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公式法 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

合集下载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公式法》说课稿1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公式法》说课稿1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公式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公式法》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公式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公式法,学生可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更高阶方程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还不够熟悉,对于公式法的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公式法的原理,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公式法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公式法的原理,掌握公式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式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法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兴趣。

2.讲解公式法:讲解公式法的原理,并通过示例演示公式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3.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公式法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公式法的原理3.公式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4.练习题示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2.学生对公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公式法的原理?2.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3不等式的解集-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3不等式的解集-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包括每一个解.
A 类:
4:求不等式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集的过程叫做解不
A.x=1 是不等式-2x<1 的解集 B.x=3 是不等式-x<1 的解集
等式.
C. x>-2 是不等式-2x<1 的解集 D.不等式-x<1 的解集是 x<-1
2.不等式 X-3>1 的解集是( )
A.x>2 B. x>4 C.x-2>0 D. x>-4
4
处理方式:先 让学生独立解答,
5cm.
然后,交流合作,
活动内容 2:
相互解疑,理解利
1.不等式的解的意义是什么?
用不等关系解决生
2.不等式解解集的意义是什么?
活中的问题.
3.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解集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
4.解不等式的意义是什么?
1:能使不等式
三、例题解析,应用新知
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活动内容: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 x>5 的解集,和不等式 x-5≤-1 的解集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月 日
课题
2.3.不等式的解集
总第
课时
课标解读
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式”这个概念 进行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
-4,3.5,4,-2.5,3,0,2,9;
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
活动内容 1: 燃放某种烟花时,为了确保安全,燃放者在点燃引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
移到 10 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引火线的燃烧速度为以 0.02 m/s,燃放者离 开的速度为 4 m/s,那么引火线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231 运用公式法教案 北师大版荐.doc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231 运用公式法教案 北师大版荐.doc

