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是不断变化的、短暂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B.自我C.超我D.三者都是答案:A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答案:A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答案:D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案:C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可以由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引发。

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在面对压力源时,机体对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

中年危机职业选择是根据社会的就业状况和个人的心理特征,从社会现有职业中选择其一的过程,能促进心理成长,满足心理需要。

择业焦虑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发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职业倦怠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倦与耗竭的状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关系和个人成就感丧失身份认同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生完孩子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状态,可划分为第三日抑郁,内因性抑郁,神经性抑郁社区心理健康在社区工作服务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网络依赖通常表现为上网行为冲动失控,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信息等,对网络过度依赖导致对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个体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社会,心理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2)能在学习,劳动,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3)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4)情绪情感乐观,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5)人际关系正常,能够与人和睦相处。

(6)人格健全,勇于探索与进取。

3.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客观性(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知觉性(由于已经知道彼此的目标,意见或价值不一致,为了竞争稀少的资源而产生的主观判断与知觉)对立性(人际冲突的对立性行为源于双方互不兼容性)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依赖程度增加而提高)4.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过程潜伏阶段(导致冲突的条件已具备,但双方未意识到彼此不兼容性,埋下冲突因子)知觉阶段(主体感到紧张或焦虑,潜在冲突向显性冲突转化)感受阶段(双方开始分析冲突性质,思考后果,有情绪性反应介入)外显阶段(冲突行为外显化,发生争执甚至暴力行为)结果阶段(可能两败俱伤,可能一胜一负,可能达成协议)5.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寻衅―认可”说:一个人受到意料外的惩罚或未获得意料中的回报,会愤怒,可能采取寻衅行为,引发冲突。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名词解释:1.控制点:即一个反应会不会影响强化获得的信念。

具体来说,控制点是对个人性格特点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人们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发生在自身生活里的各种因果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2.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

3.好奇动机: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5.观察学习:是指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6.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7.正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得到满足的诱因。

8.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9.类化:就是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引起,而且也能为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10.能力:人们成公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1.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从事、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2.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填空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韦纳等人将个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按照内外控制和稳定性划分为4类: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3.4.在荣格提出的几种原型中,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的女性成分。

5.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学习需要四个因素循环往复地进行,它们是: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6.从认识能力的角度,可以把理想分为: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

