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产权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1我 国国 有企 业 产 权 改 革 的 过程 、 因及 存 在 的 问题 原
1. 1国有 企业产权 改革的过程 国有企业改革实 质上是产权 制度的改 革 。根据 契约论 的观 点 , 业 企 是要素所有 者之间的契约 集 。我 们可 以将 企业 视作 为政 府 与各 种企 业 成 员之间关于权 利和责任 的契约性 安排 , 而改 革就是对这 种契 约性安 排 的重新调整 。在不同 历 史阶段 , 国 曾选 择 了不 同 路径 的 多 种改 革 思 我 路, 如放权让 利 、 两步 利改 税 、 包制 等 , 承 国有 企业 的历 次改 革实 际上 并 没有超脱 出这 样的利益调 整范畴 。根据德姆 塞茨“ 产权 包含一个人 或其 他人受益或受 损的权利 ” 的观点 , 国有企 业的这 种 利益 调整 实质 上属 于 对产权安排 的重新界定 。可 以说 , 权问 题贯 穿 国有 企业改 革 始终 , 产 各 种改革方案 的差异只在于 所涉及 的权利和义 务不同 , 整产权 安排 的深 调 度和广度 不同 。国有 企业 产权制 度改革是一 个渐进 的制度变革过 程 。
中图 分 类 号 :80 F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2 3 2 1 ) 一 01— 1 10 88 (00 叭 0 2 0
产权理论指 的是以英 国产 权经济学家 罗 纳德 ・科斯 为首 的产权 学 派的经济理论 , 现代 产权 经 济学 是 从科 斯 、 阿尔 钦 、 德姆 塞 茨 等人 开 始 的 。马克思早 就对产 权 问题进 行 了深 入 的探 讨 , 有着 十 分 丰富 的 内 并 容 。尽管与科词 , 马 产 一 但 克思从资本的所 有权关 系人手 , 过 对 资本主 义制 度结 构 分析 , 出了 通 提 关于产权理论 的许多精辟论 述 。佩 乔维奇 认 为 : 马 克思 是 第一位 有 产 “ 权理论的社会科 学家 。 ”对不 同产权理论 的研究对 国有企业 的 发展和 改 革具有重要意 义。

国企改革深化的三大难题与破解思路

国企改革深化的三大难题与破解思路
文史 博览( 理论 )
20 0 9年 4月
C l r A dHioyV s n T er) ut e n s r i o ( h o u t i y
A r20 p. 0 9
国企改革深化 的三大难题 与破解思路
吴金明 黄进 良 钟键 能
( 摘
要 ] 9 8年我 国推进改革以来, 自1 7 国有企业改革的确取得 了巨大成效 。但是 ,0年来 , 3 改革 中出现 的“ 存续企业问题” 、
技能要求较高的辅助性业 务 ; ) 2 有一定专业技 术含量 、 劳动 但
力密集的辅助性业务 ; ) 3 基本没有专业技 术含量 、 盈利 能力较
伸到企业之外 , 而把价 值创造 、 本节约 、 品和服务开发 , 成 产 通 通放在流程的光照之下 , 由此 释放出无 限的企业潜 能。 企业再 造也译为” 再造工程 ”R egneig , ( enier )是指为了能够适应新 的 n 竞争环境 , 企业必 须摒弃已成惯例 的运 营模 式和工作方法 , 以
“ 边缘性企业 问题” 基础设施领域国有企业改革路径 问题” 和 三大难题 , 依然未得到有效破 解。 治理存续企业的关键是基 于企业价
值 链 和 产 业价 值 链 , 进 企 业 再 造 与产 业 再 造 ; 推 治理 边缘 性 企 业 是核 心 , 是要 从 深 化 垄断 行 业 的 国企 改 革入 手 , 除边 缘 性 企 业 生 消
存 的空 间, 中的关键是按照“ 其 超产权理论” 的要求引入 商业化竞争; 采用“ 系法、 普 分步走” 的改革思路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 , 国有 企业改革, 普遍引入公 企业制度 , 基于单独立法的公企业再细分为 A、 c、 四类 , 照与之 相对应的不 同企业组织路 线进行 把 B、 D 按 分 步改革。 [ 键 词] 关 国有企业 ; 改革 ; 难题 ; 思路

