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AB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PMMA(有机玻璃板)本体聚合的实验报告及制作流程

PMMA(有机玻璃板)本体聚合的实验报告及制作流程

有机玻璃板(PMMA)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本体聚合的特点与规律, 掌握本体聚合反应的操作方法。

2.制备出无气泡、平整透明的有机玻璃薄板。

二、实验原理甲基丙烯酸甲酯在ABIN引发剂存在下进行如下聚合反应:本体聚合: 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及其他分散介质的情况下由微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引发进行的聚合反应。

本体聚合的优点:(1) 与其它聚合方法如溶液聚合、乳液聚合等相比, 由于聚合体系中的其他添加物少(除引发剂外, 有时会加入少量必要的链转移剂、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 因而所得聚合产物纯度高、分子量较高, 特别适合于制备对透明性和电性能要求高的产品, 而且对环境污染较低。

(2) 反应设备是最简单。

本体聚合的缺点:聚合反应却是最难控制的, 这是由于本体聚合不加分散介质, 聚合反应到一定阶段后, 体系粘度大, 易产生自动加速现象, 聚合反应热也难以导出, 因而反应温度难控制, 易局部过热, 导致反应不均匀, 使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体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

解决方法: 常采用分阶段聚合法, 即工业上常称的预聚合和后聚合。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甲基丙烯酸甲酯(MMA)30mL 偶氮二丁异腈(ABIN)0.267g锥形瓶(200mL)1个水浴加温装置1套铁架台1个电动搅动装置1套四、实验步骤1. 有机玻璃板模具的制作取三块50mm*50mm硅玻璃片洗净并干燥(其中两块可以选择涂一层硅油, 即邻笨二甲酸丁二脂, 也叫DPB)。

把三块玻璃片重叠、并将中间一块纵向抽出约30mm, 其余三断面用切割好的玻璃片用玻璃胶封牢, 然后将中间玻璃板抽出, 作灌浆用。

2. 预聚合在干净的(200mL)锥形瓶中加入30mLMMA及0.267g的AIBN, 混合均匀, 然后套上带有搅动棒的橡胶塞, 用试管夹夹住锥形瓶的瓶颈, 在70-75℃的水浴中加热, 同时开启电动搅动装置(注意搅动的速率不能过快, 特别是刚开始时), 进行预聚合约30min, 注意观察体系粘度变化, 当体系黏度变大, 但仍能顺利流动时(即预聚物的转化率约7%-10%,似甘油粘稠状时), 取出锥形瓶, 并将聚合液冷却至40-45℃, 注入模具中(浇铸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垂直放置5-10min赶出气泡。

拉伸试验实验报告

拉伸试验实验报告

拉伸试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拉伸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研究不同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实验设备:拉伸试验机、标准试样、测力计、变形计、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
1. 将标准试样夹在拉伸试验机的夹具上,确保试样夹紧并位于试验机的中心线位置。

2. 将测力计与试样上的载荷柱连接,使其垂直于试样表面。

3. 连接变形计,将其固定在试样上,并与计算机连接。

4. 设置试验机的拉伸速度和加载速率。

5. 启动试验机,开始拉伸试验。

6. 当试验机加载试样时,测力计会测量试样上的拉伸力,并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

同时,变形计会测量试样的变形,并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

7. 根据试验机的拉伸速度和加载速率,计算机会实时记录试样的力学行为,如应力、应变、变形等数据。

8. 试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测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分析试样的力学性能。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得到一些力学参数,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断裂形态,分析试样断口的特征,判断材料的韧性和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

实验结论:
通过拉伸试验,可以获得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如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等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材料的适用性,并为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拉伸试验也是评价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摩擦力实验报告

摩擦力实验报告

摩擦力实验报告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理现象之一,它在各种场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们的实验结果,探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实验一,静摩擦力的测量。

我们首先进行了静摩擦力的测量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块水平放置的木板和一根连接于弹簧测力计的绳子。

我们在木板上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并逐渐增加绳子的拉力,直到物体开始移动为止。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材质物体的静摩擦力大小的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图表。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物体具有不同的静摩擦系数。

粗糙表面的物体通常具有较大的静摩擦系数,而光滑表面的物体则相对较小。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也说明了静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特性的关系。

实验二,动摩擦力的测量。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摩擦力的测量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倾斜的木板和一根连接于弹簧测力计的绳子。

我们在木板上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并逐渐增加木板的倾斜角度,直到物体开始滑动为止。

同样地,我们得出了不同材质物体的动摩擦力大小的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图表。

实验结果显示,动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和表面特性有关。

重物体通常具有较大的动摩擦力,而轻物体则相对较小。

此外,与静摩擦力类似,不同材质的物体也具有不同的动摩擦系数。

实验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

我们改变了物体的表面粗糙度、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的形状等因素,观察它们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都对摩擦力有一定的影响,表明摩擦力并非单一的物理现象,而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摩擦力的特性和规律。

