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_现在和将来[1]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等。
古典经济学家以斯密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新古典经济学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研究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
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
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脉络图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韩非子寓言故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3、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9、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0、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韩非子·说林上》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说难》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蠹》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
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1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
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2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25、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浅谈西方宏观经济理论
参 考文献 【 高鸿业. 1 】 西方经济学 q北京 : 中国经济 出版社
19 9 &
幽罗宾逊 马克思、 马歇尔和凯恩斯. 中译表 商务印
书馆 16 . 93
f 胡代光. 3 1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呻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毒’ 9 . 士98 1 【】 4厉以宁. 西方经济学 北京 :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2 O
圈吴海民.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I 州 聩 财经学院学报 I . o (
-
1 6- 2
值 得我 们借鉴 。 关 键 词 : 方 ; 经济 . 论 西 宏观 理
资本主义 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实践 中, 创立了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并j 了各种不同的 成 管理模式,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 经验。 研究西方宏观 经济管理的各种理 , 色并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借鉴其 成功的经验 , 对于搞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唪制下的 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业成本 , 艮 使j 多人宁愿失业。这正是导致经济衰退 和通货膨张并存的原因。他俯认为, 经济中的根本 问题不是需求不足, 而是供给不足。1 .以罗宾逊 . 2 4 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既反对凯 恩斯主 义的经济扩张政策, 也反对货币主 义 减少国家干预 的主张, 他们通过对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和停滞膨 胀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 , 资本 1 凯恩斯主 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及经验。 . 1 现代 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收入分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始于凯恩斯 13 年出版的《 96 就 配的失调。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 分配是在—部分 人 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 书 。 . 一 凯剧 2 世纪 3 占有生产资料, 0 0 另—部分人未占=生产资料这一历 苜 年代大危饥和大萧条的情况 , 通论》 在《 中批判了经 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进行的, 现存社会的 济 自由主义思想 , 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凯恩 分配制度是造 成收人 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因此 , 不 斯主张 , 要想避免有效需求不足所 产生的经济衰退 能指望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 的调节作用来 和大量失业, 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 , 实行国家对 改变不合理的 分配格局。 并且, 在现行制度下, 经济 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诃节, 政府应当 担负起调节社会 增长丝毫不能改变这— 分配格局, 反而只会加剧收 总需求 的责任 ,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 ^ 分配不合理的程度。 这—观 方宏观经济学 费, 增加投资以保证}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 , 土 实行 理论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2 对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及经验自 借鉴 争 奠定了政 捌鹾萄 F 哩 } 的基础, 1 开创了资本主义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不是 l 、 世纪的市场经 81 9 国家实行宏观管理的先河。 2 ". 7 年代中 在 0 ̄t O b . 2 t 期 济, 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宏观调控 , 是现代市场经济 以前, 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 b 5 西 采取了觊恩 的内在需求,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结 斯主义的以需求管理为杨 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 果。社会化大生产既可以 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币政策及其 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西方宏观经济管理 进而影响总需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实践 , 为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搞好国家宏观经济管 l 2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及经验。 当代西方 理提供了 借鉴和帮助。 宏观经济理论流派林立, 群雄纷争, 中较具代表 其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政府的 1 性的流派有 :.1以汉森、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 宏观经济调控。 1. 2 通过对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 典综合派。它是当代凯恩 斯主义的—个主要流派, 究 , 我们不难看出: 现代市场经济要达到稳定增长 也是当代西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个经济学 和正常运转 ,—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初制的作用; 二 派。2 世纪 4 年代末, 0 0 汉森、 萨缪尔森等人提出, 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 看不见的手” 看 把“ 和“ 资本主义并不是永远处在危机之中, 而是时而繁 得见的手’ 机结合起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 有 荣、 时而萧条 , , 因此 经济政策就不应 以扩张为基 转、 资源的配置, 从整体 [ 都是以市场机 和政 说, 制 调, 而应根据经济中繁荣与萧条的更迭, 交替地实 用为 特点 的。 完 行紧缩与扩张政策。 全自 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 币政策。 即在经济萧条时, 政府要增加预算开支, 增 不存在的, 差别仅 仅在于改霄帮 济调控的形式 加货币供r量, 立 降侮雠章 喇 率, 造成赤字预算, 提 和作用的程度。 0 2 世纪7 年代以 O 前的凯恩斯主义 高社会总需求; 而在经济繁荣时, 压缩预算开支, 减 片面强调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O 2 世纪 7 0年 后产生的新的理论学派, 虽然提出m d国家干 l, " 少货币供应量, 提高B 湘 利率, 造成盈余预算, 抑 代以 制社会镒需 求。 9 以弗里德嗄_ f 的现代货币 预的主张, 19 为 但并没有否认政府的宏观调控。现代市 这是 主义学派。 货币 主义学派是 2 O世纪 6 年代以来各 场经济条件下所以必然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 0 种新 自由主 义 经济学中最有影响的— 派。 学 货币 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因为在现代市 虽然政府、 企业、 居民的经济行为都 主义学派认为,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 是货币 场经济条件下, 但作为公共利益代 供给量的增长快于产量或收 人 的增长速度的结果 , 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经济影响, 而货币供给量_隧 长的原因是政 _ : 力 謦 I 废 化。1. 表的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因 , 23 此 必须发挥政 固 以拉弗为代表的 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从‘ 给会 自 府宏观i控的作用才能奏效。 供 动创造需求” 的萨伊定律出发, 推倒出其全部理论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 的 - 2 财政政 和政策体系。他们认为 , 凯恩斯主 义 把需求看作经 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 中, 最重要的手段。尽管 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 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 因 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基本 、 果关系被颠倒了。正是由于面向需求的政策, 使政 各学派对采取这两种手段的理论看法不尽相同, 但 府总是设法改变各阶层收 ^ 悬殊的状况, 以提高低 都十分强调这两种手段的作用。 我国在宏观经济管 收人者的需求水平 , 如扩大社会福利 , 向高收人者 理中也必须重视椭 效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大量征税等。 这些政策的实行 , —方面打击了 人们 策来调节经济发 展。2 .