英国国企私有化改革

英国国企私有化改革
2 05 8 0 .
的投 入 。 业必 须 把 社会 责任 和 企 业 的竞 争 战 略 结合 起 来 , 企 通 [] 因 哈德 ・ 恩 ( )企 业 家 的社 会 责 任 [] 中信 出 版 社 , 2莱 默 德 . M.
2 05 2 0 .1
利 益 , 方 面跨 国公 司 做 的相 当 出色 。比如 2 0 年 G 这 05 E高调 宣 [] 3 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 法律 出版 M.
国有 企 业 私 有 化主 要 是 指 国有 企 业 资产 向私 人 经 济 主 体 要采取了公开上市的方式。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 出售 (e g n o M g i sn和 N te ,0 1 。 文就 较 有 代表 性 的英 国 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 ,以保护 消 e tr 2 0 ) 本 私 有 化 路径 进 行 比较 , 并对 结 论 进 行 分析 。

费者 的利 益 。

英国的私有化路径及绩效
第三阶段 ( 始于 19 9 5年) 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必须依赖 ,
政府 补 贴 才 能维 持 经 营 的 企业 。这 主 要 包 括 公共 运 输 系 统 和 2 绩 效 . () 企 业 效 率上 来 看 。私 有化 之 后 , 大部 分 企 业 的 盈 1从 绝
四 、 结 总
英 年后, 税前利 阶段 , 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 , 综合运用 了交 易出售、 许经营和 利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 国航空公司私有化 5 特 润增长了 2 3 ; 1% 自来水公司私有 化 4年后 , 税前利润增长 了
5% 英 国 《 济 学 家》 。 0( 经 )
() 2 从政府收益上看 。通过改革, ~方面大大减少 了政府 得私有化企业税款等进一步增加了政府 的收入,使得政府从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如何实施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如何实施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 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再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

与此同时,也是国资制度三年改革行动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最近国资委要求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要求纳入公司章程等制度体系,更是突出了推进改革决心、完成改革任务的决心。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坚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们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运行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3)坚持分类监管。

对各类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高对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坚持统筹推进。

要搞好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试。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有资产改革的方向是推进资本化,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国家资金的战略掌控能力、对社会公益保障等都是国资改革的方向。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的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有进有退,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发挥国资“集中力量好办事”的引导作用,引导经济转型。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是 , 述 产 品 市 场 的 建 立 和 完 善 只 是 解 决 了企 业 1 的“ 上 3常 投
切 也再度 引 发 了理 论 界 、 术界 、 学 实业 界 和决 策层 的关 注 和思
①逢锦 聚 :政 治 经 济 学 热 点 难 点 争 鸣 》高 等 教 育 出版 社 20 《 , 03年
维普资讯
Jl 20 uy,0 6
N0. e e a 1 6 4 G n rl 7


理 论


20 0 6年 7月
G n u T e r s a c a s h oy Re e r h
第 4期
总第 16期 7
国有 企 业 改 革 的 目标 与 路 径


国企 改革 目标 的演 变
层 次 的问题 —— 产 权问 题 。众 所周 知 , 企业 本身 是 各 种产 权 相 交 换 的场 所( 资产 所 有 者 、 企业 经 营 管理 者 、 业 职 工 等根 据 契 企 约 让渡 或交 换产 权 的场 所) 。因此 , 业组 织 本身 就是 一 种产。本文 以产 权理 论 和超 产权 理论 为 基础 , 国企 改 革 的 目标 和路 径 选 择进 行 了解 析 , 考 了 国企 改革 过 程 中 对 思
所 存在 的一 些 突出 问题 , 进 一步探 讨 了完 善改 革 的可循 途径 。 并
[ 关键 词 ] 国有企 业 ; 代企 业制 度 ; 产 权理论 ; 现 超 目的与 路径 [ 中图分 类号 ] 7. 1 92 [ 文献 标识 码3 A [ 文章编 号 ]03 40(060-07 -0 10 - 3720)3 08 4
中 国改革 开放 二 十 多 年 来 , 场 化 取 向 的 渐 进 式 改 革 以 市

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依赖及其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依赖及其选择

1 国 企 改革 的方 向选 择
改 革开放 2 O多年来 , 渐进式 改革 几乎 把所 有的 石 头都摸 过 了, 国企 改革在 摸索 中 曲折 前进 , 从一 开
上改 革的方 向是 建立 现 代 企 业 制度 , 权 改革 只是 产 达到 这个 方向或 这 个 目标 的一种 有 效 途 径 , 于对 由
走 到 了十字路 口, 权改革方 式是值 得 肯定 的 , 产 取得
了 不小成 就 , 如果 仅 仅 只是 进行 产 权 改 革 则 又是 但 片 面的 , 权改 革只是 在如何 清晰界 定产 权 , 产 改变产
权模 糊而 导致所有 者 虚 位 的缺 陷 , 只 是 建立 现 代 这 企业 制度 的第一 步 或一 个 方面 , 而不 是 一 个 等价 的 命 题 。改 变一个 不 完善 的 东西 并 不 等 于就 是 改 善 ,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9期 20 0 6年 9月
甘肃科 技
Ga s inc n c no o n u Sce e a d Te h l gy
Z 22 N o 9 . .
Se 2 6 p. OO
国有 企 业 改革 : 路径 的依 赖 及 其 选择
调整 改革 的路 径 , 格地 规范改革 的实施 , 严 努力 地营
造 改革 的环境 , 积极 地推 进改革 的进 程 。
和未 来改革 方 向的 疑惑 , 不仅 在 这 场 大讨 论 中而 且
在过 去改革 的具 体实 践 中都 普遍 地存在 着把 国企改 革 的方 向和产权 制 度 改 革视 为 等价 的命题 , 实际 而
历 史性决 定并 非是一 时拍 脑袋 想 出来 的 , 而是 2 O几
成 为一个 现代 企业 , 现 代企 业 一样 在市 场 经 济 中 像

