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早期电影的终结
D5 中国电影
第三节 中国早期电影的其他成就 一、有声电影的出现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二、电影理论的建设 1921年,顾肯夫、陆洁创办的《影戏杂志》是 中国第一份电影刊物。 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讲义》是中国第一部 系统的电影知识著作。 1924年,徐卓呆出版的《影戏学》,是中国第 一部电影理论著作。
三. 镜头拍摄要为剪辑创造条件 1. 开机与停机 2. 动作的重复 四. 借地位、借视线 1. 借地位,又称借位置,指的是由于某 种原因,原定机位不合适,而要换到其他 位置进行拍摄。
借地位拍摄要求: ⑴ 原先设计的镜头内容不变 ⑵ 借地位的镜头一般是中景以上的景别 ⑶ 借地位必须保持在原轴线一侧 ⑷ 背景的透视和光线的方向不变 ⑸ 人与道具的关系不变
4、唯美派电影 唯美派电影,以电影的特性为基点探讨电影的技巧, 追求华美的表现形式。 代表人物:杜宇、史东山 5、田汉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贡献 (1)、他强调电影应该具有相当的社会教育功能 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2)、他主张电影一定要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前途。 (3)、他是把新文艺界的思想引入到电影界的第 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一直游离于中国新文艺 运动的历史。
三、新知识分子的电影创作 1、洪深与心理剧 洪深早期的电影创作,善于运用细微动作刻画人物 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开中国电影“心理剧” 之先河。 2、候曜与“人生问题剧” 候曜奉行“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大力倡导 电影应该提出和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 3、神州派电影 神州派电影致力于电影特性的探讨,表现手法新颖,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节 超越轴线的常用方法
一、利用被摄体的运动改变轴线。 二、利用摄影机的运动越过轴线。 三、利用中性镜头越过轴线。 四、利用被摄体的局部特写越过轴线。 五、利用插入镜头越过轴线。 六、利用双轴线越过一条轴线,由另一条 轴线完成空间的统一。
第五讲 电影作者批评方法
第三节 电影作者批评实例
例文一:尴尬与突围 ——第六代中国电影的境遇 史可扬
(见:《文艺争鸣》2006/2. 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7)
一、当艺术遇到大众 1、第六代的电影无疑具有精英文化的特征,长期的“地下”和“独立” 身份,个体化风格问个人体验、小众化的制作方式和接受,都与1990年代的 大众文化趋势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初登中国电影舞台之时,并没有得 到普遍的喝彩与 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2、他们的影响所及是青年群体,是热衷于 “ 淘碟 ” 的大学生们,对于 广大 的 “ 大众 ” 来说,第六代电影并未走进他们的生活,当然,也就没有 成为他们的文化消费对象。尤其,他们那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在本质上是与 大众文化的共享和民主性相排斥的,这也注定了第六代电影 的悲哀。 3、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在在质上是一种消遣性、娱乐性的消费文化和商业 文化,但这对第六代 电影人来说是陌生的,第六代们仍然固守着的艺术探索 和个人化追求,与当时的时代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之格格不入,已经十分 的清楚,其寂寞和孤独的电影之旅,在此时已经埋下伏笔。
(一)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作者 法国《电影手册》是作者电影论的主要阵地;特吕弗的电影作品《四百下》 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戈达尔:《精疲力竭》、《男性与女性》、 《放纵的生活》、《中国姑娘》等. 夏布洛尔的《表兄妹》、《母狗》,阿 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布努艾尔的《维里迪安娜》。 后新浪潮三大导演:《坏血》之卡拉克斯、《巴黎野玫瑰》之让·雅克·贝 内克斯、《碧海蓝天》之吕克·贝松。
可以反映自由电影艺术主张的影片:托尼理查逊和赖兹联台导演的 《妈妈不答应》(1955),安德逊的《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和赖兹的 《我们是兰倍斯区的小伙子》(1959)等。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 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 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 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 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 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 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 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 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 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 “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 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 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 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 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 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 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 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 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 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 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 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 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 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 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 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大一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大一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总结中国电影史是指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电影史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早期电影的兴起(1905年-1949年)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开始兴起。
