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
出现腹膜和腹腔淋 巴结转 移后 ,单纯 的外周静 脉化 疗
很 难 保 证腹 腔 内 有较 高 的 化 疗 药 物 浓 度 。 腹 腔 灌 注 化 疗 可
使游离癌细胞长 时问的浸 泡于高浓度 的抗 癌药物 中,从 而 降低了腹腔 内种植 癌细胞 生长 的活力 ,提高 了药 物对癌 细
胞 的 直 接 杀 伤 力 和 5 5 J
ta ei n a y oo y f ra v c a t c c r i o r p r o e l tlg d a e g s i acn ma.O c l g ,2 0 6 t c o n d r n oo y 0 2, 2
( )2 1 0 . 3 : 0 ~2 8
疗药液体积大 , 以分 布到腹 腔 内各 个部 位 ,有利 于抗 癌 可 药 和癌细胞充分接触 ,通过表面弥散直接 进入 肿瘤 结节 , 而 且利用腹腔 一血浆屏 障使药物在腹 腔 内长 时问维持 高浓度
维普资讯
浙江 临床 医学 20 08年 9月第 1 卷第 9期 0
・
1 9 ・ 23
差异 , 3和 5年肿瘤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 ) .5 。
表 1 两组随访比较 ( , n %)
行 腹 腔 化 疗 后 ,改善 了生 活质 量 , 高 了 手 术 切 除 率 。 提
A o l no ,O6 2 (8 ) 1 . m ScCi O cl20 , 4 1S :2 n 3朱正纲 ,汤睿 ,燕敏 , . 等 术中腹腔 内温热化疗对进展期 胃癌的临 床 疗 效 研 究 .中华 胃肠 外 科 杂 志 ,0 69 1)2 20 ,(0 :6~3 . 0 4李 正 荣 , 文 华 . 詹 胃癌 腹 膜 转 移 的 治 疗 进 展 . 华 胃肠 外 科 杂 志 , 中
川崎病误诊为颅内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
川崎病误诊为颅内感染3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误诊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kd鉴别诊断的认识,对临床诊断kd提供帮助。
方法:在280例kd中,对早期误诊为颅内感染的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的原因。
确诊为kd后即给以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280例kd中误诊为病毒性脑炎9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21例。
30例患者分别在入院后2~16天确诊,平均8.34天,30例病人均临床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4±5天。
结论:kd 由于早期为非特异性发热为主,易被误诊为一些感染性疾病,若合并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等表现易被误诊为颅内感染。
【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误诊;早期诊断;颅内感染【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4-01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婴幼儿多见[1],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发病早期,易被误诊[2]。
我院1996~2011年收治的280例kd中30例在发病早期被误诊为颅内感染,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kd患儿280例中30例在疾病早期误诊为脑膜炎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
年龄6个月~11岁,平均32.7月。
急性起病28例,亚急性起病2例,从发热至临床确诊川崎病为7~18天,总病程12~25天。
30例患儿均以发热起病,低热6例,中等热度16例,高热8例,抗菌素治疗2~15天无效,体温仍不稳定;病史有一过性皮疹8例,(26.6%);睑结膜充血22例(73.0%);口唇皲裂24例(80%);颈部淋巴结肿大29例(96.7%)。
辅助检查:①血象病初期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26例,减少1例,正常范围5例,分类中性粒增高16例,淋巴细胞增高14例,血小板轻度增高(小于40万/mm3)15例,血小板正常范围(10-30万/mm3)8例,血小板减低7例;②血沉增高26例,crp增高28例;③脑利钠肽增高5例,肌钙蛋白检查阳性26例;④头颅ct显示脑积水轻度16例,硬膜下积液8例;⑤心脏彩色多普勒显示冠状动脉扩张22例;⑥csf检查30例病人早起做腰椎穿刺,csf结果,白细胞均有增高,最高1例200×106/l,最低一例脑脊液白细胞32×106/l,均为轻度增高,脑脊液蛋白增高12例,乳酸增高6例。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好转,2组ES S 评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讨论现有资料证实,自由基在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是通过和缺血缺氧脑损害级联反应机制中的兴奋性氨基酸、钙超载等彼此重叠、相互联系的作用使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蛋白质、DNA 、RNA 损害最终形成炎症、凋亡等病理过程而实现[2]。
可能的机制有:①直接攻击细胞膜的脂类、糖、蛋白质和细胞内的核酸,使细胞坏死;②通过促凋亡基因caspase-3导致细胞凋亡[3];③有文献报道NF-κB 机制参与了自由基的损害[4]。
丙二醛(MDA )是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形成的脂质过氧化物,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对MDA 的检测可反映出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和机体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损伤程度。
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古方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静脉给药可以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
有开窍醒脑、化痰通瘀、清解毒邪之功效。