摩擦力与物体的表面特性、重力、接触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合理利用摩擦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摩擦力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我们将继续探索摩擦力的更多奥秘。

总之,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摩擦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物理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多种电子仪器,对不同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进行测量。

下面是本实验的实验流程、实验仪器和实验结果的详细说明。

一、实验流程
本实验的实验流程如下:
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电路。

2. 连接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短路和开路。

3. 通过万用表或数字万能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

4. 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出电阻、电功率等参数。

5. 分析数据,检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如下:
1. 万用表/数字万用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量参数,如电压、电流等。

2. 示波器:用于显示电路中的变化趋势,如电流、电信号等。

3. 电源:提供电路所需的电能。

4. 电阻箱:用于产生不同的电阻值以调整电路。

三、实验结果
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电路中的电量参数,得出以下结果:
1. 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

2. 测量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容等参数。

3. 测量滤波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容等参数。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每个电路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量值的比较,从而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使用多种电子仪器,对不同电路的电量参数进行测量,加深了对电子学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路的连接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注意力。

最终,我们得到了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为我们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报告实验⼀ MATLAB 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实验⽬的及要求1.熟悉MATLAB 的开发环境;2.掌握MATLAB 的⼀些常⽤命令;3.掌握矩阵、变量、表达式的输⼊⽅法及各种基本运算。

⼆、实验内容1、熟悉MATLAB 的开发环境: ① MATLAB 的各种窗⼝:命令窗⼝、命令历史窗⼝、⼯作空间窗⼝、当前路径窗⼝。

②路径的设置:建⽴⾃⼰的⽂件夹,加⼊到MATLAB 路径中,并保存。

? 设置当前路径,以⽅便⽂件管理。

2、学习使⽤clc 、clear,了解其功能与作⽤。

3、矩阵运算:已知:A=[1 2;3 4]; B=[5 5;7 8]; 求:A*B 、A 、*B,并⽐较结果。

4、使⽤冒号选出指定元素:已知:A=[1 2 3;4 5 6;7 8 9]; 求:A 中第3列前2个元素;A 中所有列第2,3⾏的元素; 5、在MATLAB 的命令窗⼝计算: 1))2sin(π2) 5.4)4.05589(÷?+ 6、关系及逻辑运算1)已知:a=[5:1:15]; b=[1 2 8 8 7 10 12 11 13 14 15],求: y=a==b ,并分析结果 2)已知:X=[0 1;1 0]; Y=[0 0;1 0],求: x&y+x>y ,并分析结果 7、⽂件操作1)将0到1000的所有整数,写⼊到D 盘下的data 、txt ⽂件 2)读⼊D 盘下的data 、txt ⽂件,并赋给变量num 8、符号运算1)对表达式f=x 3-1 进⾏因式分解2)对表达式f=(2x 2*(x+3)-10)*t ,分别将⾃变量x 与t 的同类项合并 3)求3(1)xdz z +?三、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内容的3、4、5、6、7、8,写出相应的程序、结果实验⼆ MATLAB 语⾔的程序设计⼀、实验⽬的1、熟悉 MATLAB 程序编辑与设计环境2、掌握各种编程语句语法规则及程序设计⽅法3、函数⽂件的编写与设计4、了解与熟悉变量传递与赋值⼆、实验内容1.编写程序,计算1+3+5+7+…+(2n+1)的值(⽤input 语句输⼊n 值)。

传热学实验报告

传热学实验报告

传热学实验报告班级:安全工程(单)0901班姓名:***学号:01第一节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深化稳定导热过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用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试验方法和技能。

2.测定试验材料的导热系数。

3.确定试验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

对于不同的材料,导热系数是各不相同的,对同一材料,导热系数还会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物质的结构和重度等因素而变异。

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都用试验方法来测定,如果要分别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针对各种因素加以试验,往往不能只在一种实验设备上进行。

稳态平板法是一种应用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来测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导热系数的测定试验,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其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设备是根据在一维稳态情况下通过平板的到热量Q 和平板两面的温差t ∆成正比,和平板的厚度h 成反比,以及和导热系数λ成反比的关系来设计的。

我们知道,通过薄壁平板(壁厚小于十分之一壁长和壁宽)的稳定导热量为:S t hQ *∆*=λ(1)其中:Q 为传到平板的热量,w ;λ为导热系数,w/m ℃;h 为平板厚度,m ; t ∆为平板两面温差,℃; S 为平板表面积;m 2;测试时,如果将平板两面温差t ∆、平板厚度h 、垂直热流力向的导热面积S 和通过平板的热流量Q 测定后,就可以根据下式得出导热系数:St hQ *∆*=λ (2) 其中:d u T -T t =∆,T u 为平板上测温度,T d 为平板下侧温度,℃;这里,公式2所得出的导热系数是在当时的平均温度下材料的导热系数值,此平均温度为:()d u T T 21t +=(3) 在不同的温度和温差条件下测出相应的λ值,然后按λ值标在λ-t 坐标图内,就可以得出()t f =λ的关系曲线。