1905年,《敷衍公馆》成为中国第一部以剧情为主的电影。
此后,电影院和制片厂相继出现。
1922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影制片厂——上海南洋影片公司,开启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时代。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春江花月夜》面世。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发展(1937年-1949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电影成为爱国宣传和提振民心的重要途径。
抗日题材电影成为影坛主流,如《风云儿女》、《飞燕女侠》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业逐渐发展壮大。
1956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红色娘子军》上映。
文革期间,电影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影片创作受到一定限制。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有《红高粱》、《活着》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发展(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电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开始引入国外电影技术和理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导演和演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出现了一股新浪潮,代表作品有《搭错车》、《大红灯笼高高挂》。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如《霸王别姬》、《芳华》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五、中国电影的类型与特点中国电影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包括革命历史片、文艺片、喜剧片、动作片、战争片等。
中国电影的特点包括注重现实主义表现、关注社会问题、探索人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六、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中国老电影》课件
目 录
• 中国经典老电影概述 • 中国经典老电影类型 • 中国经典老电影艺术风格 • 中国经典老电影的影响与价值 • 中国经典老电影的未来发展
01
中国经典老电影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经典老电影是指20世纪五六 十年代至80年代期间拍摄的具有 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电影 作品。
的气势和氛围。
叙事风格
情节紧凑
中国经典老电影的叙事风格情节紧凑,情节推进迅速,善于设置 悬念和高潮。
社会意义
中国经典老电影的叙事主题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如反映社会矛盾、弘扬民族精神等。
传统价值观
中国经典老电影的叙事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如仁、义、礼 、智、信等,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新技术与老电影的结合
01
02
03
数字技术
利用数字技术将老电影进 行数字化处理,提高画质 和音效,让观众更好地欣 赏经典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为观 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 场景之中。
交互式电影
探索交互式电影的可能性 ,让观众能够参与到电影 中,与角色进行互动,提 供全新的观影体验。
老电影的数字化修复与保护
数字化修复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老电影 进行修复,去除画面和声 音的瑕疵,让经典作品焕 发新生。
数字化保存
将老电影进行数字化保存 ,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 产能够长久保存下去。
保护措施
加强老电影的保护措施, 防止珍贵资料受到损坏和 遗失,确保其安全。
老电影的市场价值与开发
市场价值
特点
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注重人物 塑造和情节发展,强调思想性和 教育意义,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 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
《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在国际舞台上蓬勃进步,各类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然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批作品被誉为第五代电影的代表作。
而《满江红》则被认为是第五代电影的终结之作。
本文将探讨《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干系,并分析其为何成为这一时期电影进步的终结。
要深度理解《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干系,起首需要了解第五代电影的范畴。
第五代导演诞生和成长在中国大陆,他们在上世纪80时期开始执导电影。
这一时期的中国面临着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成为了导演们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源泉。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关注弱势群体、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以及历史悲剧等主题。
《满江红》是由中国著名导演姜文执导于1997年的一部电影。