7.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是: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考试重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2.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7.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8.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1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12.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13.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4.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15.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17.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1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19.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20.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21.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2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24.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二、选择、填空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A型题: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性倾向性A.需要B.动机C.兴趣D.注意E.信念2.心境是一种A.迅速的情绪状态B.积极的情绪状态C.较短暂的情绪状态D.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E.强烈的情绪状态3.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A.激情B.心境C.应激D.情感E.心情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的地点是A.德国柏林大学B.美国芝加哥大学C.英国剑桥大学D.德国莱比锡大学E.美国斯坦福大学5.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哪一心理现象的特点A.情绪B.情感C.认知D.激情E.心境6.人们欣赏自然景色、赞美祖国山河、鉴赏艺术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属于A.情绪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E.性格7.科学心理学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为标志,诞生于A.1859年B.1869年C.1879 年D.1889 年E.1899 年8.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是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抽象思维D.形象思维E.创造思维9.以下哪一项属于人格倾向性的内容A.能力B.气质C.认识D.自我认识E.需要10.以下哪一项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A.客观事物B.需要C.动机D.兴趣E.生理状态11.在音乐的伴奏下拔牙,疼痛似乎减轻了,这种现象是A.感觉对比B.适应C.感觉的相互作用D.痛觉适应E.感觉补偿12.个体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机会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体现意志的哪一种品质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顽强性E.自制性13.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被公认为最严谨的科学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问卷法D.观察法E.测验法14.判断一瓶散发出酸性气味的液体可能是醋的认识过程属于A.感觉B.知觉 C.注意D.想象E.思维15.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埃里克森B.冯特C.艾宾浩斯D.弗罗伊德E.马斯洛16.以下哪一项不是知觉的基本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E.间接性17.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一般人群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B.护理对象与护士C.患者与有护理需求的人群D.患者、患者家属、有护理需求的人群E.患者与患者家属18.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属于A.认识过程8.心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个性心理19.关于遗忘曲线,正确的是A.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B.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C.遗忘速度发生较慢D.遗忘发展先慢后快E.遗忘与信息干扰有关20.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1.以下哪一项属于瞬时记忆系统A.情绪记忆B.短时记忆C.信息编码D.感觉记忆E.操作记忆22.情感与情绪相比较,更具有A.先天性B.明显的行为变化C.明显的生理变化D.稳定性和深刻性E.冲动性23.注意的特性是A.生动性和直接性B.整体性和选择性C.间接性和概括性D.形象性和新颖性E. 指向性和集中性24.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说明A.嗅觉的感觉阈限较高B.联觉现象C.感觉的对比D.感觉的相互作用E.感觉的适应2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过程A.知觉B.想象C.记忆D.需要E.思维26.在感觉适应现象中,哪种感觉最难适应A.视觉的暗适应B.嗅觉的适应C.痛觉的适应D.温度觉的适应E.味觉的适应2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心理现象的实质A.大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B.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C.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有主观色彩上心理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E.社会化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28.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溯既往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9.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A.思维B.想象C. 联想D.再造E.幻想30.从远距离观察某一棵树时,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较小,但并不改变我们对其实际大小的知觉,这是因为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E.错觉31.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B.带有主观能动的色彩C.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D.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密切联系E.以上都是32.以下哪一项不是气质的体液学说分类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平衡质E.粘液质33.以下不宜界定为研究方法的概念是A.个案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验法E.实验法34.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人格倾向性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人格特征35.护理心理学横向研究最关键的前提是被试者必须具备A.合作性B.代表性二盲目性D.方便性E.可比性A型题:1.护士的最初称谓“看护”,首创于()A.14世纪B.8世纪C.4世纪D.6世纪E.10世纪2.以下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双重作用的情绪反应是()A.焦虑B.恐惧C.敌对D.愤怒E.抑郁3.驱动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主要动力是()A.相似性B.接近性C.互补性D.接纳性E.外貌的辐射作用4.某患者,颅部外伤后出现癫痫症状,伴有人格改变(原为本单位的劳动模范,现多次先领导要求待遇,如得不到满足,则又哭又闹),反复至医院要求诊治,诊断为“外伤后人格改变”。

滨州学院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滨州学院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下学期心理学(考试课)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请解释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差异。

(1分)答案:短期记忆(STM)和长期记忆(LTM)是人类记忆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

STM是一个临时储存的系统,用千暂时保存和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通常时间跨度只有几秒到几分钟。

LTM是一个持久的储存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时间跨度可以从几分钟到数年甚至更久。

2.测量心理学中的反应时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1分)答案: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后到被试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在测量心理学中,反应时可以用来研究认知加工的时间和过程,以及反应的准确性和速度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处理不同类型信息时的加工特点与规律。

3.什么是条件反射?请举一个例子。

(1分)答案: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其中一个无条件刺激cues)通过多次与一个中介刺激(C S)同时出现,最终导致该中介刺激引起类似或相关的反应。

例如,巴普洛夫的狗实验中,当狗在食物出现之前多次听到铃声(C S), 最终听到铃声就会导致唾液分泌的反应。

4请解释社会认知理论是什么。

(1分)答案: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根据其结果进行学习和模仿。

这种学习过程涉及到注意力、记忆、模型行为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获取新的行为和技能,并根据这些观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请简要介绍一下淘汰性选择理论。

(1分)答案:淘汰性选择理论认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千环境变化和资源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特定的个体会更容易存活和繁殖后代,从而逐渐在物种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具有优势的特征会被传递到下一代,并逐渐成为物种进化的特征。

淘汰性选择理论是生物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6.什么是情绪调节?请列举两种调节情绪的策略。

(1分)答案:情绪调节指个体主动采取措施,以改变自身情绪状况的过程。

有很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注意扭转和cognitive reappraisal。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研究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XXX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XXX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XXX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惟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XXX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题目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1八、XXX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XXX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言语: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言语理解:根据语音或者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

图式: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

体态语: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内部言语:产生于大脑内部的未经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言语。

情绪: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情绪体验: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识别:情绪识别就是通过分析表情及其发生的情境来了解表情的性质和意义。

1、自由意志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2、抱负水平指个人在做某项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3、趋避矛盾个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4、失控当人遇到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自己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这就叫失控5、意志的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1、智力:智分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一种综合能力。

