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十大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
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
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
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例说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行为方式的十大变化
与 你 同 行
课 改 专 线
尽 管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程 中 出 现 了一 些 异 样 的 声 音 ,但 是 我 想 这 声 音 大 多 是 针 对 瓶 课 程 改 革 中一 些 操 作 层 面 所 存 在 问 题 的质 疑 和 反 思 ,而 对 于课 程 必 须 改 革 这 一 大 局 来 说 恐 怕 没 有 多 少 人 会 持 否 定 的 态 度 。更 何 况 新 课 程 改 革 实 施 以 来 ,对 教 师 教 育 理 念 的 冲击 和刷 新 是 有 目共 睹 的 ,笔 者 曾 以 例 说 的 方 式 撰 文 阐述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教 师 教 学 行 为 方 式 的 变
程 ;是激励学生的一 种有效载体 ,
也 是 融 洽 师 生 关 系 、增 强 教 育 实 效 性 的一 种 创 新 举 措 。我 们 可 以
和信任 ,同时也是 在充分发挥 学
生 在 自我 教 育 、 自我 调 控 、 自我 激 励 方 面 的 作 用 。“ 正 的 教 育 是 自 真 我 教 育 。” 学 生 自选 荣 誉 称 号 的 让
对 全 校 师 生三 鞠 躬 , 并说 , 大 家 是 提 升 了我 们 师 生的 人 格 。
化, 引起 不少 人士的关 注。现仍 以 例说的形式 ,阐述新课程 背景下
教 育 行 为 方式 的 一 些 变 化 , 旨在 更 全 面地 给人 们 以启 迪 和 引 导 。
一
想象 : 在老师 的贺卡和祝福 中, 优
秀 的学 生 目标 将 更 加 远 大 ,动 力
教育方式 ,既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
称号。
一
次 次 地 把 联 欢 会 的 气 氛 推 评选 “ 三好学生” 或者 “ 优秀干部” 等都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教学一般行为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6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形式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动。
目前,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在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语),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哪些转变呢?一、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践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彻底抛弃“师道尊严”、“做学生的管家”等陈旧观念,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
”教师一旦挫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不仅要爱学校、爱教育,更要爱学生。
爱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体有何差异,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每一个学生其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爱学生体现在信认学生,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独具慧眼,鼓励每一个学生去不断自主探索,才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爱学生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民主性原则,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必须改变。
有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不懂民主,甚至说不能给学生民主,其实,民主不是教师的施舍,它应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民主性原则反映了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民主也反映了新课程的新思维。
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在尊重学生时,更要特别尊重以下学生: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曾有过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乏和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至今已有几年,我在参与课改的实践中,一直思索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作为实施课改的教师应从思想到行动该有个怎么样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已与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所以课改势在必行,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众所周知,任何新思想要从理论转化为现实,都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同样,高中课程改革也必须借助教学实践来体现与实现,那么,做为处在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教师,该怎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才能使之行之有效呢?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并且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这里,我就以“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主题,结合课改的相关理论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简要的与大家谈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怎样的转变,才能有效的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说句实话,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教学中,开始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适应,常常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显得困难重重!不过,这也并不奇怪,万事开头难嘛!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习惯仍在作崇,所以说,要有效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旧观念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教学行为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起应知时代发展要求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并且把这种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自觉把它渗透到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
首先,由于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学活动的航标灯,是教学的行动计划,所以,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应该体现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变化上,根据高中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所以,在制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毫不犹豫地摒弃原先的那种知识本位,技能本位的陈旧观念,自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使教学目标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体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并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好不,乐学的心态,在理解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
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行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1.1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
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我国第八次课程会议的召开,对教育是个质的飞跃。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课程,需要一批有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从理论上,以及实践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的成败。