2. 3.1运用公式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会用平方并公式进行因式分解;(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难点: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育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川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法及学法指导:木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小纟H.合作竞学”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谋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并且营造小组竞学的氛围•教师的作用在于纽•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腹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填空:(1)(x+3) (x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r+y) (4r -y) = _________________ ;(3)(1+20 (1 - 2r) = _________________ ;(4)(3«3+2n) (3m - 2M)= 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式了填空:(1)9/77 - 4/二________________ ;(2)16/ - y- ____________________ ;(3)7-9= ____________________ ;(4) 1 - 4x= _______ . __________ .师:第二纟R从左向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吗?生:是分解因式.师: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你看明白了吗?生:是逆用了平方差公式.师:平方差公式即可用于整式乘法,也可用于分解因式.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公式法(平方弟公式)分解因式.(由于学生对乘法公式屮的平方羌公式比较熟悉,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能很快得出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了Z间的对应关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把整式乘法屮的平方差公式进行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师:观察上述第二纽式了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写成乘积形式以后又有什么共同特征?生:a - (a+W) (a _ b)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师: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了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生: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因此是因式分解.师:对,一是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1)个等式可以看作是整式乘法屮的平方差公式,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屮的平方差公式.师:请大家观察式了扌一氏找出它的特点.生:是一个二项式,每项都可以化成整式的平方,整体来看是两个敕式的平方差.师: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報式的平方差,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16二(x) ?—4?=(屮4) (/—4).生:3—81=(护9) (a.—9).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第一坏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自己的归纳能找到因式分解屮平方羌公式的特征.三、例题讲解,巩固公式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5 - 16/ (2) 9孑--b24解:(1) 25 —16#二5?— (4z) ?= (5+4x) (5—4x);(2)9a2--歹二(3a) 2-(丄力)2= (3M丄力)(3a--b).4 2 2 22.将下列备式因式分解:(1)9 - y) 2 - (x+y) 2(2) 2x - 8x解:(1) 9 (/〃 +刀)2— (m—77)二[3 (刃 +〃) ] ‘― 5_门)2二[3 (仍+/7)+ Cm— /?)] [3 (m +〃)—(/n~门=(3 /77 +3/?+ m—/7)(3 m +:3〃—刃 +〃)二(4 刃+2/7)(2 m +4/7)=4 (2,刃 +〃)5 +2”)(2)2x—^x=2x (#—4) =2x (x+2) (x—2)设计意图:(1)让学生理解在平方差公式a - lf=(尹力)(&-力)屮的日与力不仅可以表示单项() () ()() (2) 9屏-4/ (4) (227— a) 2—(Z7+ 力)2(6) 3xy- 12Ay 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向学生渗透换元的思想方法;(2)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 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1. 学以致用,知识反馈1、判断正误:(1) 於+沪=(x+y) (x -7)(2) --(旳)(x~7) (3) (X+2 D(4) - x 2-j 2= - (x+y) (x-刃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4 - nl(3) a 6—m(5) - 16%+81y 3、如图,在一块边长为白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用臼与方表示剩余部分的面积,并一求当a=3.6, Z F 0.8时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平方弟公式的特 征是否清楚,对平方茅公式分解因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否真正 了解,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师:从今天的课稈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生:有公因式(包括负号)则先提取公因式;生:整式乘法的平方弟公式与因式分解的平方羞公式是互逆关系;生:平方差公式中的&与〃既可以是单项式,又可以是多项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冋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与因式分解的平方差 公式的互逆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加深对类比数学思想的理解.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1. 下列各式屮,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共有()(3) ~x 2 + y 2 (4) -x 2 - y 2A. 1个B.2个C.3个D.4个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x 2 - y 2= 16,x + y = &贝0 x = , y = 7H-3.利用分解因式计算20112-2010X2012 =3.x2y-9y4”_戻5. n为整数,试说明5 + 5)2-⑺-1)2的值一定能被12整除.七、作业布置A组:课本第56页习题2. 4第2、3题B组:课木第56页习题2. 4第1题板书设计:2. 3・1运用公式法引例例1例2[学生板演区[教学反思逆向思维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人们通常的习惯,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向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向思维虽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稈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正思与反思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不可或缺.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3 立方根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3 立方根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生:思考,齐答:平方根.师:很好,那你能回答平方根的定义是什么吗?生答.师板书.意图:便于类比得出立方根.师: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生答.师: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64,则x是64的,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64,你能类比得到x与64的关系吗?师:本节课请大家根据平方根的内容自己来类比推出结论,如果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则x叫a的什么呢?待同学回答后,师板书课题及立方根的定义.二、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3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2是-8的立方根,0是0的立方根.