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的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剖析

合集下载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胡适与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两位学者都对民主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与张君劢分别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精英,他们在探讨民主理念、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两位学者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民主观念的形成我们来看胡适和张君劢对民主观念的形成。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启发,他提倡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胡适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可以为人们的自由、平等、尊严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官僚体制是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而民主制度则能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而张君劢则是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民主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方面。

张君劢提出的"国家与自由"理论,强调了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民主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发展。

通过对两位学者民主观念的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胡适更注重民主制度对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保障,而张君劢更关注民主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二、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我们需要对胡适和张君劢在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方面进行比较。

胡适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分子政治"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推动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他认为,只有依靠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而张君劢则更加关注民主制度在国家建设中的实践。

他在《中国革命与中国问题》中提出了"国家与自由"理论,即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的自由和福祉服务,国家的主权应该受到人民的约束,从而实现国家的民主化。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欧阳询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6
【摘要】张君劢是一个"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哲学家与政治家,故其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浓重的哲学味道.以其1920年代政治思想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军阀割据";其二,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其三,主张"内的政治",反对"外的政治".可见,从哲学性质上看,1920年代张君劢的民主政治思想,乃以理想主义为体,而以现实主义为用.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欧阳询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J], 徐妍艳
2.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新拓展r——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J], 欧叶荣;申永丰
3.权力与自由:民主政治的两大要素——兼论张君劢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J], 胡菊香;欧阳询
4.张君劢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略论 [J], 公茂虹
5.五四时期张君劢政治思想初探 [J], 公茂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问题正进行着激烈的论战,张君劢加入了这场论战。 由于张的思想接近立宪派. 尤其是对执掌立宪派大旗 的粱启超发 自内心的崇敬, 他获得了梁的赏识 , 被认 为是未来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自此, 张在政治上追
帝制 , 了共和。然而它们又绝不相同 , 建立 德国成功
了, 而中国的努力却流于失败:中国投有像德国那样 在革命之后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府 , 也没有产生一部
像《 魏玛宪法》 那样的民主宪法。这使张君劢陷人沉
维普资讯
【 一
《 山学刊}0 2年 第 2期 船 20 应该指出的是, 张君劢关于学习德国首先应学习
思: 为什么人家成功了, 而中国却失败了呢?他认为答
案在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 : 德国人有一种“ 交让之 精神 和衷共济之精神”他们道德智识健全,守 与“ , “
纪律 . 爱秩序 服从法律 。而这一切 , , 中国人都不具
l8 l
■●一
其制宪精神的主张是对一般国人提出的要求 , 并不排
除少数精英包括张自己就德国宪法本身进行研究, 酌
情取舍。因为张相信 自己具有这种智识 ,可以起到一
般人所难 起到的作用 , 尽管他也曾谦虚地表示“ 以 某之不肖, 窃愿追随国人之后”。 0
作如涪克的《 政府论》穆勒 - 、 约翰的《 代议政治论》威 、 尔逊的< 国家论》 以及蒲铼士的《 美国共和政治论》 , 等 从中深受影响 , 其中又以前两部著作对张影响最大。
此,魏玛宪法》 <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宪法的代 表 作, 成为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的“ ” 楷模 。
这样一部宪法为张君劢这位狂热的宪政主义者

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
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世纪下半叶开始 , 9 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 由其器物文 明转向其制度文明。 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 目 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 行系统的彳绍, 卜 随 之, 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

张君劢的中央政制构想及其困境初探

张君劢的中央政制构想及其困境初探

张君劢的中央政制构想及其困境初探余涛【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摘要】The presidential and cabinet system have been two political option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elite sought but wavered. Zhang Jun-mai proposed the solution of ,IRevised Cabinet System" by reconci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esident, the Executive Yuan and the Legislative Yuan. But owing to the disorder of system itself, destined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gram.%总统制与内阁制一直是近代知识精英孜孜以求又摇摆不定的两种政治选择方案,张君劢厕身其间,取法两者之长,从调和总统、行政院与立法院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修正式之内阁制”的解决之道,然而由于其体制自身的紊乱,注定了这一方案无法有效实施。

【总页数】4页(P29-32)【作者】余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6.9【相关文献】1.张君劢对中央政制的具体设计--简析《国事会议宪草》及《政协宪草》设计的中央政制 [J], 张振国2.困境与抉择:中央苏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初探 [J], 朱钦胜3.天津"中央商旅休闲区"构想及其实践初探 [J], 刘思敏4.建立中央非税收入监缴长效机制初探(下)——非税收入监缴机制的基本构想[J],5.“中央厨房”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建构路径初探 [J], 李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张君劢(1886-1962)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新亚洲主义者、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全国政协前主席。

他是与梁启超、鲁迅、朱光潜、孙中山等共同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部分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哲学思想家”和“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家”。

张君劢的哲学思想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建立在思想家伦理学、先验新儒家思想、实验心理学、生态科学等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他坚持以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研究技术作为基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构建“现代哲学思想”。