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从去年初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必须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中领会和感悟。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面黑扳,默写、出题与解题、点评等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这种组织者创建的一个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学生的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
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新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图片、表格、名言警句以及材料等,这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它们。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作为新课程,最起码的应该有一些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
但是不能过于频繁,一节课搞七、八个甚至十几个探究活动,这只能是流于形式,短暂仓促,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和时间,那就根本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
2、组织营造学生的积极参与氛围。
一个班级的许多学生,各自的性格、知识面、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不同,其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对那些寡言少语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给他们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
在分组讨论时,可以前后桌几名学生轮流主持,轮流回答;也可以一人出问题,大家来思考分析。
我在新教的学生面前,发现不少学生在探究讨论时积极参与得不够,于是开始时经常讲的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如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变化
教 育科学
教 育 与 教 师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变化
霍 剑 锋 ( 河北省 昌黎 县靖安 镇椹 子庄 小 学 06 0 ) 663
课 程 的 四要 素 是教 师 、学 生 、教材 、环 境 。那 么在 新课 程 当 中,这 些 要素 与 旧的 课程相 比到底 发 生 了哪 些 变化 呢 ?笔者 针对 这 个 问题进 行 了简单 的探 讨 。 走 进 当今 的 中小 学课 堂 ,首先 映入 眼 帘 的是教 师 高高地 站在 台上 “ 滔不 绝 ”、 “ 语连 珠 ”地 讲解着 这 一节 课 的 内容 ,而 滔 妙 学生 则是 规 规矩 矩 、认认 真真 、 全神 贯注 地倾 听着 教师 所 讲 的 内 容 ,并将 教 师所 讲 的 内容 原封 不 动地 录入 大脑 中 ,将 教师 黑板 上 所写 的 内容 也一 概记 在笔 记 本上 。也 许这 种情 况在 人 们 的眼 中 已
发展
1 以讲授法 为 主的单 项信 息交 流方式 :教 师教 ,学 生 学 。 . 2 以谈 话为1 的双 向交流 方式 :教师 提 问 ,学 生 『答 。 . E 口 j 3 以讨 论为主 的三项 交流 方式 :师 生互动 相互 旧答 。 . 4 以探 究—— 研 讨 为主 的综 合交 流 方式 :师 生共 同讨论 、研 . 究 、做 实验 。 以上 这 几 种 信 息 交流 方 式 , 显而 易 见 , 后 两种 教 学 方 法所 形 成 的信 息交流 方 式 比较好 。其 中,第 四种 合作 探 究模 式最 佳 , 这 种教 学 方式把 作 为个 体 的学 生 的 自我 反馈 、学 生群 体 的信 息 交 流 ,师 生之 间的信 息反 馈 、交流 及 时普 遍联 系起 来 ,形 成 了 多层 次、 多通 道 、多方位 的立 体信 息交流 网络 ,而 且它 能使 学 生通 过 合作 学习相 互 启发 ,相 互 帮助 ,对 不 同智力 水 平 、认知 结 构 、思 维方 式 、 认 知 风格 的学 生实 现 “ 补 ” , 以达 到 共 同提 高 的 目 互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理念)
兴仁县交乐学校“十二五”(2011—2015)教师继续教育(2011年度)校本培训教案共2学时培训时间: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培训地点:教师办公室主讲教师:梁忠参训教师:交乐学校全体教师第一课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案行为的变化教案,尤其是课堂教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案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案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课堂教案的组织者——教师的教案行为是否适应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因为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案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案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雾里看花的教育行为体现出来。
教育理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行为的转变中进行。
理念不转变,行为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行为不转变,理念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在传统的教案中,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
教师的行为是教,是传递,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学生而方,教师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的学就失去了方向,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如果教师的教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老师是教案的主角、主宰者,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怎样教,教什么,都是由教师而定。
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案模式,课堂的“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老师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
教案共同体变为了教的单一体,学的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
而新课程强调,教案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丰富教案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案相长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
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
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
例说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行为方式的变化
例说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行为方式的变化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大多是针对新课程教育行为方式问题而提出的质疑。
现以例说的形式,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行为方式的一些变化。
1.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称号【案例】新学期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李老师提出新学期要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荣誉称号。
具体做法是:每个同学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够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的旁边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每个称号的标准不少于三条。
在本学期中,只要刻苦努力,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
在以后的日子里。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按照自己拟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班级各方面情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期末的时候,结合每个同学的表现,参照他们定的标准,凡是达标的同学都获得了相应的荣誉称号。
