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 三年级科学教案 3.4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的观察,教材首先明确观察对象与观察要求“取一些冰仔细观察,”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身感觉器官对冰展开观察。

第二部分是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水结冰的温度,这个实验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教学背景】: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

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的冰,对冰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感性认识。

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也知道冰在“温暖”的情况下变成水。

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冰与水之间转化的温度还不是很确定的,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将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用几种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纸盒、玻璃杯、木块、布、钥匙、塑料杯。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纸:餐巾纸、普通白纸、卡纸等各类纸;玻璃;小玻璃片、小玻璃瓶等玻璃制品;木头:木块、积木;纤维:几块不同的布、红领巾、衣服;金属:铁钉、钥匙、回形针、图钉等;塑料:夹子、塑料小药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个百宝盒。

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那谁能先告诉大家,这个盒子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纸)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他们的真面目。

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百宝盒,依次拿出六样物品,其他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是什么物品,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玻璃杯、木梳、铁钉、塑料杯、布)(师随机板书:玻璃、木头、金属、塑料、纤维)2. 揭示课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这6种材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研究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课题:我们周围的材料)【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导入,更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观察探究活动一:我们知道的材料1.师;我们来玩个游戏“猜一猜”。

请根据电脑小博士的语言描述,猜猜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六种材料当中的哪一种,你们有信心吗?(PPT出示金属、木头的特性)师:同学们很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

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能不能像电脑小博士那样用简单、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其它4种材料的特性呢?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2.小组商量选择哪种材料研究3.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材料,大家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土壤的保护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土壤的保护

3.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试验。

3.知道人类的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哪些。

4.意识到保护土壤及环境的重要性,愿意为保护土壤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水土流失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的草皮,水、自制喷壶或烧杯、砖块、2个大的托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盆花,漂亮吗?如果我把花从土壤里拔出,请问:花还会存活吗?师:对,不能,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同样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土壤,那我们就应该保护土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土壤保护的话题。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经验进行探讨:①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1/4⑵土壤里的哪些被动物们利用了?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④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小组讨论: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选择喜欢的问题分小组讨论。

交流并汇报结果多媒体显示插图,介绍窑洞和鼹鼠。

小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活动一:了解一些土壤荒漠化的原因学生看图片,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或猜测。

教师活动:补充土地荒漠化的资料:3.活动二:实验:了解植被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提出问题: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想假设: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没有变化/变小/变大)制定方案:小组实验方案与器具材料准备:泥土、草皮、水壶。

温馨提示:①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要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草皮。

三年级科学下册3.4冰融化了教案教科.doc

三年级科学下册3.4冰融化了教案教科.doc

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o°c,冰的温度升至o°c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一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一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 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o°c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一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o°c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c,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认识天气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天气预报资料、环保宣传册。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彩泥、剪刀、尺子、天气符号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 例题讲解: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6. 天气环节: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预测天气。

7. 环保教育:通过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存技巧与适应环境捕食、防御、繁殖、迁徙3. 天气变化观察方法、预测技巧4. 人与自然环保意识、相互依存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 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 每天关注天气预报,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学会分析天气现象。

4.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植物、动物、天气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开展天气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优质教案

测量降水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降雨量是多少呢?我们怎样测量呢?1.降水量与雨量器(1)降水量: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称为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外筒是一个不漏水的金属圆筒,内筒上口呈漏斗形,用来收集雨水,有刻度。

2.制作简易雨量器(1)材料:直筒透明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铅笔等。

(2)制作步骤(3)注意事项3.模拟使用雨量器(1)操作步骤①把盆子轻轻放平,将雨量器放置在盆子中,使雨量器维持水平状态。

②用喷壶模拟降雨,用雨量器收集雨水。

③模拟降雨结束后,取出雨量器,将其水平放置,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2)注意事项①收集雨水时,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

②取出雨量器后,将其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加上单位毫米。

4.测降雨量,确定降水等级(1)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时测降雨量,记录下来。

(2)对照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这场雨的降水等级。

(3)连续测量当地的降水量,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对照24小时降水量标准确定降水等级。

5.翻开教材第47页至49页,学生认真阅读,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练习:1.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板书设计】测量降水量降水形式:制作:模拟降水:雨直筒透明放平雪毫米平视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编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基本结构,第二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第一节常见的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3. 第三章《空气与水》:第一节空气,第二节水;4.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一节简单机械,第二节力的作用;5. 第五章《地球和宇宙》:第一节地球,第二节宇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认识到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重要性;2. 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3. 知道空气和水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4. 掌握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5. 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空气和水的保护,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地球和宇宙知识;2.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常见的动物,环境保护,力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宇宙图片等;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实践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动手操作,观察现象;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解答学生疑问;5.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2. 板书布局:左侧为主题,右侧为具体内容,中间为示例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的基本结构有哪些部分组成?(2)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特点。

