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迁建机遇下后勤社会化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一些瓶颈及对策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一些瓶颈及对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各类高校顺应自身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其中有成有败,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尤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各高校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原先已经过十年探索并趋于成熟的发展模式再次遇到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找出并解决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高校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高校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一)主体因素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
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
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
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
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简析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9•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和意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管理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改革市场化运作资源配置优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逐渐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03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0201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增强竞争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发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意义0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导致高校后勤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容易引发纠纷和矛盾。
产权不明晰使得高校后勤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难以引入社会资本,阻碍了高校后勤的发展。
产权不明晰使得高校后勤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增加了高校后勤的运营成本。
经营机制不灵活导致高校后勤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无法满足师生需求,制约了高校后勤的发展。
经营机制不灵活使得高校后勤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经营机制不灵活使得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降低了高校后勤的效益。
经营机制不灵活后勤员工素质不高后勤员工素质不高使得高校后勤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
后勤员工素质不高使得高校后勤难以有效控制成本,增加了运营风险。
后勤员工素质不高导致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稳定,师生满意度不高,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形象。
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高校后勤资金使用不透明,容易引发腐败问题,损害了高校后勤的声誉。
财务管理不规范使得高校后勤难以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
结合新校区建设,浅析后勤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新校区建设,浅析后勤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结合新校区建设,浅析后勤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结合新校区建设,浅析后勤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附中新校区预计在2011年春季建成后投入使用。
作为一所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市寄宿制完全中学,后勤管理工作将遇到空前的挑战。
学校宜立即设立“新校区后勤工作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并实施后勤科学化管理,在新校区投入使用后,不仅达到后勤硬件设施质的提升,更应探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一流”的后勤工作目标,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试图分析当前我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为“附中后勤工作科学化管理”研究课题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供学校领导层决策参考。
一、后勤管理的内涵和特点1.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内涵中小学后勤管理是中小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
目前,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管理、生活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师生的医疗保障服务、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学校基建和维修、财务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后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等。
2.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1)服务性:服务性是学校后勤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学校后勤管理的全部意义所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全面、高效、快捷的服务尤为重要,它既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又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2)先行性“后勤”之“后”字是个空间概念,而不是时间上的概念;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不是跟随服务于学校的其他工作,反而得先行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学校先期筹建阶段,学校后勤部门就要对教育教学、师生生活、文化环境等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考虑周全;其次,在学校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要提前做好教学、科研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准备工作;再次,后勤管理工作要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学校的任何工作和活动都必须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做保证,而这些物资的提供都是先于学校其他活动完成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后勤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困境与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困境1. 经费来源不足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校财政拨款、收入自主和社会筹集三种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资金来源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学校财政拨款往往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后勤服务的需求;自主收入受到监管严格和市场不景气的制约;而社会筹集则受到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难以稳定获取。
2. 缺乏市场化运作高校后勤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学校自行经营管理,缺乏市场化运作和竞争机制。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不高等问题。
需要通过改革手段引入市场力量,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
3. 人员管理困难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人员晋升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了人才流失和队伍不稳定。
由于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4. 意识观念落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中,但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对于社会化改革的理解和推动力度不够,导致了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二、路径1. 多元化经费来源解决高校后勤服务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需要打破传统的财政拨款模式,鼓励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可以通过建立后勤服务自主收入的财务制度、拓展社会资金来源、引进第三方运营模式等手段,扩大后勤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加服务的可持续性。