三、做一做师投影展示:2的立方等于多少?是否还有其他的数,它的立方也是8?-3的立方等于多少?是否有其他的数,它的立方也是-27?生:2的立方等于8,()32-=-8,所以没有其他的数的立方等于8.-3的立方等于-27,33=27,所以没有其他的数的立方等于-27.师:你还能举几个立方根的例子吗?生(思考后回答):……四、议一议师:通过刚才的几个例子,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师投影展示,同时安排学生小组内讨论)(1)正数有几个立方根?(2)0有几个立方根?(3)负数呢?生1:正数有一个立方根;0有一个立方根;负数也有一个立方根.生2:正数有一个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师:说的真好,那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学案上;同时师板书在黑板上.师:通过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每个数a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 3a”,读作“三次根号a”.例如3x=7时,x是7的立方根,即x=37;而32=8,2是8的立方根,即38=2.其中3叫作根指数,不能省略,平方根的根指数为2可以省略.师: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生1:若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x叫a的平方根;若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则x 叫a 的立方根.生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零的平方根有一个是零;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有一个是正数,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有一个是零.生3:一个正数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立方根表示为3a ,平方根时根号前有±,立方根前省略+号.五、典型例题1师:大家说的很好,那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投影展示例题.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27;(2);(3)0.216;(4)-5.点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比如-27,就是求哪一个数的立方等于-27.解:(1)因为()33-=-27,所以-27的立方根是-3,即327-=-3; (2)-因为352⎪⎭⎫ ⎝⎛=1258,所以1258的立方根是52,即31258=52; (3)因为6.03=0.216,所以0.216的立方根是0.6,即3216.0=0.6;(4)-5的立方根是35-.六、想一想 师:3a 表示什么?那么)a (33等于什么?33a 呢?(师板书)七、典型例题2求下列各式的值:(1)38-; (2)3064.0 ;(3)-31258 ;(4))9(33. 师点拨…:38-表示什么含义?其结果为多少?解:(1)38-=33)2-(=-2; (2)3064.0=33)4.0(-=0.4; (3)-31258=-33)52(=-52; (4))9(33=9.八、随堂练习师投影展示,生练习.1.求下列各式的值:3125.0,364-,335 ,)(3163. 2. 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的8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3.变式: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变为原来的n 倍,它的棱长变为原来的多少倍?九、学习收获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生1:我们学习了立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生2:学习了类比的方法;……十、达标检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729 (2)-42717 (3)-216125 (4)(-5)3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1)125x 3=8(2)(-2+x )3=-216十一、作业: A 类:课本46页1,2题B 类:求下列各式中的x . (1)32-x =-2(2)27(x +1)3+64=0.C 类:.已知643+a +|b 3-27|=0,求(a -b )b 的立方根.十二、板书设计十三、教学反思1.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并能求一些数的立方根;2.不足:由于学生程度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认为老师讲解较快,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不活动,还有的学生发言不大胆;3.建议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能力。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运用公式法》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运用公式法》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运用公式法》教案1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3.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及对其特点进行辨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逆向思维的能力.4.通过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掌握多步骤、多方法分解因式方法.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教法及学法指导:教法:启发诱导、类比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师:分解因式学了哪些方法?生: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平方差公式法.师:用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踊跃回答互相补充.)师:大家回答的都很棒,那么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教师投影问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4241216ax ax x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错,并强调注意事项.)解:(1)原式=ax 2(x 2-1) (2)解:原式=(x 2+4)(x 2-4)=ax 2(x +1)(x -1) =(x 2+4)(x +2)(x -2)师:整式乘法中,我们除了学过平方差公式外,还学过了哪些公式? 生: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 +b 2.师: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师板书课题------2.3 运用公式法(2).)设计意图:复习以习题的形式回忆两种提公因式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有利因式分解 要彻底.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由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关系,大家能否猜想出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呢?生:可以.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a2+2ab+b2=(a+b)2;a2-2ab+b2=(a-b)2.便得到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a±b)2a2±2ab+b2.分解因式师: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多项式才可以用这个公式分解因式呢?请大家互相交流,找出这个多项式的特点?生:从上面的式子来看,两个等式的左边都是三项,其中两项符号为“+”,是一个整式的平方,还有一项符号可“+”可“-”,它是那两项乘积的两倍.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师:【总结】左边的特点:(1)多项式是三项式;(2)其中有两项同号,且此两项能写成两数或两式的平方和的形式;(3)另一项是这两数或两式乘积的2倍,符号可正可负.右边的特点:这两数或两式和(差)的平方.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乘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辨一辨】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1)a 2-4a +4;(2)x 2+4x +4y 2;(3)4a 2+2ab +41b 2;(4)a 2-ab +b 2; 师: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要考虑三个条件,项数是三项;其中有两项同号且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另一项是这两数或式乘积的2倍.(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选代表回答.) 生1:(1)是.生2:(2)不是;因为4x 不是x 与2y 乘积的2倍; 生3:(3)是;生4:(4)不是.ab 不是a 与b 乘积的2倍. 【牛刀小试】师:已知4x 2+kxy +9y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回答.)