动物实验表明醒脑静能显著降低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 DA 含量,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醒脑静的使用可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MD A 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在14d 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说明醒脑静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多产生的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及再灌注的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醒脑静还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其脑保护作用:①抑制病理性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如抑制脑内肿瘤坏死因子(TNF )、白介素1β、白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多种致病性因子的表达[5、6];②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7];③抑制病理性凋亡基因与蛋白表达,减少脑内的凋亡性神经细胞死亡[8]。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7期259·经验交流·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欧阳丽,戈妍(济空善后办门诊部,山东 济南 250002)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分析统计患儿临床表现特征性及误诊原因。
结果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100.00%),结膜充血(92.00%),口唇皲裂(88.0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上升(72.00%),血培养阴性(100.00%),各类临床表现百分比均较高,其中持续性发热、血培养阴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临床表现(P<0.05)。
早期误诊共7例:1例患儿误诊为药疹;2例患儿误诊为猩红热,4例患儿误诊为败血症,误诊为败血症百分比最高57.14%(4/7),显著高于其他误诊类型P<0.05。
结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典型性,其误诊原因复杂,应综合分析患儿临床检查结果,提高川崎病诊断准率。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川崎病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7.2250 引言川崎病是发病率较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但是婴幼儿及儿童群体发病率较高,随着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提升,不完全川崎病也逐渐增多,成为川崎病的重要分支,但是存在疾病规律性差、误诊率高等问题[1]。
为提高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认知水平,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提供一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其中7例患儿早期误诊。
不完全川崎病36例论文
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川崎病(kd)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不完全也称非典型,是指临床指标达不到完全符合诊断川崎病标准的病例,由于其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典型,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1997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川崎病患者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81例患者中,典型kd 45例(55.6%)为典型组,其中男28例,女17例,男女比1.65:1,年龄3.6±1.8岁;不完全kd 36例(44.4%)为不完全组,男22例,女14例,男女比为1.57:1,年龄3.5±1.9岁。
诊断标准:⑴主要临床表现:①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唇充血皲裂;④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⑤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1]。
⑵典型kd:不明原因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伴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的至少4项,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称为典型性kd[1]。
⑶不完全kd:不明原因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伴其5项主要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在排除其他需要与相鉴别的疾病后,也可诊断,称为不完全性kd[2]。
⑷冠状动脉病变(cal):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3岁2.5mm;4~9岁3.0mm;10~14岁3.5mm。
①轻度扩张:冠状动脉内径≥3.5mm,≤4mm;②中度扩张度:冠状动脉内径4~7mm;③重度扩张:冠状动脉内径≥8mmm,为巨大冠状动脉瘤[3]。
检测项目: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积(hct)、血沉(esr)、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心电图(ecg)、和超声心动图(ucg)。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临床表现:不完全kd 36例中具备除发热外的3项主要指标18例(50.0%);具备除发热外的两项主要指标10例(27.8%);具备除发热外的1项主要指标7例(19.4%);除发热外不具备主要指标1例(2.8%)。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
