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名著改编的多样性诉求_耿波

合集下载

多元叙事·共情传播: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喜剧电影

多元叙事·共情传播: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喜剧电影

共情(empathy)“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理解他人的经历并作出反应的一种能力”。

[1]喜剧电影契合大众娱乐心理与消遣需求,通过表层上的制造笑料,以及隐藏在“笑”背后的精神内核(包括“思想导向、社会意义和审美趣旨”[2]),使受众不由自主产生移情。

新世纪以来一批黑色幽默喜剧的反讽、调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人性忧思;《一个勺子》《我不是潘金莲》《驴得水》《追凶者也》等荒诞性喜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与时代征候揭露;《非诚勿扰》《失恋33天》等轻喜剧时尚轻快,体现出鲜明的时尚潮流与时代烙印;开心麻花系列深刻的社会洞察,在笑的背后反映社会现实,契合受众心理。

这些喜剧电影,结合时代语境,囊括社会热点,通过本土化的创作模式、后现代的叙事手法,以及逃离—寻找—回归的叙事结构,以新生代观影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共情传播付诸实践,引导大众关于时代征候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一、基于本土创作模式的群体共情,观照社会现实同一文化群体内的个体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更为接近,更易引发共情。

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的横空出世为发端,国产喜剧站在平民视角,观照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与悲欢离合,创造了本土化的故事讲述方式,在大众感同身受中实现共情张力。

一方面,以底层人物为载体,折射社会观照。

随着消费文化的崛起,电影创作的平民意识逐渐凸显,国产喜剧电影与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探讨了在时代洪流下普通个体的生存状态。

以宁浩黑色幽默喜剧为代表,在模仿西方喜剧的基础上,以巧合推动情节发展,以荒诞制造笑点,摈弃了西方黑色电影中的暴力与犯罪元素,融入本土的动作元素、植入中国社会现实,在嘲讽与反叛中化解严肃,实现了黑色元素本土化。

其他贺岁片、囧系列、开心麻花系列、轻喜剧等都围绕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本土化的地域场景烘托环境氛围,夹杂本土语言的诙谐幽默突出人物的鲜活,更加接近生活本色。

影片中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对梦想的坚持,都传递着真实与通俗,在内容与情感上能够快速与观众形成互动,在娱乐中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第三单元主题之二:多样文化-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三单元主题之二:多样文化-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三单元主题之二:多样文化鉴赏外国小说,感受多样风格——单元主题延伸阅读小说是现实与生活的精神结晶体,是作家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读一部经典小说,就如同一次奇异的漫游,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之中,感受不同的文化风貌。

《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巨著,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百年孤独》和《老人与海》属于现代小说,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天地。

本单元课文要求“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的能力要求,精选19世纪世界经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

阅读本单元文章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 现代小说在题材内容、创新手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如海明威简练直观、情感含蓄、朴实的艺术风格,又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轻灵厚重兼而有之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等,请阅读本单元的小说作品,体会不同作品中展现出的多样化的风格,并进行概括和总结,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文学能够取得今日的繁荣局面,不仅源自于深厚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赖于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吸收借鉴。

请你选读本单元中任意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一则读书评论报告,重点阐释你的所得,展示你从文本中获得的启发,根据自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情况的了解,撰写成以《对比中×(国家)在××××(领域: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的互相影响》为题的小论文。

3. 学习“猜读”的阅读技术,通过圈画关键词,对作品的情节脉络、事件的发展走向、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大意等内容进行猜测。

