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课论文

合集下载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一、引言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死观更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生死观,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因素和特点,并提出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

二、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个人经历对生死观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亲人离世、亲身经历疾病等情况,这些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死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个人的信仰和哲学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生死观。

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进而影响了个人的看法。

最后,社交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朋友、同学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都可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心态,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死的态度。

三、社会角度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首先,社会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文化信仰将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大学生。

例如,传统观念中将生死视为一种必然的轮回,这种观念可能会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影响。

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和现实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生死产生负面的情绪和焦虑。

面临求职竞争、学业压力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对生死有一种逃避或者无力面对的态度。

四、文化角度文化传统也是形成大学生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生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生死往往与命运、宿命等概念相联系,人们更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体价值。

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五、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生死观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大学和家庭应该重视教育引导,通过课程设立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死问题的正确认知。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思辨讨论的机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开阔和多元。

再次,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引导大学生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死,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

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第一篇:生死学论文,“安乐死”的伦理思考大全“安乐死”的伦理思考【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严肃且颇具争议的问题。

对安乐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安乐死。

本文分析了安乐死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安乐死的发展历程。

使读者对安乐死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析对反对安乐死和支持安乐死的依据,揭示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

对安乐死的伦理价值从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进行阐述。

为安乐死在中国的实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安乐死发展伦理问题建议“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不仅要关怀自己的生命本身,而且要关怀社会;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担当,而且还要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有所担当。

"【1】对于已进入死亡阶段且饱受痛苦煎熬的病人及其家属来说,在运用现代理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延长死亡的时间与进行安乐死,减轻自身的痛苦并保持住最后的人格尊严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

一个个现实问题羁绊着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发挥,我们要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安乐死问题。

本文对安乐死伦理困境的实质揭示,并对安乐死伦理价值的实现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安乐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现在说的安乐死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疾苦的垂死病人所采取的临终生命处置捌。

英文解释为:无痛苦地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非常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

中围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苫,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牛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F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伞过程Ⅲ。

由此町见,安乐死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有4个Ⅲ:①病人自愿自决。

②现代医学无法医治的疾病。

③病人本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苫。

④由医学专家或医疗机构鉴定。

一般地还把安乐夕匕分为广义安乐死和狭义安乐死‘”以及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Ⅻ。

欧美许多国家最先掀起了安乐死运动,积极提倡安乐死。

1936,在英国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提出安乐死法案,并开展了很多有组织的活动,谋求法律上对安乐死的认可。

初二作文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总8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总8页PPT)

关键词:问题,方向,谜团,心灵,
真理,父母,社会,梦想,生存,死亡, 不到,前进,解不开,便是,找到,应当, 无比,直到,重要,不懈,坚定,成功。 词语:问题 拼音:wèntí 解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 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 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 题。”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八: “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 可见还不...
初二作文议论文《生死论》
区别 这便是生存与死亡的
!!
关键词:区别,便是,生存,死亡。
词语:区别 拼音:qūbié 解释:区分;辨别。《论语·子 张》:“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东观汉记·宗资传》:“汝南太 守宗资任用善士,朱紫区别。” 唐刘知几《史通·载言》:“纪传, 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 表书’,以类区别。”明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以 防秋之后,督抚诸臣遍閲参游等 官,区别具奏,其不才者而黜 之,...
关键词:战争,事实,逃避责任,
产生,念头,意义,家人,国家,社会, 人民,亲人,贡献,真理,死亡,逃避, 行为,醒来,了死,便是,接近,生存, 给予,希望,报答。 词语:战争 拼音:zhànzhēng 解释:民族、国家、阶级、集团 之间的武装斗争。《史记·秦始皇 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 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 世。”宋高承《事物纪原·战阵攻 守·战争》:“《...
初二作文议论文《生死论》
生:幸福是可以拟定的,比如一次好
成绩或好的饭菜都可以是幸
福!!
人生中挫折是难免的,
曲线和直线都是人生要经历
的,如果人生只走万无一失的直线, 那多没意思啊!挫折就好像回忆雨过 天晴回忆起来才是最美好的!
关键词:成绩,饭菜,人生,挫折,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在大学生活中,生死观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议题。