一、张君劢的经验主义思想张君劢的思想源自经验主义思想。

他认为,“所有认识均出于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唯一真理,而经验来自客观现实,客观又以自然界为核心。

因此,经验主义的基础是它建立在自然观点的根本。

张君劢提出“实证主义”,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而发现,只有实践可以验证真理的存在,而无实践就无法证明真理的存在。

二、张君劢的伦理学思想张君劢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他认为,真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这意味着社会与人文是基础,推动理性思维,优越于自然界。

张君劢强调人文主义,他把伦理学当作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根基,将伦理思想实践于实践中,构建一种“”理论。

他强调以和而不以强求取,以温和为主导,以慈悲心态迎接困境,唤起人们的人性同情心,建立“天人合一”的社会行为准则,反对强暴、仇恨、残害他人,同时建立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自然状态。

三、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张君劢将新儒家思想发展到现代,把先秦儒家伦理学经典与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保持革新和融合。

其核心思想是以无政府状态管理社会,以道德和良心准则管治人类行为。

张君劢强调“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他倡导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和情感,而不是强制性管控,他用“道德规范”取代“刑罚”,运用“自觉性”和“责任感”取代“纪律”,用“理性、熟练、简明、有序”来概括“文明”,以外在法律制度作为管理基础,以儒家“仁慈”理论作为动力。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张君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一直徘徊于政治与学问之间。

他先后翻译了密尔、拉斯基等人的著作,介绍了倭伊铿、柏格森和汤因比等人的思想,还创立了国家社会党,参与组建了民盟和多次宪法的起草工作,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探求民族建国方案。

张君劢经常称自己的政治思想是英国的。

研究发现,拉斯基的政治学说对张君劢影响很大。

其著作《政治典范》也是张君劢系统翻译的惟一一本著作。

张君劢总结拉斯基学说的宗旨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相剂于平,而在30 年代的“民主与独裁”的大讨论中,他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便是要求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可见,拉斯基对张君劢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政治典范》为核心,在阐释拉斯基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张君劢与拉斯基政治思想的关联性。

从主权论、权利论与社会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重点介绍《政治典范》的主要内容和张君劢对拉斯基思想的吸收和背离。

并进而从张君劢思想的复杂性和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势两方面分析背离的原因,以此来理解近代中国学人的“责任伦理”。

关键词:张君劢;拉斯基;主权论;权利论;社会制度改革张君劢政治思想研究——以拉斯基《政治典范》的翻译为核心AbstractZhang Junmai, who wandered between the politics and the scholarship was a modern Chinese famous activist and thinker. He had translated John Stuart Mill‟s and Laski‟s book,introdused Rudolph Euken‟s, Henri Bergson‟s, and Arnold Joseph Toynbee‟s thought, founded 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joined the founding of the NLD, and drafted the constitution. He researched the way of founding a Nation-state in a dangerous period.Zhang Junmai had claimed that he had the English polict thought. By studying, he was influenced by Laski‟s polict thought ski‟s “Political Model” was the only one book, which was translated systemly by Zhang Junmai. In Zhang‟s opinion, Las ki‟s purpose is the average of the nation, social group, and the personal.In the last century 30‟s argument betweet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he advocated the average of the personal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s power. So, Laski‟s polict thought really influenced Zhang Junmai.This article‟s core is the study of the contact between Laski‟s and Zhang Junmai‟s thought by the study of “Polit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elucidating of Laski‟s politic thought. I will introduce “Political Model” by the “Study of the power”,“Study of the right” and “Study of the social system‟s reform”, research Zhang‟s absorption and departure from Laski‟s thought, and know the reason through the conplexity of Zhang‟s thought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By this stud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bout Chinese “Ethical Responsibility”.Key Words: Zhang Junmai; Laski; Study of the power; Study of the right;Social system‟s refor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言张君劢(1887-1969),现代新儒家,政治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宪政主义者,被成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

重议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

重议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

重议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作者:欧阳询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8年第6期摘要:作为一种中国政治改造方案,张君劢的“修正的民主政治”无疑是20世纪30年代“中间路线”的典型代表。

然而,关于“修正的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惟有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切入,细致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制度架构,才能准确把握“修正的民主政治”的本质——介于传统议会政治与新式独裁政治之间的第三种政治,即“集中心力的国家民主政治”。

关键词: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自由;权力中图分类号:B82-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74-06张君劢(1887—1969),中国现代政治家、法学家、哲学家和新儒家代表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他所郑重提出的“修正的民主政治”,不仅是其民族建国整体方案的核心部分,而且是当时“中间路线”的代表性方案。

因之,“修正的民主政治”一直是张君劢思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迄今,学界关于“修正的民主政治”之性质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比如:台湾学者薛化元指出,“修正的民主政治”具有浓厚的极权主义倾向[1]154;大陆学者郑大华认为,“修正的民主政治”是“在传统的议会民主政治的框架内,向德、意的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方向修正”[2]223;翁贺凯则强调道,“修正的民主政治”并没有背离张君劢宪政民主的一贯立场[3]113。