生:k 是±12,因为kxy 是完全平方式中的乘积的2倍对应的项,而完全平方式有两种形式,所以它对应的答案有两个.师:大家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一起利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七年级的整式乘法的学习基础,同时对照口诀,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识别完全平方式,但少部分同学由于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的理解模糊,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这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地引导和启发,加深学生对完全平方式特征的理解,并能顺利的辨别哪些是完全平方式,为利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打下基础.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例题讲解】例3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 2+14x +49;(2)(m +n )2-6(m +n)+9.师:【点拨】大家先把多项式化成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特点的形式,然后再根据公式分解因式.公式中的a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解: a 2+2·a ·b +b 2=(a +b )2↓↓ ↓ ↓ ↓ ↓↓(1)x 2+14x +49=x 2+ 2·x ·7+72=(x +7)2. 师:仿照(1)把(2)分解因式. (2)(m +n)2-6(m +n)+9=(m +n)2-2·(m +n)×3+32=[(m +n)-3]2=(m +n -3)2.例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 2+6axy +3ay 2; (2)-x 2-4y 2+4xy .师:【点拨】对一个三项式,如果发现它不能直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时,要仔细观察它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如果三项中有两项能写成两数或式的平方,但符号不是“+”号时,可以先提取“-”号,然后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解:(1)3ax 2+6axy +3ay 2=3a (x 2+2xy +y 2) =3a (x +y )2.(2)-x 2-4y 2+4xy=-(x 2-4xy +4y 2)=-[x 2-2·x ·2y +(2y)2] =-(x -2y)2. 【即学即用】 随堂练习:1.下列多项式中,哪几个是完全平方式?请把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1)x 2-x +41;(2)9a 2b 2-3ab +1;(3)41m 2+3mn +9n 2;(4)x 6-10x 3-25. (学生先口答,然后板演.) 解:(1)是完全平方式x 2-x +41 =x 2-2·x ·21+(21)2=(x -21)2.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3ab 不符合要求; (3)是完全平方式;41m 2+3mn +9n 2 =(21m )2+2×21m ×3n +(3n )2 =(21m +3n )2. (4)不是完全平方式.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 2-12xy +36y 2;(2)16a 4+24a 2b 2+9b 4;(3)-2xy -x 2-y 2;(4)4-12(x -y )+9(x -y )2. (学生板演,教师纠错.) 解:(1)x 2-12xy +36y 2=x 2-2·x ·6y +(6y )2=(x -6y )2;(2)16a 4+24a 2b 2+9b 4=(4a 2)2+2·4a 2·3b 2+(3b 2)2=(4a 2+3b 2)2(3)-2xy -x 2-y 2=-(x 2+2xy +y 2) =-(x +y)2; (4)4-12(x -y )+9(x -y )2=22-2×2×3(x -y )+[3(x -y )]2=[2-3(x -y )]2=(2-3x +3y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能力;让学生理解在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 与b 不仅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在例4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包括提取负号)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在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时,一般按以下两步完成:(1)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2)再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过关斩将】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 2-2x )2+2(x 2-2x )+1; (2)(x 2+y 2)2-4x 2y 2.师:你发现这两道题与前面做过的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生:有. 生:没有.师:有没有,大家做一下就知道了. (学生板演,教师纠错.) 解:(1)(x 2-2x )2+2(x 2-2x )+1=(x 2-2x )2+2·(x 2-2x )·1+12=[(x 2-2x )-1]2=(x 2-2x -1)2=[(x -1)2]2=(x -1)4.(2)(x 2+y 2)2-4x 2y2=(x 2+y 2)2-(2xy )2=(x 2+y 2-2xy )2=[(x -y )2]2=(x -y )4.【火眼金睛寻“法宝”】补例:已知x 2+y 2-4x +6y+13=0,求x ,y 的值. 师:怎样才能求出x ,y 的值呢?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生:构造完全平方式. 生:x 2,y 2项组合.生:x 2,y 2项组合没有xy 项,它们不能组合. 生:分组提公因式. 生:……师: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那到底哪种方法能求出x ,y 的值呢?还需大家好好的思考. (教师引导并板书过程.) 解:依题意:x 2+y 2-4x+6y+13=0 ∴x 2-4x +4+y 2+6y+9=0 ∴(x -2)2+(y +3)2=0因式分解要彻底呦?∵(x -2)2≥0,(y +3)2≥0.∴要使(x -2)2+(y +3)2=0成立,当且仅当(x -2)2=0,(y +3)2=0时成立. ∴x =2,y =-3.设计意图:本题考察学生应用完全平方式综合水平,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加深对类比数学思想的理解. 四、回顾课堂,盘点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它的特点: 左边的特点:(1)多项式是三项式;(2)其中有两项同号,且此两项能写成两数或两式的平方和的形式; (3)另一项是这两数或两式乘积的2倍,符号可正可负. 右边的特点:这两数或两式和(差)的平方.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若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取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因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的互逆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加深对类比数学思想的理解.五、快乐套餐,深化提高 1、判断正误: (1)x 2+y 2=(x+y )2( ).(2)x 2–y 2=(x –y )2( ). (3)x 2–2xy –y 2=(x –y )2( ). (4)–x 2–2xy –y 2=–(x+y )2( ).2、下列多项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请把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1)x 2–x +41; (2)9a 2b 2–3ab +1; (3)229341n mn m ++; (4)251056+-x x .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m 2–12mn +36n 2; (2)16a 4+24a 2b 2+9b 4;(3)–2xy –x 2–y 2; (4)4–12(x –y )+9(x –y )2.4、已知x 2+y 2+16x –4y+68=0,求x +y 的值.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是否清楚,对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否真正了解,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必做题:课本第60页习题2.5 第1、2题.选做题:课本第60页习题2.5 第3、4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从左到右转换为从右到左就形成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遗憾之处:练习时间短,学生做题速度慢,没能将设计的计算题都展现出来并讲评改错,只能在课后和后面的习题练习中来补充提高了.再教设计:在做练习时,控制好时间,先给学生一点时间独立完成,在整体完成一多半的时候,再找个别同学板书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这样既避免有个别同学偷懒等别人答案的情况,又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不要等大家都做完了再叫学生板书,这样可以节约点时间,最后老师和学生给出评价,利于学生改错并完善自己的解题过程,确保课堂教学实效!。