该电影依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在三峡库区的一个小山村中,盘绕着贫困农夫和被深深地社会压迫的弱势群体展开的故事。
《满江红》以浓烈的表现主义手法和不拘常规的叙事风格,呈现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
同时,它也在细节中剖析了社会变革中人性的复杂性。
与第五代电影中的其他作品相比,《满江红》有其奇特之处。
起首,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姜文运用大胆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通过强烈的颜色和音效,营建出一种充盈戏剧性和迷幻感的氛围。
这使得电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满江红》通过多条平行线索的交织,呈现了三峡库区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为电影增添了一种离奇和吸引人的元素,使观众更加沉湎其中。
然而,《满江红》却时常被视为第五代电影的终结之作。
这是因为在第五代电影时期,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浪潮,第五代导演们表现出对社会问题和历史悲剧的关注和审视。
这期间的电影作品几乎都批判性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奋斗的逆境。
而《满江红》虽然也呈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残酷,但它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却与之前的作品不同。
《满江红》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社会问题的直接关注,转而更关注个体情感和心理状态。
《我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95002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适用对象:无限制先修课程:无要求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
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
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但它迅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最早的中国电影是由外国人在上海制作的。
然而,不久之后,中国本土的电影工作者也投身于这一行业。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充满了创新精神,出现了一批有着独特创作能力的导演和演员。
其中,郑裕玲导演的电影《神女一枝花》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电影的发展又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
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的干预和限制,中国电影界的创作环境变得非常困难。
许多电影制片厂都国有化了,并受到了严格的审查。
电影创作者们被要求创作符合当时政治宣传需要的作品。
但是,在这个限制的环境下,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诞生。
例如,大导演冯小宁的电影《小兵张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小兵的故事,探讨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学习引进国外的电影技术和经验。
逐渐地,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并获得了一些国际电影节的奖项。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和关注中国电影产业。
这些投资使得中国电影制作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
取得了很大成功的电影如《霸王别姬》、《大闹天宫》、《功夫》等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代表作品。
今天,中国电影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生代的电影人正在大胆尝试不同的电影风格和创作方式,他们的作品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
而中国电影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但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和创新。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中国电影的历史回顾
中国电影的历史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正值早期电影产业的发展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许多起伏,但也迎来了许多辉煌的时刻。
本文将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影坛的影响。
早期的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电影工业刚刚起步,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
当时的电影多集中在城市的电影院上映,主要以纪录片和实验性影片为主。
虽然当时的电影产量相对较低,但这一时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中国电影作品可以追溯到1905年,被称为《定军山》的短片。
此后,中国电影开始迅速发展,并在1920年代取得了它的黄金时代。
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如费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程洛伊等相继涌现,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法进行了革新。
1927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
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声音艺术家、编剧和导演开始涌现,为中国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社会主义改革。
这些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开始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许多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受到了限制。
然而,尽管政治压力,仍然有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如《大闹天宫》和《红色娘子军》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电影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电影产业几乎停滞,只有符合政治要求的电影才能上映。