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个人性格、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生死观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大学生生死观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生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大学生对生死抱有恐惧和焦虑情绪,他们害怕死亡,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而另一些大学生则表现出对生死的淡漠和漫不经心的态度,他们对生死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 二、影响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因素1. 家庭背景:家庭是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或长辈的态度和言行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2. 社会环境:社会的风气和文化传统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起到一定影响。

比如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物质欲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对生死的看法。

3. 个人经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其生死观产生影响。

## 三、培养健康的生死观1. 积极的心理疏导:大学生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情绪宣泄和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

2. 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大学生应该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3.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 四、结语大学生生死观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健康的生死观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死观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健康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挑战和变数。

生命可贵,珍惜当下,感恩每一个明天。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

生与死议论文800字生与死议论文800字_生与死中学优秀作文5篇生与死议论文生与死,一个严肃的话题。

生,是天堂;死,是地狱。

两个极端的字眼,却莫名地被牵到了一起。

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显得很平常。

平凡而正常,却又现实得残酷,真切得凝重。

我们都习惯了生,每诞生一个新的生命,就表示竞争到了生的权利。

活着,成长,这些无可厚非,也毋庸置疑,但是,都别忘了,尽管上帝赋予你生的权利,但它总有风化的时候,那时,死神在你别无选择的路口静候你的到来,这就是死亡。

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得不要的权利。

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

当生之希望得以实现,那么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来,它悄然无息,毫无表情,冷酷且绝情。

一想到死,我们不免想到黑白的遗像,黑白的灵堂,以及亲属们哭得昏天暗地,撕心裂肺的情景,有谁会想到天空中嵌着的缤纷的彩虹呢?应该不会,尽管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壮烈的诗句,但谁又会愿意为了图个名声而去干这种傻事呢?应该也不会,其实死说可怕也可怕,说不可怕也不可怕,它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一件事,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总会随历史流逝化为乌有,然后给你的人生打下一个精美的句号,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省略号。

那就等待后人的评论了。

有人说,既然出生后总是要死的,那干脆就不生好了,这似乎也太消极了,我认为,从生到死是一种过程,它不在乎你的原因与结果,却重视你的经历,人自打一出生就是要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最后的死亡固然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我们应该竭力让自己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倍显光彩。

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自杀,认为这样就可以解脱了,就可以了却尘世中的浮华,闹市中的喧嚣了,打个比方吧,生命就是跑道,无论你在途中曾跌打滚爬过多少次,只要你努力坚持下来了,赢来的是数不尽的鲜花和掌声。

只可惜有的人跑了一段后,只因跌了一跤就永远地倒下了,人活着不为什么,只图死后别人不在你坟前吐口水就知足了,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列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轻于鸿毛,有的人重于泰山?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论生与死_关于生死的议论文300字

论生与死_关于生死的议论文300字

论生与死_关于生死的议论文300字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死,这个字眼有时候会跳出来,在脑海里狠狠盘旋。

不罢不休。

只是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敢说出来的,就连刚刚妈妈走进门来,我也是心慌意措的关闭word文档。

爸妈虽然不是什么宗教徒,但却对这一类的事情比较忌讳。

写到这里我笑了,应该没有人会对死这个字不忌讳,或者说害怕的吧。

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为了生存下去不择手段的人呢?
你说什么?不怕么?真的不会怕么?也许吧。

但对于我来说,我是怕的,怕归怕,但一面却还是不可抑制的想。

想什么呢,反正也还早。

还早呢。

有时候,我会这样安慰自己。

想着想着,也就不想了。

又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望着渐沉下山谷的夕阳,一抹灿烂的余辉洒在她爱的这片土地上,我想明白了一些事。

我不再畏惧它,因为知道了这一天会来临,所以,我明白每一个被浪费的今天,都是明天所懊悔的昨天,更是我余下生命中最年轻,离死亡最遥远的一天。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探讨生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科学观点以及个体经历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旨在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求。