消费社会下的名著改编_评电视剧_新水浒传_

消费社会下的名著改编_评电视剧_新水浒传_
《新水浒传》导演鞠觉亮表示, 《新水浒传》希望能让更多的 80 及 90 后观众喜欢。[5] 在 2004 年,北京 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中国影 视受众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北 京 地 区 电 影 电 视 受 众 收 视 调 查”, “此次调研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 的方式,覆盖北京 10 个主要城区、郊 区;调查对象为 13 周岁以上的常住 居民;发放问卷 1100 份,回收 1043 份, 有 效 回 收 率 为 94.82%。 …… 数 据表明,电视遥控器很大程度上掌握 在孩子和未婚年轻人的手中。……受 访 者 大 部 分 表 示 比 较 爱 看 电 视 剧, ‘有时看’占 36.1%,‘经常看’占 27.6%,‘几乎必看’占 7.5%,合计
在《 新 水 浒 传 》 中, 男 演 员 大 都 英俊帅气,即使原著中其貌不扬“面 黑身矮”的宋江,电视剧中也选择了 长相帅气的张涵予来扮演,晁盖由香 港影星吕良伟扮演,公孙胜则由井冈 山来扮演,柴进由黄海冰扮演等等。 至于《新水浒传》中的女性,一个个 更是青春靓丽。潘金莲由甘婷婷扮演, 李师师则由台湾女星安以轩扮演。水 浒 108 将中有两名颇为男性化的女将, 分别是孙二娘和顾大嫂。原著中这样
50
71.2%。”[6] 调查数据显示年轻观众 成为当前电视剧消费的主力军。在这 个消费社会中,娱乐明星对年轻人具 有极强的娱乐号召力,追慕明星更是 当下年轻人中的一种潮流。北京师范 大学所作的这次调查也包括对观众收 视兴趣的内容,数据显示观众对电视 剧产生收看兴趣的选型依次为:“‘情 节比较吸引人’为 76.3%,‘有明星 熟悉面孔’为 40.9%,‘造型画面漂 亮’为 31.1%,‘从朋友那里听说’ 为 15.2%,‘ 广 告 宣 传 吸 引 人’ 为 11.1%。”[7] 从中可见,除了情节之 外,对观众吸引最大的就是明星的加 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新水浒传》 在演员的选择上多为当前流行的娱乐 明星,这是电视剧投资为追求利益最 大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消费 社会下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由 于《新水浒传》在演员选择上的偶像化, 使得其所塑造的水浒英雄少了几分粗 犷豪迈的英雄之气,而多了几分柔美。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汉语中的“经”最初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后引申为道路、规范、原则等。

[1](P511)“典”,本义即简册,后多指记载被尊为准则或规范的古人训诰及规章制度方面的书籍。

[1](P182)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意思即说天、地、人的常理的这种书叫做“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应是对后世具有典范作用的、内涵丰富的、超越时空的权威文本。

消费社会,是让?博德里亚在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变化的三个阶段:前商品化阶段、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个社会阶段,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马克思的研究不同,交换价值大大超过使用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20世纪80年代以降,伴随着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丰裕而多样化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

最大限度的攫取财富,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求,超前消费和一掷万金成为其时代精神的表征。

在以消费同时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消费社会,商业化的生产方式几乎左右了中国社会所有行业的运营,一切的文化、文学行为也被推入商品的洪流,呈现文化文本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审美化的特征。

当进入商品序列的文学生产一旦无法满足那些被消费文化所驱使甚至异化了的消费者的欲望时,便不可避免受到残酷的市场法则的规约――被冷漠或边缘化。

消费社会是个抵抗思想的时代,文化工业在商业利润法则的驱使与控制下,迎合大众消费与叛逆欲望,利用现代的声像技术等手段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打破了人们关于经典的种种幻想。

简述当代消费社会中文学消费的新变化

简述当代消费社会中文学消费的新变化

简述当代消费社会中文学消费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消费社会开始改变文学消费的模式。

文学消费的内容既提供传统文学、历史文学,也提供当下的热点文学、流行文学。

从娱乐性质来讲,文学消费的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实用化,文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受众群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早已入世。

网络文学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大降低了文学消费的成本,内容涵盖从常规文学到历史文学,从传统文学到流行文学,文学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

此外,网络文学给读者和写作者带来更多的创作机会,不仅拓宽了文学的消费范围,也丰富了文学的消费形式。

另一方面,当代文学消费增加了媒介传播的宽度和深度。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文学的消费者不仅要求文学本身的内容,更要求文学的表现形式。

