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目前, 国土地财政 占地方财政收入 我国现实的土地整理办法 , 我 却忽视了这一 了社会投资 ; 其次, 府投资影响 了产 业 政
的比率很 大, 而且在逐年上升 。在很多地 规律,利用行政权力将土地整合后拍卖 , 结构调整, 加剧了产 能过剩 。政府掌握的 方, 第二财政早 已超过 正常意义上 的依靠 抬高土地 价格,从何获得 较高 的财 政收 大量资金投 向哪里 , 对产业结构 的变化有 税收和公债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 国务院 入 , 据 造成 了应然与实然状况的矛盾 。
发 展 研 究 中心 的一 份 调 研 报 告 显 示 , 一 在
重要的引导作用 。多年来, 地方政府 的土
刺激 了建 那么, 为什么地方政府要大力依靠土 地出让收入主要投 向城市建设 ,
房地 带 民 些地方, 土地直接税 收及城市扩张带来 的 地财政来 增加财政收入 呢?主要成 因如 筑 业 、 产 业 的 大 繁荣 , 动 了 建 材 、 第 19 我 民用五金 、 民用化工等产 业 的发 间接税收 占地方预算 内收入的 4 %, 0 而土 下 : 一 ,9 4年 以来 , 国 实 行 的 分 税 用 电器 、
公 财税
我 国土地财政 问题研 究
口文 / 崔春芳 乔 涵
( 包头市土地储备中心 内蒙古 ・ 头) 包
[ 提要] 本文从 土地 的经济学意义 的个别生产价格低 于按劣等地个 别生产 政 绩考核 体制便成为地方政 府追求土 地
及 理 论 定 价 方 法 与 实 际 收 购 土地 的 定 价 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财 政 的 内在 动 力 。
方法的背 离分析 来看 , 土地 财政存在 的问 绝对地租是优 、 劣各类土 地必须交纳 中、

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动 力 机 制 的 业 化 是 城 市 化 业 化 仍 是 城 市 化 得 三 产 业 成 为 工 工 第 变 化 的 基 本 动 力 重 要 动 力 , 三 产 业 的 市 化 发 展 的 第 城 推 动 作 用 日渐 显 露 主 要 后 续 动 力
从 12一 17 年间 的劳 动力转移情 况 , 发现 , 9O 90 结论 这些劳动 力
— —— — — — ● — _ _ ■ — — — _ _ — — _ _ _ — _
蝌》 _ ● ● ■ ■ ■ ■ — ■ — — — I
CO N TEM PO RARYECO N O 忖℃ S ● ■■ ■■ _
【 摘要 】工业化初 、 中期阶段 , 市的发展 主要 依 靠工业 , 城
提高的同时, 城市资源、 环境、 交通、 贫困、 犯罪等问题也接踵而 至, 并对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 城市问
题与城 市发展一样受到广泛关注 。改 革开放 以来 , 中国进入持
续稳定 的陕速城市化阶段 。 17 年底到 2 0 从 98 0 7年底 3 0年时间 里, 中国城镇 人 口增长了 4 . 2亿人 , 城镇化率年均增 长 09 百 .个
展 已经 接近后期 阶段 ,而服 务业 发展还 处于 中期 阶段 的前半 段 , 市化 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服 务业 发展的速度 。值得注意 的 城 是 , 汉市 的服 务业发展是否能在城 市化高速 发展 阶段得到 了 武
很好地促进呢?针对这一 问题 , 仅通 过定性的分析 和统计数据 的判断是不够的 , 因此应通过计量 方法研究服 务业 和城市化之
二 、 关 文 献 回顾 相
本文通 过研 究服 务业与城市化 相互关 系的 计量方法 , 对武 汉 市一 中部崛起 战略重 点城市 和“ 两型社 会 ” 试验 区 的数 据 进行实证研究 。

公共物品供给的“搭便车”问题及解决之道

公共物品供给的“搭便车”问题及解决之道

公共物品供给的“搭便车”问题及解决之道作者:张婧弛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使得每个人无论是否付出代价都会得到相关受益,由此而产生的“搭便车”问题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

然而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强调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是由“市场失灵”引起,应依靠政府解决供给短缺及“搭便车”问题。

但是在提供公共物品的不同制度安排中,政府等公共部门不过是其中备选方案之一。

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角度分析,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未必能解决“搭便车”问题,私人供给可以发挥市场效率的优势,减少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

关键词:公共物品;搭便车;政府失灵;私人供给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3-0053-04一、公共物品供给内涵及特点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的,一般采用保罗·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的定义,即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的减少。

它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需要,如国防、公路、法律、环境等。

私人物品则是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以下两种特点:(1)消费的非竞争性。

指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会排斥或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灯塔等,当一名公民处于国防系统的保护之下时,他并不会影响到另外一位公民。

私人物品则相反,一个人一旦消费了某种产品,就会对其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产生影响,实际上就使其他人无法同时使用,其边际成本就不为零,因为若是其他消费者要使用,就必须另行购买。

(2)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无法阻止拒绝为消费公共物品付款的个人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福利。

以国防为例,一国的国防体系一旦形成,政府提供了国防服务,就很难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即使他经常偷税漏税。

武汉工程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范本

武汉工程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范本

武汉工程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名称学科专业学号姓名房价上涨原因及对策分析——以武汉市为例(小三、黑体、居中)摘要:(小四、黑体、左对齐)近1O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住房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