一、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宗教信仰在塑造生死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宗教对于生死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基督教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通往一个更好的世界;佛教强调轮回转世,追求解脱;伊斯兰教相信死后会有永恒的天堂或地狱。

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生死的态度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和物质的生命意义。

二、文化传统对生死观的影响文化传统也是大学生生死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民族和国度对生死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后世报答和孝道,故对于死亡尤为重视;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常导致对死亡的不敏感。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受到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符合自身文化背景的生死观。

三、科学观点对生死观的冲击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对生死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现代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并有望解决一些传统上不可治愈的疾病。

同时,科学解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也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超自然观念构成了挑战。

大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生死观,通过肯定生活的科学性和可观测性,来赋予生命以更深刻的意义。

四、个体经历对生死观的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这些经历常常对生死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友的去世、自身的疾病或者悲剧事件,都会让大学生对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有更直观的认知。

这些个体经历激发着他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生死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科学观点以及个体经历密切相关。

在大学生活的探索和成长中,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死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无常。

正确理解生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每一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价值。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的是有关人生感悟的文章,欢迎您进行阅读。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篇1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2)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2)

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_谈谈我的生死观作文(2)谈谈我的生死观文章篇3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

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

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

’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

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

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

’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

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

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

总而言之,于生命执著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

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

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

如印光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早作准备。

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

此二位圣者既能预知时至,自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

当其往生时,皆能安详示寂,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

以其心胸宽大、平等,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

足见修持之有无,其往生情形,实有天壤之别。

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得八万四千颗舍利子;章嘉大师火化后,得一万多颗舍利子,头盖骨上显现‘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另一高僧则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此殊胜现象,实难以常理解释。

究竟当如何方能‘死得其所’,让亡者深蒙上乘利益?首在去除恐惧死亡之心理。

应先做好心理建设,内心如是观想:死亡一事,从古迄今,上自君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乃至科学家、博学多能者,无一可幸免。

任凭阁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抑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亦难逃一死,更何况平凡如我辈?若先具备此种认识,接受‘人皆有死’之观念,并了知死亡之真相,方可祛除恐惧之心态。

死亡课论文——精选推荐

死亡课论文——精选推荐

死亡于我摘要:终于放下、我沉重的肉身坠地、田野上倒伏的稻草、我的归宿、与其一辙、我思想的谷粒、让亲友们打下、用泪水煮成雪白的米饭、填饱他们怀念的肠胃、可最终也将、腐烂遗弃、我痴迷文字、仿佛为它们而生、这些上苍撒下的花瓣、干净而优美的、印迹、我留下、当我离开人世、请让我快点消失、不要告别我丑陋的尸体、在意过我的人啊、我愿以净洁的碑文、面对你、我的肠胃、是焚烧生灵的火炉、当我倒下、更大更热的火炉焚烧我、我的尸首、将会曲跪式、向所有过我肠胃的生灵、求饶——、一切恩怨让火带走、一切与我有关的污浊、让风带走、我背负、你们视为幸福的躯壳、一生却追随痛苦的脚印、执着与贪欲炮制的毒药、销腐我的智慧、禁固在痛苦的心灵之境、只有死亡、能打开自由的门、斩断蛛网一样的烦忧。

关键字:死亡、死亡的别称、死亡观。

一死亡的定义:1.医学上的定义: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判断脑死亡的标准: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平坦)。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但需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物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此后,各国专家先后提出过三十余种关于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但这些标准与哈佛标准大同小异。

所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是采用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诊断标准。

2.法律上的定义:在美国,一个人在法律上认定死亡的标准是执照医生宣布的死亡声明或者死亡证明书。

死亡以后的任何法律后事,包括在法律术语中删除这个人,叫做“Personhood”。

在美国,拥有大脑活动,或者复原大脑活动的能力,是法律上成立为自然人的必要条件之一。

“显然,一旦确定了脑死亡……切断生命维持设备不会导致任何刑事或民事责任。

”二.死亡的别称:由于对死字有所忌讳,汉语对人的死亡描述的词汇有极其丰富,据研究不同的说法共有两百多种。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

