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失地农民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浅谈农村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写作提纲一、当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二、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一征地补偿款不到位;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受阻..二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三就业培训机制、条件落后;针对性较差;跟不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置保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到位..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一加大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的监管力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二制定出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拓展就业渠道..三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性..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开发就业空间..内容摘要自古以来;农民就与土地密不可分;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保障的来源..但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城镇化建设、道路交通修建征占了大量的土地;不可避免的;农民被一批一批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形成了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面对日趋增多的失地农民;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社会各界的面前;就是他们以后的生活该何去何从据统计;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 800万;而其中将会有大部分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这样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如果不能有效安置;必将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促使失地农民再就业是解决他们生活的较好途径..就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再就业浅谈农村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一、当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当前;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失地农民数目的不断增多;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国家也相继出台的多项社会保障政策;不少地方还建立或计划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来尽量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但这只能起到部分效果;要彻底的保障还得靠再就业..据调查;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较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大部分的一种是由于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偶尔打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女劳动力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二、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一征地补偿款不到位;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受阻..据了解;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被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希望..但目前;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如部分乡镇存在企业用地“上征下租”的情况;即企业向所在乡镇政府支付土地征用补偿费;乡镇政府没有将其足额发放给农民;而是每年向失地农民支付一定的土地租金;这就严重违法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一部分失地农民想靠着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来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常出现土地补偿款漏发、少发的现象;这不仅使想创业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创业资金;丧失了创业机会;大大减弱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多方利益受损的局面;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二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在失地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采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信息闭塞;思想陈旧保守;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就算是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在其就业观念陈旧;获取信息能力差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下;也很难找到工作;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处于了失业状态..同时;部分失地农民还对政府和集体有着“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三就业培训机制、条件落后;针对性较差;跟不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当前;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专业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使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另外;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承担着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中长期职业技术培训任务;由于受场地、设施、师资不足的限制;难以大量承担对农民工的短期技能培训;不适合失地农民需快速培训;及时找到工作的实际情况;而民办培训机构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由于很少或享受不到政府资金投入;在组织生源上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困扰;致使办学成本高、收费高、生源少、发展缓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效果也存在很大问题..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置保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到位..随着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但总体来讲;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用的范围就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所以如何使保障政策更适应失地农民的需求;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同时;现有的针对失地农民的部分安置保障政策;不是起点高;就是落实难度大;导致了失地农民生活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一些较为合理的可实行的安置保障政策;却有可能因为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而没有落实到位;这些都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难度..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一加大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的监管力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征用的不断增多;对土地征用补偿款的监管力度也应不断加大..针对土地补偿款的发放;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公正有序发放;确保将补偿费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坚决杜绝因土地补偿安置费层层被挪用而影响农民基本生活的现象发生;减轻农民因失去土地而产生的过多担忧;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土地征用得越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也就越多;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已经迫在眉睫..为有效保障好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尽可能地满足好他们被征地以后的生活;很多地方已经试实行“土地换社保”政策;通过低保障、广覆盖;尽可能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各地还应不断强化措施;将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摆在重要位置;逐步建立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可以采用由土地补偿安置费;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民自筹等多方出资的形式;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提高养老保障成效..