比如,实体出版和网络出版等,都是文学消费者获取文学内容的渠道,他们不仅要求文学内容本身要质量高,而且也要求它的形式要高质量。

因此,当面对文学消费时,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竞争性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的形式正在成为消费文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最后,当代文学消费者的精神分类也在发生改变。

现在的文学消费者更强调阅读的过程中自身精神的发展,比如在文学消费中发现新的价值观,理解世界,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走向,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因此,文学消费者应该选择能满足自己心灵需求并丰富生活的文学作品,享受文学消费带来的乐趣。

总之,当代消费社会的文学消费正发生着新的变化,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完善,文学消费者也面临着更丰富的选择。

文学消费不仅是一种消遣,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治愈的过程,只有把文学消费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品尝到文学的真正乐趣。

消费语境下史诗级长篇小说电影化改编论

消费语境下史诗级长篇小说电影化改编论
以将 较 为耗 时 的文化 消 费品 , 压 缩为 一种更适 应 于 消 费 语境 的 碎片化 文化 消 费品 , 同时 , 亦 能 够将 这
传 统话 语范 式消费 语境 中的理性 内涵 、 理性 深 度、 理性 表达 均 在锐 减 , 传 统话 语 范式 下浓郁 的文 化 性 正在被 过 度 的娱 乐性 所消 解 , 一方面是 人文 关
大融合无关大众文化品位优劣高低 , 而仅仅 只代表着
后现代社 会消 费语境的一 体化审美 意识与娱 乐意识
的统 合。 同时, 这 种消 费语境 的变 迁 , 亦为后现 代影
训, 好莱 坞及 各国影业 均针 对史 诗级 长篇 小说 进行
了较 多 的电影 化改 编。
视艺术带 来了一种 向史诗 级长 篇小说 求简 、 求新 、 求 变、 求趣 的电影化改 编 的可持 续性 需 求 。
人 后现代 影 视艺 术作 品之后 , 令其释放 出更 加 迷 人 的鲜 活 光 影 , 以 及 更加 宜 人的人 文精神 关照 。 从 近
年大 火的消 费语境 来看, 消 费 语境有 着众 声喧 哗 的
甚 嚣尘 上的趋 势 , 这 种 喧力操 控 , 同时, 更有大 众 娱 乐消 费需 求 狂 热追 逐 之下 的不断高 涨 。 这一切 最终 都 导致了整 个 娱 乐
之 上 的精 简 ; 而求 新化 则 是 由小说 原 著 的内容 中,
抽 取 出更 适合 于后现代 消费逻 辑 的精 华 ; 求变 则 是
【 作者简介 】杜鹏举,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7 8
201 7钷
第1 5 期
由小 说 原 著 中的基 本 元素 加 以较 大 人物 、 情节、 叙

浅析消费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诉求

浅析消费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诉求

浅析消费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诉求作者:王思思来源:《卷宗》2019年第10期摘要:在当今电视媒介全面覆盖的媒介环境中,在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当今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中的传统节目形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在电视媒介广泛覆盖的文化语境下,我国正值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

主旋律电视剧承担着一定的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社会主流思想、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重任。

然而,当下文化消费的滥觞迅速在全球蔓延,伴随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主旋律”的创作标签化,面对着空前激烈的全球文化政治竞争主旋律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创作困境。

本文旨在文化消费语境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自身现状和受众的审美诉求研究,探讨它如何成功突围从而实现主旋律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和商业性,并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关键词:文化消费;主旋律;审美期待;《人民的名义》1 消费语境的时代性表征消费语境是我国自市场经济以来时代特征的一种概述,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

在此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下,文化消费的滥觞迅速在全球蔓延,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领域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作品呈现出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发展态势。

“主旋律”一词最早来源于原国家广电部部长孙家正的一次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意指反应时代精神,激励人民奋进。