生死的感悟的论文(通用19篇)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类作品的写作方式和特点,提供给我们参考和借鉴。

此处附上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它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写作的新启示和新思路。

生死的人生感悟1、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2、在生命的进程里,需要经历锻造的过程,才会有升华的可能,如果你已经度过了这过程,那么我觉得你会笃定的知道自己如何随性生活,也知道生死的意义,对错不在他人的的判定,需要你自己懂得这一切的意义。

3、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

4、生死离别,是人生最难割舍的情感,更是一种对逝者情感的考验。

5、你记得回来的路,又为何忘记了人间的距离。

6、随心一些,未来的日子里,活的春花灿烂。

毕竟生死已看淡,你还会怕什么?7、人老病死,自然规律,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有一半欢笑一半流泪,儿时哭哭笑笑,无忧无虑,长大了懂的事情多了,烦恼也多了,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曲终人散,有什么可怕呢?在有生之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日。

8、生极是死,死极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亦死,死亦生,生死一念间?9、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终点,生活是生死的过程。

10、人,都是有使命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11、有些再见,是再也不见。

人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每一次分开可能今生再也不相见。

12、人故有一死,早也死迟也死,穷也死富也死,有也死无也死,好也死坏也死,怕死也要死,不怕也要死,看淡死亡,不惧死亡,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过程,结果都一样,人人都要死亡。

13、人来自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正常的!14、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离去;每天都有意外发生。

我们总觉得生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直到有一天,身边的人突然离去。

15、看待生死就是放下,所有人都是从生来到死亡,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

16、生要行善,死是到极乐世界。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报名序号:周班西南大学2011—2012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超越之我见姓名彭俊醒学号 222010*********年级 2010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2011年11月27日死亡超越之我见彭俊醒(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摘要:人们纠结于自然的生与死、社会的命与时、自我的情与欲之中,忧愁痛苦。

庄子指出了一条不知悦生与不知恶死、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恬淡寡欲与寂寞无为之路,并从中超脱出来。

关键词:死亡;超脱;庄子;纠结;生与死;命与时;情与欲;正文:死亡往往是我们所害怕的,但经历过死亡的人对死亡,对生命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就在高考之后的暑假,我们全家人去海边游戏,由于种种原因误点了,海边的天气又是变化无常,晚上7点时有些许风浪降临,但我们都不希望白来一趟,就下水了。

结果海浪越来越大,我和我爸游不回去了,挣扎了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幸好抓住了划海边线的粗绳,慢慢地拉回岸边。

因此,经历过几乎死亡的一次,我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见解,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可以转瞬即逝。

要做到超越死亡的高深精神的人,还是少数人。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庄子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

生死学实践宗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探讨生死之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死学逐渐成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

宗教学作为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学科,与生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生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宗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生死学的内涵与特点1. 生死学的内涵生死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死亡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生命与死亡的本质,探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

2. 生死学的特点(1)跨学科性:生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

(2)实践性:生死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生死问题的实际应用。

(3)人文关怀:生死学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强调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三、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1. 宗教信仰对生死观念的影响宗教信仰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生死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影响着人们的生死观念。

例如,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升天的门户,伊斯兰教则认为死亡是灵魂归宿的起点。

2. 宗教仪式对生死实践的指导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对生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佛教的火化仪式、基督教的葬礼、伊斯兰教的土葬仪式等,都是对死亡者的尊重和悼念,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慰藉。

3. 宗教教义对生死哲学的启示宗教教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死哲学思想,对生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佛教的“无常”观念、基督教的“永恒生命”理念、伊斯兰教的“复活”思想等,都为人们认识生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中的作用宗教团体在生死关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宗教团体都设有慈善机构,为贫困、病患、临终者提供帮助。

此外,宗教团体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祈祷、冥想等,帮助人们面对生死,寻求心灵的慰藉。

四、宗教学在生死学实践中的应用1. 促进生死教育宗教学可以为生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

报名序号:周班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与灵魂不朽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2013年 5月 21 日死亡与灵魂不朽摘要:死亡是一种残酷的美。