防止经 熟 , .1 2 浏 应采用松 的储蓄 、 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降低 了失 紧配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 斯认为财政政 凯恩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与展望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与展望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述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固有特点三、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典代表四、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展望和挑战五、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启示和应用在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探究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剖析其存在的固有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供一些启示和应用案例。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述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指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增长等宏观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和基本规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以及经济增长、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固有特点1. 原理的成立基础稳定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已经形成并基本稳定。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者们会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历史经验的调整,但是核心原理是稳定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 强调计量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强调计量分析的方法论,即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构建出符合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
3. 关注市场机制和形态的变化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趋向关注市场机制和形态的变化。
在实际运用中,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经济运行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4. 融合国际大都市理论在国际大都市化的背景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崇尚城市经济学,即经济活动的集中化程度与城市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
5. 时局影响极大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受时局影响极大,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引起了整个社会对经济问题的深思和讨论。
三、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典代表1. 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的宏观经济学家,主张市场经济下的个人自由和政府的限制。
他是凯恩斯经济学思想的主要批评者,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误导了政府。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从研究宏观经济怎样运作到探求如何使它运作得更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根本的问题是,政府能够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使其运作得更好呢? 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总是以浓厚兴趣乐于宏观理论的政策运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此后,芝加哥大学和胡佛研究所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麻省理工学院的弗朗哥·莫迪利安尼与罗伯特·索洛,耶鲁大学的托宾等老一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这一领域中美国的领袖人物,也是如此。新一代领袖人物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马丁·弗尔德斯坦与N·格里高利·曼昆;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与托马斯·萨金特,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以及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尔与约翰·泰勒,尽管他们怀疑积极的政府政策的说法,但也具有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关注。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不前、离题和死亡”。 更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总的来说科学是由不成功的实验扫清道路的”。
经济长期行为是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围。
中国
年份
美国
年份
增长率
增长率
1900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长期增长
AS
AD
P0
Y0
P价格水平
产量GDP
AS
AD
P0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演进,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经济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不应过多干预,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福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穆勒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强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供求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产生怀疑。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避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增长。
五、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诸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金融风险等新的经济问题也需要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解决。
同时,现代经济学也对经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现状
1、基本假设
01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劳动市场中的工资弹性。
02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商品市场中的价格弹性。
2、劳动市场
Nd=Nd(W/P) Ns=Ns(W/P) Nd=Ns 劳动的供求决定于实际工资,市场出清。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就业的决定:实际就业量也是充分就业量。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比较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AS1
AS2
AD1
AD2
A
B
C
Y
P
9.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添加标题
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01
添加标题
主要理论
03
添加标题
基本特点
02
添加标题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04
一、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添加标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两个主要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
添加标题
9.5弗里德曼-卢卡斯总供给理论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弹性,在经济学说史上,弗里德曼(1968)、卢卡斯(1973)等是沿着前一条道路走的。
由于对价格的预期错误,结果使产量和就业量发生波动。
弗里德曼模型
劳动市场上,在劳动的供求中引入了预期因素。劳动的供求取决于预期实际工资,或者说取决于预期的价格水平 Nd=Nd(W,Pe) Ns=Ns(W,Pe) Nd=Ns
9.4 一般非均衡理论
一般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货币工资有刚性,而且价格水平也有刚性。
PART ONE
一般均衡模型和市场结清假设
Market clearing :实际的交易只有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Nd=Ns而且Yd=Ys)才会发生。 瓦尔拉斯:重订契约权 马歇尔:瞬时调整过程。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自经济学的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也涌现出了多种现代经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反映农业收益递减法则的土地边际产出理论和厂商利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时期的开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要。
他的辩证观点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阐明了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需求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对当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供给学派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孟山都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供给和供给决定的因素,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
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减少政府的干预。
他们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观点受到了质疑。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粘性和市场失灵,认为虽然市场有时可能自我调节,但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
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探讨了家庭管理和农业经济。
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财富、分工等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
到了中世纪,经院学派的学者们在宗教的框架内,对经济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但这一时期,宗教教义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进入了重商主义时期。