滕南中学张涛)2.3运用公式法(1)

滕南中学张涛)2.3运用公式法(1)

第二章 第三节运用公式法(一)课 型:新授课授课人:滕州市滕南中学 张涛授课时间: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第1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2. 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重点)3. 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课利用了滕南中学“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归纳、猜测和验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讲学案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滕南中学的小明买了一张边长为a 的彩纸,由于学习的需要,剪掉了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如图所示),把余下的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用来铺桌面,你能通过计算的方法算出桌面的面积和桌子的各边的长吗?(1)生1: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得桌面的面积为:22b a - ;师:那矩形桌面的长和宽呢?生2:(拿着自己在纸上画出的图形边回答边演示成图1)这个桌面的长是(a+b ),宽是(a-b ) 师: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等式? 生3:))((22b a b a b a -+=-.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反过来就也可以得到上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的分解因式的方法——“运用公式法(1)”中的平方差公式.(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问题入手,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活动1 :平方差公式运用条件的探索师: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反过来就也可以得到分解因式中的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师:那么怎样的多项式可以借助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自学课本第54页的例1,并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 2 - 2 = ( a +b )( a -b )(1) 9m 2–4n 2 =( )2— ( )2 =( )( );(2) 16x 2–y 2 =( )2— ( )2 =( )( );(3) 1–4x 2 =( )2— ( )2 =( )( );(4) 22491b a -=( )2— ( )2 =( )( ). 2.上面的多项式有哪些相同点?点拨答案:(1) 9m 2–4n 2 =( 3m )2— ( 2n )2 =(3m+2n )(3m-2n );(2) 16x 2–y 2 =( 4x )2— ( y )2 =( 4x+y )( 4x-y );(3) 1–4x 2 =( 1 )2— ( 2x )2 =( 1+2x )( 1-2x );(4) 22491b a -==( a 31 )2— ( 2b )2 =(b a 231+)(b a 231- ). (生自学大约3分钟.)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你的学习成果.(收集部分学生的讲学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完成自学提纲中的第一题.) 师:这几个同学的自学的都很好;那么这几个多项式有哪些相同点?生1:每项都能化成平方的形式;生2:这两项的符号相反;师:哪个同学还能补充一下?生3:都是二项式.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这些多项式的共同点,现在我们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能利用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边总结边板书)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1.二项式2.两项的符号相反3.每项都能化成平方的形式.师:通过我们上面的研究学习,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情况: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多媒体展示)○1.22)(y x x ---; ○2.22)()(y x y ---; ○3.22)()(y x y -+-; ○3.22)()(y x y x +---; ○4.22y x +; ○5.622y x - ○7.22y x +-; ○8.22y x -- . 师:哪个同学能回答一下;生1:○2○5可以;生2:○5不可以,6x 2不能写成哪个式子的平方.师:这个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同学们再看看还有没有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生3: ○7也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可得22x y -.师:这个同学解释的很好,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有○2○7.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出示当堂达标)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161b -; 2)229n m -; 3)2212125.0p q -;4)224169y x -; 5)22229q b p a - 6)222449y x a -. 生(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师(巡视查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规范做题步骤.)点拨答案:1)(1+4b )(1-4b ); 2)(m+3n)(m-3n); 3)(0.5q+11p)( 0.5q-11p );)1(→)2(→ 4)(13x+2y) (13x-2y); 5)(3ap+bq) (3ap-bq); 6))27)(27(xy a xy a -+.设计意图:(1)明确能用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2)使学生巩固学到的公式,明确谁是公式中的a 谁是公式中的b .(3)规范解题过程.探究活动2 :典型例题的探索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发现大家基本上掌握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下面来开动脑筋,看一看下面的题目,你是不是也能轻松解决?(出示题目)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2)()(9n m n m --+; 2)x x 823-. 师:第1)题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生1:可以,满足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2)(9n m +是[]2)(3n m +;师:回答的很好,同学们,他和我们上面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2:这两个平方的底数都是一个多项式.师:你还能找到公式中对应的a 、b 吗?生:积极的讨论(气氛热烈)生3:9(m+n )2 — (m-n )2=[3(m+n)]2 — (m-n )2a— 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好!师:下面我们共同完成这个题目.师(板书第1)题)解:[][][])2)(2(4)42)(24()33)(33()()(3)()(3)()(3)()(92222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2)(2(2)2(2)4(2822223-+=-=-=-x x x x x x x xx )3(→(板书到()1(→的时)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每一个括号,能否继续分解因式或者化简;生:可以对每个括号中的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师:回答的很好,大家一定要记住,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括号仔细观察,能化简的一定要化简呀.(板书到()2(→的时)师:观察每一个括号,能否继续分解因式或者化简;(生短暂讨论)生:有公因式可以提取,(4m+2n )(2m+4n )都有公因式2可以提取,2乘以2等于4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括号,看看是否分解彻底.师:第2)题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生沉默片刻)生1:不可以,不满足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 师:那他能分解因式吗?生2:他有公因式2x ,可以利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尝试一下.师(板书第2)题)解:(板书到()3(→的时)师:这样是不是已经分解完了?生:没有,括号里的多项式还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师:回答的很好,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括号,看看是否分解彻底. 师:通过这个例题你有哪些收获?(生小组内讨论)生1:平方差公式中的a 与b 既可以是单项式,又可以是多项式;生2:有公因式则先提公因式;生3: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记着对每一个括号都要化简;生4:还要观察是否分解彻底.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方面叙述了自己的收获,同时这也是分解因式中常出现的错误和注意事项.(多媒体出示注意事项)分解因式中的注意事项:1.分解因式时,应该先观察多项式,看一下是否有公因式,应该先提公因式;2.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记着对每一个括号都要化简;第一项有负号的应先提“—”.3. 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还要观察每一个括号是否分解彻底.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典型例题,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做题格式,另一方面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和归纳因式分解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因式分解的技巧和方法.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来巩固一下学习成果, 请同学们完成当堂达标,请同学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出示题目)当堂达标: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2)(n n m -+ ; 2)22)2()2(y x y x +-+;3)2233ay ax - ; 4)14-p .教学方法:2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并结合黑板上学生做题的情况,集中强调,分析易错点并进行纠正错误.师:同学们都完成了,下面结合黑板上同学做的情况,先小组内进行评议,纠错. 师巡视,收集各个小组的中出现的错题.师先评析黑板上学生做得题目,评出等级;然后把收集到的错题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师生共同评析,师对易错点加以强调.设计意图:借助一组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利用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对出现的易错点在学生面前得以展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理解,也是上面一个环节的延续.探究活动3:生活中的运用师:经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我们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出示题目)已知a ,b,c 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222244a c b c a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生小组内讨论)生:先将442222b a c b c a -=-两边分别分解因式,得))(()(2222222b a b a b a c -+=-; 移项得:0))(()(2222222=-+--b a b a b a c ;分解因式得:[]0)()(22222=+--b a c b a ;师:这个同学说的很棒!分解到这里,你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生:022=-b a 或者0)(222=+-b a c .师:很好,那么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生:当022=-b a 时,即b a =,是等腰三角形当022≠-b a 时,0)(222=+-b a c ,即222b a c +=,此时为直角三角形.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者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初步让学生因式分解的重要性,他是解决一些问题的工具.小试身手如图,在一个边长为13.75米的正方形的苗圃中央建一个边长为6.25米的正方形的花坛,花坛上种植鲜花,在苗圃上,花坛的周围种草,问草地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么做的,能用简便方法吗?生1:)25.675.13(22-米.生2: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简便计算,即 1505.720)25.675.13)(25.675.13(25.675.1322=⨯=-+=-(米).师表扬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归纳总结:你的收获:你的困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归纳总结才能精益求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先小组内互相说一下,然后再找几名同学来总结一下.生1: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来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1.二项式2.两项的符号相反3.每项都能化成平方的形式.生2:分解因式时,应该先提公因式;生3: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要记着对每一个括号都要化简;第一项有负号的应先提“—”. 生4: 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还要观察每一个括号是否分解彻底.师(小结):这几个同学总结的很全面,大家今后在分解因式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化简和分解彻底这两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这节课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堂达标: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225194b a -; 2)2222169q b p a -; 3)224)(9n n m -+; 4)232327y a ax -; 5)44b a - 6)xy y x 1233-. 教学方式:当堂达标,对做完的学生进行当堂批阅并点评.点拨答案:1))5132)(5132(b a b a -+; 2)(3ap+4bq )(3ap-4bq ); 3)(3m+5n)(3m+n); 4)3a(3x+ay)(3x-ay);5)))()((22b a b a b a -++; 6)3xy(x+2)(x-2). 2. 如图,在一块边长为a 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b 的正方形.用 a 与b 表示剩余部分的面积,并求当6.3=a ,8.0=b 时的面积.点拨答案:剩余面积为224b a -,当6.3=a , 8.0=b 时,4.10)6.16.3)(6.16.3()2)(2(422=+-=-+=-b a b a b a . 3.选做题:计算点拨答案: 200101 教学方式: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下讨论完成.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当堂达标中留有1道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延扩. 板书设计:)1()1)(1)(1(22221001413121----教后反思:逆向思维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人们通常的习惯,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向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向思维虽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正思与反思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不可或缺.在教学时我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精神,利用学生的感性材料的作用,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进行谈话式的引导,并注意利用设计练习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第一个教学环节由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利用图形的变化得出等式))((22b a b a b a -+=-,引出新课,板书课题.第二个环节主先通过学生的自学,得出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从而基本掌握平方差公式分析简单的二项式,借助典型例题,师生共同研讨,进一步探究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经过适当的练习巩固了新知,最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第三个环节中的总结采用先小组内互相说自己的收获,然后再让学生代表来说明,最后由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总结完以后当堂达标,对做完的学生进行当堂批阅.但在教学中要适当分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有优秀代表,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同时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不要让时间过紧或者过松.。

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学八年级数学《 23运用公式法(二)

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学八年级数学《 23运用公式法(二)