这固然是研究者的主观立场、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不同所致,但其根源在于张君劢本人采取了折衷调和的态度,正如他所言:“我人求一两得其平之法,即政府不因议会而动摇,议会不因其权力之过度而自取灭亡,此即我人所谓修正的民主政治之精神。

”[4]91-92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切入,细致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制度架构,藉以正确认识与评价“修正的民主政治”。

一、从国内外政治环境看“修正的民主政治”之旨趣严格说来,张君劢第一次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方案,是在《再生》杂志第1卷第2期刊发的《我们所要说的话》(1932年5月20日)中,随后在《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独裁以外之第三种政治》等文中作了进一步阐述,至1938年又在《立国之道》一书中进行系统总结。

论张君劢30年代的“立国之道”

论张君劢30年代的“立国之道”

社会公道之实现 , 而奖励个 人之 自发 自动 的精神”, 概括来 说, 则是构建一 种公 私并存 的混合 经济 , 并共 同 至于 国家
计划之下 。
“ 平等的落空”文 中说到“ 国人虽然格外重视平 等 , , 法 但在 大革命 的政治实践中却是最 缺乏平等之 精神的 , 等作为 平
革命的 目标 , 不外 乎反对 王权 和封建 等级特 权 , 是在 大 但 革命中 , 和等级特权却 又在平等 的 口号下 以一种新 的 王权 面 目而照样存在。 ”法 国大革命并非是 自由权行使过度 , 而
定程度上产生 了对 民主和 自由市场理念 的质 疑和反思 , 亚
把 自己的权力交付 给集 体 , 交付 给一 个抽 象 的民 意 , 实 事
上, 当某些人成 为这个 民意 的现 实代 言人 的 时候 , 这个 民 意早就不再是 民意 , 而更 多 只是体现个 体或是 一小部 分人 的思想 了, 个人 自由在这个 时候早 已被 所谓 的公意挤 得不 剩一席之 地 , 甚至人 民 自己都未 曾认识到 。议 会惯使 其不

国之 中最不可少 者有二 , 甲曰政府之权 力 ; 乙日 国
民之 自由发展。介 于此 二者之 间尚有社 会公道 问题 , 所 其 关涉 的以经济为多 , 当于第 三编 中详论 之” , 由此 看 出“ 修 正 的民主政 治 ” “ 家 社 会 主义 ” 与 国 是互 为 关 联 不 可 分
两个方面 :1 遵循 民国以来的传统 , 然 以民族 民权 民生 () 仍 三大原则 为指导方针 , 尽快结束党治进入宪 政阶段 ; 2 在 ()
国 家权 力 与个 人 自 由之 间 求 得 平 衡 发 展 。关 于 经 济 问 题 ,
张君劢说 “ 我人 认为今后 我 国之 经济 建设 , 惟有 国家 社会 主义而已。一方求 国家之 自给 自足 , 民族 自活 ; 方求 或 他

张君劢宪政思想评析

张君劢宪政思想评析

执 教 的家 塾 启 蒙 读 书 ,2岁时 奉 母 命 考 入 上 海 江 南 制 造局 附 设 的 广 1 方 言馆 , 接 受 国 文 教 育 的 同 时 , 间 的 英 文 学 习 使 他 知 道 了 “ 界 在 其 世
上除 了 做 八 股 及 我 国 固 有 的 国 粹 外 , 有 若 干 学 问 。进 入 震 旦 学 院 、 还 南京 高 等 学校 短 暂 的 学 习之 后 , 于 10 张 9 6年 东 渡 日本 留 学 , 年 秋 是
16 99年 2月 2 在 美 国旧 金 山 去 世 , 年 8 31 3 享 3岁 。张 君劢 曾 将 自己 的

会 议 宪 草 》 并 作 《 宪 议 》 行 说 明 , 是 张 主 持 设 计 的 第 一 部 宪 法 , 国 进 这 草 案 。 由于 他 在 德 国 期 间 魏 玛 宪 法 颁 布 , 此 影 响 ,国 是 会 议 宪草 》 受 《 中有 多 处 模 仿 魏 玛宪 法 的制 度 设 计 。在 《 是 会 议 宪草 》 , 提 出 了 国 中 张 很 多值 得 重 视 的宪 政 思 想 及 主 张 ,如 主 张 采 纳 加 拿 大 的 中 央 与 地方 权 限 划 分 方 式 、 力 的分 立 与 制衡 、 善选 举 制 度 、 权 完 重视 教 育等 。虽然 其 中仍 有 诸 多不 尽 人 意 之 处 ,但 这 部 宪 草 确 实 为 我 们 设 计 了 一幅 国 家 基 本 蓝 图 ,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反 映 了 那 个 时 代 的 中 国 自 由主 义 知 从 它
以 “ 向往 康 氏 , 德 哲 学 逐 渐 取 代 了 生 命 主 义 哲 学 在 其 思 想 中 的 位 独 康 置 , 为 对 他 思 想 影 响最 大 的 西 方 哲 学 。随 着 这 一 时期 对 欧 洲 大 陆 哲 成