2. 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力量,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模式、推行产权激励政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手段,实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
3. 加强人员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所在。
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薪酬福利待遇等手段,激励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有效的路径和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困境与路径两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探讨。
一、困境1.后勤社会化进程缓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尽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进程十分缓慢。
一方面,高校内部存在着对社会化改革的抵触情绪,害怕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也让高校对于社会化改革望而却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受到了阻碍。
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社会化改革的一大困境。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着部门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高校的需求。
而改革以来,尽管一些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但整体来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完善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3.社会化程度不够高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本意是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和市场竞争,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一些原因,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市场化机制和竞争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甚至在一些地区和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变相的垄断现象,导致社会化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二、路径1.加强高校内部改革高校需要加强内部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内部改革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的调整、人员培训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方面。
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后勤服务的职责和责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人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升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后勤服务环境,为社会化改革创造条件。
2.促进社会化程度提升高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后勤社会化程度的提升。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引进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后勤服务的活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推出激励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体从事高校后勤服务,增加竞争和多样性。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摘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服务质量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
存在问题分析涉及后勤服务标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改进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后勤服务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
对策实施途径可通过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
需要对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以确保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总结建议应该强调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需在服务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持续改进,展望未来应谋划更好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问题,改进对策,对策实施,效果评估,总结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概述高校后勤服务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师生生活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选择将后勤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机构,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价格较高等。
为了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效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对策的实施途径也至关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
还需要对改进对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
通过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的提出,可以帮助高校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师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也可以为其他高校在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1.服务不规范: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大多以外包形式存在,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服务内容和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容易引发纠纷和投诉。
2.服务价格不透明:很多高校后勤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价格欺诈和变相加价等问题。
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服务费用,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
3.服务监管不到位: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较高,监管体系薄弱,监督难度加大。
服务提供方往往存在服务态度恶劣、违规经营等情况,监管部门难以有效发现和处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开发(物业管理)URBAN DEVELOPMENT 432019.05OBSERVE 锐观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文_黄邦铀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协同管理、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高校后勤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多年的社会化改革探索中,高校后勤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减轻了高校办学的压力,实现了高校办学水平和后勤服务的双提升,高校后勤专业运营已然成为大趋势。
特别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持续扩大,专业运营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学校自我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及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已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改善高校后勤的工作模式,并在优化资源配置,为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物质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一是改革模式逐渐稳定。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崛起的推进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取得了令人欢喜的理论成果,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改革套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也基本成型。
二是校内师生“食住”无忧。
后勤社会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各高校的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后勤部门与学校行政的职能分离,告别了计划经济影响下的服务模式,逐渐使高校后勤初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成果,向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转变。