然而主旋律电视剧发展至今,在观众看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是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的宣传口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人民集体的价值观。

倡导国家的政策思想,是拍给老一辈革命家、老战士或领导班子看的,所以,观众惯性的认为主旋律电视剧没有艺术性可言,缺乏对此类文化产品的欣赏欲望。

对于制作方或投资方来说,他们认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在当前消费语境中无利可图,缺乏观众基础,影视制作公司不会投资,因此,越是主旋律,越没有收视率,便成为影视行业部分制作人员口头的谈资。

新消费时代下文学作品的消费特征、价值输出与营销路径

新消费时代下文学作品的消费特征、价值输出与营销路径

【摘要】文学作品既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大众享受、发展需求的消费品。

为适应消费升级趋势,释放文学作品的价值潜能,需要聚焦大众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通过创新文学作品的营销模式,完善营销体系,持续巩固、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使文学作品在被读者接受、购买的同时,实现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效输出。

通过以新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文学作品的消费特征、价值输出,提出营销建议。

【关键词】新消费时代;文学作品;消费特征;价值输出;营销路径一、新消费时代下文学作品的消费特征1.消费需求个性化突出,分散性特征明显随着大众文化、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大众在选购文学作品时,通常结合个人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来选择,受消费诉求多样性、个性化影响,文学作品消费向分散性发展。

一方面,文学作品消费呈现分散性特征。

新消费时代,消费者选购文学作品的出发点从实用向兴趣、技能提升、休闲娱乐等方向发展。

当前文学作品门类更加多元,玄幻、魔幻等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小众、冷门的文学作品都获得了消费者关注。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消费呈现个性化特征。

受审美能力、个人偏好及文化素养等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偏重的作品类型也存在显著差异。

但整体上看,文学作品消费与性别、年龄、学历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2.电子书与纸质书消费并重,感性消费特征明显在电商经济、电子阅读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文学作品时,出现了新的感性消费、电子图书购买等现象。

一是文学作品消费呈现理性与感性消费并存的特征。

读者在选购文学作品时,不再单一从实际爱好、阅读兴趣等理性需求出发,直播电商引发的跟风、冲动购买等现象日益普遍,尤其是一些爆款文学作品,经过直播间推荐,瞬间完成销售。

但部分消费者本身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及作者并不了解,更多出于对直播间及主播的信任完成消费。

二是文学作品消费呈现虚实并重的特征。

消费者既购买纸质图书,也通过微信读书、掌阅读书等App 阅读电子书籍,文学作品消费呈现纸质书与电子书并存现象。

另类的“精英”:《礼记》在大众文化时代的阅读

另类的“精英”:《礼记》在大众文化时代的阅读

Unusual Elites:The Reading of Book of Rites in Mass
Culture Time
作者: 耿波[1]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高校图书馆工作
页码: 73-7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礼记》;另类"精英";事问题
摘要:�礼记》是形成于中国秦汉之前的经典。

在大众文化时代,另类的"精英",就是那些有
足够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产生了精神需求的人对《礼记》的阅读很是热心,他们应当成为《礼记》在这个时代阅读的主体。

在大众文化时代,《礼记》的阅读要读出完整的、活态的礼记文化,而不应当做僵化的条文去阅读。

在大众文化时代,《礼记》的阅读要和人们实际的"事"联系在一起,使
礼文化真正切入到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的问题与困境中来。

只有如此,《礼记》在大众文化时代
的阅读,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5。

变则通:图书出版中文化诉求的多样性

变则通:图书出版中文化诉求的多样性

变则通:图书出版中文化诉求的多样性
张晓伟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在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图书中的信息传播其实是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文化信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信息传播的形式是在用文化对话来调节社会关系。

因此,图书本身的编辑与出版就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文化诉求,而这文化诉求又具有多样性,这就涉及到:图书内容中知识的扩散、消费形式(如:图书出版与营销)的创新等等,而且其实现核心在于受众。