本文首先从经济原因、心理预期、传统观念等因素对房价上涨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以武汉市为例阐述该市控制房价上涨的阻力,最后从供给平衡、宏观调控、引导消费等角度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策略建议。

(字体中文用宋体,西文用Times New Roman,均小四号,1.5倍行距)关键词:(小四、黑体、左对齐)房价;房价上涨;抑制房价(小四宋体)引言(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我国有关经济统计部门的宏观数据表明,我国近1O年的经济增长重点靠房地产,如此看来,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部门,它为充分就业、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如今过高的房价让许多真正有购买能力而且想购买的居民望尘莫及,过高的房价也导致社会不公平,滋生腐败。

面对房价的过高甚至存在预期的房产泡沫,我们国家采取各种宏观调节政策措施,比如最近国家出台的限购令、征收房产物业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住房公积金利率的上调,都是针对房地产而制定的。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第五次中央委员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房地产业加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房价日益上涨的原因,并以武汉市为例来展开研究。

(正文字体中文用宋体,西文用Times New Roman,均小四号,1.5倍行距)一、武汉市房价状况的回顾(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1.1数据来源(二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加粗,顶格)由赳客网“宜居城市研究室”统计整理的最新2008年6月中国城市房价排行于6月22日首次在广州香格兰大酒店隆重发布。

据举办方赳客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赳客网将定期统计中国各地城市房价的最新数据,以帮助购房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分析参考数据。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

地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徐枫;余利平;杨明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
【年(卷),期】2024()1
【摘要】核心提示,本文基于湖北省地方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工作专项调研成果,阐明了国有企业盘活存量土地的重要性,探讨了存量低效闲置用地的成因及盘活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优化多种盘活方式、分类稳慎处置问题、强化信息化管理机制等盘活路径及相关建议。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徐枫;余利平;杨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金的对策研究——以N市为例
2.当前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的路径选择及对策——以长治市为例
3.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对策与研究——以天津市外环线以内土地为例
5.多规合一与土地优化配置初探——基于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项公示

立项公示
付玉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武汉市七所部属高校为例的实证分析
会计 学院
白玉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对武汉富士康科技工业园的实证调研
董雅琴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武汉城乡中低收入人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P2P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河北省涞水县的证据
叶伟伟
新农村建设霞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参与度和满意度调查——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
周洁
武汉市高校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合作中的问题探究
谢朋
“绿道旅游”学科专项实证调查研究兼议广东省发展绿道旅游对武汉市的借鉴意义
雷利荆
从大学生和从业者就业倾向分析中西部城市如何吸引人才
王春艳
微博的新闻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罗凯东
人文社科类院校学风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风调查
孟然
武汉7大高校的大学生拍客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商 学院
余晓菲
蜗居的“蚁族”VS“凤还巢”——高房价下武汉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实证分析
刘霖颖
关于大学“校漂族”成因、现状分析以及管理对策的探讨——以武汉高校为例
吴洋阳
资源税改革对企业及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广西、江西三省为例
熊珊
关于优化工矿棚户区改造融资模式的实证研究与探索——基于对湖北松宜煤矿和黄石市的调研
刘文意
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穷二代”生存状况的实证分析
马新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消费者及厂商行为影响的实证调查——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王亚丽
低碳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能源构成及污染现状的调查——基于东中西部六个省份的实证调查
程苏珍
如厕难引发的城市公共厕所市场化与公益性的问题研究

苏州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苏州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一类新型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抗肿瘤药 李斯宁、于高健 物的可行性研究 新媒体在团学组织建设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以江苏 胡婷、张瑞琳、王亚萍、邱晨、 徐沈俊杰、李玉玲、孙慧、顾佳 省内的独立院校为例) 榕、沈莹、魏雯、徐明明、田静
应用技术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
成浩、冯益渭、孙杰、郁培程
暑期社会实践“昌邑小分队”关于“柳疃丝绸”的调 王耀蓉、范雪原、王慧宇、窦晓 查报告 宇、梁启繁、王梦、朱晓葛 暑期社会实践“嘉祥小分队”关于“彩印花布”的调 任敬霞、梅锦秾、陶文浩、李翔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查报告 、孙玉萍、蒋碧玉、黄雨枫 机电工程学院·沙钢 回转式多工位自动拉伸柔性单元关键技术 杨阳、倪劲成、刘波 钢铁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How much delay has to be tolerated in a mobile 张浩军 院 social network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WSN智能无线插座的设计与应用 王小宁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基于机器视觉的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赵成强 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流动儿童(初中生)的 殷晟、马媛、杨佩佩、刘艳琴、 教育学院 心理韧性特质及其形成 赵安、沈嘉伟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进化心理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就业环境变革视野中的本科教学研究 美国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心智绘图与摘要策略对阅读困难学生干预成效研究 一个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治疗 中职学生消费行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昆 山市三所中职学校在校生的调查 社交焦虑障碍研究进展 杨帆 胡怡媛、徐菊、张仁君、钟帅 徐文玥 朱江容 陈冰月 董筱文 盛思宇 赵静、曹雯、吕林飞 杜扬
基于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春节出游行为特征差异和影 胡昕、陈文玉、耿兴宜、过晨华 响因素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黄洪铭、陈海芳 绿色消费与绿色创业演化博弈研究 外来人口融入苏州的研究——以“五老”人群为对象 新时期农村养老的需求维度研究——以吴江江村为例 学术史视野下的宋代庄园问题再考察——兼论“中国 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说的学术启示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以苏大为例 苏州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场馆及配套设施现状调查与 发展对策研究 惠栋《毛诗古义》研究 浅析利玛窦《交友论》对其传教成功之影响 基于英语议论文的高中生思辩技能研究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的新思考:解读吉姆•斯科特 及其作品 “实用理性”与“天学”的应用:我国农民法律信仰 培育的新思路——乌坎事件所展现的契机 我国社团登记管理改革立法完善的思考 中国传统择日术对现代司法活动的意义 《南宋杂事诗》诗史功能的双重研究 《郑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心理及审美价值 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学界比亚兹莱热潮的合理 性 魏臻、顾涵硕 伞文枰、王逸伦、张钰 王晓冬、江蓓、李慧敏、朱佩莹 、彭洁、张焘、沈希、魏臻 吴立群、田艺 文柯 颜廷锴 王宇林 顾鸣轩、田艺、王酋艳 李雪霞 滕菲 姚良正 王敏、保娅、冼泳珊、林秋玲、 邱海娟、严峰 唐思佳、潘妤、张亚琴、卢丹、 朱国培、俞纯嫣 戴鸿飞 李晶晶 吴燕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作者:张海波周敏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7年第03期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其变化的内在动因,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偏移份额分析法。