高校后勤能够提供给在校师生的服务种类更为丰富,如校内银行、超市、早餐工程、影印、交通等,逐步将高校校园打造成生机勃勃的环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后勤服务的规模与复杂性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许多高校开始引入社会化管理模式,将部分后勤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然而,这种社会化管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增加管理成本将后勤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需要支付管理费用,并且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
这增加了高校的管理成本。
解决对策:高校应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评估和监管,确保管理费用的合理性,并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
2. 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第三方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高校的整体利益。
他们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服务质量,给高校带来不便。
解决对策:高校应与第三方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监督,确保服务质量。
3. 缺乏专业技术支持第三方公司往往缺乏对高校特定需求的了解,导致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后勤服务。
在某些领域,他们可能无法满足高校的要求。
解决对策:高校应加强与第三方公司的沟通,明确服务需求,并要求其提供具备相关专业技术支持的人员进行服务。
4. 安全风险存在在社会化管理模式下,高校难以全面掌握第三方公司的员工背景和品德,安全风险存在一定的隐患,例如盗窃、泄露等。
解决对策:高校应与第三方公司密切配合,加强员工背景调查,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第三方公司进行安全检查。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明确的合作关系高校与第三方公司之间应建立明确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明确服务范围与质量要求。
同时,合同应明确约定双方的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
2. 加强监管与评估高校应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监管,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定期对第三方公司进行绩效评估和风险评估。
对于表现不佳的第三方公司,高校应及时与其解除合作关系。
3. 加强沟通与协作高校与第三方公司应加强沟通,明确服务需求,并积极与其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的困难及出路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的困难及出路研究高校后勤管理是指对高校日常生活和教学科研保障服务进行的管理工作,包括食堂管理、宿舍管理、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高校后勤管理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足、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下降等方面,解决这些困难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应用和服务意识培养等方面入手。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困难1.资源配置不足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的资源配置存在不足的情况。
在一些高校,食堂设施陈旧、宿舍设施不完善、校园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频发,这些都与资源配置不足有关。
2.管理滞后高校后勤管理的管理体制滞后于时代发展,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和纸质档案管理阶段,管理效率低下,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便捷、快速的管理服务需求。
3.服务质量下降服务质量下降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大困难,一些高校的食堂饭菜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宿舍的卫生条件较差,校园环境整体上显得较为凌乱,这些都是服务质量下降的表现。
1.管理体制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管理体制应该与时俱进,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2.技术应用技术应用是解决高校后勤管理困难的重要路径之一。
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引入各种科技设备和IT技术,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3.服务意识培养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提高师生满意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师生的后勤管理意识培养,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4.资源整合高校后勤管理面临资源配置不足的困难,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来解决。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采取PPP等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共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
5.人才培养高校后勤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因此人才培养是解决高校后勤管理困难的长久之计。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摘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和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以确保服务质量和满足需求,同时加强监管和督导措施,提高服务的规范与效率。
通过这些改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持续发展。
这些改进对策有望带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转型和提升,对于高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愿我们的努力可以为高校后勤服务的改进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意识、服务对象需求、监管机制、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督导措施、改进对策、研究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问题日益凸显。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即将原本由高校内部管理的后勤服务逐渐外包给社会化的第三方机构或企业进行管理和运营。
这一现象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普及,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社会化后勤服务的实施,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许多外包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服务质量和人员配备上进行缩减,导致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外包公司可能存在服务严重不达标的情况,而高校内部的监管手段又不足以有效约束外包公司的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能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对象的体验。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为高校后勤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
1.2 问题意识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问题是,高校后勤服务在向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导向不清晰等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高校后勤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服务对象众多、需求繁杂,导致服务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后勤社会化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 战
的德育主管部门也不可能命令学生继续 如从前那样 无
偿做本属社会化 了的后勤组织 的工作。因此 ,传统的
’
依鞭高校 管理 权在后 勤服务中进行德 育的教 育方式 . 已经不能适应 后勤组织 与学生之 间新的关 系 r,迫切
需要改 变。
1 高技后勤的传统 德育方式面临若后勤社 会化 的 .
传统的高校后 勤承 担着服务育人的职能 ,它不 同 干课堂 讲授 为主的课堂 教育 ( ・ 第 澡堂 ) 也不 同于作 , 思想政治 工作的语 言教 育 ,而是实践性教 育,是生话
2 传统的高技后勤为德育实践提供的阵地 面临后 .
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养成 了遵纪守规 的意识和 习惯 。
动意识 、劳动精神的功能 但 参加的 只是少数 ,而且
完 垒出于学生 自愿 。 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 .由于后勤公司不能再强制 学生进 行劳动意识 和劳 动精 神教育的重要阵地 ,从 而
在这里进行 ,因为尽管高校 也组织其他一些社会实践 教育 . 如参观访问上厂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 三 f 孝”括动等 ,但这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般仅限于 少数优秀学生 ,而绝大多数学生 的主要实践性教 育就 是高校I 后勤活动。 々 随着后勘社会化 ,高校后勤组织原则 上承担 r 几 乎所有 的后勤 活动 .包括原 属后勤组织或学生工作部
的民事珐律关系。因此 ,高校 后勤组织不能再借学校 对学生管理权而将 一些后 勤服 务工作交 由学生无偿完
成 学 生是独立的 民事主体 ,可以根据 自己的意志来 决定接受或不接受 ,接受什幺样的服务以及接受谁的
门凭借拥有的管理权 ,命令学生无偿承担的诸如打扫 卫生等学生需要卫 自己能做的后勤衍动 ,从而使得高 校德育实践失去 了传统的重要 阵地 。 3 传统 高技后 勤的 主要德 育内容面临着后勤社会 .