【评说】与传统评选“三好学生”的做法不同,让学生自选荣誉称号,自定获奖标准.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在学生评价方面“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
2.新年,我给学生送贺卡【案例】每逢新年将至,校园内就会出现贺卡满园送的现象。
同学们虽然从送贺卡中享有一份乐趣,但是确实有同学间因送谁不送谁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发生。
为避免这种情况,姚老师就送贺卡的利与弊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一是自制贺卡;二是新年联欢会上统一赠送。
为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收到贺卡,姚老师为班内48位同学精心准备48张贺卡,并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认真地写上新年的祝福。
新年联欢会上,主持人宣读老师所写的新年祝福语,同学们据此猜出是送给谁的贺卡,一次次地把联欢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评说】老师给学生赠送新年贺卡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平等的观念,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也是老师赢得学生爱戴与信赖的重要过程;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有效载体,也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创新举措。
教师十大变化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见证了教育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巨大变革。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现代的信息化教育,从应试教育的压力到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这一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教师十大变化的深刻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1.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展开。
如今,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1. 从“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现代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从“单一讲授”到“多元互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如多媒体、网络等,使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技术的应用1. 从“粉笔黑板”到“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 从“无网络”到“互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 从“权威”到“朋友”:现代教育强调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为学生提供关爱和支持。
五、教师素质的提高1. 从“知识传授者”到“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2. 从“单一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知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育评价的改革1. 从“一考定终身”到“多元化评价”:过去,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十大变化邱广欣新课程的推进尽管举步维艰,对新课程的评说尽管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被一线的教师所接受,并悄无声息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起了一些变化。
本文试图运用例说的方式来展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一些变化,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一、没有讲台的日子,真好![案例]当宋老师带着讲义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讲台不见了(因损坏送去维修),于是一节课间,手忙脚乱的宋老师顿感失去了支撑点:讲义无处放了,手也无处撑了,身子也无处靠了,甚至感到“尊严全无,再也寻不到原来高高在上的感觉了”。
过了一段时间,宋老师渐渐适应了没有讲台上课的情况,并且因上课前不得不更加充分地钻研教材,精心的设计教学流程,上课中可以毫无障碍地活动在学生中间,更加流畅自然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宋老师更加的自信,且从中找到了与学生不设防接触的全新感觉。
[评说]教室里撤下的不只是讲台,更撤下了师生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屏障。
也许讲台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没有它时所带来的却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的变化。
不是有学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当校长把讲台移向教室的一角时,一下子找不到上课感觉的老师不得不将讲台移回原地才心里踏实。
其实带来心里踏实的不是讲台,而是那走惯了的路,那习惯了的思维,那固化了的模式。
二、让孩子高高地举起右手。
[案例]据《解放日报》报道,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教师,课堂提问时发现一位学习成绩极差的同学也跟着大家一起举起了左手,然而提问他时,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下课后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沟通时,孩子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的。
”于是,老师与学生悄悄约定:今后老师提问时,你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
此后这位老师每当看到这个孩子举左手时,就尽量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他举右手时,就不提问他。
一段时间后,这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性格开朗了,学习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评说]笔者曾不止一次的讲过这样一句话:我敢拿脑袋担保,没有一个孩子会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的。
即使从表面看来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差满不在乎,但内心肯定是一种痛楚的感觉。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小心翼翼的去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闪光点,并不断的使其发扬光大。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这是作为教师的最神圣的使命。
三、精彩的世界文化之旅。
[案例] 在一节初中二年级的政治课上,五个合作小组的几十位同学先后登上讲台,或展示实物,或模特表演,或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播放新西兰自然风光文化之旅、加拿大游学之旅、俄罗斯建筑文化之旅、韩国饮食文化之旅、秘鲁民俗风情文化之旅的多彩而丰富的摄录剪辑。
内容的充实、参与的广泛和效果的良好都大大的出人意料。
而该课的执教者——欧阳老师则真正过了一把导演瘾。
[评说]有人曾提出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书本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方法;三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放手让学生去获取一切。
以此对照欧阳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自然属于第三境界的成功课例。
不仅如此,这节课还是老师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再造新的课程资源的一个成功课例。
几十位同学分小组活动从准备收集素材到制作课件再到分工协作展示魅力文化,使同学们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这节课中,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背景下老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参与者、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的指导思想。
四、和学生共享教学参考书的日子。
[案例]在一节课上,胡老师突然向学生宣布:从今往后教学参考书是属于全班同学的“班书”,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孩子们先是疑惑,既而兴奋得炸了锅。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为了走出教参的阴影,而查阅更多的资料,孩子在自学中有了困惑,便会有的放矢的拿出教参寻求帮助;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师生不再为符合教参上的答案而费心劳神,课堂上充满了几多的灵性、几多的激情。
[评说]教参是学生心目中的神秘地带,是老师“有恃无恐”的保障和依靠。