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解读

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解读

想、 英 国 自由主 义思 想 以及 中 国儒 学思 想 , 因此 决 定 了其 民族 主义 思 想 呈 现 出兼 收并 蓄 、 融 会 贯 通 的特 点 。张君 劢 所 确立 的 主观 与 客 观 内涵 并 重 、 制 度 内涵 和文 化 内涵 兼 具 、 民 族 主 义 与 自由主 义 融合 的 民族 主义 思 想 , 不 仅 能 以 民主 的 观念 建 构
“ 民族 主义 ” 是 一 个很 现 代 的词语 。据 考证 ,
该词 产 生于 1 8世 纪末 期 , 由德 国哲学 家约 翰 ・ 戈
当时中国社会的政 治秩序危机 , 还 回应 了文化取
向的危 机 , 对 于 其 民 族 主义 思 想 的全 方 位 透 析 和 解读 , 对于解决今天 “ 转型期 ” 社 会 的一 些 问 题 , 同样 具 有一 定 的参考 价值 和 意义 。
第2 8卷 第 3期
2 0 1 5年 5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Na n i i n z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V0 1 . 28 No . 3
是 张君劢 民族 主 义思 想具有 的这一特 点 决 定 了其 思 想在 中 国 民族 主 义思 想 中独 树 一 帜 , 并在
今 日仍 闪耀理 性 的 光辉 。
关键词: 民族 主 义 ; 属性; 自由主义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2 6 4 6 ( 2 0 1 5 ) 0 3—0 0 5 0— 0 5

5 0—

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

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
关键词 : 张君劢 ; 修 正的民主政治 ;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7 8 3 5 ( 2 0 1 5 ) 0 1— 0 0 5 1 一 o 4
Zh a n g J u n ma i ’ S“ Mo d i f i e d De mo c r a c y ”
V o 1 . 1 8 N O . 1 J a n .2 0 1 5
d o i : 1 0 . 1 3 5 8 2 / j . c n k i . 1 6 7 2—7 8 3 5 . 2 0 1 5 . 0 1 . 0 1 0
, I = i 张 君 劢 “ 修 正 的 民 主 政
利为代表的“ 独裁政治” 虽可政令畅通 , 一呼百应 , 但却是对 自由人权的限制 , 而 以英 国和美国为代表 的 “ 议会政治” , 虽有 自由和民主 , 但却同样不适 于中国。而且 , 西方 民主政治建立在经济放任主义的基础
上, 说 到底是 一种 富人 的政 治 。即是说 , 在 张君 劢 的认识 中 , 独裁政 治 与议会 政 治 , 各 有利 弊 , 得 失参 半 ,
第 1 8卷 第 1 期 2 0 1 5年 1 月
湖 南科技 大 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W U Be n — x i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g t a n 4 1 1 1 0 5, C h i n a )

张君劢论文

张君劢论文

从“德法合一”看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思想摘要:张君劢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他在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中,是较多涉入现实政治的一位。

因此,政治思想也在其新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张君劢所主张的“德法合一”入手,通过分析其由来、具体途径与影响,管窥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思想。

关键词:张君劢;新儒家;德法合一张君劢是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人物,他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正精要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努力与追求。

一方面,他积极涉入政治领域,发起成立了中国国家社会党,又致力于在中国实现宪政,更被称为是“宪法之父”。

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的学习研究,始终孜孜不倦地介绍西方学理、阐述儒家思想,得以列名“现代新儒家”。

但由于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相比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大陆学界对于张君劢的研究则相对单薄片面,且大多专注于文化领域,“人们是伴随着‘文化热’和‘儒学热’的兴起而认识张君劢的,因而对于张,人们至多只是把他看成现代新儒家的一方重镇。

”[1]54作为一名有着高度参政热情的思想家,政治思想在张君劢的学术成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鲜明地反应了他作为一名现代新儒家的立场。

一、儒家重德而轻法张君劢始终坚持从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但在新儒家政治哲学一节中,首先就对儒家的政治理念进行了反思。

“吾国儒家,不论其与希腊相较,或与现代欧洲现代国家相比,自有其彼此一致之点在。

倘就尚法治习惯言之,则儒家立场与西方相异。

”[2]380张君劢先是提出了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法治习惯,而后就犀利地做出了评判,“儒家因尚德,而忽视法治。

法家所谓法,乃严刑峻法之法,与西方议会中之法,尤薰莸之不同一器,此则法治习惯,所以为中西政治哲学分歧之界线。

”[2]380“尚德”的政治理念,是区分中西政治哲学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最大特点。

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现今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也可以说其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政治进步的一大阻碍。