后勤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后勤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后勤工作愈加繁忙,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生产工作。
本文将探讨后勤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人力资源紧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大企业纷纷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但是就算如此,人力资源仍然是一个紧缺资源,企业很难找到足够的人手来完成后勤工作。
此时,企业可以考虑拓展引进更多的人才,同时增加对人员培养的力度,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从中招募到适合后勤工作的高素质员工。
二、成本控制问题企业在后勤工作中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源的投入,还要牢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减少后勤成本,会使用一些低价格的供应商,但这往往会导致质量的下降。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寻找稳定且负责任的供应商,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
三、信息化进步缓慢社会信息化迅速的发展,但在一些企业中,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这将导致很多工作还需要手动完成,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和人力。
企业应该重视后勤工作中的信息化进步,积极引进相关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物流与配送是企业后勤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许多企业面临着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的情况。
这不仅将导致公司的生产进度放缓,而且还会浪费重要的资源和时间。
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比如增加运输车辆、在交通高峰期前或者后调整物流配送,以及加快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等。
五、物流缺货和积压问题物流缺货和积压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如果物流配送不及时、货源不足或储存不当,这些问题会给企业和顾客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物流和库存管理的监控,尽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顾客提供高质量、高效的服务。
总之,后勤工作的困难与挑战固然存在,但是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人力留存、优化物流经营管理,以及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生产效率。
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023年,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学校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调整和改进,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使后勤管理更为高效、稳定、安全、环保、人性化。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些问题和挑战。
一、管理体系与监控设施不完善目前校园内的清洁、安保、餐饮、交通等后勤服务都由专门的服务公司承担。
这些公司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协作复杂,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数据信息无法及时传递,那么在群众面前这些“专业服务公司”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此外,各个服务公司之间缺少联动和沟通,导致整个后勤系统的协作性不足,难以达到协同作战的效果。
对此,有必要建立起行业标准,打造一套成熟的、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控设施,以确保校园环境的管理质量与效率。
二、应急处理机制落后在校园管理中,应急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校园内,不乏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重大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套应急处理机制来及时处理事件,提高校园内各类事故的应对能力,并将事态控制在最小化范围内。
虽然目前校园管理部门有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但存在以下问题:1、应急预案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可能的缺陷;2、应急预案缺少详细的操作步骤,缺乏可操作性;3、应急预案没有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联动和沟通,导致救援难度加大。
基于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应急管理的建设和改进,制定更为详细、完善的应急预案,并要确保与相关单位进行联动和协作。
三、员工文化和职业素养不一致在校园后勤管理中,公司员工是开展服务的重要人员。
然而,在不少校园中,我们仍会发现有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稍有欠缺,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要解决这一问题,特别需要加强员工文化和职业素养的管理。
培训与考核是重要的手段。
在培训方面,应该实行高标准,严格要求,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在考核方面,要对各项服务内容进行量化,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处罚或换岗。
2023年校园后勤工作总结:挑战与机遇
2023年校园后勤工作总结: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人员紧缺:2023年,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数占比下降,对于其它劳动力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紧缺是校园后勤工作的一大挑战。
学校需要多管齐下,从各方面寻找优秀的后勤服务人员,招募和培养后勤人才,确保运营顺畅。
2.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后勤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
数控设备、、、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逐步渗入后勤领域,优化后勤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成本。
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后勤系统还没有实现全面数字化、智能化,需要加快科技升级,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3.运营难度:由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增加、学科专业增多等原因,校园后勤工作的运营难度也在不断上升。
学校需要面对复杂多样的任务,如教学楼、食堂、住宿、保洁等多个方面的后勤工作。
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难点之一。