三、实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的电器连接图和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实验报告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分析原文如下:在这篇实验报告中,我将对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收集到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和温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我们分别进行了若干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记录了反应物消耗的时间。

通过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我们观察到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增加反应物浓度,我们发现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因为更高的浓度意味着更多的反应物分子,从而增加了有效碰撞的概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我们研究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可以通过考虑反应物分子的动能来解释,更高的温度会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得更多分子能够克服活化能,从而增加了反应速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在较低的温度下,反应速率可能会随时间逐渐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这可能是因为在反应初期,反应物浓度较高,导致了较高的反应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物浓度逐渐降低,导致反应速率下降并趋于稳定。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当反应物浓度和温度都很低时,反应速率非常缓慢甚至几乎没有反应发生。

这是因为在这些条件下,有效碰撞的概率非常低,反应速率受到限制。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些重要结论。

反应物浓度和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二者均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反应速率可能会变化,并最终趋于稳定。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实验报告: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报告: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报告:用电流表测电流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了解电流表的量程、准确度和使用注意事项;2. 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3. 巩固基本的电路知识,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电流表是一种测量电流的仪表,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

电流表的量程、准确度和内阻等参数应符合国家标准。

在使用电流表时,应将其与被测电路串联,确保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电流表、电路元件(如灯泡、电阻等)、导线、开关等;2. 步骤:(1)将电流表与电路元件串联,连接好电路;(2)打开开关,观察电流表的读数,记录电流值;(3)改变电路元件的参数(如电阻值),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4)多组数据求平均值,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整理实验器材,关闭电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灯泡亮度:亮;(2)电流表读数:I1 = 0.2A;(3)改变电阻值后,电流表读数:I2 = 0.4A;……(5)多组数据求平均值:I_avg = (I1 + I2 + …+ In) / n;2. 分析:(1)验证电流表的量程和准确度;(2)探究电流与电路元件参数的关系;(3)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如灯泡的亮度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电流表的量程和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2. 电流与电路元件参数(如电阻值)有关,电阻值越小,电流越大;3. 电流在电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影响灯泡的亮度等;4. 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电流表时,要串联在电路中,确保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2. 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以免损坏电流表;3.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触电;4. 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七、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电路元件对电流的影响;2. 设计电路,测量不同位置的电流值,了解电路的分布;3. 深入了解电流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电动汽车、家电等。

实验报告多级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多级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多级放大电路引言多级放大电路是电子工程学中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实验之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设计和搭建一个多级放大电路,然后测试并分析其性能。

多级放大电路在信号处理、音频放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 学习多级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2. 设计和搭建一个多级放大电路,并测试其信号放大性能。

实验原理多级放大电路是由多个级联的放大器构成的,每个放大器被称为一个放大级。

每个放大级的输出作为下一个放大级的输入,因此输出信号将会经过多次放大。

多级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1. 输入信号经过第一级放大器放大,得到一级放大信号。

2. 一级放大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经过第二级放大器放大,得到二级放大信号。

3. 二级放大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经过第三级放大器放大,得到三级放大信号,以此类推。

4. 最后一级的输出信号即为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

多级放大电路通常由两种类型的放大器组成: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

电压放大器用于放大输入信号的电压大小,而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信号的功率。

实验步骤与结果1.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和搭建一个三级放大电路,其中第一级为电压放大器,后两级为功率放大器。

2. 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3. 输入一个信号,测试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大小。

4. 使用示波器监测电路的频率、相位等性能指标,并进行记录。

5. 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多级放大电路能够将输入信号的电压和功率进行相应的放大。

输出信号的大小与输入信号的幅度差异很大,从而实现了对信号的放大处理。

同时,电路的频率和相位表现良好,没有明显的失真或偏移现象。

实验分析与讨论1. 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会随着级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达到更大的信号放大效果。

2. 电路中的放大器应具有足够的带宽,以确保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能够得到充分的放大。

3. 多级放大电路中放大器的稳定性对于整个电路的性能至关重要,应注意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电位、电压的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pdf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电位、电压的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pdf

第一部分电工实验实验一、电位、电压的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证明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

2、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3、掌握直流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支路电流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压)则是绝对的,它不因参考点电位的变动而改变。

据此性质,我们可用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及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多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电压定律。

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U=0。

运用该定律时必须注意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三、实验内容实验线路如图1-1-1所示。

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图1-1-11、电压、电位的测量。

1)以图中的A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值U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 AB、U BC、U CD、U DE、U EF及U F A,数据记入表1-1-1中。

2)以D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重复实验内容1)的步骤。

2、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2,I3所示,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注意直流毫安表读出电流值的正、负。