由于本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易至多个系统受损,尤其以冠状动脉损害为甚,可引起冠状动脉瘤或狭窄,危及患儿生命,现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0例KD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KD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
发病年龄:<3个月者2例,3个月~1岁者11例,>1~3岁者8例,>3~5岁者5例,>5岁者4例。
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发病者12例,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发病者18例,均采用1988年东京国际川崎病会议诊断标准。
1.2 方法对30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疗效及误诊情况。
2 结果2.1 发病情况发病率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发病共12例,占40%,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18例,占60%,近四年比前四年增加了1.5倍。
发病年龄<5岁26例,占86.7%,男女比例为2:1(20/10),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2 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热5天者30例,占100%,呈弛张或稽留热型;②口唇干红,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28例,占93.3%;③眼结膜充血者27例,占90.0%;④皮疹26例,占86.7%,主要表现为多形性红斑,少数可表现为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多于发热后2~4 d出疹;⑤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6例,占86.7%;⑥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者25例,占83.3%。
2.3 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时增多,最高达960×109/L;血沉增快,多在40~60 ml/h;CRP明显增高;部分患儿心肌酶升高。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
不典型小儿川崎病30例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观察分析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并根据患儿临床特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观察分析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结果经对30例患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所有患儿病情均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患儿出院3个月后,采取电话或上门方式进行随访,30例患儿中无1例患儿死亡或复发。
结论在不典型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和死亡率。
标签:小儿川崎病;表现特征;诊治体会川崎病也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2]。
属于急性发热性出诊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严重时会引起小儿心血管病变,因此,临床治疗应对川崎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特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每组10例,第一组、男6例,女4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1.2)岁,第二组男5例,女5例,年龄3.5~4.5岁,平均年龄(4±1.6)岁,第三组男4例,女6例,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5±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不典型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发热患儿7例,淋巴结肿大患儿9例,结膜患儿4例,充血6例,皮疹患儿4例。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项中4点或4点以下的临床特征,即可判定为不典型小儿川崎病:①体温异常,出现发热情况,且持续5d以上;②口腔黏膜出现皲裂、充血症状;③淋巴结出现肿大情况,且大于1.5cm以上;④双侧眼角膜出现充血情况;⑤出现皮疹症状;⑥手足出现急性发肿、发硬情况。
不完全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等。
蛋 白升高 2 4例 , 高 16mgL 肌 酸 激 酶 、 最 1 / ; 肌酸 激 酶同工酶 升高 1 ; L 2例 A T升高 1 。心 电图示 窦性 例
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 , 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对于发热 5天 以上 的儿童 , 尤其是婴幼儿 , 有结 膜充血 、 唇红 、 干裂 、 红
细胞沉降率升高 、 c反应蛋 白增高 , 尤其伴有肛周脱皮症状时要引起重视 , 尽早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 除其他疾病作出诊断尽 排
早治疗 , 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13 0 8
J B n b d C i, co e 0 0, 1 3 N . 0 e g u Me o l O tb r 1 Vo. 5, o 1 2
[ 章编 号 ]10 -2 0 2 1) 013 4 文 0020 (0 0 1 — 83 0 2
・
临床 医 学 ・
不完 全 川崎 病 3 2例 临床 分析
例 , 于病程 6天后 出现。 多 1 3 辅助检 查 白细胞 总数 及 中性 粒细 胞升 高 2 . 3
例 [ 1. (0 5~2 . )×1 L ; 小 板 升 高 3 68 0/ ] 血 0例 , 其
中 (0 4 0 0/ 30~ 0 )X1 L4例 , 4 0~ 5 )X1 L (> 0 6 0 / 0
12 临床 表现 .