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9 第8 0 年 期 0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 ad Tcnl ySc lSi csE io) N . 2O or l fC ogi n esy fSi c n eh o g (oi e e dtn o8 0 9 n n v i e o ac n i
治社会 , 以道 德 驯 化 建 立 起 公 共 的 伦 理 道德 。 国家 既 是 法 的共
表 组 织 之 ;3 中 央 行 政 院 由 国 民 代 表 会 议 选 举 行 政 员 若 干 名 ()
组 织 之 , 党 领 袖 一 律 被 选 , 成 为举 国一 致 之 政 府 ;4 第 一 各 俾 () 次 国 民代 表 会 议 。 决 五 年 以 内 行 政 大 纲 , 大 纲 与 宪 法 有 同 议 此 等 效 力 , 行 政 院 所 能 变 更 ;5 国 民代 表 会 议 之 主 职 权 , 乎 非 () 在
二 、 政治 体 制上 。 张“ 正主 义 的民主 政治 ” 在 主 修
张 君 劢 主 张 的 “ 正 主 义 的 民主 政 治 ” 其 主要 内容 就是 认 修 。 为 只 有 资 产 阶级 的 民主 政 治 才 是 “ 国政 治 上 之 唯一 途 径 ” _ 中 _. 2
在 2 0世 纪 3 0年 代 就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关 于 社 会 改 革 和 建 设 的 主
慧 , 升 人 在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的 地 位 。民 主政 治 的建 立 需 要 两 提
张君 劢 把 民族 主 义 视 为 立 国原 则 。 9 8年 , 君 劢 出 版 了 13 张 他 的代 表 作 《 国之 道 》提 出 了 “ 家 民 族本 位 ” 思 想 。他 的 立 , 国 的

移植、修正到回归——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

移植、修正到回归——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

2012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2第29卷第9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9移植、修正到回归———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李均邦,陶磊(襄阳四中,湖北襄阳441021)摘要:张君劢以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宪政观,并终其一生坚守宪政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民主宪政的追求,活跃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

然而,传统和现代的断裂,东方和西方的冲突,寻求富强和宪政价值的背离,民主政治和民族危机的天然紧张关系等等,注定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张君劢艰难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沿着学术和政治双向路径,接续古今,融通中外,折中调和,呈现出移植-修正-回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成功抑或失败,都为近代百年宪政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张君劢;宪政;调和;演变收稿日期:2012-06-29中图分类号:D9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9-0044-05作者简介:李均邦(1955-),男,湖北襄阳人,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硕士生导师,湖北中学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陶磊(1973-),男,湖北襄阳人,历史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张君劢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学者,在政治和哲学方面有不凡建树,也是新儒家的代表。

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20世纪30年代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毕其一生追求民主宪政,在为中国制定一部宪法一事上,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参与制定过两部中华民国宪法,30年代鉴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弊端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张。

张君劢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一生亦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理想,也是最早关注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承接的现代新儒学的重镇。

中间路线

中间路线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未来和前途”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的民主党派和部分民主人士,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也叫“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并一跃成为当时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势力,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命运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渊源;二是“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内容;三是“第三条道路”走向幻灭的原因。

其中第三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一、历史渊源“第三条道路”或者是“中间路线”的说法虽然是抗战胜利之后才提出来的,但是其思想主张不是突然出现的,从起源上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此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第三条道路”或“中间路线”的说法,但是此时确实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存在一股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力量,他们既反对国民党独裁,又反对共产党革命。

1. 青年党:国家主义(曾琦、李璜、左顺生。

国家、民族至上,全民政治、革命。

)2. 国社党:(张君劢,政治:修正的民主政治,经济:国家社会主义。

)3. 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乡村建设运行。

(二)抗战战争时期(1937—1945)抗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抗战,这时他们采取与国共两党合作,因为这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他们不想制造不利于抗战的因素。

梁漱溟在他的自传中说:当时,蒋介石让他们说句公道话,他们觉得很为难,说国民党好,共产党批评,说共产党好,国民党又指责,他们很为难,为了维护抗战大局,他们暂时隐藏了自己的主张。

二、具体内容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就提出了走“中间路线”的主张。

他们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无法用武力推翻国民党,所以走“中间路线”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共两党的矛盾斗争中,给民盟等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盟成为了当时的第三大党,使他们企图在国、共两条路线之外,寻求第三条道路。

张君劢的政党思想探微

张君劢的政党思想探微
L i g—h i IP n u
( colfP li ,C nrl ot nvrt,C a gh 10 3 hn ) Sho o ot s et uhU i sy h nsa4 0 8 ,C i ic aS ei a
Ab ta t Z a g Jn idsig ih d tea ce t at rm d r at n ome h d en ve p it b u at. e sr c : h n u ma i n use n in r fo mo e p r a dfr dtemo r iw on o tp r Heb — t h p y n y a y
第3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3月
宜春学 院学报
Jun l fYih n C l g o r a c u o ee o
Vo. 2. N . 13 o3 M 盯. 0 0 2 1
张君劢 的政 党思想探微
李 平辉
( 中南大 学 政 治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08 ) 10 3