2)用直流毫安表分别测出三条支路的电流值并记入表1-1-2中。

3)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并记入表1-1-2中。

表1-1-1电位U A U B U C U D U E U F U AB U BC U CD U DE U EF U F A U AD 参考点(V)(V)计算值A测量值相对误差计算值D测量值相对误差表1-1-2I1I2I3E1E2U F A U AB U AD U CD U CE被测量(mA)(V)(V)计算值测量值相对误差四、实验设备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备注1 直流稳压电源DF1731 12 万用表MF47 13 直流电流表 14 实验电路板 1五、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电位时,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测量时,用负表棒(黑色)接参考电位点,用正表棒(红色)接被测各点,若指针正偏或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点电位);若指针反向偏转,此时应调换万用表的表棒,然后读出数值并在电位值前加一负号(表明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物化实验报告: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物化实验报告: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移动法材42 张昕 2004011992 同组实验者:陈国萍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迁移数的基本概念。

(2) 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Cl 水溶液中离子迁移数, 掌握其方法与技术。

(3) 观察在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现象。

二、实验原理(1)离子的迁移数有多种测定方法,如希托夫法(Hittorf)、电动势法、界面移动法等,其中界面移动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其测量原理是在一个垂直的管子中有M ’A 、MA 、MA ′三种溶液,其中MA 为被测的一对离子,M ′A 、MA ′为指示溶液。

为了防止因重力作用将三种溶液互相混合,把密度大的放在下面。

为使界面保持清晰,M ′的迁移速度应比M 小,A ′的迁移速度应比A 小。

图1中的界面b 向阳极移动,界面a 向阴极移动。

如果在通电后的某一时刻,a 移至a ′,b 移至b ′,距离aa ’、bb ′与M+、A-的迁移速度有关,若溶液是均匀的,ab 间的电位梯度是均匀的,则-+=''V V b b a a (1) 正、负离子的迁移数可用下式表示b b a a a a V V V t '+''=+=-+++ (2)b b a a b b V V V t '+''=+=-+-- (3)式中+t 、-t 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数,+V 、-V 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的体积。

测定a a '、b b '即可求出+t 、-t .(2)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种指示剂溶液,只观察一个界面的移动,求算离子迁移数。

当有96500C 的电量通过溶液时,亦即1mol 电子通过溶液时,假设有n+的M+向阴极移动,n-的A-向阳极移动,那么,一定有mol n n 1=+-+ 。

由离子迁移数的定义可知,此时的n+即为+t ,n-即为-t .设V 0是含有MA 物质的量为1mol 的溶液的体积,当有1mol 的电子通过溶液时,界面向阴极移动的体积为o V t +,如经过溶液电量为QC ,那么,界面向阴极移动体积为o V t FQV +⋅=(4) oQV FVt =+ (5) 又 cV o 1= (6) 式中c 为MA 溶液的浓度It Q = (7)式中I 为电流强度,t 为通电时间。

实验报告热敏电阻

实验报告热敏电阻

实验报告(热敏电阻) 实验报告:热敏电阻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热敏电阻的特性及其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热敏电阻的基本原理、构造及特性曲线,掌握热敏电阻的测量方法,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热敏电阻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温度传感器。

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通常呈非线性,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拟合出其特性曲线。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数字万用表、热敏电阻、恒温水槽、温度计、不锈钢圆环、导线若干。

2.将热敏电阻悬挂在不锈钢圆环上,保持与水充分接触。

3.将导线连接到数字万用表和热敏电阻上,确保连接稳定。

4.将数字万用表调整到电阻测量模式,测量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

5.同时使用温度计记录水槽中的温度。

6.改变水槽中的温度,重复步骤4和5,获取多组数据。

7.利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绘制热敏电阻的特性曲线。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Excel绘制特性曲线,可以发现阻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这一结果符合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温度补偿提供了依据。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热敏电阻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这一特性使得热敏电阻在温度测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体温测量、环境温度监测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热敏电阻进行选择和配置,以满足不同精度和范围的温度测量需求。

此外,本实验还提供了热敏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测量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六、实验建议与展望本实验对热敏电阻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究,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1.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漂移。

这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减小热敏电阻阻值的漂移,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报告MATLAB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师:地点:⽇期:2012.12.17⽬录实验⼋............................................... - 3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3 - 三.实验代码:.................................... - 4 - 实验九............................................... - 5 - 实验⼗⼀............................................. - 7 - ⼀.实验内容...................................... - 7 - ⼆.实验结果...................................... - 7 - 三.实验代码...................................... - 7 - 实验⼗⼆............................................. - 7 - ⼀.实验内容...................................... - 7 - ⼆.实验结果...................................... - 8 - 三.实验代码:................................... - 11 -实验⼋⼀、实验内容2、将100个学⽣5门功课的成绩存⼊矩阵P中,进⾏如下处理:(1)分别求每门课的最⾼分、最低分及相应学⽣序号。

(2)分别求没门功课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xxx对xxx的影响,采用xxx方法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结果表明xxx对xxx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程度随着xxx的增加而增加。

引言:
xxx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xxx,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文献研究表明,xxx具有xxx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对其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的探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xxx的实验研究,评估其对xxx的影响程度,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xxx的制备:xxx的制备采用xxx方法。

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xxx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xx个样本,分别置于xxx和xxx中进行培养。