课 题: 2.3运用公式法(二)【温故】做一做:填空: 根据左面式子填空:(1)(a+b )(a-b ) = ; (1)a 2–b 2= ;(2)(a +b )2= ; (2)a 2+2ab +b 2= ;(3)(a –b )2= ; (3)a 2–2ab +b 2= ;结 论:形如a 2+2ab +b 2 与a 2–2ab +b 2的式子称为【互助】辨一辨:观察下列哪些式子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请将它们进行因式分解.(1)x 2–4y 2 (2)x 2+4xy –4y 2 (3)4m 2–6mn +9n 2 (4)m 2+6mn +9n 2结论:找完全平方式可以紧扣下列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两倍在中央;完全平方式可以进行因式分解:a 2–2ab +b 2=(a –b )2 a 2+2ab +b 2=(a+b )2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x 2–4x +4 (2)9a 2+6ab +b2(3)m 2–9132+m (4)()()1682++++n m n m想一想: 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3ax 2+6axy +3ay 2 (2)–x 2–4y 2+4xy【达标】1、判断正误:(1)x 2+y 2=(x+y )2 ( ) (2)x 2–y 2= (x –y )2 ( )(3)x 2–2xy –y 2= (x –y )2 ( )(4)–x 2–2xy –y 2=–(x+y )2 ( )2、下列多项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请把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1)x 2–x +41 (2)9a 2b 2–3ab +1(3)229341n mn m ++ (4)251056+-x x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m 2–12mn +36n 2 (2)16a 4+24a 2b 2+9b4(3)–2xy –x 2–y 2 (4)4–12(x –y )+9(x –y )2【评价】规范: 成绩:。

4.3.1公式法-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3.1公式法-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4.3.1公式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解数学题时,是否遇到过因式分解的难题?”(如x²+6x+9)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公式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公式法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不透彻,难以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公式的应用:学生在运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式,导致解题效率低下。
解决方法: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各种公式的应用场景,提高其解题能力。
(3)多项式的分解:对于复杂的多项式,学生难以迅速找到合适的分解方法。
解决方法:教授学生分解多项式的技巧,如先提取公因数,再运用公式法进行分解。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分解多项式的步骤和技巧。
(4)识别和运用公式: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不能迅速识别出可以使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解决方法: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多项式的结构特点,培养其识别和运用公式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公式的掌握。
举例:如将x² + 6x + 9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应能够迅速得出(x + 3)²。
(2)平方差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使学生掌握a² - b² = (a + b)(a - b)的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如将x⁴ - 16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应能够得出(x² + 4)(x² - 4),进而继续分解为(x² + 4)(x + 2)(x - 2)。

1.2.2直角三角形-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2直角三角形-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关于直角三角形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难。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我意识到,对于这样的抽象概念,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环节非常积极,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不够了解或者缺乏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准确判断。
突破方法: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判定方法,总结规律,提高判断准确性。
(3)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印象,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山东省枣庄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掌握过关卷

山东省枣庄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掌握过关卷

山东省枣庄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基础掌握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桃树开花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能进行呼吸B.能进行繁殖C.生活需要营养D.能产生变异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冬季节光照减弱,树根吸收地下水和营养的能力随之减弱,树干和树枝为了有足够的营养抵抗寒冬,采取落叶的方式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体现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影响生物的生活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猎豹追捕羚羊B.母鸡找草丛下蛋C.钟乳石慢慢长大D.蜜蜂在花丛中采蜜4.“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B.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5.学校开展生态瓶制作比赛,学生做的生态瓶中有水草、小丑鱼、煤、泥沙等。

关于生态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B.水草是生态瓶中的生产者C.泥沙里有一定量的分解者D.生态瓶中的能量循环流动6.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下列选项属于生物的是( )A.太阳B.机器人C.校园内的小草D.钟乳石7.校园的桂花树每年都有一些种子掉到土壤里长出新的桂花树幼苗,这说明生物能( )A.进行呼吸B.发生变异C.生长繁殖D.排出废物8.牵牛花又称“勤娘子”,通常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能生长和繁殖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进行呼吸D.生活需要营养9.下列不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放在室外的铁皮会逐渐生锈B.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C.斑马发现猎豹后迅速逃跑D.含羞草的叶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下垂10.下列诗句中,没有涉及到生命现象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B.一行白鹭上青天C.日照香炉生紫烟D.一枝红杏出墙来11.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