(3)简述空气和水的保护措施。

(4)解释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

(5)描述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科学1.1 认识科学1.2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 动物世界2.1 常见的动物2.2 动物的特征3. 植物王国3.1 常见的植物3.2 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含义,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使学生掌握常见动植物的特征及其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常见动植物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的融化、植物的生长等。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

讲解科学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的认识。

3.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

生活中的科学: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动物世界:介绍常见动物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植物王国:介绍常见植物的生长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

分析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过程要求步骤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及时批改、反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科学的概念、动植物特征等。

2. 图片:展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说出三种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描述一种常见动物的特征。

绘制一个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答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冰的融化、水的沸腾、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常见动物的特征:如狗有四肢、猫有爪子等。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天气与气候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 地球上的水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认识天气与气候,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4. 了解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6.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等。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如“认识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等。

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 图表: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记录表: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植物观察报告: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动物分类图: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动物分类图。

2. 答案:(1)天气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分析天气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生活建议。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冰融化了 l 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冰融化了   l   教科版

三年下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冰融化了》教学设计课题冰融化了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三年下学习目标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明确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冰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观察冰的融化你知道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温度吗?赶快动手测一下吧!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1、冰在融化时温度的变化动手测量:冰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融化时的温度。

应该怎么做呢?(1)实验步骤:①把温度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②每隔一分钟记录冰块的温度。

学生动手测量说出测量的温度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回答学生齐声阅读课件上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明确实验操作步骤③如果观察到冰块完全融化时,记下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要求1、检测时温度计要固定在一个位置测量。

2、每隔1分钟读出温度计的温度,按顺序汇报,记录员及时记录。

3、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时间为5分钟。

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当冰块恰好完全融化时,温度计的读数(0℃)2、研究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实验要求:(1)、测量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2)、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3)、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通过测量知: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是因为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学生阅读课件上实验要求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学生观察图片明确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至关重要。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探究探究的特点和步骤科学工具的使用2. 植物的世界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动物的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形态变化物质的属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物质性质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实验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例如:讲解植物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例如:分析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分类动物。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形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科学与探究:流程图、探究步骤、科学工具。

2. 植物的世界:植物结构图、生长周期。

3. 动物的世界:动物分类图、生态系统。

4. 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图、属性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调查身边的动物,分类并描述其特征。

完成物质性质实验报告。

2. 答案:植物生长过程记录: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动物分类描述: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物质性质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植物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三年级科学三、四单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三、四单元教案
分小组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把结果填在表里
讨论、交流
温度上升说明:
温度下降说明:
课外做一做
板书:
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水温的方法: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热水的温度
烫水的温度
温度下降:热量减少
温度上升:热量增加
课 题
3、水结冰了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设计意图:认识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小水珠
关注:对比试验的条件控制与分析
思考
讨论
说说类似的现象
尝试提出解释
学生讨论
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板书:
水结成冰有哪些变化?
水是在什么温度时就会结成冰的?
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到?
指导阅读教材49页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强调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水结冰了吗?
是在什么温度下结冰的?
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观察到水结冰的小朋友请回家做这个实验,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水结冰了
出示温度计模型,展示出不同位置的读数
检查识读的正确性
读出的温度应该怎样写出来?
怎样使用温度计才是正确的?
找一些不同的温度计进行观察和认识。
交流对温度的认识
用手指触摸,冷热有什么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3单元第4课时总课时数:32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3日备课人:吕东升
课题
3.4它们吸水吗




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4、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4、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二、纸的观察
1.器材:放大镜;材料:普通白纸、餐巾纸;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观察纸呢?;
2.我们的发现:纸是由纤维构成的,纤维之间有空隙;质轻、吸水性强、硬度小、柔韧性较差,易折叠、不易导电。
3、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它们吸水吗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围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审核人: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纸的用途:生活用纸,包装纸类,书写纸、影印纸、书本纸、报纸、宣传单张和海报等
5、纸的性质:易携带、怕火、硬度小、怕水、易撕碎、吸水、轻便、柔软
1.蔡伦造纸的过程:破碎、蒸煮、抄纸、搅拌、晒纸。原料————纸浆————纸
2.蔡伦造纸的原料:破布、旧鱼网、麻头和树皮;现代工业造纸的原料:植物的茎、叶或回收的废纸。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1.我们造纸步骤:(1)把餐巾纸撕碎,放入水槽中,用筷子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2)用抄纸器从水槽中取一网稀纸浆;(3)将抄纸器裹入干毛巾中,小心的按压,把水尽量吸干;(4)十分小心的把纸从抄纸器上揭下来;(5)最后,让我们把这张湿湿的纸放在太阳下晒干吧!
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材料容易吸水
1.什么是吸水性?(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5、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三、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蔡伦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