二、机遇1.数字化时代的机遇:在2023年,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为校园后勤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数字化系统的运用可以大幅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信息实时性,极大地便利了校园后勤管理。
以新技术手段,整合多种信息资源,能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例如,镜头、卡口、传感器等设备,都能应用到智能监控、环境检测、设备管理等领,从而减少手动操作和管理成本。
2.服务质量提升的机遇: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后勤服务的质量也成为重要议题。
标准、便捷、优质的后勤服务,对于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起到关键作用。
据研究显示,学校在后勤服务方面的质量对学校品牌形象影响很大,这为校园后勤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
只有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才能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人员的生产力和幸福感。
3.产业化、社会化的机遇:校园后勤服务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而是一个产业链,它涵盖了食堂、清洁、物业、保安等多个方面。
作为独立的产业链,校园后勤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并逐渐发展出一些领先的企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后勤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急需进行社会化改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后勤管理需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来克服这些困难。
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较多的管理弊端,各学校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定,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需要面对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二是改革过程中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分配问题;三是改革的过程需要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在这些困难面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是什么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高校后勤管理的新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改革的任务是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加强对改革的组织和领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改革过程中,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各高校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整体水平。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解决好利益的调整和分配问题。
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分配好资源和权利,确保改革的公平和公正。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强化监管和评估机制。
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解决好利益的分配问题,并强化监管和评估机制,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这样就能够建立起科学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升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本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困境一:大学生对后勤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的问题颇多,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住宿安全等。
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将会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使得学生们对后勤服务的信任度下降。
此外,一些高校的后勤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用脏、乱、差的非常规管理方式,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增加了后勤管理的难度。
解决方案:第一,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和服务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的服务标准、流程和制度,确保后勤服务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第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和意见,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困境二:后勤服务与学校发展的协同性不足高校后勤服务和学校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在一些高校中,后勤服务在学校管理中不被重视,经费不足,管理混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现状下,后勤服务往往会成为限制学校发展的瓶颈。
第一,高校管理应当认识到后勤服务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合理分配经费支持后勤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第二,后勤服务部门应当积极发挥规划设计和服务保障的作用,与学校管理部门建立更好的联动机制。
第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学生感受和需求,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学校整体服务水平。
困境三:后勤服务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难度大后勤服务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过度的后勤服务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浪费,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强调环境保护也会影响到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因此,在这一点上,后勤服务与环境保护之间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点。
第一,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对资源的利用和浪费进行监管。