要 :张君 劢通过分析 古代 朋党 与近 代政 党的 区别 ,确 立 了近代 政 党观 :认 为政 党是 “ 响 国家政 治 的 影
团体” ,是 实现 民主政治 的第一步 ;反 对一 党专政 ,认 为两 党制 比多党制 “ 稳定得 多” 。他 的政 党思 想既有 一定
的历 史合理性 和民主性 因素 ,又包含 着严重的局 限与 不足 。
举 ”】 _ 。显然 ,张君劢 把建立 政 党 ,宣 传政 见 ,改 造舆 论 , j
看作是 中国 的当务 之 急 ,是将 来在 中国实 现 民主政 治 的第

者 。他一生 “ 徘徊于学术政 治之间”,一 面以复兴中 国传统 儒家文 化为 己任 ,广 泛探 讨资产 阶 级学 术思 想文 化 ;一 面

浅析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

浅析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

浅析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一、关于民族主义内涵的补充:民族主义可以按照内容、地理界限、在冷战中的表现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项。

国内论文中常见的是以内容为标准,把民族主义分为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其中,政治民族主义主要强调国家力量,主张强化国家的政治控制力和主权的权威性、神秘性,用国家的形式去实现民族的远大抱负。

经济民族主义强调把维护民族国家经济权益作为对外事务优先考虑的目标。

文化民族主义是指强调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以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特征。

二、张君劢的民族主义20世纪初,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更是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聚集到民族问题上,根据中国的时局问题提出种种复兴中华民族的方案,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主义主张。

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

张君劢(1887—1969年)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民族主义者,他思想的所有方面几乎都贯穿了民族主义的价值关怀。

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内容:﹙一﹚主要内容一是改变传统“天下观”,确立国民近代民族意识。

张君劢在《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一文中对民族和民族意识的概念和关系做了一个界定,认为:“民族意识所谓的民族,概括言之,即居民之同宗教、同言语、同习惯、同血统,且当共患难者也”,“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并指出:“民族之所以为民族,亦在于意识。

故民族意识,乃民族之第一基本也”。

也就是说,民族是一个以相同血统和语言文化为基础的群体,所谓民族意识就是这个群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意识对于民族的存在至关重要。

张君劢进一步指出,民族意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

但自古以来,居住在我国周围的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蛮夷”,他们的宗教政制远远不如我们,文化更是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待他们又是以宽大为怀的态度,环境的缺失导致了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民众头脑中只有一种“天下”观念,没有民族观念。

修正的民主政治 辨析

修正的民主政治 辨析

名行一党专政之实,推行"党化敏宵"压制思想与言论的自由曲。另一方面,
I妇7 年国共分裂之后,中共就逐步走上了武装暴动和武装割据的道路,国共之
间"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战役持续数年。 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亦未
见止息,军阀割据、不昕中央号令,甚至武装对抗、局部内战的情况,仍时有
发生 。 随着国际局势的突变、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经济在 1930 年代上半期
" .且
Sir Heroe J1

Samuel 着<lU虫子民主乎) , 王霜始译, 貌《再生) 2 卷 10 期( 1934 年 7 月
1
日 ) ,第 2 页 . j董君励还专门1Ii!f介绍了这篇芷拿 . 1928 年 g 月,国民盘二届 E 中金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 训政开始 10 月,国民党咿常会通
值取向以及当代政治理论的新视角等多个方面,对 。
"修E的民主政治"的提出及真
国际与国内商景
1929 年 9 月.由于美国股票市场暴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 。 这次大萧条持续四年之久,是现代经济史上最为严重的 一 次经济危机,对欧
美各国的社会及政治状况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③。 为了克服空前严峻的危 机,欧美各国均在议会民主的体制之外,采取了 一 系列非常措施,强化国家 对于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干预。 1931 年,英国工党政府首相麦克唐纳
助流亡德国期间 .11 已经与国内的张东再等人筹划组宜'再直 e 但是民族危机的急剧升高孟
·作者简介
翁.舰,精华大学人文批企属学学院憾 士 后班副站 . 通讯地组b 北禀 1 0CI084 渭华 响 nshekaj (jþ I 日 ωm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胡适与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对民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民主思想出发,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胡适的民主思想。

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民主思想方面,胡适提出了“实用民主”的理念,主张“现代民主是理性的、建立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上的,它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批判、改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胡适认为,现代民主是一个建立在理性和自由之上的制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的。

他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民主观,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政治文化。

”他主张将民主制度与民主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胡适的民主思想强调了理性、自由和民主文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改造来推动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张君劢的民主思想。

张君劢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曾是北大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民主思想方面,张君劢提出了“折中民主”的理念,主张要在中国大地上实行一种新式的、亲以中国的现实为根据的民主体制。