我们生来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事实,即死亡,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万物中有始而灭。

但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生活完之后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结束,像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灵魂能离开身体。

灵魂把身体看作是一种工具,所以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灵魂,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存在。

而,人死后有灵魂吗,如果有的话灵魂在哪里,灵魂是否可以达成不朽?关键字:死亡灵魂不朽苏格拉底什么是死亡?死亡即丧失生命,生命终止;不继续生存;无法存在、不存在。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左右)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

也有部分死于意外,如战争、地震等。

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

②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

③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过去人们习惯把呼吸、心脏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

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术的普及,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它们冲击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全脑功能停止,自发呼吸停止后,仍能靠人工呼吸等措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和除脑以外的各器官的机能活动。

这就出现了“活的驱体,死的脑”这种反常现象。

众所周知,脑是机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官。

一旦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个体的一生也就终结。

这就产生了关于“死亡”概念更新的问题。

“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

生死的议论文

生死的议论文

生死的论述引言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对生死的思考、争议和讨论。

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宗教、哲学、文化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生死的讨论,并探讨生死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通常将生命看作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

生命赋予了人们各种感受和体验,包括喜悦、悲伤、痛苦等。

同时,生命也赋予了人们意识和思考的能力,使得人类可以创造、学习和发展。

生命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梦想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生命的意义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有关。

人们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建立家庭、社群和社会,共同创造和分享快乐。

生命的存在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人们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

死的意义和价值在谈论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时,人们常常想到的是人的身体的死亡。

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死亡的到来使人类面临着生的终结和离别的痛苦,同时也为新的生命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在某些宗教和哲学传统中,死亡被看作是人灵魂的解放和超越。

死亡将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其得以与神或宇宙合一。

在这种观点下,死亡不再被认为是恐惧和终结,而是一种过渡和转变。

生死对人类的影响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对人类的影响生命给予人类希望和动力。

人们在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会面临挫折和困境。

然而,生命使人们能够坚持和克服困难,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生命也使人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命对人的意义还表现在善待他人和环境上。

人们意识到只有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因此,人们发展出许多伦理和道德规范,以指导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价值观。

死对人类的影响死亡的到来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浪费生命的机会。

死亡也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并引发对存在的深层思考。

对于失去亲人和朋友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巨大的悲痛和损失。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论文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论文

报名序号:19 周日班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姓名宋庆丽学号 222011317011027年级 2011级专业生物科学(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3年 12 月 3 日【摘要】:生与死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可以说凡生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理性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越来越重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同时开始对生命价值进行反思,安乐死的思想应运而生。

如今安乐死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性、观念性、伦理性、宗教性及社会性等多方面问题。

然而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安乐死是可以实施的,但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伦理争议伦理原则【正文】一、何谓“安乐死”安乐死, 来源于古希腊文euthanasia 一词, 本意是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对患有现阶段医学科学技术不能救治而又极端痛苦的病人, 在不违背其意愿的前提下, 由病人自主要求或其亲属要求, 经过医生的认可, 由医务人员实施的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终结生命的一种处置行为。

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也有多种形式,据实施行为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积极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②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根据病人对安乐死的接受与否, 分为①自愿安乐死,是基于病人的自觉自愿所作出的选择。

②非自愿安乐死,病人并无选择权力或缺乏选择能力, 由亲属或医生代为决定的,由于无法确知是否是病人的意愿还是其他人的强制, 从而很难在实践中区别是善意行为还是蓄意危害行为, 人们对其争论较多。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

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

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

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

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

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

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

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

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

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

初二议论文:生死论1500字
生存与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找不到前进的路或方向,解不开一个生与死谜团,这便是死亡!心灵的死亡。

找到了活下去的真理,前进的路或方向,这便是生存!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很重要,对于这个社会我们是什么呢?应当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梦想,都要无比的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便是生!
死亡其实是一种战争,这是逃避事实逃避责任的一种行为!梦终究是要醒来的,不必沉醉在其中,否则无法自拔。