第二,推广能源节约、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工重视环保问题,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困难与挑战:学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困难与挑战:学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023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学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难点,探讨解决方案,以期为后勤工作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学校后勤工作面临的问题1. 物流管理难度加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传统方式,而是涉及到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种复杂要素的综合性工作。
而这样的物流平台对后勤人员的素质要求就极高了。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后勤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财务状况的控制,同样重要的是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从后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3. 智慧化管理的转型难度伴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化已然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常态。
而学校后勤工作的系统化、信息化,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智慧化的转型难度,这对于后勤管理人员来说,更加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系统化管理的转型。
二、解决方案1. 提升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后勤工作面对物流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需要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素质提升,这包括但不限于:操作和健康安全培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基础维护等。
2. 推广环保意识与实践在后勤工作中,不仅要直面现实问题,更要注重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这也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环保艺术节等活动和环保意识培养等方式来协同解决问题。
3.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在学校后勤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必不可少。
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合作解决问题,实现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升级,以更好地提升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学校后勤工作对于整个学校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新时代下,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难点与挑战。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改进和发展能有所帮助。
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工作概况过去一年,我校后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经过全体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下面就我校后勤工作的概况进行总结。
二、挑战分析1.人员安排:人员数量的不足,特别是在繁忙的时候,常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设备维护:部分设备老化,需要大量的维修和更换工作。
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又无法及时进行维修,进一步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3.安全意识:部分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对于一些基本的安全操作规范没有重视,容易发生事故,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影响。
三、工作成果1.组建专业团队: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们成立了一个专业团队,确保工作不受人员困扰,并在工作流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设备更新:我们对老化和破损的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设备,并对员工进行了培训,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性能。
3.安全教育:我们加强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有效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四、经验总结1.人员管理:人员是工作的基础,需要合理的安排和管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2.设备维护: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维修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安全管理:安全问题是后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具备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五、展望未来未来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后勤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继续学习和创新,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
以上就是我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的内容,总结中指出了我们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并在经验总结中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我们的总结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示,使工作更加出色。
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挑战与机遇并存
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挑战与机遇并存2023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
在学校后勤工作中,也是如此。
本文将从学校后勤工作的现状、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服务提升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学校后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总结了该年度的工作成绩。
一、学校后勤工作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后勤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后勤管理还存在不足,例如房屋设施维护不够,物资管理存在漏洞,人员配备合理性有待提升等问题。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趋势,学校后勤工作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信息化、科技化的挑战。