“中国的民主,无不须按理性而定结构,然此结构总须依照中国的情况作经历的发挥而获即丧,忽隆斌人。

”张君劢指出,中国的民主制度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必须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体制。

他还主张在中国实行一种“宪政民主”的体制,既要有制度上的民主保障,也要有法治保障,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张君劢的民主思想强调了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主张以经验和现实为基础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1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2 No .1 2007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07 收稿日期:2006-07-23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 ),男,江西南康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张君劢的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剖析林红明,许建刚(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摘 要: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是中间势力的代表,是中间路线的积极倡导者。

1938年他系统地阐述修正的民主政治,标志着其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

他提出的修正方案主要内容为: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加强行政权力、建立文官制度、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

张君劢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

关键词: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中间路线;权力与自由 张君劢自己曾说过“政治我喜欢英国的”。

早在日本留学时他就开始膜拜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民国初年从政的失败,使他认定中国惟有走“民主政治”一途。

以英国代议制的立宪政体模式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国家是他一生孜孜追求的理想。

1931年,张君劢第三次游欧归国。

基于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张君劢不再把英美式民主看作是完美无缺的经典模式,他的思想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1932年5月,他在《我们所要说的话》中最早提出了修正的民主政治。

随后,在《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独裁以外之第三种政治》、《法治与独裁》等文中,尤其是在《立国之道》一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政治方案,由此标志着张君劢中间路线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修正的民主政治之主旨在于克服民主与独裁两种政治制度的缺点,而将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以实现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为此,张君劢为创制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模式而确立了判定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利弊标准,并以此标准对英美传统民主政治进行修正。

这三条标准是:“第一,国家政事贵乎敏活切实,第二,社会确立平等基础,第三,个人保持个性自由”[1](P19)。

简而言之,就是要确立国家握有权力,社会维持公道,个人享有自由的民主政治。

其中社会公道“其所关涉经济者多”[2](P263),此处不论。

而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正是修正民主政治所关涉的。

张君劢认为:“一个国家对于自由与权力,仿佛人之两足,车之两轮,缺一即不能运用自如”。

“国家行政贵乎统一与敏捷,尤须有继续性,故权力为不可缺之要素”,“一国之健全与否,视其各分子能否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中最精密的部分,则为思想与创造力。

所以自由发展亦为立国不可缺少之要素”[3](P95)。

张君劢认为,权力与自由的配制可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

今日之世界存在两种失衡且对立的政治制度,一种是“重自由而忽权力。

如议会政治之下,各党林立,使政府不能安定;如人人有结社之自由,因而工人挟工会以联合罢工。

此皆自由权行之过乎其度”[2](P265)。

英、美、法即属此类。

另一种是作为对第一种失误的反动而出现的新集团权力主义,包括苏联、意、德。

苏联、意、德又分两类:苏联是“新集团权力主义中之左派”[2](P266),而意、德两国正与之相反。

在张君劢看来,在今日之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主张正是属于新集团主义中的左右派,都是独裁专政的政治。

不管是“俄化”的共产党的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法西斯专政,对于孜孜追求在中国实现民主宪政的张君劢来说,都是要坚决反对的。

二为建立权力与自由相平衡的新政制,张君劢运用中庸之道取事物适中的“度”施于世的思路,制定了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7)01-0099-03自称适宜于中国新政制的11项修正方案。

其要点是:第一,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

国家的特征在乎有统一的政府。

然在政党政治下,往往会出现各党自作主张,重党而轻国家的局面,失去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为此,应实行代表各党利益的统一的联合政府。

今日之中国,处于艰难困苦中,故必须“牺牲党见以一心为国之精神组织政府”。

这种各党领袖一律参加之举国一致的政府,不仅适用于目前时期,而且应持续至一二十年之久。

张的联合政府的主张表明了他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不满和强烈的参政要求,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争取民主的政治斗争,但同时他也反对中共的武装斗争,表明了他幻想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民主政治的目的,具有阶级局限性。

第二,加强行政权力。

为了防止英国代议政体中议会对内阁的过于干预,以及德国独裁政体中因行政权力行使不当“致陷议会于灭亡”那样的弊端,有必要明确划分立法与行政的权限。

张君劢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应当加强行政权力以提高应对的效力。

这时“行政之重要,自驾立法之议会而上之”[4]。

张君劢主张“抬高行政权之重要性,而以国民代表会议之立法辅助之”[2](P271)。

国民代表会议代表由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权在于监督预算,议定法律,但不得对政府行使不信任权。

第一次国民代表会议还当拟定五年以内之行政大纲交政府执行,但同时须授予政府“便宜行事之权”,不得随意变更政府之政策。

第三,建立文官制度。

张君劢强调,政务官与文官的界限应严格分清,常任次长以下者官员必须超于党派之外,保持行政的相对稳定。

部长的责职在于实行国民代表会议制定的政策,他必须负“行政效率上之责任”。

当部长“在财政上有舞弊或违背法律情事”以及未实现其责任目标时,应当令其去职。

但常任次长以下的官员可不因部长辞职而更动,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客之猎官与党派之分赃。