二制定出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从而缓解大批量失地农民涌入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多方位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相关机构可以对想要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群体建立免费的咨询服务平台;针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语言交流困难、交际能力弱、市场经验缺乏等问题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在创业途中的市场竞争力..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农民;甚至可以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缓解创业初期资金紧张问题;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在对创业所需相关证件的办理上;应制定出一套简单、便捷的办理程序;以及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极大程度上地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便利;从而实现他们的再就业;缓解公共就业压力..此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发展个体经营;在对失地农民身份确定的情况才下;对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等;可视具体经营活动享受涉农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市场内销售自产或非自产农产品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并免征各项税收;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通过创业而实现就业..三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性..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动保障体系..通过建立起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形成一套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劳务市场体系;为用工单位和失地农民提供一个便捷高效、服务优质的市场化就业平台;从而有效改变部分失地农民因信息闭塞、资源缺乏而失去就业就会..同时;建立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使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劳动保障服务;以及通过加强对思想观念和择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逐步走出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树立起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更好地实现再就业..另外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优势;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当前;社会上存在不少就业培训机构;教授各种技能;但总体来说比较凌乱;没有形成合力;国家的培训资源不能得到整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差..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面向失地农民的专门培训机构;将各个渠道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进行分类培训..对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差的人员重点开展一些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目标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人员开展如养殖业、种植业、社区服务业等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员可以重点开展技术含量较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并积极鼓励他们考取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而不断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在具体的培训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的岗位中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工资可以低点;政府也可以将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减少企业的损失;关键是要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可以被企业所吸纳..此外;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培训教育;增强失地农民在择业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开发就业空间..根据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需要;政府应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通过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在增强有效投入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水平;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加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保证好失地农民可以尽快就业..为增强企业对失地农民的聘用;政府还应针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制定一些税费优惠政策;从经济上鼓励用工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最大程度解决好部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此外;政府还应集中部分资金;向重点小城镇倾斜;大力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带动重点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机会;实现失地农民的就地安置;从而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探讨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利益补偿、保障制度
摘要:近几年,全国有近几千万亩的耕地被征用,“三无农民”超过2000万人。
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阐述,并探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利益保障;对策措施近几年,由于全国各地城市老城区的拓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绿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用地,大片的良田被征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几千万亩的耕地被征用,“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超过2000万人。
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首先要解决“以失地农民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土地管理”一文中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充分认识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阐述,并探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对策措施。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对被征地农民主要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即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自寻门路解决就业问题。
但失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相比,就业更为困难: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明显不如城镇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中处于劣势;农村本身就业岗位不多,加之有些地区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失地农民就业门路越来越狭窄。
(二)经济收入难以提高。
目前,按生活状况与经济收入可以把失地农民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从事二、三产业的,大约占20%左右,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和失地关系不大;第二类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做做小生意、打打短工的,大约占50%,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主要受市场影响,一旦没有其他收入,生活问题就难以解决;第三类是基本依靠农业而生活的,大约占30%,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是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的,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征地后只能寅吃卯粮,花完了安置费,几乎就陷入贫困之中。
(三)医疗问题难以应付。