重商主义强调金银财富的积累,主张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国家财富。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商业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7 世纪以后,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强调了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革命的发生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边际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决策,强调了边际效用的重要性。
马歇尔在综合边际学派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成为当时经济学的经典教材。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在此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纷纷兴起,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时期的斯多亚学派。
然而,真正的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是18世纪的亚当·斯密,他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供求理论和自由市场观念。
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演进,即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除了亚当·斯密之外,杰里米·边沁和大卫·里卡多等经济学家也对古典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和自发秩序,认为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够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原理,这些理论为后续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基础。
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崛起并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的剥削和阶级冲突,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尽管马克思经济学在实践中遭遇了一些问题,但它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重新思考。
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他们强调市场的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效率,批评了中央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的不足。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经济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中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特别是在大萧条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主张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并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基础。
除了以上提到的学派和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还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革新。
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发展了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引言概述:西方经济学是指从18世纪至今,西方世界对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演变和创新,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五个大点来展开讨论。
正文:一、经济学的起源1.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2.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思想的发展3.基督教经济思想的影响4.商业革命对经济学的推动二、古典经济学1.亚当·斯密和《国富论》2.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争论3.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受重商主义批判的贡献三、边际革命1.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2.马歇尔经济学的形成3.边际主义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4.边际成本与供求关系的重要性四、凯恩斯主义革命1.凯恩斯的《通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2.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3.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国家干预的重要性4.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五、现代经济学1.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2.理性预期和供给侧经济学3.实证经济学的兴起与应用4.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5.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总结: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的演变。
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古典经济学通过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边际革命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凯恩斯主义革命以凯恩斯的《通论》为代表,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重要挑战和改进。
现代经济学的崛起表明经济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兴起。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浅谈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摘要: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自1969年以来每年一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使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覆盖了全世界。
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不但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
本文通过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进行初步总结,并结合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对宏观经济学进行展望。
关键词:通论,趋势1.凯恩斯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出现系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甚至“宏观经济学”一词也是在《通论》出版若干年以后才出现的。
一般认为,第一个明确使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术语的是沃尔夫(1941),此后西方经济理论界便开始使用宏观经济学这一术语。
经济大萧条使萨伊定律名声扫地,同时也促使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重新思考,并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
凯恩斯对宏观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凯恩斯则认为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不是产量决定有效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决定产量,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
②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危机,市场机制有缺陷,从而国家干预经济有其必要性。
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论述对以后的宏观经济学和政府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凯恩斯关于不确定性和预期的论述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凯恩斯的《通论》中,经济行为人处于完全的、真实的不确定性之中,在这种不确定环境中的长期预期具有非理性特点,由“动物精神”主导的投资冲动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通论》第6章、第12章)。
在这一点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之进行了批判。
古典宏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以巴罗等人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调经济分析应离开局部均衡而转为一般均衡分析,认为凯恩斯主义把研究局限于某个部门而与整个经济系统脱节。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第一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发展演化为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原来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正统派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处于低潮,卢卡斯甚至宣布“凯恩斯主义死亡了”。
到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宣告形成。
至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与反凯恩斯主义的争论就让位于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
正是这两大主流派的争论和融合推动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认为近20年来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
这一“革命” 改变了原来把经济波动仅仅看作是由需求方冲击引起的观点,而认为它主要来自实际供给方的冲击。
(2)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其价格和工资的粘性及其缓慢调整理论,使凯恩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失衡常态假说更具有说服力,并使宏观经济模型具有逻辑一贯的微观基础。
(3)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新政治经济学一方面恢复了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传统,重视研究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人、国家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20世纪下半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来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4)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兴。