【总页数】1页(P20)
【作者】张晓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莫言作品中文化景观的审美诉求 [J], 赵婷;郭婷
2.观众的现实诉求r——基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文化交叠现象的研究 [J], 宋美琪
3.变则通:图书出版中文化诉求的多样性 [J], 张晓伟
4.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特征表现及其价值诉求的再认识——以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为例 [J], 柳佳
5.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特征表现及其价值诉求的再认识——以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为例 [J], 柳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市场消费文化下的文学形态

市场消费文化下的文学形态

市场消费文化下的文学形态
郝娟菡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5(000)035
【摘要】消费型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的生产、传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方式和心理期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当今文学已经走下传统文学的神坛,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市场经济文化的运作中,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精神产品.本文将从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文学传播媒介的影视化和网络化以及大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变化三个方面,探讨当下市场消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形态.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郝娟菡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美感形态的"物化"倾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
2.文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暖昧遇合"——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新关系之二
3.文学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欲望能指的"叙事狂欢"——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新关系之一
4.三足鼎立、各有千秋——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
5.消费文化、东方主义与叙述的模式化——个案管窥海外华人文学的形态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若干重大问题及政策研究”结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若干重大问题及政策研究”结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若干重大
问题及政策研究”结项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13(000)022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若干重大问题及政策研究”于2011年立项,由财经战略研究院(原财贸所)荆林波研究员主持,课题组成员16人。

该课题最终成果为20万字的专著《关于扩大消费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页数】8页(P10-17)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2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文辞书编纂基础资源库”结项 [J], 王志平;
2.“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若干重大问题及政策研究:《关于扩大消费的若干问题研究》 [J], 无;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第二期)”结项报告[J], 何馨(整理)
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结项 [J], 新文(整理)
5.我校承担的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J], 杨保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张耿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06(000)025
【摘要】消费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中最平稳的变量之一,但东亚主要经济体普遍存在消费波动大干产出波动的现象。

对中国而言,居民总消费在1990年之前波动较剧烈,其幅度(以标准差衡量)比同期总产出波动幅度高出30%以上;之后则显著趋缓,并开始低干总产出的波动幅度。

这主要应归因干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型--转型期中的居民需要时间来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需要时间来掌握在新环境下的最优消费策略。

此外,耐用品消费不能解释中国居民消费的大部分波动性。

【总页数】1页(P86)
【作者】张耿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经济转型导致汽车消费观转变 [J], 李稻葵
2.消费经济转型与消费政策——关于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思考 [J], 陈新年
3.中国房价波动、股价波动对经济波动及居民消费影响的揭示 [J], 靳涛;褚敏
4.解读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调控思路——《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机理及调控研究》评介 [J], 易行健
5.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消费金融风险规避探讨——基于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经验与启示 [J], 徐晔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动中的主动: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

被动中的主动: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

被动中的主动: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
耿波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2)3
【摘要】传统习俗与节日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使人形成被动的生活状态,但人们却乐在其中,这种状态可称为“被动中的主动”。

尼采、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被动
中的主动”的探讨,形成了西方思想史上这一问题的理论脉络。

传统习俗与节日中
充满主动与被动的“冲突”,这种“冲突”使“作品”被人看见,从而具有了“形式”意味。

在形式的意义上,“作为节日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的节日”是同构的,“艺术”因其“形式”为人所目睹,形式应是传统习俗与节日作为艺术同构的最终见证。

【总页数】9页(P77-84)
【作者】耿波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英语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主动形式和中动形式表被动意义
2.用唐山精神记录过去以满怀激情抒写未来——唐山大地震30周年聚焦唐山报纸媒体:在被动中寻
找主动于主动中寻求生动——从《唐山劳动日报》纪念抗震30周年的报道看新
闻策划3.万圣节忙坏家长折射了什么——怎样过洋节折射教育的主动与被动4.变
被动为主动,培养作文修改能力——一节习作讲评课实录与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葛优“顽主”形象论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葛优“顽主”形象论