当前,对失地农民而言,生活支出中最重的负担是医疗费用,许多失地农民反映,土地征用后日常生活开支还不太担心,最怕的就是生病。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失地农民保险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基层调研)
失地农民保险问题调查与思考**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有“小南京”之美誉,是一个合并大镇,国土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现有农户18000余户,人口8万人左右,耕地20.55万亩,行政村15个(2018年由原来的38个村合并)。
**高速穿境而过,其**出口设在我镇,距天河机场31公里。
近年来,因区位优势明显,工业迅猛发展,是工业、农业双轮并驱的发展重镇。
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镇区周边部分村的土地被征用,出现了新的群体——失地农民。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自2008年以来,我镇原7个村(**、**、**、**、**、**、**)一部分土地被征用。
10年来,共累计征地6000亩左右,涉及到农户1000多户,其中,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地的农户有近300户,征地价格12700—28500元(因时间不同征地价格有所变化,最多一户征地补偿费领了37万元),以我镇**村为例,该村总耕地面积3400亩,农户408户,被征用地2980亩,涉及到农户300户左右,其中,125户人均已不足三分地,在调查中发现2008年至今被征地农户差别很大,分成了三种类型,一是小康型。
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但这部分农户凤毛麟角,占总户数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村骆建明三兄弟他们被征地,成立了建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征地农户典型致富梯队。
二是平稳型。
有的稳中取利,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投资所在村企业发展,获得红利,同时有劳动能力的到就近企业务工,红利加务工收入,扣除就医、就学等生活必须开支,日子算是能平稳度过。
这部分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三是特困型。
最令人不安的是还有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因病就医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特困户,如**村的何承刚,所得征地款用于治病,现在靠政府资助度日。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浅析毛柳元刘玉侠杨娟(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
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化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扩充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存状况1.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1)我国失地农民失业率高,再就业困难由于农民进城,受到行业限制、限期清理造成失地农民进城就业极其困难,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点:第一,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失地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普遍较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就业的因素之一。
第二,从失地农民的主观意愿看,并不想进城。
一方面,是农民的乡土情结影响着他们,不想远离农村这块土地。
另一方面,是在城市生活的工作压力大,他们深知自身的文化不够;还有就是目前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他们保障不够,他们一旦失业就基本上得不到社会救济;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很难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2)我国失地农民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需要物质资本要素及劳动要素数量增加,而且需要素质量提高及两种要素的合理配置[1]。
失地农民缺乏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够,当今社会,知识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这必然使那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的人面临着失业。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浅析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浅析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一、失地农民的概念及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而失去耕地、住房和村庄等生存保障的农民。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二、武汉市失地农民的情况武汉市作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
失地农民在该城市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
但由于武汉市居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配额的问题,许多失地农民无法在城市中合法生存和稳定就业,生存水平低下。
三、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策略针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策略,包括完善与农民的地域福利体系,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建立起良好的城乡互动平台,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等措施。
四、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践与反思政府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的实践,从稳定失地农民基本生计、劳动力培训,到转移支付,可以理解为相对正义的措施。
然而,在落实方面,仍存在资金分配不公、扶贫措施薄弱等问题。
因此,政府也应该积极反思,改进政策的执行和监管。
五、未来失地农民的发展方向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将延续。
因此,对失地农民应该作出合理、可持续的规划和措施。
政府可以优先从财政预算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出发,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投资和扶持,以及逐步放宽农民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限制。
案例1:王某某,武汉市某区失地农民,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且其孩子就读小学的学费十分昂贵,加之就业困难,造成了他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
政府部门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向其提供就业机会,并帮助其申请了教育扶贫款,最终帮助其稳定生计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案例2:李某某,武汉市某区失地农民,对家乡土地的怀念一直萦绕在心中,但由于户籍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无法真正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
政府部门在检索李某某的信息后,了解到他的需求,向其介绍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帮助其回到家乡,定居生活,并帮助其申请城市居民住房保障。
案例3:张某某,武汉市某区失地农民,生活十分艰难,并且由于失地后其集体户口无法转换为农业户口,导致无法在城市中合法生存。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失地 农 民现 状 分 析
土地 对于 农 民兼 具生 产 资料及 社 会 保障双重功 能 , 是农 民生 活 、养 老 、就 医 的 全 部 保 障 。 农 民失 地 后 , 变 了他 们 改 生 存 的 环 境 和 条 件 , 带 来 了 生 产 工 作 并 方 式 、 生 活 习 惯 、 交 往 方 式 等 方 面 的 变 化 , 为 “ 田无 地 , 业 无 路 , 障 无 成 种 就 保