3.数据记录与统计:记录每组样本的xxx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xxx对xxx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xxx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

其中,xxx的影响比xxx 更为显著,其P值分别为xxx和xxx,表明其对xxx的影响更为显著。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也发现,xxx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影响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xxx对xxx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随着xxx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xxx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性能参数。

2. 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连接方法和调试方法。

3.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学习使用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

2. 电子线路实验箱:包含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等。

3. 示波器:用于观察电路输出波形。

4. 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实验所需的信号。

5. 万用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参数。

三、实验内容与过程1. 电阻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测量(1)目的:验证电阻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规律。

(2)步骤:①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阻串联与并联电路。

② 使用万用表测量各电阻的阻值。

③ 比较串联电路中电阻的总阻值与实际测量值。

④ 比较并联电路中电阻的总阻值与实际测量值。

(3)结果与分析:串联电路中电阻的总阻值等于各电阻阻值之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总阻值等于各电阻阻值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2. 二极管电路的测量(1)目的:验证二极管单向导电性。

(2)步骤:① 按照电路图连接二极管电路。

② 使用示波器观察二极管导通和截止时的波形。

③ 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导通和截止时的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

(3)结果与分析:二极管导通时,正向电压较小;截止时,反向电压较大。

3.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测量(1)目的:验证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性能。

(2)步骤:① 按照电路图连接三极管放大电路。

② 使用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③ 使用万用表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

(3)结果与分析: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大于1。

4. 集成电路应用电路的测量(1)目的:验证集成电路应用电路的功能。

(2)步骤:① 按照电路图连接集成电路应用电路。

②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输出波形。

③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3)结果与分析:集成电路应用电路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电子线路的基本连接方法和调试方法。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介绍实验背景和目的,以及该实验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2. 材料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以及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3. 结果:列出实验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图片等方式进行展示。

4. 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5.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回答实验的研究问题,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的方向。

6.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相关文献,按照一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

7. 附录:如有必要,可以在实验报告的附录中提供一些额外的资料,如实验原始数据、计算过程等。

实验报告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可能会根据实验的类型和要求而有所差异,以上仅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在写实验报告时,应注意语言简练明确,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1. 背景遗传平衡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描述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会保持稳定的比例。

遗传平衡定律由哈迪-温伯格理论提出,该理论认为在无突变、无突变率变化、无选择、无迁移、无偶然事件等影响的情况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将保持不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遗传平衡定律,验证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性,以及探索遗传平衡定律的原理和遗传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模型我们选择了经典的随机交配模型作为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中有两个基因座位,每个基因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标记为A和a、B和b。

每个个体拥有两个基因座位,其中一个基因来自父亲,另一个基因来自母亲。

2.2 实验步骤1.初始条件设置:设置初始的基因频率,可以选择任意的初始值。

2.个体的繁殖:随机选择两个个体进行交配,并生成下一代个体。

3.基因位点的重组:模拟基因位点的重组,随机选择两个位点进行重组。

4.基因位点的突变:根据设定的突变率,给新生成的基因位点进行突变。

5.计算基因频率:统计每个基因位点上各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6.进行多代的遗传演化:重复进行步骤2至5,模拟能够代数。

3. 数据分析与结果3.1 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模拟进行多代的遗传演化,我们统计了每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在经过若干代的繁殖后,各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遗传平衡。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代数AA(基因A的频率)Aa(基因A的频率)aa(基因A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1 0.3 0.5 0.2 0.4 0.3 0.32 0.32 0.48 0.2 0.42 0.28 0.33 0.3 0.47 0.23 0.41 0.28 0.31 …………………1000 0.31 0.47 0.22 0.41 0.28 0.31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世代的增加,各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趋于稳定。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血型测定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准确确定参与者的血型,加深对血型系统的理解,并掌握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人类的血型系统主要有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

ABO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 A 抗原和 B 抗原进行分类的,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四种血型。

在血型测定中,通常使用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来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如果红细胞与抗 A 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而与抗 B 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则为 A 型血;反之,如果红细胞与抗 B 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而与抗 A 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则为 B 型血;如果红细胞与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都发生凝集反应,则为AB 型血;如果红细胞与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则为 O 型血。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采血针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载玻片牙签抗 A 血清抗 B 血清2、设备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采血用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的无名指指尖。

用采血针迅速刺破消毒部位,让血液自然流出形成血滴。

2、制备血液样本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在两端分别标记“A”和“B”。

用牙签蘸取一滴血,分别滴在载玻片的“A”和“B”端。

3、加入血清在载玻片“A”端的血滴上加入一滴抗 A 血清。

在载玻片“B”端的血滴上加入一滴抗 B 血清。

4、搅拌均匀用牙签分别将“A”端和“B”端的血液和血清搅拌均匀。

5、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两端血液的凝集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以下是不同血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1、 A 型血“A”端:血液与抗 A 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块。