研究结果:首先,各个城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偏移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巨大,属于增长性结构,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压缩,面临巨大压力,属于衰退性结构。

其次,各个类型土地的竞争优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研究结论:城市各类用地的规模变化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土地资源丰度、区域用地政策、产业结构变化等。

各因素影响力大小不同,从而使得各个城区城市用地规模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SSM模型,土地利用结构,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7)03-0012-19 收稿日期:2016-12-261 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城市土地的利用,直接决定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禀赋,其利用结构调整所涉及的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把土地利用看作一个复杂、动态但可控的系统,其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也可以利用基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与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人口、环境改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土地财政困境研究

土地财政困境研究

土地财政困境研究土地财政困境是指地方政府在土地收入减少、土地使用出现问题、土地负担加重等情况下,财政收入面临压力,甚至出现财政困难的现象。

由于土地资源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土地财政困境一直是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土地财政的来源、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土地财政困境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一、土地财政的来源土地财政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征收补偿款以及土地利用税等。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挂牌或协议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收取土地出让金。

而土地征收补偿款则是指政府根据法定程序对土地实施征收,并向土地所有权人支付补偿款。

还有土地利用税,它是对土地的一种使用补偿手段,由土地使用人向地方政府缴纳。

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不断增长,土地出让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地方政府在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财政支出的压力,尤其是在土地出让金长期占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首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管控面临挑战。

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使用管理一直是中国土地财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规划和产业升级等原因,可能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干预,导致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制度约束,也导致一些土地资源被闲置,未能充分利用,给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追求土地财政收入最大化,可能在土地出让过程中采取不当手段,导致土地市场乱象丛生,土地财政收入被挤占,甚至引发土地财政风险。

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对于缓解土地财政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土地财政困境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而影响政府的运转和民生保障。

土地财政困境将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政府的资金供给,影响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提供。

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

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

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土地财政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财政现象,通常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出让及土地相关产业产生的租税费等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探究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探究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探究摘要:自1998年取消分房制度至今,十几年来房价一路飙升,我国房地产业逐步升温,房价居高不下。

房地产调控一路如影随形,但似乎房价像脱缰的野马,越调越高。

去年国五条的出台似乎向市场注入了房价下降的信号,但伴随着今年3月份房价的继续走高,房地产市场又一次出现上涨趋势。

本文将从房地产供给、需求、政府调控政策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关键词:房地产业;房价上涨;原因一、房地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一)土地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以及我国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土地资源有限,面对众多的人口,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土地资源稀缺。

而且,随着人口向大中城市的涌入,人均住房面积减少,城市土地更为紧缺。

加上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土地的供给不足。

土地是国家所有,土地使用使用权的价格就是土地价格。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一级市场是由政府垄断的。

在一级市场中,国家是惟一的供给者;土地出让方式灵活,有协议出让、拍卖、招标和挂牌等多种方式,因此价格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土地市场乃至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差异性巨大,并引起土地市场存在混乱、不平等交易,寻租行为严重。

土地是房地产的根基,土地市场的垄断和供给不足必将对楼市产生重要影响。

(二)房地产开发成本高1.寻租成本。

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安排很容易产生寻租现象。

由于土地资源完全垄断于政府,而土地行政审批部门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寻租的机会。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获得土地资源是他们向政府官员寻租的动力。

这样使得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房地产市场政商一体化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垄断。