作者: 耿波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46-51页
主题词: 顽主;人民;大众;仿真
摘要:葛优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顽主”形象,这些“顽主”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从为“人民”服务向为“大众”服务的转变。

在为“人民”服务时代,“顽主”的形象为人民提供了释放政治压力的空间,在为“大众”服务时代,“顽主”又为大众提供了打破符号幻象的有力武器。

在打破符号幻象的意义上,葛优塑造的“顽主”形象为普遍陷入仿真迷局的当代中国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顽主”形象是中国80年代文化经过时代澄汰而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管在何种意义上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时代名著改编的多样性诉求耿 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一、新世纪以来名著改编之争的透视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名著改编之风一年比一年猛烈,而由此所引起的争议也在逐渐升级。

2000年,现代剧作家曹禺三部名剧 雷雨 、 日出 和 原野 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因后两部作品改编幅度较大,剧评界一片哗然。

以此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纷纷跌入 新编 的巨轮,鲁迅的 孔乙己 ,老舍的 茶馆 、 骆驼祥子 ,巴金的 家 、 春 、 秋 ,萧红的 生死场 ,张爱玲的 半生缘 、 色 戒 ,张恨水的 金粉世家 ,等等,动作之整齐划一,令人咋舌。

不仅如此,新世纪以来,文学名著改编与前此相比不仅在数目、广度上逸出常态,在改编后样态上也是千差万别,有话剧、舞台剧、越剧、音乐剧、试验戏剧,还有电视剧、电影、动画、多媒体等等,艺术样态上的差异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原著主题、意蕴、价值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接受差异。

在一个已习惯于通过书卷展读来欣赏 红楼梦 的传统读者看来, 红楼选秀 这样通过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媒介形式进行的 阅读 方式无疑是荒谬的,而由此 阅读 出的作品主题、意蕴、人物性格特征等则更是离题万里。

造成名著改编前后差异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的名著改编不仅产生了数量众多、形态多样的作品,而且也产生了更为客观的、围绕名著改编的争论,而这种争论在新世纪到来之前的名著改编中是较少见的,起码在争论的性质上有所差别。

传统意义上的名著改编,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四大名著的系列改编, 西游记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等被纷纷搬上银幕,而当时所引起的反响是相对平和的:学者们莫衷一是,人民大众欢呼雀跃,制片发行商低调运作,很少看到有如此激烈的争论。

即使有争论也大都是关于知识细节的纠谬,比如原著 西游记 中所说 破烂流丢一口钟 的 一口钟 ,电视剧版中将之理解为一口铜钟合适不合适?如此等等。

究其原因,前此名著改编之所以如此波澜不惊,盖因当时以 经典 为中心模式的文化氛围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量,各个阶层,包括制片发行方,基本都是抱着 换个角度看名著 ,以 名著 中心的精英文化心态完成名著改编的制作、接受和批评活动的。

可以说,在当时,名著改编其实是被看作以经典文化为本位的新型传播方式,既挑逗着人们跃跃欲试的新奇感,又没有在根本上威胁到人们对于以名著为代表的经典文化的认同。

在当时的经典语境中,名著改编被看作是经典文化适应时代进步的象征。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关于名著改编的争论骤然升温,几乎每一次名著改编都在纷扰的争论中演化成了一场文化 事件 。

纵观这些争论,可以发现争执的焦点与经典文化时代相比已有了很大差别,争执焦点已从 细节是否真实 转移到 是否应忠实于原著 。

在 是否应忠实于原著 的总体争论中,我们看到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立场:一种是保守派的立场,认为名著改编必须 原汁原味 地忠实于名著;另一种则是开放派的立场,认为名著改编应当支持 大删大改 ,起码应该对之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1]上述两种立场旗帜鲜明,针锋相对,而分40别持两种立场的卫道士们更是以此生发出强烈的道德感:捍卫名著的 原汁原味 就是守护了经典文化的清白,而勇于 大删大改 则是与时俱进、不辱时代使命。