这个时期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行业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赞誉。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加强。
1994年,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荣获金棕榈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24年《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范文
《《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篇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时常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节奏与文化的脉搏。
在这个框架中,当以古风历史背景创作的电影作品与中国的第五代电影创作周期相遇,便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碰撞。
本文将探讨《满江红》这部作品如何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相联系,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第五代电影的辉煌与终结第五代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更在文化内涵上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影市场的变化,第五代电影的辉煌时期也面临着终结。
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的竞争和观众的审美变化,更是因为新的电影创作潮流和风格的兴起。
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满江红》作为一部古风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
该片以古代历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创作背景上,《满江红》与第五代电影的终结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仅是对第五代电影中传统美学的一种传承,更是对现代电影市场和文化环境的一种思考与反思。
三、《满江红》如何终结第五代电影的使命(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满江红》作为一部古风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展现了现代审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满江红》通过对古代历史的再现和人物情感的刻画,引发了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和反思,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启示和借鉴。
在第五代电影逐渐走向终结的背景下,《满江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三)创新的艺术风格:《满江红》在艺术风格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
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继承,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新的探索与突破。
早期中国电影 课件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49)一.发展大致脉络: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这件事被认定为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1909年由外国人创办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6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是张石川和几个朋友联合创办的“幻仙影片公司”。
但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宣告结束了。
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
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达141家。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
这个时期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
20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
1931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
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也多了起来,电影从摄影棚中走出来,承担起唤起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
同事,有自由派文人支持的商业电影也相当繁荣,这些抱着娱乐人生目的商业电影人曾与左翼电影人发生过激烈的论战。
30年代后期—40年代中期,抗战爆发后,中国存在着四种电影形态:上海汪伪政府电影、重庆国民党电影、伪满洲电影、延安电影。
但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发展缓慢。
抗战结束后,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扶持下,国家电影机构和民间电影企业拍摄了不少电影。
但从质量上看,民间企业的出品更优秀一些。
二.代表作品:1928年,《火烧红莲寺》掀起武侠神怪片的大潮,这部影片在三年内连续拍摄了18部集,观者之多,堪称万人空巷。
第五讲电影理论解读电影的本质
第五讲电影理论解读电影的本质既然電影在萌芽階段便是一種媒體,因此,分析者一直在尋找電影的本質,尋找電影獨特及藉以區別的特色。
一些早期的電影理論家主張一種不受其他藝術「污染」的電影,就像尚〃艾普斯坦主張的「純電影」(pure cinema)概念。
其他一些理論家及創作者信誓旦旦地堅稱電影和其他藝術連接在一起,例如,葛里菲斯就宣稱他從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那裡借用了敍事的交叉剪接法;而艾森斯坦則發現了關於電影手段的文學前身《失樂園》(Paraadise Lost)中的焦距變化,以及《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中農產市集那一章的交替蒙太奇。
在連接其他藝術方面,經常被引用的電影定義---例如林賽所提「動作中的雕刻」(Sculpture in motion)、亞伯〃岡斯(Abel Gance)所提「光的音樂」(music of light)、里奧帕得〃蘇瓦卲(Leopold Survage)的「活動的繪畫」(Painting in movement),「以及艾莉〃佛瑞(Elie Faure)所提「動作中的建築」(architecture in movement),同時把電影和之前的其他藝術建立起連結關係,雖然電影和那些藝術有一些重要的差別---例如:電影是繪畫,不過,此時它是活動的繪畫;電影是音樂,不過,此時它是光的音樂,而不是音符的音樂。
