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八下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

八下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

八下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八年级下学期的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默写内容通常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篇目,供同学们默写练习:1.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 《滕王阁序》(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3.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4.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 《出师表》(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6.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7. 《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 《赤壁赋》中的名句:- “对海而唱,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1. 《出师表》中的名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 《桃花源记》中的名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些篇目是八年级下学期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通过默写可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掌握其中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表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1.《与朱元思书》四、通假字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五、古今异义词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莺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六、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七、一词多义(1)蝉则千转不穷。

(尽,完)欲穷其林。

(走完)(2)猿则百叫无绝(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3)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果如鹤唳云端。

(叫)十一、理解性默写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悯农》(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临安邸》唐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以上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部分内容,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第一篇: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八下课外文言文翻译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2、齐田氏祖于庭,3、王曰:“寡人忧国爱民,4、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5、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6、石渠记7、业不知书,忠烈武勇8、游江9、范仲淹罢宴的翻译10、《右溪记》原文及翻译11、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12、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13、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14、小石城山记15、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16、观第五泄记17、六一居士初谪滁山原文及翻译18、苏秦刺股的原文+翻译19、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原文及翻译: 20、德佑初,江上报急,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作者: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度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质朴.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明人辑有.注释:①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阴:树荫.荫:遮盖.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静者:喜欢清静的人.⑨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2、【原文】齐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加注释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加注释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加注释《论语》十则孔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此句意为:学习了知识并时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孔子说:复习旧知识并从中悟出新的道理,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孔子说:不到愤懑的时候不启发,不到困惑的时候不点拨。

如果举一个例子,不能推知其他三个,就不再教导了。

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8. 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注释】孔子说:我曾经整天思考,但不如片刻所学到的东西。

9.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智慧的人善于变通,仁德的人内心宁静。

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0.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仁德。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

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

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八年级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一)、《桃花源记》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4、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9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10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关于桃花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陋室铭》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第23篇 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第23篇 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文言文阅读梳理
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 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 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 称《吕览》,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它记载了大量先秦诸子的旧闻 佚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内容丰富深刻,富有逻辑性,而且在史料上 也有很高的价值。
河南语文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八年级下册
第23篇 伯牙鼓①琴(《吕氏春秋·本味》)
语文
(2022版课标新增篇目)
【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
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 ③,锺子期曰: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
伯牙弹琴,锺子期
志。
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
③太山:泛指大 山时弹琴,锺子表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善哉④乎鼓琴,巍巍 ④善哉:好啊。
“弹得好啊,像大山
⑤乎若⑥太山。”少(shǎ ⑤巍巍:高大的样 一样高峻。”不一会儿,
o)选⑦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⑥若:像。
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 期说:“弹得好啊,像流
汤(shānɡ)汤⑧乎若流
⑦少选:一会儿, 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
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不久。
后,伯牙摔琴断弦,终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⑧汤汤:水流大而 急的样子。
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 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 弹琴的人了。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霜林菊影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材:通“才”,才能 食:通“饲”,喂
(二)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
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望峰窥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造:往,到 辄:就 1、造饮辄尽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箪瓢屡空,晏如也 俦:辈、同类 3、兹若人之俦乎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会:体会、领会 意:要旨 6、每有会意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9)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2)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 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重点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重点段落:记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重点段落:描绘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闲适生活。

3. 《滕王阁序》 - 王勃- 重点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重点段落:通过滕王阁的建筑和周围景色,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

4. 《赤壁赋》 - 苏轼- 重点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重点段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出师表》 - 诸葛亮- 重点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重点段落: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担忧。

6.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重点段落: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安宁的理想世界。

7. 《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重点段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8. 《离骚》 - 屈原- 重点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重点段落: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对理想的追求。

9. 《诗经》选段- 重点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重点段落:《诗经》中的名篇,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重点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重点段落:以明月为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些古诗词及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这些作品,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魅力。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古今异义词)21课1一百许里(许:古义表示约数,“上下,左右”;今指“应允”,“允许”,“或许”等。

)2鸢飞戾天者(戾:古义“到,到达”,今指“罪过”或“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今常指“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4窥谷忘反(窥:古:看,观察,侦探,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藏处倫看)5蝉则千转不穷(穷:古:穷尽。