2.土地成本。

房产开发商购买土地的高成本,主要与我国的土地财政有关。

地方财政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有提高地价的意愿。

土地成本占到了开发商成本的50%左右,其对房价走高的影响可见一斑。

3.劳动力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劳动力成本增加。

结构性失衡_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

结构性失衡_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
但让人忧虑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失衡的增长”,而且我 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增长不断累积,当前已达到 十分危险的程度。2008 年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结 构性失衡的弊端暴露无遗,极不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
1 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的传导、表现和危害 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主导的高储蓄, 进而高投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因素。 政府主导的投资,其投向主要是资本密集型的铁路、公路、 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石油、煤炭、化工、钢铁、冶金、电力、水泥等国 有经济部门,这些行业的重复建设和过度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 中二三产业结构失衡,工业比重高居不下,第三产业发展迟缓。 工业内部结构中以轻工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萎缩,城乡间、“国” “民”间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拉大。 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储蓄(投资)与消费是互为消长 的关系。政府主导的“高储蓄 - 高投资”及其所形成的失衡的经 济结构,最终会挤占居民消费份额。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断下 降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所形成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 要依赖不断扩大出口来平衡。这致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结构出现进一步失衡,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出口的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度增加也就不可避免。 这样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自然转化为国际收支失衡。随后,国 际收支巨额顺差会显著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造成国内流动性 过剩和金融结构失衡,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又会进一步推动 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上涨会进一步挤占居民消费,推 高投资,从而加剧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2008 年下半年,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 发后,我国依靠高储蓄、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暴露出不 可持续的恶性循环。面对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和国外需求的锐减, 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短期内我们只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 模投资基础设施和国有重化工业。于是新一轮恶性循环又会进 一步加剧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综上所述,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所导致的“投资 / 消费” 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失衡、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和 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五大经济结构失衡。如果 再不及时转变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我国宏观经济将会出 现极端的内外失衡,国民经济将无以为继,极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本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破解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飞速发展背景下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为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给出解答。

标签: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不足一、问题提出背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长、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经济最强的经济区域;西咸(西安咸阳)一体化、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宗旨是加强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潜力。

区域间的合作,要求共同提供公共产品,也就产生了区域性公共物品。

区域性公共物品是“以实现区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为目标,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全和秩序,并为区域内广大群众所消费的,在整个区域中的起着影响作用的公共品”,它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只要区域公共品被提供出来,其受益面一般局限在当前的区域范围内,其他区域一般受益不大。

也有一些更大区域的公共品,对于其中的各小区域而言也是公共品,各小区域均会受益,但對同等地位的其他大区域而言,受益面仍然很小。

”二、区域性公共物品提供的问题——不足与过剩的现象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政府都从经济理性人角度来考虑自身区域的利益,从而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很少考虑其他区域的需要,造成区域性公共物品供给过剩;而公共物品外部正效应会抑制供给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

三、区域性公共物品提供的不足与过剩的原因分析1.区域性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造成提供的不足区域性公共物品被整个区域共用,使该物品具有外部正效应,其他区域对于该物品的使用价格基本上为零或者很低(在建设方收取费用的情况下),形成了搭便车现象,就会抑制供方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

2.政府间合作的障碍造成区域性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由于区域内的所有政府都参与到了一项公共物品的提供中来,造成各政府之间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各种博弈行为。

假设一个经济合作区域由A、B两个政府组成,某区域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总共需要100单位的投入,假设每个地区有两种选择:合作提供(每个地区支付一半成本即50单位成本,但合作可以双方各受益80单位效用)和不合作提供(提供方单独承担100单位成本,获得80单位效用,由于外部性,非合作方获得50单位效用),双方合作提供能达到双方效用最大化,由于选择单方不合作能取得自身更大效用,其结果也就是双方均不合作的“囚徒困境”。

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

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
图 1 ) a。
而发展 形势 良好 的街 区) 。
另一 套城 市地 域 圈层 系 统包 括 内环 带 、 中环带
( )按老城区、近城 区和远城区划分 a
( )按环带系统划分 b
图 1 武 汉 的 圈层 地 域 概 念
2 人 口迁 移 的 空 间特 征
2 1 人 口迁 入 与 迁 出的 省 外 、 内分 布 特 征 . 省
冯 健等:“ 空 ” 读 市: 汉 实 从 人口 间 解 城 武 的 例
地人 口的 吸引 力逐 渐 扩 大 ( 3 ) 图 a 。现 住 地 与 出生
{ 8 龟 翘
川方 向 的人 口有 很 大 的 吸 引力 。另 外 , 出生 地 在江
地之 间 的分 离 , 称 为 “ 身 迁 移 人 口” 也 是 衡 量 被 终 ,
。城 市 内部
空 间分 异 , 被认 为是 城市 的各 种经 济 、 既 社会 和文 化 动力 在空 间上 所 留 下 的 烙 印 ( 即空 间 结 果 ) , ¨ 也
l 城 市 的 地 域 圈层 概 念
中国大 城 市 的地 域 空 间类 型有 “ 层 式 ” 域 圈 地 ( 北京 ) “ 分 式 ” 域 ( 杭 州 、 京 ) 分 , 如 和 瓜 地 如 南 之 后 者没 有现 成 的“ 中心 区 ” 念 , 要 结合 人 们 概 念里 概 需 的 旧城 区 , 中 国成立 前夕 的城 市建 成 区 , 原城墙 新 或 包 围的地 域 来 重 新 界 定 。武 汉城 市地 域 具 有 典 型 的“ 瓜分 式 ” 特点 , 中心城 区 7个 区 的范 围基本 上
均存 在 明 显 的 空 间 分 异 规 律 , 可 以从 城 市 产 业 布 局 、 市 地 域 发展 动 力 上 得 到 解 释 。人 1分 布反 常 的 方 面 正 是 解 读 武 汉 的 这 城 : 7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是指各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短缺、负债累积等经济困境。