但有一點是共同一致的,那就是:電影是一門藝術。
確實,安海姆在1933年表示,他對電影尚未被藝術愛好者展開雙臂接受而感到震撼,他寫道:電影是「出類拔萃的藝術」,電影一視同仁地提供了娛樂,讓人放鬆心情;電影在藝術的選美大會中,勝過所有歷史較久的藝術,不過,如果嚴格要求的話,包覆在電影之上的詩興或深思則是不足的(Arnheim,1997,p.75) 。
將電影拿來和其他藝術比較異同的主張,為合法化此一初生媒體提供了一種說法,亦即:電影不但和其他藝術一樣好,而且,電影應該以它自己的術語來被評斷,這些評斷用的術語和電影的可能性以及美學相關。
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电影的复苏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始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故事片时代
19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电影人 19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和电影人,如 《渔光曲》、《马路天使》等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早期电影 研究
汇报人: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伍
中国早期电 影的发展历 程
中国早期电 影的类型与 题材
中国早期电 影的艺术风 格与特点
中国早期电 影的代表人 物与作品
中国早期电 影的影响与 意义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的 发展历程
默片时代
默片时代:1905 年至1930年
特点:无声电影, 依靠字幕和动作 表达情感
代表作品:《定 军山》、《火烧 红莲寺》等
影响:推动了中国 电影的发展,培养 了一批优秀的电影 人才
抗战电影
抗战电影的兴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电影界开始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 代表作品:《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血战台儿庄》等 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强调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 影响:抗战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性和特点
动作设计:注 重动作的设计, 强调动作的流
畅和美感
第四章
中国早期电影的 代表人物与作品
张石川与《歌女红牡丹》
张石川:中国早期电影导演,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歌女红牡丹》:张石川的代表作,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电影内容:讲述了歌女红牡丹的爱情故事 电影影响: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有声时代,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史总结
中国电影史总结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变革,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早期的中国电影主要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13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标志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开始。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电影行业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外国电影的竞争和国内的政治动荡。
尽管如此,中国电影人依然努力创作并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神女》、《歌女红牡丹》等,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电影行业受到了政治的干预和限制。
在这个时期,电影主题被严格审查,只能展示符合政治宣传的内容。
这限制了电影的艺术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名著如《活着》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复兴。
电影行业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和创作空间。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行业继续蓬勃发展。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参与国际电影节并获得奖项。
同时,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史经历了起伏和变革,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精神。
无论是受到政治限制还是面临竞争挑战,中国电影人都通过不懈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未来,中国电影有望继续成长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电影技术和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然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荡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电影才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被视为政治宣传与教育的重要工具,而电影制作也开始纳入国家计划和统一管理。
1950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武则天》上映,迈入了彩色电影时代。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影创作遵循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大力宣传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通过电影展示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胜利。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批判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电影界一度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停滞。
大量的优秀电影人被迫辞职、下放或者遭到迫害,电影制作几乎停滞了十年之久。