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考

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考
中张维 迎和林 毅 夫关 于 国有 企业 改 革应通 过产 权改
如何 安排 ,后 来 强 调 企 业 的 “ 完 全 合 约 ” 性 质 不
的格罗斯曼和哈特 等人也 只是增加 了对剩余 控制 ( 决策 )权的重视 。其后 , “ 剩余 控制 ( 决策 )权 和剩余索取权 的匹配”就成 为 了企业理论 的主流 框架 。按 照这 种理论 ,使决 策者 承担其 决策 的经 济 后果 ,那么 ,决策者 ( 余控制权 的拥有者 )通 剩 过追 求他 自己的利 益 、最大 化他 自己的收 益 ,就 会 作出有效率的决策 。因此 ,企业所有权应是剩余控 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 ,而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
和质 疑只能 说 明一个 问题 :国有企 业改 制远 没有实
效率低下一般也被归因于所有者缺位 、预算软约束 所导 致 的激励 不 足 。相 应 的 ,我 国国有企 业改 革也
被认 为 主要是 产权 改革 ,即通过 产权 改革 来改 善激
励机制 ,进而提高 国有企业效率 。在实践上 ,体现
为 我 国的 国企 改革 也经 历 了放权 让利— — 建立 现代

3l ・ 5
维普资讯
权结 构和 公 司绩效 并不存 在 线性关 系 ,如朱 武祥 等
有实现在国有企业中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
企业 经 营 绩 效 的 目 的。有 统 计 表 明 ,在 工 业 企 业
中 ,国有 及 国有 控 股 的工 业 企 业 的 数 量 ,从 19 96
J n. u
对 国 有 企 业 改 制 的 思 考
田 西 杰
( 河南财经学 院 会计 系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2
摘 要 :为 了使 国有企 业 改制取 得 应有 的效 果 ,不 能 忽视 改制 的 成本 ,不 能不 顾企 业 的 内外部 条 件而 由政府 推行 简单 化 的 改制 。政府 需要在 完善 法制 ,培 育 竞 争 性市 场 经 济并 促进 国 有企 业 内部 规 范管理 方面 下功夫 ,促使 国有企 业 改革 的顺利进 行 。

国企多元产权结构改革优化与实践

国企多元产权结构改革优化与实践

品牌·企业一、国企改革问题的提出在“十三五”收官年,国家提出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重大举措,即: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将聚焦八大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涉及到和产权直接关联的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二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三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国企改革的空间依然巨大。

由此窥见,国企改革其实永远在路上,且将继续聚焦产权改革及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为提高国企经营效率,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国企经历了多轮改革,可简单分为“放权让利、利改税、企业承包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四次改革。

放权让利、利改税、企业承包制均是在不涉及国有产权(股权的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试图通过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实践证明,这三种改革方式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企的经营面貌,但随着科技革命进程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改革只是有限地提升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国企经营情况,随着内需情况、国家“刺激”政策的变化,国企总体经营的基本面仍然面临“时好时坏”的情况。

其实,国企还拥有巨大的“改革”空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科技竞争力仍亟待进一步提升。

现代企业制度大约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从邓小平南巡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节点,多数国企实施了了股份制改革,即产权多元化改革,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需求得到巨大释放,多数国企实现了10余年的“黄金”发展期。

自新一轮金融危机以来,以“需求”为经济主要增长因素转变成以“科技”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很多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国企又面临发展停滞甚至亏损。

2.国企改革的需求依然迫切。

近年来,我国国企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但时至今日,当全球单边主义开始盛行,部分西方国家从经济、政治,特别是科技方面“遏制”我国时,国企大而不强的弊端又突出起来。

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稳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的目的应当是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长盛不衰。

很多人将国企改革归结为产权改革,这的确非常重要。

但产权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要等到产权改革后才能着手解决。

所以:1、产权改革不能替代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产权清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失败。