“B”端:血液与抗 B 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均匀分布。

2、 B 型血“A”端:血液与抗 A 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均匀分布。

“B”端:血液与抗 B 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块。

3、 AB 型血“A”端:血液与抗 A 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块。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2.掌握电动势测定难溶物溶度积(SP K )的方法;3.掌握常用参比电极银一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半电池包括一个电极和相应的电解质溶液),当电池放电时,进行氧化反应的是负极,进行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电池的电动势就是通过电池的电流趋近于零时两极之间的电位差。

它可表示成:-+-=E E E式中+E 、-E 分别表示正、负电极的电位。

当温度、压力恒定时,电池的电动势E (或电极电位+E 、-E )的大小取决于电极的性质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活度。

电极电位与有关离子活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由Nernst 方程表示:B B B a zFRT E E υθ∏-=ln (16-1) 式中:z 为电池反应的转移电子数,B υ为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B 的化学计量数,产物B υ为正,反应物B υ为负。

本实验涉及的两个电池为:(1)(一)Ag (s ),AgCl (s )│KCl (0.0200 mol·L -1)││AgNO 3(0.0100 mol·L -1)│Ag (s )(+)(2)(一)Hg (l ),Hg 2Cl 2(s )│KCl (饱和)││AgNO 3(0.0100 mol·L -1)│Ag (s )(+)在上述电池中用到的三个电极是:(1) 银电极:电极反应:Ag e L mol Ag →+⋅-+)01.0(1 (16-2)}{}{++=++Ag a FRT Ag Ag E Ag Ag E ln //θ 其中: }{)25(00097.07991.0/--=+t Ag Ag E θV式中:t 为摄氏温度(下同),(2) 甘汞电极:电极反应:)(2)(22)(2--+→+Cl a Cl l Hg e s HgCl (16-3){}}{--=Cl a F RT Hg s Cl Hg E Hg s Cl Hg E ln /)(/)(2222θ 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温度一定时,-Cl a 为定值,因此饱和甘汞电极电位与温度有关,其关系式为:}{)25(00065.02415.0/)(22--=t Hg s Cl Hg E V(3) 银—氯化银电极电极反应)()('--+=+Cl a Cl Ag e s AgCl (16-4)根据溶度积关系式sp Cl Ag K a a =⋅-+''得 'ln }/{}/)({++=+Ag a FRT Ag Ag E Ag s AgCl E θ 'ln }/{-+=+Cl sp a K F RT Ag Ag E θ 'ln ln }/{--+=+Cl sp a FRT K F RT Ag Ag E θ 'ln }/)({--=Cl a FRT Ag s AgCl E θ (16-5) 式中:)25(000645.02224.0ln }/{}/)({--=+=+t K FRT Ag Ag E Ag s AgCl E SP θθ V 由上式可见,利用Nernst 关系式可求得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为此我们将(16-2)、(16-4)两个电极连同盐桥组成电池(Ⅰ),其电动势可表示为:-+-=E E E =}{}{Ag s AgCl E Ag Ag E /)(/-+ =)ln ln }/{(ln }/{-+'-+-+++cl SP Ag a FRT K F RT Ag Ag E a F RT Ag Ag E θθ =)ln(ln -+'⋅+-cl Ag SP a a FRT K F RT 整理得:⎥⎦⎤⎢⎣⎡-⋅'⋅=-+RT EF a a K cl Ag SP exp (16-6) 因此,给定电池(I)中左右半电池活度'-Cl a 和+Ag a ,若测得电池(I )的电动势,依上式即可求出AgCl 的溶度积常数。

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报告的书写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2. 掌握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3. 验证实验结果并分析误差原因。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XXX仪器、XXX设备等;2. 实验材料:XXX物质、XXX试剂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检查实验设备、试剂等是否齐全,并做好记录;2. 实验操作过程: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数据;3.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分析(请在此处插入图表)根据实验数据表和柱状图(或折线图)等,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解释误差产生的原因。

具体数据和分析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 数据表:根据实验数据整理成数据表,表格内容如下:(请在此处插入数据表)数据表:实验数据表| 序号| 实验参数| 数值|| --- | --- | --- || 1 | 温度(℃)| X1 || 2 | 压力(MPa)| X2 || 3 | 流量(m³/h)| X3 || 4 | 浓度(%)| X4 || ... | ... | ... |2. 柱状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柱状图,以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柱状图内容如下:(请在此处插入柱状图)柱状图:实验数据对比图(请在此处插入图表标题:“实验数据对比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参数值”)根据图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仪器精度不够、试剂纯度不高、操作过程中混入了其他物质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仪器精度、选择高质量的试剂、规范操作流程等。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实验原理,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2. 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提出以下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如:提高仪器精度、优化实验方案、加强实验前后的检查等)。

六、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在本次实验中的帮助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TLAB实验报告姓名:专业:学号:实验一MATLAB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开发环境2.掌握矩阵、变量、表达式的各种基本运算二、实验基本知识:1.熟悉MATLAB环境: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命令历史窗口、帮助信息浏览器、工作空间浏览器文件和搜索路径浏览器。