成本 、信 息 成 本等 一系列 生存 成 本 , 还 要 考 虑 日后 子 女 读 书 、 就 业 、 医 疗 、养 老 等 , 来 的 征 地 补 偿 并 不 能 弥 补 这 些 原 成 本 , 地 农 民 生 活 处 境 艰 难 。 据 2 0 失 03 年 “ 三 学 社 ”进 行 的 一 项 调 查 表 明 , 九 土 地 被 征 收 的 失地 农 民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了 的 只 占 1 %左 右 , 持 征 地 前 水 平 的 占 3 0 维 0 % 左 右 , 6 % 以上 的 失 地 农 民 生 活 水 而 0 平 下降或 者基本 上没 有收 入来源 。 2 失 地 农 民再 就 业 困 难 、 农 民的 文化 素 质 和 专业 技 能较 低 , 文化 程度 多为小学 或初 中 , 上这 几年 , 加 城市 改 革 , 资推 动型 的 城市 化 所创 造 投 的 岗 位 多 是 技 术 密 集 型 企 业 岗 位 , 低 对 素 质 的 劳 动 力 需 求 日渐 减 弱 , 市 工 人 城 大 批 下 岗 , 市 的结 构 性 失 业 压 力 很 大 , 城 许 多大 学生 都放 低 了就业 要 求 , 做普 通 工 人 或 服 务 人 员 , 大 缩 小 了 失 地 农 民 大 的 就 业 空 间 。 在 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中他 们 是 弱 者 , 地 就 意 味 着 失 业 。 即 使 某 些 失 失 地 农 民 能 在 城 市 中 找 到 工 作 , 由 于 但 自 身 条 件 的 限 制 , 们 大 多 数 从 事 条 件 他 艰 苦 、收 入 水 平 低 、风 险 性 大 的 工 作 , 如 运 输 、建筑 、去矿上做 工等 , 同样 面临 着 巨人 的生存 风险 。 3、养老 、医疗 问题 突 出 失地 农 民因 为失 去 了土 地 , 失 去 也 了养 老和 治 病 的保 障 。就 目前情 况 看 , 农 民 还 主 要 是 依 靠 子 女 养 老 。 农 民 老 了 之 后 , 女 可 以通 过 耕 种 父 母 的 土 地 获 子 得 收 入 赡 养 父母 。 由 于 多 数 失 地 农 民 在 就 业 、收 入 等方 面 的不 稳 定性 , 子女 养 老 也 变 得 艰 难 了 。 失 地 前 , 业 经 济 和 农 自身的 自然经 济形式 的农村 生产 方式使 农村 老年人 活到老 、干 到老 ;失地 后 , 老 年人 的晚 年生 活堪忧 。 失 地 农 民患 病基 本上 是 “ 病 拖 、 小 大病扛 , 病人膏肓再看病 ” 由于疾病得 不 , 到及 时和 系统 的 治疗 , 御疾 病 的能 力 抵 减 弱 , 往 小 病 拖 成 大 病 、 重 病 , 上 一 往 住 次 院 , 要 支 付 高 额 医 药 费 , 时 耽 误 了 需 同 工 作 , 入 锐 减 , 民 就 会 面 临 到 底 是 治 收 农 病 吃药还 是 生 活 吃饭 的两 难选 择 , 成 形 “ 因病致 贫 ”的恶性 循环 。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是指因城市化等规划建设而导致农民失去耕作土地或居住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等多方协同努力,综合施策解决。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是缓解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确保合法合规;建立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
其次,完善补偿机制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征迁补偿标准,并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项。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用补偿款投资发展新的产业。
此外,提高社保福利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为了依法公正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等土地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1。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被征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也随之引发了诸多问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现状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社区往往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由于缺乏土地资源,他们的生计主要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存在着组织权力不足的问题,社区居民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治的能力,社区治理效率低下,难以有效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3. 环境问题:失地农民社区通常以被废弃的土地和建筑为中心,周边环境杂乱,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
二、问题原因分析1. 土地被征用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导致他们失去了土地资源,但并未得到合理的补偿。
2. 失地农民社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机制:由于失地农民社区的人口构成较为杂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手段,治理难度大。
3. 政府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政府在治理社区问题上投入不足,关心度不够,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加强土地被征用的监管力度,落实合理的补偿措施,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基层自治组织:鼓励失地农民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意识,推动社区治理日常工作的开展。
3.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浅析易地扶贫搬迁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
浅析易地扶贫搬迁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人口从贫困地区迁移到相对富裕的地区,并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式改善其生活状况。
由于易地搬迁涉及到失地农民的迁移和重新安置,其可持续生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浅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背景与意义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的实施旨在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相对富裕的地区,使其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易地搬迁也可以有效整治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
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易地扶贫搬迁中失地农民的问题1. 就业问题易地搬迁通常涉及到农村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镇或其他地区,这就意味着失地农民需要面对新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他们可能缺乏城市化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城市的就业市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些都增加了失地农民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
2.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失地农民的土地通常会被征用用于易地搬迁项目,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
这导致失地农民在易地搬迁后无法继续从事原有的农业生产,无法利用自己的土地继续谋生,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生计问题。
3. 重新安置问题失地农民易地搬迁后,很多人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而感到孤立和无助。
由于失地农民通常需要重新安置到新的居住区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往往也会带来不少困难。
三、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对策1.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对于失地农民,政府需要加强对其的培训和就业服务。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其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业资金、优惠政策等方式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就业,从而改善其生计状况。
2. 合理补偿土地征用在进行易地搬迁时,政府需要合理补偿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3.2失地农民的就业权受到侵害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就业,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比较困难, 失去土地后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式, 许多人每天无所事事, 到处闲荡, 甚至有人无聊之余进行赌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对于已获得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来说, 当单位机构改革时, 通常被列为精简的对象, 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回流率普遍较高。
和生活有较大提高, 但这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随着补偿费的日益消耗, 收入较低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工作, 生活没有来源, 形成新的贫困户。经济基础较好或有技能的失地农户, 以公路、县城的开发为契机, 投资置业,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 变得更加富有。
4失地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利的原因
4.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
浅析失地农民所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值、 土地 区位、 农用地等级、 人均耕地数量、 土地供求 关系、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
续这样发展下去, 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
、
目前失地农 民面临的突出问题