2、产权改革的目的是落实所有权责任和受托经营责任,保证有人对资产和经营负责。

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3、企业不能等待观望,在产权改革完成后再去搞经营机制的转换。

在现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以做、也必须做。

一、国有企业要发展好,必须成为市场竞争主体1、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与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按市场规则办事。

国有企业本质上是企业,具备企业的性质和各种特征,与私营企业不同的仅是出资人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

除了那些仅承担国家公益事业的企业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肯定也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也要讲求价值规律和效率原则。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需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委托责任;与其他社会性质下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国有企业首先是在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

但前面讲过,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国有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要更积极、更广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代表国家在全球资源的再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要发展好,政府和企业都应认识到,必须把它当成一个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公平参与竞争,不能再把它当成政府保护下的企业,依靠政府扶持进行发展。

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资产承担法律规定的资产责任。代理人是具有承担
资产责任的能力,当资产经营遇到风险,或资产损 失甚至公司破产时 ,能够有效追究代理人的责任。 在我国,国有资产的经营链条从全体人民 一 国家 政权机构 一国有 资产管理部 门 一国有资产经营 机构 - 国有企业,在这个多层次的委托代理链条 一 +
第 l卷 第 2 2 期 21年 5 00 月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l o Zh n z o I s i t o Te hn l g o r a f aghu n tt e u f c oo y
Vl .2 No2 0 1 I . M a 2 1 y 00

强经济强制力的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使企业无法 自 主经营。政企不分或政企难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国有企业的多头领导甚至无人领导的混乱局面,出 现成绩是 自己的,责任是别人的这种怪现象 。 J 2国有企业中委托一 . 代理 中的权责失衡 . 委托代理 关 系的实 质就 是产权 的委 托与代理 , 即所有权 、经营权、控 制权 、收益权等权利在委托
理费用却逐渐增加。而产权边界不清,导致企业的 权利 、责任边界不清。管理者的官员身
又行使着一些公共管理职能。国资委在定位上存在 的矛盾影响了出资人职责的发挥。我国国有企业经 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履行出资人职
3 . 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自主权 不断扩大,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愈加严重。内部人 控制的根本原 因在于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国有 企业 内部的不相 匹配和非统一性。从 国有企业来 看,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的政府官员由于没有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没有积极性去选择称职的 职业经理人员 。而国资委 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将 自 身定位于“ 老板” 角色,对所出资企业行使 出资人之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精心整理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国企源于税收和财政支出,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公共资金必须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国企也必须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企业,而不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或惟一目的的企业用,反倒是在损害全国人民的普遍利益的的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主导作用,那么,这种主导作用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主导作用,而是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指导国企改革的基本理论。

这种理论在推动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确曾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误区及现实危害性,也愈益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针对国企改革出现的严重问题,现在应当明确,国企的所有者是全体公民,国家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权,国企领导层和员工只是国家雇员,不是国企的所有者,没有对于国企的所有权。

套用私有产权的逻辑设计国企改革的方案,这是我们的一个很深的理论误区。

事实上,由于国企和私企在所有权性质方面根本不同,它的原则、职能、效能和机制自然也各不相同。

国企源于税收和财政支出,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公共资金必须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国企也必须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企业,而不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或惟一目的的企业。

所以,国企的最高法定原则(即由其合法所有权所规定的最高原则)是公共利益原则,而并不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尽管如能在坚持公益原则的前提下获取适当利润也是好事情。

国企的主要职能、优势和价值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不在于通过垄断或竞争使自己发财致富。

国企不应当、也不可能有私企式的明晰产权,它的产权只有在其提供公共产品时才是明晰的;如果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从套用私有产权理论提出的国企改革理论转向从公共财政角度提出的国企改革理论,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应有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实现国企改革领域新的思想大解放。

应当明确,国企是公共财政以企业形式的延伸,国企的首要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主体规定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并不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市场主体赚钱盈利,更不是作为一种垄断企业与民争利。