( ) 热 :2例均 有发 热 , 中弛 1发 3 其
不完全性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性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体征出现的几率,辅助检查异常点,为临床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提供诊断依据及方法,力争本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不完全性川崎病临床特点诊治体会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综合征,是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病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较严重的损害小儿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完全性川崎病病例也逐渐增多,因其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易于误诊误治。
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76例, 其中26例临床表现不典型, 占34%。
现对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个月9例,6个月~1岁5例, 1~3岁6例, 3~5岁4例, 5岁以上2例。
1.2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2],发热5天以上伴有下列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肿,恢复期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双侧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④口唇群皴裂,口咽部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⑤颈淋巴结增大。
如5项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
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患儿具有发热5天以上,但在其他5项临床特征中仅具有2或3项且需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Stevens2Tc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发热性疾病即为不完全性崎病[3]。
1.3临床表现26例均有高热,体温最高39~41.6℃(占100%); 20例出现口咽黏膜弥漫充血、唇潮红皲裂及杨梅舌 (占76.9%);18例出现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占69.2%); 14急性期阴囊、腹股沟部位皮肤潮红,后期出现蜕皮(占57.7%);14例易激惹即不能安抚的烦躁,哭闹(占53.8% );13例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占50%);11例出现皮疹,呈猩红热样及多形性红斑(占42.3%);9例出现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增大( 占34.6% );7例接种卡介苗部位再次出现红斑硬节(占26.9% );合并支气管及肺炎7例(占26.9%);1.4 辅助检查:9例血白细胞> 20×109/L(占34.6%), 13例(10~20) ×109/L(占50% ), 以上两者占84.6%,4 例< 10 ×109/L(占15.4%); 18 例血小板>450×109/L(占69.2%), 7例血小板在450-300 ×109 /L(占26.9%),以上两者占92.3%;2例<100×109/L(占7.7%);14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占53.8%);,20例红细胞沉降率(E S R) >40mm/h, (占76.9%);19例C R P>30m g/L(占73.1%);17例白蛋白下降<35g/L(65.4%)、26例均多次给超声心动图随访复查,7例(26.9%)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其中冠状动脉轻度扩张5例;中度扩张2两例;心电图检查示: S-T段及T波改变8例(30.7%);胸部正位片示: 7例肺纹理增重并有斑片状模糊影。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不典型川崎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陕西省蒲城县医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进行回顾分析,早期表现其实验室指标。
结果80%以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冠状动脉受累。
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
本文对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小儿不典型川崎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3 d 6例;3~5 d 20例,6~10 d4例。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30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 d,其中中度热15例,高热12例,超高热3例,所有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少数呈驰张热,多数呈稽留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恢复期指(趾)端脱皮,详见表1。
表1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例,%)临床特点例数发热30(100)肛周潮红蜕皮25(83.3)卡疤潮红18(60)冠状动脉扩张5(16.7)阴囊潮红、水肿脱皮8(26.7)GRPESRPST明显增高28(93)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差12(40)1.3 实验室检查24例在病程第3天后,6例在病程第10天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均伴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在病程第5天后、21例在病程第2周出现血小板升高,并随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进行性升高;30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其中>45 mm/h者22例;血CRP升高25例,其中>450 mg/L者17例。
不完全性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 词】川崎病;不完全性 ;临床特征 ; 断;治疗 关键 诊
【 中图分类号】 75 【 R 2. 文献标识码】 【 4 A 文章编号】17—7 ̄20 )1 160 63 90 (082—2-2
1 . 实验 室检 查 3
楚 。发病 以亚裔 较多 , 多发生于婴幼儿 , 6~1 月为发病高峰 。 以 1 我国近年来确诊 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小 儿获得 性心脏病Ⅲ 对/ L , bJ 健康造成严 重的影响 , 严重者 因冠状
动脉病变而死亡 。而诊断特别是不完全性川崎病 , 因临床表现不 典型 , 断缺乏金标准 , 诊 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 困难 。现对我科 于 20 0 5~20 0 8年收治 的 3 O例不完全性川崎病进行临床总结 , 同时
fau e , p c lK w s k ie s n 0 c s sfrc mp r o t e A g e ae n n !p e lmeh d f ig o i n e t n fK w s k i e t rs t ia a a a ids a e a d 3 a e o o ai n, g r g t o - y ia t o so a n ssa d t ame t a a a ids y s h d r o -
川崎病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 , 16 年 由 日本 自 91 人川崎 富作首次辨认后 ,至今病 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
5 ; 中有眼结膜充血 2 d其 8例 , 口唇充血 、 有 发红 2 6例 , 多形性 有 皮疹 1 例 , 8 有手 足硬性 水肿或肛周 皮肤或皮肤靴状脱屑 1 5例 , 有淋巴结肿大 2 例 。 3
不完全川崎病31例分析
医学综述 20 0 8年 7 月第 1 卷第 1 4 4期
Mda ei l c
p i l
』
:
:
不 完全 川 崎病 3 1例 分 析
马 国瑞 , 春 燕 , 郭 王伟 伟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 附属 医院儿科 , 河南 洛 阳 4 10 ) 70 3 中图分类号 :7 5 4 R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2 8 (0 8 1 - 3 -2 10 - 4 20 )42 10 0 2
摘 要: 目的 探 讨不完全川 崎病 ( D) l K 的l 缶床特 点。方 法 对 3 1例不 完全 K D的临床表 现、 实 验 室检查 结果和 治疗方 法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不 完全 K D均 有发 热 , 其他症 状依次为 口腔黏膜 改变、 球结膜 充血 、 皮疹 、 四肢 改变、 淋巴结肿大 。结论 对发热 ≥5d 具 备2~ 颈 , 4项诊断标准、 抗生 素治疗无效者 , 应结合心脏彩超 、 实验 室检查综合分析。 关键词 : 不完全川崎病 ; 童; 儿 超声
2 结 果 2 1 临床 表 现 .