2.掌握MATLAB常用命令3.MATLAB变量与运算符变量命名规则如下:(1)变量名可以由英语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2)变量名应以英文字母开头(3)长度不大于31个(4)区分大小写MATLAB中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变量与常量,列于下表。

MATLAB运算符,通过下面几个表来说明MATLAB的各种常用运算符表2MATLAB算术运算符表3MATLAB关系运算符表4MATLAB逻辑运算符表5MATLAB特殊运算4.MATLAB的一维、二维数组的寻访表6子数组访问与赋值常用的相关指令格式5.MATLAB的基本运算表7两种运算指令形式和实质内涵的异同表6.MATLAB的常用函数表8标准数组生成函数表9数组操作函数三、实验内容1、学习安装MATLAB软件。

2、学习使用help命令,例如在命令窗口输入helpeye,然后根据帮助说明,学习使用指令eye(其它不会用的指令,依照此方法类推)3、学习使用clc、clear,观察commandwindow、commandhistory和workspace等窗口的变化结果。

4、初步程序的编写练习,新建M-file,保存(自己设定文件名,例如exerc1、exerc2、exerc3……),学习使用MATLAB的基本运算符、数组寻访指令、标准数组生成函数和数组操作函数。

注意:每一次M-file的修改后,都要存盘。

四、实验结果练习A:(1)helprand,然后随机生成一个2×6的数组,观察commandwindow、commandhistory和workspace等窗口的变化结果。

(2)学习使用clc、clear,了解其功能和作用。

(3)输入C=1:2:20,则C(i)表示什么?其中i=1,2,3, (10)(4)输入A=[715;256;315],B=[111;222;333],在命令窗口中执行下列表达式,掌握其含义:A(2,3)A(:,2)A(3,:)A(:,1:2:3)A(:,3).*B(:,2)A(:,3)*B(2,:)A*BA.*BA^2A.^2B/AB./A(5)二维数组的创建和寻访,创建一个二维数组(4×8)A,查询数组A 第2行、第3列的元素,查询数组A第2行的所有元素,查询数组A第6列的所有元素。

(6)两种运算指令形式和实质内涵的比较。

设有3个二维数组A2×4,B2×4,C2×2,写出所有由2个数组参与的合法的数组运算和矩阵指令。

(7)学习使用表8列的常用函数(通过help方法)(8)学习使用表9数组操作函数。

练习B(9)用reshape指令生成下列矩阵(不超过3次操作),并取出方框内的数组元素。

五、心得体会这次实验是一次上机进行,所以只有一步一步按照实验的步骤做,通过这次实验更加明白了一些知识和一些用法,光从书本上还是无法真的知道各种用法的区别的。

实验二MATLAB数值及符号运算一、实验目的:1、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2、掌握矩阵的数组运算3、掌握多项式的基本运算4、会求解代数方程5、掌握创建符号表达式和矩阵的方法6、掌握符号表达式的微分和积分运算二、实验基本知识:1、多项式运算poly——产生特征多项式系数向量roots——求多项式的根p=poly2str(c,‘x’)(以习惯方式显示多项式)conv,convs多项式乘运算deconv多项式除运算多项式微分polyder(p):求p的微分polyder(a,b):求多项式a,b乘积的微分2、代数方程组求解1).恰定方程组的解方程ax=b(a为非奇异)两种求解方法:x=inv(a) b—采用求逆运算解方程x=a\b—采用左除运算解方程2)超定方程组的解方程ax=b,m<n时此时不存在唯一解。

x=(a'a)-1a'b——求逆法3)欠定方程组的解matlab可求出两个解:用除法求的解x是具有最多零元素的解是具有最小长度或范数的解,这个解是基于伪逆pinv求得的。

3、符号矩阵的创建1)用matlab函数sym创建矩阵(symbolic的缩写)命令格式:A=sym('[]')2)用字符串直接创建矩阵4、符号矩阵与数值矩阵的转换将数值矩阵转化为符号矩阵,函数调用格式:double(A)将符号矩阵转化为数值矩阵,函数调用格式:numeric(A)5、符号微积分与积分变换diff(f)—对缺省变量求微分diff(f,v)—对指定变量v求微分diff(f,v,n)—对指定变量v求n阶微分int(f)—对f表达式的缺省变量求积分int(f,v)—对f表达式的v变量求积分int(f,v,a,b)—对f表达式的v变量在(a,b)区间求定积分6、符号代数方程求解solve(f)——求一个方程的解solve(f1,f2,…fn)——求n个方程的解7、符号微分方程求解指令:dsolve命令格式:dsolve(f,g):f——微分方程,可多至12个微分方程的求解;g为初始条件,默认自变量为'x',可任意指定自变量't','u'等,微分方程的各阶导数项以大写字母D 表示三、实验内容及结果:1、已知a=[123;456;780],求其特征多项式并求其根。