论国有企业改革方式

论国有企业改革方式
维普资讯
2 0 / 9 上 半 月 版 ) 总第 2 3 0 20 ( 5 期
商 业 研 究



移穹
文章 编号 : 10—4 x2 0 )9 0 4 .2 0 118(0 20 上一0 80
霎 论国有 改量方 謇 芷业 式
宋 增 基 , 张 宗 益 , 袁 茂
中图分类号 :F 7 . 2 61
文献标 识码 : A
二、市场竞 争与国有企 业改革 赞 成 引入 市 场 竞 争 机 制 的经 济 学 家 在 理 论 上 亦 可
找 到 支 持 。 F ma ( 9 0 认 为 , 如 果 一 个 企 业 被 看 a 1 8) 成 一 组 合 约 , 那 么 企 业 的 昕有 制 性 质 就 显 得 并 不 重 要 , 个 完 善 的经 理 市 场 可 以 约 束 经 理 行 为 , 并 解 决 由于
逻 辑 性 和 实 证 解 释 说 暇 力 。 它 将 前 两 种 理 论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对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提 供 了 更 有 说 服 力 的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 产权 私 有 化 ; 市 场 竞 争 ; 超 产 权 论 ; 国
企 改 革
所 有 者 缺 位 。 国 有 企 业 名 义 上 是 全 民 所 有 . 实 际 上 全 民 只是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上 的 所 有 ,根 本 没 有 人 把 国 有 资 产 的 保 值 当 作 自己 的 财 产 对 待 , 全 民 不 可 能 对 国 资 产 的保 值 增 值 进 行 有 效 监 督 。 而 在 西 方 的 公 司治 理 中 , 无 论 是 家 族 集 团 , 还 是 机 构 持 股 者 , 其 背 后 的 最 终 委 托 人 终 是 清 楚 的 ( 血 有 肉 、 有 名 有 姓 的 自 然 人 ) 有 , 尽 管 这 些 自然 人 由于 技 术 、 经 济 条 件 的 变 化 而 远 离 了 公 司 的 生 产 经 营 , 但 从 论 上 来 看 ,通 过 不 断 完 善 的 市场 力 量 , 会 产 生 足 够 的 能 量 来保 护 股 东 的 根 本 利 益 , 从 而摆 脱 经 理 控 制 的 局 丽 。 同 时 , 能 够 保 证 财 富 瓷 源 向 高 效 率 用 途 的 流 动 趋 势 。从 这 一 点 得 出 结 论 , 没 有 明 晰 的 产 权 , 清 楚 的 委 托 人 , 公 司治 理 结 构 的 固 有 缺 陷就 无法 克 服。 2 .所 有 者 代 表 目标 不 确 定 。 代 表 国 家 行 使 股 东 权 利 的 闲 资 局 、 财 政 局 和 企 业 主 管 部 f 锋 - I 政 府机 关 都 有 各 自的 行 政 目标 , 所 有 者 目标 并 不 是 他 们 的 主 要 目标 , 当 所 有 者 目标 和 行 政 目标 发 牛冲 突B 寸. 他 们 有 可 能 以行 政 I j 替 所 有 者 闷标 , 从 而 所 有 书 { _示代 的利益受 到损害 :3 .全 民 资 产 的 实 际 占 耵 关 系 模 糊 国 有 企 业 没 有 成 为 拥 有 法 人 财 产权 的 独 资 本 、 经 符 主 体 , 致 使 国营 企 业 政 企 不 分 , 效 率 、 效 益 低 下 。 此 ,无 论 从 理 论 上 还 是 从 变 际 来 上 看 。 国 有 企 业 产 权 私有化 是国有企 业改革 的方 向。

林毅夫的国企改革“超产权理论”

林毅夫的国企改革“超产权理论”
济学家。
不具备 比较 优势 的资 本密 集型产 业 或
改革 的核 心 是什 么 ,我
林 毅 夫 曾 任 第 7 、 9届 全 国 政 产 业 区 段 所 形 成 的 负 担 。 中 国从 2 、8 O世
普 遍主 张 ,是 产权 制度 协 委 员 ( 0 5年 任 全 国 政 协 经 济 委 员 纪 5 0年 代 开 始 推 行 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20 夫却 认 为 ,国有企 业 问 会 副主任 ) ,中国人权发展 基金会专 家 的战 略。 政府 为 了实 施重 工业优 先发 原 因 不仅 在 于 产 权 制 度 , 委 员 会 主 任 ,第三 世 界 科 学 院 院 士 , 展 的战略 ,就 必然会对经济 进行扭 曲, 分竞争 的外部环境。
林 毅 夫 的 金 改 革 超 产权 理论”
口/ 卢栎仁
系 学 习。 1 8 9 2年 , 林 毅 夫 怀 揣 北 京 道 德风险 与预 算软约 束 》 、《自生能 力、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证 书 , 远 渡 重 洋 ,到 芝 经济 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 、《自 加 哥 大 学 师从 舒 尔 茨 学 习 农业 经 济 ,
生能 力与 国企 改革 》 论 中 国经 济 改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 9 6获 得 美 国芝 加 哥 大 学 经 济 系博 士 革的 渐进 式道 路 》 论股 份制 与 国营 、《
学 位 ,1 8 9 7年 回国,成 为我 国改革开 大中型企业改革 》等。 放 后 的第一 个从 海外 归来 的经济 学博 士,1 8 — 1 9 7 0年任 国务 院农村发展 二 、 国 有 企 业 主 要 问 题 是 政 策 9 9
研 究 中 心 发 展 研 究 所 副 所 长 ,1 9 — 90 19 9 3年 任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农 村 部