于此,两种因立场观念差异而导致的争执很快上升为包含守贞与背叛之争的道德审判,立场上的偏左或偏右都会带来一场毫不留情的道德辱骂,而这已成了当代文化语境中名著改编之争现场中的习见景观。

正因为名著改编这一文化实践被强行赋予了 道德 诉求,因此,要真正解决当代名著改编之争的纠缠不清,必须通过祛除 道德 诉求的独断性,还原当代名著改编中多样化的文化诉求,以此开启问题解决之门。

二、消费时代名著改编的文化诉求探讨当代名著改编中所包含的文化诉求,必须了然当代名著改编发生的文化语境。

消费社会 一词来源于西方社会学,指在西方社会发展中,时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控制的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以社会个体的 消费 行为进行建构的社会景观。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化已逐渐完成从传统经典社会向当代消费社会的过渡。

中国消费社会的演进历程起自20世纪90年代, 文化大革命 的极端禁闭、80年代以来的文化大开放以及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的膨胀发展,为消费社会在中国的诞生营造了合适的生态环境。

但90年代中国的消费社会还是雏形,虽然跃跃欲试却没有完成自身的合法论证。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产业发展的成熟,社会 消费 行为日益丰富, 消费 心态日益雄强而坦然。

中国的消费时代没有经过任何宣言悄然来临,并以难以觉察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创造与接受行为。

新世纪以来的名著改编就发生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语境中。

与经典文化相比,消费文化凸显如下特征:欲望化、平面(符号)化以及多元化。

欲望化是就其文化个体内在冲动而言,平面(符号)化是就其个体文化样态而言,而多元化是就其总体文化景观而言。

从消费文化的特征出发,消费时代名著改编包含着如下文化诉求:第一,消费时代欲望化的个体冲动,使当代名著改编承载了感官欲望发泄的诉求。

从传统文化语境被引渡到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作品,首先遭遇到的就是当代消费个体在现实中无法释放的欲望冲击。

消费时代的个体欲望,起自于现实物质的诱惑,直感而强烈,缺乏深层意义上的反思沉淀。

因为如此迫切,所以具有一种强占的性质,要把它所接触的任何对象都变成其倾诉的载体。

从传统语境翩然而至的 名著 文本,一旦被这种急迫的消费欲望所攫取,便失去了任何被尊重的可能,免不了成为感官欲望映照下的牺牲品。

冲动强烈的欲望是如此不能容忍任何阻碍,它需要一下子实现欲望的满足。

个体欲望从自身的强烈诉求出发,改写着原著的面貌,原著中的一切都成了这种病态诉求的对应物。

原著中深沉而复杂的情感顺应着当代人的情感历程,变成了轻浮易感的情感形态,原著中曲折幽深的叙事变成了节奏简单、更具煽动力的叙事样式,而面对原著领悟 言外之意 的审美之梦也被高逼真、无限清晰的新传媒形式所击破。

第二,消费时代平面(符号)化的文化样态,使当代名著改编成为消费个体进行自我身份认证的载体。

个体欲望抹平了原著的丰富性,造成了缺乏意义深度的平面化、符号化的名著编后形态。

在这种平面化的名著编后形态中,一方面欲望冲动的寄托得以无阻碍实现,另一方面它还实现着消费时代个体进行社会身份的自我认证。

经典时代,社会身份来自于超越性价值的赋予。

在超越价值缺失的消费时代,社会身份缺失的焦虑与欲望煎熬的焦虑一样强烈。

名著 ,这一保留着经典文化影子的象征符号,自然而然就成了消费时代个体身份诉求的指向。

于是,在当代名著改编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现代社会符号的无逻辑渗入。

这体现在,在对名著改编之文化背景的构建中偏向于当代个体的自我想象,在确立名著改编的价值基础时不加反思地以当代人的想法替换古代人的想法,对于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也更多的是对号入座,将自身完全私人的经历与臆想投射其上。

