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笔记近反义词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笔记近反义词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笔记近反义词
第十五课《古诗三首》的笔记如下:
1、【近义词】
破损—破旧均匀—平均显然—明显规则—规律
2、【反义词】
破损—完好均匀—不均规则—不规则潮湿—干燥
3、【重点词解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

篱落:篱笆。

径:小路。

未:没有。

深:深远。

茅檐:茅屋的屋檐。

青青:碧绿的样子。

莲耦:莲花的莲蓬。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犹有:还有。

傲霜枝:傲霜,傲,坚强不屈。

比喻菊花坚强地盛开在萧瑟的秋风中。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形容极多。

三、九等均为虚指,表示很多的意思。

五干:形容极高。

十干为一纪,十纪为一大衍,合起来即代表极高。

摩天:碰到天。

摩,接触,触及、冒着。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胡尘里:指在敌人统治的区域里,老百姓备受欺辱,好像眼泪被风沙吹尽一样,感到干涸而空虚。

胡尘里,指金统治地区。

15、古诗三首

15、古诗三首
教学主题: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为专题。
教材分析: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黄鹤楼————————→广陵
烟花三月依依惜别
(目送舟行)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初春清晨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及译文。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江,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江夜的迷人景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5古诗三首∣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5古诗三首∣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5古诗三首∣语文S版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一说699年—761年),河东 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 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 士。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 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 甫年-846年),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 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 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自主预习要求
1. 认识一个生字“浥”,会写“孟、陵、 鹤”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4. 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字词难点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在文中标出来并给加横线的 字注音。
浥轻尘( yì ) 孟(mèng)浩然 广陵( líng )
黄鹤( hè )楼 萋萋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朝zhāo ( 朝阳 ) cháo( 朝向 )
1.选。A对一.《这选送三,元首填二诗使一的安相填西关》资又料称描《述赠正别确》的、是《渭(城A曲)》
、 《阳关曲》。
B.王维是山西祁县人,号称“诗仙”。 C.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D.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魔”或“诗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S版六年级下册15 古诗三首.ppt

S版六年级下册15 古诗三首.ppt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路线示意
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 看到了什么?此时你想做什么? 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
老朋友乘坐的船已扬帆远去, 李白为什么还站在江边呢?
我仿佛听到:
__________ __
李白对孟浩然说: ____________ 孟浩然对李白说: 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
人,崇信佛教。善画人物、丛竹、山 水,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他是唐 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 都很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 年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 佛”。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朋友的? 在这情境中送别朋友心情如何?
作者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当 时那“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 想一想,说一说。
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 情节的悲伤 ,含蓄,与对友 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
之:去,到。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 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 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 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 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 讽谕诗。
触类旁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PPT

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PPT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 )。 去 扬州 “广陵”是现在的( )。 艳丽的春景 “烟花”指( )。 孟浩然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因 孟浩然是由西向东行 为( ),所以说“西辞” 。 消 失 “尽”是( 只 )。 “唯”是( )。 天 边 “天际”是( )。 依 依 惜 别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之 情。
这首送别诗发生在 李白 在 烟花三月 ________,_____ 黄鹤楼 孟浩然 到 _______送______ 广陵 。 遥远的_____
hè mèng lí ng 黄鹤 楼 孟 浩然 广陵
cí 告辞
wéi 唯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江南三大名楼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 楼记》而名闻天下。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滕 王 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 名。文中名句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
我来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原野上的青草茂盛,一年一度 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 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 但深藏在地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 吹拂下,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 新铺盖大地。 伸向远方散发着清香 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 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 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 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 15 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  15  古诗三首

学习生字
•Hale Waihona Puke 鹤黄鹤楼 仙鹤 白鹤

mèng

lí ng



姓孟 孟子
陵墓 王陵
shè 宿舍
• •
zhāo 朝阳

cháo 朝廷

shě 舍弃
分析古诗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叙事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 • • 表面上写景,实则蕴含着深情。 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边,直到只能看 见滔滔江水,诗人仍然站在原处,惜别朋友。 诗人将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 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是 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他们都是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鹿柴》、《鸟鸣涧》 《山居秋暝》、《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人称“诗佛”。
• • • • • •
学习古诗
•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

学习古诗
唐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 由西向东 我辞别,向东而行,在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春色盎然的三月坐船顺 流而下,前往扬州。 艳丽的春景 顺流而下 那艘孤单的小船越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走越远,影子渐渐消失 单独一艘船 尽头 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滚滚长江向天边奔腾而 去。 只看见 天边
• 唐 王维
渭城早晨的雨弄 湿了尘埃,旅馆外的 早晨的雨 弄湿 青青柳树显得格外清 • 客舍青青柳色新。 新。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劝你再干一杯酒, • 劝君更尽一杯酒, 等你一路向西出了阳 再 向西 老朋友 关,就再也没有老朋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友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一、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 认识“暮、瑟、缘”等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 12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政治家。

3. 卢钺:字元辅,自号雪溪,宋代诗人。

四、我会写:暮(暮色)吟(吟唱)题(题目)侧(侧面)峰(山峰)庐(庐山)缘(缘分)降(投降)费(费用)须(必须)逊(谦逊)输(输赢)五、多音字: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六、近义词:暮——傍晚吟——吟诵缘——缘故七、反义词:高——低横——竖远——近八、理解诗意:1.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3.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文人墨客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九、问题归纳:1. 《暮江吟》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描写自然景物的?答:《暮江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残阳”“江水”“露”“月”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边夜景图。

五年级语文15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语文15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语文15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古诗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简介王安石.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三.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二)同桌交换意见.(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2.共同动手正音.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四.入诗境,悟诗情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3.读中领悟诗情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长相思》【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5.再读.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_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课时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字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板书设计:绝句唐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衢道中宋曾几心情变化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_7——_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芦()豚()蒿()崇()庐()逐()篙()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3.古诗赏析: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六年级下-第四单元-15 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

语文版-六年级下-第四单元-15 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语文S版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

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二、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三、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四、设计思路1.理解诗词句,边悟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让他们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样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