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说课稿A 人教新课标版
杨修之死说课稿和教后反思
《杨修之死》说课稿教材位置《杨修之死》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斗士从明清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这些消消火,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
学习时,熬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对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说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范进中举》、阅读过《水浒传》,所以,对于白话古典小说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于经典小说,比较有兴趣。
这对于学生自学有一定的好处。
说目标学会阅读小说,探究小说主旨的方法。
感悟《三国演义》的思想魅力。
方法:1、通过分析情节和细节,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重点)2、由人物、情节探究小说主旨。
(难点)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1、检测字词以及文学常识。
2、品析人物①、速读,梳理情节。
学会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体会小说主旨运用资料助读,体会小说主旨之一由杨修被杀的悲剧,可见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
运用情节归纳,体会小说主旨之二由杨修其人的悲剧,可见作者在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恪守本分,低调做人,冷静谨慎处事。
3、归纳学法体会小说主旨方法1)、由情节、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由人物形象,体会主旨——人性的善恶。
3)、归纳故事情节,体会主旨——表现人生的智慧、哲理。
4)、归纳故事情节,结合人物,体会主旨——体现社会生活现实。
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主旨、概括小说情节的策略方法。
2、学法学生看资料,了解背景,对比阅读,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广度。
《杨修之死》教后反思本次校内公开课教学,教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对于基础知识要充分重视课文的生字比较多,不仅仅是课文后面的字词需要音形义的识别,包括课中的字词都比较多,需要充分识记。
所以,课上匆匆而过,缺乏相应的巩固和提醒。
2、对于概括内容要训练到位本课对于杨修触犯曹操之怒的事件较多,需要利用教材资源加以整合,进行严谨的概括。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着,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
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的最后阶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语言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杨修之死》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我根据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学会做人要谦虚自持,并且保持心理健康。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四读法)1、泛读,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精读,分析人物性格。
3、赏读,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4、延读,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幻灯片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片尾曲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三国时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眼前依旧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被带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二)教学步骤1.说一说(1)《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三国中人物及故事情节2.查一查学生读、解释屏幕上的字词句。
3.讲一讲课文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此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的能力。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修之死》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教学目标的设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三学生成人感更强烈,更渴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的表现欲和较强的求知欲。
3、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1、说教法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时充分预习,掌握故事情节,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九(上)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与曹操的有关史实。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4)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音乐声中,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了解作者笔下另外两位人物的形象。
(师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1、简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说课
《杨修之死》说课稿成都市天府新区大林中学钟霞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首先谈谈我的教学理念在这三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都十分注重文本的解读,也非常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体验。
将知识的多元化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
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兴趣。
二、说教材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选取了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白话小说。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帮助学生推开一扇窗户,来欣赏《三国演义》这个百花园里的奇特风景,培养或提高学生品读古典名著的能力和兴趣,也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说教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突破本课难点——探究杨修的死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并采用想象体验法。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说三维目标课标“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我设定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练习复述故事,概括事件②尝试墓志铭的写作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积累做人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学生要能理解人物形象,初步鉴赏文章语言艺术”。
“让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根据本文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说课稿新人教版1
《杨修之死》说课稿尊重的列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伙儿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
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进程,6说预期成效。
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大体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表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育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爱好。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存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
3、探讨杨修死因。
进程与方式目标: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硕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爱好,从而酷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对杨修死因的争辩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观点。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归纳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归纳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说学情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必然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归纳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三学生成人感更强烈,更期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有必然的表现欲和较强的求知欲。
3、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存不足和对小说所表现的三国时期的背景熟悉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和归纳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当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明白得。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大家好!我是王…,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杨修之死》,我从六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力求使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掌握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解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扬修的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①合作探究法②辩论激趣法③引导点拨法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八年级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另外对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杨修之死》一等奖说课稿
《杨修之死》一等奖说课稿1、《杨修之死》一等奖说课稿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嫩江县第二中学校孙永凤《杨修之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杨修之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二、说学生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往往会使学生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突出人文性。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2、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矛盾冲突,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做人要谦逊自持。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初中语文教研组黄轮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通过事件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杨修和曹操。
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力求使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掌握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训练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阅读《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名著的兴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受到启迪。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分析,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为了突破难点,我采取男女生辩论的方式,探讨杨修的死因。
当然,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还要适时点拨、启发。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另外对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1.引导点拨法。
当学生思路阻塞,或争辩得无休无止时,就需要点拨,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2.辩论激趣法。
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法:1.课前:充分预习(字词、作者、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
)2.课上: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曲创设课堂情境,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一说: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
本环节采用集体展示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胆魄。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二)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重点)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三、说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四、说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这里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义薄云天的关羽,还有一代奸雄曹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奇才——杨修。
(板书课题:杨修之死)(二)、积累常识字词1、积累常识字词--作者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创作了“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众多人物,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说课稿A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
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