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产权论”与“超产权论”

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产权论”与“超产权论”

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产权论”与“超产权论”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始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而国有企业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具有组织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功能和责任,所以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研究瀚如烟海,本文试图从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国有企业变迁方式等问题入手,梳理脉络与走向,分析不足,挖掘潜力,以为国企改革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企改革;产权论;超产权论;渐进式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变革的焦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的关注。

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研究多是从社会政策、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角度展开的。

国外的学者着重于国有企业改革所处的特殊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和特点,而国内学者则多倾向于对国企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以及提供对策。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的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改革采取了与东欧等国家截然不同的渐进式改革。

基于不同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刘江会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以及变迁方式的选择机制进行了剖析。

刘江会(2001)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过渡过快,将会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其次,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革的主导者,人力资本与制度体系的组合是否和谐至关重要。

同时,与其说制度记忆对变迁方式产生影响,不如说制度的路径依赖会左右人们的选择。

中国原先没有市场化体制的制度历史,所以要走上市场化道路就更加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对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上,国外学者诺斯、魏昂德等学者认为收益递增以及市场不完全性造成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依赖现象,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这种路径依赖的外在表现。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国企改革在对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方式的研究中,杨瑞龙(1998)认为我国国企改革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并且分析指出了政府主导型改革的优点与缺点。

超产权论在我国铁路改革中的应用

超产权论在我国铁路改革中的应用

§ 项 代 商 业 M D R B sN s ■ o E N u IE s
超产权 论 在
我 文 超 产权 论 作 为产 权 论 的 重 要 补 充 , 提 出只 有 在 竞 争 条件 下 国 有 企业 的产权 改革 才能发挥作 用,才能真正 改善 企业 绩 效。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铁路 企业 低 效率 现 状 的 分析 ,提 出建 立 良好 的 竞 争机制 ,以达到通过改革 改善企业绩效
机 制 要 从 实 际 出发 ,既要 注 意 到 由于运 能
紧张 、平 行 线 路 少 而与 其 他 运 输 方 式 进行 行 业 间 竞 争 ,又要 在条 件 允 许 的 地 方搞 好 行 业 内竞 争 。同 时 也要 重 视 政 府 管 制 的作
用 ,防止过度竞争和过度兼并的出现。 圃
的 目的 。
佳 木斯 车务段 1 1 0 5 5 O
目标利益是否具有对抗性 ;第二 ,短期违 约 利益与长期合作利益 比较 ,前者大于后 者有利于竞争; 第三 , 企业之间非对 称性 。
竞 争 力 高 的 企 业 愿 意竞 争 ,竞 争力 低 的企
业愿意合作。它否定了在市场 中只有私有 企 业 占主 导 的 时 候 才 能 发 展 竞 争 的 论 点 。 ④竞争信息完善论 阐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 况 下 , 比较竞 争 有 利 于 信 息 完善 。认 为通

是 铁 路运 输企 业 成 为 真 正 的法 人 实体 和 竞 争 主 体 ,引入 竞 争 ,进 行 市 场 重 组 才不 会 出现 主 体 缺 位 的 现 象 。 2 重 组 市 场 结 构 要 形 成 有 效 竞 争 的 局面 ,必 须 把铁 路 现 行 的垄 断性 市 场 结 构拆 分 重 组 为竞 争 性 的 市 场 结 构 。重 组 可 分 为 两类 ,即横 向重 组 和 纵 向 重组 。横 向重 组 的 本质 是 限制 企 业 的 经 营 规模 ,即将 全 国性 垄 断 企业 划 分 为若干个区域性一体化企业 ,使特定地 区 的企业住 其他地区企、成就的激励下提高 I 自身 内 部 效率 。纵 向重 组 的 本质 是 限制 企 业 的 经营 范 围 ,一 般 主 要 指 限 定 具有 物 理 络 的 、 不 能 经 营 竞 争性 业务 。 J 3 改 革经 营者 管理 制度 经 理 人 的竞 争 也 是超 产 权理 论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目前我 国铁 路 企 业 里论 资排 辈 风 气 比 较普 遍 ,优 秀 员工 缺 少脱 颖 而 出的 机 会 , 才 流 失严 重 。 位工 资 比重 偏 低 , 人 岗 起不到主导作用 ,影响激励作用的 发挥 。 因 此 应建 立 经 营 者 考 核 、 任 、 汰 制度 , 聘 淘 形 成 合理 有 序 的 竞 争机 制 。通过 完善 工 作 绩 效评 价 系统 ,将 定 性 考 核 与定 量 考 核 结 合 起 来 , 合用 工 制 度 , 立 有 效 的晋 升 、 结 建 晋级 制度 与 灵活 的 激 励机 制 ,增 强 市 场 竞 争对 经营 者 的激 励 和 约 束作 用 。 4 立法保障 为 使 竞 争 更 有 效 率 ,降 低 交 易 费 用 , 减少 改 革 成 本 ,需 要 用 法 律 去规 范 竞 争 行 为 。铁 路 改革 是 一 个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众 多 利益 主 体 对 铁路 改 革 施 加 的影 响 无 处 不 再 ,通过立法使管制部 门有法可依 ,依法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一、引言超产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超越法定权益边界,取得超产权利,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绩效。