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开岩

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开岩

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节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3年9月6日,星期五,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难点: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2.课前准备:教师: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学生: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第一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思考:这样操作为什么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引入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课件展示课题或板书课题)意图: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动手操作从感性上体会直角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对得到结论的原因有了一定的思考.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探究一:内容: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这三组数都满足222c b a =+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测量角的过程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后课件展示)① 5,12,13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 7,24,25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 8,15,17满足222c b a =+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老师)提问:从刚才的分组实验,有什么样的结论发现吗?(学生)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满足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222c b a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效果: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探究二:内容:议一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见.这个发现.你觉得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引导学生想办法说明理由.课件展示证明及说理过程已知:在△ABC 中,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222c b a =+.你能否判断 △ABC 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简要说明:作一个直角N MC 1∠,在M C 1上截取11B C =a=CB,在N C 1上截取11A C =b=CA,连接11B A .在Rt △A1C1B1中,由勾股定理,得211B A =22b a +=2AB .∴ 11B A =AB .∴ △ABC ≌△111C B A . (SSS )∴ ∠C=∠1C =90° .∴ △ABC 是直角三角形.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效果:学生在对定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了合理严谨的证明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的严谨性,体会到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了较好的数学思维.想一想:内容: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定理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效果:对定理和勾股数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通过对比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发现了二者的联系及不同:1、勾股定理是用来计算三角形边长的,逆定理是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2、勾股定理:先有直角三角形再有222c b a =+;逆定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222c b a =+,则它是直角三角形.三.规范表达,知识运用例1 (多媒体展示)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 与∠BDC 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 = 4,AB = 3, DC = 12 , BC=13,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分析: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 和△DBC 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派上用场了.(课件展示或板书过程)解:在△ABD 中,222222516943BD AD AB ==+=+=+所以△ABD 为直角三角形 ∠A =90°在△BDC 中, 2222221316914425125BC DC BD ===+=+=+所以△BDC 是直角三角形∠CDB =90°例2 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 中2222240250-=-AB AC =(250+240)(250-240)=4900=270=2BC即222AC BC AB =+∴△ABC 是直角三角形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意图: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的同时熟悉规范解答问题的过程.效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222c b a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222c b a =+作适当变形(222a b c =-),以便于计算.随堂练习: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⑴9,12,15; ⑵15,36,39;⑶12,35,36; ⑷12,18,22.⒉已知∆ABC 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最大角.⒊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A B C D41213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效果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四.课堂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222c b a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222c b a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222c b a =+作适当变形,222a b c =-便于计算.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222c b a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五.达标检测五.达标检测基础训练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解答:①②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cm cm cm 25,20,1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A 250 2cmB 1502cmC 200 2cmD 不能确定解答:B3.如图1:在ABC ∆中,BC AD ⊥于D ,20,12,9===AC AD BD ,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解答:C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解答:AE 提高训练5.如图4,在正方形ABCD 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 、△DEF 、△BCF 、△BEF6.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4 图5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意图: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效果: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六.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4第1,2,4题.意图:进一步体会、巩固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相关内容,对常见的勾股数有较为清晰的记忆.效果:学生能够熟练记忆常见的勾股数,并能合理准确的使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课后评价与反思: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尊重教材,以与定理有关的小故事引入并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的思考,进而共同探究证明,体会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教案大赛】6.6第六章 回顾与思考----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彬 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大赛】6.6第六章  回顾与思考----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彬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一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彬课 型:复习课授课时间: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利用相关性质解决具体问题.2.能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准确的确定函数的关系式,并在实际问题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 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难点:准确的分析和解读图象进而得到准确信息.教法与学法指导:回顾、思考、发现、探究、纠正、落实。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学生:练习本、尺子等.教学过程:一、构建知识体系教师:我们在这一章的学习中系统的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并学会了用一次函数的图像解决具体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在这一章中学过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一章得知识结构:(课件展示的同时教师解说各环节的知识点并展示相关的内容)二、知识回顾与专题训练教师:我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了变量,为了更好的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引入了函数的概念:(课件展示)知识点一教师:我们要准确的学会判断函数关系,就要明确函数的几个特点。

学生:(1)有两个变量;(2)一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随之变化;(3)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教师:函数关系的体现有几种方式?学生:三种:图像、列表、解析式。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列的哪些是函数关系?如果是请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课件展示)专题练习一 教师:了解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学习了一类特殊的函数…… 学生:一次函数。

教师:大家能详细说一下什么是一次函数吗?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课件展示:知识点二教师:理解一次函数概念应注意下面两点:⑴解析式中自变量x 的次数是1次,⑵比例系数k ≠0。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展示)专题练习二学生:思考后解答并交流教师:强调自变量的系数“k ≠0”。

2.2 数轴 (枣庄实验学校 张玮)

2.2 数轴 (枣庄实验学校  张玮)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2节数轴执教人:枣庄市实验学校张玮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9月24日星期三教学目标:1.理解数轴的三要素,学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通过对比与迁移来掌握数轴的概念和性质.3.通过数轴与数的结合,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在实践与交流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PPT幻灯片.学生准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在刚刚结束的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什么?学生:图形.教师:但数学要研究的可不仅仅是图形,还有数的问题.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学科。

表面看来,数和形好似两码事,其实在数学里数和形是密切联系的。

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几何图形问题,反过来,也借助于几何图形来理解代数概念,寻找解题思路。

这种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有谁知道吗?(PPT展示)多数学生:……个别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屏幕左上端有答案呦!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关键是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呢?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数轴.(板书课题:2.2数轴)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教师:提到数轴,大家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知识呢?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学生1:我想知道怎么画数轴.学生2:什么是数轴,数轴和数有关系吗?学生3:数轴有什么用处?……教师:真好!看来大家都很有想法,我将大家的问题归类一下,大家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PPT展示)还有要补充的吗?既然大家都认可,那就让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合作探究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注意:1.提醒学生要先有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别人交流.2.老师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适时点拨、提示、指点.3.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急于讲解,相信学生.教师:怎样了?大家有没有达成共识?学生:争先恐后,急于发表合作结果。

构造法破解比较大小问题

构造法破解比较大小问题

构造法破解比较大小问题
张严田
【期刊名称】《数理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22()19
【摘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特别青睐于比较大小问题,而且此类题目普遍偏难,已经成为拉分题,这类问题的破解之策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
【总页数】3页(P8-9)
【作者】张严田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6
【相关文献】
1.用构造法比较两实数大小一例
2.用构造函数法比较a~b与b~a的大小
3.构造函数破解大小比较
4.巧用构造法破解一类函数综合问题
5.构造函数比大小泰勒公式显奇效——谈2022高考中两个大小比较问题的函数构造以及命题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2矩形.正方形(1)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

3.2矩形.正方形(1)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

3.2矩形.正方形(1)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课题: 3、2 矩形、正方形(1)执教人: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及指导: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学生用具准备: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课件展示知识点:1.矩形的定义:2.回忆我们已经知道的矩形的性质,完成下面填空:(1)边的关系:(2)角的关系:(3)对角线的关系:(4)对称性: 3.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 ①定义法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四边形是矩形. 学生结合图形讨论、思考回答师:下面我找三位学生分别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生1:(矩形的定义)生2:(矩形的性质)生3:(矩形的判定)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鼓掌。