二、工作改革学校后勤工作必须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经验,以适应今天社会的快速变化。
合理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后勤工作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
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工作创新,将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到后勤管理中,做好信息的共享和协调,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对于学校后勤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要根据不同职能的特点加强专业培训、职场导师指导、岗位培训等方面,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后勤工作的水平。
四、服务提升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核心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是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做好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需求和文化背景,每一项服务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做到人性化服务。
在2023年,学校后勤工作在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机遇,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后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在学校规模和任务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后勤工作相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推进了后勤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品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后勤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员工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学生、教师等各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通过实施工作改革,创新服务方式,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推动学校后勤工作的现代化和科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迁建机遇下后勤社会化的困难与挑战作者:卢洋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党校为解决老旧的校园设施与教学科研需求不对等的问题,走上了校区迁建的道路。
有介于用地紧张与办学土地需求的冲突,多数党校的新校园选址于城郊。
校园迁建所带来的“硬件”升级,使得后勤管理“软件”系统升级成为必然,因此成为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良机。
然而,不少地方党校,尤其是县级、县市级党校,实质上并不具备在后勤管理上全面实行社会化的市场条件,偏僻的校园新址与有限的办班次数,使得这些党校必须寻找更切合其实际的改革新路。
本文结合浙江省台州市某县级党校的实例,对以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县级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党校迁建;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党校是干部培养的“主渠道”,理论宣传的“主阵地”。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县级党校始建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校舍设施已逐渐无法满足其现代化教学科研与办公服务的实际需求。
为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加大信息化进程推进力度,校园迁建成为这些党校进一步做好干部培训后勤保障工作不可规避的重要环节,同时亦通常被看作是党校改变僵化落后后勤管理局面、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普遍紧张,碍于校园在面积方面的要求,党校新校区的选址多趋向于郊区化、边缘化。
偏远的选址与县级党校每年有限的培训班次,使党校陷入了校区市场供给与后勤社会化转型需求不对等的困境。
那么,县级党校究竟该如何合理规划其后勤管理发展之路?带着问题,本文将尝试结合某县级党校Y的实际案例,分析县级党校在后勤管理方面的现存通病,探讨于校园迁建带来的后勤管理变革机遇中,推行后勤社会化革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党校的后勤管理发展的方向给出一些个人建议。
一、校园迁建为改变党校后勤现状提供机遇党校的后勤工作以服务教学、科研为核心,服务学工人员为主体,服务党校事业为目标,涵盖了安全保卫、设施维护、校园清洁、绿化养护、环境消杀等基本物业管理要素,同时因党校工作的特殊性,衍生出教学设备配给、食品供应、住宿供应等重要附加服务职能。
党校的后勤工作水平主要取决于“硬件”校园设施与“软件”后勤管理两大要素。
其中,各地区党校在后勤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因其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经济环境、思想观念、领导素养等自然、人文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诸如体制陈旧落后、机制僵化死板、管理粗放、后勤人员专业性不强、积极性不够等共性问题的普遍存在[1]。
滞后的起步、薄弱的基础连同上述问题一起,导致了党校当下后勤系统的服务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党校工作的实际需求。
改善后勤工作局面迫在眉睫,而校园迁建,则为党校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开展改革提供了契机。
校园迁建,顾名思义,即校园的搬迁建设。
新的校园环境,意味着更为理想的办学办公环境。
党校的校园迁建,是各级党校为适应时代需要所做的不懈努力,也是党校为改变后勤现状迈出的重要一步。
党校的校园迁建将从硬件角度推动党校后勤的发展,同时以更为复杂的后勤工作环境带动党校后勤管理工作主动或被动地向前大步迈进。
此外,考虑到普遍紧张的用地指标和党校办学的面积要求,党校的校园,总体呈现出由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趋势。
据统计,仅浙江省台州地区,其下辖的9家县级或县市级党校中,2012年间正在策划或进行校园迁建工作的党校就有4家,约占总数的44.4%,迁往城郊的有3家。
本文选作案例的某县级党校Y(以下简称Y党校)便在其列。
二、Y党校后勤管理化之困境Y党校创办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下设办公室、教育科、行政科三个职能科室,现有在职人员16人。
党校位于Y县县城老城区,占地仅5亩,总建筑面积3625平方米。
现有的三幢教学楼使用了近30年,校舍破旧,设备老化,已难以较好地形成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持,即便进行翻修,改善空间也较为有限。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党校建设,2008年,Y县县委做出了建设党校新校区的决定,选址于距县城中心近10公里外的某开发新区。
新校区的建成将能较大提升Y党校的硬件实力。
投入使用在即的新校园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
校园主体建筑包括集办公室、会议室、普通教室、电脑教室、图书电子阅览室、报告厅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楼,以及具备学员宿舍和食堂功能的宿舍楼,楼内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与信息化系统。