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电影才开始逐渐复苏。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一系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作品出现,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红高粱》。
这些电影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历史。
到了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多样化和商业化发展。
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恢复活力,并吸引了外资和合作。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电影合作也逐渐增多,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王家卫、周星驰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行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了美国。
大量的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电影制作和交流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然而,中国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商业化和票房追求导致了一些电影内容的低劣和浅薄,缺乏原创性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毛流浪记》
《乌鸦与麻雀》,‚昆仑‛公司1949年出 品,是著名导演郑君里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影片会集了赵丹、魏鹤龄、黄宗英、孙道临、 吴茵、上官云珠等众多影星。 剧情梗概:影片采取讽刺喜剧的手法,以 上海解放前夕一个里弄居民楼里几户人家的生 活为背景,围绕着这幢房子的产权问题展开故 事情节。揭露了侯义伯这类小官僚仗势欺人、 鱼肉百姓的丑恶嘴脸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刻画了一群如小麻雀一样可怜的平民百姓形象。 影片拍成后遭国民党禁演,解放后才上映。
《天堂春梦》由上海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 限公司第二厂1947年摄制,汤晓丹导演,石羽、 路明、蓝马、上官云珠主演。 汤晓丹在谈到创作《天堂春梦》的动因时 说:‚胜利以后一连串不合理的现象令人不快, 即使官方的通讯社也不能讳言‘惨胜’和‘劫 收’。真正有良心的公教人员过不了好日子, 卑鄙下流的汉奸摇身一变而为地下工作者。这 些颠倒乾坤、黑白不分的现象,凡有良知的人 都非提出控诉不可。‛
《松花江上》是金山 编导的第一部影片,题材 富有积极意义。影片描绘 出了中国人豪迈而深沉的 感情、东北粗犷质朴的地 方色彩及‚九一八‛事变 后生灵涂炭的悲惨状况, 被当时的评论称为‚敌伪 蹂躏之下东北人民生活的 写真‛,它所展示的一幕 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极具 震撼力。
金山
金山
张瑞芳
张瑞芳
《松花江上》
1、《八千里路云和月》
2、《一江春水向东流》
3、《天堂春梦》 4、《松花江上》 5、《万家灯火》 6、《小城之春》 7、《乌鸦与麻雀》
(二)忧患史诗
一般认为,现实主义的深化是中国战后电 影所取得的最为显著的创作成就,而这种深化 首先体现在一批在宽广的时代背景下表现人物 命运、具有厚重的历史写实感的影片中。在这 些影片中,通过对抗战岁月的追忆和对战后社 会现实的批判性展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特 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面,鲜明地传导出 创作者们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人生使命感。
(二)民营电影业的恢复和发展
1946年前后,被排斥在国民党官办电影机 构之外的著名影人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等 人,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上海,他们会 同已经在上海的郑君里等人,于1946年6月组 织了‚联华影艺社‛。1946年9月,‚联华影 艺社‛开拍第一部影片,即在中国电影史上非 常有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接着又拍了同 样有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袁牧之 吴印咸 田方
‚东影‛成立后,先后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民 主东北》、木偶片《皇帝梦》、短故事片《留下他打 老蒋》、动画片《瓮中之鳖》和译制片《普通一兵》 等。1949年4月摄制的长故事片《桥》,被认为是新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同月,‚东影‛迁回长春,并先 后派出近300名干部支持北平、上海等新解放区开展 电影工作。到1949年年底,‚东影‛又先后拍摄完成 了故事片《回到自己的队伍来》、《光芒万丈》、 《中华女儿》、《白衣战士》、《无形的战线》,一 共5部。
《乌鸦与麻雀》的剧本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当 时赵丹、陈鲤庭、陈白尘、沈浮、父亲等几个人一 起吃饭开始聊一些事情,结果就说出了一个剧本, 主要由陈白尘执笔,父亲来导演。这部影片的创作 也最终跨越了两个时代。当时剧本写出后搞了一个 比较晦涩的本子交上去送审,一边立即开拍,结果 还是被审查当局发觉,下令要将拍过的胶片全部销 毁。他们暂时停拍,但布景没有拆除, 利用停拍的时间修改剧本。公司用一 些报废的底片及删改的剧本送当局敷 衍,而真正的手稿则藏在摄影棚上的 旧麻袋包里。这是现在根本无法想象 的创作环境,但是这些勇敢的人们创 造了奇迹。 ——郑君里儿子的回忆
“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制”),隶属于国 民党宣传部,是在接受伪“满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也属“中电”系统(故也称中电四厂)。 曾因主演话剧《屈原》、电影《夜半歌声》而名声 大噪的著名演员金山,以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身份, 参加了接收工作,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长春电影制片 厂”厂长。金山名义上是国民党委派的接收大员,实际 上却是地下共产党员。他领导“长制”后,拍摄了《松 花江上》等抗日题材的影片。以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在 东北的失败,“长制”宣告结束。
对于同人民大众一起经历 了巨大的民族磨难的艺术家来 说,昨天所发生的一切是刻骨 铭心的,犹在眼前。他们有着 太多的理由通过银幕来记录那 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因此这 一时期的不少影片都具有较为 明显的追忆性倾向,如《丽人 行》、《遥远的爱》、《梨园 英烈》(又名《二百五小 传》)、《松花江上》、《希 望在人间》等。其中后两部影 片最具代表性。
影片《天堂春梦》被当时舆论称为‚ ‘惨胜’ 后中 国社会大悲剧的缩影‛ ,它向观众讲述的故事,与其说 是一场‚春梦‛,不如说是一场‚噩梦‛。