( p r etfP darsteFr f l t o ilo H n nU i rt Si c n ehooy,uy Deat n eitc, it i i e H s t ea nv syo c nea dTcnl L o- m o i h sA a d p a f ei f e g 0 4 1 0 ia 7 0 3。 n ) A src : jc v T x l eh l i  ̄a e fn o l e oepo eci c J rt n a t ro cmpe w sk s s. to s l h s i tK de k
不完全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断标准中的 2 3 项临床表现 ,具体临床表现及实验
室 检查 情况 见 表 l 。 3 2例患 儿病 程 中均有 持 续发 热 ,
其 中人院时即有发热的 3 0 例, 另2 例患儿人院时无 发热 , 无皮疹 、 颈部淋巴结肿大 、 口唇干红皲裂 , 仅表
现 为哭 闹及 反应 欠佳 ,其 中年 龄为 3 个月的 1 例 在 人 院第 3 天 出现 高热 , 另年 龄为 1 4个月 的 1 例 在 入
2 讨
2 . 2 病 因分析
据 文献 报道 , I K D占 K D的 1 5 %~
K D主要病理 改变 为全 身性血 管
2 . 1 诊 断与 治疗
炎, 好发于冠状动脉 , 但全身各 系统均可受累 , 其它 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极易与其它疾病混淆 。本资 料 中, 临床上 曾诊断为( 1 ) 败血症 : 8 名患儿入 院时 存在高热 , 且精神差 ,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总数 、 中性 粒 比例及 C R P均明显升高 ,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 ,
端脱 皮 。血 小板 大 于 3 0 0 x l 0  ̄ L共 3 1 例 ;冠 状动 脉
扩张共 8 例 ,其 中 1 例年龄为 9 月 的婴儿为冠状动 脉瘤形成 。检查最早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的时间为病
程第 4 ~ 5天 。
表 1 I K D 患 儿 临 床 表 现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结 果
不完全川 崎病 3 2 例 临床分析
刘立铭 , 周 陈荣, 周 力
( 东南大 学 医学院 附属 盐城 医院 儿科 , 江苏 2 2 4 0 0 1 )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不完 全川崎病 的临床表现并总结治疗体会 。 方法 : 回顾性分析不完全川崎病 3 2 例患儿 临床
川崎病31例临床分析
3 8 9 . 0 6 5 x 1 0 5 6 1 X 1 0
;病 程 恢 复期 血 小板 升 高 者3 0 例( 9 7 %) , 平 均值
;C 一 反应蛋 白升高者2 9 例( 9 4 %) ,P CT明显升 高者 ( 大 于
1 . 0 p g / L ) l o N( 3 2 %) , 尿 常规异 常者7 例( 2 3 %) 。完善血 沉检查 者2 8 例 ,升 高者 2 O 例( 7 1 %) ,合 并肝损 伤 1 1 例( 3 6 %) ,合 并先 天性 心脏
病( VSD) 、巨细胞病 毒感 染者各 1 例 ,合并支 原体感 染者3 例 ,合并
归及冠脉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 。
2 7 例( 8 7 %) ,淋 巴结肿 大2 2 例( 7 1 %) 。腹泻3 例( 1 O %) ,呕吐2 例( 6 %) 。 川崎病休克综 合征 伴肾损 害1 例。 2 l 2 实验 室 检 查 白细 胞 升 高者 2 7 例( 8 7 %) , 白细 胞 平 均 值 为
疹性疾病 ,常见 于5 岁 以一 Fd UL ,易引起冠脉损 害,导致冠状动脉 扩 张,冠状动脉瘤 ,可继发血栓形成 ,到导致 患儿心肌梗死 【 1 】 。 』 I 『 崎病 目前 已取 代急性 风湿热 成为儿童 后天性 心脏病 的主要 病 因【 z J ,本文回顾性分析许 昌市中心医院收治 的3 1 例川崎病 患儿的临床
结果与结论:①3 1例川崎病患儿中男女 比例为 1 . 8: 1 ,提示男性发病率较女 孩高;平均发病年龄 2 3岁,就诊时平均发热时间为 5 . 1 d ;典型川崎病 2 6 例 ,不典型川崎病 5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 3例 ,其 中冠状动脉瘤 1 例, J I I 崎病休克综合征 1 例 ;②3 1 例 川崎病 患儿均 有发热,皮疹 2 5例 ,四肢红 斑、 硬肿或脱皮者 3 0例,结膜充血 2 6例 ,口唇 皲裂或杨 梅舌 2 7例 , 淋 巴结 肿大 2 2例;③3 1 例 中白细胞 升高者 2 7例 ,就诊 时血小板升 高者 2 2例 ,病 程恢复 期血小板升高 者 3 0例 ,C - 反应蛋 白升高者 2 9例 ,P C T 明显升高者 1 0例, 尿 常规 异常者 7例; ④3 1 例 中合 并肝损伤 1 1 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者 各 1例 ,合并支原体感染者 3例 ,合并肺炎者 7例 ;⑤单 次I V I G 2 g / k g 有 效率 9 7 %,说 明 I V I G治疗川崎病反应好 ,有效率 高;冠脉 损害 3例随访后 2例恢复正常 。 戋键 t j } l 崎痫 :恼味分析 ;冠咏损害:组织I程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白杨;韩常青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09(011)018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30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10~14天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均见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恢复,未见有进行加重的病例,同时复查肝功能及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部分已恢复正常.结论:儿童不完全川崎病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查综合分析,对疑似不完全川崎病病例应常规做心脏超声检查并动态追踪,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白杨;韩常青
【作者单位】陕西省交通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J], 白杨;韩常青
2.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J], 聂颖; 徐辉甫; 陈长见; 乔静
3.儿童不完全川崎病70例临床分析 [J], 刘远威; 段晨敏; 胡文明; 张晔; 范楚平
4.儿童不完全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J], 冯海红;李丽
5.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J], 谢红;洪晓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