此理论主张通过超越常规产权制度的限制,鼓励企业主体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积极进取,创造更高的产出和效益。

本文将分析超产权论在企业绩效提升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二、超产权论的基本原理超产权论的核心观点是将企业主体从常规的产权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常规产权制度存在一些固有的限制,如产权分割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权分散导致决策复杂化等。

超产权论通过改变产权边界,突破这些限制,实现资源配置和决策的有效优化。

超产权论认为,企业主体在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该有权利获得超越其正常权益的利益,以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超产权的获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创新性的经营策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有效的市场营销等。

超产权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和价值,还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

三、超产权论对企业绩效的意义和作用1. 激发企业创新能力:超产权论鼓励企业主体通过超越常规产权边界的创新活动,来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

这种创新能力的激发和释放,将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绩效表现。

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常规产权制度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超产权论则通过拓宽产权边界和激励企业主体主动配置资源,解决了这一问题。

企业主体在具备超产权后,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绩效水平。

3. 强化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超产权的获得,意味着企业主体对企业的定价权和决策权增加,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超产权的存在,使企业主体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经营,从而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各要素,提高企业的绩效。

4. 拓宽企业发展空间:超产权论认为,企业主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和发展范围,以实现更高的产出和效益。

财务学的十大理论

财务学的十大理论

财务学的十大理论一、概述在我国,财务最初是指人们经营财产业务的简称。

经营财产业务的主体主要有个人、家庭、企业,也有国家政府部门。

在这些主体里边,企业是经营财产业务效率最高的经济组织,因而,企业财务是财务学的核心和主体。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先进形式是公司制企业,因此,企业财务又常以公司财务称谓来替代。

接下来要描述的财务学十大理论其实就是公司财务的十大理论。

财务学研究的是人们因资本运行而引起的资金筹集、投放、使用、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以及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西方对公司财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资产定价理论、公司筹资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下面我将结合西方对财务学的研究与我国对财务学的研究进行十大财务学理论的描述。

二、财务学理论(一)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

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本结构的研究方法其实是馅饼模型。

所谓的馅饼为公司的筹资权之和,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定义公司的价值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

下图表示了在股票和债券之间划分的两种可能方式:60%:40%;40%:60%。

如果公司管理层的目标是尽可能的使公司增值,那么公司应选择使馅饼——公司总价值尽可能大的负债-权益比。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资中继续保持。

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MM理论、代理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

净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用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金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

[整理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整理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

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

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

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

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

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

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

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式 。前 一 种方式 认 为 ,企 业 私有化 是
企 业 提 高 效 率 的必 要 条 件 ,后 一 种 认 为 ,
超 产 权 论
与 国有企 业 改革
上 述 两 种 不 同 观 点 都 只 强 调 了 问 题 的 一 个 方 面 , 持 产 权 所 有 制 改 革 的 学 者 忽 视 了 西 方 产 权 理 论 的缺 陷 。 首 先 , 即 使 在 私 有 产 权 的 情 况 下 资 产 拥 有 者 也 因 为 追 求 商 业 交 易 和 违 背 道 德 约 束 而 处
能够保 证财富 向高效率用途 的活动趋 势。 从 这 一 理 论 出 发 .没 竞 争 为 主 的 市 场 改 革
楚 的委托 人 ,公司 治理 结 构的 固有缺 陷
就 无 法 克 服 , ( ) 有 者 代 表 目 标 不 确 2所 定 。代 表 国 家行 使 股 东 权 力 的国 资局 、
产权私 有化
与 国有企 业改革
强 调 产 权 所 制 改 革 的 经 济 学 家 的 主 要 理论 依 据 来 源 于 西 方产 权 理 论 的观 点 。