(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一) 1征地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不科学 . 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是采用产值倍数法确定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 调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业产业结构 , 因此平均年产 值是很难确定的。再加上耕作制度 、 环境气候等条件 的不确定性, 年产值倍数法 ” 以“ 为标准 的计算方法 , 就明显不科学。 2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 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以及地 上 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19 年修订的《 98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法》 规定 : 耕地的土地补偿 费为该耕地 被征用前 3 年平均年产值的 6 1 倍;每一个农业 至 0 人 口的安置补助费, 为该耕地被征用前 3 年平均年产 值的 4 6 至 倍。20 年, 0 5 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东 部地区制订并公布本地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 片综合地价。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综合考虑地类 、 产
收 稿 日 期 :0 9 0 — 6 20 — 4 0
平等多方面因素。 即使是按照这个标准制定的补偿金 额, 仍然只相当于政府所获得的土地出让金的 15 / 左 右。D ‘ 土地出让金和征地补偿金之间的巨大差额, 严重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 失地农 民安置方式单一 二) 当前, 大部分地方对失地农 民的安置主要采用货 币形式 ,即失地农 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 后, 自主择业 , 自行解决养老 、 医疗、 失业等社会保 险 待遇。不过 由于失地农 民大多缺乏非农就业技能, 又 缺少职业技 能培训 , 在就业方面 明显处 于劣势, 很容 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境地。即使有 自 谋职业 的, 比如 踏三轮车、 开摩的、 开小店 、 做保姆、 流动经商等等, 也 很难有稳定的收入。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大多 数失地农 民生活十分困难 。因此, 他们在拿到为数不 多的征地补偿金之后, 不得不首先用来补贴 日常家庭 开支, 很难再有多余的钱去考虑养老和医疗 问题。 ( 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三)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从城乡居 民的收入变化来看 , 城乡居民的差距呈 明显扩大趋势。不但绝对差距扩大, 而且相对差距也 在扩大 ( 见文后表 1。 ) 从社会保障来看 ,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 医疗、 失业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刚刚起步, 覆盖 率非常低,失地农民失地后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 也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8
引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及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结论: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WATCHING
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拓展保障范围
创新保障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CHAPTER
04
结论: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低补偿标准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保障机制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对策建议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生活保障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研究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政策不完善
从制度视角审视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1)
从制度视角审视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1)摘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相关制度供给与消费的不协调,我国的失地农民现象日益“问题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方略需要从制度主义的视角进行审视,并进行制度理念与具体制度的变革。
关键词:制度;失地农民;社会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与分散化经营城市的城市化政策,它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注定了失地农民这一人群的稀少性。
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失地农民却日益成为无法忽视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试从制度供给与消费的视角对失地农民的成因进行制度分析,揭示其中的制度变迁的逻辑,并对其中的对策体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失地农民成为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轮圈地热:在1986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城市内部日益拓展,这使得城郊地区出现了第一轮圈地热。
当时的混乱占地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产生了土地管理立法的需要,随后导致第一部《土地管理法》的出台。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形成了第二轮圈地热,随后政府开始强制性取消土地开发政策。
20XX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三次圈地热。
这次圈地在占地规模与延续时间等方面均大大超过了前两轮。
据国务院五部委查验,截至20XX年6月17日,全国30个省市区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41个,规划用地万平方公里,这一数字比现有城镇用地面积总和还要大。
同时交通建设也大量占用耕地,20XX年全国高速公路建成里程累计为万公里,比1998年就增加了19倍。
[1] 此外,城市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大量占地:超宽马路、超大广场、物流园区、高尔夫球场等等,农民的大量土地被征占。
作为上述几轮圈地热的最主要后果之一,失地农民现象的“问题化”色彩日益明显。
但是,对于失地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决策层而言,失地农民问题的具体表现是迥然不同的。
失地农民层面第一,失地农民的收入不增反减。
这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一方面收入无门,另一方面支出无底,支出项目在增加。
失地农民65岁问题的解决方案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对于失地农民中的65岁群体,他们面临着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来源等多重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原本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来源消失,养老保障成为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医疗保障面临困难。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收入减少而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生活来源问题失地农民65岁群体在失去土地后,生活来源受到严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失去土地而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提高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养老金水平,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失地农民65岁群体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参保。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更多选择。
2.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1)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效率。
3. 创造就业机会(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失地农民65岁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鼓励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65岁群体自主创业。
4. 加强社会救助(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失地农民65岁群体实施临时救助、生活救助等,确保其基本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失地农民问题
在目前工业扩张和城市拆迁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为工业建设用地和城市商业用地,由此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失地农民保守估计约有4000万人,失地农民中有60%左右生活困难,青岛郊区5市约有40万失地农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连年增大。
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境况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征地相伴随的失地农民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将伴随着我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长期存在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农民失地的原因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