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根据疾病种类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全部患有典型川崎病,观察组患儿全部患有不完全型川崎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结果:经过研究得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率分别为发热(100%)、淋巴结肿大(85.71%)、口腔黏膜充血(64.29%)、眼结膜充血( 50%)、多形性皮疹(14.29%)。
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结论:和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比,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医生要着重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充血进行检查,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46-01川崎病在临床上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多发于婴幼儿身上,其包括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
本文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研究,研究取得了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结果,下述内容是主要的研究过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将其根据疾病种类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4例患儿全部患有典型川崎病,观察组6例患儿全部患有不完全型川崎病。
对照组女性患儿6例,男性患儿8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15±1.84)岁;观察组女性患儿5例,男性患儿9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2.03±1.75)岁。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故而可以对二者之间进行比较(P>0.05)。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特点分析及有效诊断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特点分析及有效诊断发表时间:2015-11-03T14:47:31.9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作者:邢栋[导读] 南阳市中医院儿科三病区河南南阳川崎病是心血管系统发生炎症的综合征,好发人群是小儿,因为小儿的免疫功能不完善或者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致病菌的感染。
邢栋(南阳市中医院儿科三病区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区别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的发病特点。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不完全川崎病患者和典型川崎病患者各50例进行临床表现的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冠状动脉发生率的统计,进而区别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
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以外的表现有明显差异;对于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的差别;经过统计,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发生率为36%,典型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发生率为22%。
结论:经过详细的对比分析能够区别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可以广泛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典型川崎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102-02 川崎病是心血管系统发生炎症的综合征,好发人群是小儿,因为小儿的免疫功能不完善或者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致病菌的感染。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持续的高烧,严重的患者高烧会达到40℃,持续时间为五天左右[1]。
其次,患有该病患者的手脚会出现红肿的现象以及口腔黏膜的变化和淋巴结的肿大。
但是临床上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对于不完全川崎病的有效诊断非常重要。
我院本次的实验就是探究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特点分析及有效诊断,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不完全川崎病组:50例患者。
男30例,女20例。
年龄4个月~4岁,平均年龄(2.33±1.22)岁;(2)典型川崎病组:50例患者。
不完全川崎病30例分析
不完全川崎病30例分析
赵志青;厉红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8(8)25
【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I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情况。
结果:发病10 d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占73%,10例冠状动脉受损患儿随访0.5 a均无后遗症发生。
结论:IKD 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动态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利于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页数】2页(P6235-6236)
【关键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诊断
【作者】赵志青;厉红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1.240.4
【相关文献】
1.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单中心比较分析 [J], 刘丁;杨方
2.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闵晓兰;卢玉容;蔡强