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进行浅析。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土地经营收入以及高额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然而,近年来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土地使用权监管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的税收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能力较弱,很难为地方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这些问题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均衡,使得地方财政难以承担越来越重的公共支出压力。

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GDP增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借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筹资手段。

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25万亿元。

在这些债务中,还包括了一些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这些高额的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还债压力,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正常的财政运作,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地方财政困难还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这将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过于倾向于规模效应,忽视了投资效益和项目可行性,导致投资效果低下,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

解决地方财政困难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一、调整财政收入结构。

应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加大对地方税源的分配比例。

同时,应推动地方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如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地方性产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还应加强对土地出让和土地经营收入的监管,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5;修订日期:2005-03-04作者简介:袁丽丽(197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

E -mail :yuanlily@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袁丽丽(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力;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3-0051-0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宋启林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即城市空间结构,它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时也是城市土地利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是同质的[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形态学和规划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地理及经济领域需要研究企业布局的最大利润问题,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域结构理论、地租理论、门槛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等,国外开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解决城市社会及环境等问题为宗旨的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理论,如以解决城市过分密集庞大而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星座城市等规划理论,对城乡一体化、郊区化、城镇群、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等城镇蔓延发展形态的分析研究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区理论等。

总体而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侧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和增长控制3方面,并形成了历史形态学派、区位经济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及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2]。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0 | 规划实践Planning Strategy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何 源 田 燕 李智勇 贾潞娟 范李兴 HE Yuan, TIAN Yan, LI Zhiyong, JIA Lujuan, FAN Lixing为提高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水平,从空间韧性视角出发,探究地下公共空间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地下公共空间韧性表征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韧性溢出理论构想,以描述地下公共空间对城市系统的韧性支撑与其自身韧性建设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分别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武汉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韧性溢出效应进行评价。

结合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从空间设计、制度创新和治理水平3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androl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in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and explor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spillover is innovatively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lience support effect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resilienc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Wuhan. Combining the undergrou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spatial design, system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level.空间韧性;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溢出;规划策略spatial resilienc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resilience spillover; planning strategy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0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城市CBD 核心区地下空间空气品质的典型空间形态CFD 模拟与优化研究”(编号ZRZY2022KJ26)资助。

武汉市两个文明现状协调度的评估

武汉市两个文明现状协调度的评估

① 《社 会 发 展 与 社 会 指 标 》 , 中 国社 会 出版社 1 9 9 1 年 版 , 第 1 12 页 。
— 现 了 两 者 之 间状 态 的两 种 可 能
或者 是 良性 循 环 , 或者是非 良性循 环 。 在 这里 , 协调 , 就表 现
为 良性 循 环 , 并 使 社会 整体 得 到 进化 , 双 文 明都 得到 发展 ; 不 协调 , 就 表现 为 非 良性循 环 , 在极
突破 困难 的 前提 , 同 时又 互 为 结 果 。
作 者 : 王 铁 , 男 , 1 9 5 4 年 生 , 武汉 市 社 会 科 学院 社 会 学研 究所 副 研 究 员 。

物 质 文明与精神 文明建 设的 协调发 展 , 是 我 国在 建设 有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道 路上 必须
解 决 的 重 大 间 题 。 在 这 里 . 我 们 把武 汉 作 为 一 个 我 国 内 陆省 会 大城 市 和 中等 城市 的 典 型提 出 来
一 熊 崇 善 、 陈 新政 、 陈 向 东 、 刘 国 伟 等 。 文 中不 - 注 出 , 特 此 说 明 。
一系列 重大 因素起 着决定性 的作 用 。
规 范研 究是 在行 为 研 究和 价值 研 究的基 础 上 , 解答 “ 应 该 是 什 么 ?" 的 间 题 , 即 为 系统的 未 来 确 定 和 肯定 发展 目标以 及 为达 到 目标而 采 取的行 动和 手段 。 不必讳 言 , 由于规 范研 究要表 明
社 会学研究
4 年第l 期
武汉市两个文 明现 状协调度 的评估`



精神 文 明 建设 如 何 与 物质 文 明建 设 的发 展 相 适 应或 协调 发展 , 一 直 是 需要 解决

土地财政转型路径探讨

土地财政转型路径探讨

土地财政转型路径探讨发布时间:2021-04-14T14:39:14.577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作者:陈柯良[导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的进入到深水区,我国的城镇化率开始逐年的递增,国内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进程。

本篇论文土地问题背景下,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现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式,对目前国内土地财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在实际过程当中执行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结合土地财政促进土地性质的转变,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等相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柯良 030006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的进入到深水区,我国的城镇化率开始逐年的递增,国内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进程。

本篇论文土地问题背景下,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现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式,对目前国内土地财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在实际过程当中执行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结合土地财政促进土地性质的转变,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等相关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践经验,为促进地方土地财政进一步的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土地制度;转型路径1.导论我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经历高速度的增长之后,已经开始转入中高速的增长,全面的调整经济产业的结构,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经济结构需要不断的进行升级,经济结构全面进行优化,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增长经济,转向以服务业发展为主,通过创新驱动拉动经济的增长。