新增长理论一方面把人口、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气候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中,另一方面重视组织、制度、政治和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拓宽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视野,从而形成了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
他认为,近20年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基本上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要有其微观基础;经济短期波动由总需求冲击引起,长期增长趋势由供给因素决定;经济政策需要考虑经济当事人预期及其反应,政策效果要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反应方式和力度;经济稳定不是一个控制论问题,而是一个博弈论问题,同时经济稳定应考虑政治、法律、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关于宏观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成果。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Solow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传统增长理论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包括创新驱动增长、人力资本积累等新的增长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结论,这对于指导实际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新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比如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未来,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可能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入研究将会是未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机制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深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性和风险防范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上的研究将会是未来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手段来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企业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在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的出现给传统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学者们提出并研究了一系列新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模型,为理解和规范新经济领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东西方文化经济等的交流。
目前,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也时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而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也逐渐被我国诸多领域所采用与学习。
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及领域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本文主要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发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与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探讨对于经济学的划分,西方有自己的研究规定,他们通常将经济学划分为两大类,主要依据它所针对的研究经济的不同分为,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以及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
首先,就宏观经济学而言,国民的收入状况为其主要的核心,也是其最终的决定理论。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民族经济活动。
对整个社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总量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
将国家经济的民族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将社会所存在的生产资源及利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并根据这一研究结论反映出社会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经济正常运作的规律。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国家经济的运行模式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的研究就称为西方宏观经济学。
对于其所研究的对象具体化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波动现象。
其中,主要研究的对象为有,属于中心问题中的总产出,以及国民就业状况,以及物价、国际的汇率等相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就行展开,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国民的失业就业论、还有座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收入支出决定论、经济运转周期与增长论、通货压缩与膨胀论等等一系列问题。
1.是国家进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平衡,可以依靠市场的需求来保持就业平衡。
因此,政府部门在国家经济的运转方面就不需要过多的进行干预。
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持续较长且较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生产力降低且失业人员大幅度的增加。
对于已经完备的经济学理论而言,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再能够满足垄断主义的需求。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一、凯恩斯学派占统治地位二、70年代的滞胀时期及其以后1.货币主义2.供给主义3.理性预期理论4.新凯恩斯主义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本章学习内容1.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曲线的一般说明3.长期总供给曲线4.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5.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6.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7.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二、本章重点和难点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3.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4.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各自效应三、本章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1.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之和,它被分解为四大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
2.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收入。
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一)价格水平导致的效应1.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化,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发生反方向的变动。
这种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使然。
如果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就不能起作用。
2.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价格水平跌落,你存在银行的以及手中的货币是不是更值钱啦?你的实际货币余额是不是在增加?你是不是感到自己比过去更富裕些了呢?因此,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总需求量增加。
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量增加的原理被称作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 Money Balance Effect)有时被简称为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总第123期)[经济与管理]文章编号:1003-6636(2006)04-0014-06;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吴海民(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摘 要: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由最初瓦尔拉斯均衡下单一的自由主义范式发展到现在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范式、瓦尔拉斯均衡与非瓦尔拉斯均衡并重的格局,同处“无主流时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面临诸多变数,构建逻辑统一的宏观经济理论大厦成了极具挑战的研究工作之一。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微观基础;主流经济学The Pa st,Presen t and Future of W estern M acroecono m i c TheoryWU Hai 2m in(School ofM anage ment,W uyi University,J iang men,Guangdong 529020,China )Abstract:W estern macr oeconom ic theory has devel oped fr om the single liberalistic paradig m under W alrasian equilibriu m t o thecurrent pattern with equal e mphasis on interventi onis m and liberalis m and on W alrasian equilibriu m and non -W alrasian equilibrium.Neoclassical macr oeconom ics and neo -Keynesianis m,both in the “no mainstrea m era ”,face considerable uncertainties .Constructing a l ogically consistent syste m of macr oeconom ic theory has become an extre mely challenging m issi on in research .Key words :W est;macr oeconom ic theory;m icr o f oundati on;mainstream econom ics 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到“阿罗—德布鲁”模型的证明完成,西方经济学首次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范式在微观领域构建了统一的逻辑体系;与此相反,对社会整体经济行为进行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却经历了诸多波折和纷争,至今仍处于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格局。