对于文官的保障和惩戒,应该有严格的规定。

总之,通过明确职权,由部长和文官共同担负起效率的责任。

第四,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

张君劢主张,在政治上“使专家占有地位,以减少党派操纵与捭阖之作用”。

他说:“到了今天,无论任何经验丰富,学识充足的人亦决不能凭一个人的脑力足以应付这个难局了。

所以必须集合无数人的智慧而形成一个极大的智慧。

其中有固定的原则;有全盘的计划;有统一的配置;有分层的步骤;且有修改的余地。

”[5](P184)张君劢认为,这样的主张“不仅在于使政务部都由专门知识来处理,并且亦在于使政务的大部分因为由专家设计,便可比较上成为坚实稳定,不致于时常发生无谓的变化,”不仅可使行政“专门化、稳定化、敏活化、统一化”[1](P50),而且还能免去昔日“政客操纵”之弊。

概而言之,张君劢依据权力与自由平衡的原则所提出来的种种构想,构成了他修正民主政治的基本方案。

他认为这种方案既体现了对个人自由及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又克服了传统议会民主政治中政党间争权夺利和空言少行的流弊;不但保留了议会的立法权与监督权,又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得到了加强;而文官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总之,张君劢认为,修正的民主政治在原则上是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的精神,是真正的民主政治。

这种民主政治在实施上既能打破多党纷争又能防止一党专政,使党派的操纵作用失去凭藉。

它“在平时不拘两党或多党都能运用,即假定无党亦可运用;而在紧急时候立刻可以集中全民的意思和力量”。

因此,在他看来,这一方案是介于英美法民主政治和俄意德独裁政治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的政治模式。

他自信地认为,今日之中国,“除在此权力与议会政治之纷争中,求得一中道外,别无可以安定国家之法”[2](P271)。

三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思想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而提出“中道”的修正的民主政治,其原因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第一,在国际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着西方议会民主制。

自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资本主义经济也以骄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固有的矛盾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日益加剧,1929年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激化了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使以往行之有效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因难以应付而陷入困境。

“在意大利和德国,议会民主已经消逝的无踪了。

在英国,它所起的作用也是残缺不全的。

在法国,它好像在政治的污泥浊水中打滚”[6](P277)。

为此,欧洲各国对议会政治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政府权力限制个人自由,甚至个别国家不惜采用独裁政治。

这一切不仅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强烈关注,也使热衷于西方民主政治的张君劢对传统民主政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他通过研究发现,“法国革命以来,欧洲政局上似乎重自由忽权力。

如议会政治之下,各党林立,使政府不能安定;如人人有结社之自由,因而工人挟工会以联合罢工。

此皆自由权利之过乎其度,所以有今日法西斯主义之反动”[2](P265)。

张君劢考虑中国自己的政治走向,一方面要纠正西方民主政治的过于自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上法西斯主义独裁道路,为此他开始了在传统民主政治和集权独裁政治之间的探索,试图开辟一条调和并集两者优点的“第三种政治”。

第二,在国内,“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

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华,很快就吞并了东北三省。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政的国家却四分五裂,国共两党势不两立,党内派系斗争不止。

时刻关注中国前途的知识分子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廉洁、高效、有能的新政府来应付严重的民族危机。

以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大倡专制独裁统一中国论,然却遭到以胡适为代表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在价值上优于独裁政治,中国只能以建立民主政治,尤其是传统的议会民主政治为政治出路的选择。

由此,激起了这场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民主与独裁”的大讨论。

张君劢也积极参加了这一讨论,他曾发表评论说:“这种讨论,一方面是表现我们思想界对于世界潮流的反应;他一方面是表现在这个国难期中,国体尚未确立,大家想从这个讨论中,找到一条路子”[7]。

很显然,这场讨论促使了他对国家前途问题去作进一步的思索。

为了认清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张君劢确立了评判两者利弊的三条标准。

依据这三条标准,张君劢发现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是瑕瑜互见,各有利弊。

他认为,民主政治的缺点是政出多门,权力不能集中,和民主政治相反,独裁政治具有“举国一致”、“注重力行”和“权力集中”的优点,而其缺点是剥夺了人民的言论、结社、思想以及个性发展的自由[8]。

基于以上的认识,张君劢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独裁政治,但他没有对独裁政治持一概否定的态度,他不仅承认独裁政治具有的三大优点,并且认为:“我们国家处在这个时期,尤其是在今日严重国难时期中,以上三点,皆是我们政府组织中所应具备的,三件之中,有一不备,这个政府就不适宜于解决今后的国难。

”[7]由此可见,随着“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和应付国难的需要,张君劢要求对议会民主政治与集权独裁政治加以取长补短的“改造”或“修正”的思想就更加凸显了。

四修正的民主政治一词中“修正”是起修饰作用,中心词是“民主政治”,所以经过修正后的民主政治仍然没有脱离英美民主政治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