2、能力: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3、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依据约定的心理学理论,采用某种方法将人的特定行为反应数量化,并据此推论与这些行为相应的心理水平的过程。

4、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5、效度:指一个测验预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人格社会化认知风格情结高峰体验二、简答题1. 简述言语产生的过程。

答:一、言语动机和意向阶段(动机和意向是言语产生的起点)二、内部言语阶段(在这一阶段,说话者选择了词和结构中能够真实地表达意图的语义)三、形成深层句法结构阶段(基本的句法关系)四、形成外部言语阶段(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2. 请简述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心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D.詹姆斯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4. 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兴奋过程 D、抑制过程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程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B、乐极生悲C、见风流泪 D、谈虎色变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B、神经元C、中枢 D、突触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A.注意起伏B.注意分散C.注意转移D.注意分配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B. 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D.梦是一种无意想象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举例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5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3种过程的交互过程。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二)教育行动研究1、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校长等)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九章1、【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在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4、【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5、【再造想】:再造想是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简述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人脑中存在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

意识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信息加工中,两种系统可能重叠,也可能一种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和言语可以互译,言语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用言语贮存起来。

二、创造想象依赖于哪些条件?答:(1)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动力。

(2)原型是激发创造想象的起点。

(3)灵感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

(4)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想象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表象的特征是什么?答:(1)直觉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易变动,无论人如何努力,表象也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就会发生变动;表象的想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多次知觉的结果。

它通常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第十章1、【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

《临床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临床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临床心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64011)一、名词解释1.临床心理学2.心理应激3.心理咨询4.效度5.心理评估6.康复7、信度8、非语言沟通9、心理卫生10、心身疾病11.焦虑12.文化性应激源13.调查法14.重测信度15.行为治疗16.关键期17、心境障碍18、观察法19、感觉统合失调20、人格障碍21.感觉寻求22.投射23.行为主义24.网络成瘾25.自我26.移情27、操作性行为疗法2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29、恐惧30、角色扮演二、简答1.简述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3.适度刺激与过度刺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针对失眠的心理治疗有哪些?5、如何调整心理应激?6.简述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7、如何进行儿童期的心理保健?8、成瘾的心理社会性因素有哪些?9、简述心理咨询的任务。

10、简述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1.简述心理治疗的原则。

12.简述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论述1.青少年心身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青少年的心理保健?2.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是什么?3、阐述咨询交谈中咨询师易范的错误, 如何避免或纠正。

4、对于恐惧的患者, 应如何进行心理护理?5.请论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点。

6.叙述各个年龄阶段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临床心理学: 是研究和处理异常行为问题的学科, 是心理学在临床, 主要在医学应用的一门专业学科。

2.心理应激:是个体“察觉”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 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3.心理咨询: 是给来询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4.效度: 是某程序测量它想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

5.心理评估: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作出的鉴定。

6.康复:是一个过程, 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应用各种措施, 消除、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 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的最佳水平, 增强自立能力, 使伤残者重返社会, 提高生存质量。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题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题

简述想象的种类。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

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迁移。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

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

(2)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

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受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

(3)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例如,对于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它还可以用来当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

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5)个性特征。

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解决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有远大理想、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勤奋、乐观、勇敢、顽强、坚韧、果断、勇于进取和探索的人,能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一个鼠目寸光、畏缩、懒惰、畏难、拘谨、自负、自卑、遏事动摇不定的人,解决问题往往会半途而废情绪、情感、感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

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

《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心理学的性质的选项是(D )。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试验科学D、边缘性学科2、心理学分为两大领域,下列属于基础理论领域的是(A )。

A、普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运动心理学3、下列哪一个学派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D )。

A、机能心理学B、格式塔心理学C、精神分析学派D、构造心理学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B ),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

A、观察法B、试验内省法C、访谈法D、精神分析法5、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在心理学中称之为(B )。

A、相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D、感觉适应6、韦伯定律说明了(C )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A、相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D、感觉适应7、感觉可区分为外部和内部感觉,下列属于外部感觉的是(B )。

A、运动觉B、肤觉C、内脏感觉D、前庭觉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部分反映。

B、知觉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C、知觉的理解性同知识经验有关系。

D、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同时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