从胶州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化看,大量土地被征作为经济开发区,搞工业化生产,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农耕用地。
商住用地的开发,城市配套及基础性设施的建设,也占用了耕地和迫使村庄搬迁,新城区的开发,使胶州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大批的农村耕地和村庄变成了工厂、住宅楼和道路,绿化用地。
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现代城市的建立和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是造成农民失地的重要前提。
非农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必然结果,非农业活动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随着城市产业的增长和转移以及人口的聚集及膨胀,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必将日益扩大对周边非城市用地和农业人口的“侵蚀”。
农民失地在客观上有其必然性,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失地农民既是市场经济必然伴生物,是向城市居民和自由劳动力的转变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性前提,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尽管会造成失地、失业的农民问题,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公共事业用地。
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绿化及基础性设施的发展,必然导致公用事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就是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和道路的修建,再就胶州三里河公园及政府广场的修建,美化了胶州,提高了新城区形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占用,也就促成了一批失地农民的出现。
二、农民失地产生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影响社会稳定。
失地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种田无地,上岗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失地农民已成为了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不安定因素,由于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体质管理等多方面原因,一部分农民失地而又失业,成为新的社会群体,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农民失地导致无业或待业人员较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失地农民就业大多是一些没有劳动技能,劳动报酬低的行业,以清洁卫生、治安、建筑业为多,这些失地农民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
(二)失地农民带来的社会现象。
失地农民因生活困难,大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由于违章建筑多原来居住的环境变得十分拥挤,原来的规划设施和格局也被打破,导致水、电、气等基础性设施使用过度,设施老化和超负核而无法改造。
防火通道被堵塞、占用,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扑救,由于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有的地区流动人口的比例大大超过当地居民,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治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一且加大治理力度,又影响其生活来源,就会出现集体上访有事件,由于他们缺乏就业技能,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很多加入到黑出租车的行业,黑出租既挠乱了正常的出租运营行业,又带来了交通不安全因素,造成黑出租经常与顾主发生人身安全与价格上的矛盾纠纷,为了利益也时常宰客,甩客的现象发生。
针对失地农民的失业与生活无保障,如果不能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福利及社会保障等,就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难以推进工业化进程,无法构筑城市化框架,社会稳定难以保证,党群关系紧张,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随着近年来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多,他们的生活出路等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已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建议
2006年2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明确指出:在制止非法和违规占地的同进,也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方法,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
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事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失地农民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践行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取消城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基金。
消除城市与农村社会体制的制度性排斥,以土地换社保,城镇和农村体制是阻碍失地农民问题解决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城乡制度的差别,导致城乡在户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上具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失地农民进城后面临很多困难。
取消户藉招工限制,切实改变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社会利益不对等的局面,这是解决问题的制度性前提。
鉴于失地农民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弱,往往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现实考虑,应首先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从征地补偿金和土地转让金中提取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保基金,为每位失地农民投保养老保险,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政策扶持。
将失地农民纳入享受再就业扶持范围,失地农民可以享受相关政策扶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自谋职业的可享受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鼓励企业吸纳失地无业农民,凡吸纳失地无业农民达到职工总人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减免相应税费,鼓励社会组织对外劳务输出,每输出一人按一定的数额给于输出单位一次性工作补助。
(三)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
创造条件为失地农民开设如家政、保安、保洁、缝纫、维修、电工、焊工、微机操作等适用性专业培训,失地农民可享受免费多次培训,同时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为失地无业农民开设各种形式招聘会,建立失地农民失业档案,利用各种形式输出劳力型和技能型失业农民,让失地农民有机会走出去。
对失地农民子女做好长远考虑,对失地农民子女未能考取大学的,可免费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技能培训,使失地农民子女进入社会之前都能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摆脱失地农民无知识、无技能、无素质的就业难题,把失地农民子女培养成新型城市居民。
(四)健全法制。
依据《行政许可证》规范政府行为,一些政府行为不规范职能越位,往往导致乱批土地,无序开发,导致农民失地问题。
还有一些政府没有征得被占土地农民的同意乱批乱占农民耕地,而给农民的补偿款又不是以解决失地,失业所造成的问题更有甚者先圈地后审批,大量农耕地撂荒,而农民又无田可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和集体上访事件的不断增多,所以解决的关键是规范政府行为。
推进征地的规范化、法制化,旧村改造征地建设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到占地补偿,转工转非,生活补助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规范管理办法,避免日后矛盾重重,拆迁安置庆先付款,先安置,后施工,建立建全规范法规,不得违章征地开发建设不得挤占挪用土地补偿款,对违章圈地的单位和个人及幕后支持者,追究法律责任。
总之,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让更多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农业、工业双受制约的局面,缔造“双赢”,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只有重视失地农民,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它问题,,解决失地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定,民心才能更加统一,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党群关系会更加巩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步伐会更加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