3.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张颖;犹登霞;周杰林
4.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对比分析 [J], 杨洁; 李文玲; 张欧
5.对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的分析 [J], 金益羽; 封其华; 柴建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木英;王春如;罗燕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4(012)005
【摘要】目的探讨川畸病(KD)的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治疗,以提高KD的早期诊治水平,从而预防冠状动脉(CA)的损伤。
方法对1997
年8月-2003年10月30例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KD中,心脏听诊异常率36.6%.EKG异常率70%,二维超声测量冠状动脉(CA)异常率40%,若热程≥7天、白细胞>15.0×109/L、血小板>350×109/L(或早期
<200×109/L)、大关节肿痛、C反应蛋白>30mg/L,为心血管受损的高危因素。
结论凡出现上述五种高危因素之一,应早期联合运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2g/kg,一次冲击治疗,以降低CA病变的发生率。
【总页数】3页(P1069-1071)
【作者】木英;王春如;罗燕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科,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7
【相关文献】
1.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2.19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分析及诊疗进展
3.儿童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8例临床分析
4.不同年龄段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及总结
5.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0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30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韩步英;王晓斌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09(000)017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我院2006年~2008年住院的3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30例表现均不典型,经过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痊愈28例,阿司匹林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痊愈2例。
结论:川崎病以不典型表现多见,尽早进行综合分析、检查,按拟诊病例治疗,有助于提高对该病人认识能力和治疗水平。
【总页数】1页(P34)
【作者】韩步英;王晓斌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人民医院,756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7
【相关文献】
1.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J], 崔静
2.19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分析及诊疗进展 [J], 俞小霞;陈捷
3.儿童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8例临床分析 [J], 郭惠娴;赖来清;张宙;于力;廖嘉仪
4.不同年龄段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及总结 [J], 赵莹;吴晓芳;陈国强
5.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J], 李鑫;张婷;李娟;赵明波;田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全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蹇琼(贵州省盘县人民医院553500)
【摘要】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
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9月30例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 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15例(50%),具有2项者21例(70%)。
初次诊断误诊8例(26.7%)。
其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ESR增快、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80%、100%、70%、90%。
经静滴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
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忽视,早期易误诊或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指标治疗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最常见于婴幼儿。
因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依据,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其发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儿科医师的重视。
现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9月30例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至5岁,其中<1岁8例,1~3岁17例,4~5岁5例,入院时病程4 ~11d。
全部病例均符合不完全KD的诊断标准[1],即患儿具有发热5 d以上,仅具有2或3项主要症状,但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者或不伴有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且排除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Stevens-Tc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麻疹等。