今义:贫穷)22课1或置酒而招之(或:古义为“有时”。

今义: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2造饮辄尽(造:古义为“往,到”。

今义:“创造,制作”等)3亦不详其姓字(字:古义: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义:认为)4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5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古义:为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义:只6求懂个大概,不求常常深刻的了解<含义>)7每有会意(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领会到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8亲旧其如此(旧:古义指旧交旧友。

今义指过去的,过时的)9曾不吝情去留(曾: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

今义:曾经)10颇示已志(颇:古义:略微。

今义:很)11赞曰:黔娄之妻有言(赞: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义:称颂,夸赞)23课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

今义:表选择关系连词,或者)2执策而临之(策:古义为“马鞭子”。

今常指“政策、决策”等)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古义:助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4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表假设。

今义:虽然,表转折)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表判断动词)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7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八年级语文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名著专题(学生版)

八年级语文八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名著专题(学生版)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名著阅读一、对比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天目袁宏道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①,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②,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③之想矣。

[注]①缟:白色精细的生绢。

②石骨奥巧:山石的棱角形态巧妙,难以形容。

③出缠结室:归隐山林。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_(3)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_______(4)无逾.此者逾:________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3.两文都描写了“石”的___________;《天目》一文描写“石”的颜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触景生情”是说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0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6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6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6篇
篇一:《过秦论》
秦观《过秦论》是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秦观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章。

文章以史论为基础,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和政治的腐败,同时表
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篇二:《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铭》是一篇描写自我修身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哲理文章。

作者以描述自己简陋的住所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形势,表达了舍弃物
质追求精神境界的主张。

篇三:《岳阳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一篇景观游记,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揭示
了作者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文章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
背景,以文化名胜为注脚,探讨了社会动荡和国家兴衰的原因。

篇四:《菊花》
文天祥《菊花》是一首咏菊诗歌,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和联想,展示
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诗歌以菊花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
其坚毅品质的讴歌,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

篇五:《牧童诗》
元稹《牧童诗》是一首哲理抒情诗,通过牧童的形象,揭示了生活
真善美的珍贵性。

诗歌以描写牧童生活为线索,以自然景观为背景,
表达了对纯朴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篇六:《鸟鸣涧》
苏轼《鸟鸣涧》是一首景观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
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以涧中鸟鸣为切入点,通过对宛如桃花源般的美好环境的描绘,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嚮往和
珍惜。

注:以上文章题目为示例,具体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马厩)之间,..(并列而死)于槽枥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 16.记之而去 离开
• 二、句子翻译。 •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
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 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营
通“返”,返
• 9.横柯上蔽: 树干回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
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 人了。
•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
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请教。
性格?
• 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 平和、旷达的性格 •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
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总复习[一]《与朱元思书》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随着)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得过)(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叫)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到)(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营)(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树干)10、皆()11、轩邈()12、争高直指()二给下列字注音:缥(piǎo)湍(tuān)邈( miǎo)泠( líng)嘤(yīng )鸢(yuān )戾(lì);窥(kuī)柯(kē)三、译下列文言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译文: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四、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望峰、窥谷《五柳先生传》一、下列字注音:嗜(shì)辄(zhé)吝(lìn )箪(dān )颇(pō )褐(hè)汲(jí)觞(shāng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造饮辄尽(往、到)(就)2、箪瓢屡空,宴如也(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经常、多次) ( 安然自若的样子)3、兹若人之俦乎(此人:指五柳先生)( 辈、同类)4、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处,哪里)6、每有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7、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8或置酒而招之(有时)9、曾不吝情去留(竞不)( 舍不得) 10、环堵萧然(空寂)11、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12、常著(书写)13、以此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14、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译文: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四、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答: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场。

平和、旷达的性格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答: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答: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一.1、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千里称也答案: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答: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吃一顿)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食”通“饲”,喂养)③食不饱,力不足。

(shí) (吃)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sì) (“食”通“饲”,喂养)二、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伯乐(擅长相马)2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5不以千里称也(著称)6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同等,一样)8或尽粟一石(有时)10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

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材”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的嘶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持)(面对)15其真无马邪?(语气助词,加强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它也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或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也是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或有异于常马的特征)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14.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1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1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9.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20.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2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3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托物寓意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C )2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6.清代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7.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时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8.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答: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9、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五、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