对涉及到土地转型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探讨我国目前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健全和完善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土地财政体制转型进行研究,并且对我国进一步的完善财税体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在经济新常态之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环境当中,土地财政体制进一步的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5月第31卷第3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May2018Vol.31No.3doi:10.3969/j.issn.1674 ̄6341.2018.03.019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张雨薇(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ꎬ广西南宁530000)㊀㊀摘㊀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ꎬ使得地方政府纷纷陷入财政困境ꎮ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收支缺口ꎬ近年来ꎬ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土地财政政策ꎬ增加预算外财政收入ꎬ由此ꎬ土地财政逐渐发展为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财政来源ꎮ以武汉市为例ꎬ结合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ꎬ探讨地方政府日益追求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ꎮ关键词:土地财政ꎻ地方公共物品ꎻ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中图分类号:F81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6341(2018)03 ̄0058 ̄04StudyonLandFinanceandImbalanceofPublicGoodsSupplyStructureTakingWuhanasanExampleZHANGYu-wei(GuangxiUniversityꎬGuangxi530000ꎬChina)Abstract:The1994tax-sharingreformcausedamismatchbetweenlocalgovernmentfinancialpowerandauthorityꎬwhichcausedlocalgovernmentsfallintofinancialdifficulties.Inordertomakeupforthegrowingfiscalrevenuegapꎬinre ̄centyearsꎬmanylocalgovernmentsarekeentoimplementlandfinancepoliciestoincreaseextra-budgetaryfiscalrevenueꎬthereforeꎬlandfinancehasgraduallybecomeanindispensablesourceoffinancialresourcesforlocalgovernments.TakesWuhanasanexampleꎬcombinewiththedescriptiveanalysisoflocalgovernment'slandfinanceandsupplystructureofpub ̄licgoodsꎬandexplorethereasonsfortheunbalanceofthesupplystructureofpublicgoodsunderthebackgroundofincreas ̄inglocalgovernment spursuitoflandfinance.BasedonthisꎬweputforwardcorrespondingSuggestions.Keywords:LandFinanceꎻLocalpublicgoodsꎻPublicgoodssupplystructure㊀㊀收稿日期:2017 ̄06 ̄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互动演化机制研究 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例 (71762003)ꎮ作者简介:张雨薇(1993 )ꎬ女ꎬ湖北荆州人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ꎮ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ꎮ1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ꎬ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ꎬGDP总量不断增加ꎬ中国经济所呈现出的繁荣发展的态势与我国政治体制与财政体制的结合密不可分ꎮ通过财政分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ꎬ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ꎬ而且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掌握公众的偏好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物品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ꎮ与此同时ꎬ中央对地方政府保持一定程度的权力集中ꎬ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ꎬ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ꎮ近年来ꎬ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ꎬ通过土地征收与出让土地使用权以获取土地财政收入ꎬ弥补财政支出的空缺ꎮ土地财政收入逐渐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ꎬ成为名副其实的 第二财政 ꎮ土地财政在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ꎬ增加预算外收入的同时ꎬ也对公共物品供给提供了财力支持ꎬ总体而言改善了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状况ꎮ地方政府在政治激励下会采取措施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ꎬ以提升政绩ꎮ由于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物品与经济绩效有直接的关联ꎬ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在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ꎬ理性务实的政府官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ꎬ显然会加大对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规模ꎬ而对科教文卫等对经济贡献需要一个很长周期才有收效的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减少ꎬ导致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ꎮ本文以武汉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策略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状况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剖析ꎬ对其他省市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㊀文献综述852.1㊀对土地财政的研究对于地方政府采取土地财政的原因ꎬ学术界主要从外在制度和内在动因两个方面进行广泛的讨论ꎮ杨圆圆(2010)认为地方政府热衷于 土地财政 与地方政府官员受到政治晋升的激励有关ꎬ地方政府实施 土地财政 寻求预算外收入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1]ꎮ吴群㊁李永乐(2010)通过对财政分权㊁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ꎬ发现我国的分权体制以及地方政府间横向和纵向的竞争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极大的驱动作用[2]ꎮ而陈志勇㊁陈莉莉(2009)则指出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和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不健全㊁不规范以及法治的缺失息息相关[3]ꎮ2.2㊀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学术界对公共物品的类型的划分存在不同的标准ꎬ本文主要参照傅勇(2010)的分类标准ꎬ根据公共物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ꎬ将其划分为基础设施及能源通讯等经济性公共物品和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两类ꎮ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研究ꎬ傅勇(2010)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财政分权㊁政府治理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ꎬ研究结果表明ꎬ在财政分权体制下由于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减少ꎬ基础教育的质量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4]ꎮ赵永亮㊁赵德余(2012)利用1998-2008年的公共支出样本值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失衡程度进行测算ꎬ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失衡ꎬ而民主参与有助于降低这种结构失衡程度[5]ꎮ丁菊红㊁邓可斌(2008)从政府偏好角度出发对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考察研究ꎬ认为当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供给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时ꎬ将对公共品供给产生深刻的影响[6]ꎮ2.3㊀对土地财政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卢洪友㊁袁光平等(2011)的实证研究发现ꎬ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的方式以地生财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收入ꎬ缓解了财政压力ꎬ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ꎬ而且也有利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7]ꎮ李勇刚㊁高波等(2012)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ꎬ对土地财政对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ꎬ研究结果显示ꎬ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共教育投入地区差距的扩大[8]ꎮ左翔㊁殷醒民(2014)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招㊁拍㊁挂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ꎬ以此获得预算外收入的这种土地财政模式会造成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扭曲[9]ꎮ综上所述ꎬ现有文献对土地财政和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ꎬ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政策的原因ꎬ以及探究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方面ꎻ对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造成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扭曲的研究ꎬ主要是侧重于通过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计量分析来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ꎬ但结合具体现实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ꎮ武汉市是中部崛起的特大省会城市ꎬ加上近几年武汉经济的迅速发展ꎬ对武汉市的土地财政与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ꎮ3㊀武汉市 