如果产生了死的念头或生与死的意义相同那便是接近死亡了。

生与死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存为家人给予了一份希望和报答,为国家.社会.人民.亲人和那些爱自己或自己爱的那些人做一些贡献,这便是生的真理!
死亡对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承担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但这更是一种但这更是一种逃避。

这是对在乎自己的人的一种摧残和不负责任。

醒来,不过是一场好梦!
对于生死幸福的观念是不同的,死:把自己向往却不可及的境界称为幸福。

生:幸福是可以拟定的,比如一次好成绩或好的饭菜都可以是幸福!!
人生中挫折是难免的,曲线和直线都是人生要经历的,如果人生只走万无一失的直线,那多没意思啊!挫折就好像回忆雨过天晴回忆起来才是最美好的!
这便是生存与死亡的区别!!
初二:赵韩愈。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以《殡仪馆里的生死课》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殡仪馆里的生死课,女“殡理者”黄伟淼说,那是在痛苦的现实中让人们接受秩序和希望的一种方式。

虽然它的形式不断变动,但殡葬仪式仍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反映了人类文明与死亡的关系,而殡仪馆里的生死课正是此种经典形式的具象化。

这是一种定制的仪式,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来感知生命和死亡。

经常出现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思考,都将有助于人们在接受死亡的同时,也能够为自己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加这种定制的仪式的人们,将会以不同的方式体验死亡,他们会发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被安放在地狱般的殡仪馆里,以及不远处却又如此遥远的黑暗空间,都会令人觉得身在噩梦之中。

在死亡之日,殡仪馆里的生死课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而这种觉知也会使他们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人生的理想,不断向前进步。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可以教会人们生命的真谛,而这种真谛又可给人们带来安心。

死亡的到来代表改变,但不必害怕。

它可以将人带入无尽的秩序中,而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把它变成一种乐趣。

人们可以发现,即使自己拥有永恒的精神,仍可以使自己在死亡之际拥有自由和活力。

而正是这样一种发现,让他们在死亡和生命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去感受生死的双重性,并从中获得新的洞察力。

黄伟淼曾说:“殡仪馆里的生死课,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经验,也是一种人生课程,只有在这样一种仪式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死亡是多么的重要,而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秩序,并为了它而奋斗。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不仅让人们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生命的真谛,也让他们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们在接受死亡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知到生命的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名序号:146 周一班西南大学2015—2016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姓名郑柯学号 222015306011015年级 2015级专业心理学(师范)学院心理学部2016年 6 月 7 日摘要:近些年安乐死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讨论。

安乐死涉及到道德、法理、人伦、医学、社会关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引起诸多争议并存在很多误解。

本文从人道主义方面入手,解释安乐死的概念,讨论安乐死的人道合理化,并结合安乐死立法合法化纠纷问题和医学道德矛盾,探究安乐死对于人伦道德的挑战,最终提出并阐述尊重人权、支持有尊严的死去的观点,并提出安乐死程序严谨化初步设想。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合法化伦理尊严正文:(一)背景:2001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世界瞩目。

2014年,比利时通过安乐死合法化法案。

回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相对的,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大量反对安乐死的活动,比如澳大利亚安乐死法案生效8个月后就被推翻。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长久以来存在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安乐死结束痛苦过程,尊重人权。

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有谋杀倾向,侵犯生命权利。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民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进步,安乐死的争议愈加广泛。

(二)概念:首先,我们需要阐述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直译为“好的死”,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无痛苦致死之术。

以上两种定义从字面来看,存在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多征求安乐死意见的民意调查问卷中,往往得到对安乐死极高的认同率。

然而这种高认同率并非民众真实且明确的意图---一是民众对于安乐死的概念相当模糊,二是“安乐”二字容易给人带来好感,事实上“安乐死”这一名词倾向于拥抱死亡。

三、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仁慈杀死”,那么认同率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安乐死的概念解释必须满足要让民众清楚明白和更加理智化思考。