《天堂春梦》剧照
剧情简介: 日本投降后,满怀美好梦想的工程师丁建华和妻子 漱兰回到上海,与老母一起寄居在旧友龚某家中。龚某 在抗战前是丁建华手下的包工头,上海沦陷时因替日军 包工修飞机场,发了横财。他原指望丁建华能以抗战功 臣的身份庇护自己的汉奸劣行,当他得知丁既非接收大 员,又无意结识权贵时,便对丁家下了逐客令。丁建华 到处奔走,始终找不到工作。这时妻子即将生产,老母 又卧病不起。丁建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漱兰生下一 个男孩,因无力抚养,不得已卖给了龚某。漱兰知道后, 宛如刀割,最后,丁建华要回了孩子,一家人在一大厦 的屋檐下暂避风雨,而这座大厦正是丁建华自己设计的。
1945年8月,中共长春市委派地下党员刘健民、赵 东黎等进入原伪‚满映‛做接收工作。他们团结了原 ‚满映‛的一些人,组建了‚东北电影演员联盟‛和 ‚东北电影技术者联盟‛。后来两个联盟合并,成立了 ‚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1945年10月1日建立了‚东 北电影公司‛(简称‚东影‛)。一年以后,也就是 1946年10月1日,在纪念‚东影‛成立一周年的时候, 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将‚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 ‚东北电影制片厂‛(仍简称为‚东影‛)。袁牧之、 吴印咸等先后担任厂长,田方任秘书长。
三、收获的季节
中国的民族电影艺术在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后, 终于达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 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大 约150余部故事片,涌现出了一大批银幕佳作,包括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 江上》、《天堂春梦》、《万家灯火》、《乌鸦与麻 雀》、《小城之春》等。这些影片以其深刻的社会批 判意识和心理探析,完成对时代的忠实记录,同时又 以对银幕语言的完善性创造,呈现出民族电影的成熟 风采,在思想上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它们的出现,为新中国的电影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也为中国早期电影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天堂春梦》
电影《三毛流浪记》是根据张乐平家喻户 晓的同名漫画改编的。‚昆仑公司‛1949年出 品,阳翰笙编剧,王龙基主演。影片以一种 ‚笑中含泪‛的喜剧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流浪 儿童的悲惨童年,控诉了黑暗社会对他们的凌 辱和摧残,赞美了贫苦少年儿童天真善良、纯 洁美好的心灵。影片公映后,曾屡映不衰,在 国外也颇受欢迎。
《松花江上》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金山编导,张 瑞芳主演。影片在叙事内容上侧重于表现苦难。 剧情梗概: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一家车店, 店家祖孙三代过着勤劳和睦的生活。店家的孙女与表哥相 爱,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九 一八‛的枪声,一切都改变了。女孩的父亲惨死在日寇马 队的铁蹄之下,母亲被推入江中,祖父悲愤之中得了重病, 最终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女孩与表哥结为夫妻,为了谋生, 他们到一家日本人开的煤矿做工。日本人臵矿工们的生命 安全于不顾,强迫增产,结果事故不断,几十名工人惨死 在井下。工人和家属奋起反抗,遭到镇压。夫妇二人死里 逃生,参加了义勇军,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
导演沈浮
与对历史的回望一样,对战后社会现实生活的批 判性展示,也是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常见的主 题。 抗战结束后,由于官方政治的腐败,中国社会陷 入了一个经济秩序混乱、民族工商业萎缩、人民生活 急剧贫困化的局面。困难的现实刚刚逝去,现实的困 难又接踵而至。这不能不引起艺术家们的深深的思索, 并促使他们自觉地把这种思索表现于银幕之上。这类 作品主要有:《天堂春梦》、《还乡日记》、《三毛 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
《希望在人间》 是‚昆仑‛公司于 1949年出品的一 部影片。编导沈浮, 主演为蓝马、上官 云珠。与《松花江 上》相比,《希望 在人间》更为突出 地表现了人民在困 难中的不屈抗争。
剧情简介:1941年的上海,邓庚白教授因鼓励 学生参加抗战,被叛徒告密,遭秘密逮捕,三年不 知生死。为了一网打尽抗日志士,日本特务假意释 放了邓庚白,然后暗中派人监视。邓庚白出狱后, 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掩护从事地下活动的儿子和其 他同志,并击毙了叛徒。 影片着力表现了以邓庚白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 子崇高的人生选择和精神气节,表达这样一个积极 的主题:在人间罪恶面前,人间的希望并没有熄灭。
在‚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建立和 开展工作的同时,华北解放区也建立了‚华北电影队‛。 ‚华北电影队‛先成立了一个放映队,不久又组建了一个 新闻摄影组。1947年5月,‚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建立 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华北新 闻》,以及新闻素材《晋中战役》、《济南战役》、《淮 海战役》等。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石家庄电影制片厂‛ 接收了国民党在北平的‚中电三厂‛。4月,‚北平电影 制片厂‛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结束。
第五讲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早期电影的终结
1945年,滚滚长江之水一如千 百年来那样—— 一路奔流,最后从 上海进入大海。但与之前不同的是, 长江水少了日寇屠城的血腥,回复到 了往昔的状态——继续见证着上海滩 的银幕变幻、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历史 沧桑。
一、解放区电影的发展
1946年7月,‚延安电影制片厂‛诞生。9月 份开始拍摄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后来由于 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边区进入紧 张的战争状态,《边区劳动英雄》被迫停拍。 1947年1月,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延安电 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新闻素材片,由于当时战争 条件的限制,影片无法印制成拷贝放映,这些素 材片后来被收到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还 我延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