土地财政 与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通过查阅年鉴ꎬ对武汉市政府在2006-2015年期间所获得的土地财政收入㊁地方财政收支状况㊁以及对两种公共物品投入规模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ꎬ在此基础上以图表形式对武汉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状况和公共物品供给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ꎮ3.1㊀武汉市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与土地财政收入图1比较直观地反映了2006-2015年武汉市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状况ꎬ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2006-2015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ꎬ2006年武汉市财政收支缺口为将近80亿ꎬ2010年的财政赤字最高ꎬ将近180个亿ꎮ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ꎬ使得财力空缺的程度逐渐加深ꎬ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日俱增ꎮ图1㊀武汉市历年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统计(数据来源:2006-2015年«武汉统计年鉴»)近年来ꎬ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ꎬ房地产行业空前繁荣ꎬ地方政府从中所获得的税收也相应得到增加ꎬ加上实施土地财政所获得的巨额土地收益ꎬ使得财政收入总量得到极大的增长ꎮ从图2的折线图可以了解到ꎬ从总体上看ꎬ2006-2015年武汉市地方政府所获得的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ꎬ只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ꎮ图2㊀武汉市历年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统计(数据来源:2006-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ꎻ2006-2015年«武汉统计年鉴»)图3反映的是武汉市地方政府在2006-2015年通过实施土地财政所获得的预算外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情况ꎮ从图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ꎬ在这10年间武汉市政府获得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额中一直占据比较大的比重ꎬ大致在50%左右ꎬ2007年所占的比重最高ꎬ达到74%ꎮ土地出让金很好地弥补了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ꎬ在短期内缓解了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窘况ꎬ日益成为武汉市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ꎮ3.2㊀武汉市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分析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ꎬ本文根据历年«武汉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ꎬ在财政支出中选取了环境保护㊁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三项作为衡量武汉市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的指标ꎬ通过对指标进行加总ꎬ分析武汉市地方政府对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资情况ꎮ通过表1的具体数据可以发现ꎬ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在2006-2015年对环境保护㊁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这三项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总体上呈现95图3㊀武汉市历年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关系图(数据来源:2006-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ꎻ2006-2015年«武汉统计年鉴»)不断增长的趋势ꎮ在2006年三项投资总额仅为125.94亿元ꎬ到2015年对这三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增长到1635.51亿元ꎬ为2006年的12.99倍ꎮ武汉市地方政府对这三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也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ꎬ2006所占比例为4.06%ꎬ2015年所占比重增长到12.2%ꎮ武汉市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受到政绩考核机制的影响ꎮ地方官员为了提高经济绩效ꎬ在强大的政治晋升制度激励下选择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㊁能源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规模ꎬ发展地方经济ꎮ㊀表1㊀武汉市历年地方政府经济性公共物品支出规模及比重年份环境保护(万元)农林水事务(万元)交通运输(万元)三项投资总额(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061414996731150611259414.06200720192160783267972077725.36200830063202934693083023056.30200966455329091933064888529.7120101059283846041740746646066.7120111362284125913862069350257.31201215889549475135150710051536.862013196052619595474007128965411.502014218454670157524281141289212.002015268320728270638921163551112.20(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5年«武汉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㊀㊀为了了解武汉市地方政府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情况ꎬ本文选取了教育㊁科学技术㊁医疗卫生㊁文化体育与传媒四项作为其衡量指标ꎮ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ꎬ2006-2015年在科教文卫上的支出是不断增加的ꎬ2006年武汉市政府在这四项公共品上的投入资金为600.73亿元ꎬ到2015年已增长到2842.63亿元ꎬ但这四项公共物品在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总体上看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ꎬ在2006年所占的比例为19.4%ꎬ到2015仅为12.72%ꎮ由于科教文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来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ꎬ武汉市地方政府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投入比例逐渐减少ꎮ㊀表2㊀武汉市历年地方政府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支出规模及比重年份科教文卫投入(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0660073219.40200780418020.74200895047919.822009115941616.292010134032413.542011167988613.142012225220215.372013259432013.102014304778812.942015384263312.72(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5年«武汉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ꎬ2006-2015年这十年武汉市地方政府无论在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支出ꎬ还是在科教文卫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ꎬ都在绝对量上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趋势ꎮ说明地方政府不断增加土地财政收入ꎬ不仅增加了武汉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总量ꎬ同时也促进了公共物品支出的增加ꎮ武汉市地方政府这十年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ꎬ在教育㊁科技㊁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上的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则刚好相反ꎬ从总体上看是不断下降的ꎮ说明地方政府在政治激励以及财政缺口不断扩大的压力下ꎬ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ꎬ更倾向于对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ꎬ造成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ꎬ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产生了一定的 挤出效应 