正因为宏观经济学派林立,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因而构建逻辑统一的宏观经济理论大厦成了极具挑战的研究工作之一。
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当前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洞察和把握,极具重大意义。
一、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11古典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探索宏观经济学(M acroeconom ics )一词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奖得主R ・费瑞希(R ・Frisch )在1933年提出,但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和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时代,在凯恩斯《通论》问世以前就已出现大量有关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这些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大多散见于斯密(S m ith,1776)、萨伊(Say,1803)、李嘉图(R icardo,1851)、穆勒(M ill,1900)、费雪(Fisher,1907)、马歇尔(M ar 2shall,1920)等人的著述。
[1]就研究对象而言,古典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周期和货币数量的研究;就理论核心而言,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强调市场自动出清、萨伊定律、两分法下的货币中性。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市场自动出清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鲜明旗帜。
虽然古典宏观经济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但由此衍生的古典传统却对后来的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收稿日期:2006-06-13作者简介:吴海民(1976-),男,湖南新化人,广东五邑大学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与产业经济理论。
2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形成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一划时代著作的出版,一举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首次确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萧条危机终结了“萨伊定律”,直接催生了反古典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无法自动出清,国家干预可以恢复市场均衡。
全部凯恩斯主义学说归根到底就是建立在三大心理定律基础上的“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通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得出市场经济的常态总是“需求不足”,存在“非自愿失业”,市场失灵只能借助于宏观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有效消除;供给无法自动创造需求,而恰恰相反,供给却可以由需求所创造,即凯恩斯法则。
[2]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31三大学派:古典自由主义的复活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局面,作为凯恩斯主义政策菜单组合的菲利浦斯曲线消失得无影无踪,凯恩斯主义对高物价与高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无法做出解释,作为主流理论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遭遇空前的信仰危机,于是反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学派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最早对凯恩斯主义提出质疑的是以弗里德曼(Fried man)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根据适应性预期重新解释了菲利浦斯曲线,明确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政策规则。
从本质上说,货币主义属于反对国家干预的古典自由主义学派。
比货币主义更彻底的批判凯恩斯主义的是卢卡斯(Lucas,1972)、萨金特(Sargent,1973)等领导的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等人把缪斯(M uth,1961)的理性预期假说发扬光大,指出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略了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批评凯恩斯理论缺乏根本的微观基础。
理性预期不仅否定了凯恩斯的相机抉择,也否定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认为无干预的自由市场会自动在自然率水平上平滑运行。
理性预期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
与此同时,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发难的还有供给学派。
该学派认为,造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
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指出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
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3]20世纪70年代三大学派的兴起标志着反凯恩斯传统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活。
4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三大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论争各有胜负,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分化演变成两大对立阵营:即信奉自由主义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崇尚干预主义的新凯恩斯主义。
从货币学派演变而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第一代”和80年代以基德兰德(Kyd2 land,1982)、普雷斯科特(Prescott,1982)等为代表的“第二代”。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以基于技术冲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替代凯恩斯基于“动物精神”的投资冲击周期理论和卢卡斯的货币冲击周期理论,成功地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在瓦尔拉斯均衡框架中解释了经济周期现象,从而全面复兴了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所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开创的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被纳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阵营。
然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尽管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在实践运用中却乏善可陈,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20世纪80年代,以曼昆(M anki w,1985)、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84)、布兰查德(B lanchard, 1989)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逐渐壮大。
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市场非连续出清、有效需求不足和政府干预有效等基本信条,同时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最大化和理性预期两个假设,以价格粘性模型来解释产品、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及形成的宏观经济后果,重建了凯恩斯主义体系的微观基础,使之既不同于旧凯恩斯理论又不同于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凯恩斯主义阵营。
51新兴非主流学派:宏观经济理论的补充与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兴非主流经济学派异军突起,尽管其研究并不仅限于宏观经济领域,但大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宏观经济某些问题的新认识和新突破,因而可以称之为宏观经济理论的补充与进展。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政治经济学运用公共选择、产权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和经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揭示政治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新政治经济学对政府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其关于政府失灵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考。
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宏观经济理论分支。
为51解决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问题,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为首的新增长理论家开始探讨用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识的增长模型,从而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
新制度学派则围绕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决定经济增长来展开研究,倡导制度分析与结构分析,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
转型经济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针对20世纪90年代不少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重大经济事件展开研究。
转轨必然涉及到国家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如何协调好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维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所有转轨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混沌经济学,即非线性动力经济学,近年来也开始了对宏观经济运动的研究,建立了复杂经济波动的软边界振子模型,在各种代表性的美国宏观经济指数中发现了经济混沌的普遍证据。
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发展,将根本改变目前以线性均衡理论为主导的理论经济学体系,代表了非线性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新进展。
阿克洛夫(Akerl of )根据凯恩斯《通论》的精神发展出一门行为宏观经济学,把假设建立在《通论》强调的认知偏差、互惠互利、公正、从众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基础上,为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