这一切,使得当代名著改编成了现代个体自我逃避、41自我安慰的幻想之城。

第三,消费时代多元化的文化总体景观,又使得当代名著改编中包含着积极的时代性创造。

个体欲望的寄托、自我身份的印证使得名著改编面目全非,然而从辩证的眼光来看,个体欲望与身份印证在名著改编中的深刻书写又有其时代合理性,因为,毕竟在这些已 面目全非 的编后文本中真实鲜活地体现出现代人 面目全非 的时代心迹。

更为重要的是,消费时代是多样文化并存的时代,它在放任人们浅层欲望的同时,也解放了这个时代之中由人性深处的高级冲动而出发的时代体验 这实际上是在 是否忠实原著 之外为当代名著改编的评判树立了新标准,即当代名著改编是否体现了现代人深层的时代体验与审美创造。

在此意义上,成功的名著改编不在于提供一个故事的大部分叙事要素或者满足人们追怀经典的保守之梦,而在于以名著改编为载体引导现代人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领悟与思想对话。

比如田沁鑫对于现代文学经典 生死场 的话剧成功改编即是一例。

生死场 是现代作家萧红的成名作,写的是发生在解放前东北山村的一个故事。

从现代改编的角度来看,原著的故事情节、情感形态、人物性格等方面与现代人的生活世界距离不小,可以说很难在其中找到让现代人寄托自我的契机。

然而,本剧的改编高人一筹,兼任编剧与导演的田沁鑫从原著中抽绎出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主题,生与死的辩证。

话剧改编大获成功,究其原因, 生与死 的体悟是潜藏在原著文本中的,更是潜藏在现代人精神世界中的,高明的改编者通过对于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探索也探索到了 原著 通向当代的真正途径。

个体欲望的寄托、自我身份的印证以及现代体验的表达,三种文化诉求在当代名著改编中同时发生着,正像三把刻刀雕刻着当代名著改编的大体形貌。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即在超越性价值缺失的消费时代,名著改编中所包含的文化诉求是多元并存的,并且这些多元化的诉求都有其社会发展与个体表达上的合理意义,所以,独断的道德批判,不管是 保守 的道德还是 开放 的道德都将是有失公允的。

三、消费时代名著改编中的产业诉求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当代名著改编包含多样文化诉求,为何会在名著改编之争中出现从一般立场的争论向道德审判的独断论的拔升呢?或者,在当代名著改编中,是什么样的更强大的诉求对于其他多样诉求形成了压抑,以此导致了道德独断?考察这种从一般立场向道德拔升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文化为获取点击率而不惜放大事实、煽风点火的行为难辞其咎。

我们应注意到一个现象:新世纪到来之前,中国经典文化语境中名著改编的争论通常发生在严肃的学术刊物上,或者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空间中,比如家人、朋友、熟人之间茶余饭后对于一部名著改编电视剧的评头论足。

两类争论所发生的空间都是稳固道德(或国家权威)在场的空间,稳固的道德氛围压制了人们对于道德(或国家权威)本身的评论,在那样的语境中道德攻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人们异常谨慎。

而在新世纪以来的名著改编之争中,争论通常发身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空间、都市公共空间中,因为失去了道德约束,所以名著改编之争可以毫不费力地突破道德底限,以达到这样一种现实功利目的:在看似热烈、严肃的道德之争中,实质上却是指向对于人们道德底限的亵渎,在有意的道德亵渎中激怒人们,在激怒人们的同时以获取人们的注意,而 注意 焦点的取得正是当代传媒文化得以生存的生命线。

毫不客气的说,新世纪以来,绝大多数名著改编之争其实很难说是为解决问题而发生,争论在开始和消失的地方都是与真正问题解决无关的各种传媒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所需要的正是从本不需要道德评判之处抽象出来的 道德义愤 。

因此,当代名著改编之争中的 道德 其实是玩偶,牵线的是产业之手,当代名著改编批判的焦点应该是针对其中所包含的产业诉求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