计算对摊余成本的方法,它考虑了资产的时间价值,并以实际利率作为计算摊余成本的依据。

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每个计提期间的对摊成本,以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变化和时间流逝对资产造成的影响。

在应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对摊成本时,首先需要确定资产的服务期限和实际利率。

服务期限是指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而实际利率是指资产的实际收益率。

确定了这些参数后,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每个计提期间的对摊成本:利用实际利率和剩余服务期限,计算每个期间的摊余成本。

具体计算公式为:每个期间的对摊成本 = 初始成本× (实际利率 / (1 - (1 + 实际利率)^(-剩余服务期限)))2. 累计计提对摊成本:将每个期间的对摊成本累计起来,得到累计计提的摊余成本。

这样可以追踪资产的实际价值并在报表中准确反映。

3. 调整计提金额:如果资产的估计残值发生变化,需要相应调整每个期间的对摊成本。

具体调整方法是按比例调整每个期间的摊余成本。

总结起来,实际利率法应用于对摊余成本的计算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时间价值,并使报表更具可信度。

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准确确定资产的服务期限和实际利率,并按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和调整。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会计准则和业务需要,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的算法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的算法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的算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的算法》的内容,具体内容: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那么你对摊余成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摊余成本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摊余成本的算法金融...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那么你对摊余成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摊余成本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摊余成本的算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摊余成本的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通俗理解
1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是把一段时期内累计产生的固定性费用除以该期间次数,来决定每一次使用该费用的会计记账金额。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法是一种平均分摊原则,广泛用于收入、存货以及消耗性材料成本的统计。

2 通俗理解
摊余成本法可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就像个人按固定比例定期扣款的公积金计划一样,累计每月的公积金不仅可以尽可能的保证每月定期扣款流程的稳定,也确保大家获得的收益是均衡的。

摊余成本法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成本的方式,将累计的固定性费用除以会计期间,除以次数,分配到每一次使用中去,以准确反映当期实际使用成本的大小。

3 实际应用
摊余成本一般用于计算各种固定性费用,例如水电费、房租,以及偶尔出现的不确定性成本,如广告费、维修费等。

实际应用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摊余成本法的具体计算模式。

总而言之,结合摊余成本法实际应用,可以使企业合理有效的计算费用,有助于企业实行成本控制,做到成本更合理,有利提升企业效益。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也称为摊余成本计量法,是一种计量长期投资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假设,即企业在购买长期投资时对其进行支付的现金与其公允价值相等。

按照摊余成本法,长期投资的初始成本被摊销到未来一段时间内。

摊销的过程中,长期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费用也应该被分摊。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少资产的价值。

摊余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反映长期投资的实际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投资具有较稳定现金流的情况。

通过摊余成本法计量的长期投资,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反映了长期投资所带来的收入逐渐减少的情况。

摊余成本法的核心是摊销。

在每个会计期间,企业应该计算出长期投资的摊销金额,并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

摊销金额的计算可以通过简单的比例计算,也可以通过复杂的财务模型进行。

摊余成本法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长期投资的价值波动,使其更加稳定。

其次,摊余成本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投资的回报。

然而,摊余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不能适用于一些复杂的投资工具,如衍生品。

其次,摊余成本法可能无法真实反映长期投资的市场价值,特别是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

总的来说,摊余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计量长期投资的方法。

它通过摊销长期投资的成本,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变化。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
一些局限性。

在使用摊余成本法时,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市场条件和具体情况,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ac以摊余成本

ac以摊余成本

ac以摊余成本
摘要:
1.介绍摊余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阐述摊余成本在企业中的应用
3.分析摊余成本的优势和局限性
4.结论:总结摊余成本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正文:
一、摊余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摊余成本,又称已摊销成本,是指企业为购买、生产或改良一项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摊的成本。

其计算方法通常是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即将资产原值按照预计使用年限进行折旧分摊,每年分摊的成本即为当年的摊余成本。

二、摊余成本在企业中的应用
摊余成本在企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管理:通过计算摊余成本,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各项资产的价值变化,为资产管理提供依据。

2.成本核算:摊余成本是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分析成本结构和进行成本控制时的重要依据。

3.财务报告: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摊余成本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净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摊余成本的优势和局限性
1.优势:摊余成本能够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计算成
本和利润,有利于企业进行经营决策。