而在安乐死相关法案中,对于安乐死一般做出这样的规定:一、病人自主意愿申请安乐死;二、医生确诊其身患绝症并承受巨大痛苦;三、亲属同意。

这三条规定细致展开必须符合如下条件:1、病人做出申请安乐死时理智清醒,存在自主能力-相对为病人身患绝症却丧失意识或是不具有自主能力的未成年,那么作为其亲属或监护人提出的安乐死申请是否合理?是否是逃避社会责任?是否是不尊重生命?是否违背人道主义对于弱者的关怀原则?2、确诊绝症的医生要有两名甚至以上-相对为医生的医德可靠与否(毕竟伪造病例谋求私利的医生不在少数)?协助安乐死是否违背医生职责(常识认为:治病救人为医生天职,然而绝症病人已经无法医治,在现代科技下,医生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延长病人的生命)?3、亲属同意并且协助病人申请安乐死-这一行为极有可能被认为是不愿承担责任和人情冷漠。

因此,大量不确定因素和极高的风险性使得安乐死合法化法案通过相当的困难。

显然,安乐死需要及其严谨的定义,因为它涉及到生命。

再者是,安乐死的分类,常见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安乐死对象意愿划分为:自愿、非自愿、不自愿。

简单解释,1、自愿是具有理智的病人自愿申请,2、非自愿是丧失意识的病人由其亲属或者监护人代为做出申请,3、不自愿是违背当事人意愿强制实行安乐死,常见于民族净化论者或者种族优劣论者,最著名的惨剧是纳粹以安乐死的名义屠杀“无用“之人,比如纳粹认为的慢性病者、遗传病者、精神病者以及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等。

二是根据安乐死的方式划分为:积极、消极。

简单解释,1、积极安乐死方式是主动干涉死亡过程,即医生协助死亡;2、消极安乐死的方式是停止治疗过程,医生不加干预、病人等待死亡的过程。

虽然,无论哪种分类都存在道德谴责空间,但是它们是符合逻辑和现状的。

综上所述,引用一个个人比较认同的安乐死定义:安乐死是在临终患者的明确请求下,为解除患者无可忍受的痛苦而由医生实施的对病人死亡过程的主动干预。

(翟晓梅. 安乐死的概念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2(3):86-93.)当然,这个定义也存在我上述观点中的问题,但它是基本符合安乐死的必要条件以及人道主义的。

(三)人道主义角度看待安乐死:在如何对待安乐死这一问题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拥有强大的论据和观点,比如支持者论据的人权自由、生命质量、社会资源等角度,反对者论据的生命神圣、道德滑坡、社会责任、生命尊严等角度。

支持者的主要论据为:一、生命属于个体自己,个人有权利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二、人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他的生命质量已经大大降低,生存意义极低;三、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却浪费大量资源进行拖延;四、死亡是生命必然要面对的,应该正视死亡,而反对者主要论据如下:一、从生命神圣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有且只有一次的,不能轻易放弃,而且医生的职责就是挽救人的生命;二、从道德滑坡和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安乐死是谋杀病人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减少社会保健负担,是逃避社会道义的表现,是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三、从社会尊严角度来看,人生命的尊严不能在最后一刻体现,而是要综看其一生,尤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人已经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是由病痛折磨导致暂时绝望状态,因此此时作出的判断不足为信。

其实,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站在“善”的立场上,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我们可以简单的选择“善”与“恶”,但是却很难从“善”与“善”之间抉择。

笔者认为,从人道主义出发,结束病人的苦难才是真正的人道、真正的善。

上述支持者论据笔者是同意的,下面是对于反对者的论据所做的驳辩:首先,毫无疑问,反对者承认生命神圣。

既然如此,那么这就牵扯到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问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个事实,自杀与安乐死存在本质不同。

两者都是主动放弃生命,但是自杀者具有对自己实施死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是外界无法阻止的,回想历史上禁止自杀、自杀有罪的法令一一成为了如今的笑谈;想要安乐死的人一般是生命垂危、身患绝症、遭受无法忍受的病痛折磨的人,他们往往已经不具备自我行动力,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主动死亡这一过程。