2、已知多项式a(x)=x 2+2x+3,b(x)=4x 2+5x+6,求a ,b 的积并微分。

3、求解方程1)⎩⎨⎧=+=+133x 2822121x x x2)⎪⎩⎪⎨⎧=+=+=+343 23x 212212121x x x x x3)⎩⎨⎧=++=++ 243x 2132321321x x x x x4、用两种方法创建符号矩阵,A=[a,2*b][3*a,0]5、计算二重不定积分6、对符号方程f=ax2+bx+c 求解。

1)对x 求解,2)对a 求解。

7、求解微分方程0)0(,1)0(,02222===++dx dyy y dx dy dxy d 。

8、已知系统冲激响应为h(n)=[0.05,0.24,0.40,0.24,0.15,-0.1,0.1],系统输入u(n)由指令randn('state',1);u=2*(randn(1,100)>0.5)-1产生,该输入信号的起始作用时刻为0。

试用直杆图(提示:用stem 指令)画出分别显示该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两张子图。

四、心得体会这次实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刚开始实验时没有把所有的实验做完,回来后又一个人把没做完的补完,学习的过程是很美好的。

希望一次比一次有进 步。

实验三MATLAB 语言的程序设计dxdyxe xy⎰⎰-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程序编辑与设计环境2、掌握各种编程语句语法规则及程序设计方法3、函数文件的编写和设计4、了解和熟悉跨空间变量传递和赋值二、实验基本知识:1、程序流程控制语句for循环结构语法:fori=初值:增量:终值语句1……语句nend说明:1.i=初值:终值,则增量为1。

2.初值、增量、终值可正可负,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只须符合数学逻辑。

while循环结构语法:while逻辑表达式循环体语句end说明:1、whiIe结构依据逻辑表达式的值判断是否执行循环体语勾。

若表达式的值为真,执行循环体语句一次、在反复执行时,每次都要进行判断。

若表达式的值为假,则程序执行end之后的语句。

2、为了避免因逻辑上的失误,而陷入死循环,建议在循环体语句的适当位置加break语句、以便程序能正常执行。

(执行循环体的次数不确定;每一次执行循环体后,一定会改变while后面所跟关系式的值。

)3、while循环也可以嵌套、其结构如下:while逻辑表达式1循环体语句1while逻辑表达式2循环体语句2end循环体语句3endif-else-end分支结构if表达式1语句1elseif表达式2(可选)语句2else(可选)语句3endend说明:1.if结构是一个条件分支语句,若满足表达式的条件,则往下执行;若不满足,则跳出if结构。

2.elseif表达式2与else为可选项,这两条语句可依据具体情况取舍。

3.注意:每一个if都对应一个end,即有几个if,记就应有几个end。

switch-case结构语法:switch表达式case常量表达式1语句组1case常量表达式2语句组2……otherwise语句组nend说明:1.switch后面的表达式可以是任何类型,如数字、字符串等。

2.当表达式的值与case后面常量表达式的值相等时,就执行这个case后面的语句组如果所有的常量表达式的值都与这个表达式的值不相等时,则执行otherwise后的执行语句。

程序流程控制指令break、return、pause2、函数文件的结构和编写方法函数只能在函数体内对变量进行操作,也就是只能访问函数本身工作空间中的变量。

M函数文件的结构(1)函数定义行(function)(2)H1行(函数帮助文本的第一行)(3)函数帮助文本(4)函数体(5)注释函数文件编写后,保存时,其文件名必须与函数名相同。

注意:函数名不要与MATLAB自身的函数命令相同。

三、实验内容及结果:练习A1、熟悉MATLAB程序编辑与设计环境2、用for循环语句实现求1~100的和。

?3、用for循环语句实现编写一个求n阶乘的函数文件。

4、一行100列的Fibonacci数组a,元素满足Fibonacci规则:a(1)=a(2)=1,a(i)=a(i-1)+a(i-2)(i=3,4,…),求该数组中第一个大于10000的元素。

练习B思考题4、已知一维数组A=[2,4,5,8,10],B=[4,6,9,3,4],用for循环语句实现。

求和函数可用sum()。

.5、利用for循环求1!+2!+3!+?…?+5!的值。

.6、编写M函数表示曲线y2=e-t/3sin(3t)以及它的包络线y1=e-t/3,并从命令窗口输入命令语句绘制曲线,t的取值范围是[0,4π]。

7、设,编写一个M函数文件,使得调用f(x)时,x可用矩阵代入,得出的f(x)为同阶矩阵。

四、心得体会这次实验,是我第一次练习用m文件写程序,然后再运行。

用m文件要比直接在窗口上写要好一些,因为m文件是可以保存下来,这样自己当时没有截取结果,以后也是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开。

实验四采用SIMULINK的系统仿真一、实验目的:1、熟悉SIMULINK工作环境及特点2、掌握线性系统仿真常用基本模块的用法3、掌握SIMULINK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二、实验基本知识:1.了解SIMULINK模块库中各子模块基本功能2.SIMULINK的建模与仿真方法(1)打开模块库,找出相应的模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