ꎮ4㊀土地财政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4.1㊀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不合理中央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ꎬ为了提高经济绩效ꎬ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ꎬ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会理所当然地增加对基础设施以及能源㊁通信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规模ꎬ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ꎬ从而对科教文卫以及社会保障等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的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忽视ꎬ导致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扭曲ꎮ4.2㊀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用途缺乏有效的约束从1993年以后ꎬ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所获得的高额土地转让收入归地方政府单独享有ꎬ不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ꎮ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拥有自由支配的权利ꎬ同时对资金的流向缺少公示ꎬ透明度较低ꎬ缺乏国家对其使用范围的严格有效制约ꎬ这使得武汉市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的使用上向基础设施和能源等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性公共物品倾斜ꎬ挤占对教育㊁科技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资ꎬ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上的失衡ꎮ近年来ꎬ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地方政府对土06地出让金的使用ꎮ根据规定ꎬ在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上地方政府必须将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ꎬ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ꎬ但在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ꎬ缺少约束ꎬ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执行对其土地出让收入用途的相关规定ꎮ4.3㊀土地财政助长了地方政府偏经济性的行为取向近年来ꎬ地方政府将自身的利益与土地紧密结合ꎬ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率ꎬ地方政府偏经济性的行为取向得到进一步加强ꎮ一方面ꎬ为了吸引大量的资本和人口流入本地ꎬ以促进地价的提升ꎬ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金ꎬ增加预算外财政收入ꎬ武汉市政府会选择加大对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来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ꎻ另一方面ꎬ资本和人口的流入不仅会带来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增长ꎬ而且还会推动当地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ꎬ会大大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ꎬ从而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对城市道路㊁基础实施和能源等经济性公共物品进行再投资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繁荣ꎮ4.4㊀地方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不够完善由于目前公众对公共物品需求的民主表达机制不健全ꎬ需求的表达缺少相应的途径和方式ꎬ导致地方政府无法准确地掌握当地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ꎮ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在晋升制度激励下ꎬ毫不犹豫会优先考虑对城市道路㊁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物品进行投资ꎬ导致地方政府和公众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偏差ꎮ要改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失衡的状态ꎬ实现供给均衡ꎬ需要完善当地居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的表达机制ꎬ使得地方政府清楚地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真实的需求ꎮ5㊀优化土地财政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对策建议5.1㊀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要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对基础设施㊁能源等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ꎬ忽视对科教文卫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所导致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的现状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ꎬ不以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地方政绩的标准ꎬ要将考核机制中经济指标的比重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ꎬ同时要加入教育㊁科技㊁医疗卫生㊁社会保障等和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综合指标ꎬ逐步增加科教文卫等非公共性公共物品的投入比例ꎬ改善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ꎮ5.2㊀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为了使地方政府严格遵守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用途的规定ꎬ增强其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和透明度ꎬ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途的约束ꎬ完善监督机制ꎬ对地方政府使用资金进行严格管理ꎬ确保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按一定比例有效投入到和当地居民福利待遇㊁社会保障有关的项目中ꎬ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ꎮ此外ꎬ为了提高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ꎬ武汉市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将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公共服务投资基金ꎬ并纳入一般预算内管理ꎮ5.3㊀建立完善的自由迁徙制度ꎬ提高公民的民主化参与程度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ꎬ地方公共物品存在明显的户籍限制和地区差异ꎬ很多社会公共服务往往只有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才具备享受的资格ꎮ流动人口很难对地方公共物品进行选择ꎬ公民缺乏对公共物品进行选择的权利ꎮ因此ꎬ需要建立完善的自由迁徙制度ꎬ提高公民的民主化参与程度ꎬ使得公民有权利选择公共物品ꎮ5.4㊀健全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当地居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充分表达ꎬ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ꎮ为了改善地方公共物品失衡的现状ꎬ缩小财政支出对两种公共物品供给的差距ꎬ提高公民的民主化参与程度ꎬ需要健全公众对公共物品需求的表达机制ꎬ建立并拓宽能充分显示居民需求的渠道ꎬ如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渠道㊁举办听证会等方式充分了解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ꎬ使公众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建立起来ꎮ同时要推进建立财政收支信息公开制度ꎬ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更加透明ꎬ在公众的监督下对财政收支进行合理支配ꎮ公众自身也要增强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ꎬ通过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官方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ꎬ积极主动参与到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来ꎬ使地方政府提供真正符合居民需要的公共物品ꎬ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ꎬ改善居民的福利待遇ꎮ参考文献:[1]杨圆圆. 土地财政 规模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ꎬ2010(10):69-76.[2]吴群ꎬ李永乐.财政分权㊁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J].财贸经济ꎬ2010(7):51-59.[3]陈志勇ꎬ陈莉莉.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探讨 基于治理 土地财政 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ꎬ2009(2):42-46+143.[4]傅勇.财政分权㊁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ꎬ2010(8):4-15+65.[5]赵永亮ꎬ赵德余.分权体制下的民主参与㊁政府响应程度和公共品供需偏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ꎬ2012(2):125-134.[6]丁菊红ꎬ邓可斌.政府偏好㊁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ꎬ2008(7):78-89.[7]卢洪友ꎬ袁光平ꎬ陈思霞ꎬ卢盛峰.土地财政根源: 竞争冲动 还是 无奈之举 ? 来自中国地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ꎬ2011(1):88-98.[8]李勇刚ꎬ高波ꎬ王璟.晋升激励㊁土地财政与公共教育均等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ꎬ2012(12):1-9.[9]左翔ꎬ殷醒民. 土地财政 模式与地方公共品供给[J].世界经济文汇ꎬ2014(4):88-102.责任编辑:李增华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