校园的迁建在改善Y党校教学科研环境的同时,成为Y党校实行后勤管理改革的良机。
现阶段,Y党校除雇佣一名保洁员负责校内卫生外,未聘任其他专职后勤工作人员,日常后勤工作主要由行政科与办公室人员兼职完成;涉及教学后勤相关的工作,由带班班主任兼职完成;涉及设备维护等专业技术问题,则通过临时外聘人员解决。
Y党校的后勤工作现状,管理遵循旧例,任务临时分发,缺乏统筹,权责不清,人员专业性较弱,积极性欠高;只是由于党校目前校园规模不大,相关工作量尚可,仰仗着有关职工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才勉力维持了下来。
然而,扩大的崭新校园,意味着更为复杂的后勤工作格局。
新校区对党校的后勤团队,无论是从体制机制、人员配备、抑或专业技能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现有队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紧迫前景,党校内部从领导到职工都意识到了后勤改革的势在必行。
而“后勤社会化”这一名词也随之跃入众人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
后勤社会化是什么?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明确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后,首次提出了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2]。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明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工作改革,指出要发展教育产业[3]。
笔者认为,党校后勤社会化是将党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源、人员及运营环节自其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组建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后勤实体,以市场招标、自由竞争的方式让社会企业参与到后勤管理中去,在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追求盈利的一种后勤改革方式。
理论上说,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不仅能够在不触动党校有限编制限制的情况下,为党校解决后勤系统中人手不足、人员专业度不够的问题,还能在管理体制机制的源头上,改变党校后勤自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相对落后格局、使后勤管理不再成为党校办学发展的“瓶颈”。
深圳市委党校无疑是全国诸多党校中,于后勤社会化革新道路上走得较远的一家。
在2012年4月的《特区实践与理论》中,该校行政科处处长行文分享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深圳市委党校就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探索可追溯到1993年其对校园绿化、卫生保洁、消防维护等零散项目的打包招标。
2006年,党校迁入了新址,全校的物业管理工作被一体委托给专业公司中航物业,六年来,该公司以10次客户意见调查“物业服务总体满意度”100%的成绩,交上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在学苑宾馆的管理方面,深圳市委党校亦经由招标引入专业团队粤海国际酒店集团管理有限公司的加盟,双方共同组成经管部门,制定配套制度,采用公司“牵头管理、党校授权监督”的良好运营模式,解决了搬迁之初因住宿楼房间、床位倍增带来的管理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委党校并未进行“一刀切”式的后勤社会化变革,该校的食堂坚持了自主品牌经营,在2009年深圳市卫生局的卫生监督量化评分中成为全市唯二的A级食堂。
2006年以来,深圳市委党校的后勤管理服务,在较好完成本职培训任务的同时,经受住了六次全国性高规格会议,以及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三次火炬传递活动接待工作的严峻考验,赢得了各级领导与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可谓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成功典型[4]。
可见,实施后勤社会化变革的确能为党校的后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如深圳市委党校一般敢“吃螃蟹”的部分党校,已率先尝到了市场竞争参与管理的甜头。
实现管理社会化,通过招标优中选优,看似是一条解决后勤管理问题的双赢捷径。
不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应时刻谨记因地制宜四字。
在实际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必须先对在Y党校实行变革的可行性进行客观分析。
而Y党校究竟能不能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该如何推行这一改革?笔者认为,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性前提,是一个能为参与到后勤管理中的企业提供盈利空间、创造剩余价值的市场。
为了形象说明问题,笔者调阅了Y党校历年来的考核资料,并对数据做了简单整理。
图表1以折线形式显示了Y党校2010年至2012年各月度开办培训涉及学员人数的增减变化。
观察图表可以发现:Y党校培训班次开办数量与受训学员人数,自2010年至2012年,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三年来,党校各月份的班次开办数量与受训人数均波动较大,很不均衡,培训工作的开展时间集中于每年的下半年间。
图表2显示了该校2010年至2012年各培训班次的时长设置情况,不难注意到,时长超过一周的班次在各年班次中所占比分别仅约为11.1%,8.3%和7.1%。
2012年,Y党校举办各类培训共14期,受训学员2450余人(含以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轮训等形式举办的各类主体班次培训,不包括农函大课程、短期讲座、宣讲);对比党校所在地区9家县级或县市级党校2012年的培训班次平均开办数约为39期,受训人数平均约为5200余人,总体处于下游水准。
考虑到班次月度分布的不均衡与办班的时长区间,以Y党校现在的培训情况,难以在校园搬迁至郊区后马上转型进入完全的后勤社会化管理状态。
而实际上,有介于新校区尚未兴盛的周边环境,即便当下Y党校的年度受训人数达到台州地区各党校的平均水平,也未必一定能在后勤管理招标时立刻以利润吸引企业的投标进驻。
三、几点建议虽然Y党校的办学规模在台州地区处于下游区间,但党校毕竟地处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可想而知,如Y党校一样欲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又面临市场难题的党校,不在少数。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县级党校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合理规划,循序渐进。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成后勤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为党校后勤系统的良好运转提供支持。
因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从本校当前的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时刻关注人员、经费、校产、时间四要素的妥善安排[5],切忌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实施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应有一个长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找准适当的切入点,稳扎稳打,积累经验,顺应时机,推而广之。
如Y党校在校区迁建后,可首先针对扩张的校园面积所形成的刚性保洁需求,将原来的雇佣编制外临时工处理转为签订协议、由保洁公司委派员工应对。
在其顺利走上正轨,再于安保、餐饮等处依次试行。
另外,亦可学习深圳市委党校在后勤管理社会化转型初期的做法,将校内的后勤工作打包,统一招标外包给物业公司,由党校行政科负责监管,以此解决县级党校物业管理需求小而全的问题。