9、埃默斯房体现了知觉的(D )。

A、整体性B、组织性C、选择性D、恒常性10、下列属于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所作的分类有(A )。

A、运动知觉B、视知觉C、听知觉D、错觉11、视崖试验是用来测试幼儿是否有()知觉。

A、水平B、垂直C、深度D、以上都不是12、知觉系统用错误的方式去体验刺激时,就产生了(A )。

A、错觉B、幻觉C、空间觉D、时间觉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意识的各种状态(C )。

A、睡眠B、催眠C、失眠D、梦14、下列对于注意的转移说法正确的是(C )。

A、注意的转移是被动的更换注意的对象B、注意的转移是被动的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C、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紧密相连D、注意的转移不利于注意的稳定性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根据注意时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程度的分类(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3.记忆: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4.需要: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5.情绪和情感:情感与情绪是评估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组成: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唤醒)6.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7.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8.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种独立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9.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0.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11.系列位置效应:处在前端位置和处在末端位置的项目记忆效果优于处在中间位置的项目12.晶态智力:人们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智力,犹如晶体一样不断自我增长,晶态智力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不会随着年龄和大脑的衰减而下降13. 冯特:1978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他在该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因此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敬称为“心理学之父”14.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思考题: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答: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①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②选择性: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知觉的对象。

③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词语加以概括,把它表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④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答: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既有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又有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②人的主观因素:包括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以及人的身心状态。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除了问题本身的难度和问题解决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问题的表征:对问题进行适宜的描述;②迁移的作用:指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

③定势的作用: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④功能固着:个体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及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⑤情感与动机状态:积极的情感使人有了解决问题的热情,反之,消极的情感通常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而动机是促使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

4、简述能力和知识的联系。

答:能力和知识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5、简述人格的特性。

答:人格具有以下几种特性:①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稳定性:相对来说,人格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和在较多情况下表现出的具有一致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③动力性:人们做什么、怎么做或表现的程度等都是由人格的内在动力组织推动并决定的。

④整合性:人的性格、气质等是由各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

6、试论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性格发展的影响。

答:家庭的各种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等,儿童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比如说父母的教养态度,如果双亲采取保护的、民主的、合理的态度,儿童就容易表现出领导能力、积极性、态度友好等特性;如果双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压迫的态度,儿童就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胆怯、任性等特性。

除此之外,在学校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的精神,校风、班风等能使学生养成谦虚诚实、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在社会中,在各种文化背景下,也能够对青少年性格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7、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下:①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

②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③人的智力在18到25岁之间达到顶峰。

④成年期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⑤老年期的智力成衰退趋势。

8、请列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各层次需要的名称。

答: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7个不同的层次:①生理的需要:指维持生存和延续种族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的需要等。

②安全的需要: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指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⑤求知的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⑥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想对称的一切活动。

9.健康情绪有哪些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健康情绪主要包括六大特征①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②有清醒的理智③有适度的欲望④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⑤有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健康情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②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③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④宽容别人,增加愉快体验⑤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1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当外部物理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极短时间的记忆。

它保持的时间大约只有0.25——4秒。

短时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的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时间保持的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

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控制无关变量,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3.相关法: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5.个案法: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1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目标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作业难度。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根据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

3.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4.科学利用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5.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方法有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模拟和游戏。

13.心理学课程主要讲了哪些内容?1.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发展 2、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3、感觉与知觉 4、注意与观察 5、记忆与遗忘 6、思维与问题解决 7、知识学习与迁移 8、需要与动机 9、情绪与情感 10、意志 11、气质与性格 12、能力 13、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 14、态度与品德心理 15心理健康与咨询辅导。

14.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是什么?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是静止的、潜在的,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

15.情绪的功能有哪些?1.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

情绪与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3.组织功能: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与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16.动机的功能有哪些?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体内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17.结合亲身经历说明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知晓心理活动规律,避免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常识的误区,不被那些伪心理科学所迷惑。

2.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心理科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优化教育活动,正确分析各种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案;帮助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为教育科研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帮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达到专业发展的较高境界。

3.结合亲身经历:如:学习心理学掌握了记忆与遗忘的特征,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有效的方法去记忆,避免盲目记忆等。

制作人:信工1101班18邓晶玲37田林46杨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