二、例题变式师:同学们请自学课本第96页例1,注意解题过程。

(约3分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变式训练: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AOD=120°,AB=4cm,则AC=,BC=三、合作探究(一)1.矩形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观察图中的Rt△ABC,在R t△ABC中BO与AC有何关系?你能描述该关系吗?你会证明吗?学生讨论,并开始试做。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BO与AC之间的关系?生:BO=BC1AC 2师:很好。

大家证明这个结论。

一位学生板书过程,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3分钟)板书学生完成后,教师规范板书过程。

其余学生过程不规范的要求及时订正。

学生的规范板书非常重要。

师:我们就得到了推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你能回答出这个结论的逆命题吗?生: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公式法
执教人:枣庄市实验学校张开岩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用求根公式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提高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4、通过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求根公式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指导: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面我们用了三课时讲了“配方法”,请同学们回答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思考,举手回答。

(1分钟思考时间)
生:1、化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
2、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
4、变形: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
5、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6、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7、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师: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用红笔标识第一个字。

回答的很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利于解解上面两个方程)
师:请大家利用配方法解下列两个方程:
(1)x2+2x-35=0 (2)5x2-15x-10=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配方法解上面两个方程,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两位学生分别板书(1)、(2)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两题的解题过程。

师: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直到板书的学生完成。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位同学做的过程。

(1分钟)
生:学生认真看板书的两位同学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憋让他人的过程,比较自己的过程,从中发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
师:这两位同学做的过程对不对?
生:对。

师:两位同学的过程很规范,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同学们鼓掌。

二、合作探究、公式推导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吗?
生:能。

(声音响亮,充满激情)
(设计意图:首先“大家已经掌握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的赞扬,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

然后“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吗”学生自然说能,对自己充满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师:大家的声音很响亮啊,动手做做,你一定能做对的。

生:学生积极的去完成。

师:教师巡视。

但不给他们指导。

(2分钟)做完了吗?
生:没有。

(声音很小,有气无力)有的摇头、有的挠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中体会做题只掌握了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计算能力。

做题不能靠激情,要靠脚踏实地)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按照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七个步骤板书完成,我板书大家一起说过程。

ax 2+bx+c=0(a ≠0)
1、化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
2、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
4、变形: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
5、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6、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7、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强调:b 2-4ac ≧0的必要性,它是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前提,当b 2
-4ac ≦0时,
原方程无实数根。


师: 这个式子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哪位同学知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回答:1.必需是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0(a ≠0);
2. b 2-4ac ≧0
师: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思考,举手回答。

1.变形:化已知方程为一般形式; .0:2=++a
c x a b x 解.
2a c x a b x -=+.222
22a
c a b a b x a b x -⎪⎭⎫ ⎝⎛=⎪⎭⎫ ⎝⎛++.442222a ac b a b x -=⎪⎭⎫ ⎝
⎛+,
042时当≥-ac b .2422
a ac
b a b x -±=+
().04.2422≥--±-=∴ac b a ac b b x ()
.04.2422≥--±-=ac b a ac b b x
2.确定系数:用a,b,c 写出各项系数;
3.计算: b 2
-4ac 的值;
4.代入:把有关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5.定根:写出原方程的根.
师:很好.大家鼓掌.
(设计意图:为下面学生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般形式的直接确定a,b,c ,不是一般形式的应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确定a,b,c.使学生明确如何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例题精讲
师:用公式法解方程: 2x 2-9x+8=0
2x 2-9x+8=0 1.变形:化已知方程为一般形式;
解:这里a=2,b=-9,c=8. 2.确定系数:用a,b,c 写出各项系数;
3.计算: b 2
-4ac 的值;
4.代入:把有关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5.定根:写出原方程的根. 教师在板书解题过程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步的方法步骤,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记忆.强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如不是一般形式的一定要先化为一般形式才能确定a,b,c 的值.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例题的认真讲解,让学生规范解题的过程和步骤.让学生学会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使学生对于每一步中易错的地方加以明确,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出现错误,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
师:请同学们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 2-7x-18=0 (2)16x 2
+8x=3
安排两名学生到板演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安排两名学生板演解题过程,这两位学生板书要好,便于其他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评.规范的过程有利于其他学生模仿和练习,使全体学生尽快的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生: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书写这两道方程的过程.
师: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生的做题是否按照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书写().0178249422>=⨯⨯--=-ac b ().417922179242±=⨯±--=-±-=∴a ac b b x .4
179;417921-=+=∴x x
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的给予指导.
生:学生5分钟完成.
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板书情况进行规范解答步骤.
生:学生纠正错误,规范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两个题目训练,主要强化学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也通过这两个练习,进一步发现学生做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强调与训练.)
五、能力提升当堂达标
师: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用一张作业纸完成:
1、x2+2x-35=0
2、5x2-15x-10=0
3、9x2+6x+1=0
4、(x-2)(3x-5)=1
生:学生积极完成.
(教师巡视.等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同位间交换作业纸,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学生互相批改后,自己订正错误)
六、布置作业
P66 T1 (1)(2)(3)
板书设计:
§2.3公式法
公式法的一般步骤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例解方程: 2x2-9x+8=0 1、
1、 ax2+bx+c=0(a≠0)
2、
2、 3、
3、 4、
4、 5、
5、学生板书过程
6、
7、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不能仅仅的会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如b2-4ac≧0是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前提,那么当b2-4ac≦0时,原方程无实数根。

规范过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教师必要严格要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