市场竞争
是 剩 余 利 润 占有理 论 ,该 理论 认 为 ,
与 国有 企业 改革
赞成 引入市 场 竞争机 制 的经 济学 家
革 为 主 .还 是 以 “ 场 改 革 “ 为 主 . 市
个 企 业 被 看 成 一 组 合 约 ,那 么 企 业 的
所 有 制性 质显得 不 重要 。一个 完 善 的经
理 市 场 可 以 约 束 经 理 行 为 . 并 解 决 由 于 所 有 权 和 控 制 权 分 离 所 造 成 的 激 励 的 问 题 。 HatN ,产 品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是 对 r 出  ̄ 经 理 人 的 另一 种 纪 律 约 束 机 制 ,Mai和 t n
理 论 上 有 一 定 的 支 持 。 F ma 为 如 果 a 认

剩 余利 润 的 占有 是企 业拥 有者 .追 求效 益 的基本 、激励 、动机 二 是 资产 拥有 理论 .该理论认 为资产被私人 占有之后 ,
资 产 便 具 有 了 排 他 性 ,这 种 排 他 性 保 证
国 有企 业改 革究 竟应 以 “ 有制 改 所
6 0— —— Fr nTm —— ot eie — u
维普资讯
国有企 业 改革一 直是 我 国经济 体 带 0
改革 的 重 中之 重 。 关于 国有 企 业 改革 , 不 同 国 家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解 决 方 法 .一 种 是 产 权 私有 化 为 主 的私 有 制 改 革 方式 ,
Mco n l 现 敌 意 收 购 市 场 限 制 了 公 司 ln e发

会 产 生 足 够 的 能 量 来 保 护 股 东 的 根 本 利
益 从 而 摆 脱 经 理 控 制 的 局 面 , 同 时
径 是培 育一 个 竞争 性市 场 .创造 出充分
信 息 ,就能 有效 地 降低所 有 者和经 营 者 之 间的信 息 不对 称 的程度 .建立 有效 的
公 司 内部 治 理 结 构 。
维普资讯
超 产 权 论 与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田文德 文
关 于 国有 企业 改革 不 同 国 家提 出 了不 同 的 解 夹方 法 。 俄 罗斯 及 东欧 国 家把 私 有 化 孜 在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前 期 进 行 而我 国 采 取 了 以市 场 为主 的 方 式 先 培 育 市 场 并 引 入 竞 争 机 制 究竟 哪 种 方 式 更有 效率 ?
俄 罗斯 和东 欧 国家把私 有化 放在 经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前 期 进 行 .而 我 国 采 取 了 以 市 场 为 主 的 方 式 ,先 培 育 市 场 .并 引 入 竞
争机 制 。究竟 哪种 方式 更有效 率 .目前
仍存在争议 。
营 者 不 但 受 利 润 收 入 的 激 励 ,同 时 还 受 控 制 权 收 入 的 激 励 , 这 就 导 致 剩 余 利 润 占有 是 企 业 拥 有 者 追 求 效 益 的 基 本 激 励 动 机 的 不 完 善 性 。 持 市 场 竞 争 观 点 的 学 者 忽 视 了 市 场 交 易 有 效 运 作 和 市 场 竞 争 的 公 平 展 开 ,必 须 有 一 套 市 场 制 度 规 则 , 其 中 的核心 是 产 权 规 则 。从 现 实 来 看 . 计 划 经 济 之 所 以 排 斥 市 场 与 竞 争 .主 要 原 因 是 产 权 交 换 主 体 不 能 明 晰 产 权 .没 有 建立 相 应 的市 场 制 度 。
于 对资产 关 切 的逆 向选择 ,其次企 业经
只要产 品市 场 、生产 资料 市场 和企 业管
理 者 市 场 都 建 立 起 来 ,并 引 入 竞 争 ,国 有企 业 改 革 并 不 需 要 所 有 制 的 彻 底 改 革 。
财 政 局和 企业 管理 主管部 门等政 府机 关
都 有 各 自 的 行 政 目 标 ,所 有 者 目 标 并 不 是 他 们 的 主 要 目标 , 当所 有 者 目 标 和 行 政 目 标 发 生 冲 突 时 .他 们 有 可 能 以 行 政 目标 替 代 所 有 者 目标 .从 而 使 所 有 者 的 利 益 受 到 损 害 , ( )全 民资 产 的 实 际 占 3 有 关 系 模 糊 、 国 有 企 业 没 有 成 为 拥 有 法 人 财 产 权 的 独 立 资 本 、 经 营 主 体 , 致 使 政 企 不 分 .效 率 、 效 益 低 下 。 因 此 ,不 论 从 理 论 上 还 是 从 实 际 上 来 看 , 国 有 企 业 产 权 私 有化 是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方 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