2.局限性: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较为简单,但忽略了资产价值的波动和无形损耗,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不准确。

此外,摊余成本并不能反映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

四、结论
摊余成本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成本核算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摊余成本怎么理解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摊余成本怎么理解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摊余成本怎么理解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摊余成本怎么理解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 - 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投资收益),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是指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即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即第二期摊余成本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所以呢,其实摊余成本就好象是利滚利,好比是假如我们这个钱不是买对方的债券,而是用来投资其它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10000,实际利率10%算到一年后我们有多少钱呢,然后对方支付给我们的利息就好比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收回的钱,所以最后,摊余成本又得把这部分扣除,算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年末的本金和.8、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9、债券折价,每年付的息不够还实际产生的利息,利息未还清的部分追加本金,下年计息基础增加;债券溢价,每年付的钱大于按照市场利率实际产生的利息,相当于将利息都还了,多余的部分还了本金,下一年的计息基础也减少.10、(1)摊余成本=应付本金余额=帐面价值=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收入(2)下年初本金=期初本金+期初本金*折现率(即当年利息费)-当年还款额=期初本金-当年还本额=长期应付款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11、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累计的折价摊销(利息调整摊销)或减去累计的溢价摊销(利息调整摊销),即向票面方向加或减;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利息调整摊销额是投资收益与票面利息的差额,大的减小的.利息调整的摊销额在分期付息时一定是递增的,无论是折价还是溢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摊余成本
深度理解(I)
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

如果您有幸瞧到此答案,您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您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

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

您一瞧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

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您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就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

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

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

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

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就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

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

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

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

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

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

从a企业方面来瞧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

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

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

原因来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她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就是怎么回事?这就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

但就是企业我们最后要给b投资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因此,我们知道:面值-折价=净值 100-10=90
期初净负债知道后,根据最开始的公式,计算当期折价摊销,然后循环计算当期期末净负债。

附公式:
期初未摊销折价-当期折价摊销=期末未摊销折价
原始面值-期末未摊销折价=期末净负债
最后解释我从简说明,希望更深入了解摊余成本的人,阅读国外翻译教材。

不要通过国内教材学习,您们也知道现在国内教材来回抄,基础概念都就是一带而过,因为写书者不重视教材引导学习理念。

深度理解(II)
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折价或溢价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

折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

发债企业不就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您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场利率低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都比买
您的债券收益高,您不折价卖谁买呢。

当然,这么一来,好处就是发债企业今后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实际现金流出)少了。

即:折价发行就是为了以后每期少付利息而在发行时给予投资者的补偿。

溢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

投资者也不就是傻子,干嘛要溢价买呢。

当然就是因为以后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溢价发行就是发行企业因以后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

其次,强调一点,我同意楼上的,摊余成本您就把她理解成本金。

那么到此,您的第二个问题就能解答了——
溢价发行时:溢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之外增加的本金,您在脑海里把这部分单拎出来,发债企业每期多付的利息(就就是票面利率计算出来实际付出去的现金流大于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的那部分现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来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归还了这溢价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实际利率计算产生利息。

那么让我们再念一遍,摊余成本就就是本金——那么本金减少了,所以溢价发行时摊余成本不就减少了嘛?摊余成本减少额不就就是【现金流出-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嘛?一期一期减到最后摊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额一样了,意味着多出来的溢价本金摊销完了。

折价发行时:折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基础上减掉的本金,同样地,由于发债企业每期少付利息,这部分现金流就会滚到本金上(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利滚利啊),成为下一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也就就是说摊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后一期就等于票面金额了。

那摊余成本增加额不就就是【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现金流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金额】嘛?
记忆技巧:计算的时候不要去管票面金额与票面利率,票面金额与票面利率只确定每一期的现金的实际流出金额,在这个基础上,相比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多流出了现金就减少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少流出了现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

因此也就能理解对余摊余成本的调整的分录处理,为什么就是借或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说白了,绕就绕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弯上。

深度理解(III)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实际利息支出--现金支出
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就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

下面就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您有帮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

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就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就是初期摊余成本。

从字面来瞧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

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两者的差额250元就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
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权责发生制)。

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就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收付实现制)。

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表示还有25元利息并没有当期收回来,就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

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就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继续作为本金收取利息,也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Amortization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
“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就是本金,就可以了。

比如发行债券,就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

“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就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就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