因此,从两者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自杀是一种在行为上只涉及个体自己的行为(不考虑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在自杀完成后),安乐死则是需要他人干预死亡过程,对他人存在直接影响。

慢慢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笔者认为,有意义的生命才是神圣的。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他们的存在有各自的意义。

然而这个意义只限于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时,比如枯萎的花、干黄的草、腐朽的树木,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就不具有意义,也就到了生命凋零的时刻。

同理可证,身患绝症的人,尤其是还遭受着巨大的痛苦,有些是身体的折磨、有些是精神的折磨,然而不论哪种折磨,在生命弥留之际,承受这样痛苦的病人已经不具备对于这个社会的任何价值,如果有人说他们的存在是对亲属的慰藉,那么我想说正是亲情伟大,就更不应该忍受亲人遭受苦难而不加以解救,况且“久病床前无孝子”,苟延残喘的生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为何不选择结束,勇敢的面对死亡、走向死亡?所以,正是为了神圣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挥价值,就应该接受安乐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从理智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利的。

其次,关于社会道德问题,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都是杀人偿命,而且关爱弱者是我们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我们人性的善良。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提出安乐死的大都是病人自己,而且已有案例告诉我们,病人想要安乐死都是苦苦哀求而不得,即使是那些失去意识由亲属或监护人代为提出安乐死申请的都是经过慎重思考后作出的决定。

这里不免陷入一个悖论:我请求你杀我,是否是谋杀?约翰·密尔在其不朽名著《论自由》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对社会负责;在仅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

在密尔看来,所谓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其实就是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之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而对于社会在何种情形下才可正当的干涉个人自由,他提出了一条著名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这就是学者所称的“伤害原则”或“密尔原则”,即一个人的自由若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受到了伤害的人就有权要求法律对这种自由予以制止。

所以,笔者以为,在自身有能力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干涉他人。

但是,安乐死的情况则是,个人拥有对自身生命的裁决权利却没有裁决能力,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死亡过程。

所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安乐死的要求其实并不侵犯生命,也没有侵犯他人自由,不过需要我们建立安乐死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稍后提到)。

所以,回到社会道德,既然不构成杀人,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是否违背社会关怀原则?反对者一直诟病支持者的一条论据是浪费社会资源说法违背人道主义。

笔者想说的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关怀,然而却不是盲目的滥好人。

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明知病人遭受痛苦,却为了所谓的道义用尽手段延长病人生命,然而这样被延长出来的生命,还是真正的生命吗?它只不过是各种仪器药品下会呼吸、能心跳、大脑机械运转的生命体。

当个人失去对自我身体的操纵权之后,就已经不完整了。

我们挽留住的是这样毫无生气的肉体,意义何在?社会资源是为了更多人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为了虚伪的社会道义。

最后来看生命尊严问题,反对者认为生命尊严并不是最后一刻所体现出来的。

那么,笔者想问,设想一生荣光受世人崇拜的伟人,却罹患死相难看的绝症,他的虚弱、他的无能为力被暴露于人前,这一生的功绩虽然不能抹杀,但是他并不想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吧?民众也不会想要看到自己的英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无所不能。

情景换至为一个小家庭,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随着年纪增大愈发衰弱,抛却我们为父母尽孝的孝心与责任,我们的心里是会有失落的吧?毕竟是我们崇拜了大半生的人啊。

所以,关于生命尊严,体面的死亡而不是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刻才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维护。

总而言之,笔者对反对者论据一一做出驳斥,是希望更加论证安乐死是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的,尊重生命自决权,尊重生命尊严,尊重社会更好的发展。

(四)安乐死发展风险以及未来措施展望:回顾笔者上述对于反对者论据的驳斥,有必要做出解释的是虽然笔者认为安乐死更贴近人道关怀,但是安乐死隐含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一是,制度的漏洞总是无所不在,往往有不法之徒会将谋杀伪造成安乐死,草菅人命,危害人身安全;二是,不难发现,包括笔者在内的对支持安乐死振振有词的人,在被问及你愿意对你的父母实施安乐死时会产生迟疑甚至是闪烁其词和另寻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