让教参成为师生共享的“班书”,虽然不是壮举,但即使在今天,恐怕也不是多数老师都能付诸现实的作为。
其实,教学的过程更应该是老师向学生适时地提供帮助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失去我们的“话语霸权”又何尝不可呢?德国一位教育家曾有这样的“奇谈”:“21世纪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是让老师尽可能的闭上他的嘴巴。
”五、课堂上飞来美丽的小鸟。
[案例]在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上突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鸟。
孩子们的吸引力一下子全被小鸟吸引住了:有的孩子离开座位试图去抓住小鸟,随着小鸟在教室里左冲右撞,教室里乱作一团。
此时,只听语文老师说:“你们看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可见学习是多么的有趣、多么有吸引力呀。
”看着孩子们的好奇,老师接着说:“这只小鸟真漂亮,大家就仔细欣赏一下吧。
”他吩咐小朋友们安静下来:“不要把小鸟给吓坏了,让我们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看看小鸟是怎样飞出去的。
”轻轻的几句话,马上把孩子们的猎奇引导到对事物的观察和情感体验上。
接下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提醒同学们们:“既然大家对小鸟这么感兴趣,可不可以把它给写下来呢?写一写小鸟飞进教室、在教室里盘旋、飞出教室的过程。
”于是同学们一边观察议论,一边拿出纸和笔,刷刷地写了起来,一堂生动的作文课由此开始了。
[评说]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还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应该说本节课中的语文教师以高度的教学智慧灵活的运用了课堂上的再生资源,巧妙地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授课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了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六、我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案例]这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
在一次庆祝教师节的班会课上,李老师以“有奖征谏”的形式向全班学生索取“节日的礼物”——诚心诚意地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并现场发奖。
于是继黄金涛首先向老师“开炮”之后,班内的其他同学纷纷加入“炮轰老师”的行列,平时老师在处理班内问题时的一些不当的作法都一一被学生揪出亮相,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都得到了老师的奖励。
后来在为这个班编辑班刊《恰同学少年》时,李老师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我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按学号顺序一一列举了每位同学对老师的教益。
[评说]尽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代代相传,但是真正能向学生讨教学习者,却屈指可数。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不只在知识上会出现“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客观现象,在人品上,学生身上的纯朴、纯真、善良等美好品质更应该是不少老师学习的榜样。
因此“向学生学习”“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已成为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
七、明天的东莞,还有水喝吗?[案例]一天,黄老师刚回到办公室,班里的郭钰城和刘琪君同学拿着一份《南方日报》跟了进来,“黄老师,报纸上说我们东莞是全省五大缺水城市之一?”“有什么不对吗?”“肯定不对劲,我们东莞南面是珠江,东江由东向西流经全市,年降水量也多,另外还有很多水库呢,不可能会缺水呀?”黄老师看他俩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就建议他们组织几个同学成立一个课题组,共同对此进行研究。
之后在三位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课题组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查阅资料等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先后撰写出了《东莞,明天还有水喝吗?——对东莞成为重点缺水城市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的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的文章,被《东莞日报》等媒体所采用,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学们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和锻炼提高。
[评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必须要适时地组织学生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素养。
八、用教育技术整合课程[案例]在一节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为内容的初中化学课上,常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全程演示复习了“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并由此引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新课内容。
在师生共同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接着针对一些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和失误现象,老师又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重点提示了操作过程中常见的不规范的动作和程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了足量的课堂训练,使得所学内容得到了及时地反馈和巩固。
[评说]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深受欢迎。
但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要处理好使用的“度”的问题,并非多多益善。
如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训练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就限制和缩小了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一些数理学科中,如果能够把口述和实物展示无法形象的表现出来的内容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网络沟通,新人耳目的师生沟通方式。
[案例]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张老师的第二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因此他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并组织全班学生制作了精美的班级主页,并把师生论坛作为师生联系的重要渠道。
每天晚上,张老师都会坐在电脑前与班内的学生共同交流,解决同学们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就学生在生活、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发帖子来进行讨论。
一学期下来包括他和他的十几位学生先后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网络沟通成为他和学生沟通交往的重要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评说]将互联网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大增强了教与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同时也切合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点。
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博客和论坛的形式可以及时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动向,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引导,防止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和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谁也无法阻止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
十、跨过学科界限,另有一番天地。
[案例]小学体育教师何老师在以“侧手翻,过障碍接力”为内容的体育教学中,巧妙地将体育课和浙江省编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八课《山里的孩子》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创设生活情景,让城里的孩子乘着火车来到山里,模仿爬山、过溪桥、采蘑菇、小猫抓尾巴、侧手翻、送开水、集体舞蹈等具有生活情趣的情景,既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课内无法体验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