1.2 临床表现30例患儿发热均超过5 d,为不规则热或驰张热,最高达39、8℃,持续1~3周;在KD其余5项诊断标准中[2],具备3项者21例(70%),具备2项者15例(50%)。
其表现为:30例均有发热,入院时热程均>5天。
出现一过性皮疹的有24例(80%),结膜充血18例(60%),出现口唇皲裂、杨梅舌15例(50%),颈部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9例(30%),手足末端硬肿及关节肿痛7例(23、3%),发生冠状动脉改变的3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瘤形成者)(10%)。
1.3 实验室检查WBC>10×109/L24例(80%),CRP升高27例(90%),ESR 升高21例(70%),B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3例(10%),PLT>300×109/L 30例(100%)。
血小板出现升高的时间,最早在病程第5天,最迟第28天,但所有病例血小板异常升高之前(KD急性期)虽在正常范围,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4 预后与转归本组病例发热到确诊时间(13.5±7)d;患儿初次诊断误诊8例(误诊率26.7%)。
分别误诊为沙门氏菌感染3例,药物过敏2例,急性淋巴结炎2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1例。
其中1例在麻疹恢复期再次出现持续发热,结膜充血,躯干部位出现猩红热样皮疹。
所有病例在确诊后,立即给予静滴IVIG2
g/(kg·d),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 mg/(kg·d),分4次口服;对有血小板升高者,同时口服双嘧达莫3~5 mg/(kg·d);非急性期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 mg/(kg·d),1次顿服。
30例急性期患儿对治疗反应良好,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1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于治疗6个月内恢复正常。
2 讨论
KD是一种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以冠状动脉最显著,病因至今未明。
KD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综合诊断,不典型KD容易误诊和漏诊。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表示,不完全KD发病率为19.4%,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例中不完全KD好发于小婴儿,其临床症状更为隐蔽,所以不完全KD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或被延误,本组病例有误诊,分析原因可能是医生对不完全KD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体检及询问病史不仔细,对一过性皮疹及颈淋巴结肿大没有引起足够认识。
对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及心脏B超未进行动态监测,使病情延误。
目前多项有关不完全川崎病的研究发现,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可能比典型KD患儿要少,但是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与典型KD患儿表现一致。
2004年AAP及AHA联合制定了不完全KD的诊断治疗指南,对于发热>5天且存在2~3项KD临床特征的患儿,必须评价其炎性指标,指出如果实验室指标中C反应蛋白≥30 mg/L和(或)血沉≥40 mm/h,应进一步评价其他实验室指标:血浆蛋白≤30 mg/L,贫血、转氨酶升高,血小板≥450×109/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上述实验室诊断指标中,若有3项指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初步确诊为不完全KD。
冠状动脉扩张是KD较特异性的表现,且对预后有重要价值。
一般文献报道,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5%左右,本组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仅3例,这可能与作B超的时间较早及未进行动态观察或者与医生的水平有关。
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年龄小于1岁、发热时贫血显著、白蛋白低于3g的病例。
冠状动脉病变可出现在发热当天,60%的患儿在病程10d内,也可延迟至1个月才出现,因此,对小婴儿原因不明的发热伴1~2个主症者,应警惕不典型KD,有条件者尽早做超声心动图(DE)。
DE检查发病第3天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因此,KD患儿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DE,对疑似KD病例需每周查1次DE,如发病1个月仍未见冠状动脉病变,则以后出现病变的可能性很小。
冠状动脉病变可发生冠状动脉开口处,也可见于远端如前降支、回旋支,但远端由于被肺所遮挡,超声心动图较难发现病变。
研究发现,远端冠状动脉有扩大者则开口处均有扩大,这一点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者应及早做冠状动脉成形术。
不完全KD的治疗,与完全KD相同,急性期治疗是抑制全身炎症,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主张给予大剂量IVIG和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本组病例按此方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由于不完全KD的诊断常延迟,因此主张无论患儿是否存在发热,只要患儿仍存在全身炎症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或C反应蛋白高和(或)血沉增快,均适用大剂量IVIG及阿司匹林正规治疗。
如果患儿已经不存在全身炎症表现,也不再发热,则须给予阿司匹林10 mg/(kg·d),顿服抗凝。
由于KD病史可有更高的成年期冠心病发病率,因此必须重视KD患儿的定期随访,所有患儿出院后均需1,3,6个月、1年定期随访,以了解冠状动脉的变化转归,并采取相应对策[4]。
【参考文献】
[1] 张清友,杜军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3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3] 张伟,李秋.4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4 328.
[4] 李晓梅,李亚蕊,朱淑霞.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治疗的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